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范文1

【关键词】彩叶树种;景观;配置;应用

植物是园林景观构成的要素之一,也是应用最广泛最不可或缺的材料。人们对城市园林植物色彩的要求愈来愈高,传统的绿化植物材料品种单一,绿化景观单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因此应该加强彩叶树种的应用。彩叶植物因在生长季节内能呈现出鲜艳的色彩而备受人们的欢迎。

一、彩叶植物的定义和种类

彩叶植物是一类在生长季节或生长季节的某些阶段全部或部分叶片呈现非绿色的植物,其种类很多,一般分为常色叶植物、春色叶植物和秋色叶植物三大类。常色叶植物是指整个生长期内都能呈现色彩叶色,常见的常色叶植物有:紫叶李、金叶接骨木、紫叶小檗等。春色叶和秋色叶植物只是在生长期某一段时间呈现彩色叶色,常见的春色叶植物有:金叶白蜡、紫叶矮樱、臭椿等;常见的秋色叶植物有:鸡爪槭、三角枫、鹅掌楸、元宝枫、银杏、黄栌、漆树、火炬树。在北方多提倡用彩叶树木中的春色叶和秋色叶树木。

二、彩叶树木的造景设计与要求

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植物的叶色和花色以及果色是最重要的园林观赏要素。彩叶植物景观是园林中最重要的季相性景观。因为彩叶树木色彩丰富,观赏期长,季相变化明显,与其他园林组成要素相结合可以创造出各种优美的园林景观,所以在园林景观中应该加以广泛应用。

1、景观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彩叶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如金叶黄杨、金叶连翘要求全光照才能体现其色彩美,一旦处于光照不足的半阴或全阴条件下,则将恢复绿色,失去彩叶效果,影响景观设计效果。

2、景观设计时不同色彩彩叶树木与背景植物合理搭配,才能获得最佳观赏效果。如紫红色的紫叶矮樱与金黄色的金叶榆的搭配是彩叶树木之间互为背景,再如在松林前丛植鸡爪槭,或在大草坪中孤植银杏,在绿色的背景衬托下秋季能显得格外动人。

3、在确定好彩叶树种后,设计时还应注意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如在建筑前或立交桥下,为了与环境相适应,应经常在平面上采用圆形、曲线形等几何图案,在立面上采用直线形、拱线形或波浪形。在大草坪上,可进行大面积的色块或较大体量的孤植。

4、景观设计为曲线或图案构图的低矮彩叶灌木需要经常修剪,促进植株枝叶生长紧密而整齐,并保持较多的顶梢新叶。如在大草坪上,紫叶小檗适宜与金叶榆(黄色)等同绿色植物相搭配,可构成美丽的模纹图案,可广泛用于城市的广场草坪、分车绿化带、立交桥下、交通岛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小区绿地等。这种构景要经常修剪,否则图案纹样容易变形,从而影响景观效果,并且彩叶树木要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以确保植株正常生长。

三、彩叶树木的配植形式

1、规则式配植

按照一定的几何图形栽植,具有一定的株行距,体现出整齐、庄严,适用于规则式园林和需要体现庄重的场合,常常采用的形式有中心种植、对植、列植、环植等。

1.1中心种植。常常栽植在园林设计构图中心,一般要求树形整齐美观,如栽植于花坛中心、广场中心等。

1.2对植。同一树种沿构图中轴线两侧栽植的形式,目的在于衬托主景,也能形成夹景,增加景观的深远感,如建筑物前、广场入口、大门两侧、石台阶两旁等。

1.3列植。沿着一定的轴线关系的栽植形式,在园林景观构图设计时要体现韵律与节奏的动态变化,这样景观效果好,主要用于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建筑物周围、防护林带、水边种植等。

1.4环植。采用环形、半圆形、弧形的栽植形式。目的在于衬托主景,常作背景用,如栽于花坛、雕塑、喷泉的周围。

2、自然式栽植

没有固定的株行距和排列方式,自然灵活,富于变化,适用于自然式园林、风景林、庭院绿化,常见的栽植形式有孤植、丛植、群植、林植等。

2.1孤植。孤立种植乔灌木的形式。彩叶树木色彩鲜艳,可作为景观的中心视点或引导视线的作用,主要是体现个体美。因而应选择姿态优美,树冠开展,树形挺拔、雄伟、端正的树木。配植得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衬托园林中建筑或山石,常用于庭院、草坪、假山、水边。

2.2丛植。把彩叶树木三五成丛地点缀于园林绿地中,是最常用的配植方法。彩叶植物既丰富了景观色彩,又活跃了园林气氛,可用于园林建筑的点缀和陪衬,也可用于路旁、水边、庭院、草坪或广场的一侧。如将紫色或黄色系列的彩叶植物丛植于浅色系的建筑物前,或以绿色的针叶树种为背景,将花叶系列、金叶系列的种类与绿色树种丛植,均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2.3群植。成片种植同种或多种树木的形式。主要是为了体现树木的群体美景观效果。一般要求长度不能超过50m,长度不能超过宽度4倍以上。而且整个树群疏密自然,林冠线和林缘线富于变化,林下配灌木和地被植物,以增添野趣,从而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常用于自然式园林、综合性公园的园路边及林地边缘等。

2.4林植。以块状、片状大面积种植的形式。彩叶树木成片地种植,构成风景林,独特的叶色和姿态一年四季都很美丽。由彩叶树木组成的风景林其美化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的绿色风景林,常有自然式林带、密林、疏林等形式。由彩叶树木构成的自然式林带可用于城市周围、河流沿岸等,可以取得丰富城市景观的效果,密林一般用于大型公园和风景区,疏林常常用于综合性公园的休息区。

2.5垂直栽植。五叶地锦等藤本植物秋叶红艳,是垂直绿化的好材料,可应用附墙式以及装饰假山石等,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彩叶树木在园林景观绿化中的应用前景

