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重要性
一、引言
在幼儿保持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成长,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幼儿全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
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不正确的教育观念
仅有身体的健康是不全面的健康,但人们往往过多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这些会对幼儿教育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如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重动作技能熟练,忽略幼儿个体差异;重体育活动形式,忽视幼儿身心特点;重个体功能,忽视幼儿个性、德育、美育等的培养。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仅错过培养幼儿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的机会,而且还使孩子对体育活动丧失了兴趣和自信心。
孩子年龄小,渴望有安全感,更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些教师总是高高在上,什么事只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专制地强迫幼儿接受,这给幼儿造成一种:上对下的心理压力,易使幼儿产生敌对情绪、自卑感,形成压抑和抑郁等心境障碍。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在很多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性强、懦弱、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任性、霸道、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和对集体格格不入;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年龄小的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并表现出害怕、拒绝、孤独等问题行为。
3.来自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
当孩子感到心理压力时,表现情绪紧张、烦躁不安、心情抑郁、感受力降低、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从而影响其智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心理健康的孩子学习轻松、愉快,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增进体脑发展,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排除不必要的忧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健康也影响着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有才华而事业未能成功的人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影响其才能的发挥。
2.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
幼儿期是人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中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终生。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认为儿童经验对于人格发展极端重要,在这些经验的作用下会形成一个人长期的人格基本框架与基本特征。
3.幼儿心理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无论是科技文明还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变化更新。面对当代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将难以实现其目的,会被强调素质培养和人格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所取代。
4.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品德教育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部分,但他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人格结构来看,道德品质是人格的一部分。通过教育社会化的过程,个人认可和同化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并根据这些规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但是。传统学校教育偏重与政治思想和道德认识的灌输,未将道德品质当作一种内在的人格特征来培养,使不少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相脱节。要克服儿童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应进行德育改革,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并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
五、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方法与对策
当前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较为常见,家长们如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卫生保护,将会导致孩子在学龄期发生学习困难、交往困难等对学校适应不良的现象,个别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幼儿的这些不良行为问题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负面影响的产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1.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及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2.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六、总结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鱼”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以一生的知识和技能。但可以教会孩子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识和创新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所有孩子都能健康成长为祖国的栋梁。
参考文献:
健康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膳食营养 人体健康 措施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11-02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所能选择的食物已经不再是以前单调的粗茶淡饭,而是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涌现的各类食物,在丰富人们饮食的同时,也导致肥胖等一系列现代病的发病率日渐攀升。因此,膳食营养问题便成了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就膳食营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论述如下:
1 人体所需营养素
据研究表明:目前已知的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大致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水七大类。各种营养素在人体内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任何一种营养素的缺失都会对人体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把握各种营养素在人体中的不同作用以及人体对各种营养素所需的含量,对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重大作用。
