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1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案列 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市综合体的内涵

城市综合体是一个由高密度、高容积率、多功能、混合性为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的城市开发模式,它将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其中核心基本功能为:居住(酒店、公寓或住宅)、商务办公与购物中心;其他功能为基本功能的拓展。城市综合体可谓集城市居民日常“吃、喝、玩、乐、住、行”众多功能的“生活馆”,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城市综合体根据不同属性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但无论何种类型的城市综合体,都具备以下典型特征:超大体量的规模,高密度、集约性的建筑设计,快捷高效的交通体系,复合互补的物业配套,现代的景观设计,巨额的投资资金,较长的开发周期等。

二.经典案列

美国洛克菲勒中心

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

洛克菲勒中心位于美国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区中部,是一个包括19幢大楼、占地22英亩集商业、娱乐和办公等城市功能的大型建筑群。主要建筑始建于1931年,1940年完成,建筑群区域涵盖第五大道至第六大道,以及第48大街至52大街之间,共占地45 000平方米。建筑群的主体是GE大厦,70层,高259米。外观强调垂直线条,是板式高层建筑的雏形。

洛克菲勒中心建筑群布局紧凑、密集有序,包括建筑群的分布与高低的配置,第五大道旁较为低矮的国际大楼缓缓起伏到第六大道旁最高的奇异电器大楼(69层楼);中心的各个建筑物之间都有地下通道连接,建筑师利用大楼间的广场、空地与楼梯间制造人行流动的方向,交错横贯之间的是供市民使用的广场〈海峡花园”Channel Garden”、下沉广场”Lower Plaza”等〉,这座迷你的小都市每天可容纳25万人次上班、观光、消费、此穿梭无虞。

建筑群的中央是一个下凹的小广场,在夏季是宽敞的露天咖啡吧、酒吧;在冬天则是备受欢迎的溜冰场。广场正面有一座希腊神普罗米修斯飞翔着的雕像,后上方是无水电子喷泉。广场四周飘扬着联合国的159面彩旗,小广场的周围有带状街心花园,供人们小憩,并经常举办各种展览。

该区聚集了许多国际超级文化企业的总部而堪称世界文化中心,例如时代华纳,麦克劳.希尔、西蒙. 舒斯特、NBC新闻网总部及全球最大的新闻中心-美联社。区内涵括餐厅、剧院、音乐厅、药店、理发店、办公大楼、服饰店、银行、邮局、书店、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小型花园和下沉式广场、甚至还有地下铁通道贯穿连结。地下商场和餐馆,将各个大楼联为同一整体。每天在这里上班的总人数达65,000人。由于商业服务业设施齐备,俨然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由于工作、休闲功能建筑的综合搭配,晚上十点,这里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从1932年起,每年圣诞节前夕,洛克菲勒中心广场都要竖立一棵纽约市最大的圣诞树,这里的圣诞夜景是来纽约的游客必看之处。

三.城市综合体的特征

有以上案列可总结出城市综合体所有的一下特征:

1.超大空间尺度

城市综合体是与城市规模相匹配,与现代化城市干道相联系的,因此室外空间尺度巨大。由于建筑规模和尺度的扩张,建筑的室内空间也相对较大,一方面与室外的巨形空间和尺度协调,另一方面则与功能的多样相匹配,成为多功能的聚集焦点。

2.功能复合性

城市综合体自身可以实现完整的工作、生活配套运营体系。其拥有城市的多重功能:商务办公、居住、(包括酒店、住宅、居住公寓等)、商业、文化娱乐消费、完善的交通出行系统,形成城市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复合性。同时,各功能之间联系紧密,互为补充。

3.通道树型交通体系

通过地下层、地下夹层、天桥层的有机规划,将建筑群体的地下或地上的交通和公共空间贯穿起来,同时又与城市街道、地铁、停车场、市内交通等设施以及建筑内部的交通系统有机联系,组成一套完善的“通道树型”(Access Tree)体系。这种交通系统形态打破了传统街道单一层面的概念,形成丰富多变的街道空间。

4.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环境与行为理论进行景观与环境设计是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特征。通过标志物、小品、街道家具、植栽、铺装、照明等手段形成丰富的景观与宜人的环境。街具的功能日趋追求综合效益,其细部设计的越来越符合人体尺度的要求,布置得位置、方式、数量更加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同时,街具于周围的环境要求更加协调,从而丰富了街道空间景观。另外,街具材料要考虑环保节能要求,做到与环境的和谐和可持续

5.高科技集成设施

城市综合体既有大众化的一面,同时又是高科技、高智能的集合。其先进的设施充分反映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这种建筑形式产生的重要因素。室内交通以垂直高速电梯、步行电梯、自动扶梯、露明电梯为主;通讯由电话、电报、电传、电视、传真联网电脑等组成;安全系统通过电视系统、监听系统、紧急呼叫系统、传呼系统的设置和分区得以保证。

6. 高可达性

城市综合体通常位于城市交通网络发达、城市功能相对集中的区域,如位于城市CBD,城市的副中心或规划中的城市未来发展新区,拥有与外界联系紧密的城市主要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

