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1

关键词 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措施;应用效果;宁夏石嘴山;惠农区

中图分类号 S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30-03

2011年5月17日农业部办公厅了《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理念,为绿色防控技术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意见》确定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概念,即指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的植物保护措施[1]。近年来,以脱水蔬菜、制酱番茄为主的加工蔬菜和枸杞已经成为石嘴山市惠农区种植业的两大优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8 000、4 000 hm2,分别占播种面积的28.8%、14.4%,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了更好地服务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确保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自2007年以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安排和指导下,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及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田间发生危害规律和现状,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创新推广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增强了社会各界对绿色防控的认识,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绿色防控主推技术及推广应用情况

1.1 农业防治

利用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改变农田环境,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对病虫的抵抗力和耐害性,控制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常年应用面积1.2万hm2。

1.1.1 选用优良抗病、抗虫品种,发挥作物自身对有害生物的调控作用。番茄筛选出了屯河8、9、45、48号,石番15号,美国亨氏公司的1100、3742等12个适合稀植的当家品种,菠菜有新世纪,芹菜有文图拉、绿金兰,向日葵有LD5009、RH3146,油葵有美葵562等杂交种。

1.1.2 调整播期,错开病虫发生期和作物易受损害期,减轻甚至避免危害。在甜椒、番茄和芹菜等移栽作物上,通过准确的气象预报,调整栽苗时间,有效地错过了晚霜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霜冻的危害;在向日葵上开展错期播种防治向日葵螟的试验,探索出了5月10日前播种,避开向日葵开花期与1代成虫产卵的高峰期实现防虫的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向日葵螟的危害。

1.1.3 调整作物栽培模式,预防病害发生。创新推广了“高垄深沟短畦”的甜椒防病丰产栽培模式,有效预防了甜椒病毒病和疫病两类病害的发生;大面积推广了番茄宽幅稀植技术,以垄距150 cm、垄面100 cm、株距40 cm、小行距40 cm、大行距110 cm、保苗3.45万株/hm2左右的模式代替了传统的垄距110 cm、垄面45 cm,株距30 cm、小行距40 cm、大行距70 cm、保苗6.75万株/hm2左右的模式,宽幅稀植增加了通风透光,降低了田间湿度,达到了有效预防番茄早(晚)疫病等病害发生的目的。

1.1.4 推广育苗移栽,健身栽培,从苗期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大面积推广了甜椒、番茄、韭葱、甘蓝、芹菜等育苗移栽技术,有效延长了作物的生育期,克服了大田环境下病虫草害对作物幼苗的危害。

1.1.5 运用科学的水肥管理技术,增强作物抗逆性,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低湿环境,预防病虫害发生。根据当地土壤养分现状,提出了“稳氮控磷补钾,合理施用微肥”的宏观施肥策略,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为作物提供健壮生长的营养套餐,提高了作物抗虫、抗病、抗逆的能力[2];推广垄灌、沟灌和滴灌技术,避免了高温天气大水漫灌,降低了病害发生、蔓延和流行的几率。

1.1.6 合理轮作倒茬,减轻越冬虫源、病源的积累。粮食作物中通过压减小麦面积,倒茬种植其他作物,减少了小麦吸浆虫、小麦全蚀病虫口和病原的逐年积累;蔬菜和粮食作物间、各类蔬菜间通过合理的轮作倒茬,减轻了连作障碍带来的病虫害损失,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1.7 清洁田园。结合秋耕深翻、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地埂的杂草和作物病残体,以减少病菌侵染源,降低越冬虫源。

1.2 物理防控

主要包括、光诱、性诱。在脱水蔬菜生产中,安插黄板诱杀番茄、芹菜、甘蓝等蔬菜有翅蚜、白粉虱和斑潜蝇,安插蓝板诱杀葱类蓟马;利用太阳能杀虫灯和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鳞翅目、鞘翅目和直翅目害虫,主要有小地老虎、甘蓝夜蛾、玉米螟、烟青虫、粘虫、草地螟、白星花金龟子等;性诱剂诱杀小地老虎、小菜蛾和向日葵螟。这些技术的应用,防治效果明显,平均防效在70%以上。

1.3 生物防治

释放赤眼蜂防治甜椒蚜虫、白粉虱和向日葵螟等。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以虫治虫;推广苏云金杆菌(Bt)防治甘蓝小菜蛾、菜青虫,利用微生制剂防治病虫害,以菌治虫。

1.4 抗生素制剂应用

脱水芹菜第1茬收获后喷施农用链霉素预防细菌性病害发生已成为一项常规技术得到推广。另外,预防甘蓝、白菜细菌性病害也可以使用这项技术。

1.5 植物源农药应用

通过在枸杞上开展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在有机枸杞基地主要选用除虫菊素、烟碱、苦参碱、清源保等植物源农药防治枸杞蚜虫、瘿螨、锈螨和枸杞木虱等害虫,年防治面积达3 000 hm2。

