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措施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措施范文1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水系统;流量参数;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飞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特别是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之一的城市排水系统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全球性温室效应的加剧,降水量的不断攀升,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导致城市洪涝灾害不断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经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洪灾损失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城市防洪问题已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探索有效途径解决城市洪涝问题已经显得非常迫切。

一、城市防洪现状

1.城市防洪体系保护区域相对集中

由于城市的人口集中,产业聚集,保护区域相对来说不大且较集中。所以通常情况下城市防洪体系可以进行集中防护,同时对城市防洪进行分区防护提高实施可行性。对城市的核心区域要保持最高的防洪标准,对非核心区域则可以采取相应稍低一点的防洪标准,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的效益。

2.城市防洪体系保护对象价值巨大

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交通枢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通常在城市中都会建有一些重要的部门和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需要进行特别保护。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大部分的固定资产都集中到了城市,人口密集,因而城市的防洪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城市防洪体系出现问题,将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3.盲目侵占城区河道,破坏生态系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激增、工业蓬勃发展以及对环境的忽视,导致城市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由于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随意的侵占河道,兴建街道和商城等,使城市水面积不断减少,天然调蓄功能缺失,导致内河排水受阻,堵塞洪水通道。遇到暴雨时,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率。

4.城市防洪标准相对较高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规定,对于非农业人口超过150万城市的防洪标准要采用大于200年一遇,非农业人口在50万~150万和20万~50万的城市防洪标准要分别达到100~200年一遇和50~100年一遇。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国很多城市都没有达到相应的防洪标准,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底,在全国639个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仅有236个城市达到了国家的防洪标准,63%的城市都没有达标。而防洪标准偏低,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

5.城市防洪存在二元结构与多方管理并存现象

目前我国的城市防洪体系大致分为内外两部分,两者的关系应该高度统一,但国内大多数城市在防洪体系建设中存在着“二元结构”的现象,即在城市内部除了河道部分归水利部门管辖外,防洪排涝工程主要归城建部门管辖,而城市外周边的防洪则归水利部门管辖。这种管理不统一的模式很容易导致城里城外在河道管理和防汛对接上出现问题,影响城市防洪的整体规划建设。

6.城市防洪受重视程度较低

我国防洪的传统一直集中于对大江大河的整治,而对于城市的防洪工作一直未能受到应有重视。很多城市根本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在城市防洪建设中,资金缺乏,没有固定的专项工作人员,导致我国城市整体防洪能力普遍较低。

二、我国城市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1.城市防洪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

伴随着城市用地的过度开采使用,城市中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在规划中为了配合其他建筑工程的施工,随意的更改排水系统。这样一旦出现极端降雨天气,地面径流量大大增加,而排水系统无法满足通排要求,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率大大增加。

2.现有基础设施达不到标准

很多城市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没有实行管道改建,仍然沿用上世纪留下的管道,这些管道因修建年代久远、内径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日常排水需求。并且城市的一部分排水管道布局不合理,使新建管道和旧管道无法在运行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共同抵御洪涝灾害的作用。此外,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过程中,忽略了对城市各种自然水体的利用,例如不能合理利用湖泊等这些自身就可作为一个蓄水池功能的天然水体来缓解城市排水压力大的作用。

3.排水管网养护管理缺乏

无论是主管道还是支线管道,每年都必须定期的进行养护管理。清除管道中的污泥等障碍物和杂质,及时修复损坏的排水设施。保证管道的正常排水功能,否则就很难发挥排出管网的防洪排涝作用。

三、城市防洪对策措施

1. 保护环境,控制热岛效应

严格控制城市的能耗排热,倡导节能减排,保护气候环境,防止因城市热岛效应引发气候变化导致暴雨频发。

2.合理布局,避让洪涝灾害段

对于有些城区处于洪水淹没区域或者低洼积水区域的,需要采用相应措施加高加固河道堤防,增加铺设泄洪量大的排水管道,建设抗洪排涝泵站。如果情况允许,进行局部搬迁。此外还要大力开发湿地,共同防御洪水。

3. 保护良好的河流水系,提高泄洪能力

在城市整体规划中要保证城市建设与水利建设协调发展,保护好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流水系,拓宽河道,疏浚河流通道,增大泄洪断面,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标准加强对河流堤防的建设,提高抵御洪水的能力。

4.建设完善的防洪排涝设施,加强管理,提高运行能力

建设完善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对于排涝设施应当留有一定的余量,确保城区不受淹。老城区要积极开拓和开发新的防洪体系,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原来的雨污合流制管网改为雨污分流制,同时提高设计排涝泵站的能力。由于老城区道路比较窄,可以采用简易共同沟的方式解决因地下管线复杂空间紧张的问题。新城区的开发则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建设配套完善的防洪排涝设施,合理解决外洪内涝问题。此外,例如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保证工程质量,并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以确保排涝设施正常工作。

5.增大渗水地面面积,减缓径流速度

扩大绿地面积,倡导建设渗水道路广场等,增大渗水地面面积,使雨水能及时渗入地下,减缓地面的雨水径流速度,减少雨水的聚集。同时,在绿地建设过程中适当的开挖河池水面,纳洪、蓄水,防止周边街区被淹。

6.科学合理处理城区地面标高

对于老城区中一些因地面标高过低而导致常年受淹的地方,可选择在地势最低处开发建设绿地,开挖河池水面,纳水蓄洪,改善城区的绿化环境。紧邻老城区的新建区的地面标高如果高于老城区的标高,应当在新老城区结合处集中开挖河渠,截断新建区的雨水流向老城区。系统有效的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7.防洪与排涝标准相互匹配

应采用国家标准作为城市防洪排涝的基本保障标准,据此结合各省市区的具体情况,编制相应的规范作为各自城市的标准。特殊地区可视情况,编制特定的标准。在编制过程别要注意的是防洪排涝标准一定要相互匹配,适当的提高排涝标准。

结语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的快速推进, 城市规模和要求不断提高,结构越来越复杂,同时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环境考验,城市防洪体系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 必须要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在规划设计时, 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设计排水管网体制和标准进行规划布局。要切实加强管网的养护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强化城市防洪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同时还要改造旧管网,建设更多新管网,实现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制,充分发挥城市排水管网防洪排涝的作用,保障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和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我国城市洪水灾害发生频繁,要不断加强我国全民防洪意识的教育工作,加大城市防洪排涝项目的建设力度,使人人爱护堤防建设,有效提高城市防涝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国华,钟淋涓,苗苗,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安全问题研究.江苏南京.灾害学.2008.9.23.3

