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范文1
风险导向型审计的产生,主要源自美国,从国际审计的发展来看,审计界经历了早期的账项基础审计,20世纪 50年展了制度基础审计, 20世纪70、80年代逐渐确立了风险导向型审计。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加强人民银行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与监督、查错纠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目前基层人行内部审计仍然是以账项审计和制度审计为主,仍侧重于“再监督”和“查错纠弊”的职能,缺乏开展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意识。为强化内部审计的效果,提升审计质量,人民银行有必要积极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做到审计关口前移,提升内审在央行内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强化基层央行内控管理。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和特点
1.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
所谓的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2.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价,制定审计策略和与单位风险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将审计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相比较,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1)审计重心前移
风险导向审计最大的特点是将审计重心放在事前的风险评估上,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审计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分析性测试程序、审计测试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传统审计不能适应现代报表审计需要就在于其原有的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现在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2)全面、动态地考虑风险因素
内部审计业务的整个过程一般可以被划分为确定审计项目、制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检查和审计报告四个阶段。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审计人员在各个审计阶段分别评价账表项目的期望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而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审计人员能够获得的与风险要素相关的信息越来越多,对相关事项进行考察的程度也需不断加深,使对风险要素水平的评价也更加准确和客观。可以看出,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要素的评估与控制则是全面和动态的。
(3)在各个阶段都利用审计风险模型作出决策
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在各个审计阶段,都分别以审计风险模型为主,分析评价各自的期望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各项决策,从而能够全面控制审计风险。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中的审计风险模型是一维的,它只有一个决策目标――确定实质性测试所需的证据量,所涉及的风险层次和范围比较狭窄;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的审计风险模型是两维的,它既包含了不同的风险要素,而且在不同审计阶段给各风险要素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4)审计模式转变为以风险为导向的模式
在制度基础审计中,审计是以制度为导向,即整个审计的重心是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以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确定审计的重点,为进一步审计指明方向。而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却是以风险为导向,风险导向审计除注重影响经济业务的内部环境以外,还注重外部环境,即它是以经济业务整体为重点,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经营所处的内外环境,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审计水平,最终目的是要将审计风险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之下。
二、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央行内审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审计风险的存在,客观要求基层央行在内部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随着人民银行职能的进一步调整以及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对央行业务的影响逐步加深,传统的审计理论与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内审工作发展和需求。因此,央行内审工作必须适应金融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充分借鉴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深入分析判断不同层面和业务领域风险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并使内部审计能够通过风险评估的结果、建议,确保审计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力求做到“风险先行”。这种工作重心的前移,不但能使内部审计避免出现只重视细枝末节,忽略主要风险的情况,而且有利于提升内审在央行内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为领导当好参谋做好助手的目标。
2.基层央行强化内部控制,客观上要求引入风险导向审计
随着人民银行业务不断发展,风险点逐渐转移,原先使用的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内部审计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要求。因此,内部审计应优先考虑基层央行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在基层人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就成为基层央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审效率的当务之急。开展风险导向型审计,能使内审人员更多的关心基层人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通过对固定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估,内审人员可以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既促进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又可以提高审计效率。
3.基层央行具备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条件
基层央行内审部门可以着重分析人民银行内部各业务、各部门、各岗位的风险点和潜在风险,并进行一定程度的量化,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将风险评估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人民银行系统要积极的试点开展风险导向型审计,及时总结开展风险向导型审计的技术和经验,全面推进人民银行内审审计理论和审计模式的发展。
三、基层央行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基层央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是内部审计业务自身发展要求,也是履行央行职责的需要。基层央行内审工作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观念要转变,包括各级领导和内审人员,要不断更新内审理念,积极探索更加有效地审计方式。当前央行内部审计不能仅局限于查错纠弊、强化控制等功能,而应该转向风险管理和控制。因此,基层央行内审人员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要从全局出发,紧紧围绕全面履职这一中心任务,对各项业务进行全面排查,牢牢抓住各项业务的风险点,在现有审计模式基础上逐步借鉴风险导向型审计,不断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为强化内部管理提供参考。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法律规范体系