7.整体的统一性

建筑风格统一,城市综合体中各个单位建筑互相配合,影响和联系;城市综合体中建筑群体与外部空间整体环境统一、协调

8.土地使用均衡性

城市综合体注重均衡的土地使用方式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土地过分 集中某一特定功能:

不同种类的土地相对均衡地分布于不同功能的建筑群兼顾不同时段对综合体中各个功能的不同使用,例如昼夜之间,工作日和周末之间不同时段,会对商务、商业、居住、娱乐消费产生不同的需求

9.空间连续性

平面连续性

鉴于城市综合体各功能的相互联系,其设计通常采用整体设计,其中任何一项功能都会影响整体效果

立面延续性

立面会影响城市综合体的统一性,因此,要保持城市综合体内建筑物风格的统一,就是要使立面由延续性空间的连续

由于城市综合体优越的区位性质,其中各功能的建筑体之间均通过空中、地下和地面形成多层次的联系,形成互补的、流动的、连续的空间体系

10.内外部联系的完整性

城市综合体内部自身拥有复杂的、完善的交通体系,通过立体交通网络的建立,使内部各不同功能的建筑有机结合

城市综合体对外界的交通依赖性较强,其外界的交通体系直接影响到综合体内部不同功能的使用效率和规模

11.巨大的社会效应

因城市综合体所处的城市位子和庞大的工程,注定其必将成为城市的名片、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例如,上海卢湾区太平桥改造项目,其启动区上海新天地商业旅游项目,从开发到运营,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上海新天地因其成功的商业运营模式更成为上哈文化、建筑、旅游的标志性项目,成为上海是的文化标签

参考文献:

1,《理想空间》第44期“城市综合体设计”专刊,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桢栋,《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2

关键词:城市建筑;综合体;可持续;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city complex compound proposed from the concept develops into one kind rapidly the land development pattern which uses positively, and elevates temperature continually.However because the city complex compound develops question and so on social, economical and city construction level of development which itself involves gradualness and the complexity, in addition the city construction complex compound lacks the complete system standard system and the system city construction complex compound plan guidance, the city construction complex compound development presents many uncertainty and blindness, also has the problem regarding the city construction complex compound understanding.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launches the analysis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city construction complex compound sustainable design.

Key word: City construction; Complex compound; Sustainable; Design

引言

城市综合体的体量大小功能的完善程度一般跟城市的经济相关,对于其功能的选择要参考城市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发展方向,一般情况下,最常见的组合是酒店功能同写字楼功能跟购物中心功能的相互搭配。城市综合体并不是简单的建筑群自由组合,综合体是一个具有多功能,多形态的建筑组合,各个单体彼此有机结合,从室外到室内有一定的联系性,功能上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建筑群体。

一、城市建筑综合体的特点

(一)超大空间尺度

由于城市综合体从城市设计出发与城市的规模有联系,与现代化城市的道路布局设计相互联系,所以城市综合体室外的尺度明显大于单体建筑。建筑规模以及尺度的扩展,相关联的室内空间也不断扩大,不但要与室外的巨形空间和尺度相协调,还要与多样化的功能具有协调性。

(二)树型通道交通体系

城市综合体将地下层、地上层和天整体协调考虑,把建筑群的各个空间与室外公共空间以及道路设施、城市公共设施有机协调,形成一个完备的“通道树型”体系。树形交通系统的形态突破了传统街道单一层面的概念,将城市空间打造的多样化。

(三)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特征便是应用现代城市的设计、环境和行为理论进行景观以及环境设计。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运用景观小品,绿化种植等营造舒适的现代城市生活环境。

(四)高科技集成设施

城市综合体不单单是建筑群体或者说是建筑组合,其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配有先进的科技设施配套。先进的设施可以充分的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综合体建筑模式出现的重要原因。室内的交通不单单是垂直楼梯的模式,更多的是多样化的电梯将建筑空间“缩小化”;通讯则由电话、电报、电传、电视、传真联网电脑等共同组成;安全系统包括电视系统、监听系统、紧急呼叫系统、传呼系统等更加安全可靠的维持建筑的安全性

二、城市综合体开发要点

经过了政府将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进行区分化发展的时代,人们逐渐发现,单一的地产开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居住的要求,不再适应地产的发展速度,创造一种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开发模式成为一个新的话题,综合体建筑的模式正与国外最先进的地产开发模式进行抗衡。

(一)城市综合体开发标准

大型的城市综合体建筑必须有一个循环的完善的生活工作模式;要兼具公园、公寓、写字楼、餐饮、娱乐、会所等设施于一体。

1.三大选址标准

城市综合体是综合性的物业,所以在城市规划方面对其建筑的密度以及容积率都有特殊的要求与标准,所以适合选址在城郊结合部或者副城区,在保证足够的空间情况下不仅能完善开发还能带动经济的发展。城市综合体项目的选址通常符合以下三项标准之一:

项目选址三项标准:(1)项目所在的位置是城市经济发展地带,有一定的人流量和购买力等。(2)项目位于未来城市发展点的城市中心。(3)位于大学区,例如上海的五角场,位于南通新老城区交界处的南通圆融广场;蝶湖湾坐落在有“上海后花园”之称的昆山。

