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范文1

一、重“文化熏陶”,艺术教育特色化

学校以“贯彻教育方针、鼓励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特色、创办品牌学校”为办学理念,按照“规范+特色”学校,培育“合格+特长”的办学思路。利用先进文化提升了学校养成教育的内涵。并加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特质的校园文化建设。以育人为宗旨,因地制宜,坚持在艺术类课程教学之余,充分利用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展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在受到教育的过程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文化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各级各类的艺术教育比赛中,教师和学生多次在大赛中崭露头角,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舞蹈队表演的群舞在市、县学生艺术节上获奖。获“横峰杯”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硬笔书写大赛组织奖,获“毕节试验区成立20周年青少年硬笔书法大赛优秀学校组织奖”,《书法报,硬笔书法》在“名校风采”专版中刊登学校师生的书法作品和学校书法艺术教育的概况。

近年来,学校开展的艺术教育工作,多次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学校先后被评为县、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市规范汉字书写示范学校”、“县诗教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少先大队”“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称号。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办学特色已见雏形。

二、优化师资。提高素质

1.重视艺术教师师资建设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艺术教师的自我教育,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学习、生活空间,利用工休时间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聘请学校有艺术教学经验的老师为辅导教师,为大家讲解相关的知识要点有技巧。组织观看专家视频讲座,网上远程交流学习,聘请专家示范指导。学校不拘泥于在本校开展教师培训活动,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选派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取经。为他们了创造优良宽松的教学环境。

2.外聘内兼,壮大艺术教育队伍。

学校本着专兼并举的原则,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让部分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其它学科教师兼任课外艺术教学,同时聘请外校特长教师,当地有名的书画、篆刻、摄影、剪纸、舞蹈、少数民族等艺术家来我校授课、示范。努力形成一支称职的艺术教育骨干、多名课外活动兼职教师组成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三、优化艺术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教育的整合

1.艺术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

艺术课程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不同学科之间的连接与相互渗透。让艺术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整个教育中去。在开好美术、音乐课的基础上,在其它学科中渗透艺术教育。如语文开设“影视赏析”课,排演课本剧:外语教师组织“迎新春英语晚会”;科学教师进行“科学魔术表演”:体育教师组织“艺术体操”、“校园武术操”等训练;学校开设合唱、舞蹈、乐器、美术、书法、摄影、诗词、棋艺、电脑、科技、体育等多个跨年段、班组界限的兴趣小组。兴趣活动做到时间、场地、对象、教师“四落实”和计划、内容、组织、讲课、检查、考评“六到位”,努力做到校有特色、班有特点、生有特长。

2.艺术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1)发展校园文化,建立课外活动阵地,活跃校园生活

为学生搭建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使艺术苗子脱颖而出构筑平台。坚持举办每年一次艺术节、六一节艺术展演、传统节日习俗主题班会、每学期一次书画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会、红歌大赛等等,为学生施展其艺术才华提供了舞台:通过活动竞赛,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艺术苗子,通过艺术展示他们作为人的潜能。

(2)加强课外活动使它成为艺术课堂的有机延伸

建立合唱、舞蹈、乐器、美术、书法、摄影、诗词、棋艺、电脑、科技、体育等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才能,学校提倡诗意地爱孩子,诗意地爱自然,诗意地爱艺术,诗意地爱生活,着力创设教育生活的最美境界,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

(3)艺术教育与社会相结合。

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组合专场演出,开辟展厅展示,向社会汇报艺术教育成果,参加地方组织的文艺活动,把学校艺术教育推向社会。开展社会艺术实践,建立校外艺术实践基地,利用双休日组织美术专业的学生到野外写生:利用寒暑假,外聘专家来校举办短训班,走出去参观博物馆、大型艺术展,观看高雅的文艺演出,广泛吸取艺术营养;了解与中国年文化艺术有关的年画、剪纸、春联及相关风俗;开展民间音乐美术学习活动,对本地戏剧、芦笙舞、花灯戏、爬花杆,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物等的保护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等,充分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和传统项目,大力拓宽学校艺术教育的舞台。

结语

学校艺术教育对于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有很大的价值。艺术教育正以自己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塑造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审美理念、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雅情趣、追求高尚境界,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载体,也会对文化传承创新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慧明.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申报书[1].2003