近年来人民银行相继制订、颁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内审操作程序》等各种规章制度,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央银行内部审计模式,对加强人民银行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对内部风险的审计和监督方面。因此,完善央行现有的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制度环境,是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前提。建议总行及有关法律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央行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和规划,进一步完善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制度和操作要求,促进基层央行内审业务的发展,推动基层央行加强内控管理,强化风险控制。
3.严格规范地执行央行内部审计程序
规范的操作程序能有效地提升审计质量,而如果实施了错误的内部审计程序甚至是逆程序操作,就可能造成内部审计结论与被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不符甚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央行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循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操作程序,明确责任并落实到人,杜绝违反程序进行操作的现象,从而有效避免重要审计事项的遗漏或偏差,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4.兼顾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条件之一。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2001年颁发的内部审计定义,要求独立的是内部审计的活动,而内部审计人员个人的首要目标是客观性,前者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后者指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所以,基层央行的内审工作要在强调内部审计独立的同时兼顾其客观性。①要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确定审计范围、实施审计程序、报告审计结果时不受干扰,在报告结果时必须独立,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过程中评估、判断以及决策的准确。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有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严格按照中央银行内部审计要求开展内部审计。
5.改进审计方式,全方位提高内部审计效能
①实现履职审计、全面审计、专项审计和离任审计的有机结合,合理运用现场审计和非现场监督等审计手段,实现内部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②建立起内审非现场监督、质量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制度,从制度上有效规避央行内部审计风险。③加快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构筑审计信息平台,通过现代审计信息处理系统对大量的审计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处理、分析和反馈,努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④逐步实现与业务部门审计接口的对接,实现从业务部门直接提取数据进行审计,从而达到实时监督的目的。
6.加强内审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要做好内部审计,必须有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作保障。①明确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条件,建立内部审计人才库,选拔业务全面、品质高、能力强的人员担任内部审计工作。②注重后续教育,制订中长期培训规划,加强对现有内审人员的培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教育,全面提高审计人员财会、审计、金融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审计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现代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内部审计队伍。③在审计实践中将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融入到现有的审计模式中,将审计风险贯穿至审计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银发[2005]73号).
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 审计模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制约条件 对策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会计和审计界的普遍关注。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模式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审计准则国际协调及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可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审计技术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发展的最新趋势。无疑,探索这一新审计模式的应用对当前的职业审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审计模式的演进历程
在外部审计方法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活动本质认识的逐步加深,依次出现过三种审计模式,即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1.账项导向审计模式
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最初始的审计方法,主要功能在于查错防弊,其技术方法主要是从审计期间会计事项所依据的相关会计原始凭证入手,追查到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文件的形成,验算其记账金额、核对账证、账账、账表。因此,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仅适用于经济业务相对简单的小规模企业。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融资、投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账项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就日益凸显,至20世纪初,这种模式就逐渐退出其主导地位,而代之以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2.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业主或企业管理层势必改变“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建立系统的分层、分工的科学管理制度,这就促使审计人员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这种审计模式,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认识基础上的重点审查。同时,这一模式由于着眼于对内部控制制度整体的了解与分析,还可以发现与某些内部控制相关的会计信息的系统性错误,从而提高了审计效率。正因为如此,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从20世纪四十年代起就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方法。
3.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型审计的产生,主要源自美国,其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它合理地扬弃了作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是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含义及特点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它立足于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为前提制定符合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的审计计划;它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之上,其特点是把风险评价和分析性复核的方法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体现了现代审计的新思路。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重心前移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最大的特点是将审计重心放在事前的风险评估上,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审计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分析性测试程序、审计测试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2.风险评估从零散走向结构化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战略分析引进审计,使风险分析走向结构化,风险分析结构化,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方面考虑了多种可能因素,另一方面使这些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这样便于做综合风险评估。