园林植物配置景观应用设计中,彩叶树木可以丰富构图、调整色彩、形成绚丽的图案和不同的季相效果,在园林绿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应用形式多种多样,发展前景广阔。彩叶树木与草本花卉相比,在绿化中栽培简单、管理方便,一次栽培可以多年观赏。同时,由于色彩丰富,适合不同季节的景观布置,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色彩,而且枝繁叶茂,易于形成大面积的群体景观,是目前园林绿化美化的发展方向和新宠。

参考文献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范文2

关键词:度假村;规划布局;景观营造;客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1-0019-05

收稿日期:2006-06-26

作者简介:李传成(1974-),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建筑师、讲师。

1 场地分析及主题探索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和平县,用地为长扇形,北边、东边临和平河及宾水河岸,西边临和平大道,南边为一城市道路。考虑到度假村的特点及其独特的环境,本设计以生态自然、休闲娱乐、温泉休养、宁静浪漫和客家文化为主题。力图实现“营造―深处自然,生态而宁静的休养生息之场所;营造―浪漫、令人无限遐想的人们喜欢逗留的场所;营造―以其特征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所;营造―高度关注并满足宾客本身特殊需要的场所。”之设计理念。

2 规划布局

2.1空间序列划分

本方案把整个地块分为四大区域。一是酒店、餐饮、娱乐区,包括旅馆、餐厅以及娱乐中心。用地南边和西边临城市干道依次展开为酒店、餐饮、娱乐、写字办公,依托城市干道解决复杂的各功能车流、人流的关系;同时是表达令人振奋活力的入口空间和恢宏建筑体量的临街界面:二是步行休闲商业街,包括滨临和平河的商铺、客家文化广场、客家生态门楼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商业休闲场所;三是独立式度假别墅区,布置在用地中部,临生态水域而形成的人工绿岛上;四是生态水域四部分,是将和平河水引入,形成的自然水景穿插于三大规划结构之间,表达共用自然的生态理念。方案在空间序列的组织上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围合手法,酒店、餐饮、娱乐区和步行休闲商业街一起,围合出一个巨大的“庭院”空间。这“庭院”内有湖有岛,有曲径小桥与外部相连,可谓别有洞天。“庭院”还可以通过沿河商铺的平台形成借景,欣赏和平河的美景,而“庭院”本身也为酒店、步行休闲商业街提供景观,成为它们的后花园。

2.2道路交通

出入口布置:用地南边由东到西依次布置步行休闲商业街主入口、商业停车入口、商业计程车临时停靠点、别墅入口、酒店出入口;用地西边由南至北布置餐饮、娱乐主入口、餐饮、娱乐地库入口、步行休闲商业街主入口。

流线组织:旅馆车流在用地南边进、出形成环路,车辆进入门厅停靠、下客,而后前行进入地面停车或地下停车库。别墅主入口设在用地南边中间,亦为VIP入口,设置景观入口迎接人流,宾客下车后经景观廊道,过曲桥进入别墅区。

餐饮、娱乐主入口设在西边,面对和平大道,考虑车流靠近主入口方便下客。地面设大面积停车场,与旅馆兼用。

办公及后勤入口,用地西边设办公和后勤入口和地下车库入口,同时设员工自行车入口,并考虑写字楼、后勤办公地面停车。

步行街人车分流,在东南端步行街的尽端设地下车库入口和地面停车场。用地东南边设计程车停靠点,从而实现商业街人车分流。商业街人流从西北、东南及客家文化广场架空层进入,形成入口广场、架空层、节点广场、滨水步行带等,层次丰富、空间变换的步行引导空间。

静态交通:方案设置立体化静态交通系统。用地西边设大面积地面停车满足餐饮、娱乐、旅馆停车,东边设置商场地面停车,北部设后勤停车,同时设大面积地下停车。地下还设置了自行车停车。

3 景观及特色空间的营造

在景观设计中依据自然、生态和人性化原则,强调基地人文、地理环境,突出生态主题。通过不同层次空间领域的处理,在设计中引人自然、体现自然,并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精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人们营造一自然生态而宁静的休养生息之场所。通过坡屋顶以及方圆形体组合等客家传统建筑元素和语言的引入,力求反映客家文化特色,探索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3.1自然环境

方案将自然环境作为设计的起点和归宿,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回应。在设计中吸取中国古典园林“本于自然”的特色,突出和平河独特的自然环境,力求使建筑融入自然,营造和谐而宁静的度假环境。注意建筑体量的控制,利用形体的穿插变化和装饰构件的灵活分隔未减小体量感。建筑多呈舒展的流线型,沿河展开,具有良好的亲水视野。在邻水处设置木头椅、绿化休息区、垂钓区等营造诗情画意,湖光水色,尽收眼底。温泉是大自然对这块土地的恩赐,也是本项目的核心。设计中引水进入场地,环绕别墅,使每栋别墅都有自己的温泉。酒店的客房也有半室外温泉。对游客来说,临湖享受自己的室外温泉,自然就在身边,身心与湖光水色连为一体。由自然风景围绕的土地,具有南国风情的棕榈树,通过曲线的体块镶嵌在树木河流之间的建筑群,带有温泉的客房,树木掩映中的别墅,优雅的河岸,这些元素将宾河、原始的自然环境充分融入规划设计中。度假村与自然交织成随机和谐状态,为久居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自然、平和、宁静而浪漫的休养生息环境。

3.2外部空间

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可游性以及借景手法与现代商业建筑的趣味性、可达性和连续性等处理方法相结合,并积极体现鲜明的地域文化及气候特征。整个度假村仿佛一个优雅的江南园林,酒店、餐饮、娱乐区和步行休闲商业街一起,通过曲线的形体相围合。围合以外为动区,主要是酒店、商业街等的出入口。围合以内为静区,形成一个巨大的“庭院”空间。“庭院”中引和平河水成人工湖,湖心的小岛上,别墅邻水分布,围出中心广场,作为别墅区的公共活动平台。静处可修身养性,赏水观景;动处可游览购物,曲径探幽,领略客家风情。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构成浑然一体的外部空间框架。