2.必须有营造园林景观的基础

大型的城市综合体必须有一定面积的景观地带营造出环境和建筑之间和谐。

3.必须具有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

城市综合体直接和城市的经济有着“挂钩”,所以城市的不同区域之间需要快捷方便的城市交通系统,确保在城市综合体能够更好的提供办公需求。最好是与地铁或者公交系统直接联系。

所有的功能使用的基础在于有足够的人流物流,要想带动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交通系统,特别是对于零售,逛街的人多了,势必会多买一些东西。

(二)城市综合体功能分析

城市综合体各类功能都遵循独有的运行时间规范,城市综合体把24 小时运行的不同功能结合在一起,使综合体的能够更好的发挥效益。城市综合体内的各功能在时间上有机协调,在其各个功能有序进行的时候,同时各功能相互配合已达到更优化的效果。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地带,城市综合体将居住、娱乐活动、工作三者相互结合,大大节约了时间精力,在某一程度上很大的提高了城市生活质量。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3

关键词:城市更西新;旅游业;城市综合体;区域发展;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3-0088-03

1 旅游业城市综合体的基本概念

“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的诸多功能建筑(如:商业、办公、居住、餐饮、文化娱乐和交通等)整合于一定的城市区域中。这些功能建筑相互依存、相互助益,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形式上具有多样性而内容上具有统一性的综合系统。现存的城市综合体,有很多是在城市的进化过程中自然发展而成的(如北京的大部分城区),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城市更新与扩张的进程中人为设计建造的(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但无论基于何种形成模式,城市综合体都具有某种倾向性,即主题一占据主导位置的功能一如近年各地兴起的“大学城”和“体育新城”,则是分别以教育和体育运动为主导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因此,以旅游业为主题的城市综合体,即为将旅游休闲活动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并有机整合了各种功能(如商业、居住、餐饮及交通等)的综合城市系统。

2 旅游业城市综合体设计的特点

2.1 以旅游为主导的多功能开发

在这类综合体中,旅游活动成为城市活力的主要来源,一系列有形(建筑、设施)和无形(资金、法令法规)的资源投入,大多是以确保旅游业的发展为首要目标的・但是。其它方面的部分也并不能被简单地认为只是对于旅游业的完善和补充,因为功能趋向单一的城市综合体的生命力是极其脆弱的,一旦主导功能因故受阻――如旅游业受气候影响明显――仅仅作为副业存在的其它功能,则很有可能遭受致命的打击。因此,健康的结构模式应该是优先考虑旅游功能的情况下,协同发展其它类型的城市功能,如居住,商业,餐饮等等,建立一个主题明确,并具有多样性、活力充足的城市综合体。

墨尔本港口区(Melbourne Docklandsl位于墨尔本市中心区(CBD)的西边,是个占地200万m2面积的多功能城市综合体(图1)。以旧时的货运港口改建而成,该区以休闲旅游为主要功能,着眼于围绕水体的景观与游乐场设计,并同时进行了住宅、办公、餐饮、商店、体育等多功能的开发。

从2000年开始,港口区的开发计划正式启动,在政府的监管下,由多个国际及国内的发展商共同开发。到2006年为止。该区居住人口达到4000左右,预计到2015年,人口会达到20000,年游览人数突破2000万。毫无疑问墨尔本港口区是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综合体类型,但值得注意的是,该区的体育馆(Etihad Stadium)建于1996年,早于该区的旅游业开发四年,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该区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流和资金。由此可以看出,以旅游业为主并不意味着单独发展旅游业及其周边,其它行业的发展可以与旅游业互相促进,共同繁荣。

2.2 核心式有机布局

以旅游业为主题,必然涉及到一个核心区域问题,即最具吸引力的休闲游览空间,整个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布局都是围绕该核心空间展开,再在这个基础上,组织交通流向,并安排功能性建筑。核心区域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造建筑,或者自然与人为的结合体。核心区域可以是单一的统一空间,也可以是分散布局在整个综合体的多个位置,即多核心式布局。单一核心布局与多核心布局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不过后者的空间多样性会更加丰富一些。产生的空间关系也更为复杂一些。

无论何种布局方式,城市综合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应呈有机结合状态,而非不合理地将功能单位过分集中或分散――国内很多项目具有这样的弊端,如步行街两旁就只有商店,沿江风光带附近就只有餐馆,使得这些城市综合体的活力大打折扣。当然,这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资金运转方式・国内的城市开发模式,往往是整个区推倒重建,这必然会导致新建区域的地价整体提高,从而使后续的经营模式趋向单一。因此分段、分期地开发城市综合体,可以在根本上有效地抑制这种现象的发生,再加上政府的合理引导,形成有机布局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墨尔本港口区,以港口水体为核心区域,并利用建造的景观和建筑物,形成了多个核心空间(Stadium Precinct,Victoria Harbour,New Quayl,再以这些核心空间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的功能空间。(图2)

