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起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文化的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文化的起源

酒文化的起源范文1

关键词 文化内涵 文华对接 研究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接轨,是激活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提升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如何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零缝对接,进而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需要我们探索研究有效的对接途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和创造的反映着高职师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精神状态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具有高职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凝聚和塑造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是生长发展在高职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具有外显性和感观性。它的表象往往给人们对一个学校以直觉的判断。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校园的物质文化融入了企业物质文化的特色;2.制度文化。建章立制,保证学校各种活动正常运行,并以此约束师生的行为规范,对学校全局工作的开展,包括校园文化的全面建设,起到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层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从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内涵的核心体现。对于高职校园,其精神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在一所学校的校训、校风和办学宗旨之中。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高度浓缩,是企业文化中最富感染力的部分,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企业精神决定着企业员工的行为,因而也就决定着企业的行业和业绩。

二、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途径

高职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特别表现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方面,因此,高职院校要拓展途径,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先进文化,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深入研究和学习企业文化。

1.请进来。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企业的管理、技术、营销等上层管理人员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提出见解。每年在毕业生就业推介会和开学或毕业典礼的大型场合,组织毕业学生宣讲团回校献身说法,激励在校生树立目标,奋发图强,磨练意志;2.走出去。一是把企业文化纳入教育体系,选择有代表的大型骨干企业进行企业文化调研,定期选派相关人员专业教师到优秀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编制手册,增强学生对企业岗位群的文化适应能力;二是教育教学部门要研究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为学生开设企业文化课程;三是要求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期间,全程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

(二)引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1.重视员工。以人为本,关心教职员工生活和个人进步,倡导学校与员工共同发展,实行“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投入资金,加强硬件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实行激励机制,为每一名教职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促进员工发展,促进学校办学上新的层次;2.客户至上。顾客至上已是大多数企业奉行的核心理念之一,企业全心全意为客户提供需求,实现可持续增长,高职院校也应全心全意地服务自己的“顾客”——学生、学生家长及企业和行业,树立以“顾客”的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思想;3.团队意识。现代企业大部分的工作都已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发挥团队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文明创建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4.发展与创新。优秀的企业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优秀的高职院校更应有很浓的创新氛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学校应投入资金鼓励教师钻研科研新课题。

(三)实行学生工学交替和“订单式”培养模式。

在专业老师带领下,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实习锻炼,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中,从企业提供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中,能及早地了解企业更注重员工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中对社会和行业的分析有了一定的依据,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无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多少企业文化内容,如果不能把两者有效地融为一体,引入企业文化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引进之后融通是关键。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会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会使高职校园文化区别于其它高校校园文化,并体现出高职院校特有的职业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雷相久.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5).

酒文化的起源范文2

关键词: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渗透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92-02

众所周知,高等职业院校最主要的职能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之上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合格人才,需要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同时加强校企文化渗透融合,而校企文化的渗透融合离不开渗透融合的平台。

一、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平台的概念

1.高职校园文化的含义。校园文化是指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并共同遵守的校风、学风、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分支。高职校园文化是由高职院校的全体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研以及其他校园活动中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校风、学风、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是融入人文科学精神和职业元素的特殊群体文化,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目标定位、历史传承和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高职校园文化作为次文化,同样也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2.企业文化的含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被企业员工认可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价值标准、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等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体现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核心是价值观。

3.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平台的含义。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平台是指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方法或渠道,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交流、学习且具有很强互动性的舞台。这个文化融合平台的种类主要有:实训基地平台、课堂教学平台、网络平台、校报与宣传栏平台、大型技术文化节平台、学生社团平台等。校企文化融合平台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更快更好地渗透融合。

二、高职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渗透融合平台及其特点

1.实训及培训基地平台。实训及培训基地平台是目前校企文化渗透融合的最主要的平台,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必由之路。实训、培训基地平台更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合作交流的平台。高职院校把企业作为高职师生的实践、实训的基地,定期派教职工和学生到企业实践;企业把学校作为订单培养新员工和定点培训老员工的培训场所。不论是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到企业实践和实训,还是高职院校为企业培训员工,双方人员可以完全置身于对方文化氛围之中,能真正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零距离对接。

2.课堂教学平台。课堂一直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最重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理想场所,是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因此课堂就为传播企业文化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而且要渗透企业文化,宣讲企业文化,把传授企业文化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其次,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精英、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开展讲座,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近距离对接。这样不仅使学生接触到企业文化,而且还可以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并能让学生受到激励。

