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持续消费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持续消费体系范文1
一、文献综述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一份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她认为可持续发展不仅能满足当前人的需要,还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形成威胁。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可持续消费理论奠定了基础。吕福新(1996)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出,可持续消费是在超越狭隘短浅消费意识的基础上,以真实、有益、超功利为特征,以可持续为目的的“节制型”消费。杨家栋、秦兴方(1997)认为可持续消费包括四层含义:一是符合代际公正原则和代内公正原则,二强调可持续消费是个动态概念,三要求适度消费、合理消费、文明消费,四对政府政策层面提出要求。曾一昕(2007)从适度的原则角度,认为可持续消费应该注重的是适度的消费规模、合理的消费结构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于建构可持续消费模式,我国许多学者根据可持续消费的现状,提出改变传统消费模式,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唐平华、刘云(2000)从转变人们消费观念和政策的实施两个方面进行思考,构建了可持续消费模式,并提出了4个建议:提高公众的可持续消费意识;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的制度;加大对可持续产品开发的投入;完善可持续消费相关法律、建立可持续消费的管理体系;。郑文生(2004)分析了技术、社会与心理、法律、经济和制度等因素对消费模式的影响,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步伐。解振华(2007)指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资源、能源消耗基础上的,但是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伴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缓解这种矛盾就必须发展科技、节约资源,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杨艳琳、陈银娥(2007)分析了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多种途径,认为其中制度性问题最关键,并提出要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需要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约束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赵国平(2011)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构建我国可持续消费模式进行了探讨。徐瑞蓉(2007)在其博士论文第五章叙述了居民可持续生活消费,认为我国在这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唐丁丁(2011)认为居民是实现可持续消费的三大主体之一,是未来实现可持续消费的主力军,也是可持续消费市场的真正驱动力。赵国平(2011)从三个消费主体——政府、企业、居民的角度,探讨了对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李祝平(2012)对湖南省城镇居民可持续消费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湖南城镇居民可持续消费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实证分析
本文拟采用2013年31个省区数据进行可持续消费综合评价,并构建如下表1指标体系:考虑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属于逆指标,如果不对其正向化处理,即取倒数,那么会影响最终因子分析的综合得分,进而影响各省区2013年可持续消费情况的评价。KMO检验用于考察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取值在0-1之间。KMO统计量越接近于1,变量间的偏相关性越强,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实际分析中,KMO统计量在0.7以上时,因子分析效果一般会比较好;而当KMO统计量在0.5以下时,不适合应用因子分析法。由表2可知,上述指标是适合做因子分析的。如表3:公因子方差表示各变量中所含原始信息能被提取的公因子所表示的程度,可见几乎所有变量的共同度都在80%以上,超过90%的占了大多数,因此这几个公因子对16个变量的解释能力是较强的。如图1:碎石图可以粗略的帮助我们观察选取了几个公因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准则,大概是提取了3-4个公因子,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确定公因子个数。如表4:从表4中可以明显看出,提取4个公因子是非常合适的。
初始特征值栏表示未旋转的成分矩阵,旋转平方和载入表示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虽然旋转前和旋转后的特征值有所改变,但累积的方差贡献率是不变的,达到93.716%,远远大于80%的临界值,进一步说明因子分析的效果很好。如表5:因为在未旋转的成分矩阵中,各公因子的因子载荷大小不一,区分不明显,不利于因子命名,所以这里不再输出该结果,直接报告旋转后的结果。本文采用的是最大方差旋转法,它使各因子保持正交的状态的同时,方差差异达到最大,从而方便对因子的解释。总之,我们可以将消费经济指标和消费环境指标中的16个变量用可持续因子F1、经济因子F2、环境因子F3、价格因子F4来描述,其贡献程度依次递减,使得影响我国可持续消费的因素更加清晰明了。政府制定促可持续消费的政策时,应更多从可持续角度出发,同时也不能忘记价格因素的作用。
三、主要结论及建议
可持续消费体系范文2
关键词: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4-0078-03
传统的经济发展使人类在享受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为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是人类面向21 世纪的共同选择。要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同时达到经济快速增长、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绿色经济,可以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真正落实到各个市场主体的绿色市场行为中才能获得实质性效果。分析作为市场主体的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作用和关系,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绿色消费是绿色经济的市场驱动力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物。在人类的生理机制中,内在地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依赖性与不可分割性,此所谓生态需要。对无污染的水、清洁的空气与卫生的食物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生理需要;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则反映了人类对生态安全的需要;从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所得到的美感,通过绿色消费体现出自身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与高尚的品质、良好的道德及社会责任感则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绿色消费实现了人类对生态需要的本质要求,它本身包含了对环境改善的要求。
国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消费的发展过程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藕合互动关系。绿色消费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以满足生态需要为基本准则,以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为宗旨, 以有利于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为标准。绿色消费不仅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生态需要、消费安全和健康,而且能够满足子孙后代的生态需要、消费安全和健康。绿色消费是人类21世纪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它标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代表着21世纪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潮流,必然引起社会生产方式及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深刻革命。
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来源于人类的欲望(需求) , 表现为经济行为则是消费。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消费主流,社会将产生什么样的生产供给, 也就会引导出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方向和方式。因此,绿色消费者是绿色经济的市场动力和源泉,它决定着绿色产业及绿色市场的兴衰,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企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主体