1.6 科学用药技术

在积极应用各种农业、物理和生物技术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同时,根据病虫害发生与危害特点,科学应用化学防治技术。在使用农药时首先做到适时防治,对症下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农药,优先选择吡虫啉、啶虫脒、螨净、哒螨灵、高效氯氰菊酯等无公害药剂;其次注意农药使用的浓度和方法,不随意提高农药的配比浓度,运用雾化效果好的机动喷雾器施药;第三要注意农药的交替使用,为了减少病虫害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需要多次施药防治的选择相同效果的多个药剂交替施用;第四要掌握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安全间隔期内严禁采收。

2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的措施

2.1 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紧密结合

加工蔬菜和枸杞是惠农区种植业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针对这两大产业,采取不同技术措施,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在中粮屯河惠农制酱番茄生产中,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选用屯河8、9、45、48号,石番15号,美国亨氏公司的1100、3742等抗病品种,培育大龄苗,育苗移栽,推行宽幅稀植,多次中耕,采用滴灌,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强水肥管理等措施;覆膜前运用“金都尔”(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进行垄面和沟内喷雾土壤封闭防草技术,将杂草扼杀在萌芽状态。这些措施的应用,增强了植株抗逆性,创造了适合番茄生长、不利于病虫草害发生的环境,有效控制了田间杂草以及早疫病、晚疫病等病虫草害的发生流行,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施用,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安全;二是在脱水蔬菜产业发展中,除抓好以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为主的农业措施外,主推物理防控技术,主要采用、光诱和性诱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虫害的发生,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媒虫传播蔬菜病毒病的危害。在化学药剂防治方面运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药剂,如除虫菊素、苦参碱、农用链霉素等一批生物制剂得到了推广应用;三是在枸杞生产中,主推生物农药防控技术。本地枸杞主要以枸杞蚜虫、瘿螨、锈螨、木虱危害为主,其特点是1年发生多代,生活史重叠,防治难度较大,依靠化学药剂防治是主要的控制手段。多年来在抓好清洁田园的基础上,狠抓化学防治。首先,结合开展农资检查,联合工商、农业执法对全区农药经营店进行检查,坚决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上柜上架,从源头上杜绝违禁药品流入市场;其次,开展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筛造出了吡虫啉、啶虫脒、托尔螨克、霸螨灵、螨净、哒螨灵、烟碱、苦参碱、枸蚜1号、除虫菊素等一大批无公害药剂。尤其是近3年来,除虫菊素、烟碱、苦参碱、清源保等一批植物源农药,在枸杞生产中全面应用。

2.2 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与创建科技示范园区紧密结合

在科技示范园区创建过程中,组装、配套不同防控技术,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作用,带动辐射绿色防控技术向纵深发展。一是在中粮屯河惠农番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主推以育苗移栽、宽幅稀植、多次中耕、滴灌等农业措施为主的防控模式;二是在脱水蔬菜科技示范园区,集中展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控综合模式。各类蔬菜新品种应用率达90%以上,番茄、芹菜、韭葱实现了育苗移栽,番茄宽幅稀植、芹菜单棵稀植广泛应用,杀虫灯、黄蓝板和性诱剂得到大面积推广;三是在有机枸杞基地采取以生物农药为主的绿色防控模式。在有机枸杞基地建设过程中,以清洁田园为基础,应用清源保于春、秋2季进行2次田间土壤药剂处理,控制土中越冬害虫,枸杞生长季节,喷施植物源农药,有效控制了虫害的发生与危害,提高了枸杞品质,达到有机出口认证标准,取得了“国家卫生注册证书出口食品生产认证”、宁夏出入境检验疫局“出口植物源性食品原料种植基地检验检疫备案证书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证书,高出无公害枸杞价格近4元/kg,吸引了更多茨农积极加入创建有机枸杞基地的活动中。

2.3 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与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和实施重大农业项目紧密结合

目前,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已经成为惠农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引进、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农业公司、外地老板、农村组织和农村能人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种植优势特色高效作物,截至2011年,全区土地经营权流转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 000 hm2。绿色防控的优点被每个规模经营者所接受,实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克服了传统的单家独户普遍分散依靠农药防治的落后局面,规模经营大面积连片种植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率达到了90%以上;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过程中,让规模经营者和广大农户了解到测土配方施肥不但是“提高产量、节本增效”的技术,而且还是“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逆性”的绿色防控技术,有效促进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4 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与防治主要农作物主要靶标生物紧密结合

从主要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入手,依据田间主要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危害现状,推广不同的绿色防控技术。针对温室作物上的蚜虫、白粉虱和斑潜蝇,采用白天闭棚应用烟雾机放烟熏蒸或夜间闭棚后悬挂烟雾熏蒸器蒸发药剂的防治技术;针对小菜蛾采取性诱剂和粘虫板配合使用的防控技术,小地老虎采取杀虫灯和性诱剂相配合的技术,向日葵螟性诱剂和赤眼蜂结合使用的防控技术等。

