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生态文明 建设措施 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121-01
党的十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报告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生态环保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生态文明是理念的升华,美丽中国是未来的目标,永续发展是庄严的承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社会和谐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着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而应运而生。建设美丽中国,陕西具有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美丽陕西,着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美丽陕西,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发展之路;美丽陕西,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在山川、美在文化,更美在人文、美在生灵。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着力打造美丽陕西,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陕西应有的贡献。
宁强县位于陕西西南隅,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关天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结合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属梁洲,县境金牛峡、五丁关等气势磅礴文人墨客多有吟咏赞誉。生态良好、资源富集、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60%以上,生物、矿产、水力等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三千里汉水源头、三千年氐羌故地,自然与历史的多重偏爱、山水与人文的美妙融合,使宁强成为宜业宜游宜居的魅力之地。
作为山区县,资源在山水,潜力也在山水。宁强发展完全可以摒弃常规模式,按照“经营环境”和“享受环境”的全新理念,让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得到充分显现。走出一条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新道路。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对于宁强“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也是建设“三强一富一美”西部强省的生动实践。建设美丽乡村,宁强县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要善于发挥优势、勇于抢抓机遇、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为建设美丽陕西做出贡献。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实现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
一、要用生态的理念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
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是基础、是根本,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才能使更多的农民富起来。靠山吃山,用生态的理念,依托于特色优势,促进特色发展。坚持培育生态经济,努力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有机统一,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按照“一区多园”模式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调整优化传统产业,推进技术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引导社会资金打造环保型新兴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及深加工产业向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方向转变提升,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药用植物开发、生物中药为重点,打造陕南生物医药产业重要基地。实施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力打造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进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更多特色知名品牌。着力推进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型,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二、要用生态的方式谋划休闲旅游先行区
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建设要尊重这种自然之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宁强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生态旅游县。在宁强,可以说每一个村庄都有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汉水之源、氐羌故里”成为都市人体验乡村生活的首选地。正是这种文化内涵的提升,不但提升了宁强旅游的知名度,而且联动了吃、住、行、游、购、娱产业发展。因此,要培育发展以生态、文化禀赋为基础的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绿色生态健康产业,做好经营乡村、经营农户这篇大文章。通过诚信经营,发展以“青山、碧水、野趣”为特色、“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经济,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三、要用生态的思维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区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涉及农村整体环境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综合性变革的革命。因此,要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要按照尊重自然美,以生态为背景,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前提,把开放理念全面融入。构建整体美,城乡联动、产业互动、示范带动、覆盖全县的总体要求,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将全县所有村全部打造成为美丽乡村。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将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走城乡统筹的城镇化道路。一方面,要顺应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转移的趋势,针对进城农民研究制定由就业居住转移向身份保障转移的有效办法,让农民真正融入城镇、变成市民。另一方面,要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通过中心村培育推进村庄集聚,提升农村人口的居住集聚度,在村庄集聚过程中推进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农村产业发展、资源要素盘活,让农民共享现代文明。
