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贸易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贸易发展报告

对外贸易发展报告范文1

一、亳州中药材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亳州市作为全国著名的“华佗故里,药材之乡”,中药材产业已初步形成“三个全国最大基地”,即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目前中药材种植50万亩,约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全国最大的药材集散基地,有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及6个地产中药材批发市场,2007年交易额约69亿元,中药材对外贸易额2890万美元;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加工基地,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48家,2007年产值5.86亿元,2007年加工总量16万吨,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亳州出口中药材种类繁多,以地产药材白芍、桔梗、桑皮等为主,主要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除7月、8月,即为梅雨季节为淡季外,一般不影响中药材进出口。2008年出口超100万美元的药业企业有9家,有2家超500万美元。2008年亳州协和成药业和盛林药业已跨入“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十强”(分别排名第五和第十)。其中协和成药业协和成牌牡丹皮、亳广药业亳广牌白芍被中国医保商会评选为“2007年度中药饮片出口诚信品牌”。协和成药业、亳广药业分别被安徽省商务厅列为2006年、2007年度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并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2007年亳州市被中国医保商会命名为“中国中药饮片出口基地”。2011年亳州市中药材产业获得商务部“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授牌。

据亳州市商务局数据,2011年前三个季度,亳州27家中药材企业累计实现进出口额6289万美元,同比增长43%,占亳州进出口总额的50%,其中:出口额5397万美元,同比增长28%;进口额892万美元,同比增长402%。中药材贸易对亳州进出口额的拉动达到13个百分点,对亳州对外贸易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其已成为亳州对外贸易发展的主力军。

二、亳州中药材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作为内陆欠发达的地市,亳州中药材对外贸易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有客观存在的,当然也有需要我们积极治理和改进的,共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进出口比例严重失衡。

长期以来亳州开展对外贸易,出口额大于进口额,虽然换回了一定外汇,但造成了中药材资源的不合理外流,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向我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使美元大量贬值。亳州中药材对外贸易结算基本上用美元,造成亳州中药材企业亏损,影响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此亳州应加大进口,规避汇率风险,调节进出口比例,促进亳州中药材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

(二)对外贸易规模较小。

据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6月份,我国中药材进出口额达到4.44亿美元,同比增长41.25%。其中出口额3.74亿美元,同比增长31.33%;进口额0.7亿美元,同比增长137%。而据亳州市商务局统计数据,2011年前7个月亳州中药材进出口额累计实现4557万美元,同比增长28.5%,其中,出口额4065万美元,同比增长20%;进口额492万美元,同比增长199.3%。不难看出,虽然亳州近些年对外贸易总量稳步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亳州的对外贸易总量与亳州作为“药都”且拥有全国最大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地位不相称。

(三)对外贸易市场单一,且对外贸易服务不到位。

亳州对外贸易产品绝大多数出口韩国和日本,过于单一,贸易风险较高,同时亳州缺乏为专业中药材对外贸易企业服务的机构,以便协调各部门。

(四)出口商品附加值低

附加值是附加价值的简称,是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附加值的实现在于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进行连接,包括创造出的新产品或者是品牌效应,等等。对于现如今的亳州来说,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较低,像内蒙古,利用自身的已有条件,建立了伊利、蒙牛等一系列的品牌乳品企业。2009年,伊利金典奶、营养舒化奶、畅优酸奶、金领冠奶粉等品牌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成为乳品市场上的“世博明星”,稳居乳品消费榜首。因此,高的产品附加值有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亳州中药材对外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扩大中药材进口,实现资源共享,弥补国内资源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国内各种资源都面临供应紧张的局面,中药材资源也不例外,出现了中药材种植与粮食作物种植争地,中药材资源的获得与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冲突等问题。其实全世界有很多地方与我国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相似,可以成为我国中药材的生产地或者供应地。比如俄罗斯具有大量的天然林,并且地广人稀,比我国东北更适合作为中药材鹿茸的产地。

亳州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过去一直把目光放在国内,在我国有限的资源中进行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很难做到最好,亳州应该走出去,到国外采购,或者到国外开展中药材种植,再运回国内销售,实现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共享,弥补资源不足。这样做法符合大趋势,最近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次贷危机等大挫发达经济体的购买力,我国已经及时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方向,一改以往促出口,为扩大内需加大进口,亳州中药材对外贸易发展也应及时转向,跟上时代步伐。

(二)坚持抓大抓重,着力培育出口主体,打造品牌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重点企业是对外贸易发展的主力军,要安排专人负责跟踪,及时掌握第一手情况,帮助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全力抓好重点企业、重点商品的进出口,实现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积极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培育新的进出口增长点。大力开展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争取更多的企业自营进出口,兼顾有潜力的企业,积极扶持重点企业,将其打造成为品牌企业,使其产品成为品牌产品。形成亳州自己品牌中药材企业和中药材产品可以促进亳州中药材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例如2010年韩国三星集团对外贸易额占到韩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左右,正是三星的世界品牌效应,使其成为韩国对外贸易发展名副其实的发动机。同时为亳州中药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牵线搭桥,以便企业提高中药材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产品附加值,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借鸡生蛋”利用好海陆空港口资源。