3 取得的效果

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示范区调查显示,蔬菜田间农药施用量减少30%,可节约人工、农药等投入600元/hm2;枸杞减少用药3次,减少人工及机械投入750元/hm2,植物源农药较普通防治多投入药剂费用3 000元/hm2,但有机枸杞价格较普通枸杞高4元/kg,以干果产量3 t/hm2计算,收入高出1.2万元/hm2,较普通枸杞增收9 750元/hm2,更为重要的是有机枸杞产品完全达到了健康食品的标准;向日葵上平均盘危害率由过去的80%降到10%,籽粒危害率控制在3%以下,使向日葵种植面积恢复到了近1 000 hm2。农作物病虫害的控制能力不断提高,技术应用率达到80%以上,防控效果在8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在20%以上,防治成本平均降低10%以上,作物受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有效控制了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改善了农业生态条件,提升了农产品质量,打造当地绿色产业出口品牌,加快了特色作物的产业化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惠农区绿色防控技术工作总体上处于一边探索一边示范推广应用的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综合性、可持续的推广应用格局仍然任重道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民的认识不到位,绿色防控意识不强。一些群众对绿色防控的重要性和长远利益没有充分认识,尚未完全树立绿色防控的理念,长期形成的“见病虫就打药”、“重治轻防”习惯难以改变,加大了绿色防控工作的推广难度;二是目前所掌握的绿色防控技术还较单一,技术整合、集成度不够;三是受传统“单家独户”经营体制的影响,大面积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还存在一定难度;四是资金支持不足,绿色防控技术所使用的杀虫灯、性诱剂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多,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很难实施[3]。

对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绿色防控技术:一是要牢固树立绿色防控的思想,贯彻落实“绿色植保”理念,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认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良好氛围,合力推进绿色防控工作;二是推进科研院所、生产企业与推广机构的全方位合作,开发集成更多、更实用的绿色防控技术[4];三是创新农技推广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更多上规模的科技示范基地,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绿色防控工作;四是多渠道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制定有关补贴政策,加大对绿色防控的投入,为绿色防控的推广提供资金保障。

5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见》[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6):5-6.

[2] 范小建.在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植保导刊,2011,26(6):6:5-13.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2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术理论界对农业循环经济研究十分火热,对农业循环经济内涵、方法及发展模式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研究和探索,要用农业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模式改造传统落后农业产业,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状况、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将绿色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可持续地开发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点

1.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经济增长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循环经济以“绿色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不断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模式,其核心是生态环境保护、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是指以循环经济的理论为核心,在农业发展过程清洁生产与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相结合,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生态环境或农业生产系统的祸合,形成农业资源的多级、高效利用,节约农业经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实现在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获得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是“自然界—农业产品—农业废弃物—自然界”的形式,通过将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构建农业生产循环利用的生态结构,实现在农业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农业生产系统转变为集约型、生态型系统。

1.2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途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通过创新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将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精细、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农业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要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采用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农业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协调,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将人看作是与自然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转变以往的以消耗农业经济资源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思想观念,通过不断创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来实现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在国外学者研究中很少出现“循环经济”一词,而是将其替换为产业生态理论、零排放理论、生态农业理论、可持续农业理论等。美国肯尼斯•鲍尔丁[1966]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哥尔丹•馗格拉斯[1984]明确提出“农业可持续性”问题;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帕斯和特纳[1990]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概念;Loge,Emest[2008]产业生态理论主张通过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环境负荷降到最低,推动环境质量的提升,并注重产业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ZeroEmissions[1994]零排放理论主张废弃物也应是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通过技术手段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而充分应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达到无限小;美国土壤学家W-Albreehe提出生态农业(EcoligicalAgriculture),通过运用现代的农业生产科技手段,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相和谐的现代化农业;美国加州议会通过了《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提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既“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我们共的未来》(WCE(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一书中全面分析了世界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粮食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科学论证了忽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注重生物、自然资源的保护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生态破坏,农业经济就得不到健康发展。此外,发达国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支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

2.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循环经济”这一术语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中国,学术界从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方式等不同的角度对循环经济所涉及的范畴进行探索及研究。农业区域规划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践”项目[1992],就有关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生产技术体系,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战略进行研究。吴天马[2002]《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并简单介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概念;马凯[2004]在全国循环经济大会上提出循环经济是一种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它的有效运行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用循环经济的思想来指导农业经济生产活动,有效减少了资源的消耗,提高了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郭铁民[2004]提出“循环型农业以生态经济学、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鲁明[2005]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农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这种农业发展模式讲求农业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利用生态技术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何尧军[2007]指出把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经济生产系统,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以原材料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为重点,从而做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杰[2008]指出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建立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张学会[2010]提出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农业生产废弃物转化为可供生产利用的再生资源,实现上游废弃物、下游新资源的生产模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唐思航、韩晓琴[2011]认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投入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业循环经济及其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集中理论层面研究,对农业循环经济缺乏定量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对区域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分析探讨和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程,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着很多问题,存在着诸多制约影响因素。

3.1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尚未全面树立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传统农业经济体制根深蒂固,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约束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科学的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是造成农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对农业技术的要求较高。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不能满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造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梗阻问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意识较薄弱,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视程度也不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严重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农业经济发展违背科学发展规律,一度出现盲目追求农业产量,严重破坏了绿色生态环境,阻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体动力不足

在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政府倡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有政府、农业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才能推动其有效发展。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却不是很足。传统的政绩评价方法使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现阶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经得到高度重视,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但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着“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既得利益使一些涉农企业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涉农企业是农业循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它们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农业生产成本的最小化而非社会成本的最小化。而生态环境意识薄弱使社会公众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

