生物质液化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质液化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质液化技术

生物质液化技术范文1

关键词:绿化 林业 有害生物 防治技术

国家林业局根据中央林业决定和新时期林业工作总体部署,重新确定了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贯彻好这个指导思想,核心是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预防为主”,就是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到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测报、检疫、生物防治等预防性工作,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的战略性转移;“科学防控”,就是要准确把握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和有效防控的规律。

一、现行绿化树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从保护林业资源的角度出发,对有林地区发生的重大或常发性病虫害,通过采取生物、生态或化学等各种措施。控制灾情并减少灾害引起的损失,为林业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条件。对有林地区可能发生的有害生物灾害,通过检疫和监测等手段,避免灾情的扩散。

1.抗性育种

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防治林业病虫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抗性品种的防病虫效能很高,通过推广抗性品种,可以代替或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大量节省林问防治费用。因此,选育和栽种抗性品种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避免或减轻冈使用农药而造成的残毒和污染问题。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也是当前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积极倡导的有效措施。从理论上讲,生物防治应能发挥很大的作用。然而已有的生物防治研究大多限于一种天敌对一种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研究,而对生态系统的研究还很薄弱,尤其对天敌在林间建立种群而产生稳定持久的防治效果,又不产生负面作用的成功经验还很缺乏。

3.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这一概念,其边界虽然模糊,但其核心则是明确的。除去那些直接作用于寄主、有害生物或寄主一有害生物相互关系的防治措施外,凡通过树木的生态环境,间接的影响寄主一有害生物相互作用,从而抑制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均可包含于生态防治之中。从造林设计、种植制度到栽培管理,都可影响有害生物发生,影响的广泛和深远有时会超出事先的估计。生态防治虽然没有污染环境的弊病,但需解决与丰产栽培可能产生的矛盾。这就需要以森林生态系统为整体对象,持续进行系统监测,加强有害生物生态学的研究。

4.化学防治

在有害生物持续治理中,化学防治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低毒高效、系统免疫、抗药性机理和对策,以及对有益生物安全的农药新品种和施用措施等方面的研究,都会对有害生物持续治理大有贡献。此外,通过检疫可防止危险性病虫的异地传播。通过测报,便于掌握防治的有利时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十六字”方针,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预防为主”是总要求,“科学防控”和“依法治理”是手段,“促进健康”是目标。要做好新时期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必须要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新的防治工作的基本方针,在思想上真正树立起预防为主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实现防治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使防治工作走向可持续控灾之路。应当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经过全省森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全省林业系统乃至全国也是有位置的。但面对新时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当前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有些地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重视不够,领导不力;林业部门内部相互协调配合不够,没有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到林业生产全过程;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基础建设比较薄弱,技术手段比较落后;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高,人才问题日渐突出等。必须下力量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全面做好新时期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第一,切实转变观念,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预防为主是新时期防治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实践证明,事后除治不如事中救治,事中救治不如事前控制。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真正把工作重心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移,切实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第二,加强监测预报,搞好预警体系建设。加强监测预报工作是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遏制林业有害生物高发态势,实现主动控灾的迫切需要。要充分利用今年国家启动预防工程带来的新机遇,切实抓好监测预报这一基础性工作。要搞好全省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坚持高起点起步,高标准要求,高水平运行,夯实基础,讲求实效。要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实行机制创新,做到专群结合、全面监测,不断提高监测预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为领导的决策和生产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三,加强检疫执法,推进依法治理。新的防治工作方针把“依法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这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上的具体体现。植物检疫是做好有害生物防范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利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检疫和行政许可事项的执法工作。要强化苗木检疫,不经检疫的苗木不准出圃,不准用于造林,确保苗木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要做好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防范,特别是要严防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入侵,当前要重点做好对松材线虫病、红脂大小蠹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监控和防范。

参考文献

[1]王文权著.辽宁林业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1.

[2]蒋星华.金华市松材线虫病风险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8(01).

生物质液化技术范文2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化学品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能是通过对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检测与鉴定掌握其性质、强度及时空分布情况,为预防控制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健康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实验室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评价检测、日常检测还是事故检测都离不开以实验室为主的检测,实验室为展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提供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是展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的核心后盾。但是实验室内种类繁多的化学品性质各异、易燃易爆、腐蚀剧毒、一物多危、相互增危、有毒有危、情况复杂使实验室安全问题面临威胁。因此,规范化学品的贮存、使用、废弃及处理,重视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 ,保障实验者的人身安全、实验室财产安全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一、危险化学品分类

实验室常见危险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和腐蚀品等。

二、化学品的储存

化学品应有独立储存室并要远离火源,室内配备灭火器、窗帘、温湿度计和通风等设备,有条件的可配备空调,保持室内干燥、洁净、通风、避光。根据实验室化学品清单编制实验室化学药品安全数据说明书(MSDS),依据MSDS对化学品分区、分类甚至分库放置,不得与禁忌物料混合储存。

化学品必须入库(危险化学品的库存量应控制),由专人保管,非化验人员不得进入存储室。常用普通化学品与危险化学品分开储存。常用普通化学品中无机物可按酸、碱、盐分类,盐类中可按周期表金属元素顺序排列例如钾盐、钠盐等,有机物可按官能团分类,如烃、醇、酚、酮、酸等。

危险化学品应设专柜分类储存,可按隔离储存、隔开储存、分离储存等方式进行储存。易燃易爆试剂应存放于通风良好温度低30°C并应隔绝火、热、电源的房间内,并应远离氧化剂、强酸、强碱等,同时室内不能存放易燃物。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不能混放,有要与酸性腐蚀品远离,酸性腐蚀品与碱性腐蚀品、金属粉末、卤素等远离,腐蚀性试剂宜放在塑料或搪瓷的盘或桶中,禁止磕碰、打击,谨防因瓶子破裂造成事故。若受储存空间限制可从上至下依次为:易燃品、碱性腐蚀品、酸性腐蚀品、氧化剂存于柜中。剧毒药品或试剂应存放于专门独立的柜中,任命双管理人员,领用需经审批,并实行双把门锁、双人保管、双人签字管理制度,对用剩的余量应立即退库保存,同时要求管理或使用人员应熟悉药性。