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范文2

【关键词】泸州酒文化 内涵挖掘 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19-02

一 前言

白酒是中国的历史遗产,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结晶,在渊源的历史推进中,白酒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势能。四川酿酒、饮酒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悠久历史,拥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和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巴蜀大地已成为享誉中外的“名酒之乡”。

中国白酒金三角,是指四川泸州、宜宾和贵州遵义这三个白酒主产区形成的“金三角地带”;这一地区孕育并形成了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著名白酒品牌,且在白酒产业和文化名镇的结合发展上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地域优势。

白酒是四川的龙头产业之一,而泸州酒业更独具优势。泸州酒业历史悠久、发展基础好,拥有泸州老窖、郎酒两个国家级品牌和一大批中小型酒类生产企业。作为泸州文化典型的酒文化,是十分具有品牌效应和开发潜力的优势特色资源,在漫长的酒类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泸州积淀了内涵丰富、个性突出的酒文化元素。

2009年9月,在泸州市酒城宾馆隆重召开四川省酒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围绕“四川酒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进行系统研讨,旨在强化四川酒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推广,增强酒产业的绿色含量和文化含量,为四川酒文化和酒产业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2010年初,泸州市召开白酒产业发展大会,特别指出,酒业是泸州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并且提出了:泸酒制造必须和创造相结合、和销售相结合、和消费者的需求相结合的生产制造原则,特别强调了泸州酒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2011年,泸州市白酒产量实现114.6万千升,销售收入达到467.4亿元,利税总额达到115.3亿元。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累计实现产值和服务性收入共394.2亿元。

2012年初,泸州市按照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突出实施“156”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在这个过程中,泸州坚定不移地把发展自己的白酒产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的基础和支撑来抓。

综上所述,泸州的酒文化研究已是大势所趋。但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关于泸酒文化的内涵与开发应用的研究目前还无人涉及,其理论研究已远远滞后于泸酒发展的现实需求。以下分析希望对泸州酒文化的研究能有所创新和突破。

二 传承历史,突出特色,重视文化遗产

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其是否有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它的文化。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其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它可以表现为独特的城市风俗民情,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痕迹,富有创新性的个性特征等。它从某种程度上是超越国家和民族的,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城市文化特色就是它的文化品格,是城市的名片,是整个城市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形象的客观展示与城市的魅力所在。

酒在我国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其形态丰富多彩,其发展历程与经济的发展史同步。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酒文化大国。从已出土的文物来看,殷商时代就有很多关于白酒的文字记载和相关实物;春秋时代的《诗经》,里面有大量饮酒、祝酒、祭酒的记载和故事;可以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酒的历史和社会文明史是同起源并且同步发展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的人民创造了一方的文化,一方的文化又哺育了一方人民特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气质。因此,一个地区酒的历史越长,其文明程度就越高。中国酒文化蕴涵丰富,既是一种艺术文化,又是一种社会文化,更是一种政治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酒类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不仅仅是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饮品,更可以以酒兴邦、以酒交友、以酒赋诗……酒既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又是人类感悟美、欣赏美的结晶。

泸州地处川南,素有“中国酒城”的美称,“百年老窖”、“国窖1573”、“青花郎”“红花郎”、“沱牌曲酒”等酒名更是人尽皆知。泸州酿酒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以前的秦汉时期。有关泸酒的典故传说举不胜举,如吕洞宾醉卧江阳、诸葛曲药制酒、三仙醉酒等。每一段传说都体现了泸酒的历史,给泸酒增添了神秘和传奇色彩,也是泸州酒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大量出土文物考证,秦汉时期,泸州就有“以酒祭祀”、“以酒宴乐”等社会礼仪活动。苏轼、黄廷坚、张船山等文人墨客也曾在泸州留下“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佳酿飘香自蜀南,且邀明月醉花间”、“江安食不足,江阳酒有余”等千古佳句。发展现代泸州酒文化,应充分发掘历史沿革和人文内涵,结合泸州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突出酒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浓厚的酒文化气息,打造泸州良好的“酒文化”城市形象。只有了解历史、传承历史,珍视泸州宝贵的文化遗产,将新旧文化结合、传统与现代交汇,才能赋予泸州酒城文化鲜活的灵魂,焕发它无限的生命活力。