建筑通过曲线的体块,穿插围合的组合方式等,将基地划分成各具特色的外部空间序列。各区域之间是保留的树木、河道、广场道路、连廊等景观小品,形成隔而不断、有机联系的外部空间环境。旅馆以一个C字型的体量面向南面的城市道路,界定出U型的主入口,结合树阵和雨棚,构成引导空间。商业步行街通过一线状、弧形、半开敞的步行街和对称、封闭围合的直线街,构成具有客家特色的文化广场。游客可从西北、东南或客家文化广场的架空层进入,在这里游逛、购物、体验客家风情。在人造湖边、沿和平河边长达700m的滨水带,设置为生态、景观步行街。商业店铺设开敞外廊、平台朝向和平河,视线开阔,平台上覆盖张拉膜,同时设架空层,与河岸的绿化树木及小品相结合,形成连续的空间序列,共同营造观景、交往、购物的空间主题。 `

3.3建筑的灰空间(共用模式)

酒店综合体的三个建筑实体相互穿插围

合,构成丰富的空间。在东边,旅馆栋和餐饮建筑一起围合出一处面向人工湖的幽静空间。玻璃的顶棚使它有别于露天的广场,形成半室外的灰空间。这里视线开阔,景观优美,可欣赏近处的人工湖景和远处的和平河景。在此设置半室外茶座,结合棕榈树阵,营造既内又外的休闲、聚会的交流场所,达到空间的多功能共用。在沿河展开的商业店铺中,设置多处朝向和平河的平台,上覆盖张拉膜,同时设架空层,形成灰空间,为游客提供休息交流场所,使商铺中游客的行为保持连续性,同时引入河岸景观,活跃商业环境。

3.4浪漫的内部空间

室内设计充分结合建筑设计空间的特点,追求宽松休闲的气氛和浪漫的韵味。尽量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运用传统的装饰材料,融合钢、玻璃等现代材料。用优雅的弧形线条及客家文化元素,结合色彩的搭配,营造浪漫的内部空间环境。

4 单体及细部设计

建筑单体的设计强调反映地域文化的独特浪漫的建筑元素运用以及与现代空间组织观念的融合,传统的材料和现代技术的对话。

4.1酒店综合体:采用分散设计手法,三段“C”字型型体穿插组合,形成联系紧密又互不干扰的各个功能区。形体舒展,内部房间采光、通风、视线好,在两边城市干道均形成对称、迎合之势。

旅馆坐北朝南,一层设公共大堂、会所、餐饮,大堂为一流动空间,结合二层上空,非常富于变化。二、三楼为温泉客房,四、五层为行政客房和总统套房。标准间为一间半形式,集居住、疗养、会客于一体的高档豪华客房。标准层突出垂直交通空间的景观性,设有旋转观光梯和景观电梯。

餐饮大厅为中间联体,面对西边城市干道。西边眺望城市街景、东边眺望和平河水景。大宴会厅前设前庭,视线开阔,为一理想的交往空间。设于一层和二层的中餐厅、豪华包间注重与外部空间联系及视线景观。

娱乐区设桑拿房和KTV包房,主入口设于北端,入口经架空层进入,较私密,而接待大厅跨两层,气派豪华。楼层的桑拿房和KTV包房都遵循主入口、接待区、大厅、私密单元的空间序列。写字楼、集团办公设于玻璃圆台体和主楼连体内,五层以下为写字楼、五层以上为集团办公,都为大空间灵活分隔,设观光电梯和开敞外廊相连。

4.2商业步行街:突出景观性和客家文化特色,由一线状、弧形、半开敞步行街和对称、封闭围合的直线街组成。坡屋顶、方圆形态等客家文化元素的运用――门楼,主体为两层,局部架空或设置二层平台,空间开敞,与自然融为一体。商铺通过二层敞台、伸出水面的挑台以及张拉膜,形成垂直和平河轴线,加强形体与空间向水中的延伸感。建筑群采用反映客家文化的黑白灰,黑瓦、白墙、黑色基座,色彩深沉而优雅,极富有个性。

4.3高档别墅:将别墅区布置于人工湖的中心岛上,与其他部分保持联系又相对安静。各别墅单体沿岛周边布置,外边共用水域,内部共享绿化,景观、功能完美结合。每栋别墅都有自己的温泉,温泉往往位于室外,是一个开敞的,风景优美的环境,使人们在泡温泉的同时能感觉到与外面的景色紧密相连。别墅采用坡屋顶形式,设架空层支撑于水面,轻盈舒展,突出水的环境特色。

5 结语

强调生态主题,反映地域文化以及地方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设计的结合,是当前旅游度假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和平度假村的规划设计的分析,对此进行了实践探索,希望能为旅游度假建筑设计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范文3

关键词:高速公路 生态 绿化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64-02

1 公路生态学的历史来源及含义

1.1来源

“生态”一词来源于希腊“Oikos”一词, 意思是“家”或“住所” 德国生物学家(Haeckel)首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并于1886 年创立了这门学科。2002 年美国景观生态学之父, 哈佛大学教授Forman联合来自交通部门、生态环保部门的14位科学家, 在经过2年多详细耐心的全球范围内的文献检与案例研究之后,出版了专著《道路生态学:理论与实践》(Road Ecology:Science and Solution)。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目前, 随着国家对高速公路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 对公路生态学的探讨和研究也在随之展开。

1.2国外高速公路生态绿化发展概况

国外很早就开始重视公路的景观和绿化设计,1965年美国制定了《公路美化规定》,1975年,前苏联制定了《建筑和景观设计规范》,日本于1965年颁布了《日本干线公路环境保护法规》,又在1976年制定了《公路绿化技术基准》。

自20世纪70年代起,各国的公路绿化又逐渐开始以生态恢复为目标。70年代以来,国际道路会议将道路和环境问题作为一项重要议题来讨论;自2001年开始举行的国际生态和道路会议(ICOET),每两年一次集中讨论与道路相关的各种生态问题。与此同时,道路生态学也在欧美各国蓬勃发展,2002年以R.T.T.Forman教授为首的景观生态学家们再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道路生态学:科学与解答》一书,为公路的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1.3高速公路生态绿化的概念