以港口北端的核心空间New Quay(图2中青色框位置)为例,它面朝港口,主要活动空间为沿岸的步行道,围绕这个步行道,布置了游艇俱乐部、酒吧、餐馆、咖啡屋、商店、住宅楼、办公楼、雕塑广场等多种功能建筑。城市综合体的多样性和有机布局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图3)

2.3 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作为区域的视觉焦点和功能主体,是构建城市综合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一方面要求旅游性城市综合体的建筑具有鲜明特点,尤其在形式上要与核心空间的特点相结合,表现地域特色:另一方面要求建筑的类型具有多样性,在尺度、规模、形式上不尽相同,通过对比更加突显主要建筑的特色,从而增强该综合体的可识别性。

标志性建筑对于旅游性城市综合体的作用,还在于它所承载的功能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活力。好的标志性建筑,无论它本身服务干何种功能,应该与该城市综合体的主题,旅游,是相互促进的。例如,长沙的湘江风光带如果可以看成一个城市综合体的话,那位于其中的杜甫江阁就是绝对的标志性建筑,它凭借其巨大的尺度和古典精致的形式成为该区无可比拟的视觉焦点。可惜的是,该建筑在实际功能和对经济的推动上所起的作用几乎为零,因为其昂贵的租金,使得一直没有商户能够进入――即便是将来有业务能够展开,那恐怕也只有少数人能够负担得起,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杜甫江阁就真的只是个空中楼阁而已――这样的标志性建筑,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对于旅游业和经济都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促进。

墨尔本港口区标志性建筑数目众多,体量各异,作用也各不相同(图4)。从巨大的体育馆,到精巧的水边小酒吧,既是亮丽的风景线,又是吸引、服务大众的功能性建筑(图5)。有了这些建筑的共同促进,港口区城市综合体才会持续性地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2.4 艺术性的景观设施

以旅游业为主题的城市综合体,优秀的景观设施作品是不可或缺的。好的作品可以提升空间的艺术品位,在视觉和思想上均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增强城市综合体的整体素质。

景观作品也应向多样化发展,不应拘泥于某种形式。雕塑、花坛、座椅,都具有成为艺术作品的潜力。景观设施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是纯观赏性的;题材可以是与地域相关的,也可以是表现其它内容的;它们可以在某个空间集中设置,也可以分布于各个空间之中:它们可以是暂日寸的,也可以是永久性装置。景观设施的设计建造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要经得起美学批判,即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原创性,而不是简单地堆积或者摸仿复制:第二是建造材料要合适,尤其要考虑耐久性和对环境的友好度。

相对于大型建筑物来说,景观设施的造价比较低廉,施工也比较简单,因此应尽量允许更多的设计者参与到创作的活司中来,以此提高作品的多样性,进而提升空间的品质和吸引力。(图6)

2.5便利的交通体系

城市综合体,尤其是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综合体,需要有高效的交通体系来支持庞大的人流及物流的集中和疏散。因此,设计在这方面要考虑两个重点,第一,综合体的交通系统应由各种不同的交通方式有机组成,各方式之间要衔接紧密、转换方便,充分体现多元化交通的便利;第二,综合体的交通体系要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结合,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交通方式。

以墨尔本港口区为例,该综合体的交通体系包括步行、汽车、轻轨、电车、自行车、渡轮等多种交通方式,并且各方式之间结合紧密。例如New Quay的水边区域主要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但是在步行道中每隔100m左右就设置了横向支路,与机械交通相连。使得游客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也提高了人流集中和疏散的效率。

2003年起,墨尔本市专门设置了一条免费的城市环绕轻轨线路(City Circle Tram)经过港口区,连接市中心的各大车站,来吸引更多的人流到达港口区。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4

【关键词】 综合英语系列课程;一体化教与学设计;学习需求分析;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2―0038―06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一体化教与学设计是近年来在远程开放教育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它以多学科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学习内容与任务、教与学方法、学习媒体、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等的系统安排,优化教与学过程,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综合英语系列课程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英语专业专科阶段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它以功能会话为主线,以文字教材、录音磁带和网络课程为媒介,以综合性的技能训练为特色,旨在培养学习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鉴于该课程在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现有的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较丰富,但对教学内容没有系统梳理;学习者英语基础差异较大,对现有学习资源的接受能力不均衡;教与学缺乏整体规划与系统运作等,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团队在对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按照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与设计;结合教材和网络课程内容,就自主学习、面授辅导、教与学互动等方面向学习者和基层教师提出相应的教与学建议和策略,用表格的形式编制了《综合英语系列课程一体化教与学设计》(以下简称《设计》),[1] 设置于中央电大在线平台的课程栏目中,并在电大系统内实施。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团队的协助下,本研究对《设计》实施的效果进行调研,旨在进一步完善此设计,更好地为综合英语课程的教与学提供支持服务,促进该课程的教与学。同时,对研究中发现的学习资源利用问题展开讨论,旨在对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使用等环节给予一体化的设计与运作,提高网络学习资源使用率。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 (Robert Mills Gagné) 认为,教学活动是影响学习者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因而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应当影响和促进学习过程。加涅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视教学设计为系统规划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提出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创设不同的学习的内部条件并相应安排学习的外部条件,包括学习任务的制定、教学活动的选择与组织、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等,以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2][3]