三 深挖内涵、丰富外延,拓展泸州酒文化

酒城泸州地处长江、沱江汇合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人文荟萃,交通便利,又是通往滇黔的门户,为川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泸州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打造的文化品牌有许多,如红色文化、长江文化、奇石文化、军事文化、苗族文化、汉棺文化、夜郎古道文化等等。在这些文化品牌中,酒文化因其鲜明的特色而独树一帜。泸州老窖现拥有全国唯一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泸州老窖池群,距今有420多年的历史。泸州酒不仅有“国窖1573”、“红花郎”等高端品牌,也有“仙潭”、“国粹”、“巴蜀液”等知名品牌。泸州酒文化是泸州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最具开发潜质和品牌效应的优势特色资源。研究泸州酒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内涵特色,将泸州酒文化与其他文化融合在一起,打造出“醉美泸州 中国酒城”的品牌形象,是十分有意义的。

要打造泸州“醉美”特色的酒城形象,品牌文化的定位必须要明确、内涵一定要厚重,才能拥有强大而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以及较高的认可度。因此,只有深入挖掘泸州酒文化的丰厚内涵,同时丰富它的外延,才能拓展泸州酒文化,提升其品位和特色。同时,还可借鉴中国云南丽江古城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建设风格,将泸州的某一区域、某几条街,建成具有古典风格、特色酒文化的标志性酒文化区域,把酒文化这样一种非物质形态用直观的风格彰显出来,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泸州酒文化,提高泸州“中国酒城”的知名度。

四 整合资源,体现优势,树立品牌形象

泸州是一座酒城,一座山城,也是一座水城,因此可以说泸州是一座山水之上的酒城。将酒的激情,山的厚重,水的灵动,浑然天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彰显出水的风情、山的气质、酒的性格。泸州有许多保留比较完好的文化遗址,如报恩塔、钟鼓楼、龙泉井、百子图、龙透关等,每一个地方都是泸州悠久文化的见证,蕴含着泸州厚重的人文文化。

要打造泸州“醉美泸州 中国酒城”的品牌形象,要在传承历史,深入挖掘酒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整合地域资源,拓展优势,树立个性化的品牌形象。以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泸州老窖池群为中心,打造酒文化一条街,将与酒相关的文献资料、诗词歌赋做一个详细的陈列与解说,并将泸州酒文化的历史展示在街道的两旁,建成可视化墙面,让更多的人了解泸州酒的酿造过程。另外,通过电脑软件做个性化的瓶体及外包设计,打造一些品味高雅的小店让客人停留、休憩、品酒,让他们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充分感受泸州酒的香浓、泸州人的热情、泸州酒文化的厚重,如鲁迅所说“越有地方性就越有世界性”,只有树立具有地方性、民族性、互动性的特色酒文化为基础的“中国酒城”的良好形象,泸州城市形象的品牌效应也才更强,文化价值才更高。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泸州酒文化的应用的研究,可以填补四川酒文化理论研究的单薄和不足,丰富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对泸州的酒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历史研究,了解酒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并对泸州酒文化的历史沿革进行归纳整理,充分挖掘泸州酒文化的地方特色,提炼出泸州酒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才能赋予酒文化鲜活的灵魂;通过对泸州进行“醉美泸州”城市形象设计和宣传,能够将城市本身所代表的理念和文化深植于大众的思想之中,从而提升泸州的整体地位;同时通过对酒文化城市研究,提炼出泸州酒文化的精髓,将泸酒文化用物质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起到宣传泸州,扩大泸州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泸州酒类产业及泸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泸州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加快泸州城市文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何满子.醉乡日月:中国酒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四川省酒类专卖事业管理局等.辉煌的世界酒文化[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

[3]吴康零等.四川的酒与酒文化[J].巴蜀文化研究通讯,2004(1)

[4]康君等.四川酒文化的剖析[J].商业文化,2010(2)