3.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缺乏政府资金和技术支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农业技术体系和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尽管我国近年来一直强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不断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包括资金、科技服务、人力等的投入力度。目前状况是,“农”字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项目投资周期比较长、收益率也偏低,银行因利益不愿投资农业经济领域,也不能有效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导致农业生产设备科技含量较低,农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很难形成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缺乏农业生产技术支撑。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制度的不完善,必然导致了农业生产推广项目和农业生产科技成果脱节。

3.4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社会参与度不高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没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就很难取得成功,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社会参与度不高,值得深思和改进。主要表现:一是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业绩行为导致宁可把资金和技术花费在业绩明显的方面,不愿意在成效不明显的农业循环经济下功夫;二是社会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关注相对较少、关注度不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宣传程度和社会教育不到位,培养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保意识不够,也没有鼓励人人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建设奖励机制和人人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社会氛围;三是许多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知,没有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意识。一些农民资源消耗存在浪费,为了盲目追求农业产品产量,牺牲农业经济资源环境为代价,甚至带来了严重后果。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思考

为了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真正认识到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是保障农业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任务,它需要多方位努力才能够促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同时,还要积极学习国外经验,与国际接轨,让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国际化。

路径一:将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农业企业生产设计、农业企业管理、农业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企业应积极探索“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再生资源—农业再生产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统筹兼顾,发展农业再生资源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农业废旧物资和农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农业循环经济型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

路径二:建立政府扶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度,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支撑。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资金、科技、人力等主导方面予以扶持。各级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主要从融资、财政绿色补贴、绿色采购、贴息贷款、环保专项基金支持、增殖税和所得税减免等方面予以扶持,鼓励绿色消费,鼓励废物回收再利用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等促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科学先进的农业生态循环技术和先进设备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和保证。我国目前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现在以下方面:推广新型长效平衡施肥技术,加强生物农药研制与开发,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重视农业废弃物和生物质能源循环技术开发利用研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突出抓好农业资源节约和农业“零排放”技术,切底解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和障碍问题。

路径三: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加强农业重点行业、重点农业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及时向社会有关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综合协调开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信息咨询、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

路径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公民的全面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农民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和对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认知,通过学习和教育培训,自觉普及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知识,不断增强农民认知意识和责任感,让农民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性。同时,最多限度调动全社会参与,鼓动人人为农业循环经济贡献一份力量,尽量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减少垃圾的排放,养成良好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农业资源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农业经济形态,需要由政府引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此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只有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才能拓宽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渠道。同时政府应将农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权更多的投放到农产品市场,政府加强对农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和宏观调控。政府要采用农业循环经济政策引导方式,引导农产品市场主体绿色生产、环保生产、绿色采购等。

[参考文献]

[1]法玉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06).

[2]段发明,党兴华.基于熵值法和DEA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

[3]郭晓鸣,廖祖君,张鸣鸣.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

[4]夏蕾,马友华,栾敬东.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5]李倩.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6]孙勇.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些建议[J].农业经济,2012(09).

[7]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03).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3

关键词:绿色食品;认证;问题;对策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便越来越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而农产品的生产更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主要以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合成物为主,虽然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但是也带来了两大问题,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下降和对环境的污染,与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相悖。因此,如何提高绿色食品安全质量便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 绿色食品的概念及特点

2.1 绿色食品的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这一方面大大地丰富了这些国家的食品供应,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就是随着农用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大量地向农田中输入,造成有害化学物质通过土壤和水体在生物体内富集,并且通过食物链进入到农作物和畜禽体内,导致食物污染,最终损害人体健康。绿色食品在中国是对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绿色食品是指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按照特定的方式生产,并经过专门机构认证和许可使用的有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类似的食品在其他国家被称为有机食品、生态食品或自然食品。它要求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

绿色食品 发展要从保护生态环境入手,同时要研制开发无污染的食品,按照严格的生产操作规程,对生产前的环境和食品原料进行检测,落实产中环节,并对产后产品的质量、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从而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1990年5月,我国农业部正式规定了绿色食品的名称、便准及标志。

2.2 绿色食品的特点 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它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二,它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第三,它对产品依法实行统一的标志与管理。同时,绿色食品还应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要有符合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产品和原料产地;第二,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第三,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操作规程;第四,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包装贮运标准。这些标准是借鉴国内外的相关标准,结合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原理所制定的。在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生产操作规程中的要求,积极采用生物和物理的技术方法,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物,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我国符合绿色食品的产品,统一由国家相关部门注明质量证明商标。

3 我国绿色食品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生产、加工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现如今,工业大力发展,许多工厂的废渣、废水、废气并没有经过处理就擅自排放;汽车的普及化,导致汽车尾气排放日益增多;农业、生活废弃物污染;养殖场的畜禽类粪尿排放量大,但处理率低;乱砍滥伐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使得发展绿色农业受到了严重阻碍。我国现今能完全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农副产品及食品种类并不多,例如,在农业生产中主要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人工色素等,许多产品都因为价格问题,或者功效问题不能再生产中广泛推广使用,从而影响了我国绿色食品的大规模生产机发展。在云南省玉溪市,我作为环保工作者做了一些调查,玉溪市许多农户的生产技术还达不到要求,但是相应的配套技术有存在许多问题,很多生产技术并没有被广大农户所接受。由于绿色食品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要禁用或限用化学合成物质,例如农药、化肥等,因此就必须研发一些较高的生产技术来代替化学合成物,这无疑需要花费大量开支。此外,我国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主要以产量为目标,缺乏对绿色食品应有的认识。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往往选择使用农药、化肥等提高产量,而放弃生产绿色产品。更有甚者,虽然挂牌生产绿色食品,但却使用农药、化肥。因此,要想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需要提高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同时要提高农民对绿色食品的认识,让农民自觉生产绿色产品。