工业和技术在增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放大了人类破坏环境以至毁灭自身的力量。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资源的消费者和产品的生产者,是工业发展和技术采用的主体和实体,在人类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持续发展必须落实到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一基础上。绿色消费能够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促进企业将经营模式由高能耗、粗放型转化为资源节约型与集约型;促进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对资源及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企业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并实施全面的绿色管理体系。总之,绿色消费将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为出发点,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强调环境的保护、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当前与长远的结合,以求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绿色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普及。人们对于环境和资源的忧虑也逐步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以“绿色”为主线的消费链随即产生,购买绿色产品成为时尚和趋势,这为企业的绿色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开创了道路和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环保运动的兴起,国际协议与贸易及环保壁垒已使企业发展面临诸多绿色压力。企业必须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经营活动始终都和节省能源、重视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尽可能少污染环境或不污染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深层次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三、政府是绿色经济的引导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往往会对他人及社会产生影响,但却并未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和价格反映出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外部性。一般认为,绿色消费具有正的外部性,而非绿色消费具有负的外部性。如果没有适当的制度安排,正外部性得不到彰显,负外部性得不到矫正。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譬如庞大的人口群、相对短缺的资源、不断加剧的环境污染等,在我国都有体现,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应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以尽可能少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绿色消费需求和绿色消费行为的增加,我国政府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制度创新,对非绿色消费行为予以有效约束,如额度限制及加税等,对绿色消费行为予以适当激励,如价格补贴与优惠等政策,并且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非强制性制度安排,如全民的绿色消费教育等等。从而既进一步拓展了执法管理的相关领域,又革新了相关领域的执法行为,促进了政府部门在相关领域制度创新。我国政府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调控国家经济活动,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利用舆论工具,引导企业和消费者打造我国的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
四、塑造消费者、企业及政府良性互动关系
打造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塑造良好的市场关系,使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协同合作。绿色经济下的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是一种互动关系。在这互动关系中,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是绿色经济的市场驱动力,企业是绿色经济的主体,政府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同时消费者也影响、引导着政府和企业。三者相互协作、互动,促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绿色经济的发展中,要着重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强化绿色消费这一驱动力,形成三者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一)政府着重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
1.制定和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家管理直接支出的基本手段。而“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有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要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标准使产品从设计、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到废弃的全过程均符合环保要求。政府绿色采购是建立可持续消费体系的重要切人点,从而推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与政策上的突破,必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
2.制定和完善可持续消费的法律制度
可持续消费不仅应该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而且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同样,构建可持续消费方式需政府通过法律手段来调控和引导,加强环境法、消费法等法律制度的建设,加强产业政策、资源使用政策尤其是与环境资源保护有关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注意将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可持续消费模式的逐步建构和顺利实施。
3.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管理体系
所谓环境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依据客观规律和我国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规范和指导各经济主体行为的准则。其政策主要是通过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来调节和规范各经济主体的行为。通过运用环境经济政策,将消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达到二者的相互协调,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世界各国通常采用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和工具主要有:明晰环境和资源的产权,收取污染税、资源税、环境税和排污费、资源补偿费等。比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许多成员国针对农药、化肥、含铅汽油、电池、包装材料等许多会产生污染的产品采取征收产品税的办法,刺激生产者和消费者去生产和消费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
(二)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绿色经济运行中,企业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和制造、保管和运输各个方面坚持绿色标准,加强对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安全控制,为消费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产品;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的价格,激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欲望。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以绿色消费者为导向,形成持续竞争优势。
在企业营销方面,企业的发展应注重绿色营销,做好从产品的设计、投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整个过程,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等环保理念加进去,实现低能耗、高产出、低危害、高质量的生产目标,为社会福利最大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余春祥.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3(12): 92-95.