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范文3

而中国的白酒文化与国学文化一脉相承。国学博大精深,其中很多文化理念、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对白酒文化都有启示。比如红星二锅头,立足于京味文化,不断利用长城、故宫、烤鸭等北京所特属的具象进行文化粘附,从而让自己也成为京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分子; “女儿红”是中国极具发展潜力的千年历史文化品牌,女儿红白酒凭借其美妙的传说、动人的故事和千年的文化,自然受到了新人们的关注,加之其喜庆的包装和上好的品质,所以女儿红白酒一进入婚庆市场就倍受青睐。而上世纪80年代末,酒鬼酒能从偏僻的湘西横空出世,就是凭着神秘而炫烂的湘楚文化的丰厚滋养。

对于今天的中国白酒,如何针对自己的文化打造令消费者着迷的、独具个性的品牌,进而丰富并创新白酒文化内涵,推动中国白酒可持续发展动力成为迫不及待的事。文化孕育品牌的力量,品牌借助文化将更加灿烂“诱人”。

文化不能编造,品牌要靠累积

白酒不单单是物质的还是文化的,如果抽掉文化内涵,就不会有受消费者喜爱的白酒。以酒文化为基础,赋予一个品牌独特的,个性价值的品牌文化想象力,是决定一个文化酒品牌能否“卖出不同”的关键所在。因历史的沿袭和产业的传承,注定了白酒业在建立品牌和品牌竞争力方面,有别于其它行业,即需要根植于中国五千年浩瀚酒文化的土壤中,塑造个性化品牌和品牌竞争力,其中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核心品牌要素之一。

文化是品牌面向消费者的最核心的精神层面的诉求,彰显的是品牌独具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一种生活方式,白酒在品牌传播和传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将历史文化拿来做铺垫,实际存在或有历史渊源的传奇故事固然必不可少的。但不管如何,没有历史没必要编造历史,没有故事没必要编个故事。似乎只要“酝酿”出历史故事,高山流水、举杯邀月的中国画意境就会在消费者的脑海中晕染开来,编造杜撰之风盛行,好象卖酒就不愁了。其实不然,品牌需要时间累积的,而要甄别文化内涵的优劣,不能瞎编乱造,才是对品牌的最好保持。况且,品牌的提炼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结合文化的历史,而非针对于品牌的历史。

有文化底蕴,以文化营销为基础,以系统性品牌传播为保障,以不同方法和思维,就会把白酒卖出不同品牌价值和市场效应来。象“宋河酒”,以道家文化为依托,迎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文化趋势,主张“分享”与“共赢”,提出了新的文化主张—“赢文化”,旨在追求巅峰品质和市场成功的同时,着眼于实现厂家、商家、消费者三者的“共赢”,是达到多赢后的文化品牌的积淀。

文化嫁接“时尚” 品牌插上翅膀

而长时间以来,中国白酒文化更多时候还是和传统的因素关联在一起,这导致白酒品牌文化内涵潜力不足,无法对新的消费人群形成吸引力,白酒行业如何顺应消费者组成结构以及心理需求的变化,抓住新型消费者,在未来几年中,在与洋酒拼抢市场的过程中,时尚化的作用不可忽视。目前许多中国白酒所诉求的文化在当下的国际交流中并不是强势文化,而是非主流文化,没有文化共鸣,白酒品牌自然也激不起更多消费需求。

传统消费者可能注重历史的认同感,而对年轻消费者,必须与他们同呼吸共欢乐,与他们共鸣同舞,而不是让他们回忆。从白酒产品、白酒品牌到饮酒文化都要变,要年轻化、时尚化,通过白酒“硬件与软件”的巧妙结合提升,让中国白酒也能打上时尚的“烙印”。

白酒文化要实现时尚化,专业人士分析需要从多个角度下功夫,比如在口感上,可以考虑多种口味如果味白酒等,降低酒精度,利用丰富的口感对目标消费群进行细分。在形象上,要做时尚化的考虑。另一个是包装,可以考虑增加包装材质、形状以及色彩、图案等的时尚感。最重要的或许还属宣传推广上,广告、海报、宣传语的制作方面,都可以诉求时尚。而在营销模式方面,应该从一味的依靠促销中跳出来,用“引领潮流”、“关注生活”等主题文化,通过向终端灌输新的消费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品牌的宣传。