3.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合为中心
现代风险管理以分析为中心,分析性复合走向多样化,不再只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工具(如SWOT分析等)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
4.审计证据重点向外部证据转移
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使得风险评估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仅仅依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内部证据来对风险进行评估,所得出来的结论是不完全可靠的。这时,更加客观、真实的外部证据尤其显得必不可少。所以,审计人员在搜集审计证据时不应只采用内部证据,而应更努力地获得相关的外部审计证据来对风险进行评估。
三、在我国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制约条件
从理论上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弥补传统风险基础审计的不足,缩小审计期望差距。但是,从目前看,我国相当一部分从事小规模企业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由于顾虑成本与经济效益,加之对风险关注不够,基本上仍然在运用账项审计模式。客观地分析,要在我国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条件。
1.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与经济效益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总是出于自身考虑,讲求成本与效益的,成本能得到补偿是实施新的审计模式的前提。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在会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成本的增加往往不能与审计收费的增加同步,这就使得在我国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一定的难度。
2.注册会计师综合素质问题
在实质性测试阶段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作为主要的获取审计证据的手段,必然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的素质,要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寻求数据间的内在关系来构建模型。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经营计划的能力。注册会计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也要掌握管理知识、行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等,还要熟练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对各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在我国,目前还有相当多的注册会计师不具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能力,这必然妨碍分析性程序成为实质性测试的重要手段。
3.审计程序软件开发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的有利条件是大量审计程序软件的开发和运用。西方各国财务数据的电子化已经非常普遍,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构建模型并由电脑自行检验和核对,这就大大地加快了审计速度,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不仅不具备这样的设备条件,同时我国大部分注册会计师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因此,现阶段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我国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1.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能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须首先从企业内外环境和经营战略入手,来分析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这就对注册会计师的分析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过程实质上就是专业判断的过程,它提升了审计的技术含量。因此,注册会计师只有很好的运用专业判断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审计质量,避免形式审计。
2.处理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与效益问题
从理论上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首先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重点关注领域,从而可以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在会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能在基本上不提高收费的条件下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借鉴西方各国经验,建议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第一,在分析性测试阶段,关注捕捉异常情况的迹象,从而为其设定必要的常规程序和抽取适当的样本量,而不是也不可能要求对所有报表项目余额都必须按常规审计程序“走一遍”。第二,在实质性测试阶段,在方法、程序和抽取的样本量方面谋求工作时间的减少,以缩小审计成本,使审计成本和经济效益能达到适当的平衡。
3.加强信息技术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
要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加快信息库的建设,在平时就要注意收集客户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搜集行业资料、参加行业组织的交流活动、查阅客户永久性档案等方式,充分了解客户所处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竞争状况、生产经营的季节性与周期性、行业的关键指标与统计数据等,以此作为与审计客户具有可比性的行业数据。因同一行业的公司差异仍很大,所以注册会计师还应具体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经营活动等,从而确定所审报表中项目数据的合理性。
4.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针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形势,适时修改相应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现行的各种法规关于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因此应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
总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出现并运用,适应了现代审计环境的变化,我们应结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吸收他国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发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并逐步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使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泽霞 邓 川: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辨析.财经论丛
[2] 王金会 刘 瑜:风险导向审计缺陷与现代模式的抉择.审计与经济研究
[3]谢 荣 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会计研究
[4]徐 伟:试论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我国的运用.审计研究
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措施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展现了现代审计方法发展的前进方向,也是社会经济繁荣的必然结果。但随着步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不同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审计出现了诸多错误,审计业界眼前出现了挑战和障碍,在审计相关诉讼案件发生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需要我们积极研究出减少审计风险、提高质量的有效方式。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概述