陈红认为:公路生态绿化是建立在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自然)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决策、设计、施工、管理的全过程,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结合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而建立起来的公路绿化系统川。高速公路生态绿化是生态学与高速公路绿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区域公路的发展要求。高速公路生态绿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绿色系统工程。与以往公路绿化相比,高速公路生态绿化应该更美观,更和谐,更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周德培和张俊云的看法则是:利用构成生态系统的各植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种群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相互作用来调节和改善公路环境的绿化方法。其技术手段是根据态学、环境学、造林学、园艺学、美学、路桥工程等学科的原理, 通过科学设计、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品种, 利用群落的成层现象, 在高速公路路域空间配置植物, 采用先进的栽植术建立起具有特定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的植物群落。

周锐的公路生态学(Road Ecology)是探讨自然环境与道路系统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他认为公路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与道路车辆相关的、有机体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在更大范围内, 公路生态学研究公路基础设施中的交通流和相关设施形成的道路系统。它包括:路域、植被、道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公路、车辆和交通规划;水、沉积物、生态系统和大气;不同景观中道路系统的生态效应。

2 我国高速公路绿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高速公路生态绿化发展

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由于受到国情和发展速度的限制,早期的公路建设对绿化的投入很小,众多被公路破坏的自然环境任其退化,或简单地使用工程技术加以防护。

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速公路的绿化开始受到重视,交通部先后制定了《公路建设项目环境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和《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6)等行业标准,《公路绿化规范》也正在报批修改中,这些规范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景观与绿化设计等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同时一些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研究人员也展开了大量高速公路绿化环保和生物防护等方面的研究。

2.2现状

高速公路绿化强调短期效果,忽视长期效果,直接导致“一年绿,两年黄,三年枯,四年死”的现象发生。

高速公路绿化存在重视觉、轻综合生态功能的倾向,有些绿地基本上种草为主。这种“稀树草原”虽然视觉效果较好,但绿地总体生物量不足(草皮的生态效应只有乔木的1/10),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发挥绿色植物的自然生产能力。高速公路绿化过分强调绿化效果。如一些干早少雨的西部省区也强调植被覆盖率,甚至要种树,往往投人很大,效果并不理想,既不科学也不经济。观赏树种、常绿树、花灌木当前已成为公路绿化的主角, 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言而喻。但由于受观赏树种、常绿树、花灌木的生活习性和公路特殊的生长环境限制, 其后期管护费用居高不下。同时,观赏树种、常绿树、花灌木的经济产出很少,使公路绿化的投人与产出悬殊越来越大。在当前管护经费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资金成为制约公路绿化发展的关键。

2.3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高速公路的绿化中, 不符合生态系统结构理论的现象时常发生,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忽视了植物系统的异质性。异质性包括物种的组成上的异质性、空间结构上的异质性年龄结构上的异质性以及资源利用上的异质性等。保持生态系统异质性的主要目的是使各物种的生态位尽量错开, 避免种群间的直接竞争, 以充分利用资源环境, 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忽视了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合理配置。生态系统中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组成的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路径。

3 高速公路生态绿化设计原则

3.1 总体原则

高速公路的绿化设计要适应高速公路的整体需要,符合小气候的特殊性以及“高速”、“安全”的要求。绿化是高速公路设施的组成部分.绿化必须充分考虑现有行车要求、交通安全、环境状况、自然条件及道路养护维修等问题。因此,在高速公路绿化时要遵守下列基本原则:

(1)为高速公路的运营服务,保障车辆在高速运行下的交通安全。由重点到一般,优先抓好距城市较近公路主干道、互通式立交桥的景观建设。

(2)绿化考虑通行问题,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保证视野良好、开阔。

(3)绿化模式应注意防护功能与观赏性相结合,以立交桥出入口为景点绿化,干道实行普遍绿化,不让土地。

(4)绿化建设应考虑背景条件,要同绿化带外侧毗邻的现有农田防护林、果树经济林、村屯绿化等建设相结合,做到防护、绿化、美化和谐统一。

(5)增加生物多样性。在栽植乡土树种的同时,大力引种具有美化、经济、高效、适用等多用途、多目标、多功能树种,绿化植物的选择、配置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做到因地制宜。

(6)坚持公路绿化与防护功能并重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

则。要使绿化见效快,寿命长,景观富于变化,与道路设施功能紧密结合,通过绿化加强设施功能的发挥,方便道路设施的养护维修,充分考虑机械化作业的操作。

3.2生态恢复

高速公路建设过程占用大量的土地、开挖山体等, 对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为非污染型环境影响。一般为:植被破坏、局部地貌破坏、土壤侵蚀、自然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影响(土地、草场、森林、野生动物等)、景观影响及生态敏感区影响(著名历史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保护地等)等。多数学者认为:通过人工辅助的方法,使自然本身具有的恢复力得到充分发挥应当是公路生态恢复和绿化的基本思想.尊重自然植被的演替规律,不在大的程度上改变自然恢复的植物演替序列,在生态系统允许的范围内绿化,才是正确的生态恢复途径。反之如果强制绿化,就会长期受到自然的制约,从而可能导致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的发生。所以,应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的角度来进行生态恢复设计.在技术上,尽量模拟自然界的内在规律进行植物配置和辅助工程设计,避免违背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的规律进行强制绿化。

3.3绿化设计

3.3.1中央分隔带

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位于高速公路中央,起着分隔交通、诱导视线、保障高速行车安全、减轻车灯眩光干扰、美化道路景观的作用,以利于车辆的安全通行。横断面不同,中央分隔带的景观效果也不同。依据与两条行车道的关系的不同,可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在美国,中央分隔带采用的最小标准是15米,他们认为只有中央带宽度大于12米时,才能真正将两个方向的车流分开,既减轻交通气流和噪音,又加强防尘的效果。在我国由于受用地所限,中央分用带都较窄,宽度一般在2-3米。当条件受限制时,其宽度不得小于2米。中央分隔带还应在一定距离设开口,解决高速公路维修时的交通,一般情况下以每2公里设一处开口。