[2]伊学农,刘遂庆,张敬光.城市防洪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2,(4)

[3]黄淑玲,徐光来.城市化发展对城市洪灾的影响及减灾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措施范文2

关键词:水土流失;特点;防治;房地产建设

引言

房地产建设作为城市开发的建设活动,虽然相对于公路建设、铁路建设等工程的规模面积都要小很多,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建设也随之扩大了规模和面积,在广量大的房地产项目建设中会产生水土流失的问题。比如在房地产建设中会产生大量的扬尘,在雨季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问题又会引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同时,在房地产建设中,由于项目位于城市中或者城市周边,人员较为密集,而水土流失问题会严重影响周边人员的生活环境。因此,房地产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考虑水土流失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1房地产建设水土流失的特点

房地产建设项目作为点状建设项目,其水土流失具有以下几点特点。①房地产建设涉及的区域范围相对铁路、公路等项目相比,其范围较为集中,水土流失范围也比较小。②房地产建设中水土流失会造成一定的破坏程度。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场地平整和地基开挖都将严重破坏原有植被,如果遇到风雨天气,被破坏植被的土壤就会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③水土流失会增加地表径流,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房地产项目一般都是建设在城市中或者城市周边,大量地面的硬化,降低了原有的地表下渗功能,在发生水土流失时,地表不能很好的进行下渗,从而有可能引发城市洪涝灾害。⑤房地产开发的规模相对较大,在开发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往往都非常严重,并且水土流失的发生是复杂性和突发性的,一旦发生就很难治理,所以房地产建设在施工之前就应该做好防治水土流失工作,以免在发生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房地产建设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2.1突出防治重点

为了能够有效的防治房地产建设水土流失问题,在进行防治工作中应该突出防治重点。其采取措施可以根据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的大小进行划分,划分出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段。对于水土流量较大的区段应该着重采取防治措施,对于水土流量较小的区段也不能忽视防治工作。在房地产建设期间,可以按施工内容进行划分,具体可以划分为场地平整和主体工程建设两个方面;按可能形成水土流失的地区可以划分为项目区、取土区。通过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测算,可以得出房地产建设中的项目区和取土区在不采取水土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土壤侵蚀较大的结果。而主体工程建设区由于有了建筑覆盖,其水土流失相对而言较小。因此在房地产建设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其重点区段主要为场地平整阶段的项目区[1]。

2.2分区防治

分区防治措施是根据水土流失的类型、施工工艺和完工后的利用意向以及对主体工程的水土保持评价,科学确定水土流失防治体系[2]。其具体实施措施可以通过分区进行防治。2.2.1建筑物区建筑物区的防治措施可以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建筑物区的地形地貌,采用半挖半填的方式最大程度的减少取土和弃土量,取土和弃土量的减少可以有效的规避水土流失问题。由于建筑物区土量石量较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哪怕在风雨天中进行施工也要及时对土石进行遮挡覆盖或者搬运到不被雨水冲刷的地方。房地产建设相关单位还可以在建筑物区搭建临时的排水系统,以免积水导致水土流失。2.2.2道路及硬化区道路及硬化区也是房地产建设中的重要区域,因此对于道路及硬化区的防治工作也是尤为重要的。道路施工在开挖中产生的弃渣应该及时的运走,以免在风雨天气造成弃渣流失。对于道路及硬化区中的地表,应该在风雨天气进行遮盖,并且尽量避开在风雨天气进行施工。在道路及硬化区在施工期间要及时修建排水沟,并且在排水沟的出口处修建沉沙池,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对道路及硬化区的冲刷。在房地产建设中对于停车场等硬化地面,应该修建成框格式的植草停车场,这样不仅可以增加项目的绿化区,也能减少硬化地面的水流失。2.2.3绿化区在房地产建设中,绿化区通常都是采用园林绿化标准进行施工建设的,施工完成后绿化区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因此在主体工程设计中对于绿化区应该多种植一些植物,并且应该针对绿化区划分出各个分区,对于各个分区建设雨水收集池或者下凹水池。2.2.4施工场区在房地产建设中,施工场区一般是占用绿化用地以及硬化用地,在工程完毕后再恢复为原用地。因此对于施工场区的防治措施应该避免材料临时堆放以及施工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并且施工场区应该建立临时排水系统,做到与其他排水系统相互连接,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暴雨天气出现大量积水现象。对于临时堆放的用料,特别是石土、水泥、沙子这一类的用料,应该在风雨天气进行覆盖或者搬运到其他不被风雨冲刷的地方[3]。

3结束语

总体来说,房地产在建设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水土流失问题,并且在建设中应该以保护水土生态为主,规避水土流失的问题。要做好房地产建设中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不仅要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还应该在建设过程中尽量避免雨季进行挖掘施工,同时房地产相关单位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项目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使人们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下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赵宇,刘大伟,王光武,包美春,苏醒.北京市房地产建设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J].北京水务,2014,05:57-60.

[2]彭贤锋,曾维权,张练和.城镇房地产建设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J].广东水利水电,2015,08:73-75.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措施范文3

关键词:滏阳河 防洪 治理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23-02

当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的干旱,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因为现在干旱,就忽视防洪问题,我们不要忘了去年6月,我国南部地区遭受大暴雨的袭击,使该地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受到巨大损失,预计,今年邯郸地区汛情也不容乐观。如何做好防洪减灾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是防汛工作的主要目的,也是水利工作者首要任务之一。

滏阳河发源于我市的峰峰矿区,流域面积2747.7平方公里,在长165公里的河段就有4条支流汇入,源短、坡陡、流急,河道上大下小,极易泛滥成灾,建国后的1956年、1963年,就因两次出现较大洪水,而导致农田、城市受淹,大批水利设施遭受破坏。此后三十多年间,也曾多次出现洪水,对城市城乡安全造成威胁。