第一,蛋白质是合成生命的重要营养元素,是其他营养素的载体,具有合成细胞、修复细胞、排除毒素、抑止病变和运载营养的作用。蛋白质产热供给量约占人体所需总能量的10%,若人体缺乏蛋白质会导致营养不良,而蛋白质摄入量过多,尤其是动物蛋白质,同样对人体有害,它不仅会加重肝脏负担还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一般而言,成人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为70-80克,而发育的青少年则需80-90克。第二,作为组成人体细胞重要成分的脂肪,有储存能量,帮助人体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增加饱腹感,提高膳食感官性状,维持皮肤健康的作用。若人体缺乏脂肪会导致皮肤干燥,伤口不易愈合,而脂肪摄入量过多则会引起肥胖以及肥胖并发症。一般而言,成人每天需要量约为50-70克之间。第三,维生素作为维持正常生命过程所必需的有机化合物,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机体消炎、消毒和解毒功能,提高人体抵抗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样维生素缺乏或过量均会影响人体健康,比如:人体内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人的视力下降,甚至可能引发夜盲症,但是若维生素A过量,则会发生骨骼脱钙、关节疼痛等中毒现象。第四,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具有节约蛋白质,增强肠道功能的作用。摄入量不足会影响体内酸碱平衡,导致全身疲乏,产生头晕、心悸甚至低血糖昏迷等严重后果,若摄入量过多,则会导致体重增加,促使各种慢性病的发生。一般成人每日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约为480-600克[1]。第五,矿物质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对维持人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兴奋度和细胞膜的通透度具有重要作用。人体矿物质因缺失元素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症状,若碘缺乏会引起成人甲状腺肿大,胎儿期和新生儿期出现呆小症,但某些矿物质的摄入量过多则会引起中毒,如铁剂过量会引起消化道出血,导致死亡。第六,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加快排泄的速度,具有预防便秘、痔疮、结肠癌和直肠癌等作用。但是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也并不是多多益善。比如:对于正在发育的青少年来说,过多食用膳食纤维容易将人体所需的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带出体外,造成营养不良。第七,水作为人体构造的主要部分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是营养素的溶剂,是人体内所有反应的介质。比如:血液的循环、新组织的合成以及废物、有毒物质的排泄都离不开水。此外,水还有调节人体温度,保护人体组织和器官的作用。一般成年人每天体内所需水量为2000-3000ml[2]。
2 平衡膳食营养的措施
每一种营养素对人体都有不同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种单一营养素的摄入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把握各种营养素对人体的不同作用,并掌握其合适的摄入量,从而将不同的食物进行合理的搭配,平衡膳食营养,对人体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每天膳食应以谷类食物为主,并做到粗细粮搭配,荤素菜混食。这不仅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而且以谷类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可以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有效减少脂肪的过量摄入,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其次,蔬菜和水果是人体所需维生素、膳食纤维以及矿物质等营养素的主要来源,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应食用一定量的奶类及奶类制品,并吃一定量的鱼类、禽类和瘦肉,保证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量[3]。再次,一日三餐应按照3∶4∶3的分配比进行分配,坚持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饮食习惯,饮食做到按时按量,不挑食、不偏食,切记暴饮暴食,以免破坏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引起急性胃肠炎、急性胃扩张和急性胰腺炎等疾病。此外,可以合理进食一些零食作为一日三餐之外的营养补充,但是应严格控制零食的食用量,切不可以零食代替主食。最后,每天应养成主动饮水的好习惯,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喝水,饮水应以喝白开水为主,若想喝饮料,应进行合理的选择。一般而言,乳饮料和果汁饮料含有一定量的营养素和有益膳食成分,适量的饮用可以作为膳食的补充,而添加了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饮料则适合天热时进行户外运动或运动后饮用。此外,应严格限制酒的饮用量,避免无节制饮酒所导致的营养素缺乏、急慢性酒精中毒,甚至酒精性肝硬化的形成[4]。
3 结束语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膳食营养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把握人体所需营养素以及各营养素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广泛食用多种食物,充分注意膳食营养。这不仅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保证人体健康的需要,而且能够促使人们生活质量以及工作效率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梅秀.营养膳食与酸碱平衡关系,河北医药,2003,11
[2] 文芝梅,陈君石.现代营养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7
健康的重要性范文3
护理人员是为人们提供身体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娴熟、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作为护理管理者更需要有超前意识,保护护理人员的生理、心理健康;身为护理人员本身也要学会不断调节自身,让自己无时无刻保持最佳的身心健康状态。
1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现状
在调查的护理人员中,一部分的护理人员时常有头痛,有一部分有睡眠障碍,也有部分的护理人员情绪容易被激怒?,身体疲惫,社交圈狭窄等等问题。
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总的来说,护理工作在整个医疗卫生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甚至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加,护理人员责任感倍增,身心疲劳的护理人员也不断增多,从生理到心理都会感到疲备不堪,这说明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精神、心理压力,而导致身心俱疲的主要社会心理因素是护理职业紧张;与此同时,许多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了职业紧张因素对健康状态和导致疾病两方面都有负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以及工作质量。所以目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问题很是严重,需要引起关注。
2护理职业紧张因素
2.1社会心理支持不足由于长期形成的社会偏见,护理人员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与尊敬,譬如职称评定工作的不合理、报酬分配不公、临床床护比例严重失调,再加上有些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等现状,使得护理人员自我感觉很差,没有当初对南丁格尔事业的热情和激情,有的只是辛勤工作后的不认可,人生价值得不到体现和认可,进而工作中尽显疲态和厌倦。
2.2工作环境的压力身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也很吃重。如今护理工作越来越琐碎、繁重,床护比例又严重不协调,护理人员不足、设备仪器上投资不足等,加上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护理人员一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长期的身心疲惫会造就他们对护理工作的厌倦,使得工作时潜能根本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这一点不容忽视。