行得春风,必有秋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美丽乡村建设将让宁强升值中的区位优势、释放中的资源优势、增强中的产业优势、提升中的人文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显现,一定会早日把宁强建设成为陕甘川毗邻地区的经济强县、旅游名县、生态大县,为美丽中国、美丽陕西建设书写属于汉水之源、氐羌故里的美丽篇章。
参考文献
[1] 吴玲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范文2
一、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永办字[2013]26号文件要求,依托部门职能优势,因地制宜,全力帮扶打造成高速公路沿线以及工业园西区周边具有独特庐陵文化风格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二、帮扶举措
1、全局动员,全员上阵,齐心帮扶。4月初,召开局全体职工工作会议,安排部署美丽乡村建设帮扶工作,成立由全局人员组成的帮扶工作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并明确分工,已多次深入到村了解村情民意,研究帮扶措施。
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4103
1 引言
“美丽中国”的半壁江山在“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使乡土传统文化面临危机,许多有地域特色、民族特征、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遭到破坏,“千村一面、模仿城市”的模式正取代乡村景观的旧有格局。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不应局限于传统新农村单独以经济增长为主的模式,而应转变为对乡村景观环境的打造,营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提升乡村文化品质和优良环境,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
2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美丽乡村的概念出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并在2008年正式实行“美丽乡村”计划,将大力发展经济和全力打造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用10年时间将所有行政村建设改造成为“村村优美、人人幸福、家家创业、处处和谐”的最美中国乡村。而美丽乡村包含乡村环境景观美和乡村社会美2个层面的内容。
2.1 乡村环境景观美
在乡村环境景观层面上,“美丽”指乡村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美,乡村景观的营造应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合理利用当地地形,发挥地域优势,营造出能够体现乡村特色和标志性的村貌景观。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合理布置绿地、休闲空间、文化及健身设施,创造优美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美化各家院落,营造处处相宜,家家美景的良好环境。
2.2 乡村社会景观美
在乡村社会层面,“美丽”指让人感觉和谐、美满,即乡村产业结构合理、规模适中、发展状况良好、村民富裕的美好生活。于此同时,在生产和生活中,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融洽,形成文明友好、和谐的乡村社会氛围。
3 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3.1 具有生态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3.1.1 顺应自然地形
乡村景观设计应顺应自然地形,自然地形是维持土地安定性的大地形状。改建原则应避免造成土地不安定感。另外,农村经济不发达,大拆大建不仅造成土地不安定,而且会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费。尤其在云南,地理位置特殊、地貌复杂,乡村依山就势而建,不仅顺应自然地形,而且造就了独特的乡村地理景观。例如云南元阳县牛角寨乡小岭岗村的蘑菇房,参差错落依山就势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这种环境自身可修复的建造方式不会割裂自然景色,并能融于自然之中,与大地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3.1.2 运用地方材料与技术
地区原生材料是可直接利用的资源,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干阑式竹楼(图2)、城子古村的土掌房、大理白族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的建筑等,把这些材料运用在设计中能够降低造价,还能使乡村景观更具地域特色。采用传统技术利用地方材料,将新技术与地方材料同时运用于乡村景观建设,可以在设计表达上更加适宜。
3.2 具有审美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3.2.1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是由植被、水体、山林等组成,是不可建设用地,其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大面积的植被板块,乡村中原有的
池塘、河道及及其它水体,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以保护为主,创造出合理宜人的开放空间、灵动的水体,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
3.2.2 乡村聚落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村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乡村建筑记载着村庄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着村庄独特的审美倾向。著名的云南城子古村(图3),将土掌房很好地保留下来,给当代人展现了600多年前村庄的历史风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广场、公园、文化设施等场所。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村庄原有肌理,尽可能不破坏村庄原始形态,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