[2] 张芳、袁国宏.关于绿色营销的几个关系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01(11):146-147.
可持续消费体系范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税收体系绿化税制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构建绿色税收体系必要性分析
所谓绿色税收,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进清洁生产,实现绿色消费而征收的税收或税收体系。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狭义的绿色税收即实现保护环境目的而专门征收的环境税,广义的绿色税收则包括对环境保护起作用的税收体系和收费。21世纪的税制不再是以经济增长即GDP为中心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税制。与此同时,税收的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也将发生内涵上的改变。传统的效率原则体现在税收有利于GDP或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但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税收效率应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上,换句话说,要考虑税收的生态效率。传统的税收公平原则主要考虑当代人之间财富分配的公平,而不考虑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公平,新的发展观则要求考虑到“代际公平”。由于上述的差异,现行税制必将按可持续发展观做进一步调整,构建我国绿色税收体系已势在必行。
1.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要求构建绿色税收体系
(1)社会环境:政府、企业和公民对生态问题的日益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推进均为建立绿色税收体系提供了有利的契机。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消费型”向“享受型”社会的转化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对生态问题日益重视,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的程度也有普遍提高,环境立法趋于完善,这为绿色税收体系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现实条件:现行税制中具有生态保护效果的税种和税收条款为建立绿色税收体系创造了现实的基础条件。
(3)实践经验:国外一些国家的实践证明,绿色税收是政府调节资源使用,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筹集环保资金的重要手段。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做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少走“弯路”。
2.构建绿色税收体系是政府调控生态建设的最佳选择
税收在克服这种以危害自然为表现形式的“负外部性”所导致的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差异时有其特殊优势:
(1)具有环保效应。西方环境经济理论认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市场失灵”。政府在治理这种市场失灵过程中使用的手段主要有税收、收费和津贴。税收以其固定性、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征把污染者污染环境或浪费资源成本扩大化,使其得不偿失,从而达到节约资源、优化生态环境的目的。
(2)具有财政效应。建立绿色税收体系一方面将收费或行为改为收税之后,税收以其固有的特征可以为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来源和财力保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3)具有公平效应。在绿色税收缺失的情况下,企业间的竞争是不公平的。政府通过征税,把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会减轻那些合乎环保要求的企业的税负,有利于体现公平原则,促进各类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4)具有贸易效应。加入WTO后,我国将面临更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绿色税收体系,一方面促使企业节约资源、控制污染、开发和采用环保产品和环保技术,进行绿色生产。同时用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治理和控制污染,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加出口创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有害环境的产品和技术的输入成本,使其无利可图。
二、我国现行税制的缺陷分析
1.尚未形成绿色税制体系,缺乏全面的提高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我国现行税制中环保税收主要分散在某些税种中,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2.现有税制中存在对环境具有负效应的税收规定。如我国现行的资源税由于收入大部分归地方,在执行过程中有因为是对使用煤、天然气、石油、盐等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收益征税,往往起到了鼓励地方对资源过度开发的作用,反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税、费调节面过窄。现行税制只是在鼓励利用“三废”、限制生产污染、鼓励节能治污、鼓励利用资源和发展环保科技等方面有些单项规定;现行《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也只是对排放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征收一定标准的排污费,现行税、费制度基本没有涉及制约散滥开发资源、无偿占有、随意浪费资源以及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制度规定。
4.调节力度弱化。国外经验已证明,污染治理投资达到超过GDP的1%-1.5%,环境恶化才有可能得到控制,环保状况才能大体保持在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如果达到2%-3%,环境质量可以得到改善,我国只达到0.93%.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环保的投入,1998-2002的五年间,国家累计投资5800亿元用于环保建设,是1950-1997年投资总和的1.7倍,占同期GDP的1.29%,2003年这个比重达到1.39%,但这些投入大多依赖国债资金、世行贷款等完成,若靠现行税费制度是不可能完成的。
5.环保方面的税收优惠缺少针对性、灵活性,影响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
三、国外建立绿色税制的经验与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全面“绿化税制”(GreeningTaxSystem)。税制“绿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征各种环境税;二是调整原有税制。
1.开征各种环境税
(1)对废气排放课征的污染税:如美国70年代开征的二氧化硫税,芬兰1990年开征的二氧化碳税,法国、瑞典、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按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征收的氮氧化物税。
(2)对废水排放课征的污染税:如前西德从1981年1月1日起开征水污染税。
(3)对垃圾排放课征的污染税%D%D垃圾税:如挪威1974年开征的饮料容器税,规定对不能回收的饮料容器征收30%的从价税,美国、法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在轮胎的生产或销售环节征收的旧轮胎税。
(4)对噪音污染征税:如美国征收的噪音税。
(5)对农业污染物征收的污染税。如比利时、芬兰、挪威、瑞典等国都对农药和化肥征收污染税。
2.调整原有税制
(1)对消费税的调整。包括:区分含铅汽油与无铅汽油,调高含铅汽油的消费税税率,鼓励使用无铅汽油;提高污染型能源的消费税率;在原有消费税基础上,对能源另征能源税或能源消费附加税;取消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税收优惠,对清洁能源减税。