3.网络平台。网络的出现可以说改变了我们整个人类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尤其对现代大学生的影响巨大。网络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更快。高职学生都乐于采用这种方式接受知识,因为它能使高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况下获取知识和信息,因此高职学院可以运用校园网平台对优秀的企业、成功的企业家、优秀的毕业生、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宣传。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企业的道德标准、价值标准、经营理念等先进的企业文化,这样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甚至可以因此激发更多高职学生自主创业。

4.大型技术文化节平台。高职院校每年举行技术文化节是学生展示专业技能、文艺才华的重要舞台。为了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向职业技能转变,在专业知识技能竞赛的项目设置、评判标准的制定以及评委的选择上可以请企业的技术能手或专家全程参与。当企业举行技能大赛时学校可以组织师生现场观摩。一方面可以提高师生专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师生竞争意识。建设好这个渗透融合的平台有助于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零距离对接。

5.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由爱好和志趣相同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现在每个高职院校都有各种社团组织,很多校园文化活动都是由这些社团主要承办。学生参加社团组织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指导社团的组建,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帮助。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企业化的运营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企业有共同爱好和志趣的员工参加到社团中来,共同举办社团活动,以此来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渗透。

6.校报与宣传栏平台。校报和宣传栏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文化宣传平台。这一平台是高职院校进行文化宣传的重要窗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宣传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价值标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使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置身于企业文化氛围之中,进一步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还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宣传成功的企业家和优秀的毕业生,用成功的榜样和精神感染并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不断努力提高自己。

三、建设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平台的意义

1.对企业的意义。首先,高职院校是知识和技术的教育、研究和创新单位。建设好校企融合的平台,可以使企业及时了解先进的生产技术,及时改造更新生产技术、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其次,建设好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有助于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新员工。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只有让企业了解高职院校、了解学生,才能真正打通就业渠道。通过建设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不但可以增强企业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职业技能,更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而且可以让企业更全面地了解学校、了解学生。这样企业从高职院校招进的新员工就可以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要,还可以节省培训新员工的费用。最后,建设好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可以为企业起到宣传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师生员工都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消费者。通过平台,可以更加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的产品,从而会使高职院校的师生员工并带动亲戚朋友成为企业产品的消费者。企业产品销量会因此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因此大大增加。

2.对高职院校的意义。首先,建设好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可以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对高职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擅长课堂教学,而且还要能够到实验室、实训室为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和示范。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为高职教师进企业去参加实践创造了良好条件,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其次,建设好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高职学生到企业实习,可以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从而真正提高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另外,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与一线工人的差距,可以看到企业技术工人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从而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最后,建设好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通过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可以使学生和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可以有助于高职学生提前对企业文化中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全面了解,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下得去、用等上、留得住、上手快”的合格人才。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和就业率都会因此得到提高。

总之,建设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渗透融合的平台,促进两种文化的渗透融合,对高职院校和企业来说是互利双赢的举措,有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有利于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人人,李国富,罗先奎.高职校园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28).

[2]李宁.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研究[J].高等函数学报,2008,(2).

[3]李宁.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研究[J].高等函数学报,2008,(21).

酒文化的起源范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我国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脱节。高职院校要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

高职校园文化是以高职校园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通过继承和创造而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也应当包括高职院校物质文化、高职院校制度文化、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和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四个方面。

二、企业文化的概念界定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从事商品经营活动中所共同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主要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之道、企业风尚、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现状及问题

(一)高职校企文化对接、融合重物质文化而忽略其他文化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和对接更多的是停留在硬件层面上,如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委托培养以及校企人才共享等。而对校企文化的深层次或软件层次资源交流关注却很少,如现在职业院校忽视自身职业特性,未能把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学校的办学机制、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中,未能把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职业性人才的目标,融入校园文化的发展规划之中。

(二)高职校企业文化对接、融合中缺乏个性鲜明的“职业”特色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普遍缺乏自觉探索意识,简单的模仿和抄袭,贪大求全而呈现为“泛校园文化”特征。各高职校园文化趋同,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学术气氛和实践氛围缺失。许多高职院在校企合作中,校园文化被企业文化同化,主体地位迷失,造成了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的迁移或趋同。

(三)高职校企文化对接、融合建设没有纳入学院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轨道,导致文化的异化

有些高职院校没有把校企对接、融合放在学院整体办学方向和发展规划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导致校园文化被硬性肢解,与各类企业文化进行硬性的组合。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中,从教学环境到实训环境,从系部口号到系部标志等都标新立异,表面上是凸显了系部特色,增强系部活力,实则割裂了校园文化自身整体脉络,形成了一种大杂烩的异化文化。