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特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是审计风险和重要性,并在审计理论体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是现代审计中的瑰宝,对于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性。审计基本方法的特点有创新性和继承性。所以,在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过程中,还用到制度基础和详细审计方法的一些程序,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有所创新和进步的。
2.现代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区别。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进行进一步的程序是以评估企业的风险为最先步骤,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则是以测试企业的控制为前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主要是战略管理理论、系统理论及舞弊动因理论、审计理论,而传统的理论是以审计理论为基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从控制风险评估为入口,不仅依靠于实质性的测试,而且发展路子较窄,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从企业内外环境、分析管理风险为切入点,以此来发现产生严重失误的部分。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应用
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程序。首先进行初步风险评估,包括了解企业的环境、企业分析、制定审计计划,然后开始实施审计,主要测试控制、风险的再评估和修改审计计划等步骤。当审计人员只靠实质性测试不能为某个观点作为适当的审计证据时,需要进行控制测试,并需要引入到审计测试程序步骤中去。
2.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面临的问题
(1)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和严格,对于行政责任和所承担的民事、刑事责任,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付的赔偿责任几乎没有,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审计风险比正常标准低很多。因此,制订和修改我国风险审计准则急需进行。尤其我国的社会经济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经营水平很低,这就需要我国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能起到真正作用的现代风险审计法律准则和相关体系。
(2)注册会计师能力不足。现如今,在我国审计业大部分情况是,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在市场开拓方面发光发热,对审计工作却不冷不热,这样对客户的管理和舞弊风险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估,审计低效率,甚至导致审计无法执行。为了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注册会计师不但要学会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对大体的市场和管理风险分析的实力。
(3)竞争过激的审计市场。由于具有实力的企业审计服务市场的竞争程度不积极,四大所却逐渐垄断了整个审计市场,而国内的主要的竞争在小企业的审计市场上激烈展开,竞争之激烈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的上限,导致了审计产品的不能满足需求,加重了低市场集中度。
3.完善现代风险审计理论运用的措施
(1)加大风险审计法律的责任力度。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对审计准则影响巨大,尤其是国际新修订的审计风险准则,这更加完善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方式方法,因此,为了强调审计风险的概念,应特别说明注册会计师在整个评估审计风险中的重要性。同时,不忘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与独立审计准则相辅相成,将质量控制和职业道德准则进行更进一步的修缮。
(2)提升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注册会计师要加强学习,强化自身的职业评估风险的怀疑精神,提高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更应开设企业分析与评估方面的讲堂,用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和分析能力,全面认识企业内外环境和评估管理和审计风险的准确性。
(3)减少成本差距形成公平市场环境。为防止审计成本成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绊脚石,政府可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拉高指导价的水平,但最好不要将差距再扩大,并且加大新的审计风险准则的知名度,获得社会的认同,进而使审计增加的收费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进行交流,产生互赢的结局。
三、结束语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为审计职业形象的树立做了很大的帮助,为了完善和加强现代审计方面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关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已有的研究,更要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在对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有一定的了解后,还要对社会公众普及知识。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过程带有诸多不确定性,给事务所内部质量再审核、行业监督和评估都产生了不小的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后续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范文4
[论文摘要]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新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强调了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本文介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的社会环境以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特点,并提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会计和审计界的普遍关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外学者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加以改进,弥补了其诸多缺陷,特别是对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可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审计技术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发展的最新趋势。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社会环境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急剧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类开始迈入较为成熟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其所面临的多样的、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在急剧增强,内外部经营风险很快就会转化为会计报表错报的风险。这种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审计师逐渐认识到被审计单位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它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将被审计单位隔离于其所处的广泛的经济网络,审计师就不可能有效地理解被审计单位的交易及其整体绩效和财务状况。因此,对于一套会计报表,只有研究其所反映的企业及其所处的整个“系统”,审计师才能够对其取得充分理解。而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包括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由于其固有的内向型特点,以分析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审计的基础,较少考虑内外部环境风险对企业及其会计报表的影响,因而当企业规模愈来愈大、经营愈来愈复杂、世界经济发展愈来愈快时,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就日渐明显。