为避水害,我们曾多次对滏阳河进行大规模的治理,修建堤防、开挖支漳河分洪道、设置马头高萸、黄梁梦、永年洼等蓄滞洪区,对城镇、工业区和交通主干道,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然而,63年后到现在的几十年间,由于再次出现大的洪涝灾害,滏阳河防洪工程及设施的防灾减灾作用没能得到体现,工程的意义不被群众所认识,致使滏阳河防洪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加之国家投入减少,又一时得不一恢复,到目前,滏阳河河道淤积、堤防被毁、分洪口被堵、蓄滞洪区居民回迁等十分普遍,造成滏阳河行洪能力和抵御洪水标准的大大降低,如马头至斗亡牛河口,特洪标准为100秒立方米,现仅能过流76秒立方米,忙年河至张庄桥行洪标准为200秒立方米,现仅能过131秒立方米,滏阳河市内段行洪标准为40秒立方米,现仅能过流25秒立方米,支漳河分洪道行洪标准200秒立方米,现过流能力不到150秒立方米,永年洼滞洪区的滞洪量远远达不到设计标准的3000万立方米,都远远滞后于城乡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我市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96.8”洪水就是对我们敲响的如果在滏阳河再次发生类似63年的大洪水,损失将是极其惨重的。灾后重建也将是十分艰难的。重建滏阳河防洪系统、大幅度提高防洪标准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当务之急,应做好以下工作:

1、高标准恢复滏阳河防洪系统

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叫做“大灾之后必有大治、亡羊补牢”,然而,对防汛抗洪这样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如要等到“大灾”或“亡羊”之后,再去“大治”,再去“补牢”,将要付出的是一个多么大的牺牲!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侥幸”心理。消除“麻痹”思想,将防洪工程建设做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保证,不仅舍得投入,还要早投、长期投,投的越早,投的越多,产生的减灾效益就越大。我市滏阳河防洪系统的恢复,当前应按着先恢复河道行洪断面、建设高标准堤防。配套分、缓、蓄洪工程的顺序,分年度、有计划地从邯郸市迅速向沿线延伸。

2、实行“防”治相结合

滏阳河及其在我市的几条支流,都发源于西部山区或丘陵地区,这里的植被覆盖率低,水源涵养能为差,水土流失重,应根据这一状沉在各条河流的上游,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采取非工程防治措施,减少洪水产生的机率。

3、建立完善的防洪管理机制

按照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制度,把滏阳河防洪工程的日常管理与维修纳入河道主管部门的工作,从专业的角度,确保工程安全运用,发挥效益。将沿河堤防工程的恢复保护和抢险责任落实到当地政府,建立防洪工程大后方。做到防洪工程日常有人管,出险有人抢,主管部门和行政区域共同建设,确保防洪安全。

4、建立完整的防洪投资体系

滏阳河防洪工程建设是一项纯公益性的投,建设投人大,而直接经济收益几乎为零,如果单靠国家投资建设和管理,则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要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依靠社会力量,逐步建立滏阳河防洪基金。用于防洪工程的管理、维护和兴建。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广州市向市民征收防洪工程费治理险工险段的成功经验,尝试向沿河企业和城镇居民筹资资金。而当前滏阳河治理和防洪工程恢复则可在政府适当予以补贴的情况下,强调这一工程的巨大减灾效益,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并可考虑申请贷款或发行债券,以尽快付诸实施。

5、建立提高人民群众的水患意识

自63年以来,滏阳河一直没有发生大的洪涝灾害,群众的水患意识普遍淡薄,存在“淹比旱强”、“淹点没啥”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存在是造成澄阳河防洪工程倍受侵害的根源,我们要把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做为搞好防洪工作的主要内容,以我国96.8洪水灾害和今年长江、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水为典型,今昔对比,深入抗洪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将《防洪法》有关内容和精神贯彻到干家万户。同时还要加强群众的防洪知识普及。使群众具备一定的抢险救灾和水申求生能力。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措施范文4

(一)目的

为积极应对20*年汛期的各类应急事件,全面做好各类灾害的防控、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二)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在洪涝灾害发生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保障灾后群众生产、生活及各类经济社会活动有序开展。

2、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原则。防汛工作实行各级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预防为主、防抢结合,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分级负责、联动协作的原则。

3、坚持依法防汛的原则。严格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进行预警、响应和处置,用法律指导防汛抢险工作。

(三)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乐陵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20*年度乐陵市行政区域汛期内洪涝灾害的防范和应急处置。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组织指挥体系

市政府成立防汛指挥部,由市长*总指挥,市委常委、副市长*任常务副总指挥,副市长*、副市长*任副总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农村防汛工作组、城市防汛工作组三个下设机构,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办公室主任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兼任,副主任由市政府办公室主任王宝玉兼任(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电话:*,传真电话:*)。城市防汛工作组设在市建设局,组长由副市长*兼任,副组长由市建设局局*治兼任(城市防汛工作组电话:*(夜间),传真电话:2*。农村防汛工作组设在市水务局,组长由副市长*兼任,副组长由市水务局局长*兼任(农村防汛工作组电话*传真电话:*)。

指挥部成员单位由市政府办公室、应急办、建设局、水务局、发改局、人武部、城管局、房管局、拆迁办、经贸局、民经局、财政局、服务业发展局、*局、交警大队、民政局、国土局、交通局、公路局、农办、农业局、林业局、农机局、气象局、卫生局、环保局、教育局、广电局、安监局、城市规划局、监察局、消防大队、武警中队、电业公司、邮政局、网通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传输局、粮食局、石油公司、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45个部门单位及各乡镇(街道)组成。

(二)相关职责

1、指挥部及相关下设机构的职责

指挥部:负责全市防汛工作的组织领导。

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防汛期间的综合协调、上传下达及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城市防汛工作组:负责城区(规划部门界定的城市范围)排水设施的检查、维护,汛情的监测、信息的报送、预警、响应、处置,组织实施城区抗洪抢险工作,城区防汛和救援物资的筹备,城区防汛演练。

农村防汛工作组:负责除城区外各乡镇(街道)防汛工作的指导、调度、协调、监督工作,全市河道、沟渠险工段的除险加固、水情监测、信息报送工作,碧霞湖的水情监测、除险加固、信息报送、泄洪等工作,农村防汛的演练。

2、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职责

市政府办公室、市应急办:负责抗洪抢险命令、重大决策信息、有关汛情信息的和报告;涉外新闻采访的协调工作;防汛期间各工作组、成员单位的综合协调工作;各类防汛会议的组织及相关文字材料的起草,防汛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