3.2 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我国虽然确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但仍然不健全。例如玉溪市地处云南,气候条件事宜,盛产丰富的区域特色产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却又往往无标准可依,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在一些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标准体系并未全面普及。此外,我国正在海外市场培育和创建我国农产品的自有品牌,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绿色食品的标准也在依据海外市场不同的国家的不同要求努力的修订和完善。但是,由于标准的法规性和权威性决定了它需要一个周期去修订和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我国某些标准与发达国家标准的距离。因此,尽快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刻不容缓。

3.3 缺少检测手段与技术 由于绿色产品的外观与普通产品并没有太大区别,口味差异也微乎其微,消费者不可能仅凭肉眼区分,一些普通的食品虽然残留了一些农药、化肥等产品,但在短期内并没有病症表现。许多商贩为了增加利益,便欺骗消费者,明明不是绿色食品,却告诉消费者是绿色食品,只为了增加自己的利润。因此,提高绿色食品的信用度、促进消费市场发展的关键是如何让帮助消费者分辨绿色食品。目前主要靠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才能测试绿色食品是否合格,这样的方法不仅花费时间长、成本高,也难以在市场上普遍推广。因此,我国需要尽快研发出简单快捷、成本低廉、适合广大消费者使用的检测技术与产品,使消费者更加放心的购买绿色食品,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份额。

3.4 绿色食品认证标准较低 我国农产品由于有害成分超标,农产品出口受到阻碍,这足以说明我国绿色食品的认证标准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差距的主要原因便是我国的认证标准远远低于海外的发达国家,我国还需进一步完善认证水平和认证技术,向国际的认证标准靠拢,减少使用农药、化肥,使我国的农产品得到国际认可,走向国际市场。绿色食品的认证水平过低说明我国的农户只重视加工过程,而忽略的农业生产过程的绿色认证,这样不仅没有改变农户的生产方式,也使农业国际订单发展受阻。

3.5 政府的扶持不够 绿色农业生产从育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要求都很严格,成本较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果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技术改造根本无法跟进。生产绿色食品限制了农药、化肥的使用,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农民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耕细作,增加了生产成本。在与普通产品的对比中,绿色产品虽然更健康,但在价格上却高的多,消费者往往更愿意较便宜的产品,从而影响了绿色食品生产者的利益及积极性。

4 提升绿色食品认证的对策

4.1 加快完善绿色食品的认证标准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的标准还相对欠缺,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速制定新标准,建立完备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紧扣市场需求,针对生产、加工等环节,注重发展创新技术、建立高起点、规范完整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构建高效的认证体系,让认证机构和管理机构能独立的行使其权利和责任。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绿色食品认证机构都是政府的行政事业单位垄断管理,责任主体很模糊,并不“人格化”,这种现象容易导致违规认证处罚无效。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出现了认证服务效率低下和管理成本高的问题。我国若要推进绿色食品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就必须改变政府垄断的做法,建立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提高进入门槛,更加严格和规范的实施认证。同时,要对总结和研究以前关于绿色食品安全标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标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更合理、更科学的标准体系。

4.2 强化监督体系 绿色食品生产合格产品的必要环节是认证工作,而认证后使产品质量得到保障的环节便是监督工作。监督工作应该主抓生产、批发、零售环节,再生产、流通领域予以监管,并对绿色产品施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样检查,充分落实年检、抽检、市场检查和产品通报制度。同时要与工商、质监部门等联手,共同对这些单位和个人的生产卫生条件、设施和设备、生产场地、技术措施、产品质量和包装等过程,进行逐一检查,确保我国的绿色食品卫生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4.3 加快改进认证检测技术 我国现有的检测设备精密度和检测方法标准较低,检测人员的检测技术相对落后。绿色食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要想尽快起步和壮大发展,就只能通过政府创建良好的条件和改善市场机制,来带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政府需要规划生产场地,加大科技研发和投入,搞好绿色食品的产销对接配套服务,制定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加强市场监管体系,鼓励绿色食品产业的大力发展。

4.4 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 要想绿色食品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绿色食品产业开展多层次的宣传,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打开绿色食品的消费市场。绿色生产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推广服务的滞后,这也是生产者放弃或降低实施标准的主要原因。我国以往对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增加产量方面,而忽略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研究。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广和宣传。第一,通过展销会及推广普及会等形式宣传绿色产品;第二,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介进行报道宣传;第三,各企业结合自身的产品,拍摄绿色食品的宣传广告加以宣传;第四,改进产品包装,创立设计独特新颖的产品包装,吸引公众消费。

5 结束语

要使消费者普遍接受和购买绿色食品还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企业的大力宣传,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完善绿色食品的认证标准,确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充分普及绿色食品的消费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产品,努力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使更多的消费者意识到食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同时学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是保证生产环节,确保消费者购买到真正安全、放心、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参考文献

[1] 王常伟,顾海英.逆向选择、信号发送与我国绿色食品认证机制的效果分析[J].软科学,2012(10).