与有关部门加强协作,组织涉外部门联席会议,积极为企业融资、快速通关、出口退税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是与合肥、阜阳等周边地区的海关建立良好协作关系,以克服亳州无海关的窘境。亳州地处内陆,又无大型通航能力的河流湖泊,发展对外贸易先天不足,但并不是不可以发展对外贸易。地处德国内陆的鲁尔区部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其对外贸易量在德国举足轻重。同样,亳州也可以利用周边的有利条件,比如连云港的海港资源,南京、芜湖、合肥的内河港资源,阜阳、商丘、郑州的陆港资源,徐州、合肥、阜阳、郑州的航空港资源,等等,与以上地市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海陆空三位一体,弥补亳州对外贸易发展的不足。

(四)积极为中药材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服务。

帮助企业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及时向企业提供国外拟对我国出口商品采取反倾销的信息和相关服务。积极调查海外市场,通过结交国际友好城市,建立良好海外关系,为中药材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四、结语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加上西方医药对疑难病症和慢性病的一筹莫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西药的局限,开始重新审视中药材等传统医药的重要性,这为中药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机遇。2008年后国家财政加大了对中药材的支持力度,国家发改委将中药确定为三大重点资助领域之一。政策的倾斜加快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药材对外贸易发展,最终使中药材产品成为医药市场上真正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并占领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亳州市药业发展局、市商务局2008年《我市中药进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的报告.

对外贸易发展报告范文2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结构转型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3)05-0099-10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30多年间,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以及内部比较优势的逐步减弱,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增长势头大幅减弱,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降低。未来对外贸易能否继续发挥对我国经济的引领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内外需关系上,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曲凤杰(2005)认为,外需可以直接带动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的增加;内需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进口等提高国内供给能力,促进外需扩大。杨运杰(2007)指出,外需(出口)可以直接带动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的增加;内需的增加(主要是生产性需求的增加)可提高国内供给能力,促进外需扩大;外需扩大若规模过大或结构不合理,就会对内需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王子先(2009)认为,现阶段出口作为一种最终需求对我国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相当长时期内仍是我国总需求的重要部分,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仍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外贸已经成为促进我国改革、发展、创新的综合性引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内需与外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国内市场和需求可以为出口提供重要支撑和动力,外需对内需也有着同样巨大的拉动作用。但也应看到,为果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特殊时期,随着我国政府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本措施,不少人逐渐形成了“重内需、轻外需”的思想观念。曹晓蕾(2010)认为,中国经济内需和外需的矛盾在于内需增长不足而外需增长过快,二者的关系表现为内需与外需的相互抑制和替代,其中外需对内需的抑制和替代尤为明显。郭素芳(2010)甚至得出,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遭受严重冲击,2009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44.8%,对GDP的拉动为-3.9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数据)。足以说明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包希超(2012)认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要适度,内需对经济运行起主导作用的地位不能动摇,外需只能对经济运行起从属作用,而且规模必须控制在国民经济综合调控的比例内,保持与国内需求同步的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内外需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实现协调。吕政(2012)认为,扩大内需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扩大出口来利用国内工业生产能力,但出口的扩大要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我国的国际贸易条件已经并正在发生变化。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经济逐步走上次高增值轨道。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迎来了国际国内发展约束日益强化、各种矛盾日益多元、风险与摩擦剧增的战略挑战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从数量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提升型转变,外经贸发展的现实基础也与之前完全不同。当前,我国正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在新时期,不能仅仅从统计贡献度来看待外贸发展贡献,客观、全面看待和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至关重要。李晓西和吴铭(2012)认为,净出口贡献率等外贸统计指标虽然具有理论依据并符合国际通用规则,但严重低估了外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能客观反映外贸对国民经济的实际贡献,应从国民收入、就业和国民经济结构三方面考虑外贸实际贡献度。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不应是阶段性的权宜之计,而应放到战略基点上,可以说,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综合性引擎作用。离开这一认识,弱化对外贸易的综合性引擎作用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是非常危险的,后果也将很严重。当前的相关研究对我国所处发展新阶段内需扩张的必要性和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分析得比较充分,但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潜力和空间的认识不足,未能够充分重视在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基础上,通过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质量和水平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本文通过实证法,在对我国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仍然所具有的重要性及近年来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建议。本文其他部分的具体安排为:第二部分阐述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第三部分剖析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困境;第四部分提出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作用的政策建议;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论。

二、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一)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

过去30多年,我国主动适应国际经贸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充分运用特有资源和要素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对外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缓解了外汇、资金、市场、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诸方面的瓶颈,成功实现了经济起飞;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得以盘活,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口红利”;城市化、工业化、经济体制市场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获得了强劲的外部推动力。

对外贸易的发展使我国迅速、全面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体系,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整合要素资源,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使我国“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通过与国际规则的接轨,我国经贸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日臻成熟和国际化,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机制日益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和透明化,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环境的总体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外贸出口仍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传统定量分析法(即出口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百分比)来计算,1978-2011年间,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达到20%,其中“十五”期间贡献率最高,平均为45.4%。但与世界上其他外向型经济实体(德国的对外贸易贡献率为60%,日本也达到33%)相比,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见表1)。因此,从对外贸易贡献度的角度而言,我国继续扩大或者稳定出口还有充分的可能性。尤其当前国际国内经贸发展格局面临重大变革和调整,要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空间