(2)对所得税的调整。对环保投资支出允许税前扣除或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抵免;鼓励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环保设备加速折旧;公车私用的税收措施调整。
(3)对机动车税的调整。征年机动车税时对节能车予以优惠;机动车销售税的税收优惠。
四、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
1.“绿化”现有税种
(1)增强资源税的环境保护功能。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如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自然资源;二是调整计税依据,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并适当提高单位计税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征以重税,以此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三是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的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并入资源税,并将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电力基金、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也并入资源税。
(2)加大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对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征收环境保护税和消费税的方式加以限制,鼓励健康性的消费和保护资源环境的绿色消费。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一次性木筷、饮料容器、一次性纸尿布、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等,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摩托艇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对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也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3)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税种也应体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税收理念。取消企业销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免税或低税征收的规定;取消有毒农药、农膜低税率的规定;对经营环境公共设施的企业,在征收营业税、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方面给与优惠;允许清洁能源企业、污染治理企业、环境公共设施以及环保示范工程项目加速投资折旧。
2.尽早开征环境保护税
借鉴国际经验,要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税法》,分期分批开征环保税。首先将对排污的收费改为对污染征税,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其次是对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废弃物的征税;最后在时机成熟时对噪音等行为征税。
3.建立“绿色关税”体系
为了有效保护我国可能用竭的资源、改善我国的出国结构、鼓励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国、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国、增加环境保护资金,应建立绿色关税。绿色关税一般包括出口税和进口税。对进口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国,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
4.尽早开征燃油税
燃油税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能起较好的促进作用。现有机动车税费结构的存在着严重弊端,即保护浪费、排斥效率,保护落后、排斥先进。主要表现是入门税费过高,运行税费过低。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消费者追求高排量的机动车,落后车型和超龄服役的车辆难以及时退出,车辆的保养维修不能到位,从而产生目前机动车绝对量不大而污染严重的现象。
5.贯彻绿色税费激励机制
制定绿色税收体系时,对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和行为要予以支持。如对利用“三废”的生产行业和产品进行的减免税;对生产环保产品的产业给予的政策倾斜,如对无污染的农药、化肥等可采取减免税措施,对无铅汽油可实行较低税率,对达到高排放指标(欧Ⅲ)的小汽车可以实行一定优惠;对从事环保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进行支持,对单位及个人给予环保的投资、再投资、捐赠予以退税或所得税税前扣除等;鼓励企业防治污染设备加速折旧;对使用环保建材的建筑企业要予以减免税费等。同时,对不利于环保的企业和行为要借助惩罚性的抑制手段。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摩托艇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等。
6.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保持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而社会保障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因此,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绿化税收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7.完善税收分配管理体制
绿色税收体系直接涉及到收入上实质只有两个税种:环境税和资源税。建议在确保地方利益的前提下对绿色税收的筹集和级次作如下调整:将资源税划为中央、地方共享收入,由国税部门负责征收,将环境税划为地方政府收入,由地税机关负责征收。这样调整后,地方利益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也将得到充分调动,绿色税收作为专项财政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将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体富、龚辉文,“可持续发展与税收政策”,《中国可持续发展》2001年第5期。
[2]曲顺兰、路春城,“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我国生态税收体系”,《税务研究》2004年第12期。
[3]高萍,“征收环境保护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税务研究》2004年第5期。
[4]胡孝仑,“建立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税务研究》2004年第12期。
可持续消费体系范文4
引言
西部的生态环境对我国构建“两型社会”,实现生态和谐至关重要。陕西是全国生态极度脆弱的七个省份之一,资源相对富集与短缺并存,生态消费发展滞后,环境问题突出且区域发展不均衡。陕西环境保护方面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正在加剧,并逐步向农村蔓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资源破坏与浪费现象有增无减,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本文构建了生态消费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对陕西省的生态消费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了陕西省生态消费发展滞后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
