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范文1
【摘要】
本文从心理健康的内涵和基本标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具有的高效能性。
【关键词】体育运动 高职院校学生 心理健康
近十年来,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这种发展趋势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暂缓了就业压力,增加了社会稳定因素但快速的大规模的扩招带来了很多问题 其中,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就是一个十分重要且急需解决的问题,高职学生因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与其它院校不同而具有其自身特点。同时,受到社会环境因素不良行为习惯及心理障碍等的影响,其自身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自控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使得高职生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危机,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培养的目标,但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本文就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探讨。
1 心理健康的内涵及标准
1.1 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在人的健康概念中作用显著,因为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并制约生理健康,直接影响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指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和接受自我,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又能不断完善与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具有良好的自我节制与调控能力,在认知功能、情绪反应活动与意志行为方面都能处于积极状态。
1.2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10条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 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③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 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⑨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体;⑩在不违背道德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2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
2.1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一项以我国12.6 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占20.23%[1];另一项针对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有29.3%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10%的学生存在中等以上程度的心理障碍[2]。邱开金[3]使用随机抽样法对浙江某职业学院的79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的厌学情绪大、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学习成就感弱。进职业院校是学生本人意愿的仅为43.8%,热爱所学专业者仅占29.8%,26.5%的学生对完成学业“没有信心”。
2.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高职生独特的成长经历和特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在人格心理发展上又有着与同龄的本科大学生等学生群体有所差异的心理特征。高职生心理发展的相对迟缓性、矛盾性、自闭性和不稳定性上。毋庸讳言,目前的高职生大多数来自于普通中学学习较差的学生群体,他们特有的心智水平与认知发展程度使其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步伐显得更加艰难而迟缓。踏入高职院校成为高职生又往往是他们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从而导致高职生自我意识中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理想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分化差异和矛盾冲突迅速加剧。另外某些社会舆论和教育观念对高职生的歧视,也容易使高职生自感在大学生群体中低人一等。而且大多数高职生中学时代就曾经是在责难与嘲讽声中艰难度过的,这些心理阴影加之对高职新环境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学习基础差等方面的思想压力,往往导致高职生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造成心理失衡。
每位新生在入学前对学校的办学规模、条件、专业设置甚至知名度都抱有较高的期望,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现实中的学校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特别是新建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是由成人高校、职工大学、职业中专升格或合并而成)不能满足他们的期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造成少数学生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失落感。
2.2.2 成就欲望高与能力较低的矛盾造成心理失衡。
入学初期,高职院校许多学生“志存高远”,但大多数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解决问题能力不强,致使学习、实训跟不上,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不高,逐渐产生悲观心理。
2.2.3 人际关系失调引发的情绪困扰造成社交恐惧。
与中学相比,大学里人际关系相对复杂,同学之间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家庭经济条件差异较大,高职生虽已成年,但由于中学的单一生活使部分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对集体生活及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
2.2.4 自尊和自卑并存造成心理矛盾和冲突。
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自尊心得到了一定满足,但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觉得低人一等,有自卑感。
2.2.5 家庭贫困引发的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较高的学费、住宿费、书费和生活费,给学生造成一定压力,加之校内课程考试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考试费用较高,让家庭贫困的学生忧心忡忡。
2.2.省略/cat alog2/catalog73/catalog120/catalog285/6_40035.html/2006 -01 -16
[2] 徐炳谦,张能云.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03)
[3] 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02)
[4] 刘圣广,刘汀.浅谈体育锻炼对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26(11):146-147
[5] 关朝辉,梁大宇.健身运动与心理训练的关系[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8(1):24-26
[6] 张凯,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影响[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4, 20(6):221-223
[7] 刘永峰.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 42(6):108-109
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局限在“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这个病通常只是指身体上的疾病。但我们关心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指在生理上无疾病,还包括在心理上健全、心态正常无异。很多人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存在片面认识――只重视学生的品行教育,却忽视其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出现了像马加爵这样的心理畸形的学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因此,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缺乏自信心。中职学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落榜的强烈心理震撼,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再加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较强的自卑感。在自卑心理的驱使下,他们整天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受到老师的讥讽,担心会遭受到批评和指责;当向别人说起自己在中职学校读书时,就觉得很丢脸。
(2)逆反心理强烈。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都很强烈,表现在很难听得进家长、老师的意见,不服从管理。中职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上网聊天玩游戏、交异性朋友、喝酒抽烟等。