(四)高职校园文化在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中不能扬弃,导致文化的媚俗化

高职校园文化在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时,单纯追求高就业率,背离了人才培养的原则。校企文化的对接、融合,并不意味着要将学校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地域文化等原有特色抛弃。一味地对企业文化实行“拿来主义”,会使对接、融合后的校园文化出现急功近利、浮华急躁的现象,形成了校园文化的媚俗化。

(五)高职校企文化对接、融合建设没有做到全员参与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出现学校积极热情推进,教师学生被动参与,企业冷淡回应的境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与企业态度不一,学校积极推进但企业不配合,没有做到全员参与。

四、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的途径

(一)精神文化的对接,培养职业道德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一是要重点培育、提炼校园精神。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训、校歌、校园广播等反映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二是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达到学生人性和人力相互提升的统一。三是建设专业文化。各个专业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使学生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

(二)引入企业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1.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与企业文化的联系。通过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与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的比较,强化对文化的理解,调整文化修养上的选择。

2.深度阐释企业文化。通过企业实习、实训,邀请企业文化工作者到学校进行企业的相关介绍等活动,与企业文化零距离接触,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共同发展成为一个相互包容的和谐整体。

3.产教融合,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一是定期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讲授专业知识,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是通过为企业培训员工和参与企业技改项目,更深地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

(三)建设高职院校实训文化

1.仿照公司或企业的生产车间设置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能部门,采取聘任制。聘任专业教师担任各部门主管,轮流聘任学生担任各部门副主管,明确职责分工,由专业负责人或实训基地负责人担任“模拟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

2.制定规章制度。按照企业的运作模式,制定“模拟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引入企业化的管理制度与实施办法,按照要求去工作,就能取得很好的教育与管理实效。

3.按照落实生产经营和实训教学两项目标,实行模拟公司的目标责任管理。在制定实训基地工作目标时,要同时制定实训教学和生产经营两项目标的具体要求。实行定人定机,学生就是机器设备的主人,在实验实习安排和师生关系上采用师徒制,实习环节由浅入深,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设问、求解、进步。

4.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学校与企业要明确供需关系和条件,以预就业为目标。校外实训基地要设立组织教学的专门机构,负责实习计划制订、实施。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基地后,按所制订的培训计划和实训教学任务书进行实习。

(四)以各种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

举办校园开放周、校企合作洽谈会等活动,使学校、企业建立起全方位的交流平台。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技能比武、开展诸如企业CI设计比赛、“我为企业发展献一计”等活动,通过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意识和积极参与技术革新的能力。

如何有效的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融合是关键。一是两种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包容。二是将引入企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常规内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会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会使高职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并体现出高职院校特有的职业文化特色。

(作者单位为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南永.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衔接企业文化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08(14).

酒文化的起源范文4

在企业内部实施企业管理是确保企业运转正常,发展稳定的基础。作为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人力资源规划对于企业健康稳定的运营具有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不过,就现有的状况而言,在很多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规划的工作开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并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寻求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并分清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从而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与完善。

【关键词】

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发展;意义

1 在企业内部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意义

1.1 人力资源规划提供战略性的企业规划

企业内部所开展实施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其根本就是为了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做出有效推断,并针对性的部署规划人力资源,从而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营。根据员工的实际需要,以及明确掌握企业今后的发展道路,实施科学缜密的对策,从而实现人才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不过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不仅仅限于对企业人才的需要得到满足,本质上,是通过实现企业员工的需求来达到企业价值实现的终极目的。

1.2 人力资源规划有效推动企业的健康运营

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随着企业的根本属性和经济社会的本质特征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作用的规划措施,具有灵活性的特点。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是对组织的发展战略、任务以及目标计划进行合理的制定,在人才后盾的支持下,实现企业的整体规划。

1.3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水平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间竞争的本质其实就是人才资源的较量,一个企业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并且充分挖掘出人才的潜能,是确保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当中得以生存的关键性问题。所以,对于企业而言,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时候,必须根据企业现有的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计划,对人才进行合理的安排部署,确保人才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内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样也是企业进行各项决策的有力信息支撑,切实地反映企业的发展和需要。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企业管理者能够明确掌握那一个位置的那一个员工具备何种水平的能力,这样一来对于企业整体的发展状况就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概念,并最终做出最为合理的决策选择。