3.2.3 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指农业生产景象,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是以乡村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色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是一种板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使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3.3 具有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乡村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传承乡土历史文脉和再现地方精神上。乡村的历史文脉是一个地区遗留下来的精髓文化和历史渊源,使乡村具有文化底蕴和乡土特色。乡村的历史文化是最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见证了村庄的发展与演变。
地方精神是村民们长期养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财富。乡村中的石井、牌坊、水巷、小桥、古戏台、古庙等典型的村落小品都是村民对乡村的宝贵记忆,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营造乡村景观特色要从地方的群体记忆、地方遗产出发凸显该地域的文化特征,寻求符合地方精神的象征。村民的活动影响着该地域空间的独特面貌,将村民印象深刻、具有重要价值的景观要素作为活化、保存和再创造的特色。以自然地景资源、娱乐休闲及具有人文特色的空间作为设计的素材,营造出能够唤起该地域村民深厚感情的景观构想。
4 昆明近郊美丽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省市县相继掀起了。处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昆明市近郊区的乡村是一种特殊形态区域的生态系统,是产业、人口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特征过渡的地带,具有强烈的异质性。乡村在与城市化同步的建设中,其小楼房、柏油路带来的强烈冲击,使得城市近郊区乡村景观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乡村特色逐渐丧失。在此情形下,建设美丽乡村就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特色,以美丽乡村理念为指导进行景观设计。
4.1 顺应自然地形、构建和谐人居
先民在村落选址过程中,特别注重择吉而居、为己所用、顺应自然、因地适宜,利用有利的自然要素创造更加适合生产生活的环境,并使整个村落、建筑与自然要素相融合。如昆明市近郊盘龙区阿子营乡铁冲村风景秀丽背山面水:背靠梁王山脉,水田靠河谷地带,村内水系为昆明主要水源地之一松华坝的支流,附近大小龙潭遍布,水源十分丰富,地势优越。可见,铁冲村的先民在村落选址中不仅重风水,更注重因地制宜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在顺应自然地形基础上营造乡村文化景观,将顺应自然的观念融入乡村保护与建筑中,因地制宜,结合村庄环境特色、建筑特征、水系及乡土植物等元素进行规划设计,使得乡村景观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好地保护乡村的生态景观,营造地方景观特色。
4.2 保护乡村景观、延续地方特色
在乡村聚落形态上,通过调研可知,昆明近郊地区乡村以弧形聚居模式为主,体现出诗意田园的审美,拥有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在营造乡村聚落景观特色时,应该保持乡邻间友好互动的聚居模式,保持乡村自然基地,利用原有的池塘及林地造景,可依据山势地形用多户围合成院落式建筑群,其间点缀小片菜地与花草,再现传统乡村的用地划分、院落空间、建筑形态及生态环境等要素,形成美丽的田园风光景观。此外,在适当的地方建造公共基础实施,以满足乡村村民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在乡村建筑形态上,昆明近郊的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合院建筑为主,在建筑围护及保暖防潮等方面有局限性。因此,要发掘出传统建造技术的宝贵经验加以优化改良,引入新的技术形成具有多种优势并保持乡村建筑特色的建造体系。例如在承重结构中加入新材料,提高建筑的耐磨性及安全性,既能达到现代建筑的建设标准,又能体现乡村自然的特色,进而营造出和谐优美的效果。
在农业景观形态上,昆明近郊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特色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种类繁多、景观空间层次和色彩丰富等。乡村中四季花开,尤其是地域优势造就的梯田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利用这些特质,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可开拓休闲观光农业园以发展农村经济。
4.3 传承乡土历史、再现地方精神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盲目模仿城市景观使得乡村中许多重要的雷地域性建筑及生活场景遭到破坏,割裂了村民对于地方的情感依附,缺少了地域感。乡村景观应该留有一些最为原始的、当地村民能够认同的生活场域,成为一个能够容纳居民对地方特殊感情的熔炉。昆明近郊乡村中的村民非常注重精神寄托,对古神庙、教堂、祭天仪式等非常敬重。乡村里的古庙、古祠堂、古树名木数量众多,在营造景观特色时就要保留地方性,最大程度上修复其原貌,以保留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在美丽乡村营造时保持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建筑特色及少数民族节日,如苗族花山节盛装表演等,由此产生的集体记忆能唤起独特的地方情感。
5 结语
昆明近郊区美丽乡村建设,应根据当地乡村特点、民族特色、建筑特征、风俗习惯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尊重村民生产、生活习惯,提取具有乡村景观的特质来进行乡村景观特色的营造,以展现乡村浓厚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文化景观,尊重并融于自然之中,这种美才是城市无法涉及,乡村所独有的美。
参考文献:
[1]骆 敏,李伟娟,沈 琴.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远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2(3):11~13.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3]徐 丽,宇.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及营造[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4]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住宅科技,2013(11):42~43.
[6]刘滨谊,陈 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2005.