市建设局:负责城市防汛工作组的日常工作;负责城市水情、灾情的监测及信息报送;提出抗洪抢险工作措施并提交指挥部研究负责;城市抗洪抢险演练及抗洪抢险的组织、实施、指导;负责防汛抗洪期间违章建筑的清理、拆除工作;负责城市居民的撤离、转移,城市抗洪抢险物资的筹备、储存、运送;负责雨、污水管道的疏浚与畅通;负责城市抗洪防汛设施的检修及灾后重建;负责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的抢修维护工作;保障城市生活、生产的稳定。

市水务局:负责农村防汛工作组的日常工作;负责全市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负责全市河道、沟渠、桥涵的疏浚及除险加固、安全监控;负责全市河道、沟渠的水情监测、信息报送;提出全市抗洪抢险工作措施并提交指挥部研究;负责各乡镇(街道)抗洪抢险工作的指导、督查、协调;负责农村居民的撤离、转移,农村抗洪抢险物资的筹备、运送。

市教育局:负责全市教育系统的防汛救灾和安全教育工作,做好校舍隐患的排查和抢修加固;做好学生的安全转移和疏散工作,确保学生和教师的人身安全。

市发改局:负责防汛及灾后筹建重点工程的立项审批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修复水毁工程、防汛抢险资金和防汛物资储备资金的落实、调拨和监督使用。

市经贸局:负责制定抗洪抢险及灾后重建能源供应计划;接到命令后,负责本系统企业的停工停产、人员撤离的通知、组织、协调工作;

市民经局:接到命令后,协调配合有关乡镇(街道)做好民营企业的停工停产、人员撤离;协调指导本系统民营企业的灾后重建及恢复生产。

市服务业发展局:负责防汛期间及灾后粮食、物资市场的调控和供应工作;协调防汛期间及灾后金融资金保障工作。

市农办:负责农口系统的防汛抢险协调工作。

市农业局:负责农村受灾面积、受灾人口的摸底统计、灾害损失的评估;负责组织协调农业抗灾自救、生产恢复。

市国土局:负责协调重大防洪工程建设、滞洪区、灾后重建等永久和临时性占地的审批上报工作;及时准确提供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

市城管局:负责汛期城区环境整治和维护工作;市政公用设施的维修维护,确保汛期正常运转。

市城市规划局:负责城市防洪规划的编制;负责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审批;配合城市防汛工作组及城建部门认定影响城市防汛、排洪违章建筑等。

市拆迁办:协助配合建设部门拆除防汛排洪违章建筑;

市房管局:负责灾后损毁房屋的统计、认定;灾后重建房产手续的办理;小区防汛预警及内部防汛设施维护检修等工作。

市林业局:负责防汛抢险木材的供应;组织沿河、沿道林带及林网的防汛抗洪及管理工作。

市农机局:负责全市防洪抽水农机具的调用、维修。

市气象局:负责汛期雨情及其他气象形势的监测,及时向指挥部及各相关工作组、成员单位提供天气预报、雨量和天气形势分析资料。

市交通局、市公路局:负责全市公路交通设施安全监控;负责为防汛抢险物资运送及受灾群众转移提供交通工具。

市广电局:负责抗洪抢险宣传报道,按指挥部要求及时相关抗洪抢险命令、重大决策事项及停工停产、安全转移和雨情、水情、灾情等信息。

市卫生局:负责抗洪抢险人员和受灾群众的疾病防治、伤员救护工作;负责重大疫情的监控防治及灾民卫生防疫工作;负责汛期的食品药品卫生监控及药品的运输、储备工作;负责医护人员的组织工作。

市安监局:负责监督、指导和协调汛期安全生产工作;负责防汛抢险事故的调查处理;对有防汛任务的部门、单位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

市环保局:负责监督重点环境安全隐患单位汛期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确保汛期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加强对汛期市区河流污染物的监测工作,并及时上报城市防汛工作组,为指挥部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确保汛期环境安全。

市人武部、消防大队、武警中队:负责组织现役、民兵预备役等部队组织参加抗洪抢险及救援工作;负责上级救援部队、武警官兵的协调工作。

市*局、市交警大队:负责维护防汛抢险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工作;防汛紧急期间协助防汛部门组织群众转移,打击偷窃防汛物资、破坏防洪与灌溉工程设施的犯罪分子;负责做好政府机关、银行、学校、医院等重点领域的安全保卫工作。

市民政局:负责救灾物资的协调、接受、发放工作;负责组织抗灾自救捐助活动;负责洪涝灾害、灾情的收集上报工作。

市监察局:监督监察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在防汛工作中的职责落实情况,对在防汛期间、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市粮食局:负责汛期粮食的调运、储备、供应工作。

市石油公司:负责汛期石油的调运、储备、供应工作。

市电业公司:负责汛期电力线路、供电设施的检修、抢修、维护工作,最大限度保障电力正常供应。

市邮政局、网通公司、移动公司、电信公司、联通公司、传输局:负责本系统通讯线路、通讯设施的检修、抢修工作,确保汛期通讯线路畅通;按照指挥部的要求以电话、手机短信等形式及时抗洪抢险命令、重大决策事项及天气、雨情、水情、灾情信息。

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负责灾后理赔工作。

市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负责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内的防汛抗洪工作。

各乡镇(街道):负责本辖区内的防汛工作的组织、实施及防汛抢险、救援物资的储备、调配;漳卫新河、马颊河、德惠新河沿岸(贯通)乡镇(街道)承担有护堤巡防及抢险任务,其中:漳卫新河一线的大孙、黄夹、西段、朱集四个乡镇,按照1人/公里的标准组建护堤常备队,按照险工段200人/公里,平工段100人/公里,涵闸50人(附件8中大闸除外),穿堤管30人的标准组织抢险队,按照500人/公里的标准组织预备队;处于二线的市中、云红、胡家三个街道各组织1000人的后备抢险队待命。马颊河、德惠河沿岸乡镇(街道),按照1人/公里的标准组建护堤常备队,按照险工段30人/公里,平工段100人/公里,涵闸20人(附件8中大闸除外)的标准组织抢险队,按照200人/公里的标准组织常备队。其余各乡镇(街道)组织300—500人的排涝专业队。