美国著名教育技术学家瑞奇鲁斯 (C. M. Reigeluth) 经研究提出了教学系统设计的细化理论。细化理论包括两个设计过程,一是概要设计,二是细化等级设计。概要设计是指从学科内容中选出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学习任务作为初始概要;细化等级设计则对初始概要不断进行逐级细化,每一级细化都是对前一级内容的深化与拓展,从而使教学内容越来越具体、深入、细致,直至达到教学目标与要求。[4][5]

美国教学设计专家梅瑞尔 (M. D. Merrill) 在对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成分显示理论。该理论与瑞奇鲁斯提出的细化理论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如果说细化理论揭示了学科内容的结构性关系,成分显示理论则考虑了教学组织策略,即给出每个概念或原理的具体教学方法。梅瑞尔认为,策略有基本呈现形式(讲解与探索通则、讲解与探索事例)、辅助呈现形式(促进学习的信息,如使注意力集中的措施、记忆术和反馈等)和呈现之间的联系(非例子的配对序列、各种例子的分类序列和例子难度),它们的组合构成了最有效的教学策略。[6][7]

我国学者何克抗教授提出了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其方法与步骤包括: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以及强化练习设计。教学目标分析是指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分析,以确定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关系,了解所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情境创设是指通过多种媒体创设生动、近似实际的情境,使学习者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学习新知识,并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及各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自主学习设计是设计的核心内容,不同的自主学习形式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是指小组成员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与协商,完善和深化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习者本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及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强化练习设计是指为学习者设计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学习者通过该练习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8][9]

上述教学设计理论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要求、内容、媒体、方法及步骤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学习内容的规范设计、学习环境的建设及学习策略的应用。这为本研究探讨、分析《设计》实施效果提供了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对象

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业(专科)学习者及综合英语课程教师。

(二)实施方法

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团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对教师需求和学习者需求进行分析,编制了《设计》并在全国电大系统参与课程团队建设试点的学校中组织实施。本研究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对《设计》实施过程展开研究,通过在线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采用量化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数据,验证《设计》的实施效果,在反思中总结《设计》实施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问卷设计

在《设计》实施一学期后,本研究编制了实施效果问卷调查表。调查问卷包括3个维度(共计16个问题):对《设计》结构和内容的评价;对《设计》使用情况的评价;对《设计》使用的建议。问卷的1~14题为选择题,选项由A向D等级降序(如:A. 合理,B. 较合理,C. 不太合理,D. 不合理),选项内容视问题而定;问卷的15~16题为简答题。教师问卷与学习者问卷的问题相同,但是提问的角度有差异。问卷编制好后,设置在中央电大在线平台的首页,由全国电大英语专业专科学习者和综合英语课程教师对《设计》的结构、内容、使用情况等进行在线评价。

(四)数据统计

此次共收到来自甘肃、山东、广东、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四川、江西、宁夏、新疆、湖南、北京、上海、大连、青岛、广州、深圳、沈阳、宁波共20个省市电大的在线答卷426份,其中学习者答卷377份,教师答卷49份。对于问卷中的客观性选择题,本研究以问卷各选项为序,统计出有效数据;对于问卷中的主观性简答题,本研究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 6(知识处理和内容挖掘软件)对问卷中建议的文本进行编码,从中获得了建议文本高频词共现语义网络图,以整合建议的焦点问题。整个问卷调查通过逐个维度分析、综合梳理得出结果。

四、分析与结果

(一)对《设计》结构和内容评价的分析

调查问卷的第1个维度是对《设计》结构和内容的评价,该维度设有6个问题,询问教师与学习者《设计》中的“惯用句型”、“词语搭配”、“语法结构”、“阅读技巧/语篇分析”、“教与学建议”项目是否合理、全面,应该如何改进。经统计,得出以下数据(见表1)。

数据显示,绝大部分教师和学习者选择了A或B,这说明他们认为《设计》中的“惯用句型”、“词语搭配”、“语法结构”、“阅读技巧/语篇分析”、“教与学建议”项目是合理或较合理、全面或较全面的。在“应该如何改进”栏目中,他们一方面给予《设计》以肯定,一方面提出中肯的建议。他们认为《设计》中的项目结构清晰,一目了然,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方便记忆,宜于查询,非常实用,便于理解和应用,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及知识拓展的作用。需要改进的是,将惯用句型按主题归类,对部分重点句型做进一步说明,对部分较难的词语搭配加中文注释或例句,对复杂的语法结构进行简要说明或通过超链接进行更详细的阐述等。

本研究认为,虽然这是对《设计》项目的合理性、全面性进行调查,但实质上也是对《设计》与综合英语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和资源(教材、学习指导书、网络学习课程、课程系列讲座、形成性及终结性考核)的关联度进行调查,由此可以看出《设计》是否起到了对学习内容归纳和学习资源导航的作用。统计数据显示,《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各个项目,使学习内容和资源系统化。各项目的细化为学习者提供了意义构建的环境和学习策略,即创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任务型学习环境、搭建了深化学习的助学脚手架、抛锚提出了思索性问题、创建了随机进入学习的条件,使学习者能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去适应新知识的学习,获取新的意义。需要《设计》改进的方面既反映出部分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又为教学支持服务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