压缩气体存储于设计压力大于12MPa钢瓶中,常作为实验室的大型精密仪器检测的辅助设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实验室中常见的有乙炔、氩气、氮气等压缩气。可燃性气体气瓶应单独存放于实验室外房间装有报警装置的气瓶柜内,房间内需通风、阴凉、干燥、远离火、热源,并在房间外有醒目标志。对于不能燃烧的气体应注意远离明火、高温,防止因高温使气瓶内压力升高而发生爆炸。

对存放的危险化学药品要定期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防止因为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造成事故发生。

三、化学品的安全使用

试剂库应有详细的出入库、领用登记记录,各种易燃、易爆、剧毒和腐蚀性的试剂品应根据需要领取最少量。实验人员应熟悉所要使用的化学危险物品的名称、性质、使用方法及其剂量。危险化学品可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3条途径侵入人体,使用前要制订实验方案及其应急防范措施,防止发生事故。

取用KCN、HgCl2等剧毒药品时必须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操作完毕立即洗手,用过的废物、废液切忌乱扔、乱倒,按指定方法回收或加以处理。

取用浓酸、浓碱及其他具腐蚀性药品时尽可能戴上防护眼镜和戴手套。有毒气体、强腐蚀性气体、易挥发性酸气或液体的操作,必须在通风柜内进行,并且不可同时在通风柜内使用有机物和酸类,避免发生爆炸事故。

无标签或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都要当成危险物品重新鉴别后小心处理,不可随便乱扔,以免引起严重后果。此外,要注意化学试剂的存放期限,一些试剂在存放过程中会逐渐变质甚至形成危害物。

四、意外事故应急预案

实验室内的易燃易爆品都有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发生灾情,切莫惊慌失措,立即熄灭附近所有火源、切断电源,移走易燃品,疏散人员,视火势情况是否报警。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一般起火可用水、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电器着火可用防火布、干粉、砂土等灭火,不可用水、泡沫灭火器灭火,以免引起触电。有机溶剂着火时,切勿用水灭火,因为大多数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且比水轻,用水灭火时有机溶剂会浮在水上面,反而扩大火场。活泼金属钠、钾、铝、镁等引起的着火只能用砂土、干粉灭火器,不可使用水、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若衣服着火,切勿慌张奔跑,可用灭火毯等包裹着火处使火熄灭,或可就地卧倒打滚,达到灭火作用。

实验室所用有也较多,若吸入刺激性或有毒气体时,应立即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可吸入少量酒精和乙醚的混合蒸汽解毒。若是金属中毒,汞、砷急性中毒时,立即用炭粉或石灰水洗胃,再喝2%的硫代硫酸钠溶液,并喝鸡蛋清、牛奶解毒,使其呕吐后送医院治疗;

强酸、强碱等都具有腐蚀性,受强酸(碱)腐蚀时,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饱和碳酸钠或稀氨水冲洗(3%~5%醋酸或饱和硼酸溶液冲洗),切忌不冲水即冲洗稀弱碱或稀弱酸,因酸碱中和会放出大量的热造成二次伤害。

五、废弃化学品的处理

在检测工作中经常会产生有毒有害的废液、废渣以及废气,直接排出会污染周围的空气和水源,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发生爆炸事故,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实验室的“三废”问题应严格按要求处理。实验室内可备多个废液回收桶,分别收集含无机物废液、重金属废液、卤素有机物废液、一般有机物废液,剧毒废液应单独回收。

无机酸类可将废液慢慢到入过量的含碳酸钠或氢氧化钙的水中,中和(pH=6~9)后用大量水冲洗。无机碱类用6mol/L盐酸水溶液中和(pH=6~9),大量水冲洗。含氰废液加碱调pH>10后加入漂白粉使CN-氧化成氰酸盐,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氮气。含重金属废液加入碱液或硫化钠使之变成难溶的氢氧化物或硫化物沉淀,经过滤分离后处理。有机废液集中后,能被氧化分解的加碱和氧化剂处理;难氧化有价值的可加活性炭吸附,然后进行解吸分离回收利用,普通的可燃烧处理。对于少量毒性小气体可通过通风设备(通风橱或通风管道)经稀释后排至室外,而对于毒性大的气体可用吸附、催化、吸收、氧化或分解等方法处理后排放。实验室产生的废渣按可回收利用的物质和不可回收利用的物质分开收集于特定容器中,对于可燃烧的物质,我们可以焚烧,堆肥,填埋等,必要时交环保部门处理。

六、结论

针对实验室化学品的特性,对操作过程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化学品的危险度最低,实现实验室在人员与设备、物料、环境和谐的环境下运作。只有建立科学、规范的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才能保障实验室人员、财产的安全,才能保障实验室正常、高效地运转,促使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预防控制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健康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永刚;沈毕忠;实验室中的化学品安全管理[J];医学影像与检验;2010;23(11)。

[2] 李越敏;张志恒;郝晓颖;等.化学危险药品管理与实验室安全措施[J];化学教育;200;(4)。

[3] 冯华杰;苏丽;庞书南;梁毅;黄海民;孙振范;等.化学实验室突发事故的研究与对策[J];广东化工;2012;12(39)。

生物质液化技术范文3

【关键词】社会服务能力,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建设专业,在通过两年的建设,深化专业教学改革,2013年顺利通过验收,本文对建设内容进行总结。