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出口高速发展,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快速提高,由2001年的4.3%提高至2011年的10.4%,且自2009年以来出口规模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从国际贸易发展历史看,20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长期占据世界出口的龙头地位,所占份额超过16%,最高年份(1953年)接近19%;70年代之后,随着美国放弃金本位制,以及中东石油危机的爆发,德国出口异军突起,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德国在世界出口市场所占份额曾一度超过美国,此后虽为美国反超,但于21世纪初的2003-2008年再次跃居世界第一,所占比重曾高达12.2%。相比较而言,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与20世纪70年代前的美国和本世纪初的德国还有一定差距。考虑到经济全球化水平的大幅提升,我国出口在理论匕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见图1)。

另一方面,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使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并逐渐成长为“世界工厂”,推动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增加至15.6%,超过日本(15.4%),仅次于美国(19%);而根据经济研究和咨询公司IHS Global Insight发表的研究报告,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19.8%,首次超过美国(占19.4%),跃居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体系,200多种工业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随着制造业产值跃居第一位,我国制造业出口在全球所占的比重也大幅领先其他国家。目前还存在差距的地方在于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仍不是很高,同制造业强国美国仍有一定差距。根据联合国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世界占比为15.3%,低于美国的24.0%(见图2)。

三、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贸易增长势头大幅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的10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实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水平,年均增速达到22.6%。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9%,为30年来首次负增长。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4.7%,实现强劲反弹。但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及国内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约,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再次出现增速放缓迹象,全年同比增长22.5%,比2010年减少12.2个百分点(见图3)。进入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放缓趋势更加明显,上半年同比增长8.0%,1-11月份累计增幅进一步放缓至6.3%。

(二)贸易的地区结构不平衡

一是对发达市场的出口比重仍然较高。2001年,我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发达市场的出口占当年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52.7%。此后,随着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稳步实施,近年来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出口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对发达国家(地区)市场依赖度有所下降。2011年,我国对上述三个发达市场的出口占比降至43.7%(见表2)。但如果考虑香港地区转口因素,2011年,我国出口对发达市场的集中度仍然接近60%,处于较高水平。发达市场需求的下降也造成近期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整体增长乏力的不利形势。

二是欧美仍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8年,来自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合计3310.4亿美元,是当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总额的1.12倍。从2001年至2011年,我国对欧盟贸易顺差增长了27倍,对美贸易顺差增长了6倍。2009年,由于美、欧市场需求骤减,来自两地的贸易顺差合计为2518.5亿美元,较上年减少23.9%,是我国当年对外贸易顺差总额的1.28倍。但自2010年以来,我国对欧美顺差呈反弹趋势,2010年和2011年对两地顺差合计分别为3240.3亿美元和3471.7亿美元,分别是我国当年对外贸易顺差总额的1.77倍和2.24倍(见表3)。如果考虑香港地区转口因素,我国对欧美贸易顺差规模可能还要大得多。贸易顺差的大幅增加客观上也为欧美频频对我国挥舞贸易保护大棒提供了口实。

(三)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尚未完成

近年来,我国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2011年,我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5%,制造业农民工月收入年均增长15%。随着周边国家工业化发展加快,部分对成本较为敏感的产业和产品订单出现向周边国家转移迹象。2012年前7个月,我国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欧、日市场份额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1、1.4和2.7个百分点,流失份额主要被周边低成本国家挤占。在外需下滑的同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出口企业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技术、质量、品牌、服务等综合竞争优势。

(四)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出口产品遭遇贸易保护措施最多的经济体。据WTO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球21.3%的反倾销立案和24.2%的反倾销措施针对我国产品。2011年,我国出口产品共遭受贸易伙伴国6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为59亿美元。其中遭受反倾销调查49起、反补贴调查9起,分别占全球反倾销立案总数的31.6%和反补贴立案总数的36%。随着我国出口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以及高端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我国高新技术等产品出口所受的限制明显增多。如欧盟对我国无线通讯产品发起“双反”调查,美国、欧盟、印度等对我国光伏电池发起贸易救济调查,这显示出我国新兴产业产品已成为各经济体贸易限制的重要对象。据商务部数据,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达243亿美元,增长7倍多。

四、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今后一个时期,在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大背景下,通过强化开放和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我国对外贸易将能够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国际生产和分工体系,更加积极主导参与全球生产、经营、销售、服务和投资体系,更加主动利用全球范围高端要素禀赋和各类资源来重塑我国的综合竞争优势,将中国制造升级为全球制造,提升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角色定位。