这些年,中国白酒界所做的一些探索和改革,就体现了时代特征。白酒降度,一改高度酒的辛辣火爆;勾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白酒香味更加协调;新型白酒的出现,使白酒风味多元化。这些做法都是使白酒适应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真正的酒,既是历史也是现代的,既是时尚也是文化的。白酒从来就是一种情感化产品,白酒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注入时尚化元素、吸引更多青年人,白酒消费需要跨越断层。只有这样,中国白酒文化才能健康发展,中国白酒品牌才能插上腾飞的翅膀。

文化风格定位,品牌熟于沟通

中国白酒的品牌建设主要依托三点:历史荣耀、销量支持、大众媒体的广告投放。却忽视了从消费者层面对品牌文化的挖掘和提炼,中国白酒依然在依靠产品的历史荣耀和独特香型维系消费者忠诚。中国白酒除了在产品和历史上的优势外,在品牌传播上缺乏独特的文化素求,大家都讲历史,讲同样的历史,品牌毫无个性可言。白酒文化与时代息息相关,在创新时我们要体现时代特征,注入时代元素,特别是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全球化大市场逐渐形成的时候,我们在白酒品牌传播时要使定位文化风格。

洋酒深谙品牌传播之道,洋酒在中国市场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坚持不断的品牌塑造与传播。在烈性洋酒中,芝华士的时尚\皇家礼炮的个性\Johnnie Walker的前卫\伏特加的叛逆等等,几乎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目标消费群定位,只是因为同是高端定位,消费群不可避免的存在交叉和重叠,但绝不会出现同一家公司同一类型产品消费群体相重叠的情况。洋酒企业借助广告和推广传达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消费者很容易找到切合心境并引发共鸣的产品。

而在独特文化定位和引进和吸收国外酒文化时,保持中华民族酒文化的独立性,才能不迷失自我。结合白酒这一特定形式,用辩证的眼光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做到洋为中用,文化创新后才与洋酒品牌展开全面竞争。中国白酒虽也有部分企业希望从文化的角度另辟奚径建立竞争壁垒,但往往停留在品牌名和推广说辞等表面工夫上,没有下沉到实际的营销推广和终端建设层面。缺乏与目标消费着在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中国白酒企业仅仅依靠历史和产品维系起来的消费者忠诚其实很脆弱,产品会过时,但只有风格和文化才能经久不衰。所以,从长期看,中国白酒企业只有加大对文化的挖掘和提炼,通过消费者心理研究加强与目标消费者的交流和沟通,将品牌作为一个系统的旷日持久的工程来做,只有这样中国白酒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文化臻于郅治,品牌现实超越

白酒文化是继承传统的文化,是激励创新的文化,是引领新知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可供品牌发挥的空间极其广泛。事实正是如此,文化、创新力将决定中国“白酒大国”的兴衰交替,也将决定这个行业的前途命运。面对葡萄酒、啤酒、洋酒等其他酒种的巨大冲击,白酒的市场领地正在不断地缩减。在白酒所代表的传统消费方式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之间,至今没有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我们为什么喝白酒?”,“白酒能否喝出健康来?”,“白酒如何国际化?”等等,一系列诘问与审思,正在考量中国白酒。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产业瑰宝,白酒需要对新型创新文化的规划和打造,为之打造一种全新的产业、产品和文化价值观,构筑一种客观、公正、良好的白酒社会评价氛围与公众认知标准。

而白酒最终的竞争优势是品牌,品牌是最后的尚方宝剑,而打造和支撑品牌最终脱颖而出的是创新力——即人的思想。一切独有的资源优势,都必须在人文的创造延续下,得以发扬光大,否则,优势资源什么也不是。应根据品牌的联想、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气质、消费者认同、社会价值、长期战略等因素进行提炼。在保持中国白酒文化独立性的基础上引进外来文化。

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范文4

关键词:进贤县;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038-0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人们从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转向更多地追求精神文明,从而催生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繁荣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之一。江西文化呈现出事业欣欣向荣、产业后劲勃发的喜人局面,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进贤县“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任务。近年来,进贤县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县域经济传统特色产业之一。为加快进贤县文化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打造更高水平的南昌核心增长极特色展示区建设,笔者对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进贤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