(二)对《设计》使用情况评价的分析

调查问卷的第2个维度是对《设计》使用情况的评价,该维度设有8个问题,询问教师与学习者《设计》中的各个项目对他们的教与学是否有帮助等。经统计得出以下数据(见表2)。

表2中问题7显示,在教与学中经常或较经常使用《设计》的人数占75.35%;在问题8中,有90.85%的人认为《设计》对综合英语课程的教与学很有帮助或者比较有帮助;在问题9~11中,分别有87.8%、88.03%和89.65%的人认为《设计》有助于指导课程预习、深化学习内容和巩固所学知识;在问题12中,有84.03%的人认为通过使用《设计》,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程度或较大程度的提高;在问题13中,有80.28%的人认为《设计》很有效或比较有效地促进了综合英语课程的教与学;在问题14中,有89.43%的人认为《设计》很有实用价值或比较有实用价值。本研究认为,《设计》在理念方面有助于转变教师灌输知识、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旧的教与学观念;在内容方面发挥了细化、提示、引导、归纳、联系、建构的功能;在策略方面能够有效指导教师的教与学习者的学;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获得深化、动态的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以上数据还可以看出,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等因素对课程学习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表2中C与D选项的数据显示,(问题7中)不太经常使用或从未使用《设计》的人数占24.65%;(问题12中)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不大或没有提高的人数占15.97%;(问题13中)认为《设计》促进综合英语课程学习效果不太明显或没有效果的人数占19.72%。这引起本研究的关注: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使用《设计》,其综合英语课程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提升肯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如何引导学习者使用《设计》及相关的学习资源以获得有效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与探讨。

(三)对《设计》建议的分析

调查问卷的第3个维度是征询对《设计》的建议,该维度设有2个问题,即问题15和问题16。问题15询问《设计》中的“惯用句型、词语搭配、阅读技巧/语篇分析、语法结构、教与学建议”哪些需要辅导教师进一步讲解和指导。研究人员将学习者的377份问卷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3。

由此表可以看出,学习者对上述项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辅导需求,急需辅导教师进一步讲解和指导的项目是语法结构,这说明学习者在语法概念和结构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和问题。本研究认为,将《设计》中的语法结构与电大在线的综合英语课程语法专题系列讲座链接,可以有效帮助学习者对语法进行查缺补漏,缓解学习者求教的迫切性。对于阅读技巧/语篇分析的辅导需求,可采用与语法结构相同的处理方法,将阅读技巧/语篇分析与综合英语网络课程相链接。关于词语搭配和惯用句型,不是单纯靠教师的讲解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辅导教师应设置一些情境帮助学习者记忆、练习,直到学习者掌握并学会应用。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远程学习形式为自主学习,但是教师对学习者的辅导是不可缺失的。辅导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利用《设计》中的建议,结合词语搭配和惯用句型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组织学习活动,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问题16是征求教师和学习者对《设计》今后使用的建议。对该问题的分析,本研究采用了社会学者格拉斯(Glaser)、斯特劳斯(Strauss)与考宾(Corbin) 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对建议文本进行编码以抽取概念和归类范畴。扎根理论是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于实际资料的理论,它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10]研究人员首先将收集到的建议进行初步的整理分析,然后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 6对建议文本进行编码,形成了建议文本高频词共现语义网络图(见图1)。

根据建议文本高频词共现语义网络图,研究人员分析了语义网络的关联度,进行了概念抽取,即以最高频词为轴心,先将含有相关信息的自由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再将有效节点归类到各个相关的概念范畴或问题树状节点下形成的概念类属,然后结合建议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学习内容、教师指导、学习策略方面的建议,见表4。

由于学习者的英语基础存在差异,对《设计》的感受和应用的程度不同,所以提出的建议是多角度、多层面的,从中反映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对教师指导的渴望,对学习策略的需求。这些建议为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学支持服务提出了研究的内容,值得深思与讨论。

五、讨论与反思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将影响《设计》实施效果的因素及其作用关系进行归纳(见图2),旨在关注这些因素及其作用,引发对学习资源利用和有效学习的深层次讨论。