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后,企业管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从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战略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并开始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内部控制)正在被战略管理及其蕴含的企业风险管理所取代。战略管理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会计报表的风险说到底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统称经营风险)的副产品。所以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师必须首先理解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基于这些环境而制定的发展战略及相关风险与控制,从而理解内外部战略风险对于会计报表认定的影响。只有这样,审计师才能对会计报表认定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新的审计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实践基础。
2006 年 2 月以前,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基本是建立在传统风险审计模型上。为了给注册会计师防范和控制风险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与国际接轨,我国于 2006 年 2 月 15 日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21 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31 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41 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51 号与治理层的沟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42 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等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开展逐步创造条件。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虽然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上发展起来的,但不是一种新的审计方法,只是将审计风险模型运用于制度基础审计之中,并以此指导审计工作和进行审计风险的控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则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为指导思想,以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为导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新的审计方法。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系统观和战略观为指导思想
战略系统观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要有正确的经营战略。一个企业的战略管理正确有效与否,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的成果,还会对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成果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审计要有效地把握财务报表的误报风险,就必须从对财务报表可靠性产生影响的源头因素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着手分析,这才是控制住财务报表风险的关键。因此,从方法上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得注册会计师从战略系统观角度,对企业风险进行分析、测试、评价和决策,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的经济系统中加以考察,并通过分析评价企业保持和加强其竞争优势的战略,来对审计取证的重点、范围、目标和程序予以指导,从而从系统上改进了审计方法在新社会经济环境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手段,对财务报表风险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即首先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分析入手,以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为导向并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然后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及取证的结果,结合重要性的判断,“自一下而上”地归纳和判断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审计方法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排斥详细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等基本审计方法中仍有用的部分,而是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用到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甚至详细审计方法的一些程序,但它己不局限于对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分析,而将分析对象扩大到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范围。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特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法,除了继承吸收传统的详细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优势外,在适应经济业务复杂化和合理规避审计人员风险的要求下,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风险的识别、评估及应对成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
目前审计业务所进行的测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所其处环境的基本状况;(2)控制测试;(3)实质性测试。由此可见,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贯穿在整个审计活动中,已成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因此,参与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需要地密切关注企业风险,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审计资源,把审计资源集中在企业的高风险领域,在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保证审计的质量。
(二)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从控制风险入手,视野过于狭窄,缺乏对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经营战略的关注,仅以交易作为审计的基础,难以准确地评估企业风险。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从企业内外环境、经营战略风险入手,先“自上而下”对报表形成预期,根据预期确定审计的重点,再“自下而上”,将实际审计结果与预期相比较,确保审计资源的正确分配。如果实际审计结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异,审计人员应适当地调整审计重点及程序,以保证审计的质量。
(三)审计工作的重心前移,计划工作受到重视
在过去的审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非常重视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在外勤现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审计计划在审计项目中的总体规划和控制作用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工作的重心前移,重视审计计划工作,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的情况,对管理当局的诚实性保持应有的谨慎,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恰当地判断与运用,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制订出符合项目特点的审计计划,确保可以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效率。