2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开展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2.1 观念薄弱

因为在之前经济体制的环境中,企业管理理念受到一定限制,在人力资源规划问题上观念也相对较为陈旧。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大量的精力都挡在了眼前利益的追求上,对于人力资源的规划问题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及正确的认识。所以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不重视的情况。

2.2 相关体系不健全

企业的有效管理是建立在合理的人力规划的基础上的,在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上,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通过创新型道路的选择和高技术人力资源的双重推动,赢得企业的长足发展。当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缺陷着重体现在缺乏一个完善长效的管理机制。首先,人才引进的渠道不全,针对性不够,一般根据管理者的喜好进行人才引进 ;其次,培训机制、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缺乏,企业吸收人才而不进行专门的培训或者培训力度不够都是造成人才不能充分发挥潜力的主要原因 。

2.3 凝聚力不够

当前的人力资源规划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资源分配上,随意性比较强,能力不强、缺乏上进心、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的企业人员都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造成障碍。同时没有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在部分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员工缺乏一致的企业价值观,对企业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不高。

3 企业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对策

通过上述的分析及探究,我们明确了人力资源规划对于企业发展的价值意义,同时也看到了当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问题。所以,必须针对性的实施应对策略,确保人才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3.1 扭转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要想有效实施人力资源规划,首先就要从观念上加以改变,要明确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将人力资源规划放在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当前的市场竞争,已经逐渐的演变成为企业内部所具备人才资源的对抗,只有确保充足的人才储备,才能有与对手抗衡的资本,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因此,企业必须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注重,将其做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确保人才价值的充分挖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3.2 建立并健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相关体系

在企业内部,建设并完善人力资源相关体系是人力资源合理规划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它能够让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每一环节的工作开展都有据可循,提升规范化程度,将人力资源价值充分开发,使人才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将责任进行分解,对各单位、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提拔有实力的人才,并充分挖掘其潜在的能力。

3.3 增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水平

借助企业内部的文化特色来增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水平,是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人力资源价值的体现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意义。众所周知,在企业的发展与运作当中,会不断汲取并累积先进的精神及观念,逐渐的就形成了企业所特有的文化。这是对于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笔虚拟财富,能够对日常工作中,员工的价值观,及工作心态带来有效的指引作用。因此,借助企业长期以来累计形成的特有文化,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人力资源科学规划的指引工作,这将是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形势下,具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以及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使人才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这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现有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状况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与完善。必须在企业内部科学的发展观念,明确人力资源规划对于企业的价值所在,采取科学的措施,从而确保企业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航.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其防范[J].企业经济,2011,07:83-85.

酒文化的起源范文5

1.建立健全企业文化进校园统筹协调机制。

企业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本着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将其作为子内容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统筹谋划中,进行一体化设计。一是设立学校文化建设组织机构。高职院校应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或与之类似的组织机构,这是切实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关键。鉴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应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组织架构上,组织机构应包括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分别负责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决策和执行。二是编制实施文化建设规划。这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如明确企业文化进校园工作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任务所要采取的对策和措施。针对企业文化进校园宣传不够以及重职业能力培养轻职业素养养成的现状,学校文化建设规划须对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宣传以及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目标、任务、责任部门、时间要求、对策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努力做到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2.建立健全企业文化进校园约束激励机制。

将企业文化进校园纳入年度工作考核。中层部门和干部的年度工作考核,是高职院校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但从考核工作的实际情况看,由于种种原因,各高职院校并没有把企业文化进校园纳入考核范围。鉴于此,将企业文化进校园同其它重要工作一样纳入考核范围,制定明确、合理的考核指标,坚持进行规范考核,必将大大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创新思维、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切实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工作。将企业文化进校园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目前,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一整套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企业文化进校园是高职院校的不二选择,作为学校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心工作的教学系统、教学工作理应承担起企业文化进校园这个重任,而且要采取措施确保把工作做实做细。将企业文化进校园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依托既有的程序和机制,对教学实施前、中、后全过程监控,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