(一)积极推进对外贸易发展转型升级

对外贸易发展转型升级是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环境等约束日益强化,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特别是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民工荒”现象频发,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形成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已经难以维持。此外,在越来越多产业领域,我国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同质化竞争及与发达国家的高端竞争使对外贸易深入发展遇到越来越多的新挑战。但同时也应看到,经过30余年的积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要素资本日益丰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牌、知识产权、技术和国际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础不断充实,企业国际化竞争意识和能力迅速提升,这为我国企业改变低成本竞争路线,适时顺势攀升产业链,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成功实现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准备了条件。当前,我国应该用创新和科技等高端要素代替资源、环境、劳动力等传统低端要素,以生产要素的转变来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资源环境适应能力,通过构筑对外贸易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式,不断推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陈海波和朱华丽,2012)。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题中之义。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经济发展以互利共赢为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市场和资源的内外联动和全面整合。加工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优化产业布局,整合包括优惠政策、低价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资源的产业活动,在我国向贸易大国演进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对增加我国外汇和资本积累、推动我国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升我国“二次创新”能力功不可没。但不可否认,加工贸易总体而言,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不高、资源能源消耗大,在各类要素价格急剧攀升的新阶段,其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约束和挑战。当前,应客观理性看待加工贸易,既要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进一步找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力促转型升级;又要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全面认识加工贸易作用,尊重加工贸易发展规律,看到加工贸易作为适应我国国情的贸易方式在相当长时期仍是我国经贸发展的重要内容。切不可盲目急躁,逾越发展阶段而主动放弃这一长期扎根于我国经济土壤、与我国本土生产要素有机结合的产业活动。

推进对外贸易发展转型升级,必须继续实施好各项传统贸易战略,包括“市场多元化战略”、“科技兴贸战略”、“以质取胜战略”、“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同时,必须“切实重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重视资源环境代价问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绿色要素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汪克亮等,2012),积极探索实施“绿色贸易”、“智慧贸易”、“和谐贸易”等新战略。通过战略调整,实现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并重、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并重、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沿海外贸与内陆外贸并重,实现我国对外贸易从模仿创新驱动向自主创新驱动转型,从粗放型、不可持续增长向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包容型增长转型,从低成本竞争优势向全要素综合竞争优势转型。

(二)以“走出去”带动对外贸易发展

在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大环境下,中国贸易量的持续高增长日益受到全球关注,并被称为中国贸易量增长之谜(吴福象和刘志彪,2009)。相应地,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依赖性也不断加强。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高依赖性也存在着高风险,外部经济的波动很容易通过贸易渠道传导到中国经济,会使得中国出口企业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而且中国的大国经济特质会加剧这一困境(陈勇兵等,2012)。在这种情况下,充分重视企业“走出去”对外贸发展的带动作用意义重大。过去30多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水平的提升,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现已进入海外投资的高速发展阶段。国家“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把“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我国未来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

海外投资由于涉及资本和人员流动、产业和要素转移,连接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已成为连接国内外经济的重要桥梁,对我国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以及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因而也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转型的重要抓手。当前应立足我国国内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推动企业开展海外国际经营。对于产能过剩产业和夕阳产业,应加快向有需要、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对于国内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产业,应加强科学筹划,推动其向资源富集地区转移,并深入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开发和加工互利合作;对于我国技术水平不具优势的高端技术产业,应积极支持相关企业到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技术研发和投资合作;对于资金实力雄厚且具有国际资本经营运作经验的企业,应大胆鼓励其“走出去”,通过并购、股权置换等形式获取国际化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提升国际化经营和管理水平。

为了更好地发挥“走出去”对外贸发展的推动作用,应发挥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及商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合法合规经营、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要加快完善对外投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多、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签订,完善海外投资促进体系,防范各类风险。

(三)扶持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

中小型外贸企业在推动进出口、创造就业、繁荣经济、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健康发展是我国对外贸易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国际工程承包以及劳务合作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日益推进,为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但同时,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障碍,如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弱,人员流动频繁、高端人才少,经营模式传统、国际化经营能力不强,品牌缺乏、国际营销能力不足等。相对国有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也不健全,如准入门槛高,“融资难”、“融资贵”等。

在当前外贸增长减速的不利形势下,我们更应该重视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作用。首先,应加强政府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市场准入及准入后的各项支持。通过搭建信息平台,为国内外消费者和企业与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对接提供信息服务,为其开展经营合作提供便利。其次,应高度重视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探索建立健全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体制机制,提供融资便利。同时,还应鼓励发展民间金融,释放民间资本的潜力,为中小型外贸企业缓解融资难题提供新的渠道。中小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强烈地刺激了民间融资市场的快速发展,而民间资金的富裕也使这种需求的实现成为现实。由于城乡居民闲置资金多,投资渠道少,为实现资金的保值和增值,大量民间资金涌向中小企业成为现实(陆岷峰和张惠,2011)。再次,应建立健全中小型外贸企业进出口预警机制和政企畅通沟通机制。发挥行业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在行业自律、信息收集、沟通协调、引导疏通方面的作用,推动企业避免竞相压价引发恶性竞争,维护我国企业总体利益。最后,政府还应重视中小型外贸企业人才培养。可通过行业协会等开展相关培训和政策宣讲,帮助企业提高国际经营和合规经营意识,并加强同金融、法律、银行、保险及咨询机构等的合作,为中小型外贸企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四)有效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各国就业情况普遍不佳,导致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各经济体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两反一保”等贸易救济调查日趋频繁,且发起主体日益多元,不仅包括欧、美、澳等发达国家(地区),也包括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频繁遭遇贸易摩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我国出口规模迅速扩张、部分产品面临的同质化竞争加剧有关,也与各国增长放缓从而加大对本国市场的保护有关,也与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始反思全球化的利益分配问题相关,甚至与“经济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等各种反全球化思潮有关(尹艳林,2011)。