(四)充分应用分析性程序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之前,审计人员往往不太重视对信息的再加工,分析性程序不仅应用范围窄,而且主要集中在对财务数据关系的简单处理上,如对绝对数额进行比较、相关比率进行趋势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比较单一,得出的结果自然不具有很强的证明力,只能为审计工作提供一些线索。而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分析性程序体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并且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大量客观数据通过计算机分析软件快速、准确地得到我们需要的结论。所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分析性程序可以得出较强证明力的审计结果,从而对企业风险的评估起到了重要的佐证作用。
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 风险导向; 治理企业; 内部审计; 发展趋势
一、内部审计中导向的作用及转变
审计模式是组织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或途径,是配置审计资源、控制审计风险、规划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以及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范式。随着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审计模式在不断演进,并经历了账表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种基本模式。而内部审计也在借鉴外部审计模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经历了从财务导向审计、业务导向审计、管理导向审计后,又进入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及治理导向内部审计的阶段,因此,如何理解审计模式中的导向是准确把握各种审计模式的关键之所在,如何将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与内部审计模式的转变联系起来,这些都成为了实现审计模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审计模式中的导向可以理解为指导审计行为活动开展的一种系统的、战略的思想或理念。导向的作用在于一种目标统领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无论导向是一个目标还是一种方法,抑或一个事项,都可以体现具体审计行为活动中围绕这一导向展开工作的理念。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目标也决定着导向的转变,特别是由外部经济环境所引起的内部审计目标的转变连同经济业务一起影响内部审计导向的转变。比如:随着内部审计目标由查错防弊到实现企业价值增值,这使得财务导向内部审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管理导向审计及后来的风险导向审计、治理导向审计应运而生。
不管是一个目标还是一种方法,或一个事项能够成为“导向”的原因,就在于它迎合了内部审计目标的转变,符合企业经营活动要求,利于展开内部审计工作。所以这种核心的地位就以内部审计模式中最突出的部分代表“导向”,体现这种内部审计模式的特征,比如:财务导向审计、业务导向审计以一个事项(业务)作为“导向”,管理导向审计以一个目标作为“导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一种方法作为“导向”,而治理导向内部审计中的企业治理不仅仅是事项、方法,也是目标。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原理在于:根据“目标――风险――控制――审计”的模式强调风险并评估具体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对企业内部环境与业务流程的了解,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识别企业整体层面与业务层面的风险点,并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将识别、评估的风险点及企业对该风险点的具体控制情况记录于审计工作记录中,进而形成内部审计报告,为企业改进业务流程、实施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做贡献。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能够将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以及事中,从而实现更高效率的控制,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中,我们要围绕企业经营目标,以企业风险为出发点,以风险防范为考察对象,以提出审计建议为终结,据此分为三个阶段:
(一)审计准备阶段
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确定审计目标,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通过分析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从企业整体层面与企业业务流程层面对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识别出对企业经营目标有重要影响的重要风险,确定审计重点,以此制定内部审计计划,合理分配内部审计资源,使得企业重要风险点与内部审计领域相联系。
(二)审计实施阶段
根据审计准备阶段识别出的重要风险,进而测试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不同的风险点在现有内控制度体系下是否已经发现和得到控制,并且特别记录无法预防和控制的风险,对于这部分风险,内部审计要通过进一步评估,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为内部审计报告的审计建议做准备。应对风险的主要措施有四类即风险承担、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回避。
(三)审计完成阶段
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实施阶段,实施了风险评估、并且提出风险应对策略,最后在审计完成阶段,内部审计需要区别已经识别的风险与未识别的风险,并且根据已经得到控制的风险点提出更好的审计建议,对未得到控制的风险点提出新的审计建议,根据上述的内容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提出审计建议,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实施风险管理。当然,在完成审计的三个阶段后,内部审计人员仍然需要继续跟踪企业未识别的风险,以审查和监督是否采取了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三、治理导向内部审计
企业治理导向内部审计关注的核心是企业治理,现代内部审计已经将其作用的范围从内部控制的层次提升到治理的层次,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实现对内部控制的监控和评价,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整个企业治理中发挥作用。这种导向引导内部审计更全面更整体地发挥其作用,将原有内部审计关注业务层面上升到企业治理的整体层面,使得内部审计的作用领域更加广泛。治理导向审计延续了传统内部审计的方法,并把重点关注于企业治理状况,其主要的审计程序包括:
(一)先导性治理状况分析
治理分析作为传统审计技术实施的先导和基础,同样适用于先导性治理状况分析,风险评估、分析程序等在治理导向审计中依然得到继承和运用,但是治理分析相比较原本的传统审计技术需要更加全面,涉及企业整理层面,为进一步确定审计程序的方向提供依据。
(二)进一步审计程序
它包括审计重点识别、实施基本审计程序,其中审计重点识别是把风险作为基础,将企业治理作为最终的评估和监督的对象,不仅仅关注企业业务层面的风险点,更关注企业治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而更好地达到为组织增值的目标。实施基本审计程序是指对企业治理水平进行测试,针对企业治理环节中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行适当范围内的实质性测试,寻找各治理环节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及可操纵空间。
(三)编制审计报告
在完成了对治理水平进行先导性分析,并实施了进一步审计程序后,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治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完善企业治理,进而发表内部审计报告。对治理薄弱的环节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可能还需要进行后续追踪。
在治理导向审计采用的技术方法方面,利用治理目标确认、治理水平评价、审计重点识别、实施基本审计程序等程序,在治理环境和治理水平评价平台上提供审计报告;既传承现有审计模式中的基本手段,也融合当前企业治理评价的方法程序,实现在技术和手段上的突破和创新。治理导向审计则将立足点定位在更高层次的治理评价之上,通过对组织治理目标锁定、治理环节分析、治理水平测试及治理水平评价等工作程序的实施,据此认定审计重点、完成审计程序。
四、二者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最大的特点在于利用企业风险点展开内部审计工作,治理导向内部审计最大的特点在于将审计程序建立在对治理的分析基础之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治理导向内部审计的关注点不同,前者更关注企业业务层面的风险点,它的要点就在于风险评估程序及风险应对程序,并根据风险点的控制情况报告,而后者更关注企业治理情况,它的要点就在于实施基本审计程序前的先导性治理状况分析,并根据治理环节与治理评价提出建议;风险点控制也可以作为企业治理报告的一部分,而企业治理分析中风险点控制成为基础环节,两者存在不同,同时也可以相互借鉴,共同为内部审计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标服务:
第一,方法与目标,借鉴与提升:“导向”内部审计引导形成一个整体的模式,包括目标、对象、职能等。风险导向引导审计关注风险,转变了审计思维方式,但必须意识到风险仅仅是一种方法,它虽然存在于企业的方方面面,但它不能以具体的形式像财务、销售、管理等处于企业的业务流程层面,它是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方法,以方法为导向的最大作用在于引起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风险点的重视。而治理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涵盖了风险管理这个因素,其先导性治理状况分析就将企业的风险点控制情况囊括其中,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以方法形式出现的风险,纳入到企业治理这一大的目标框架体系中,直接引导新的内部审计目标、对象和职能等,适合于新的经济环境下内部审计履行管理、咨询职能的新要求。
第二,内部审计模式发展趋势:现行企业运用的内部审计模式除了传统内部审计模式之外,就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我们必须意识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停留在风险这样的局部层面,限制了内部审计的视角,即使风险上升到内部控制的层面,也无法覆盖企业的整体层面,而且对风险的强调是传统合规性内部审计的一种延伸,关注的还是可能导致企业产生亏损的风险点,这种内部审计模式在现行看来是可取的,这是在传统合规性内部审计基础上的进步,因为视角已经上升到企业价值增值上,而且相对内部审计成本不是很高,需要关注的更多是企业业务流程层面,所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可取的。
现代企业治理导向内部审计强调站在企业治理层面,可以说是对风险导向的一种完善,在审计的过程中考虑企业治理的效果,同时融入风险管理的思想,不但有助于改善企业治理水平,还更加有效合理地分配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的效率。但正是因为站在企业治理层面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所以治理导向内部审计对于审计人员要求更高,对于审计资源的投入要求更大。
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现行的条件下依然会存在并且发挥积极的作用,随着企业完善治理水平以及对内部审计要求的提高,治理导向内部审计会越来越受到大型企业的重视。一方面从业务层面风险点,另一方面从企业整体治理的层面,都有助于为企业经营提供建议,提高企业价值。
五、结束语
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分析入手、实现风险控制目标,治理导向强调的是另一种分析路径,即以治理分析作为审计的基础程序、以完善全面治理作为审计目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风险导向关于风险水平分析的思路,在治理分析中也体现重要性水平和风险思想。
内部审计无论采用哪种“导向”审计,本质上都离不开治理分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分析对这些目标产生影响的风险以及能够管理这些风险的控制,最后测试实际的控制,考虑其能否切实管理这些风险。企业治理导向汲取了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针对企业治理环节中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寻找企业各治理环节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及可操纵空间。
【参考文献】
[1] 蔡春,杨晓磊,刘更新.关于构建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9(2).
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范文6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1.分析程序的大量运用。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评估到最终审计结论的确定均可运用分析程序。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更能有效的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收水平时,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实质性程序。分析程序可以用在研究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在研究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分析程序的大量运用能够更好地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提高审计的效率。
2.扩大审计证据的内涵,注重外部证据。审计证据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包括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其他信息包括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获取的会计记录以外的信息;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审计程序获取的信息以及自身编制或获取的可以通过合理推断得出结论的信息。这些都扩大了审计证据的内涵。审计人员需要从外部获取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结果的恰当吐。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1.风险导向审计适应了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市场经济的高度不确定性使人们对审计的期望值不断提高,而风险导向审计正是适应了公众对审计期望值不断提高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以满足公众的要求。
2.风险导向审计符合现代审计目标多样化的要求。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单位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现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经营目标、战略规划到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植人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并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并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3.风险导向审计是对原有的审计资源进行重新调配。通过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以做出相应的审计策略,将风险评估与审计程序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能据此将审计资源恰当地分配到高风险领域,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
(一)参与风险管理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首先确认企业目标或某项交易的目标,然后分析对这些目标产生影响的风险,确定审计风险水平和审计重点,提出风险防范和控制建议,最后通过后续审计,测定风险是否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这样审计建议可以直接针对企业实现目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并将事后评价反馈延伸到事前和事中,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价值链中的必要环节。
(二)促进内部控制
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些目标也是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和标准。可见,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基础,也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进人企业治理、风险管理的基础。
(三)促进治理
内部审计人员长期立足于本企业的具体岗位,比较熟悉企业的业务并能够随时深人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部门了解具体情况,深人到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查找可能存在的风险;通过积极持续地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和协调,向管理层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促进的治理。
(四)开展重点审计
要加强价格研判和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通过不断的评审与信息反馈,对市场营销进行战略控制从而规避风险。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企业的经营环境,管理层的诚信度等方面综合地分析、评价,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始终贯穿于审计过程,将审计风险降到组织可接受的水平。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