一、推进校企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以企业专家为主体(占70%以上)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训实习指导、成绩考核办法等教学文件的制订,并针对行业发展态势及时对内容做出调整与修改,实现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以“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为主线,把课堂搬到生产车间,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专任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专兼教师优势互补,将既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又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学院与知名企业订单培养协议,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形式,校企双方以“职业人”的标准共同培养学生,同时促进艰苦行业招生难问题与招考办法的改革,现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与15家企业签订订单协议,订单培养人数占在校生的90.5%。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以水产养殖生产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养鱼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以校企合作共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内涵,丰富教学资源库、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1.调查职业岗位,确定培养目标。我们采取走访,专业建设委员会研讨等形式到企业对水产养殖岗位进行调查,与行业、企业合作,一起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构建出学习领域(课程)。以培养出水产养殖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建立突出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确定设计思路,明确教学改革方向。以水产养殖生产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鱼类养殖生产过程为导向,以我院“培养态度好、知识新、技能强的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途径,以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为依托,实现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课程建设与改革方向,以实现课程内容生产任务的系统化,教学实施的教学做一体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建立公开立体的课程考核体系,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性,使教学条件的功能完善,达到社会认可的教学效果。

3.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养鱼生产过程为主线,根据工作过程所涉及的主要技术点,通过《池塘养鱼》、《海水养殖技术》、《集约化鱼类养殖技术》3项综合技术和《水产动物病防治技术》、《水体化学分析技术》、《生物饵料培养》、《渔用饲料》、《鱼类学》、《鱼类繁育技术》、《捕捞技术》7个专项技术实现培养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员、生物饵料培养工、苗种繁育工、成鱼饲养工4个职业工种职业人的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程改造。

三、转变培养方式,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

在“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要进行为期一年的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实习中学生的学习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者,还是一个生产者、管理者、经营者。因此,由原来被动地学习变成了主动地学习;由原来的教师灌输性地学习,变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由原来死记硬背变为操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对比式学习、案例式学习。通过培养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真正地学会了如何学习。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生的能力。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展现“立体化”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建立课程的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动画资源、DV库、试题库、水产行业标准、文件法规等网络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网上师生互动,辅助学习课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建设教学团队,合理规划教师职业发展

以鱼类养殖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水产养殖专业省级教学团队为引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分层次、分阶段制定培养计划,送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境内外培训学习,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办学经验,引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机制。青年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注重双师素质培养,每年至少2个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现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100%。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完成生产实践授课等,兼职教师注意教学理论的培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形成“校企融合、专兼协作、分工配合、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在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校园网的基础上,优化网络结构。搭建现代水产业信息和服务平台,提供在线学习、远程培训、在线交流、企业信息、对外宣传、员工培训等服务,提升对外服务能力,促进行业经济发展。学院投入资金加大宽带带宽,设立课程建设独立服务器,购买摄像机、编辑机等实现教学录像的自录及编辑能力,现已完成《池塘养鱼》全部课程授课录像,实现网络学习。

生物质液化技术范文4

关键词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生物胺类神经化学物质;氨基酸类神经化学物质;脑组织

1引言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在神经化学传递中是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脑内神经递质分为4类,即生物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和其它类。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发展,陆续在神经系统中发现了大量具有神经活性的物质。生物胺类递质是最先发现的一类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5羟色胺(5HT)。酪氨酸(Tyr)是DA、NE和E的前体,色氨酸(Try)是5HT的前体,在多种应激情况下,维持正常的生物胺类递质代谢和脑功能的发挥。5羟吲哚乙酸(5HIAA)是5HT代谢的产物,5HIAA的变化也可间接反应5HT的变化。褪黑激素(Melatonin)主要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5HT在N乙酰基转移酶的作用下,转化成N乙酰基5羟色胺,最后合成Melatonin。生物胺类神经化学物质在人体和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心血管和内分泌等组织系统中发挥着广泛的调节作用,参与情绪、情感、应激行为和睡眠觉醒等多种生理过程[1\],含量的变化与人类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是诊断阿尔茨海默症、唐氏综合征、抑郁症和帕金森等疾病的重要依据[2~5\]。组胺(Histamine)是一种活性胺化合物,作为身体内的一种化学传导物质,可以影响许多细胞的反应,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影响脑部神经传导,参与睡眠、荷尔蒙的分泌、体温调节、食欲与记忆形成等功能[6\]。乙酰胆碱(Ach)是中械碱能系统中重要的神经递质之一,其主要功能是维持意识的清醒,在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被确定为神经递质的氨基酸有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牛磺酸(Tau)和丝氨酸(Ser)[7\]。谷氨酰胺(Gln)作为大脑的一种能量来源,具有保护大脑的功能,能改善心情、增强智力,并有益于长期与短期记忆[8,9\]。氨基酸类神经化学物质对于调节机体生理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其含量及比例的变化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2~5,10\]。因此,生物样品中生物胺类及氨基酸类神经化学物质的准确测定对于某些疾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化学物质在生物样品中的含量很低,而生物样品本身基体复杂,内源性干扰物质较多,因此高效快速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高灵敏度的检测手段是开展神经化学物质研究的难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再以紫外、荧光、电化学和质谱方法检测,是测定神经化学物质较常用的方法[11~21\]。由于氨基酸无紫外吸收,用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时需对氨基酸进行柱前或柱后衍生[16~20\]。生物胺类神经化学物质为强极性化合物,在反相色谱柱上保留极弱,对荧光和质谱的响应信号较弱,可通过衍生化处理改善色谱保留行为和离子化效率[16~19,21\]。但衍生操作步骤繁琐,耗时耗力,而且衍生程度也难以保证,JP衍生反应还可能生成非目标衍生物,这些对神经化学物质的准确测定都会产生影响。目前,HPLCMS/MS兼具分离能力强和灵敏度高的优势,已逐渐发展成为复杂生物体系中痕量生物活性物质分析的强有力手段[22~26\]。

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建立了对大鼠海马和大脑皮层中生物胺类及氨基酸类共17种神经化学物质同时快速分析的方法。本方法的选择性和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并且无需对样品进行衍生化和固相萃取等复杂的前处理,简化了分析步骤,提高了分析效率。对比了两种不同脑组织样品前处理方法对神经化学物质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本方法可应用于脑组织中生物胺类及氨基酸类神经化学物质的分析测定,为临床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手段。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DionexUltimate3000超高效液相色谱仪TSQEndura三重四极杆质谱仪,Hypercarb色谱柱(100mm×2.1mm,5μm)(ThermoScientific公司);电子分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BioGenPRO200型精密匀浆器(PROScientific公司);EppendorfAG22331Hamburg离心机(GermanyEppendorf公司)。