2.3人际交往活动受到限制部分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相对独立,生活中差不多处于半封闭状态;大部分护理人员受到无规律三班倒的影响,平时夜班出来基本在家补眠,即便倒班结束休息,也由于高负荷的工作而选择宅在家中,选择休息,补充体力,这样便与外界社会交往减少。有限的社交活动是人际交往困难的根源,当护理人员由于这种原因,人际交往受到阻碍,可内心深处却对社会的需要增加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满足,心理平衡便会严重失调。
上述几点阐述了当今护理人员身心健康严重受创,那么为护理人员身心健康提供保护便急不可待。
首先我们要给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
1、通过不断改善护理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护理管理者为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努力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尽可能想法设法缓解护理人员身心超负荷运作的状态,合理有序地安排工作,从而达到让护理人员身心愉悦的状态,积极努力投身护理事业。
2、要给护理人员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这时护理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造成护理行业紧张的一些因素,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引导护理人员用正面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压力,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聪明才智;还要通过关心和鼓励各种沟通途径使得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得以释放,可以组织本科护理人员在休息时间一起聚餐,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增加同事间的交流和凝聚力,又可以做为愉悦身心、释放压力的一个机会,让身心平衡。
其次便是要在护理人员中间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 心理健康 大专生
1 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不单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有健康的心理。我们的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机制被广泛运用,信息流动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我们培养出来的大专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上就难有所作为。
2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红河卫生职业学院2013级、2014级各四个班,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80人,对照组82人。(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具体为:两个实验班每周安排三次课外体育锻炼,派教师进行辅导。另两个对照班由大专生自己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不做具体要求。实验时间:2014年9月到2014年11月。实验前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和问卷诊断。调查采用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测试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含9个因子90个项目,问卷的每个题目均以五级评分制计分,得分越高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心理健康程度越高。
3研究结果及讨论
3.1 实验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各症状因子均数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实验分组是合理的。实验后,实验组大专生的心理状况比对照组得到明显的改善,其中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偏执、恐怖五项因子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3.2 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课外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和力量、灵敏性练习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长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放松练习均可降低压力较大的大专生的焦虑水平,并提高他们的自定效能。
(2)课外体育活动对焦虑和抑郁的治疗作用。焦虑和抑郁是大专生遇到的最常见的情绪困扰。如果长期不能降低和控制抑郁、焦虑,就会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而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能有效地降低这些不良因素对身心的影响。在实验中,实验班经过三周课外体育锻炼后,焦虑、抑郁程度有所下降。
(3)课外体育活动能提高我校学生的交往能力。课外体育活动可使大专生冲破隔阂和孤独,相聚在运动场,相互交流、互助互学,与他人容易形成平等、亲密、和谐的关系。所有人为了一目标而奔跑,为了一场比赛而欢呼、兴奋,这种气氛对大专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
(4)课外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疏导作用。由于体育锻炼需要肌肉参加和神经系统积极的兴奋,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大专生即使是抑郁者,也会不由自主地变抑制为兴奋、变抑制为开朗;另外,体育活动时左右大脑交替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使紧张的课堂学习和沉重的思想负担变得轻松起来;体育锻炼加快了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有毒废物的排出,人获得镇静、镇痛的效果和舒适、欢快的情绪感觉;使由疲劳、悲哀、愤怒、恐惧等消极状态积聚的不良感觉得到积极的宣泄、调控、升华。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在学校中有一部分大专生心理不健康,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只顾抓大专生的学习和就业问题而忽视了大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大专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提高就业率和大专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大专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大专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4.2 建议
(1)培养大专生的课外锻炼习惯和运动能力。(2)体育活动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树立全面的健康观,摆正健身与健心的关系,在体育课程设计上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完成健康第一的授教任务。 (3)加强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和课外体育辅导。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实践证明,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学生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避免产生压抑心理。由此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良好的个人修养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4)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和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 (5)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排解心中忧难,还能帮助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桂华,张晗.《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13.