(3)厌学心理严重。中职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差,因而将近一半的人对学习“感到无趣”或“厌烦学习”,厌学情绪特别明显,表现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反应迟钝、违纪现象较多。大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功利行为占上风。
(4)自控能力较低。中职学生自我约束力偏低,随手乱画、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上网无节制的现象严重。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
(5)自私心重。做什么事都把个人得失放在首位,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只求得到,不求付出。近年来,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很多中职学生在心理方面饱受抑郁、自卑、迷惘等情绪问题的折磨。
这些问题影响了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更阻碍了他们自身的成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1)提高教师素质,给学生以健康的楷模。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和保障。性格铸造性格,人格影响人格。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不仅能使教师们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有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避免或减少教育中的失误,而且能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地给学生树立榜样。
(2)发挥班主任的突出作用。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影响也最直接。在工作实践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育工作能力,做好心育工作,发挥自己的突出作用。
(3)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传播心理知识,给学生以健康的钥匙。学校可通过开设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操作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调控;另一方面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4)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档案。心理咨询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避免和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它对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学校通过组织各类比赛,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调动同学们的激情,开发他们的潜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健康爱好,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心理素质。
(6)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发挥家庭作用,给学生以健康的推力。家庭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可以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学校教育同家庭、社会有效地结合,形成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7)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社会各界应营造一个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也要采取相关措施,尽量减少甚至消除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对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只有为中职学生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才能将中职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总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种途径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渐地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飞跃.浅谈学校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2009(2)
[2]王义.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战线,2009(22)
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范文3
1.健康教育的含义
健康教育是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4]。健康教育是连接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桥梁,是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有系统、有评价的社会教育活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5]。
2.糖尿病社区概况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系统代谢障碍性疾病,且晚期并发症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它与冠心病、癌症被称为人类生命的三大杀手,已成为影响中老年健康的主要问题[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为1%~2%,由于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糖尿病的患病率将继续增加,而社区居民普遍对糖尿病知识缺乏足够了解[7],同时多数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8],以及多数不良行为习惯和饮食习惯[9]。
3.社区护理糖尿病患者的方法
3.1制订健康教育工作进度表的计划表[10]。它的功能是用图表形式提供有时间和有目的教学,责任护师依据图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连续而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按进度进行,具有时间和内容连续性和紧凑性。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随时修改,提供更个性化的护理。如对于肥胖患者,除了降糖外,在饮食和运动处方里特别强调低脂肪饮食和加大运动量对于高血压患者及其每天量血压,血压控制在正水平。及时针对患者的护理问题制订切实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对患者实施教育及评估,对重点、难点的健康问题面对面地进行反复的、系统的个性化指导,直到患者掌握,确保健康教育工作到位。
3.2健康教育讲座:根据事先制订出健康教育计划,规定讲授内容及时间、地点、对象,并预先发出通知。讲授时要根据居民的文化知识和理解能力选择比较通俗易懂的语句,避免使用生僻的医学术语。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递给学习者,帮助其了解有关健康的知识或信息,为学习者观念、态度及行为的改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3.3个别指导[11]:责任护师面对面、近距离的讲解方式,拉近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距离,使患者更易于接受,避免泛泛的知识传授、教育内容不深人、患者认识不深刻等特点。一对一、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区别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接受能力,利于患者更全面地领会和掌握知识。如对糖尿病患者讲解如何做好饮食治疗使他们知道什么情况表示病情稳定,什么情况表示病情加重,以减少糖尿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减少社会致病因素。如:针对病人及家属某些健康知识缺乏,护理技巧掌握程度,给予现场指导。如对糖尿病病人,指导其测量糖法;对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的病人及家属,采取多次强化手段和积极反馈相结合的方法,对他们的工作给予赞扬。
3.4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教育:把患者及其家庭的其他成员均召集到一起,为某个或几个健康问题对所有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由于不少疾病的发生均有家庭集聚现象,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家庭中的成员往往具有某些相同的不健康的行为习惯。
3.5视听教材的应用:如通过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宣传册、宣传画、广播、录像、幻灯等形式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及健康行为,对门诊患者进行健康行为指导。
3.6电话咨询对病情不稳定或家中无人照顾的病人,访视时相互留下联系电话,以利师生及时询问或病人发生不适时能及时与医院取得联系。
4.小结
社区护理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在控制症状、治疗糖尿病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等方面是行之有效的,使患者懂得了饮食控制、运动、胰岛素注射、药物使用、并发症观察、情绪调节、行为矫正及寻求社会支持等自我照顾及控制血糖的方法。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12],值得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和开展。
参考文献:
[1]邓雨珍.“中国护理大会2006”在京召开.中国医院,2006,9(10):62.