一、生态消费模式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消费模式的内涵有较一致的看法,认为生态消费模式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基础上的消费模式,在消费过程中有具备生态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呈现出适度的消费规模及科学的消费结构,遵循公平的消费原则,消费生态型的商品,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1]。笔者认为陕西省生态消费模式应涵盖以下层面的内容:①体现出人们消费活动的主要内容及生活消费的质与量的内在规定性。②立足陕西,反映陕西省的省情省力。因为省情省力是进行重大消费决策的依据。③揭示生态消费的内在规律,准确评价陕西省消费经济的运行轨迹和发展态势,体现发展的原则,从而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对消费领域作出正确的调控措施等。因此,陕西省生态消费模式可以预拟为:建立在人类、自然、社会与经济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的,以实现可持续消费为目的,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及消费过程和结果都呈现生态化特征,保证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试图为陕西省的生态消费运行与发展过程中的准则、规范、制度、方式和机制等作出的理论概括与实践总结。
二、生态消费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权重的确定
对消费模式生态化程度的测评,实质上也就是评价生态消费模式实现的程度。消费模式生态化程度的综合评价是一个涉及消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及环境保护等系统的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复杂问题,由于各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因此有必要把生态消费模式视为一个层次多变的有机体。评价指标的设置不仅要包含消费环节的指标,而且还要有由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各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体系的指标。
1.生态消费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文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将生态消费模式分为消费可持续性子系统、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子系统四个子系统用于测量生态消费模式的发展程度。其中,消费可持续性子系统主要反映人们生活消费的可持续的水平及程度;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子系统主要是衡量现有的社会环境是否有利于生态消费模式的推行,而发展生态消费模式也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推进科技进步,最终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子系统主要衡量人们对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子系统主要衡量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程度。然后将每个子系统根据其属性分解成具体的构成要素,并用具体可测量的指标加以描述,以建立递阶层次结构[2]。为较好地测度生态消费模式的发展程度,单项指标的选择必须既有代表性又便于测度且内涵丰富。通过对消费模式相关评价指标收集、整理、比较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法、频度统计法等,遵循代表性、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全面性及可测量性的原则,选择了与生态消费的内涵及特征相关的指标,并结合指标的重要性、完备性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最终选取了41个单项指标构成了生态消费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
2.生态消费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重的合理分配是量化评估的关键,为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熵权系数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熵的可加性,可利用下层层级指标的权值,按比例来确定对应的上层层级指标的权重数值。将陕西省的具体数据标准化后代入计算,可得陕西省生态消费模式各单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及各分类评价指标的相应权重。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陕西六十年年鉴》、《环境统计年鉴》、《陕西省环境质量公报》。在收集陕西省1999—2009年各项具体指标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熵权系数法的计算步骤,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三、陕西省生态消费发展状况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生态消费模式各分类指标评价的计算方法,将上节计算出的各子系统权重值与标准化处理后的陕西省数据值进行相应计算,得出1999—2009年陕西省各子系统生态消费可持续度和总系统的生态消费可持续度的计算结果,汇总如表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陕西省生态消费发展状况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说明陕西省的整体发展状况较好。但是,从各子系统的发展趋势来看,许多地方仍有待改进。
1.消费可持续性指标陕西省地处西北,地理位置不十分优越,贫困仍是造成消费不可持续的一个重要原因。陕西省农村的恩格尔系数1999年为47.6,直到2005年还是在42.0左右徘徊,之后几年间降至40.0以内。同时城市人均消费支出中娱乐、教育文化的比重不高,1999年为12.4%,直到2009年也只有13.4%,说明居民仍是注重物质消费。因此,应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从而最终减少对环境资源的依赖和破坏。
2.资源环境指标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曲线起伏较大。从表中可以看出在2002年至2004年间呈上升的趋势,2003年至2005年有所回落,继而缓慢上升。这主要是由于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及弹性系数变化都比较大,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在1999年是8.4,而2000、2001年分别是1.26、15.96,2004年达到19.73,之后缓慢降低到2009年的8.44;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由1999年的0.875,降到2000年的0.12,2001年升至1.63,直到2009年降到0.62。说明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但总体来看,还是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人均湿地面积由1999年的4.25(公顷/人)缓慢增至2009年的4.45(公顷/人),人均耕地面积由1999年的1.42(公顷/人)缓慢增至2009年的1.61(公顷/人)。还是要进一步增加资源的储蓄量,并提高资源利用率,以不断实现可持续消费。
3.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指标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指标在1999———2003年间有大的起伏,特别是在2003年间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高达119起,城市人均公绿地面积1999是5.02,此后几年仅为4.2,4.5,4.04,4.3,4.51,直到2005年才又升至5.11,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指标总体上仍是不断上升的,如“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1999年是38589万元,2009年已达222059万元;污水处理率也由1999年的15.4%提高到2009年的40.21%,表明人们的消费模式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程度不断加强,消费模式向生态化方向转变。#p#分页标题#e#