当前,发达国家更加频繁地采取包括劳工、人权、知识产权、汇率政策、技术标准、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非传统贸易壁垒;而一些资源、能源富集国家基于各种考虑纷纷在相关领域设置贸易和投资壁垒。因而可以预见,随着世界经济格局进一步调整和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入,我国产品在海外面临的贸易摩擦压力将持续存在,甚至可能进一步上升。在这一形势下,中国不能硬着头皮强行以贸易摩擦应对贸易摩擦,以贸易战应对贸易战,更不能采取相互报复和制裁的手段。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有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要认识到贸易摩擦的过程,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是相互依存的过程(殷越男,2012)。对此,我国应以WTO、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框架为平台,大力推动自由贸易,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出口结构;完善贸易摩擦应对协调机制,积极开展多、双边协调和磋商,妥善应对和化解贸易摩擦。

对外贸易发展报告范文3

[关键词]我国对外贸易优势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经济全球化一体的世界。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全球化,我国的贸易发展越来越融进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队伍中,对外贸易也越来越具有国际性特征。本文正是要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所具有的优势的问题,为更好地发挥对外贸易的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一、我国对外贸易优势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规模更加宏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如此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具有极大的优势,归结如下:

1.贸易市场广,商品需求量大

我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十多亿人口,不论在贸易市场上,还是人口数量上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领土广阔说明我国贸易市场广而且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人口多意味着商品的需求量大,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不断的消费,所以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国际贸易中没有我国的参与,就意味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失去了我国广阔的贸易市场和消费源,所以外国投资者普遍看好我国广阔的贸易市场,积极与我国建立各层次各类型的贸易关系。

2.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是任何国家所无法相比的。英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曾报告《把握全球优势》,认为:“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低成本国家(LCCs)未来仍将保持优势。”而这里的“低成本”指的就是“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的劳动力成本带来了低价优势,凭借这种优势我国的产品可以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可以想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当前也是以后一定时期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优势。

3.外贸依存度增大

“外贸依存度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队外贸易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是衡量一国贸易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更深刻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正处于一个迅速上升的时期。”外贸依存度增大,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之深,对外贸易发展之快,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轨迹日益相融合,这有利于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4.经济体制优势

市场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主导,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社会的发展,我国已改变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政企分开、分工明确。政府对经济的指导由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了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宏观调控为主。企业由此直接面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地得到锻炼和发展。为促进企业的发展,我国还制定了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保持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商场犹如战场”。不可否认,我国对外贸易具有很多优势,但是我们绝对不能由此而自满,而沾沾自喜,而是应该充分地保持、发挥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主要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方面

(1)继续实施对外贸易优惠政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给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对外贸易规模逐步地扩大。在此基础上,针对对外贸易,我国主要实行了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鉴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极大推动性,应继续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给广大的我国贸易市场和商品需求增添吸引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使用优惠政策上要规范。

(2)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和助推器,我们应根据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等贸易原则,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充分利用WTO赋予各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我国对外贸易法律体系更加成熟,做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过程中有成熟的法律法规可依。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垄断是市场非正当竞争的产物,同时也是市场非正当竞争的中介,它对贸易的正常进行,对经济的整体发展均无益处。反对垄断的呼声由来已久,可喜的是,我国已于2007年8月30日,十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经历了13年反复修改的《反垄断法》草案,草案中明确,需对外资并购进行安全审查,明确规定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3]这是我们在健全贸易法律法规上取得的重大进步,对维护正常的对外贸易活动秩序,消除国内产业及市场发展的阻碍,进而进一步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加强环境保护

如前所言,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贸易市场大,贸易需求量大,这是我们发展对外贸易的优势,然而要保持这个优势,就必须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否则,环境污染、疾病流行,优势就会变成劣势,反而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首先必须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与外贸相互促进”的思想,实现绿色贸易。其次,在进口贸易方面,要积极引进高科技而又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加强对进口商品的检验和检疫,防止危害人及动物安全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最后,要严格审批和监督外国投资项目,对有害于环保投资的项目,应及时限制或停止运行,以防垃圾项目的产生。

2.企业方面

(1)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一大优势,但我国的劳动力综合整体素质偏低,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发挥,因而必须提高我国劳动力综合素质。

就企业来讲,主要是在重视并利用有能力的员工的基础上,对所有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同时,企业还要提倡员工的个人学习和进步,为其学习和进修提供条件,从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进而增强我国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

(2)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打品牌战

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同时也是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升降的关键因素。要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促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的主要因素就是质量和品牌,因此,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产品质量提高了,企业和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才能增强企业和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

而品牌是企业的“门脸”,打品牌战是企业图谋更大发展,占据更大国际市场,提升企业和产品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正在处于迅速上升期,需要企业多拿出国际性的叫得响的品牌,这不仅仅是保持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需要,也是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贸易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为企业本身发展考虑,为保持我国对外贸易优势考虑,同时也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考虑,需要我们的企业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打好品牌战。

对外贸易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对外贸易;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经济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仍然不足,外需低迷的态势难有根本好转。美国经济增长没有明显起色,个人消费增速仍低于危机前水平。日本地震灾后重建效应减退,出口形势恶化,经济增长还在减速。新兴经济体难与发达国家“脱钩”,增长普遍放慢。