3.3.2边坡

(1)路基边坡的绿化美化要考虑到高速公路行车的高速特点,在设计时应考虑设。设计要素的流线性、连续性、以及简洁性。既有统一的主体景观特征,又有变化的个体景观差异。这样既不会使司乘人员感到疲倦,又不影响行车安全。

(2)路基边坡景观绿化植物选择以本地乡土植物材料为主,适当引进外来优良植物为辅。同时以草本植物为主,藤本、灌木为辅,树种材料丰富多样,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利用草本植物的生长优势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良好的护坡及景观效果,并逐步自然演变到稳定的灌草结合群落类型。植物选择以适应性强、耐旱、耐贫瘠、耐粗放管理、根系发达、覆盖度好、易于成活为主要指标。

(3)路基边坡绿化形式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高速公路边坡绿化应与外部自然环境相协调。它不仅要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和保护周围环境的能力等生态上的功能;而且还要从景观上也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营造近似于自然的边坡景观,为高速公路整体景观服务。当周围为森林时,以中低林型种植为目标;当周围为平原时,以草灌型或草本型种植为目标;当坡面接近城区、风景区等人口密集区时,以观赏型种植为目标。坡面种植类型采用森林型、草灌型、草本型、观赏型等

3.3.3 互通区

互通立交是高速公路整体结构中的重要节点,也是与其它道路交叉行驶时的出入口。从景观构成的角度看,它是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场地最大、立地条件最好、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公路景观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其景观往往与入口管理区统一考虑、整体布局。在立交的设计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去保护用地范围内的原有的自然特征,如小型湿地、溪流、岩石和树木,以及名胜古迹和风景等,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这些自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立交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以达到其与原有地形地貌最大限度的统一。立交区的景观设计以满通功能为前提,突出诱导栽植、标志性栽植和明暗过渡栽植等,同时兼顾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的功能。

3.3.4服务区、办公区、生活区绿化

服务区的位置选择及布设形式应充分结合现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使其具有亲切感,且表现地方特色。绿化以庭院绿化形式为主,形式开敞简洁,局部采用自然式栽植。服务区绿化应考虑各个部位的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

(1)服务区的停车场绿化设计需要考虑遮荫休息功能。可适当栽植高大乔木,形成一定的绿萌,使车辆免受曝晒。用植物来加强防护和遮蔽效果。如加油站种植常绿和不易着火的防火树种。

(2)内侧庭院可结合服务区的建筑布局设置小庭院,体现小桥流水之美。以丛植种植为主,多选择香花、观花树种进行配植,使整体环境舒适宜人、轻松活波,起到良好的休闲目的;办公区、生活区乔、灌、花、草布局合理,创造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范文4

关键词:区位性; 庭院空间; 传统空间

Abstract:By designing and carrying out the plan of the Huai Hua City social welfare institute building,the glorious yard ,containing the Huai Hua City civil service integral moving project ,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the welfare character buildings , have certain effect on drawing lessons to the same kind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 words:area place nature: courtyard space: tradition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4-0116-02

2006年3月,笔者代表湖南建设集团建筑规划设计院参加怀化市社会福利院、光荣院(含怀化市民政局整体搬迁项目)的规划、建筑设计竞标,该项目位于怀化市河西开发区,神龙路与沿河路之间,占地总面积约140亩,总建筑面积近50000m2。分二期建设,一期建设范围为民政局机关办公区及社会福利院,二期建设范围为老年公寓;该项目是怀化市2006年的重点建设项目。

1概念立意:“爱心”――“纽带”

1.1背景分析

2006年全国老龄办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这是全国老龄办首次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44亿人,平均每年增长200万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1%。

同时,目前世界上生活着5亿残疾人;在我国有5千万残疾人。由于遗传、事故、疾病等难以避免的原因,我国残疾人口以每年70~80万的速度增长,就是说,每天都要增加2000多名残疾人,每40秒钟左右就增加1名残疾人。福利院性质建筑的建设正在成为国际和国内的共同课题。

1.2“爱心”――“纽带”

政府、企业、个人、志愿者四级主体以“爱心”为“纽带”,紧密联系团结在一起,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力所能及的关爱,形成真正和谐社会,使老有所养,幼有所爱,共同发展。

1.3爱心广场及庭园设计

考虑到将来有可能举办大型公益活动,整体规划中,把老年公寓区和福利院区的集中绿化在构图上进行融合设计,以便极大限度地容纳人流。福利院入口广场同时形成为爱心广场,主体雕塑“爱心纽带”位于中间,突出表达福利院的公益慈善性质。

设计师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中,意见一致,最终确定以“爱心纽带”为规划概念起点,以抽象的纽带形式,打破城市道路对用地的局限,贯穿整个用地,形成强烈的统一感,寓意整个社会以爱心为纽带,突破原有的局限,紧密联系致力中国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发展。

2规划设计

该场地由城市道路分割为三块地,本次规划设计作为整体统一考虑,依功能要求分区布置。拟分二期建设,一期建设范围为民政局机关办公区及社会福利院,二期建设范围为老年公寓。根据地形条件,本方案在总体结构上考虑划分为三级结构模式。

第一级――整个用地范围,强调全局考虑,整体协调;

第二级――三个地块内的建筑布局,交通组织,强调承上启下,向上服从整体,向下考虑细部节点的深入;

第三级――建筑单体间的协调与组织。强调对细部空间雕琢,追求创造宜人的具有亲和力的细部空间与居留环境。

2.1整体布局:系统化与组织化

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慈善文化广泛传播,企业的社会责任普遍增强以及公民普遍认同并参与福利慈善事业,基本形成慈善事业高尚的社会氛围并促成福利性质建筑的蓬勃发展。在设计上,整体布局将“爱心符号”作为强化概念,融合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空间,在道路交通、绿化景观等各个方面均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设计以半围合为主,结合广场、庭院绿地及办公楼、宅间空间,使之浑然一体,建筑严格按概念性自然栋划分,有组织地将它进行限定。对整个空间进行引导与总结。