多巴胺(DA)、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褪黑激素(Melatonin)、γ氨基丁酸(GABA)、酪氨酸(Tyr)、甘氨酸(Gly)、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天冬氨酸(Asp)、牛磺酸(Tau)、丝氨酸(Ser)、色氨酸(Try)、乙酰胆碱(ACh)、组胺(Histamine)对照品均购于Sigma公司;甲醇和甲酸(色谱纯,Fisher公司);实验用水为MilliQ超纯水。

Wistar大鼠20只(雄性,体重180~200g),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2组。

2.2实验方法

2.2.1色谱条件流动相A:0.1%甲酸;流动相B:甲醇;流速:0.2mL/min;柱温:25℃;进样量:2μL;梯度洗脱:0~3min,0%B;3~10min,0%~100%B;10~12min,100%~0%B。10~12min流出物切换至废液,不进入质谱检测。

2.2.2质谱条件

电喷雾离子源(ESI),采用正离子模式,多反应检测(MRM),毛细管电压为3.0kV,离子传输管温度为300℃;雾化器温度为300℃;鞘气流速35arb;辅助气流速5arb。质谱采集参数如表1所示。

2.2.3对照品溶液的配制分别准确称取DA,E,NE,5HT,5HIAA,Melatonin,GABA,Tyr,Gly,Glu,Gln,Asp,Tau,Ser,Try,ACh、Histamine对照品各5mg,以0.1%甲酸溶解,分别定容至5mL,配成浓度为1mg/mL溶液。

2.2.4供试样品的处理脑组织样品前处理方法A:取大鼠断头处死,冰台上立即取脑,放于冰冷的生理盐水中漂洗,滤纸吸干生理盐水,将脑置于冰台上迅速剥离海马体与大脑皮层,称重。冰冷的0.1%甲酸加入到脑组织中,按1KG-3∶KG-510(V/W)匀浆。4℃下,12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经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待测。

脑组织样品前处理方法B[26\]:取大鼠断头处死,立即取脑,置于80℃水浴2min后取出,用滤纸吸干水,迅速剥离海马体与大脑皮层,称重。冰冷的0.3%甲酸乙腈加入到脑组织中,按1KG-3∶KG-510(V/W)匀浆。4℃下,12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经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待测。

3结果与讨论

3.1色谱、质谱条件优化

分别取DA,E,NE,5HT,5HIAA,Melatonin,GABA,Tyr,Gly,Glu,Gln,Asp,Tau,Ser,Try,ACh,Histamine对照品的1mg/mL溶液,以0.1%甲酸溶液稀释至5μg/mL。采用直接进样方式,电喷雾离子源(ESI),优化各神经化学物质三重四极杆质谱分析条件,分别尝试正、负离子模式;毛细管电压为2.0~5.0kV;离子传输管温度为200~400℃;雾化器温度为200~400℃;鞘气流速20~50arb;辅助气流速0~10arb。并自动优化各神经化学物质在多反应检测(MRM)时所产生的碎片离子种类和丰度以及所需碰撞能量。

色谱条件优化,考虑到所分析神经化学物质的极性较强、水溶性^好和在色谱柱上的保留问题,尝试了不同类型的色谱柱(C8、C18和Hypercarb),Hypercarb色谱柱以多孔石墨化碳为固定相,对强极性化合物的保留和分离效果更好,且在不同梯度洗脱时,在100%水相条件下,保持稳定的保留和分离;考虑神经化学物质的离子化效率较低的问题,比较了纯水和不同浓度甲酸溶液作为流动相对分离、分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0.1%甲酸为流动相时分析效果更佳。最终建立了无需衍生化、对脑组织样品中17种神经化学物质同时定量分析的UPLCMS/MS方法。

3.2方法学考察

3.2.1标准曲线及定量限采用外标法定量,各取适量按照上述方法配制的对照品溶液混合,再根据需要用0.1%甲酸溶液逐级稀释成不同浓度的系列混合对照溶液。以待测物浓度作为横坐标,定量离子对峰面积为纵坐标,得到17种待测神经化学物质的线性回归方程。以信噪比(S/N)>10确定方法的定量限(LOQ)。各神经化学物质的线性范围、相关系数及定量限结果列于表2。

3.2.2精密度配制高、中、低3个浓度水平的混合对照品溶液,平行测定6次,计算各神经化学物质峰面积的RSD,测得日内精密度(Intradayprecision)。连续测定3日,计算各神经化学物质峰面积的RSD,测得日间精密度(Interdayprecision)。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LM

3.2.3加标回收率

取同一脑组织样品匀浆液,分别加入高、中、低3个浓度水平的混合对照品溶液,按照2.2.4节中样品处理方法A操作,平行测定6次,计算各神经化学物质的加标回收率(Recovery),结果如表2所示。

3.2.4重复性取同一脑组织样品匀浆液6份,按照2.2.4小节中样品处理方法A操作,平行测定6次,计算各神经递化学物质峰面积的RSD,测得重复性(Repeatability),结果如表2所示。

3.3脑组织样品前处理方法比较结果

大鼠大脑皮层中17种神经化学物质经UPLCMS/MS分析所得的提取离子流图如图1所示。不同前处理方法下大鼠海马和大脑皮层中17种神经化学物质的含量水平结果如表3所示。所测4组样品均检测到待测的17种神经化学物质,经方法A处理的海马和大脑皮层中5HT、Melatonin、GABA、Gln、Glu、Ser、Gly、Asp、Tyr和Try的测得含量显著高于经方法B处理的海马和大脑皮层中的测得含量;DA、E、NE、5HIAA、ACh、Histamine和Tau的测得含量在经方法A处理的海马和大脑皮层中略高于经方法B处理的海马和大脑皮层。综上所述,脑组织样品前处理方法A优于方法B。