近几年,进贤县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产业规模效益提升。2013年全县共104家法人单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2 725万元,实现增加值58 852万元。其中,文化产业企业单位95家,实现营业收入311 946万元,实现营业利润18 157万元,该年应付职工薪酬15 288万元,该年应交增值税1 234万元,年末从业人员5 890人,行业整体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8%,创造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产业规模效益提升。

2.行业门类发展多元。按行业分,文化产品制造业83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产品制造业工业企业10家,规模以下文化产品制造业工业企业73家;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4家,其中限额以上文化产品批零业企业1家,限额以下文化产品批零业企业3家;文化服务业17家,其中文化服务业重点企业7家,文化服务业一般企业1家,文化服务业事业单位7家,文化服务业社会团体单位两家。

3.制造企业占据主导。2013年文化产品制造企业83家,占全部单位数104家的80%。实现营业收入307 070万元、增加值57 942万元,分别占全部营业收入312 725万元的98%、占全部增加值58 852万元的98%。

4.“三上企业”成为骨干。①文化产品制造业规上工业企业10家,资产总计64 759万元,主营业务收入275 292万元,文化产品批零业限额以上企业1家,资产总计1 576万元,主营业务收入3 872万元,文化服务业重点企业7家,资产总计5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02万元,全部“三上企业”单位总数18家、资产总计66 385万元、主营业务收入279 266万元,分别占全部文化产业单位总数、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的19%、84%、89%。虽然全县文化产业“三上企业”个数只占19%,但是企业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到全县文化产业的84%、89%,成为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5.区域分布比较集中。2013年,全县104家文化产业集中分布于文港、李渡、民和镇等乡镇。文港镇78家、民和镇17家、李渡镇9家。

6.民营经济成为主体。全县文化产业所有基本单位中,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公有制经济单位数22个、年末从业人员203人、主营业务收入2 565万元、实现增加值1 126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数82个、年末从业人员5 808人、主营业务收入310 160万元、实现增加值57 826万元,分别占全部文化产业单位数的78.8%、年末从业人员的96.8%、主营业务收入99.2%、增加值98.2%。全县文化产业中,绝大部分是个体私营经济。

二、进贤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2013年全县共104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年末从业人员为6 001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2 725万元,实现增加值58 852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5%,产业总量偏小。

二是企业规模偏小。全县有95家文化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其中,文化产业规模以下工业73家;文化产品批零业限额以下企业3家;文化服务业一般企业1家,所有“三下企业”单位数77家,占全部单位数的81%。全县文化产业仍以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贸易业、一般服务业企业等中小企业、个体户为主,普遍规模小。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偏弱。在全县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中,文化产业企业投入不足。201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1 134.4万元,文化产业所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为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情况不乐观。

四是企业融资难。全县中小企业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文化产业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管理落后、财务管理不规范等原因难以达到银行授信标准,在银行信贷方面受到限制,融资渠道较窄,企业融资成本高,企业发展资金不足。

五是产业发展环境差。文化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事业来看待,文化产业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进贤县发展文化产业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文化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没有理顺。全县虽然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但是文化产业经营仍然存在小打小闹和短期行为普遍的现象。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组织,各自为政现象比较突出。政府在政策、资金和用工等扶持方面,还不够到位;在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协调不到位,多头管理等现象,这些问题一定程度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进贤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找准发展定位,科学制定产业规划。依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区域发展定位,找准打造文化产业制造基地和文化产业休闲旅游基地两个定位,明确文化产业发展重点,进行产业整体规划,从而推动进贤县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主要包括:(1)传承发展文港笔文化产业。进贤县文港镇作为华夏笔都,远近闻名。文港文化用品产业已成为进贤县的特色产业,为有效传承和发展笔文化产业,该县应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找准市场定位,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培育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企业,从而打造文港华夏笔都的品牌效应。(2)做强李渡酒文化产业。李渡镇拥有目前中国最古老白酒作坊。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华夏祖窖”富贵遗产,进贤县要高度重视酒文化发掘整理。将酒文化研究与企业发展、旅游产业紧密结合,打造李渡酒文化景区,兴建李渡酒文化博物馆、酒文化一条街或酒文化主题公园等,力争使李渡成为酒文化旅游胜地,使李渡酒的文化魅力和经济价值不断提升和发展。