一、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中国的经济增速已经持续几年相对稳定,一些积极地变化随之出现。在2012年9月,关于对外贸易的增长计划,国家由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出台了一些积极意见,一系列具体的措施被提出并实现,例如: 贸易便利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口退税和金融服务、贸易环境的改善、贸易结构的优化等方面,还有出口信用保险规模的加大其扩大力度,要求不断提升通关效率,降低进出口相关收费标准并予以监督规范等。相关部门在措施出台后,很快落实,并且对未提及的不合理部分进行调节,使得对外贸易的增长效果明显,在其中受益者不仅仅大型企业还对中小型企业的贸易信心大步提升,这些措施对经营困难起到了缓解的作用,这些措施就促使了对外贸易的稳步增长。

二、我国对外贸易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相对比于去年,今年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略好,但无法忽略从各界出现的阻力,这也制约着贸易的稳定回升。

在国际角度上分析,今年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已经相对有部分改善,各国面临不同的危机时,其宏观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美国趋于稳定的经济复苏状态,这些变化都对市场信心和发展预期起到了提振的作用。但经济增长潜力不断被发达国家的债务问题削弱,相对起来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困难会更多,加上在贸易方面各国采取了错误的保护主义措施,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风险态势不会明显改观。

从国内的角度分析,一系列扩内需、稳外需政策措施由国家颁布并出台实施,在此过程中这些措施确实起到了促进贸易增速的作用,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出进一步激发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有利于继续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鉴于积极正确措施的实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快于2012年。但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内需求增长受到一些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较为突出,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面临较多困难。

(二)我国对外贸易产生影响的因素

1.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

一些发达经济体例如美国、英国等需要对财政进行采取紧缩措施,在对新兴产业投资时形成规模的周期更加长,相关国家采取的应对政策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些问题,例如:有效需求不足,持高不下的失业率等,这就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依然疲弱。

2.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

相关国家面对经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为暂时缓解就业压力,采取了错误的措施,例如对外企关闭国内市场、扶持本土产业,这就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投资活动。世贸组织监测,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82项新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全球进口额的0.9%,且限制措施应对危机的一面下降,刺激本国产业复兴的一面上升,影响更为深远。在面对针对新兴产业的跨国发展企业,部分国家对其投资态度保守,在各环节对企业进行限制。

3.国际金融和商品市场仍可能持续动荡

由于不少国家面对经济危机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例如: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降息措施,必然引起各世界范围的货币汇率频繁大幅波动。加之世界各地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导致一些粮食主产地产量下降,全球小麦、玉米减产价格不断攀升,由于中东的石油资源引发的地缘政治问题似的石油供应减少,价格无法控制,再有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宽松,不少企业投入到商品市场进行炒作牟利,不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三、解决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的措施

(一)从根本上解决外需不足的矛盾

中国在世界经济复苏态势不佳的情况下仍然是短定单和小订单为主力,大订单和长期订单仍与中国企业无缘。截至2012年9月在有记录的四个月内出口经理人的订单低于50荣枯线;2012年半年多的时间贸易进口仅仅增加百分之一,显而易见我国的贸易出口还是在短时间内将无法翻身。就2012年9月份的一份报告显示千余家企业出口利润半年连续低于最低标准。

(二)稳定发展,逐步拓宽业务平台

由于近年的科技发展中国确定了由劳动密集型转为新兴产业。而这却引起了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非理性抵制,越来越多的针对中国企业出口制造障碍,使得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摩擦越来越大。根据现状,我们根据以前的资料可以看到我国的贸易的黄金时期仅仅是十六大以后的十年时间,我国的出口额可以占到全球第一,贸易进口也连续占到全球第二。然而,由于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我国很难在重现当年的发展速度。

根据全球环境的变化,我国形式很严峻,我们将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我们的贸易政策仍是稳增长,调机构,促平衡。针对这样的挑战,我们政府密切关注市场发展形式,落实各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帮助企业增加订单。另一方面,要发展贸易的方式,不断改革,强化产品质量的同时,强化创新理念,要发展我们的贸易平台,跟国际营销网络接轨,各方面发展,促进我国贸易平衡发展。

四、结论

从我国经济开放以来,我们的对外贸易实现了很多次跨越式发展。中国已经牢牢地坐稳在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这把交椅上,相应的,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自身的外贸依存度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金融危机的到来,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处理不好国内外市场的关系,就容易把国外市场的“动力”变为“阻力”,不利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孙妍.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商贸,2011,6.

对外贸易发展报告范文5

关键词:中国纺织品服装;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9日

一、问题的提出

纺织品服装业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自改革开放至今30年来,中国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对外贸易规模始终高速增长,1994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355.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比重的13.2%,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并一直保持至今。

但是,就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取得骄人成绩同时,国际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后配额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在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份额略有下降。

二、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发展现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增长迅速。然而,我们同样也应该看到,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达到惊人的2,549.82亿美元,但同比增长仅仅0.5个百分点,增幅首次下降到了20%以内,成为自2003年以来对外出口增长增幅首次低于20%的一年,这就预示着我国纺织服装对外出口将步入增速缓慢的调整期。自从2010年以后出口增长率和占世界比重都在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市场环境与发展趋势。2012年是比较困难的一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出口面对内外不利条件的影响再次遭遇“寒流”,全年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出口仅增长2.8%,这是10年来对外出口增长额最慢的一年。所以,进入2013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依然面对2012年所面临的不利局面:劳动力的成本逐渐上升、人民币汇率逐年创新高、订单的转移等,这些因素都对2013年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形成严峻挑战。