4结论

本实验建立了UPLCMS/MS法对大鼠海马与大脑皮层中生物胺类及氨基酸类17种神经化学物质同时快速检测的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的优势,分别优化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选择合适的电离模式,对质谱参数进行了优化,对检测的6种生物胺类和11种氨基酸类神经化学物质分别选择一对定性离子对和定量离子对,最终实现对17种神经化学物质的分离、提取及确证,实现了它们的定量分析。此方法可在10min内完成17种神经化学物质同时分析,检测时间短、线性关系较好、方法回收率高、稳定性良好,满足分析要求。本实验对大鼠海马和大脑皮层前处理方式进行探究,对比了两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冷环境处理方式下测得大鼠海马与大脑皮层中神经化学物质含量较高,此方法无需衍生化、操作简单、可直接测定。

References

1(#WANGYaLi,HUANGJunShan.MedicalRecapitulate,2011,17(1):15-18

王雅丽,黄俊山.HTK医学综述,2011,17(1):15-18

2BrichtaL,GreengardP,FlajoletM.TrendsNeurosci.,2013,36:543-554

3CarlssonA,WatersN,CarlssonML.Eur.Arch.PsychiatryClin.Neurosci.,1999,249(Suppl.4):37-43

4KencheVB,ZawiszaI,MastersCL,BalW,BarnhamKJ,DrewSC.Inorg.Chem.,2013,52:4303-4318

5ZhaoL,ZhengS,SuG,LuX,YangJ,XiongZ,WuC.J.Chromatogr.B,2015,988:59-65

6LIUTianYa,HONGZongYuan,QUWeiMin,HUANGZhiLi.ActaPharmaceuticaSinica,2011,46(3):247-252

⑻煅牛洪宗元,曲卫敏,黄志力.HTK药学学报,2011,46(3):247-252

7PIZiFeng,WANGQianQian,ZHANGJing,SongFengRui,LIUZhiQiang.Chem.J.ChineseUniversities,2015,36(3):422-448

皮子凤,王倩倩,张静,宋凤瑞,刘志强.HTK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5,36(3):422-448

8JINGHongJiang,CHENGYiYong,LIShuTian,ZHANGGuangYuan.JournalofHygieneResearch,2000,29(1):40-42

景洪江,程义勇,李树田,章广远.HTK卫生研究,2000,29(1):40-42

9ZHANGWei,LIUPeng,YUANYuan,ZHANGYiBao,ZHANGShaoBo,MAJingLin,WANGJing.ChineseJournalofCerebrovascularDiseases,2000,29(1):40-42

张伟,刘鹏,袁媛,张义宝,张少博,马靖琳,汪静.HTK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4):198-203

10YANGPei,LIXueChun,TIANJingChen,LINLongFei,FUJing,ZHANGHui,NIJian.World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eriaMedica,2014,16(10):2174-2179

杨培,李雪春,田晶辰,林龙飞,付京,张慧,倪健.HTK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10):2174-2179

11YANGXiaoTing,HUYuFei,LIGongKe.JournalofInstrumentalAnalysis,2013,32(11):1394-1400

杨晓婷,胡玉斐,李攻科.HTK分析测试学报,2013,32(11):1394-1400

12GUQun,SHIXianZhe,XUGuoWang.ChineseJournalofChromatography,2007,25(4):457-462

顾群,石先哲,许国旺.HTK色谱,2007,25(4):457-462

13BucherES,WightmanRM.Annu.Rev.Anal.Chem.,2015,8:239-261

14LIHui,LIZheXuan,ZHANGYuan,LUOWenHong.JournalofInstrumentalAnalysis,2005,24(2):89-91

李慧,林哲绚,张原,罗文鸿.HTK分析测试学报,2005,24(2):89-91

15SUFengLi,WANGFeng,ZHURongHua,HUANGAiLing,LIHuanDe.Chin.J.Pharm.Anal.,2008,28(8):1238-1243

苏芬丽,王峰,朱荣华,黄爱玲,李焕德.HTK药物分析杂志,2008,28(8):1238-1243

16WeiB,LiQ,FanR,SuD,ChenX,JiaY,BiK.J.Pharm.Biomed.Anal.,2014,88:416-422

17CaiHL,ZhuRH,LiHD,ZhangJ,LiLF.J.Chromatogr.B,2011,879:1993-1999

18ZhaoXE,SuoYR.Talanta,2008,76:690-697

19CaiHL,ZhuRH,LiHD.Anal.Biochem.,2010,396:103-111LM

20ZHAOXianEn,YOUJinMao,LIUHongZhen,SUOYouRui.ChineseJ.Anal.Chem.,2007,35(7):938-944

赵先恩,尤进茂,刘洪珍,索有瑞.HTK分析化学,2007,35(7):938-944

21ZHAOXianEn,SUOYouRui.ChineseJ.Anal.Chem.,2008,36(1):12-18

赵先恩,索有瑞.HTK分析化学,2008,36(1):12-18

22YangZL,LiH,WangB,LiuSY.J.Chromatogr.B,2016,10121013:79-88

23LIXue,PIZiFeng,XINGJunPeng,LINNa,LIUZhiQiang,SONGFengRui.ChineseJ.Anal.Chem.,2014,42(11):1646-1650

李雪,皮子P,邢俊鹏,林娜,刘志强,宋凤瑞.HTK分析化学,2014,42(11):1646-1650

24WANGQianQian,ZHANGJing,PIZiFeng,LIUShu,SONGFengRui,LIUZhiQiang.ChineseJ.Anal.Chem.,2014,42(7):997-1001

王倩倩,张静,皮子凤,刘舒,宋凤瑞,刘志强.HTK分析化学,2014,42(7):997-1001

25ANZuoLing,SHIChen,ZHAORui,LIPengFei,LIULiHong.ChineseJ.Anal.Chem.,2015,43(9):1408-1414

安卓玲,史忱,赵瑞,飞,刘丽宏.HTK分析化学,2015,43(9):1408-1414

26FalascaS,PetruzzielloF,KretzR,RainerG,ZhangXZ.J.Chromatogr.A,2012,1241:46-51)