(三)组织体系框架图

城市防汛工作组

指挥部办公室

农村防汛工作组

防汛指挥部

指挥部成员单位

各乡镇(街道)

三、重点领域和部位

(一)城市防汛工作的重点领域和部位

城区内供排水设施;居住千人以上的住宅小区;开发区内的企业(重点是化工及污染企业);城区内元宝湖、玉心湖、千红湖,盘河、大桥沟、路家沟、跃马河(城市规划区内)等水系、水面;富民路、开元东路、阜财里小区、安居路(市直小学附近)、二中、四中等重点部位。

(二)农村防汛工作的重点领域和部位

漳卫新河、马颊河、德惠河三条骨干河道及跃丰河、跃丰一干、跃马河、跃丰二干、前进沟五条干沟及四十九条配套沟渠监控;盘河、大桥沟、路家沟(城市规划区外)等水系、水面;碧霞湖;

重点部位:漳卫新河,西段乡大岔河村附近的莲花湾和朱集镇马铁匠村附近的毛家口子两处险工,大孙乡西官庄村、黄夹镇大桑树村、西段乡杨铁匠村北旧县桥附近的3处单堤陡岸,沿线13座桥涵及6处穿堤管,黄夹镇大桑树村、西段乡大岔河村、朱集镇三间堂村、马铁匠村、西段乡杨铁匠村北旧县桥附近的67处阻水桥引,沿线堤防的鼠穴獾洞。马颊河,沿线的化楼镇付家村、化家村、小王村、杨安镇闫李村、唐家村、孔镇郭桥村等6村附近的险工,孔镇郭桥村、张桥村、聂家村、尹家村、孙埝村、郭家街道安家村、杨安镇闫李村、化楼镇东高村、韩桥村等9村附近的单堤陡岸,沿线存在问题的10处涵闸;市中、云红等街道辖内的26处滩林、34条高渠、18座滩房。德惠河,沿线的存在问题的2处桥涵,23条高渠,7座滩房。水库引排水沟渠。

四、预防、预警和响应

(一)汛前准备

1、健全机构,明确责任。6月20日前,制定出台并乐陵市20*年防汛应急预案,全面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指挥部及各相关下设机构的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全部到位,严格落实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等制度,值班电话接通并全天候值守,认真做好值班记录。

2、防汛检查及整改。6月30日前,城市防汛工作组、农村防汛工作组及有关成员单位按照责任分工,对全市重点领域和部位进行检查,并整改到位,同时,写出检查及处置报告报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办公室汇总后呈报总指挥。

3、组建抢险队伍。针对防汛重点领域和部位,6月25日前,各工作组分别组建抢险队伍,备齐抢险及救援物资(抢险人员及物资配置见附表),并分别进行一次实战演练。

(二)预警级别及响应

1、预警级别

按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将预警级别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Ⅳ级预警:当境内三条主河道其中一条到达三年一遇行洪标准设计流量,或者24小时内大范围降雨达到80mm。

Ⅲ级预警:当境内三条主河道其中一条达到十年一遇行洪标准设计流量,或者24小时内大范围降雨量达到80mm以上150mm以下。

Ⅱ级预警:当境内三条主河道其中一条达到五十年一遇行洪标准设计流量,或者24小时内大范围降雨量达到150mm以上200mm以下。

Ⅰ级预警:当境内三条主河道其中一条达到百年一遇行洪标准设计流量,或者24小时内大范围降雨量达到200mm以上。

2、预警的响应

依照预警级别,将应急响应级别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Ⅳ级响应:当达到Ⅳ级预警标准时,农村、城市防汛工作组及时将信息报送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市防汛指挥部、相关下设机构、相关成员单位全员在岗待命,并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市防讯指挥部召集防汛会商,做出相应工作安排,全面加强对汛情的监视和对防汛工作的指导;农村防汛工作组组织对境内险段堤坝涵闸进行巡逻监控,随时掌握并上报水情;城市防汛工作组组织人员对城区内重点领域和部位进行不间断巡查,随时排除险情;市电视台全局或局部Ⅳ级警报。

Ⅲ级响应:当达到Ⅲ级预警标准时,农村、城市防汛工作组及时将信息报送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并随时监测雨情、水情、险情和灾情;市防汛指挥部召集防汛会商,做出相应工作安排,密切监视汛情发展变化,加强对汛情的监视和对防汛工作的指导,并将情况上报*市防汛指挥部和*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组织专家分析雨情、水情的发展势态,提出应对措施;视汛情不定期召集有关成员单位会商,研究救灾对策,增派人员分赴各防汛重点领域和部位;根据险情开始运送抢险物资;市电视台全局或局部Ⅲ级警报。

Ⅱ级响应:当达到Ⅱ级预警标准时,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网通公司、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分别以电视、广播、电话、短讯等形式向全市Ⅱ级警报,公布雨情、水情;市防汛指挥部随时召开紧急会商会议,实时调度人力、物力、财力参加抗洪抢险;紧急通知,督促各防汛指挥机构切实做好抗洪抢险工作,随时向*市防汛指挥部、*市委、市政府报告情况;市*局、武警中队、消防大队、现役和预备役部队全员严阵以待,听候调遣;所有抢险物资全部运抵指定位置,随时待命;城市防汛工作组选择临时安置地点,搭建灾民临时居住建筑,向城区所有工厂、企业下达停产通知,向医院、学校、银行、社区等重点领域和部位下发随时撤离通知,随时准备组织医护人员开展医疗救助;农村防汛工作组指导、协调、督促有关乡镇(街道)选择临时安置地点,搭建灾民临时居住建筑,随时准备将救援物资、食品、药品全部运抵临时安置地点,医护人员随时待命准备开展医疗救助;

Ⅰ级响应:当达到I级预警标准时,市防汛指挥部宣布全市或局部进入紧急状态,动员全社会全力开展抗洪救灾;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网通公司、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分别以电视、广播、电话、短讯等形式向全市I级警报;市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派工作组赴一线指导抗洪救灾工作;市防汛指挥部随时召开专题会会商,研究解决当前抗洪救灾面临的重大问题,随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情况;随时组织群众撤离。

五、汛期应急保障

按照“应急指挥信息畅通、应急物资和资金充足、技术装备良好、现场救援及时、应急交通运输畅通、供电持续安全、社会秩序稳定、医疗卫生满足应急需求、社会紧急动员迅速有效”的总体要求,各级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协作,通力配合,严格履行职责,确保全市城乡防汛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通讯与信息保障