[2] 倪学志.绿色食品认证的几点思考[J].理论探索,2011(6).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4

关键词农业;清洁生产;发展对策;我国

中图分类号 X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98-01

农业清洁生产是指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又可以合理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农业技术和科学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其实质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通过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业化学品(化肥、农药、地膜等),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业污染的产生,降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和服务过程对环境和人类的不利影响。农业清洁生产是一种高效益的生产方式,既能预防农业污染,又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农业生产存在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并且仍然延续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农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立足环境和资源优势,率先实现农业的清洁化生产,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增长方式的改变和农民生态观念的转变,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农业生产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的必然途径,是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大力推进农业的清洁化生产,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要从整体预防的环保战略高度,将农业清洁生产纳入各级农业部门重点工作,建立相应的考核和协调机制,制订符合地区实际的农业清洁生产规划。通过对当地农业污染状况的分析,制订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任务目标、重点工作、主要措施和进度安排。各级环保和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工作的监督管理,从源头推动农业清洁生产。

2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通过制订当地农业清洁生产条例,完善农业清洁生产相关产业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税收减免优惠政策、风险分担政策等,在节水、节药、节肥、节能、节地以及资源循环再利用等方面实行减免税的政策扶持。政府要把增加农业清洁生产科技投入作为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加强农田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体系、测土配方实验室建设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和到位率。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投资主体参与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推广、培训和服务,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体系[1-2]。

3加快建设农业清洁生产各项体系

制订农业清洁生产的认证管理、评价指标、技术支撑体系以及相应的农业投入替代品及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及其清洁化生产链接技术体系、农产品质量和土壤安全监测技术体系、产地环境修复和地力恢复技术体系、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6个子技术体系,制订节水、节药、节肥、节能、节地以及资源循环再利用等方面的标准,使农业清洁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工厂化发展。重点突破农业清洁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综合应用节水、节药、节肥、节能、节地等可持续农业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体系。

4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农业清洁生产

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状况以及土壤类型、污染种类和污染程度,在不同类型地区选择农业生产条件较好、适宜开展农业清洁生产的区域,如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绿色无公害(或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等,优先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建立一批污染物排放量少、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环境清洁优美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典型区域,带动农户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推动清洁生产工作由点到面开展。

5政府应加强源头监管和对农业生产者的引导及指导

要对生产农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的厂家进行约束,从源头上加强管理。要求厂家必须标识清楚准确,不得添加违禁成分,并逐步引导生产厂家规模化经营,改变目前小、散、乱的现状。农民是农业生产者。一方面,农民并不了解使用的化肥、农药、农用薄膜是否含有害物质,是否符合国家要求;另一方面,农民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是为了增产增收,要求他们科学准确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等,在当前仍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减少农资产品的污染要做到以下2点:一是只有杜绝不合格农药、化肥等产品流通,才能确保农民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产品;二是通过政府强化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施肥的意识。只有将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贯穿生产全过程,才能真正把农业清洁生产落实到行动上。

(下转第400页)

(上接第398页)

6政府应加大宣传推广和教育培训的力度

强化农业清洁生产的宣传推广和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及农业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科技文化水平,营造全社会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良好氛围。强化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在岗培训,提高农业清洁生产推广队伍水平。重点培训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民需求紧密对接。通过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农村低碳生活方式传播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使农业生产者真正成为农业清洁生产的示范者[3-4]。

7参考文献

[1] 徐鸿道.关于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几点建议[EB/OL].(2007-03-13)[2012-02-03].china. com. cn/2007linghui/2007-03113/ amten-7954303.htm.

[2] 薛桂芝.关于推进我国农业清洁生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302-303.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5

通过研究相关研究文献,本人总结出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生产自然制约条件、农业人力资本投入、农业生产资本投入、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的市场作用、农业生产条件制约因素等密切相关。本文选取了与农业总产值(TVAO)相关性较强且能反映农业经济增长的10个指标,所选指标包括农业机械总动力(TPAM)、农作物总播种面积(TSA)、受灾面积(DA)、农业就业人数(AE)、国家财政农业支出(NFAE)、化肥施用量(AQCF)、有效灌溉面积(EIA)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PIR)、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APPI)以及农村中学师生比(SFR)。

在上述所选指标中,农作物播种面积、受灾面积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自然制约条件;国家财政农业支出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资本投入;农业从业人数属于农业人力资本范畴;因为农村中学师生比的变动可间接反映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效率的变化,我们将其划为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是农业经济的市场作用;而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灌溉面积属于农业生产条件制约因素。

数据源自1985至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在本文的研究中涉及大量的变量,为避免变量间可能具有的多重共线性对参数估计与分析结果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适当的相互独立的能够较好的反映原变量指标的综合信息的主成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回归,解决多元回归分析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然而,主成分回归方法不能够解决异常值的问题,并且也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时间序列的数据的变化特征与趋势。为弥补这个弊端与增加模型的估计精度,本文将主成分回归这一长期静态模型的误差项作为均衡误差,建立主成分回归的短期动态的误差修正模型,以此来修正主成分回归模型,据此来研究影响我国农业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2实证分析