AbstractAnultra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mass(UPLCMS/MS)spectrometrymethodwasestablishedfordeterminationofthecontentsofbioamineandaminoacidneurochemicalsinhippocampusandcerebralcortexofrat.Hypercarbcolumn(100mm×2.1mm,5μm)wasusedforthesampleseparationwith0.1%formicacidmethanolasthemobilephaseundergradientelution.TheneurochemicalsweredetectedbyMS/MSusingESIionsourceunderpositiveionizationmodewithMRMscan.Bothquantificationandconfirmationionswerechosenforeach6bioamineand11aminoacidneurochemicals.Theinfluenceoftwodifferentprocessingmethodsonthecontentsofneurochemicalsinbraintissueswascompared.Total17neurochemicalsweresimultaneouslydetectedin10min.Thecalibrationcurvewaswithagoodlinearrelationship.Theintradayandinterdayprecision,averagerecoveryandrepeatabilitycouldmeettheanalysisrequirement.ThisUPLCMS/MSmethodshowsexcellentselectivity,accuracy,highsensitivity,specificityandgoodrepeatability,andissuitablefortheseparationandquantizationofbioamineandaminoacidneurochemicalsinbraintissue.

生物质液化技术范文5

生物质能是人类用火以来,最早直接应用的能源。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物质能的应用研究开发几经波折,最终人们深刻认识到,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同时无节制地使用化石能源,大量增加CO2、粉尘、SO2等废弃物的排放,污染了环境,给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而使用大自然馈赠的生物质能源,几乎不产生污染,资源可再生而不会枯竭,同时起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生物质能的应用技术开发,旨在把森林砍伐和木材加工剩余物以及农林剩余物如秸杆、麦草等原料通过物理或化学化工的加工方法,使之成为高品位的能源,提高使用热效率,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七十年代,由于中东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以来,生物质的开发利用研究,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美国、瑞典、奥地利、加拿大、日本、英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菲律宾巴西等发展国家都分别修定了各自的能源,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从事生物质能的研究开发。

我国生物质能研究开发工作,起步较晚。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重视生物质能利用研究工作,从八十年代起,将生物质能研究开发列入国家攻关计划,并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已经建立起一支专业研究开发队伍,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我国的生物质能产业。

2、生物质能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

2.1国外研究开发简介

在发达国家中,生物质能研究开发工作主要集中于气化、液化、热解、固化和直接燃烧等方面。

生物质能气化是在高温条件下,利用部份氧化法,使有机物转化成可燃气体的过程。产生的气体可直接作为燃料,用于发动机、锅炉、民用炉灶等场合。气化技术应用在二战期间达到高峰。随着人们对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关注,对气化技术应用研究重又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研究主要用途是利用气化发电和合成甲醇以及产生蒸汽。奥地利成功地推行建立燃烧木材剩余物的区域供电计划,目前已有容量为1000~2000kw的80~90个区域供热站,年供应10×109MJ能量。加拿大有12个实验室和大学开展了生物质的气化技术研究。1998年8月了由Freel,BarryA.申请的生物质循环流化床快速热解技术和设备。瑞典和丹麦正在实行利用生物质进行热电联产的计划,使生物质能在提供高品位电能的同时满足供热的要求。1999年,瑞典地区供热和热电联产所消耗的能源中,26是生物质。

美国在利用生物质能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报道,目前美国有350多座生物质发电站,主要分布在纸浆、纸产品加工厂和其它林产品加工厂,这些工厂大都位于郊区。装机容量达7000MW,提供了大约66000个工作岗位,根据有关科学家预测,到2010年,生物质发电将达到13000MW装机容量,届时有4000000英亩的能源农作物和生物质剩余物用作气化发电的原料,同时,可按排170000个以上的就业人员,对繁荣乡村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流化床气化技术由于具有床内气固接触均匀、反应面积大、反应温度均匀、单位截面积气化强度大。反应温度较固定床低等优点,从1975年以来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包括循环流化床、加压流化床和常规流化床。印度Anna大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心最近开发研究用流化床气化农业剩余物如稻壳、甘蔗渣等,建立了一个中试规模的流化床系统,气体用于柴油发电机发电。1995年美国Hawaii大学和Vermont大学在国家能源部的资助下开展了流化床气化发电的工作。Hawaii大学建立了处理生物质量为100T/d的工化压力气化系统,1997年已经完成了设计,建造和试运行达到预定生产能力。Vermont大学建立了气化工业装置,其生产能力达200T/d,发电能力为50MW。目前已进入正常运行阶段。

生物质的直接燃烧和固化成型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着重于专用燃烧设备的设计和生物质成型物的应用。目前,已开发的技术有:林产品加工厂的废料(如造纸厂的树皮、家具厂的边角料等)的专用燃烧蒸汽锅炉,国外造纸厂几乎都有专门的设备,用来处理废弃物。由于生物质形状各异,堆积密度小较松散,给运输和贮存以及使用带来了较大困难,影响生物质的使用。因此,从四十年代开始了生物质的成型技术研究开发。现已成功开发的成型技术按成型物形状分主要有三大类:以日本为代表开发的螺旋挤压生产棒状成型物技术,欧洲各国开发的活塞式挤压制得园柱块状成型技术,以及美国开发研究的内压滚筒颗粒状成型技术和设备。美国颗粒成型燃料年产量达80万吨。

成型燃料应用于二个方面:其一:进一步炭化加工制成木炭棒或木炭块,作为民用烧栲木炭或工业用木炭原料;其次是作为燃料直接燃烧,用于家庭或暧房取暧用燃料。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开发了专用炉灶。在北美有50万户以上家庭使用这种专用炉灶作为取暧炉。

将生物质能进行正常化学加工,制取液体燃料如乙醇、甲醇、液化油等;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利用生物发酵或酸水解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将生物质转化加工成乙醇,供汽车和其它工业使用。加拿大用木质原料生产的乙醇上产量为17万吨。比利时每年用甘蔗为原料,制取乙醇量达3.2万吨以上,美国每年用农林生物质和玉米为原料大约生产450万吨乙醇,计划到2010年,可再生的生物质可提供约5300万吨乙醇。