[2]赵吉.老年糖尿病的发病和防治特点[J].中国卫生初级保健,2005,10(19):89-90.
[3]范丽凤.我国糖尿病教育现状厦存在的问题[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5:55-56.
[4]吕姿之,主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
[5]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327.
[6]胡蓉芳,姜小鹰.社区中老年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可持续发展[J].实用临床医用杂志(护理版),2006,1(2):64-66.
[7]李文秀.浅谈糖尿病的社区护理[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6,10(254):43-44.
[8]郜青,高莉萍,史晓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9):1351.
[9]王卫清.门诊糖尿病患者相关知识的认知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02,8(9):708.
[10]李志娟,余岸松.健康教育在我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的实施及其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3(24):301-302.
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范文4
【关键词】小学生 体育 心理健康 内涵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35-02
根据近年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调查报告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递增趋势,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已成为中小学生接受教育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与目的与任务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从了解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和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心理教育和引导,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小学生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提高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说到底就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万计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即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如果学生的心理出现障碍不但严重的影响小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会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二、学校体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学校体育对小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影响。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的核心任务。它不仅是完成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完成其他一切领域实践活动的根本保证。学校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它能使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在进行连续的脑力劳动之后,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脑部的血液循环,使大脑得到充足的血和氧的供应,左脑得到充足的休息。能够消除疲劳,使学生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2.学校体育对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
意志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重要的心理因素,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小学阶段,是学生意志品质形成的最好时机,它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关键。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与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体育是一项极其艰苦、对抗又非常激烈的活动,紧张、易疲劳是其显著特点。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必须要具有明显的意志力和强烈的情感体验。所以说,通过体育锻炼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养成顽强勇敢、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3.学校体育对小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影响。
人的个性是人体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具体表现在兴趣、爱好、才能、气质、性格等方面。体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作风和意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培养和反战学生的个性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活动集体性特点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个性。实践表明,经常参加体体育活动的学生,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豁达大方、有良好的气质。学校体育还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克服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心理训练方法.通过体育锻炼活动,尤其是参加一些自己非常感兴趣,自己又非常擅长的体育活动,对于增强人的自信心、自尊性和成就感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强大学生的心理百多不必要的烦恼不安和自卑,转移注意力,宣泄压抑的情感,缓解紧张的神经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可见,学校体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4.学校体育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
同学之间的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体育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之间交往的载体,促进人际交流。喜欢运动的学生往往会交许多爱好相同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体育运动还强调分工协作,尤其在集体项目中,由于对抗激烈,集体配合性强,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展学生的身体机能、技术和心理的能力,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协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通过这类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在竞争中善于与人协作共事的群体意识和团体协作的精神。把这种精神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还会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5.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的小学学生比较害羞,有的小学生甚至都没和陌生人说过话。在小学体育课上,无论是以自主探究为主,还是小组互动合作形式,自然离不开交流。在这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之下,内向的成员得到鼓励和支持,话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慢慢地学会怎么与人交往。对于性格比较内向,孩子们都很不愿意与之交流,通过体育运动会很快让他们体会到快乐,并渐渐找回自信心,性格也会变得开朗,心理素质也会大大增强。
总之,学校体育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活动中可以渗透认知、情感、意志和心理适应等教育。同时,在体育教学活动框架内应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姒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01.