本文对变量进行了自然对数化处理以降低序列短期波动,更准确把握其长期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对数据结构的影响。本文所采用的计量方法均使用软件R进行分析。对因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设置贡献度阈值为0.8,得到第一主成分F1、第二主成分F2的特征值分别为6.803、2.131,方差的贡献度分别为0.680、0.213,二者贡献度之和为0.893,由此前两个主成分适用于主成分分析,制约因素弹性对值和为0.376。综合长、短期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结果,影响农业总产值的第一综合因素为农业生产条件,且其弹性贡献度明显大幅高于其他因素,农业生产条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效用均低于化肥施用量及农药使用量的效用,说明在现有自然制约条件下我国农业增产长期过度依赖于化肥施用量与农药使用量。数据显示1980-2012年33年间我国化肥使用量由1269.4万吨上升至5838.8万吨,年均增长13.9%,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4745.7千万W增长至102559千万W,年均增长21.1%,但现今农机、农业用能投入与发达国家比仍相对不足,具有较大上升空间。

第二综合因素为市场的作用,33年间农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由0.756%减至0.524%,其每减少1%将促使农业经济长短期分别增长0.135%、0.123%,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每增加1%,仅仅刺激农业经济长短期分别增长0.14%、0.126%,这与农业生产价格指数上升造成农业部门成本增加的压力过重,利润预期的减少降低了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关。第三综合因素为自然制约条件,其中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每减少1个百分点,从长期来看,我国农业经济将萎缩0.136%,短期减产0.12%;我们发现,受灾面积对农业总产值的增加起到微弱正向作用,与我们的认知相矛盾,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灾害的负面影响被预防灾害与抗灾的日趋完善的工作体系和能力消除所造成的。第四综合因素为农业生产资本投入,33年间国家财政农业支出由150亿元增加至12387.6亿元,年均增长250.3%,其增加1个百分点将促进我国农业经济长期上增长0.133%和短期上增长0.114%。第五综合因素为农业生产技术,33年间反映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村中学师生比由0.053591增加到0.0999人,其每增长1%,长、短期上推动农业经济增长0.075%、0.057%。第六综合因素为人力资源,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一个百分点的增长,仅仅使农业总产值长、短期上分别增长0.01%、0.022%,其贡献微弱与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及农业部门生产效率低下有关。

3政策启示

农业生产条件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必须通过改善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先进农机设备研发投入、保障能源供给、合理化农业用能结构和布局、建立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及发展机械与水利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来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化肥与农药的使用虽然对农业生产有着显著的短期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却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据此,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谨慎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要在增加土壤肥力、提升土壤有机质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并通对农业环境的治理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加大宣传力度,使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观念的深入人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农业经济部门逐渐并入市场经济体系,此对农业经济增长既是挑战亦是机遇,建立健全农业生产信息的传播机制以及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成为必要,以此确保市场信息的及时性与易得性,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来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以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6

贯彻省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以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建设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的示范基地为重点,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

二、遵循原则

1、遵循突出优势产业的原则。

2、遵循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原则。

3、遵循集中申报整体推进的原则。

4、遵循专项经费专项使用的原则。

三、建设目标

我市县域环评工作于2005年已通过省级验收,环境质量测评合格,现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有9个基地:其中水果6个,九垅地镇葡萄生产基地、杨运镇李子生产基地、陈屯镇葡萄生产基地、归州镇桃生产基地、九寨镇、二台乡苹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有3个,分别为太阳升办事处和团山办事处蔬菜生产基地和徐屯镇生姜生产基地。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2个。

2007年,三品生产面积要达到适宜生产区的60%以上,产地生产面积达到57万亩,其中水果27万亩,蔬菜4万亩,粮食26万亩,三品认证数量达到2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20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5个,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企业5家,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示范区3处,苹果、蔬菜、粮食各1处,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3个。

四、实施区域

1、“三品”生产区域:水果为二台乡、九寨镇、归州镇、九垅地镇、陈屯镇、双台镇、什字街镇、杨运镇、团甸镇、徐屯镇、暖泉镇;蔬菜为太阳升办事处、团山办事处、东城办事处、西海办事处;粮食为青石岭镇、梁屯镇、万福镇、卧龙泉镇、高屯镇、榜式堡镇、沙岗镇。

2、“三品”生产示范区:共计三个,二台乡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区、太阳升办事处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和梁屯镇无公害玉米生产示范区。

3、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

无公害水果质量追溯试点设在双台镇柳河寨村;无公害蔬菜产品追溯试点设在团山办事处门漠洛村;无公害玉米产品追溯试点设在梁屯镇梁屯村。

五、实施内容:

1、制定“三品”生产技术规程。市农委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会同质量技术监督局,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水果、蔬菜、粮食生产技术规程,计划在5月末至6月上旬完成所有生产技术规程制定,然后将“三品”生产技术规程简化为作业历,在6月下旬印成生产技术手册,发放到农民手中,指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2007年将制定以下“三品”生产规程:

(1)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规程

(2)无公害李子生产技术规程

(3)无公害葡萄生产技术规程

(4)无公害桃生产技术规程

(5)无公害西瓜生产技术规程

(6)无公害生姜生产技术规程

(7)无公害黄瓜生产技术规程

(8)无公害辣椒生产技术规程

(9)无公害茄子生产技术规程

(10)无公害菜葫芦生产技术规程

(11)无公害白菜生产技术规程

(12)无公害芸豆生产技术规程

(13)绿色食品葡萄生产技术规程

(14)绿色食品苹果生产技术规程

(15)绿色食品李子生产技术规程

2、开展三品生产技术培训

坚持市、镇(办事处)、村三级培训,市农委组织技术专家培训到乡镇,乡镇技术干部培训到村技术主任,村技术主任培训到农户。培训内容以三品常识、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使用、三品生产技术为重点,另外也要对申报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的申请人进行培训。

2007年计划从5月20日至12月10日聘讲省农大和省科院专家教授,并抽调市里高级农艺师在二台乡、九寨镇、陈屯镇等15个乡镇、办事处,对水果、蔬菜、粮食等20余个品种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生产培训,计划全年开展培训30次,培训人数6000人,延伸培训户数10万户,发放培训资料及作业历20万份。培训计划见附表1。

3、抓好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

市政府在6月下旬出台《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在三品种植区实行投入品市场准入制,要求在“三品”种植区禁止排放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严格规范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的使用,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市农委法规科将会同工商、技术监督部门在全市常年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清理不具备农药经营销售资格的业户,建立农药化肥销售流向记录制度,在三品示范区建立无公害农药化肥经营部,设立专柜销售适合三品生产的农业生产投入品,积极推广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并建立举报投诉电话,号码为-。

4、建立“三品”生产示范区

强化3个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区,地点在二台乡牌坊店村,面积3000亩,负责人张作玺;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地点在太阳升办事处沙沟村,面积2000亩,负责人谢庆义;建立无公害玉米生产示范区,地点在梁屯镇梁屯村,面积5000亩,负责人姜尚友。

示范区的产品生产完全采用标准化技术,按照生产作业历上面的技术作指导,起到三品标准化生产,产品认证和生产管理各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并在示范区设立标牌。

5、积极组织“三品”认证

在确定的“三品”生产区域,由所属乡镇的事业单位、专业协会及个人提出申请,市绿办统一组织三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申报工作,市政府对积极开展产品认证的乡镇级事业单位、专业协会及个人给予一定补贴。

计划全年完成无公害产品认证数量20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5个,详细见附表2。

6、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负责对区域内种植户生产过程实行档案化管理,建立田间生产记录,内容包括种植户姓名、面积、使用农药、化肥名称、用量、使用时间、使用次数、安全间隔期。在示范区内设立标牌,明示主要技术措施、技术负责人、监管人、生产农户、面积、品种等,保证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相互追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制度。

我市三品追溯点设立三处,在双台镇柳河寨村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品种为葡萄,面积200亩,户数20户,负责人洪名贤;在团山办事处门漠洛村设立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点,品种为大棚黄瓜,面积300亩,户数40户,负责人崔永;在梁屯镇梁屯村设立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点,面积500亩,户数50户,负责人姜尚友。

7、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站将对产地内生产的“三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田间监测和市场检测。对主要农残指标进行定向定量分析和产品的速测检验,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和信息制度,在“三品”生产区域设立乡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工作站,配齐设备与人员,使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市农资市场、超市实行产品准入制和准出制。

六、推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在整体推进中的主导作用,及时解决整体推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搞好协调配合,强化检查监督和指导。

2、加强资金管理。对省下拨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制定技术标准、宣传培训、认证补贴、工作机构必要的办公设备及经费,生产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独立建帐、专人负责,对财政实行报帐制。制定严格的财政管理制度,杜绝专项资金被非项目挪用、占用或流失,确保专款专用。

3、给予优惠政策。成功申报无公害产品认证和成功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4、加大监管力度。市绿办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站汇同有关部门和单位有计划地深入“三品”生产基地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认真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建立检查档案,确保全市“三品”整体推进项目顺利进行。

七、组织机构

1、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三品”整体推进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市农委主任

*市财政局局长

成员:*市农委副主任

*市财政局副局长

*市卫生局副局长

*市环保局副局长

*市工商局副局长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市广电中心副主任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市绿办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市绿办人员兼任。办公室设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办公室主任由市绿办主任*兼任。

2、职责分工。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三品整体推进工作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安排,办公室负责全市“三品”整体推进工作的日常管理工作。市农委负责“三品”整体推进工作的组织协调、产品认证、产地认定以及检测体系建设。市财政局负责协调落实项目资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农产品安全综合监管,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市工商局负责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制定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严查伪冒“三品”的违法行为;市环保局负责农田环境监督管理,确保生产基地不受污染;市技术监督局负责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卫生的监管及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的制定;市广电中心负责宣传有关“三品”方面的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及时报道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展情况。

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要从广大农民和农产品生产、加工、经销企业的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农业标准化知识普及工作,特别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准的宣传和实施,增强农民和农业企业的法制意识,使生产者和经营者树立严格按标准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的观念,培养消费者安全消费的理念,提高全社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