生物质能的另一种液化转换技术,是将生物质经粉碎预处理后在反应设备中,添加催化剂或无催化剂,经化学反应转化成液化油。美国、新西兰、日本、德国、加拿大国家都先后开展了研究开发工作,液化油的发热量达3.5×104KJ/kg左右,用木质原料液化的得率为绝干原料的50以上。欧盟组织资助了三个项目,以生物质为原料,利用快速热解技术制取液化油,已经完成100kg/hr的试验规模,并拟进一步扩大至生产应用。该技术制得的液化油得率达70,液化油低热值为1.7×104KJ/kg。

生物质能催化气化研究,旨在降低气化反应活化能,改变生物质热处理过程,分解气化副产物焦油成为小分子的可燃气体,增加煤气产量,提高气体热解;同时降低气化温度,提高气化速度和调整生物质气体组成,以便进一步加工制取甲醇或合成氨。欧美等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在催化气化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开发,研究范围涉及到催化剂的选择,气化条件的优化和气化反应装置的适应性等方面,并且已经在工业生产装置中得到了应用。

2.2国内研究开发

我国生物质能的应用技术研究,从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受到政府和科技人员的重视。主要在气化、固化、热解和液化开展研究开发工作。

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研究在我国发展较快,应用于集中供气、供热、发电方面。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从八十年代开始研究开发了集中供热、供气的上吸式气化炉,并且先后在黑龙江、福建得到工业化应用,气化炉的最大生产能力达6.3×106kJ/hr。建成了用枝桠材削片处理,气化制取民用煤气,供居民使用的气化系统。最近在江苏省又研究开发以稻草、麦草为原料,应用内循环流化床气化系统,产生接近中热值的煤气,供乡镇居民使用的集中供气系统,气体热值约8000KJ/NM3。气化热效率达70/以上。山东省能源研究所研究开发了下吸式气化炉。主要用于秸杆等农业废弃物的气化。在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地区得到较好的推广应用,并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广州能源所开发的以木屑和木粉为原料,应用外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制取木煤气作为干燥热源和发电,并已完成发电能力为180KW的气化发电系统。另外北京农机院、浙江大学等单位也先后开展了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我国生物质的固化技术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现已达到工业化规模生产。目前国内有数十家工厂,用木屑为原料生产棒状成型物木炭。螺旋挤压成型机有单头和双头二种,单头机生产能力为120Kg/hr,双头机生产能力达200Kg/hr。1990年中国林科院林化所与江苏省东海粮机厂合作,研究开发生产了单头和双头二种型号的棒状成型机,1998年又与江苏正昌集团合作,共同开发了内压滚筒式颗粒成型机,机器生产能力为250~300kg/hr,生产的颗粒成型燃料尤其适用于家庭或暖房取暖使用。南京市平亚取暖器材有限公司,从美国引进适用于家庭使用的取暖炉,通过国内消化吸收,现已形成生产规模。

生物发酵制气技术,在我国已经形成工业化,技术亦趋成熟,利用的原料主要是动物粪便和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在上海亦已建成沼气集中供气系统。

沈阳农业大学从国外引进一套流化床快速热解试验装置,研究开发液化油的技术,和利用发酵技术制取乙醇试验。另外,中国林科院林化所进行了生物质催化气化技术研究。华东理工大学还开展了生物质酸水解制取乙醇的试验研究,但尚未达到工业化生产。

3、我国生物质能应用技术的展望

生物质能是一个重要的能源,预计到下世纪,世界能源消费的40来自生物质能,我国农村能源的70是生物质,我国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仅农村秸杆每年总量达6亿多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对生物质能的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必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科学地利用生物质能,加强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已有一批长期从事生物质转换技术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已经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研究开发体系,对生物质转化利用技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完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部分技术已形成产业化,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国外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结合我国现有技术水平和实际情况来看,本人认为我国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将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发展。

3.1高效直接燃烧技术和设备

我国有12亿多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广大的乡村和小城镇。其生活用能的主要方式仍然是直接燃烧。剩余物秸杆、稻草松散型物料,是农村居民的主要能源,开发研究高效的燃烧炉,提高使用热效率,仍将是应予解决的重要问题。乡镇企业的快速兴起,不仅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加速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的消费,因此开发改造乡镇企业用煤设备(如锅炉等),用生物质替代燃煤在今后的研究开发中应占有一席之地。把松散的农林剩余物进行粉碎分级处理后,加工成型为定型的燃料,结合专用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在我国将会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家庭和暧房取暧用的颗粒成型燃料,推广应用工作,将会是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研究开发之热点。

生物质液化技术范文6

关键词: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核;液化;糖化;正交试验

中图分类号:TS2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1-0147-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1.039

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是一种热带常绿乔木,属于无患子科(Sapindaceae)龙眼属(Dimocarpus Lour.)。龙眼在中国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作为中国南方著名药食两用水果,龙眼的开发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以直接食用果肉为主,另一方面是进行深加工,加工产品主要有龙眼肉、龙眼干、龙眼罐头、桂圆糖果、果汁和果酒等。由于龙眼核占龙眼鲜重的17%左右[1],因此,在龙眼的利用过程中,约有17%~23%的果核未被有效的开发利用,每年废弃的龙眼核重量达几十万吨,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2]。

龙眼核不但含有多糖、淀粉、脂类、多酚、黄酮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含淀粉65%、还原糖14.84%、蛋白质5.81%、粗纤维6.43%、脂肪2.59%)[3],还是重要的药材之一,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不仅如此,龙眼核中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主要以钾、钙、镁、磷为主。综上分析表明,龙眼核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是开发保健食品的良好资源。酿酒工业“十二五”规划指出,酿酒工业要提高非粮原料酒类产品比重。由于龙眼核富含淀粉,且富含黄酮、多酚等微量成分,故可采用龙眼核作为酿酒的辅助材料,减少了高粱小麦等粮食作物在酿酒业上的投入,有利于缓解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压力。