4.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指标近年来,陕西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倍数在不断扩大,由1999年的3.196倍不断增加,2003年达到4.061倍,此后差距倍数依然逐年扩大,但增幅趋缓,2009年达到4.11倍;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也较大,1999年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倍数是4.64,2000达到5.92,2001年为6.12,之后几年也基本在4.6左右的差距;另一衡量公平性的指标———城镇基尼系数也在不断扩大,由1999年的0.3042,升至2009年的约0.5,这都说明贫富差距较大,也说明代内不公平性在逐步升温。贫富差距较大,这种状况违背了可持续消费要求的公平性原则,因此,应抓紧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并加大对贫困人口的补助力度,以缓解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对科研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也在不断提高,为消费模式向生态化方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文化、科技环境。
四、加快陕西省构建生态消费模式的对策建议
在陕西省居民环境和生态意识还比较淡薄的情况下,要实现生态消费模式必须采用系统论的观点,坚持生产与消费并重,并使政府有关部门、企业、消费者共同努力,形成可持续生产、生态消费的和谐格局。
1.加强消费教育根据省内有些居民生态意识淡薄的情况,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培养居民的生态环境观念。可通过向广大消费者普及生态消费知识,使消费者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认识生态消费的益处。可通过网络、报刊等各种传媒工具向消费者进行宣传,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生态消费观[4]。
2.引导居民的生态消费生活方式通过引导健康的生态消费生活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推广生态消费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衣着方面要引导消费者不购买有害于生态环境的产品,如不购买动物皮毛制成的皮革制品等;饮食方面,要改变烹饪方式,少做煎炸多做蒸煮食品,拒绝消费珍稀物种;住的方面,应考虑生态功能的要求,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保护环境;交通方面,要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减少使用私家车,可以节约能源并减少尾气污染。同时,应尽量减少使用诸如塑料袋、手撕袋等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鼓励市民对废弃物进行回收,清洁环境[5]。
3.坚持环境优先发展策略当前,陕西在环境建设上,主要是通过“把住环境容量,抓好两个减排,实施五大环境建设工程”,推进“一山两河三大板块”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坚持环境优先发展策略,通过实施工业污染源治理,削减污染物排放存量和发展中产生的增量;实施城市环保工程,推进城市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改善人居环境;实施水环境保护工程,改善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通过实施农村环境工程,解决农村的环境与食品安全问题。
可持续消费体系范文5
论文摘要:文章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论述了中国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 应注意的问题;阐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思路。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三)大力发展 农业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 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必须研究农业的可持续问题,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 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是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二是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 环境 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三是加强 林业 资源保护,建设绿色文明,大力提高森林率。四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抓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突出区域特色,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既能形成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也能从总体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放眼国际 市场 ,努力扩大内需
当前, 国际经济 形势风云突变,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已成为各国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每个企业都把兼并、重组行为作为增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为传统产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每个企业面对新形势,必须积极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上档次和效益,力争在国际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开创“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思路。努力激活民间 投资 需求。明确民间投资方向,政府应运用各种经济政策等来加以引导,使这些“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到 中国经济 的发展。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性拉动力量,是经济启动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我们应分析当前消费需求的结构与特点,理清思路,大力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与升级,以确保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通过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和加强 管理 ,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 管理体制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整个经济领域中大力推广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源与节流并重, 预防 与治理结合,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大力促进和逐步建立节地节水型生态农业体系、节能节才型 工业 生产体系及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生活消费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 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六)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国土资源,加强综合治理,实现永续利用。重点推进水、土地、矿产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施海洋开发,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同时加强近岸海域水质保护。研究预防、控制和治理赤潮,抓好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和管理。深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国土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整顿矿业秩序,使之产权清晰、规则完善、调控有力、运行规范、依法维护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利用国外资源与维护中国资源安全的关系,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七)要以关停和淘汰、压缩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推动污染防治