2013年依旧不容乐观,世界经济仍然低迷,欧债危机的影响仍未散去,日本的国内经济同样处于下降的危险之中,再加上日本2013年因为问题和中国的外交关系恶化,所以与我国贸易量最大的三大贸易伙伴中,也仅仅美国的情况稍好,但仅仅是温和缓慢增长。

三、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出口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压力和挑战,首先主要表现在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在主要市场上的份额正在下降,自从2008年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速仍处于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贸易摩擦。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出现高速增长,但是同时贸易摩擦问题也逐渐凸显。2005年全球配额取消,我国开始步入了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迅速增长。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瞬时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所以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中遇到的各类贸易摩擦也远比其他行业的突出。近年来,除了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加入这一行列,使中国的外贸环境不断恶化。

(二)缺乏技术含量及自主品牌。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十分依赖纺织纤维原料的品种和质量。但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这些原因都影响我国纺织产品质量的提升。截至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出口国,但我国所拥有品牌服装的出口率甚至不足10%。我国到目前仍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纺织品服装品牌。

(三)廉价劳动力稀缺。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整体明显上涨。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劳动力过剩转向短缺。我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年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建立在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也正是由于低廉的人力成本优势,中国才成为了世界工厂,尤其是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更是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从而可以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商品市场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四)纺织品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过去30年,但是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较慢,而且纺织品服装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传统的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越来越弱。但是即便这样,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却还想依靠产品的低附加值和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显然是行不通的。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面临的问题是生产技术创新发展缓慢和纺织产品的更新换代缓慢,所以才会有我国的纺织品利润低、数量大、价格低、竞争力差。当前我国只有努力优化和调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产业结构,才能逐渐改变这种情况。

四、努力创新,实现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一)对主要竞争对手的分析及策略。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纺织品服装市场上,有些国家的个别纺织品服装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我国的市场份额。不只是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和我国在纺织品服装市场上激烈竞争。

首先,印度的纺织品服装行业和我国一样,都是后起之秀,而且逐渐成为印度的支柱产业。在世界市场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印度政府高度重视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在纺织品服装行业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印度拥有大规模的原材料资源和富足的廉价劳动力和资金实力,纺织工艺技术比较先进,不可否认的是,印度的纺织品服装在质量上还是比中国更加具有优势,这些都得益于印度的软件产业。印度的纺织品服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软件设计。

对于印度这个老牌的竞争对手,我国必须采取积极的策略来保持我国在世界上纺织品服装龙头老大的位置。由于印度纺织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软件设计,但这使印度纺织业生产的成本略高于中国,所以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在价格上还是具有竞争力的。其次我国还应该加大在纺织品服装设计和开发领域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才可以取得纺织品服装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加大投入,设计和研发高质量的纺织品服装,做到以质取胜。

墨西哥的纺织品服装产业近年来迅速发展,墨西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利用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纺织品服装产业,所以墨西哥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也在逐年增加,墨西哥纺织品服装业迅速发展。同样都是发展中国家,都处于共同的发展机遇,两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目前两国正处于贸易发展的高速期,所以我国必须妥善处理中墨两国的微妙关系。墨西哥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同时利用北美贸易协定积极扩展美国和加拿大市场,所以我国应该增加对墨西哥的对外贸易投资,避免贸易壁垒,增强我国纺织品服装的竞争力。

(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解决我国纺织品服装现存问题,创立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是必经之路和唯一出路。创立自己的品牌一方面需要加大科技的投入,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同时政府必须给予企业强有力的支持。

走创新之路,从企业层面上讲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创立纺织品服装品牌的过程中,从选择面料,购置设备,创新款式,都要求做到完美。从而提高品牌的竞争力,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以质取胜。

(三)应对各项众多的新贸易壁垒

1、面对欧美频频设限,我们该采取的措施。如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外部环境日益严峻。即便是配额时代已经结束,个别国家还在对中国的一些纺织品服装产品实施保障措施调查。一些国家的纺织品服装进口标准越来越高,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发展。

对于一些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频繁设限问题,我们该如何有效应对呢?穷则思变,变则通。考虑到欧美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频频设限,我们可以换一种出口方式,直接到国外建厂,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一些贸易壁垒,最终实现市场多元化和国际化。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反倾销类人才严重短缺,所以我国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反倾销类人才的培养,及时预测并相关的进口市场动态信息,不断地完善我国的预警机制,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业能够在重重危机中处于主动状态。

2、对新贸易进入障碍的深层次解读。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纺织品服装贸易是受限制较多的一类产品,各种准入障碍也较频繁复杂,但是我国作为世界上纺织品服装最大的出口国,遭受这些准入障碍因素的限制更为严重,从而致使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效益遭受极大影响。

技术壁垒作为最为严格的准入障碍,它把卫生检疫、技术、质量、商品包装和标签等苛刻标准作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重要因素。

绿色壁垒,是环境保护的一种贸易形式。绿色贸易的流行加深了我国出口贸易的难度,纺织品服装也不例外。然而,从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这种贸易形式同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易处。在绿色壁垒的压力下,必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就我国目前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遇到的困难而言,应该考虑如何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想要维持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世界第一位置,深入研究各个竞争对手,做到知己知彼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必须生产畅销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吸引顾客。早日使我国由纺织大国转变为纺织强国。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要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纺织品服装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培养反倾销方面的人才,只要我们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众志成城就一定能给那些频繁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设限的国家强有力的反击。只要我们不断改革求新,努力转变发展模式,积极应对挑战,我国纺织品服装业未来必将会更美好。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纺织品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报告2010/2011.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

[2]王卫.后配额时代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战略.国际贸易问题,2013.12.9.