3.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宣传机制。

一是加强宣传队伍建设。学校的专职宣传队伍由于自身使命和职责使然,必须要强化文化建设特别是企业文化进校园的理念。为此,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学习、培训和研究,开展、参与企业文化沙龙、考察等,使队伍充分熟悉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学校文化,准确把握三者的特点、规律和相互联系,懂得宣传工作如何在保持学校文化独立性,继承和弘扬学校原有文化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引进融合企业文化。按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学校其他教职工特别是广大教师也应该加强企业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成为企业文化的学习者、宣传者。二是加强宣传平台建设。无论学校层面还是中层部门的宣传平台,都应该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结合自身特点,开设介绍企业文化的专题栏目,对学校所面向行业中典型的企业文化进行介绍。还可以依托校情、系情和学情,积极探索并成立新的企业文化研究、宣传平台。三是开展企业文化宣传活动。以沙龙、讲堂、论坛、展览等方式开展各种形式的企业文化宣传活动,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使企业文化的宣传实现对所有学生的覆盖。开展企业文化宣传活动,需要学校主管部门与招生、就业以及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密切合作,根据各自的专长和优势,统筹谋划,合理安排,最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呼应的长效机制。

4.建立健全企业文化教学机制。

依托行业职业教育集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校企合作平台,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优势,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是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的工作过程和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分析、确定合格劳动者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并将之分解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据此合理设置课程,形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最终形成突出企业文化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遵循的最基本依据。二是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高职院校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上的具体化,主要是对各专业课程体系包含的每门课程进一步细化深化,形成更加明确、详实的课程概述、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学时分配、项目化教学设计和考核方案设计等。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必然内含企业的工作过程和岗位要求,体现合格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换句话说,必然融合了企业文化。

5.建立健全企业文化体验机制。

一是营造校内企业化实训环境。在校内各专业实训基地再现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真实”情景,在硬环境建设方面,主要是以企业化名称命名实训场地,张贴、悬挂反映企业文化特色的标语、警示语等;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主要是对实训进行顶层设计,建立企业化实训制度,实施规范有序的管理。二是营造企业化校园环境。引入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企业文化元素,并以名称、格言、牌匾、雕塑等形式落实到道路、广场。楼宇上,形成富有自身职业特点的道路文化、广场文化、楼道文化、宿舍文化,让学生在校内时时处处感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并不断内化为自身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三是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高职院校都拥有与专业对口的众多校外实训基地。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实习,使学生直接置身企业文化之中,可以实现学生与企业文化的零距离对接,是学生体验企业文化最直接的途径,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要正确处理三种关系

1.正确处理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关系。

虽然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同属文化的范畴,同为组织文化,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但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亚文化,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和明显的差异性。因此,高职院校强调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努力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决不是要把二者混为一谈,或者淡化学校文化,或者以企业文化代替学校文化。而在于以企业文化补充、丰富学校文化,强化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此提升育人质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外,以学校文化为主体,是高职院校的根本,否则,高职院校将失去自己的灵魂。

2.正确处理企业文化育人功能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如前所述,企业文化具有教育导向、团结凝聚、约束激励和品质优化等功能,可以很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但是企业文化毕竟根植于企业的土壤,以营利为最高价值追求,这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截然不同。也就是说,相对于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企业文化在育人上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过分强调企业文化的功能是不科学、也是不客观的。

3.正确处理党政、教学、学生、后勤四大系统的关系。

酒文化的起源范文6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培训;双重力量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7-0026-02

党的十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才的地位日益突显,人力资源培训已经成为企业打造品牌、创造优势、推动创新、提升形象的重要“战略资源”。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企业不仅要创造产品,而且还要创造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企业来讲,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系,通过加强企业文化来推动人力资源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人力资源培训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1.1 人力资源培训的内涵

人力资源培训在企业里一般具有一个体系,是指在企业内构建系统性的培训体系,包括管理体系、课程体系、实施体系、评估体系,并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设立各种形式的培训的运作过程。因此,人力资源培训内容一般包括工作技能和其他素质的培训,员工理论知识培训。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层次,选择何种层次,主要由员工具体情况或培训需求决定。

1.2 企业文化的内涵

简单的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为企业所信奉并付诸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价值理念。具体来说,企业文化是有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由企业提倡、全体企业成员所接受的理念和不断随企业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一系列行为范式。它以企业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经营理念为载体,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和全部时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一种标志,它为企业内部员工树立了行为的规范或榜样,对他们的行为起到一定的自我约束的作用。

1.3 企业文化的特征

①具有人本性。企业文化最突破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如果离开了“人本性”这个特征,企业文化也只能是空谈。企业在打造企业文化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既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又要培养员工、激励员工,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发展。