各通信运营部门都有依法保障防汛信息畅通的责任,对防汛信息必须优先、快捷、准确传递,必要时,市防汛指挥部可根据需要临时要求通讯运营部门开辟防汛专用通讯通道。

各通讯运营单位应在6月25日前制定应急通讯保障预案,并报送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当出现突发事件后,通信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通信保障预案,迅速调集力量抢修损坏的通信设施,保证防汛和抢险救灾通信畅通。同时,及时调度应急通讯设备,为指挥中心和现场指挥提供通信保障。

(二)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保障

城市和农村防汛工作组对本预案中列出的防汛重点领域和重点部位及容易出险的防洪工程设施,应提前编制工程应急抢险预案,当出现新的险情后,应立即派出抢险队伍赶赴现场进行抢修和加固。

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储备常规的防汛抢险、救生、救灾所需的机械、设备、物资、器材等,以满足抢险救灾急需。

(三)应急队伍保障

防汛抢险队伍分为综合抢险队伍、部队抢险队伍、专业抢险队伍。综合抢险队伍主要为抢险提供劳动力,部队抢险队伍主要完成急、难、险、重的抢险任务,专业抢险队伍全力参加专业抢险和技术处置。城市和农村防汛工作组都要分别组建综合抢险队伍和专业抢险队伍。

(四)供电与交通运输保障

供电部门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完成抗洪抢险的供电以及应急救援现场临时供电任务,确保供电的持续性和安全性。同时,要及时调度应急电力设备。为指挥中心和现场指挥提供电力保障。

*交警部门根据灾情需要,实施交通管制,开通应急通道,确保抢险救灾车辆畅通;对已经形成道路行洪和被淹没的路段实行封闭,保障行人车辆的安全。出现大面积交通瘫痪时,*交警进行紧急处置,疏导交通。优先保证防汛指挥车辆的安全通行。

交通运输部门要准备足够的车辆和设备随时待命,要优先保证防汛抢险人员、防汛救灾物资运输。

(五)治安与医疗保障

*部门负责汛期的治安管理工作,要依法严厉打击破坏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和防洪工程设施安全的行为,保障抢险抗灾工作顺利进行和社会的稳定。

医疗卫生防疫部门负责洪涝灾区疾病防治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处置;组织医疗卫生队赴灾区巡检,负责灾区防疫消毒、抢救伤员等工作。

(六)物资与资金保障

防汛物资筹集、储备实行“分级负责、分级储备、分级管理”以及“按需定额储备、讲究实效、专物专用”的原则,采取政府财政、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和群众筹集相结合的办法。在市防汛指挥部的统一指导下,各单位按规范储备防汛抢险物资,并及时将相关信息上报市防汛指挥部。各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社区要根据防汛需要,储备充足的防汛物资以备急需。当启动防汛应急预案时,财政部门要及时筹集安排防汛抢险救灾资金。

(七)社会动员保障

市防汛指挥部根据灾情,及时动员、组织社会力量投入防汛抗洪。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切实解决防洪的实际问题,同时,充分调动本系统的力量,全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防汛工作的统一领导,动员社会力量,做好防洪除涝工作。人民武装部门要做好基层民兵和民兵预备役的组织动员,加强培训和演练,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六、汛情的应急处置

(一)抢险、排险

一旦发生险情灾情,市防汛指挥部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迅速组织救援队伍立即全力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各工作组在工作中,首先将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妥善处置人畜遗体。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同时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对可能造成新险情的建筑物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

(二)转移

转移工作坚持“统一指挥、统一转移、安全第一”的原则,采取市、乡镇(街道)、村、村民小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市区人员转移由城市防汛工作组“社区—小区—楼组”组织转移。在转移工作中:

首先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

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转移责任人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

转移安置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转移路线应避开跨河及低洼地带。根据拟定的转移安置路线绘制人员转移安置路线图,并填写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

对于特殊人群的转移安置必须采取专项措施,并派专人负责。

(三)灾民安置

灾民安置主要采取兴建厂棚、搭建临时帐篷等办法,实行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临时安置与长期安置、集中建房与分散恢复相结合的方法。

(四)物资调拨

所有抗洪抢险、救援就灾物资由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统一调拨。凡市防汛指挥部安排调运的物资,均凭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调拨通知单,由市财政局结算或者由市防汛指挥部指定结算单位结算。

(五)应急人员的安全保护

所有参加应急抢险的人员,由市防汛指挥部各工作组进行统一的技术安全培训,在实施应急抢险时由指挥部统一配备安全服装与必要的安全设备。

(六)群众的安全防护

出现险情后,一方面及时组织受灾区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对来不及转移的群众及时组织民兵和部队进行营救。

(七)突发公共事件的调查分析、检测与后果评估

应急抢险结束后,市防汛指挥部及时组织各成员单位对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对雨情、水情、险情、灾情等进行科学的评估,对预案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并对后果进行客观、科学、真实的评价。

(八)新闻报道

洪涝灾害发生后,除国家规定须保密的外,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统一、及时向社会有关信息。对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处置的抗洪抢险事件信息以及国家机关作出抗灾救灾工作指示、决定、命令,及时通过媒体公开。

(九)现场采访

记者按照国家规定赴现场采访,由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统一协调。

七、应急结束

当境内三条主河道行洪水位达到Ⅳ级预警以下,气象部门预报短期内无异常变化,灾民得到妥善安置等条件具备后,整个应急处理工作结束,随即进入生产自救与水毁工程恢复建设阶段。

八、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市防汛指挥部召开生产自救工作会议,安排灾后城建工作。防汛指挥部各工作组迅速组织恢复生产、抢种补种工作,同时,组织查灾核灾工作,重点核查因灾造成房屋倒塌特别是全倒户、农作物绝收等特重灾民的损失,并根据核实后的灾情,制定灾民救济方案,分步实施。有关职责部门要落实好救灾优惠政策。

(二)社会救助

救灾资金物资的来源包括:中央、省和*市下拨的救灾资金、物资;市财政预算的救灾资金;社会捐助资金、物资等。

救灾款物安排原则是: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根据灾情,24小时内首先确保紧急转移安置灾民的生活必需品救助。灾情稳定后重点安排灾民口粮救济、住房恢复。