(一)《设计》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关系

从一体化教与学设计与教学资源的关系看,教材、学习指导书、网络学习课程、课程系列讲座、形成性及终结性考核构成了综合英语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和资源,一体化教与学设计成为该课程学习内容及资源的纲目和学习过程的导航,它概括了教材、学习指导书及网络学习课程的学习要点,为课程的系列讲座提供了参考,为形成性及终结性考核提供了依据。另外,它还有传输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指导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从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分析,影响学习者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学习者的英语基础决定其学习困难的程度,即学习者的英语基础越好,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就会相对越少;学习者的英语基础越薄弱,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就会相对越多。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影响其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又会作用于学习过程。如果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不是混文凭,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保持强劲的学习动力,并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应对学习困难。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受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的,它可以反映出学习者如何感知学习内容、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如何采用相对应的学习策略等。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采用的一系列步骤、方法与措施。这些个人因素特征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通过一体化教与学设计,使学习者能够根据其个人因素特征,利用学习资源进行有效学习?本研究认为,远程教育机构和辅导教师起着关键性的转化作用,他们是学习者通达一体化教与学设计及学习资源的纽带与桥梁。远程教育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提供教学支持服务――远程教与学理念、模式、方法的指导,网络学习环境与条件的创建,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与提供,网络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如果远程教育机构把教学支持服务工作做得很细致,就可以提供个别化、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辅导教师的重要职责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动机与学习之间形成良好的促进关系,使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有宜于学习发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情境和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习者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组织并开展协作学习,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总之,远程教育机构和辅导教师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支持服务是必不可少的,是至关重要的。

(二)对《设计》调研中问题的反思

在对《设计》使用情况评价的分析中发现,有些学习者不太经常使用或从未使用过《设计》,课程学习效果不太明显。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利用,是通过网络给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学习机会,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促成有效学习,但是开发建设的网络学习资源为何利用率不高呢?其原因是多层面的。

就学习者而言,尽管网络技术在飞速发展,但有的学习者的学习理念还滞留在依赖书面教材上,信息意识、获取及利用信息的能力还没有同步提高,不适应网上学习;还有的学习者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混文凭,没有主动学习、网上学习的意识,不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展开学习。

就远程教育机构而言,尽管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开发了网络学习资源,但有的开发者只是从学科、授课者的角度设计,缺少对学习者需求的调研,创设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与条件不足;有的开发者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参与评比,而不是从学习者的实际使用出发,因而建成的网络学习资源内容枯燥,不能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的网络学习资源形式和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有的网络学习资源只是传授知识,如同教材搬家,不能使学习者与授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有的网络学习资源缺乏一体化的教与学设计,无法激发和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有的网络学习资源项目繁杂但缺少使用说明与指导,无形中给学习者带来心理压力,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的畏难情绪;有的网络学习资源缺乏使用推广、使用反馈、更新或修订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网络学习资源利用率低、学习效率低等问题。

本研究认为,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要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为前提,要与学习者的个人因素特征相匹配,要创设自主学习、知识建构和知识应用的环境,要搭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沟通交流渠道或平台,这样才可能为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提供支持服务。

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其差距能够反映出学习者知识与能力方面的不足。只有进行学习需求分析,才能发现教与学中实际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设计与开发的网络课件等学习资源才能与学习者的个人因素特征相匹配,与学习者产生有效互动。

创设自主学习、知识建构和知识应用的环境,就是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和“用”:要搭建支架式概念框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要利用抛锚式策略,设置与现实情况相类似的情境,让学习者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使学习者基于问题自主学习;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对同一学习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类型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者能够在不同时间、为不同教学目标及任务、用不同方式随机进入其中任何一种情境中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搭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沟通交流渠道或平台就是要开辟合作学习环境,形成合作学习小组,开展学习交互活动。学习者可以先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然后通过论坛等渠道与学习伙伴相互交流、相互辅导,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辅导教师负责组织在线教学活动进行答疑解惑以确保学习的进展,或设计问题以引发学习者思考和合作学习的动因进而确保特定任务的完成,或评价合作学习结果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等。

当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具备了上述功能,则可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在线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会提升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和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性。由此看出,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的周密设计、高质量开发、全方位管理、高效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设计者、开发者、管理者和学习者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在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之际,本研究探讨网络学习资源设计与利用问题,希望能够引发对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与利用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促进其有效服务于远程开放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永建,曹海燕. 对综合英语一体化教与学设计的思考[J]. 山东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2] 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 皮连生,庞维国等译. 教学设计原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0-285.

[3] 徐晓雄. 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2004,(6).

[4] 查尔斯・M・瑞奇鲁斯. 杨非 译. 细化理论:学习内容选择和排序的指南[J]. 开放教育研究,2004,(2):23-26.

[5][6] 何克抗. 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中)[J]. 电化教育研究,1998,(2):19-26.

[7] 秦丹,魏晓玲. 3E教学的探索之路――M. David Merrill学术思想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09,(5):5-8.

[8] 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EB]. 省略/Article/200901/Article_20090113094243_11699.shtml.

[9] 毛新勇.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J]. 外国教育资料,1999,(1): 59-62.

[10] 费小冬.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J]. 公共行政评论,2008,(3):23-43.