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范文5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各方面成长的关键期,不仅需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心理、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等都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中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所以,无论对于家长还是教师来说,了解这一阶段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应对措施对于中学生一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用自编的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问卷,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某地区的15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较明显的因素主要有学业成绩、家长、老师的高期望和同伴关系等。
(一)学业成绩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完善,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处于升学压力的情况下,面对众多竞争对手,只有加倍努力,才能凸显自己,进入理想的学校。当然,这也是受教育制度的影响,中考、高考制度使中学生不得不通过考试这道门槛出人头地。经过努力后,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增强自信心,再接再厉;但是,经过努力而学业成绩依然没有进步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会错误的认为是自己的智力有问题,从而导致抑郁情绪,严重影响心理健康。由此可见,在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达到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控制。
(二)家长、老师的高期望
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老师则希望学生的成绩都是优秀的。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高期望可能是件好事,是自己奋斗的目标,进取的动力。相反,有些学生自尊心特别强,取得的成绩虽然也不错,但是没有达到家长、老师的期望,便会感觉自己很失败,长期下来,这些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没有了家长、老师的鼓励,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而且也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三)同伴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在学校被同伴拒绝的学生比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学生更容易辍学及参加不良行为活动或犯罪,在青少年时期或成年早起也更容易出现严重心理障碍[4]。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一时期中学生倾向于和同伴交往,和同伴分享烦恼和快乐。但是同伴交往难免少不了冲突,意见不统一等问题。社会焦虑、抑郁、孤独感、幸福感等情绪体验常常伴随着同伴交往过程,遭遇同伴拒绝、被同伴孤立容易使中学生产生社会焦虑和孤独感;受到同伴欢迎、被同伴接受则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尊与幸福。友谊不仅使青少年有了群体归属感,而且也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所以,中学生能否顺利的进行同伴交往,和同伴建立友谊也是决定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应对措施
首先,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正确的看待学业成绩,在自己竭尽全力后,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接纳自己,鼓励自己。当取得好成绩时,不骄不躁;当成绩不理想时,不要气馁,继续努力。成绩好的前提是有一个好的心态,心态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对于中考、高考这种大型考试来说,学生拼的就是心态。中学生要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状态达到最佳水平。
其次,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学校要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正规的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辅导,或者举办有关心理学知识的讲座,达到宣传心理知识的目的。一场精彩的心理健康讲座,可以教会中学生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缓解学习压力,使中学生受益匪浅。
最后,对于家长来说,要具备正确评价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合理的期望,当孩子的成绩下降时,要和孩子共同分析原因,多多鼓励他们。家庭教育中的“期望效应”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期望应制定在孩子“努力后就能达到”的水平。对于教师来说,“罗森塔尔效应”确实证明了期望效应对学生的益处,但是学生在智力、气质、个性特点、原有的知识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有差异。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期望与要求,保证期望的可行性,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中学生承载着父母的美好期望,担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使命。我们要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中学生达到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朝阳,张亚能,刘朝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13-114.
[2]黄俊丽.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岛日报,2003.