(三)保险理赔

各保险机构依据灾情、保额迅速组织理赔工作。

(四)经验教训总结

险情结束后,市防汛指挥部及时组织各成员单位对突发洪涝灾害的发生原因,灾情的状况(雨情、水情、险情、灾情)及应急处理过程中对预案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形成调查报告。同时,对应急抢险实施预案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客观的总结。

九、纪律与奖惩

防汛期间,防汛有关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不得出现空缺岗现象。要加强对雨情、工情、水情等情况的统计,并及时上报。对工程出现的险情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抢护,确保工程安全。加强防汛值班,做到昼夜有人接听接收电话、传真,确保畅通。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措施范文5

【关键词】气候变化 城市生态系统 影响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201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份评估报告称,自20世纪以来,地球的气温已经上升了0.89℃,全球海平面上升19厘米。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生物种及生态系统已经发生显著变化,未来这些变化还将继续,预计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还将上升0.28-0.98m,数以亿计的人将会受到沿海洪水的影响[1]。城市生态系统是最脆弱但又与人类生产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物质和能量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而且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简单,营养关系倒置,自动调节能力弱,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综合以往相关研究,将从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和城市生态服务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一下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死亡率和发病率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主要的直接影响是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它将在更大范围内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广泛。气候变暖、热浪冲击频繁导致死亡率及某些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加[2]。2016年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有科学家预言在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3-4℃,澳大利亚的“危险高温”天气数将从2016年的每年5天上升为2070年的每年45天。从2003年开始欧洲遭受热浪侵袭,每年夏天都至少引起70000人的死亡,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和热浪发生的频度均有所增加,有研究发现,死亡率和温度增加有关。人们对气候变暖与死亡率变化趋势的做了多方面研究,最后提出了“界限温度”的概念,指出当地居民对气候舒适的“感觉上限”。当气温升高超过超过“界限温度”时,死亡率会显著增加。

1.2传染病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转到与传染病年际变化相关的自然气候变化影响上。气候变化的直接结果就是造成极端高温、极端降雨或干旱等和气候相关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死亡、伤害和疾病,间接影响表现为热带的边界会扩大到亚热带,温带部分地区会变成亚热带。Gould等[3]认为由于热带是细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病毒性传染病最主要的发源地,而随着温带地区的变暖,造成这些疾病的扩散。如疟疾只分布在冬季最低气温16℃以上的区域,而由于气候变暖,疟疾将向拉丁美洲、非洲、亚洲以及中东等高纬度地区扩散;气候变化导致一些传染病媒介向高海拔扩散现象,登革热以前只在海拔 1000 m 以下的地区发生,而现在哥伦比亚海拔超过 2000 m 的地区发现了登革热和黄热病的媒介昆虫。李国栋等人从疟疾、登革热、霍乱、流行性乙型脑炎、流感、SARS、肠道传染病、鼠疫、吸血虫病等详细介绍了气候变化对各类传染病的影响[4]。据PIM疟疾传播模型估计,如全球平均温度升高3℃,媒介按蚊虫的分布区域扩大,将导致世界人口受疟疾影响的比例将可能由现在45%增加至60%,每年新增5000-8000万疟疾病例。据测算,全球的登革热病例在过去的50年里增加了30倍,郑学礼等[5]指出气温是影响登革热传播的重要因素,当气温升高时,病毒在蚊虫体内的潜伏期缩短,蚊虫叮咬人群的频率加快,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虫分布区域也可能扩大。

1.3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水灾、暴风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可能使死亡率、伤残率和传染病的发病率上升,并增加社会的心里压力,极端气候事件也会直接间接的影响人类的健康。2016年6月,据中国网报道,全国14个省(市、区)遭遇暴雨,共573个县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近9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800多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38亿元。洪灾的直接影响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期影响就是导致传染病的增加,危害人体健康;长期影响是由于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困难和生命财产损失而导致的精神压抑。干旱也会通过影响粮食生产而影响人类健康,其影响主要包括营养不良和水资源短缺而造成的一些传染性疾病的增加,许多研究表明,在水资源短缺时,未经过卫生处理的水常常用于煮饭,使得疾病的风险增加,因此流行性疾病的爆发很可能在干旱期发生。全球气候变暖使暴风雨、飓风、干旱、洪灾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更加频繁,整体来说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除了直接造成死亡率、伤残率上升外,还可间接使传染病发病率增加,影响生态系统稳定,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破坏,增加社会心理压力。

2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1气候变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越来越严重,给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交通行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敏感的行业之一。影响的途径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的增加。这些极端的天气包括高温、热浪、干旱、海平面上升,强降雨、暴雪、冰冻、强热带风暴、雷暴以及沙尘暴等。极端的天气导致洪水、滑坡、泥石流、雪崩等对公路、铁路、航海和航空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交通运输的设备、地面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2008年初,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灾害天气给交通运输造成巨大影响,部分地区交通运输全面瘫痪,最多时21条国道近 4 万公里路段通行不畅,上万车辆和人员被困。再次,强热带风暴是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气候变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同时还体现在道路的勘察设计、施工和投入运行等各个阶段。例如,陆路交通x线时要考虑到沿线的雪情、泥石流、滑坡及塌方等风险;在高原冻土地区,铁路建设要考虑到气候变化对高原冻土层消融的影响;在水路运输方面,台风会影响航速、航向、使船舶产生漂移;地面风、低云、降雨、雷暴等都会对航空运输有十分严重的影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战略课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迫切要求交通运输实施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明确气候变化对我国交通运输的深远影响,有效采取相应的工程、生物等防治措施,减少因气候变化造成的交通运输经济损失及人身伤亡事故。(下转275页)

(上接281)2.2气候变化对能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能源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能源需求,另一方面是能源供给。气候变化对能源需求影响主要考虑随着气候变化,为达到人类生存舒适而所需要借助的能源,例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冬季更为舒适而夏季更为炎热,进而导致电力取暖需求降低,而制夏季冷需求增加。气候变化对能源供给的影响,主要研究由于气候变化所造成的能源资源禀赋以及上产能力的改变,普通化石能源是有限的,并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现在更多的是倾向于开发可再生能源,但是可再生能源受气候影响波动会比较大。Pasicko等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克罗地亚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的影响,得出结论:气候变化对克罗地亚沿海及濒临区域可再生能源的影响最大,其中第一阶段风速预计增加20%,将使风力发电增产一倍,对光伏发电的影响为中性,2050年以后水电生产预计将减产10%。