2.搞好协调推进,积极营造发展氛围。尽快组建文化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一是成立全县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二是整合部门职能,重组全县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对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统一协调,统一监管;三是制定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目标任务落实的具体办法,稳步加以推进;四是积极鼓励和引导文化经济发展。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相关政策,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努力营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和支持发展的舆论氛围,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加大行政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3.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文化发展。出台相应的财政投入政策、税费政策、金融信贷、企业更新改选、技术创新、用工用地帮扶政策等,鼓励组建股份制文化发展公司,扶持部分有潜力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行政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4.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促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多方筹资为企业注血输血,通过企业整顿、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逐步改变当前全县文化产业总量小、企业规模小的局面,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强强联合的办法,逐步扩大企业规模,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有效应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打破各自为政、资源分散的现状,实现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整合资源,拓宽市场,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文化产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

5.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要唱响“华夏笔都”文化招牌,努力将文化特色优势尽快转化为文化旅游优势,借助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向市场,进入商品流动领域,带动文化制造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6.加强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一方面要积极传承发展本土华夏笔都文化,加大对本土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发挥他们传承发展文化作用;培养和引进文化研发人员,鼓励他们创新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文化经营管理人员、文化企业家、文化营销人员等各类文化人才,促进文化产品的传播,为加快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冯子标,焦斌龙,等.文化产业运行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范建华.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 胡惠林.关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J].山东社会科学,2006,(2).

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范文5

【关键词】山西汾酒;容器造型;装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79-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推动了我国民族产业的蓬勃发展。汾酒作为民族产业的重要一员,在白酒行业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汾酒容器造型与装饰设计工作应得到重视,通过对外部包装的设计,来达到传承汾酒文化的目的,进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一、汾酒包装设计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白酒产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直接推动了白酒产业的发展。杏花村汾酒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精湛的酿酒工艺加上独特的包装设计使得汾酒品牌家喻户晓,产品远销海内外。产品的包装设计就是研究产品特性,选用合适的包装材料,运用巧妙的包装工艺,进行产品的容器造型与装饰美化等方面的设计。汾酒如此重视包装设计就是希望以此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宣扬汾酒文化,为汾酒营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山西汾酒只有做好包装设计工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汾酒包装设计特点

(一)大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社会越来越推崇传统文化,在产品中运用传统的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的升华,将会使产品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在汾酒的包装中运用恰当的图片、造型和文字宣传,来吸引消费者眼球,同时传达汾酒文化,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引领他们的消费观念。

(二)运用鲜明的色彩。外在包装的材料、图案、色彩都是汾酒包装的物质基础,是设计者设计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色彩运用方面,采用鲜明的色调,更能抓住消费者的目光和注意力,使其感受独特包装的魅力,刺激其消费的欲望,达到扩大销量的目的。

(三)酒文化是酒的灵魂。我国的酒文化发展历史悠久,酒中蕴含的文化气息让人想要一探究竟。文化是酒存在的根基,没有文化的酒喝之无味,只是单纯地喝粮食的精华,而有文化蕴意的酒更能让人感受其中的甘醇。可以说,酒文化是扩大市场的法宝,是酒的灵魂。汾酒文化也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它就像一根丝线,将汾酒的历史、品牌、形象等因素串成了一个整体,使之系统化、完整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酒文化,在白酒市场中具备了强势的核心竞争力。

(四)外部运用纸盒包装+瓶式内装。为了给消费者强烈的视觉冲击,设计者往往会在外部设计上大做文章。此外,设计者还要考虑内部结构,以达到最合理、性价比最高的空间安置。山西汾酒在外部包装设计上,设计者也在上述方面做了大量的功课,同时兼顾包装的手感和舒适度,包装的回收利用率等因素,以此满足消费者的心理价值。[2]现代,我国的白酒大多是以瓶装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包装有利有弊。其中好处主要表现在:便于携带、消耗小、保证酒的品质不变、可准确传达商品信息等。坏处主要是易碎,这就要求瓶装的材质要好,想要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加大成本投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瓶装内包装不变的情况下,外层运用纸盒包装。纸盒的成本低,回收利用率高,占用空间小,从而使汾酒的包装更优化。