巩固和提高工业排放污染物达标成果,淘汰关停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严重污染环境、达不到经济规模的水泥、火电、化工、造纸和电解铝,要坚决按期关停淘汰;要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转向大型工业企业生产低污染配套服务,并向城镇适度集中,实行污染集中控制。
(八)继续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要把清洁生产作为提高工业生产环境质量的关键措施。污染的“末端管理”是被动的管理模式。而清洁生产则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
可持续消费体系范文6
[关键词] 绿色壁垒绿色发展道路可持续性发展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作用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或安全,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采取直接或间接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它是技术壁垒的形式之一,目前已成为技术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是根据各国国内的环保水平和标准来设置的,由于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含量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高,他们对环境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这样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常常难以达到发达国家所要求的环保标准而拒之门外,这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设置了很大的障碍。目前,我国每年因“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商品价值近100亿美元,这种影响将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不断提高和我国出口的增长而不断扩大。从这一层面上,绿色贸易壁垒的确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衣食住行中的“绿色消费”已成为新的时代潮流,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在不断提高,人们更注重“绿色消费”,因为这种消费适应了人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得到了各国消费者的认可。而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上的一股强大的潮流,各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措施必然会反映到对外贸易上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因为它将使我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走向绿色发展道路。
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生态经济,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现实中,世界环境危机和能源紧缺问题已严重制约世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节能、环保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随着“绿色壁垒”愈演愈烈和消费者“绿色意识”的不断提高,这都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用“绿色意识”来制造环保的“绿色产品”,以“绿色制造”来提升竞争力,突破国际贸易壁垒,广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如何让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发展方向是否正确首先取决于发展观念正确与否。随着中国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发展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目前在许多方面也呈现出难以持续的迹象: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生产率过低。这也就说明了我国企业环保意识较淡薄,我国经济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发展经济的模式上。因此,要确立全方位的绿色发展观念这就要求企业树立绿色营销的观念,注重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重视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环保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的“绿色意识”,从而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思想;第二,我国要健全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国家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环保认证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和检查,促进环保产品认证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从而,迫使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第三,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我国的企业也必须认识到ISO14000认证的重要性,让外部竞争的激烈性变成自身发展的动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行业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绿色发展道路,就是指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更加开放的国际贸易金融体系。
如何走向并走好绿色发展道路呢?首先,调整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大多以自然资源为基础,有着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与绿色发展道路背道而驰。在追求可持续发展,走绿色发展道路中,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取舍,并对其他行业进行改造,降低能耗和污染水平,提高质量和竞争优势,走绿色发展道路。同时,要大力发展污染少、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产业,从而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实现贸易、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实现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通过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工艺流程、技术管理、过程产物内部循环利用等诸多环节的科学化,使工业生产过程中不生产污染或产生量达到最小的程度,尽可能的在源头削减污染物的产生,防止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废弃物对人的危害。清洁生产的思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的传统,把污染的控制在源头而不是在排污的末端。从而在源头实现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