2.2建筑布局:区位性、标志性、统一性

通过对地段的详细分析,充分考虑现状与先天条件,结合功能要求进行合理布置:南面地块安排一栋办公楼和附属四栋住宅,构成民政局办公区;北面东部地块包括儿童福利院、老年福利院、光荣院和三院办公楼,以入口爱心主题广场、中心景观广场及多个庭院进行围合划分,构成安静、祥和、便于管理、相对开放又半封闭的福利院区;北面西部地块以老年公寓为主,构成具有政府引导的开发性质老年社区。

福利院区的设计在总平面布局上,重点表达与办公区、老年社区的衔接与协调,包括主要轴线的处理和爱心纽带的引用。在布局上根据各单体建筑特点,儿童福利院的位置应该在老年福利院和老年公寓之间,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修养情绪,更好地达到疗养效果,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每个角落。福利院部分单体建筑全部采用封闭外廊,有利于中央空调的安装使用;外廊每隔一段设置节点空间――交谈区,方便交流。庭院的组合也是本次设计的重点,通过纽带式的布局自然形成庭院序列空间,满足疗养条件的日照前提下,布置庭园景观,达到步移景异效果。

三个地块通过道路划分相对独立,又通过景观轴线及抽象的“爱心符号”互相联系;建筑造型各有特点,又通过外墙材料、色彩以及屋顶形式强调空间统一性。

2.3绿化及环境设计:系统性和层次感

设计综合各种因素,采用景观节点景观组团景观片景观区的方式将各中心绿地,建筑间绿地以及城市预留绿地进行系统化考虑,使之成为一个既具有明显层次又相互联系紧密的系统绿化环境,各种几何形绿化与其自然游园式宅间绿化相互映衬,显得丰富多彩,通过步行、游憩、入口广场系统的分隔与串联,步移景异、曲径通幽,“景”则串联各种空间,“挡”则创造幽静的情趣空间。绿化布置以集中、开放型绿地为主,带状、组团状结合,以最贴近建筑的方式布置,提高绿地的观赏与使用效果,辅以雕塑、花坛、台阶、庭院灯具、彩色铺地、浅水游鱼、健身步道、游戏设施、康体器械,形成四季有花,丰富而生动的室外活动,结合局部架空底层的建筑以及连廊,又提供了足够的雨天活动场所,使得环境成为生活艺术化的最好体现。

2.4道路交通:科学安全和闲逸,符合时代特征的交通手段和理念

努力营造流畅、方便的道路交通系统和充足的停车用地特色,同时保证人的步行活动不受、少受干扰,使人车最大限度的分流,同时满足消防必须。

基地用地与周边除接入点外,有绿化带隔离,具有天然的屏障作用使之与城市干道不存在太多人车交汇,安全度大大加强。

2.4.1动态交通:结合用地特点,三块基地内分别设有两个出入口。民政局办公区前有大的停车广场,后有环道,便捷安全并创造丰富的景观环境。

福利院区主入口小型爱心广场,对外可供出租车临时停靠,对内缓冲车流,并适当起到舒缓人流的作用。区内道路满足救护车直通各栋建筑入口。

老年社区通过入口广场分流和环行车道的设置,既满足人车分流,又满足救护车直通各栋建筑入口。

2.4.2静态交通:相对于动态交通而言,静态交通可分为室外及地下两部分,室外利用车行道路边缘地带布置适量停车位,方便各区建筑使用,而另一方面利用办公区较大面积的人防工程,采用平战结合方式停放小汽车,而一些不甚好用的边角余地则可以考虑非机动车或摩托车停放。

2.5空间塑造――宜人的尺度与传统空间理论的发展

传统院落及围合作为改变单纯的行列式布局的一种模式,却不可避免的带来封闭,而适当地围合符合尺度的院落则成为一种营造多变空间的有效手段。我们利用爱心符号强化的各种庭院空间是一种半围合半封闭的空间,既有开放性又具有私密性,这种形态本身就符合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把平屋顶的儿童福利院放在主入口,在空间形态上活跃了入口氛围,并与老年区的坡屋顶构成变化的空间。

2.6适应动态的时代变化与入住者需求

时代变化与入住者需求作为动态的两个层面,对设计分别提出要求,设计一方面应通过建设标准的差异形成多样化的供方市场,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居住要求,另一方面应通过灵活多样,功能合理的户型设计,尽可能满足空间的适应性,满足入住者不同要求而具有灵活多样的可能。

3建筑单体设计理念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范文5

关键词: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设计要素;设计原则

一、研究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居住区建设的大量增长,环境景观设计已跟不上住区建设的步伐。人们的居住需求从满足于居住面积的大小转向追求生态型、舒适型的居住环境。当下景观设计仍重视平面规划设计,追求片面的风格形式,重视人工打造忽略自然切合,重视景物单个的塑造形态而忽略塑造整体形态与环境的平衡。因此研究住宅庭院景观设计势不容缓。

二、住宅区环境的景观特征与变迁

(一)传统民居

古代人们在营造住宅前会先对周遭环境进行考察,讲究环境、风水的好坏,对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生态、植被、景观等进行选择,这些充分证实其对自家居住环境影响自身身心健康及人生历程的重视程度。我国传统民居包含着丰富多样又灵活多变的建筑形式和空间组织,此统一又富于变化的设计体现在民居建筑中,遵循“天地合一”、“人与自然共生”的“适居性”,加上极具美感与韵律的空间环境使其具有充盈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民居“合院式”也因其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成为典型。

(二)近代民居

近代掀起了一股“西学东渐”的热潮,中国发现了西方许多先进科技的好处并致力于学习其各方面技术。于是,在住宅庭院环境的设计建设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点,出现了“洋房”。“洋”具体表现为:楼房增加层数、弱化传统的院落层次、将木结构与砖结构有序结合、集中处理住宅的内部空间问题。这些“洋房”有的是里弄宅区形式,有的是单幢住宅形式,前者影响较大,即低层联排式住宅。这些住宅所形成的街巷空间则是“里弄”。相较于中国传统民居,里弄住宅的集约化更适应近代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而住宅内部结构的功能集中化成为了这之后中国工业化住宅内部设计的先锋。上世纪50~70年代所兴起的“多层住宅”和“福利型房屋”仅仅是因为政局动荡和资金不足为解决广大工人阶层居住问题提出的,只解决了场所问题谈不上任何舒适性。