[7]贾保全,仇宽彪,成 军.北京市景观生态与绿色空间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范文4
韩长赋指出,重温的“两山”理论,进一步领会其精神内涵,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历史机遇,勇于责任担当,转变发展思想、明确发展定位、创新发展方式、打造发展特色,全力开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
韩长赋强调,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农村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农民做好规划布局和策划设计,扶持发展一批休闲农业特色村、专业园和合作社,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大示范创建力度,整合一批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培育一批知名品牌。要坚持以“绿色”为导向的发展方式。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和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发展,防止农村变成城市的缩小版、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坚持以“文化”为灵魂的发展特色。必须立足地方和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文化、民俗情感,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农耕文明,加强创意设计,讲好那山那水那人那事,勾勒最神往的故乡,书写最动人的乡愁。
车俊指出,这次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在浙江召开,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创新实践,也是对全国“三农”工作的深化和推动。浙江省将按照提出的“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要求,在农业绿化、农村美化、农民转化上下更大功夫,加快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富裕、农民增收。
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美丽乡村规划;规划设计;岩坑村村庄
一、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理解
勾画美丽、幸福起步
广袤的乡村大地,是城市的后花园,是心灵的栖息地,是百姓生活的幸福家园。在美丽乡村的规划中,要结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特点,因地制宜、科学构建立体规划体系;引入生态文明的理念,按生态规律行事;挖掘农村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公共资源配套,探索管理制度,从而引导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打造为“五好”,生产好、生活好、乡风好、村容好、管理好;“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国美丽乡村。让生活在这的纯朴劳动人民,展示美丽,收获幸福!
二、 岩坑村村庄原有基础
位于台州临海市河头镇的西北部,依山傍水,腹地广阔,是四面环山自然风光优美的小山村。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见证了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建有台州首个村级革命纪念馆。如今,村民以农业种植和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全村人口769人,276户,耕地面积339亩,山林面积5819亩,2011年实现人均收入6901元。
SWOT分析
优势:
1. 自然环境优美,远离城市喧嚣,是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的良好去处。
2. 农业生态环境好,无工业污染,有利于优质绿色农产品的生长,利于培育新型农产品种类,开拓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
3. 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见证了浙江省期间一些重要事件,留下的历史资料和人文环境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
劣势:
1. 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经济发展。
2. 没有工业基础,对于发展农产品加工是一个阻碍,使得经济比较薄弱。
机遇:
1. 国家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2. 临海市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岩坑村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人才技术保障,同时,也为村庄优势农产品提供了广泛的市场。
3.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休闲需求旺盛,为岩坑村发展户外休闲运动提供机遇。
挑战:
1. 打响“红色旅游”的品牌。利用好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将其和旅游市场有机结合,必定能打响岩坑村的旅游品牌,吸引周边的消费者体验别样的休闲活动。