[3]刘华.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贸易对策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12.23.13.

对外贸易发展报告范文6

【关键词】外贸发展;低碳经济

随着世界环境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低碳贸易发展模式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和认可,并且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低碳贸易发展面临了更多的问题。对此,我国需要调整经济战略思路,努力发展低碳贸易,以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努力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低碳经济的内在含义

低碳经济是低碳生活、低碳产业、低碳发展、低碳技术等低能源消耗为主的经济结构的总称。主要指以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等模式为主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创新制度、开发新能源等手段,使石油、煤炭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能源利用消耗降到最低,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一种共赢发展的局面。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减排技术与能源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类发展观念的彻底转变,即开发清洁能源,利用高效新能源,通过低耗能的经济模式与生活模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人类生存对全球气候造成的不良影响,使世界经济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中国在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特别是作为一个出口贸易占极大比重的发展中大国,出口贸易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之一。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改变“高碳经济”的传统出口贸易模式

我国传统外贸发展模式以出口为主,而出口的商品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存在“耗能高、投入高、效益低”的缺点。我国外贸主要出口对象是欧盟、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多已摆脱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过渡进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然而对于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而言,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势必对其中短期内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

2.2出口贸易量降低

在低碳经济模式的冲击下,传统化石能源正在逐渐被新能源所替代,这对我国的化石能源出口产业造成了市场萎缩和价格降低迷的双重压力,致使部分化石能源出口企业出口量大大降低。此外,欧美国家一直积极筹备启动碳关税,若该项关税一旦启动,无疑将对中国的出口市场造成重大打击。根据世界银行近年来的研究报告显示,一旦在国际上实行碳关税,“中国制造”将首当其冲受到巨大冲击,出口量将因面临平均幅度为26%的碳关税,而萎缩21%。因此,碳关税将随时成为某些不怀好意的发达国家扼杀“中国制造”的有力武器。

2.3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受损严重

除了碳关税之外,在对外贸易上必然还会针对更多影响环境的进出口产品在各个环节制定更多限制条款,这对于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势必造成巨大影响。不论是生产、销售甚至到产品的报废,各个环节都将有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因此,制造商在产品流通的整个过程中,将必须增加有关保护环境的产品检测、认证等措施,以满足进口国对产品的环境保护要求,这无疑将增加制造商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成本。

3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努力实现低碳贸易

低碳经济虽然给我国的工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与此同时,也为我国加快实现经济生产方式的低耗能化转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历史机遇。低碳发展之路,不但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需求。为此,我国必须及时调整对外贸易的发展思路,以变应变,以适应世界经济贸易的低碳化过程。

3.1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我国目前的出口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低,环保标准低,并不适应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必须调整目前的出口产业结构,充分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产品资源消耗,减少生产中的环境污染,结合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努力提高产品经济效益。抓住出口调整的契机,在保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以优质人力资源回国创业的优势,不断提高我国各项产业包括服务贸易在对外出口贸易市场中所占的比重。

3.2以政府引导为主力,从上至下推动贸易转型

低碳贸易中的边际成本会随着碳排放量的不断减少而增加。这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低碳并不代表低成本,推广低碳贸易发展,以为这全社会对低碳追求所付出的成本的增加,因此,在低碳贸易上,完全公益化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并举步维艰的。在这样的领域里,必须由政府出面,充分调动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低碳贸易的推行与发展进行税费补贴,引导和协调低碳经济进入现代产业体系,并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模式的常态。

3.3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全面扩张绿色贸易战略

技术创新是绿色贸易的突破口,是绿色贸易战略推行的前提与保障。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努力以环境与生态发展需要为导向,拓展清洁能源,开发绿色产品,将绿色生产融入设计理念,在从知识产权保护到产品推广的各个环节中逐步树立绿色品牌形象,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等途径,健全企业绿色生产创新能力。

3.4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创造良好涉外经济环境

除了完善国内对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产业、金融、财政政策支持外,在国际上,政府要积极开展多国合作,加强同各国政府之间的经济贸易互动政策的谈判,倡导发展自有贸易,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与双边贸易合作,运用环境外交策略,以维护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为目的,开展环境外交,携手更多发展中国家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广泛达成公平、友好的国际贸易公约、协议,为我国的对外贸易营造良好涉外氛围与健康稳定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常娥.低碳经济与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J].江苏科技经济,2010(10).

[2]范钰婷,李明忠.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型[J].上海经济研究,2010(02).

[3]于立新,江皎.低碳经济压力下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战略[J].红旗文稿,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