(五)多层结构。酒作为一种消耗品,只有把它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才算完成其使命。在生产到销售环节中,运输是其重要的一环,它是保证酒的完整性不受破坏的重要因素。只有运输过程顺利完成,销售才能奏效。目前,许多白酒大多是内部瓶装,外部一层纸盒包装。这种包装价值低廉且易破坏完整性。[3]山西汾酒就打破了这一传统包装方法,采用的是多层结构。先将酒装在瓶子等容器中,然后将容器放到一个体积大小一致的软包装盒里,起到一个固定、保护的作用,最后在外层是一个精美的包装盒。这样多层包装机构,不仅提高了包装的品味和档次,提升了汾酒的价值,同时保护了汾酒的完整性。

三、结语

在白酒生产中,酒的包装设计是其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酒的销量。在白酒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只有那些在容器造型与装饰设计勇于创新的企业才能发展得更好、更快。在汾酒的包装设计上,融合了多种因素,如重视传统因素的使用,在容器造型、结构设计、美观装饰等方面锐意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为迅速扩大白酒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参考文献:

[1]程晓婷.从汾酒包装设计谈汾酒品牌文化特色[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62-164+169.

[2]王琳琳.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在马奶酒包装设计中的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3]杨济铭.中国红酒包装设计的意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范文6

从《诗经》中“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到《黄帝内经》载:“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彪悍”,再到俗语“酒为百药之长”的精彩解读与注解,知名养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从酒与养生、五行人格、酒文化反映中国人的生命文化,以及五粮液的“中庸和谐”文化等多个维度娓娓道来酒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风趣生动的演讲引得现场嘉宾掌声不断。这是在7月13日五粮液“耀世之旅”全球文化巡展深圳站文化论坛上的精彩一幕。

从1915年首登国际舞台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崭露头角,到2015年在意大利米兰喜获世博大奖,五粮液始终以行业领军品牌的姿态,积极探索将中国白酒推广至全世界的有效途径。为了纪念这份百年荣耀,2016年五粮液开启“耀世之旅”全球文化巡展活动。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五粮液加速国际化步伐的新尝试,而其自身品质与内在的“文化感染力”则是中国白酒连通国内外消费者的关键点。

以品质为根 赢取国际市场

随着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出路也成为各行业积极探索的问题。白酒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制造”,其国际化之路,必然、必须坚持以品质为根。白酒企业只有先练好“内功”,踏实做好品质建设和标准建设,对外输出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正如五粮液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唐桥在深圳站活动现场所说,过去一百年,五粮液在继承、发扬传统酿造工艺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坚持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凭借着卓越的品质,成就了中国酒业大王的地位,并引领中国白酒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续写了“百年世博 百年荣耀”的辉煌。

未来五粮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坚持对完美品质的不懈追求,将是五粮液赢取国际市场的第一步。五粮液所拥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五种粮食配方、十里酒城规模、明初古窖池群、传统酿造工艺、中庸和谐的文化等六大优势,缔造了“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品质标杆,成为五粮液得天独厚的品质之源。

同时,为保证产品质量,五粮液坚决贯彻“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消费者而生而长”的质量观,提出了“预防、把关、报告”的“三并重”,以及由“42道防线”衍化提升的18个关键过程和76个专检点的质量管理思想。成为五粮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以文化为媒 国际化步伐愈加稳健豪迈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的习俗。中国白酒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早已融入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之中,成为数千年诗酒文章的神韵、民俗风情的载体和民族文化的象征。可以说,中国白酒的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部分。

在五粮液“耀世之旅”全球文化巡展深圳站活动现场,张其成教授做了《酒与五行人生》的主题演讲。他认为,喝酒的最高境界就是“和”,五粮液的“和”文化是中国酒文化的酒魂,最具成为中国酒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先行者的可能性。

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以文化为媒、加速推进白酒国际化,将是中国白酒“走出去”的重要契机。五粮液集团公司总经理、股份公司董事长刘中国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表示,文化是最具感染力的东西,只有做好中国白酒文化的对外输出和渗透,才能让国外消费者了解白酒的精髓,只有让消费者真正了解白酒、认同白酒,才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东盟经贸促进会会长黄海波在活动现场表示,中国白酒与丝绸、茶叶、陶瓷、武术、书法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中最独特、最鲜明的符号,成为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