近年来,能源压力日益凸显[4],对不同的生物质能源进行研究已成为热点。目前,中国生产的生物燃料主要是燃料乙醇,原料大部分是玉米和木薯等,考虑到粮食安全问题[5],中国正在大力发展非粮食原料制备乙醇。鉴于龙眼核中含有大量的淀粉,也可以作为一种生产燃料乙醇的良好生物质资源,从而增加龙眼加工业的附加值,同时可以减少环境污染[6,7]。本试验以龙眼核为原料,对其糖化工艺及其发酵酒精工艺进行初步研究,为龙眼核在发酵酒精、酿造白酒等不同利用途径提供可行的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龙眼核:由广东瑞恒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耐高温α-淀粉酶(70 000 U/mL)和糖化酶(130 000 U/mL),由广州裕立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安琪0.5%酿酒高活性干酵母,湖北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葡萄糖、3,5-二硝基水杨酸(DNS)等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2 主要仪器

电热恒温水浴锅(HWS24型)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可见分光光度计(UNIC-7200型)上海尤尼柯仪器有限公司;手持式折光仪(成都光学厂)。

1.3 方法

1.3.1 液化 将干燥后的龙眼核粉碎后过40目筛,按料水比1∶4(g∶mL,下同)加水调浆,搅拌均匀后加入α-淀粉酶,在自然pH,85 ℃下液化。利用手持折光仪确定液化终点,手持折光仪测得上清液中可溶性总糖含量为15%时,即为终点。通过加入不同量的液化酶(400、500、600、700、800、900、1 000、 1 100、1 200、1 300、1 400 U/g)求出液化酶添加量对龙眼核液化时间的影响。

1.3.2 糖化 温度、pH、糖化时间和糖化酶添加量对糖化过程影响较大。有研究报道[8], 糖化酶作用的最佳pH范围为4.0~5.0,最适作用温度为55~65 ℃。选取反应温度(A)、糖化酶添加量(B)和 pH(C)3个因素为反应因素,糖化1 h,以料液中还原糖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L9(34)来确定糖化工艺条件。正交试验因素和水平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液化酶添加量的确定

由图1可知,不同量液化酶对龙眼核淀粉液化时间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液化时间随着液化酶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少。当酶的添加量超过1 200 U/g时,液化时间的变化不大。从生产实际考虑,液化酶的添加量以1 200 U/g为宜。

2.2 正交试验结果

按照表 1 正交试验的试验水平进行三次平行试验,表2和表3分别为正交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结果。由表2可以看出,RA>RB>RC,可见酶解反应温度对龙眼核糖化工艺酶解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糖化酶添加量,而pH对酶解影响最小。比较表2中各因素每一水平下的均值,在所选择的试验范围内, 各因素最优水平组合应为A2B2C2,即:反应温度为 60 ℃,糖化酶添加量为150 U/g,pH为4.5。因为龙眼核液化溶液的pH约为4.5,且pH对糖化影响最小,故在实际生产中可省略调节pH这一步骤进行糖化以提高生产效率。

2.3 验证试验

按上述最佳方案分别进行3次平行试验,即干燥的龙眼核粉碎后过40目筛,按料水比1∶4加水调浆,搅拌均匀后加入1 200 U/g α-淀粉酶,在自然pH,85 ℃下液化,手持折光仪测得龙眼核液化后可溶性总糖含量为15%,DE为23.43%,所得液化液在反应温度为 60 ℃,糖化酶添加量为150 U/g,pH为4.5的条件下糖化,得到平均还原糖含量为16.76%。与表2比较可知,最优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均优于正交试验中的9个组合,验证试验结果与正交试验结果一致,且淀粉的转化率可达135.51%,葡萄糖收率可达150.42%,为龙眼核淀粉的充分利用和资源化开发创造了条件。

2.4 发酵结果

在酵母的作用下,最终龙眼核糖化醪液中酒精浓度为5.4%(V/V)。

3 小结

干燥后的龙眼核粉碎后过40目筛,按料水比1∶4加水调浆,搅拌均匀后加入1 200 U/g α-淀粉酶,在自然pH,85 ℃下液化,DE达23.43%,并可显著缩小液化时间。液化液在反应温度为60 ℃,糖化酶添加量为150 U/g,pH为4.5的条件下糖化,糖化液还原糖含量为16.76%。因为龙眼核液化液的pH约为4.5,且pH对糖化影响最小,故在实际生产中可省略调节pH提高生产效率。在此操作下淀粉的转化率可达135.51%,葡萄糖收率可达150.42%。将糖化液接种0.5%酿酒高活性干酵母,30 ℃恒温发酵3 d,最终糖化醪液中酒精浓度为5.4%(V/V)。

龙眼核深度加工利用可在本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为了充分利用糖化醪液中还原糖,可在下一步进行酒精发酵和蒸馏,以生产燃料酒精。龙眼核经液化、糖化后,滤去糖化液,得到的残渣含有多酚、黄酮,可将残渣与酿酒原料混合以提高白酒质量,并提高龙眼核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常 春,张如意,范前进,等.龙眼核发酵酒精的工艺研究[J]. 酿酒科技,2009(1):37-39.

[2] 李秀娟,杨 萍,钟 敏,等.龙眼核淀粉颗粒性质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3,24(6):17-19.

[3] 肖更生,黄儒强,曾庆孝,等.龙眼核的营养成分[J].食品科技,2004(1):93-94.

[4] 陈 曦,韩志群,孔繁华,等.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J].化学进展,2007,19(7/8):1091-1097.

[5] 胡理乐,李 亮,李俊生.生物质能源的特点及其环境效应[J].能源与环境,2012(1):47-49.

[6] 马 君,马兴元,刘 琪.生物质能源的利用与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202-2206.

[7] 蒋剑春.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与应用(I)[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7,41(3):59-65.

[8] 张秀媛,袁永俊,何 扩.糖化酶的研究概况[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127(9):163-166.

[9] 谢笔钧,何 慧. 食品分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