2. 优质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以高端的质量赢取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
综合来看,岩坑村具备发展优质农产品的地理条件,具备开发休闲旅游体验地的自然环境,更具备革命历史的文化资源,只要抓住国家、临海市对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取长补短,不仅能打响“红色旅游”的品牌,还能成为优质农产品生产的示范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工程。
三、 岩坑村村庄规划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岩坑村、大山自然村、仙人村周边区域。
规划定位:传承文化,开创美丽乡村新生活。
挖掘历史文脉,深耕红色文化 ;开拓发展空间 ,提高乡村经济。
设计思路:整体设计以岩坑的变迁为切入点,从特殊地质结构,到始丰溪水陆交通---104国道交通----高速公路交通的变化,对岩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与其相对应的独特气质:“赤峰溪大岩板地貌特质构造”、“古驿道”、“红色台委根据地”、“美丽乡村” 。
规划布局:调整现有两个居住片区,将自然村调整为户外探险驿站区和历史游览区;两大农业种植区调整种植农产品种,形成农业观光区;同时建设旅游服务区。
规划建设步骤:
一期建设:赤峰溪南面建筑、环境整治
二期建设:形象展示、红色故事区、赤峰溪北面建筑环境整治、观光农业和产业农业
三期建设:户外探险驿站区(原大山自然村)
此次的重点为岩坑村的规划设计,打造为具有红色文化烙印的生态自然村落。体现在改善生态人居,提升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三方面。
1、 改善生态人居
恢复突出“红色文化建筑”:根据岩坑村各年代建筑较为齐全的特点,打造能够表述社会经济发展的“叙事建筑”,把建筑作为能够回望历史,体现发展,展望未来的载体。重点是对红色建筑单体的恢复,加深文化烙印。在恢复的红色建筑中融入为村民服务的公共设施,如农特产街、农家驿站、农家乐。
修缮整治“岁月建筑”:在保持浙东山地民居自然亲和的总体基调基础上,将当地传统建筑元素分类梳理,对建筑外立面进行统一改造,以竹、木、石、泥的天然材料衬托地方特色。
统一美化“现代民居”:保留现代农居混杂的色彩的基础,结合整治要求,丰富多元的底层细部 ,提升生活品质。
2、 提升生态环境
深耕红色文化、追求自然、古村落原生态意境。营造有岁月感、历史感、浑厚感的聚居村落。形成一溪、一街、一巷、三园的景观结构。
一溪: 岩板溪床的整治;溪上的六桥;沿溪两侧绿化提升
一街: 老街建筑立面修缮整治;三线入地;地景,地面铺装形式(石板+卵石)
一巷: 建筑立面的修葺修复;路面恢复原地区特征肌理
三园: 杏苑、兰苑、松竹苑为村落中公共交流活动空间
勾连“溪中大岩板”,整治赤峰溪,清理溪流杂物还原其大岩板的本色,使临海地质构造及其变迁的呈现,见证独特的地壳运动。打造地质构造方面的第二教学课堂。并对驳岸进行分类,自然式石砌岸、特色驳岸、自然式土岸、堰坝。
3、 发展生态经济
做深做足“红色旅游”:岩坑村是台州首个村级革命纪念馆所在地。通过岩坑革命纪念馆的建设,成立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红色文化的的深耕而展开的红色旅游来带动经济并不富裕的岩坑村发展。
开拓特色“观光农业”:因地制宜,打造溪流两边的特色生态观光农业,诸如连片的高山杜鹃、向日葵、油菜花等既有经济效益又有观赏价值的作物,吸引观光、婚纱摄影等。同时,辅之以有特点的农家乐+视觉宴。
四、 规划实施后的效果
1. 村庄环境面貌大为改善
围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中心,按照规划引导,在镇党委、政府直接领导和扶持下,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投资1000多万元,历经半年多的建设,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村庄变美了。
在外立面改造中,做到新老建筑风格的协调和统一,使整个岩坑村置身于安静、清雅、祥和的大环境中,这样既保留了岩坑村作为一个小山村本身拥有的特点,也让它同周边的村庄区别开来,更增添一份独特和美丽,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也整治了一大批的危房旧房,让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提升。
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延伸。溪水潺潺、野鱼畅游、河岸葱翠,看不见垃圾的村道、窗明几净的农家小楼,村庄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2. 产业初步发展
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继续发展杨梅、柑橘、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并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对群众进行农业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结合农业产业筹备旅游业的开发工作,预备开出3至5家各方面符合要求的农家乐示范点,促进农民的进一步增收。
3. 文化保护工作进一步开展
在特色文化发展方面,对本村特有的历史人文和红色文化记忆进行挖掘,开展各类活动宣传和弘扬岩坑的红色文化,并对村内的古树、古桥、古祠堂等加以保护利用,形成“一村一品”的文化格局。为“红色旅游品牌”,打下前期基础。
岩坑村虽然在创建精品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步子才刚刚迈开,今后发展建设任务更重,村两委下定决心,要紧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积极性,创造性,集思广益,努力工作,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生活质量一天更比一天好!