(三)现代民居

商品住宅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区的开发历经了福利房到商品房的阶段,此历程同西方住宅区发展有很大差异。改革开放后,我国才真正进入开发商品住宅区的行列,也正因为这短暂的时间,住宅区发展水平与房地产业已高度成熟的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1.最开始的居住区开发,大部分都是在城市内部沿河道、街道开发的商业居住混合使用房,即楼下为店面出售商品,楼上是住房用于居住。

2.继商品化住宅后出现的是早期雏形的商业型住宅区。这使住宅区整体形态和布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商业和居住两个功能开始分离,城市区域划分也发生变化,出现商业区和住宅区,楼型户型也随之变化。

3.纯粹的商业住宅区域开发的出现,让开发商意识到商机,他们注意到综合性开发的优势,将住宅景观设计和公共服务设施融合进设计理念中,通过设计师的合理规划设计,使住宅区包括居住、商业、办公、教育、体育、绿化、交通等各项功能,方便人们的生活。

三、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构成要素及分类

(一)住宅小区环境构成要素

居住是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居住区是城市用地的大比重成分,作为构成城市居住条件的基本用地单元。居住区环境的好坏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及市容有着重要且直接的影响。另外,居住区除了为人们提供居住场所还提供多样的户外活动,为居民提供丰富的生活,担负着一部分社会功能。住宅区环境的基本评价标准是居住环境的好坏。人们对住宅区环境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居住功能是否充分实现,更加注重舒适、安全、自然、便捷、卫生的居住环境。住宅小区环境设计分为光环境、声环境、通风环境、温湿度环境、视觉环境、嗅觉环境、建筑环境和人文环境。好的光环境需要良好的采光环境、较少的光污染及适宜的灯光强度;声环境则包括噪声污染程度低、舒适好听的背景音乐;优质的通风环境则由良好的自然通风、有意识的疏导自然气流、调节好住宅区内部的通风排浊系统及优质的大气质量构成;温湿度环境则要求北方保温、南方降温,湿度保持在30%~60%之间;良好的视觉环境则要求设计者通过景观元素创造宜人的观赏效果,达到以视觉控制环境景观,提升整个环境景观价值;嗅觉环境是通过远离废弃物避免其发出异味,同时引进散发芬香的绿色植物,摒弃对人体有害的不良植物;令人称赞的建筑环境除了拥有鲜亮、淡雅、明快的色彩外,还需良好的建筑材质做支撑及整个建筑显著的立体感,彰显出建筑本身的个性特征;景观设计中对人文环境的要求则是保留当地原有文化、文明古迹、古建筑等文物古迹,重视保护古树名树,且能在原本的人文环境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景观。

(二)景观设计的分类

景观设计分类是根据景观设计的基本元素及居住功能特征进行划分的。其中,组成住宅庭院景观的素材是各种景观设计元素,分为园艺类、功能类、表象类元素,它们与绿化种植景观、场所景观、道路景观、水景景观、硬质景观、照明景观、模拟景观、庇护景观、高视点景观等九类设计一起构成了住宅庭院的景观环境。

1.绿化种植景观由园艺类元素构成,包括植物配置、隔离绿地、宅旁绿地、架空层绿地、屋顶绿地、平台绿地、古树名树保护、绿篱设置等。

2.场所景观大部分是功能类元素构成,包括休闲广场、游乐场、健身运动场等。

3.道路景观则由步行道、机动车道、路缘、缆柱、车挡等功能类元素组成。

4.水景景观包括功能元素和园艺类元素两大类,功能元素有自然水景(栈道、景观桥)、景观用水、泳池水景,园艺类元素则有装饰水景(倒影池、喷泉)、庭院水景(溪流、瀑布、生态水池)。

5.硬质景观也由园艺类元素和功能类元素构成,园艺类元素即雕塑小品等,功能类元素的硬质景观包括信息标志、便民设施、围栏、扶手、台阶、坡道、挡土墙、入口造型、种植容器等。

6.照明景观则是由功能类元素和表象类元素构成,有人行照明、车行照明、安全照明、场地照明等功能类元素,还有装饰照明和特写照明等表象类元素。

7.模拟景观全由园艺类元素构成,包括假山、假石、枯水、人造草坪、人造树木。

8.庇护景观则都是功能元素,有亭、廊、棚架、膜结构。

9.高视点景观则为表象类元素,包括图案、屋顶、色块、色彩、密度、层次、轮廓、阴影等元素。

四、国内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现状

1.轻视空间和功能的多样性。设计师往往太过看重形式,着重研究住宅环境的风格、形式以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忽略建筑本身的功能。只为追求有力的视觉刺激,看重形式美,忘了营建舒适有亲和力的活动空间,没能从功能方面考虑其空间的合理开放及隐蔽,出现过于单调、空旷的小空间。没有达到居民环境规划同时适应不同年龄、文化层次、兴趣的人开展活动的需要。

2.不注重环境与风格的协调。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应尊重周边环境状况和地域文化背景,考察住宅区类住户的工作性质。但近年来,由于向国外学习,草坪风、欧陆风、各色西方风的住宅涌入国内,与国内某些地域特征并不符合。诚然,适当地引进国外住宅景观特点,在本国特色基础上融入国外特色,能很好地满足居民审美需求,丰富住宅区形态。但当它成为一种“风气”和“盲从的时尚”时已走入误区。

3.没有体现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自草坪风盛起,住宅区的绿化大多是疏林草地,完全忽略了乔木、灌木等改善生态环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造成居住环境绿化区单一的绿化结构和低下的生态效率,另外也造成了昂贵的草坪保养费。