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范文6
1、引言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与少年之间的转型阶段。在生理与心理方面都会有许多微妙的变化:从生理上讲,此时已出现有别于童年的变化,开始对于这种变化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从心理上讲,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丰富,悄然地迈进了风云变幻的心的历程。这种变化是可喜的,这样才能接近或者达到心智的成熟,才能长大。
据调查,我们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他们的心理障碍率越来越高。[1]目前我国的心理疾病病人约1600万,13%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2]据估计,我国20%—30%的家庭中存在心理精神问题,大多数是儿童,现实生活里出现的许多问题都表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学校教育更是担当重任。[3]
2、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人们研究和认识较多的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则关注不多,认识不足。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某小学生在学校被老师及同学骂为“白痴”而引起精神分裂症;河南南阳市两级法院受理多起因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而引起小学生心理障碍诉讼案。
3、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纷繁复杂,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据小学的年龄特点,据我观察,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以下几点:
3.1 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少年儿童的第一 任 老师,对他们心理健康发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最初是家庭。一些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由于受到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加之目前尚不够完善的教育体制以及教师、家长所实施的不正确的教育方法等外因作用,使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着他们心理素质、智能发展的优劣。
3.1.1父母关系
在众多家庭因素中,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研究发现,家庭中父母间紧张的冲突关系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这种心理创伤,使孩子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并且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心理上的某些病态。父母冲突,关系不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孩子生活在充满矛盾、父母的要求总不一致的环境中,家庭缺少宁静、平和、幸福、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须的一切条件;对各种道德规范越来越不习惯;不少孩子还会对自己的父母产生反感,在时甚至对其中一方怀有怨恨之情。
3.1.2父母期望
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父母对孩子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都是不利的,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压抑、敌视等不良心理,严重的甚至走向犯罪。高低的期望则容易使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高低,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等。
3.1.3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消极的作用。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中,家长采取态度不一致,以压力为主、歧视,经常打骂等不良教养方式的百分数显着高于正常小学生。
3.2 学校因素
在学校因素中,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等,对小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我们国家现在正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出现在每一所学校。面对同学的竞争,他们埋头苦学,没有一点快乐而言。他们在长期枯燥的学习中,逐渐变成了一部只会开足马力,日夜工作的学习机器。
3.2.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教育工作的顽症,已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阻碍,心理负担过重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3.2.2教师的素质
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素质,因为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发动、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队伍的素质,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都对学生起着感染作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好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无论班主任还是课 任 老师,是教师还是行政人员,都以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己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好的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善于因势利导,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好的教师能够接纳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乐于帮助学生;好的教师还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是理解显示……要做到这一切,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3.2.3学校人际关系
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小学生,必然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相反,一个师生关系紧张,必然会产生敌对、自卑、焦虑、恐惧情绪,这对其心理健康具有强烈的不良影响。
3.2.4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这两种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都起着陶冶作用。学校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班风,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催人积极上进、团结,人际关系和谐,这样的环境能够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而消极的校风和班风,则是人情绪低落,感到压抑、纪律松懈、师生关系紧张,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水平必然降低,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坏的影响。
3.3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
一定的社会文化,决定了人们相应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就从外部影响了人们心理行为。在现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媒体信息进入了孩子们的眼中,如:暴力、滥用、少年犯罪、早恋……这些在是非观念并不是非常清晰的孩子们眼里处处充满了悬念。他们受到的社会因素有如下几点:
3.3.1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与小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流与植物的关系一样,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要确保小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净化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3.3.2学习生活环境
处于不同学习生活环境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仅相同。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对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明显影响。
4、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建议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要让他们健康地成长,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美好状态或安全安宁。”我们知道心理上的健康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对于正在发育期的小学生,他们由客观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不能自我调节,又不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帮助、引导、教育,会出现不良心理症状,产生心理偏差,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妨碍他们健康的发展,就成为心理障碍。我国心理学卫生专家早就呼吁:为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必须从防治儿童的心理障碍做起,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
总之,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学校正确地开展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还可以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学校和家庭只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去建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相信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一定会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注释:
[1] 刘锦娟. 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 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 2008,(04)
[2] 陈秀英. 小学生快乐程度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08,(18)
[3] 武秀清,赵平. 浅谈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教育[J]. 山东教育科研, 2000,(09)
参考文献:
[1] 黄彦.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析及调适[J]. 小学教学参考, 2007,(15) .
[2] 林建丰. 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 校长阅刊, 2006,(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