②创造价值观。创造和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价值观体系,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作用。企业在打造企业文化过程中,必须把“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通过制定战略发展规划、远景发展目标广泛凝聚共识,通过将企业发展愿景与员工职业规划结合起来,为员工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条件、打造载体、提供平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③环境和谐化。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企业管理、有利于员工成长、有利于关系融洽的环境和氛围,是打造企业文化的重要目标。企业在打造企业文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谐企业”建设,通过文化的引导性和指引性,加强员工与企业、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和谐的关系,大力倡导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互谅解的和谐环境,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形成强大的工作动力和发展合力。

2 人力资源培训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分析

2.1 人力资源培训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价值观、行为方式、管理体系、工作制度、经营理念的“集合体”,而人力资源培训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涉及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围绕企业的价值观进行培训,无论是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地点以及培训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企业全体成员的能力和素质,都是为了使全体成员形成围绕企业、推动发展、实现自我的价值观念,都是为了提高全体成员对企业的归属感、依存度和忠诚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源培训就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企业文化能够有效推动人力资源培训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不仅能够相依引领企业的发展方向,而且还能够引领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方向,能够有效推动人力资源培训。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必须把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构建有利于员工成长进步的培训体系,为员工发挥作用、创新发展、实现价值创造条件和提供舞台,因而优秀的企业培训都是“以人为本”的培训,都是具有企业特色的培训。一个优秀的企业在打造企业文化过程中,会把员工培训作为一种“福利”,注重营造员工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终身提升的制度体系,因而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人力资源培训与企业文化具有融合性

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培训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员工素质,更是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打造企业文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创造核心价值体系,更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员工。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将人力资源培训与企业文化进行深度融合,能够产生推动企业发展的“双重力量”,从而使企业发展步入良发展循环的轨道。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培训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理解员工、信任员工、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能动性,从而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的“双赢”目标。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培训都具有战略性,企业文化是战略支撑,人力资源培训是战略基础,二者缺一不可,是优秀企业的战略构成。

3 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构建路径

3.1 制定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培训规划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力资源培训要想达到较好的效果,就必须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人力资源培训规划。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过程中,必须着眼于推动企业发展和促进员工发展的“双赢”目标,紧紧围绕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特别是企业文化来进行,将各类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确保人力资源培训能够实现预期效果。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过程中,还要注重将企业发展目标与人力资源培训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培训内容的规划方面,必须把企业文化纳入培训内容,将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和价值追求,真正把员工的创新、创造、创业热情激发出来,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3.2 营造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培训氛围

企业要着眼于营造人力资源培训氛围,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大力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强化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工之间的和谐关系,经常开展座谈讨论、沟通交流、征求意见、评比表彰等系列活动,激发员工相互学习、共同探索、合作共赢、实现价值的精神追求,提升员工创业、创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任何组织都不乏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人力资源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好员工,让每一位员工发挥最大效能。要破除旧有的“画地为牢”式的员工使用制度,建立员工良性使用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知识型员工有机会、有舞台、有待遇,真正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胆略和气魄,敢于大胆提拔使用表现突出的优秀员工,使其在合适的岗位上、人尽其才、才尽所能,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培训。

3.3 实行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职业设计

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培训,必须按照“突出特色、分类培训”的原则,以促进员工发展和价值现实为目标,加强对企业员工的职业设计。要着眼于企业需求与员工需求相结合,大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需求的分析,从不同员工的岗位目标、职业方向和职业兴趣出发,深入了解员工的培训需求,既要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又要满足员工个人需要,最大限度的实现人力资源培训的组织与个体的一致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在加强人力资源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要把人力资源培训与员工职业设计、职业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使员切身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重视和培养,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让员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接受企业培训,更加积极主动的将自己置于企业发展之中实现自身价值。

3.4 完善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俗话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出了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完善的培训体系不仅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途径,也是协助员工提升素质的关键。企业要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把完善培训体系作为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措施,树立“不惜血本”培训员工的理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员工培训体系,创新员工教育培训模式。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大经费投入、优化课程设置,积极探索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对流与挂职锻炼、境内轮训与境外培训、传统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要建立人力资源培训档案,把员工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效果作为员工考核、晋升的重要条件,切实提高员工培训和学习的主动性和效果。

4 结 语

构建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对于提升人力资源培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企业要正确处理好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制定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培训规划,营造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培训氛围,实行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职业设计,完善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努力使人力资源培训走上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参考文献:

[1] 于开文.谈谈企业文化核心层[J].科技信息,2011,(35).

[2] 赵新琦.略谈企业文化与时俱进[J].广东科技,2009,(14).

[3] 金爱兰.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13,(Z1).

[4] 孟曙艳.浅析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系[J].中国商贸,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