4.没有有效地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论。树种选择单一,风格形式极易过时,缺乏持续性;有的设计公司选择速生树种,影响树木的群落发展;过度追求珍稀树种和花卉,劳民伤财又没考虑到因地制宜。

5.缺乏人性化设计。设计者没有充分调查居民意愿,没有与居民进行良性沟通。很多安全性、舒适性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如:预防水灾、火灾等灾害;设置盲道、绿色通道;消除噪音等。设计不贴近人群,缺乏亲和力。

五、景观设计原则

1.社会性原则。需要设计者更多地关注社会群众心理,使环境景观设计更富于艺术感召力,强化居民归属感,共建美好社区文化及文明的社区环境,增进人与人间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居民居住行为心理,促进社会交往,携手创建和谐社会。

2.经济性原则。寻求效益最大化,根据地域经济条件进行选择,提倡朴实简约,根据市场需求和长期效益定位,合理利用资源。

3.生态性原则。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在保护好原有的土地、河流、植被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自然改造。

4.整体协调性原则。景观设计注重整体效果,从整体上确认景观的特点,构造住宅区整体形象,并通过设计主题展现出住宅建设的灵魂。同时还要求协调有序,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创造有序空间,另外,人与建筑也应协调,从而达到极致舒适自然的美。

六、结语

“居移气,养移体”这句话道出了居住环境与人的气质的培养的联系。中国自古重视居住环境,创造和谐环境的前提下培育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在社会发展迅速,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我们更应关注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创造更具感染力的宜人的居住环境。

作者:陈瀚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鞠小颖.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化研究[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范文6

关键词:冲击;空间;一轴;一心;三院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 中学校园建设将在整个教育建筑设计探讨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中学校园各种行为活动的载体,它在满足最基本的教学功能的同时,还要为使用者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空间模式,通过特有的建筑语言为空间注入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涵义。在方案构思过程中,我们从地块特点入手,提取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院落空间,通过连廊将各种层次的院落组合起来,利用建筑语言拥有的 “提示”作用,构建一个传统氛围浓厚的学习生活环境。

1现状条件分析

该工程建设基地位于成都市高新区中和片区,校区西、北、南三边临城市道路,校区地貌开阔,地势平坦.建设净用地约80.9亩,地面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地下室面积约3900平方米。

2总体规划设计

校园总体规划设计要求遵循“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要求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现代气息和艺术感。 体现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中学教育理念,体现“寓教于生活,寓教于交流,寓教于环境”的校园空间气氛.

总平面图

在设计中,我们因地制宜,引入了特色鲜明的设计理念: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构思新颖,风格鲜明,有利教学,方便管理,留有余地,分期实施。

(2)在功能上应满足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力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性,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3)通过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提取中式“院落”空间符号,通过传统建筑语言的提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中从建筑布局到细部构造都从学生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出发,力求通过理性的分析实现设计的合理性。

设计概念图

3设计目标

基于以上设计原则,通过以下的设计手法力求达到设计目标。

3.1 人文校园,体现文化特色与内涵。

营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层次丰富的交流空间,特别是宜人的院落空间和多层次的连续的步行系统,促进交往,增强了校园活力。

3.2可持续发展与分期建设

院落布局考虑和满足了建筑与环境分期建设及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筑有序生长,逐步完善,未来建设不影响校园整体结构,局部调整不破坏已有格局。

3.3理性的总体规划布局

3.3.1 功能分区

A、根据地块区位与人流方向,校园主入口设于西面 ,入口序列的端部为中心景观区域,沿景观庭院周边分别布置了教学楼,行政楼,实验楼等,建筑与环境有机

融合,让建筑成为景观 鸟瞰图

一部分。校园次入口设于北侧,只在上下学时间段开放,平时则关闭。机动车出入口也设于西侧,但与人行入口分开设置,避免人车混流.

B、主教学楼院落位于东北角,由两栋教学楼和教师办公楼围合而成,教学楼的外廊设计采用尽端式,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两栋教学楼之间以及教学楼与南侧运动场地之间留有足够的间距,且设置绿化隔离带。

C、行政楼与实验楼群位于地块偏西位置,靠近校园主入口,建筑布局延续了教学楼群的空间特色,分别与合班教室、风雨操场围合成庭院空间.

D、体育运动区集中布置于地块南侧。田径场布置于东南侧,篮球场与排球场地则位于西南侧。

E、预留学生宿舍区布置在地块南恻。 与教学区之间是篮排球区域,风雨操场及食堂。流线设计符合学生行为特征。

3.3.2交通组织

规划设置一条环状主干道贯穿校园北侧,并沿道路结合各建筑组群布置若干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规划力求形成完整通达富有特色的步行系统,以贯穿南北的景观轴延伸至各庭院内部。休闲性的步道 形成尺度和景观感受变化丰富的步行空间,为师生创造安全舒适的日常交通环境和宜人的交往活动场所。

3.4建筑单体布局特色鲜明。

A.“一轴,一心,三院”

“一轴”为联系各院落空间的南北贯通的玻璃连廊,设计通过轴线将建筑 与环境中的景观节点组织起来,通过活动平台,水面,绿化,廊桥,钟塔等元素串联起层次丰富的轴线,强化了 教学区,实验区,行政区,运动区 的联系。同时玻璃连廊也是学生平时交流,玩耍的区域。

“一心”为中心景观庭院,它成为联系各教学楼的灰空间,就象植物细胞有机嵌入建筑群中,串联成为线。教学楼之间局部设有连廊, 提供交通空间的同时成为又一层次的交往空间 .设计希望通过一个中心区域来实现各部分的有机联系.

“三院”则是各种功能体量围合成的三个各具特色的庭院,每个庭院都与中心庭院既有机联系,又相对独立。

B.多样统一的单体建筑设计

建筑单体设计既具有不同功能建筑自身的性格特征,又保持较为统一的风格,使整个校 园不论从宏观的教学楼透视图

规划布局到微观的建筑细部都呈现出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建筑外立面设计充分考虑了平面空间的特色,通过外墙材质,颜色等延续平面的文化内涵。既保持学校建筑的文艺性有不失现代建筑的冲击力。

4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