2.3气候变化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人居环境,即人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气候变化主要从三方面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首先是气候变化会对最基本的生产生生活物资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极端气候会导致粮食蔬菜的产量减产。其次,气候变化会对能源输送系统、建筑物、城市设施及工农业、旅游业及医疗服务等方面产生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及其他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复杂及交通瘫痪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居环境的舒适健康。最后,严重的气候变化不仅会造成很多生活上的不便,更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使得人们不得不进行人口迁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3 结论

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对城市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甚至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高度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简单,营养关系倒置,自动调节能力弱,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从极端高温、极端气候事件、传染病三方面综述了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交通运输、能源、人居环境三方面综述了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气候变化使得能源供需也发生变化,从而不得不改变能源供需策略,及时作出各种节能减排措施以应对能源变化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於P,许红梅,尹红,董思言.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和海岸带地区的影响解读[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03:179-184.

[2]马玉霞,王式功.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5,01:7-9.

[3]Gould E A,Higgs S.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other factors on emerging arbovirus diseases[J].Trans R Soc Trop Med Hyg.2009,103(2):109-121.

[4]李国栋,张俊华,焦耿军,赵自胜.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3,21:6762-6773.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措施范文6

[关键词]水土流失;危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D3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309-01

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在稳定发展,而面对较大人口基数和有限土地资源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意识到构建和谐人地关系的重大意义。水土流失灾害的出现,会使农业发展受到巨大的影响土壤质量的下降。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讲都是一项损失,当前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出现频率较高,问题的严重性也较大。加强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是水利研究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1.水土流失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水土流失现状具有几个不同的特点:首先,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较大,规模也较大。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的受到不良影响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数量达到了三百万平方公里。并且,我国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不仅发生在矿区与农村,在城市中也大量存在。也就是说,在我国的每一个行政区,都会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其次,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强度较大,并且侵蚀的程度较深。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每年会在近50万吨的土壤受到侵蚀,像黄土高原这种特殊的地方的水土流失问题会更加严重。除此之外,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原因各不相同。像东北地区,其水土流失大多出现在山坡上匝坡耕作的方法会使水利流失问题的严重尝试加深。而对于弱方地区来讲,山石区更容易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对于南方的红壤区,在降雨量较大的时候,十分容易出现崩岗的现象。

2.水土流失的危害

2.1破坏土壤结构

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业生产,加剧农村的贫困,更加加剧两极分化随着水土流失,土地营养成分随之流走,土壤结构被破坏,降低土地肥力,造成土地荒漠化,石漠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降低作物产量,加剧农村贫困,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2泥沙淤积阻塞河道

水土流失造成泥沙淤积阻塞河道、沟渠因泥土被冲走,土壤的吸水能力大大降低,在降水量大的季节,很容易造成洪涝灾害;而相对的旱季,土地蓄水能力降低,加剧干旱;另外,因河道、水库淤泥等原因,雨季次生灾害概率增大。

2.3降低土壤蓄水能力

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蓄水能力,植被减少,影响地区的整体气候,加剧旱季旱情,雨季洪涝,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水土流失本身就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一种表现。因此,水土流失的出现,会使其它自然灾害出现的机率大大提高。也会使人们的生活用水安全度下降,水土流失使得土壤的存水能力下降。不利于土壤防旱能力的保护水土流失同样会造成江河的干涸,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3.加强水土保持的措施

3.1强化强水土保持意识

对于水土流失保护的重点地区,要加强水土流失的预防保护工作。对于江河的源头以及一些山洪,我区要加强水土流失的预防。对于土地的开发工作以及工程的建设工作,要加强控制力度。水土保持系统工程具有群众性、社会性、综合性,需要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更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要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水土保持方面的最新情况、最新技术和《水土保持法》等相关信息、法律法规,以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大力营造社会关心、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的良好氛围。

3.2利用封禁保护,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对于水土流失问题出现的机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那么水土流失问题出现的机率就会大大降低。对于那些降雨量适中且长住居民数量较少的地区,其水土流失问题不尽研究。水土流失防治人员可以利用封山育林的方法,对生态环境的修复能力进行改善。水土流失的防治者可以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像沼气等,来使木材得到保护。木材开采量的下降,会大大促进水土流失防治效率的提高,对于那些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防治者可以为当地人明确科学的起居与工作模式。让其在生活过程中对水土流失问题加以解决。

3.3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并举

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受灾区域进行综合治理期间,要能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依靠科学,让受灾区域借助大自然力量加快恢复,快速有效地改善生态系统。

其次,要按我国各省市地区的具体情况,如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类型、分布及成因等,制定相对有效的水土保持规划,明确水土保持规划的分区、目标、措施,把各种人工手段与生态自然修复有机结合。利用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对社会大众进行正确的引导,使社会大众建立起有效的环保理念,促进水土流失保护氛围的形成。

3.4农业结构调整

无节制的过度开垦助长了各类自然因素对土地的破坏,这是水土流失的元凶。因此,改变传统的掠夺式开发模式,进行种植业的结构调整,有计划地安排农、牧、林等循环生产,着重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加工业和旅游业,使各产业间协调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良胜循环。通过植树种草改变植被状况,截流降水,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坡面表土,减少地面径流,有效防止地表被水冲刷。此外,将部分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在荒山荒坡退耕地上,实行乔灌相结合,形成多层次、高密度的防护林体系。

3.5开发与保护开举

要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相关土地政策和制度,控制建设用地的审批和使用,正确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农业措施,推动我国农业经营集约化、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有效提高对水土流失的治理,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规模宏大因此,必须加强统一管理,高效地处理各部门间的关系,落实以政府为领导,流域机构为监管,各部门责任、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水土流失治理体系。

4.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践证明,许多有效的经验被积累下来。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对水土资源的过分开采,使得水土保护工作的难度加大。本文笔者对水土流失的防治进行了探讨,介绍了防治的范围、危害以及防治措施,旨在能够为我国工程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同时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分享他们的经验总结,共同推动我国水乳流失保持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卫堂,胡维银,李军,等.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对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2, 15(4): 20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