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 路线设计 意义 原则
随着旅游业发展和人们旅游意识的日渐理性,在休闲度假游的潮流中,集农业、农村旅游和农民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型的乡村旅游,日益成为这股潮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乡村旅游的旅游地域的集中性、内容的丰富性、体验的差异性等特征,直接使其旅游路线具有针对性强、尺度小且主要适应散客队伍等特点。因此,为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其旅游路线进行合理的设计,在促进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的同时,也提高其知名度。
一、乡村旅游路线设计的意义
乡村旅游是适应城市人群休闲度假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其路线设计首先要做到的,是有利于旅游者达成出行的目的。不可否认,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乡村旅游景区的认知度也相应较低。加之,多数外来旅游者初次涉足该地,受困道路交通、地理风貌、语言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往往使多数旅游者进入难、实现难、不知所往,因而知“难”而退。所以,发展乡村旅游,景区管理者应提供必要的线路支持与服务,方便外来旅游者。尤其是使日益增多的自驾游游客能够顺利进入景区,实现旅游目的。
同时,尽管乡村旅游在一些知名景区日益火爆,但乡村旅游景点的分散性与涉及内容较多,日益成为一对矛盾,并受困于基础设施的落后,使乡村旅游管理活动的难度也日益增大。每逢旅游旺季,大量城里人涌向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致使一些景点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直接带来景区秩序的混乱与生态资源的破坏等负面影响。如这则“浙江乡村客栈一房难求,黄金周休闲农家游火爆”的报道就从侧面间接说明这一点,而下面这则“游览秩序混乱资源破坏严重,漓江5A景区将全面整改”报道则说的就更为直接明白了。从这点也可看出,加强乡村旅游线路管理与开辟新的旅游路线,会有效化解主要知名景区的游人压力,方便景区方的服务与管理。
此外,还有利于旅游产品的优化组合。乡村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特色,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又与地方政府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发展的努力密切相连,如促进农村农副土特产品的消费与文化产品的输出等。因而,乡村旅游线路设计会促使地方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广大旅游从业人员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与旅游线路,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产品结构的完善、品种的丰富以及旅游方式的多样化。由于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灵魂所在。因此,乡村旅游也只有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会具有持久的吸引力,但这恰恰是很多乡村旅游所欠缺的。
二、乡村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乡村旅游线路的设计,应从乡村旅游资源的实际与旅游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故应遵循一定原则。
1.“一、两日游”原则。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日渐火爆,家庭旅馆亦日渐增多,吸引了大量城市人前来游玩参观,吃农家特色饭,住传统农家屋,体验农家日常生活生产等。但囿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落后,乡村旅游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能提供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和缓慢的生活节奏以舒缓身心等。而在住宿、娱乐条件方面则仍显不足,夜生活相对平淡乏味、可选择余地小,这对大量旅游者尤其是青年游客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因此,乡村旅游线路的设计,应尽量以较短的时间驻留,如一日游或两日游等,来穷尽旅游资源的利用,避免过度暴露乡村旅游的短板,造成不良影响。如前述“浙江乡村客栈一房难求”报道中即有如此文字“看过中国最美丽的梯田,去农家乐吃一吃最有特色的溪鱼,然后住一晚,感觉之前的被拥堵都值了”,仅仅“住一晚”即说明了这一点。
2.满足自助旅游者需求的原则。乡村旅游因其资源条件的限制,其路线设计主要针对散客旅游者,故尽可能满足这部分游客的需要是其路线设计的出发点之一。如一些自助游游客是家庭单元出行,以体验和娱乐为主,则其路线设计应尽可能静谧,满足家庭小团体的私密空间需求;有些游客则以舒缓压力、放松心情为主要出游目的,则其路线设计应以空间置换、侧重休闲为主等。虽然乡村旅游游客需求各异,但尽可能满足其需求是其路线设计的一大原则。如有报道“8月2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第十二届葡萄文化旅游节开幕,众多市民来到果园,享受采摘葡萄的乐趣”。显然,这种“采摘游”路线是为满足自助旅游者的需求而推出的。
3.突出主题的原则。主题旅游是对景区内涵的突出、浓缩和升华,已日益成为旅游者的出游目标。由于其主题突出且不同主题间可进行有机组合,故增加了游客景区重游的可能性,可极大促进本景区知名度的提高。所谓品牌游在很大程度上即是主题突出的旅游。如下面这则报道题目“十一期间,廊坊市近郊农家游 温泉游火爆”,即突出了廊坊市近郊乡村旅游的两个主题“农家游”和“温泉游”。针对前者,报道说“浓郁的乡村风情,地道的农家饭菜,农家味儿十足的休闲方式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大人孩子感觉很放松”,于后者则说“挺适合都市人的,比较休闲,特别是和一家人来这边泡泡温泉,吸收一下这边的新鲜空气,看看风光也都很不错的”。显然,结合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及特有资源,突出意境,突出主题,是旅游线路设计成功的重要保证。
总之,乡村旅游线路的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完善与创新的过程。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进步及自助游游客需求的变化,其线路的应时改进与调整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纪明源.乡村旅游线路设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2]贺海.“中国美丽乡村”安吉模式的乡村旅游发展分析[EB/OL].http:///NewsDetail.aspx?id=1126,201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