健康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一、前言
经过对现阶段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分析可知,许多学生都存在在压力面前不知所措,无法有效释放压力舒缓心情的现象。为了保证高中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正确处理心理问题,在高中阶段,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结合高中教育实际,提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中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应结合高中学生特点,制定具体的心理健康教学措施,保证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开展,保证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持续提高。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高中生面临的压力来看,有来自学习本身的压力,也有父母和家庭的压力,有些学生可能还面临着升学及高考的压力。在这些压力面前,由于高中生年龄较小,尚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由此而来产生的焦虑情绪就会影响到高中生正常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经过对目前高中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后可知,多数高中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整个高中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将会对高中教学产生严重影响,将会危害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将会给高中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从目前高中生的心理状况来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呈现以下状态: 1、高中生在压力面前容易表现的较为焦虑
考虑到目前高中生面临压力较大的现状,许多高中生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压力,往往在压力面前表现的比较脆弱,多数学生会表现的焦虑,会伴有轻微的神经衰弱以及精神性问题,会对学习和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应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足够的重视。
2、多数高中生不会有效的释放压力情绪
从目前高中生在压力面前的表现来看的,多数高中生不会有效的释放压力,这成为了影响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目前高中生群体中,由于压力得不到有效释放,进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3、多数高中生不清楚心理健康的概念
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多数高中生不清楚心理健康的概念,对心理健康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作用,导致了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影响了学生正常的成长,制约了高中教育取得积极效果。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现在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财富者,而是有能力,有良好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要求人要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有科学知识、创新能力及健康的人格等。社会不断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固然能够让人们享受到高科技、高品质的生活,然而对于高中生来讲,对一些新奇的东西比较好奇,特别是手机、网络等,由于学生自控力差、对于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低,加上这个时期的他们易冲动、有叛逆心理,多数又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会获取不良信息,做出不应有的行为。现在新闻报道中,学生犯罪案件越来越多,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句俗话: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正品。虽然是一句普通的俗语,但是经典,并且从社会力量贡献的角度对人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德才兼备者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在生活工作中,科学知识很重要,一个人的健全人格更加重要。
高中生成长中会出现矛盾心理,对社会人才的概念不能准确的定位,把知识看得尤为重要,忽视了自己能力的培养。这个阶段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来认识社会,认识社会中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和模式,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压力的调节、学习技巧的掌握、团结意识的提高及创造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现阶段出现的问题,促进教育塑造人、培养人这一目的的实现。 由此可见,在高中教育阶段,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关键,我们必须认真做好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从上述分析可知,要想有效解决高中生面临的压力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指数,就要在高中阶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来看,在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
为了有效解决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在高中阶段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解决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来看待。由此可见,在高中教育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才能满足高中心理健康需要。
2、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教学发展的必要措施
从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学会了正确排解心理情绪和释放心理压力,做到了科学合理的调节情绪,有效提高了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指数。为此,我们应对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够的重视,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教学发展的必要措施来看待。
3、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满足高中教学要求的重要方式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优点,在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应对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对其作用和意义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同时也要认识到在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整个高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目前高中阶段,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状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解决高中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还是提高高中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式。所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明确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高中阶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满足高中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 付艳芬;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陆洋;中学生担忧的一般倾向性和内容特殊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倩;学校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齐原;信阳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0
健康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 言传身教 引导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首先谈谈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具体说来,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根据教育部统计表明,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的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2、客观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中正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地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等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其次谈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策略:
1、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效地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
2、注重言传身教,利用教师个人魅力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也能起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从而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
首先,在每次上课前面带微笑,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堂课都保持着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既给课堂带来生机,也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就会喜欢上课、听课。其次,充分运用角色渗入法。就是教师通过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角度去看问题,从而理解和分担学生的各种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的方法。它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并产生共鸣,从而增强教育效果。课上经常使用“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在以前我也会这样的”“请坐、请回答”等语言。通过这些亲昵的语言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再次,由于现在大部分高中生或多或少的存在个性张扬、无所禁忌、自卑心强、自信心差的心理问题。在教学中积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课堂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对与错,我都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给予赞赏。我在每节课上课前都会安排二分钟的新闻播报:可以是所见所闻、新闻时政,无论什么内容我都用肯定的眼神,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发现自我的价值,在愉悦的氛围中使个性得到张扬,自卑心得以解除,自信心得到提升。
3、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开展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个班上的学生都是来自四面八方,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动力,认为政治课太抽象和过于空洞,从而对学好政治科失去信心。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政治课的教学难度,本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慢慢地改变以往的说理方式,转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情况,有的学生的家庭相对有钱,有不少学生很有经济头脑,而另一部分学生很多是来自农村的。面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经济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教学实践中,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学生反应相当热烈,教学效果相当明显。在讲到“市场交易原则”时,则和学生讨论如何才能把生意做得长久,生意兴隆,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讲“诚信”的重要性。总之,只要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努力探索,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信心,最终真真正正的学好、用好政治课。
4、 引导学生确立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