收稿日期: 2011-11-15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5

关键字: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的意义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问题,人们一般都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源于经济类型的转变发展,是运用规定的区划方法,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主要是针对土地的开发以及城市建筑等标的物进行划分,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

历史证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在传统的详细规划中,制定计划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计划的实施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于传统的规划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灵活性,也为计划的事实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二、控规方向中的城市设计

(一)控规中关于城市设计的内容与研究对象

城市设计从属于控规内容,即城市设计的内容由研究对象的决定。同时,为了形成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划定地区多为城市功能、相对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区,如商业区、重点风貌区、中心区等。因此,城市设计的对象在区域范围内是控规所规定的局部地区。除此之外,当代城市设计的内在含义已得到了明显的拓展,超出了城市的原有空间,原有形体范畴,同时,城市设计的概念也已延伸至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众多领域。这就表明:城市设计的内容在控规中的内容有以下两方面:传统城市规划内容,即城市的空间环境与体型范畴;城市设计中的管理、运行和政策,属于其社会内容。该研究内容可以对整个城市的建设起到管理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还属于城市设计中的次研究内容。

(二)主要存在形式

1、思想观念。城市设计以思想观念的形式存在是指,城市设计代表一种价值观,代表该城市思考问题的方法,并以“隐形”状态全面影响控规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尽管城市设计的思想观念形式不具备物质状态,但它仍具有方法论与认识论意义。如:城市设计的主体思想,影响控规的规划目标、指导思想、编制过程等;

2、控规专项。城市设计以控规专项的形式存在是指,城市设计以城市的空间环境、体型范畴为核心,并使其自身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性。例如:控规中的道路规划、土地规划、工程规划、街区规划等;

3、独立研究专题。由于运用三维空间的研究方法,决定了该类工作具有特殊性。同时,某些重要区域的设计也体现整座城市的特色与魅力。因此,相关工作者可采用开展研究专题的形式,进行城市设计,并使其独立与控规的编制过程。

三、控规与城市设计相互关系的分析

(一)紧密相连的关系

1、在一定程度上,控规内容决定着城市设计范围的深度,而城市设计的深度又直接关系到控规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控规的核心要求为:定量、定界与定位,这表明,与之相符合的城市设计也应十分关注自身的“实用性”。此外,一般情况下,城市设计的主要成果,也需通过具体概括等形式,将设计精华表现为控规的控制指标与要素;

3、控规文本与城市设计规划图相吻合。如,在规划建筑高度、建筑容积率、绿地面积等方面,控规文本对其进行规定,城市设计根据该规定,进一步补充、修正其基本构想,从而建立控制指标,避免控规内容与城市设计的脱节。

(二)相互区别的关系

1、由于控规涉及所用技术的经济指标、关注总体规划与分层规划间的评价标准是否一致。因此,控规是城市管理的主要依据。而相比之下,城市设计主要评价市民对居住条件的实际体验,如舒适性、可达性、心理满足感等;

2、控规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地面布局中的平面处理环节,及用地的综合效益,而城市设计以建筑的空间格局、环境设计、开放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即城市设计以人的视觉空间、生活空间、以及游览空间为主体,强调空间布局的艺术性与层次感;

3、控规的主要内容为项目技术问题、工程实施步骤等,关注建筑是否与市政工程的投资、建设目标等相吻合,而城市的设计侧重于感性认识,以及人们心理上对城市建筑物的总体印象。

(三)控规中城市设计内涵的体现

1、城市设计形态趋于控规化,即城市设计理念受生产方式的影响,标志着一种环境态度或城市观念,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评判作用,对控规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2、城市设计技术趋于控规化,即控规方向城市设计中的技术侧重于引导、控制城市的空间环境与体型范畴,促使设计元素相互组合、相互渗透,从而创造出设计的艺术性。

四、城市设计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运用

(一)从编制时序来看,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前,另一类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后。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法定规划,因此,如果城市设计编制于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前,则允许城市设计有较大的弹性,但须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际上是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一体化的工作方式。如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再进行城市设计,则要求城市设计尊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除非有充分的理由才可更改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时应执行法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订审批程序。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上承总体规划,下启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内容跨越两个层面因此相对应的城市设计也具有双能:既含有总体规划的城市设计内容(宏观层面)又要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微观层面)。这就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其特有的“连续性”特点。从“承上”角度,城市设计应服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景观规划的构思及规定,同时可视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修正、调整,特别是总体规划对特定的地段没有具体构思,城市设计仍然要从整体环境角度,对其进行详尽的城市设计运作,从而保证城市整体的艺术水准和环境质量。从“启下”角度,城市计既要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又要避免规定的过多、过死,应为后续设计工作留有较大的创作余地和弹性。

1、宏观层面城市设计

在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首先考虑宏观层面的城市设计。宏观层面研究工作内容是城市设计运作的核心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的研究、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结构骨架构思、绿化及步行系统设计、景观视廊的组织、城市节点系统的构思等。

2、微观层面城市设计

微观层面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特定元素的设计,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化,涉及内容如下:空间组织、景观组织、建筑群体形态、重要“节点”等。微观层面城市设计中尤其要注意设计的弹性,以便于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衔接。

3、配合控制指标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最终研究结果,通过利用概括和抽象等方式形成控制指标体系,并最终需要具体体现在相应的建设地块上进行控制,且要在对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选择,确定相关的定量数据。这部分研究的内容属于“控制”性而非“引导”性,一般包括:道路宽度、断面形式;建筑后退红线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广场、公共绿地;绿化带宽度、景观视廊宽度值;停车场的位置、边界范围;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及视线控制规定;保证整体环境面貌的地块最小绿地率等等。

五、案例分析---新疆八一路片区规划实践为例

(一)研究背景

在城市化进程中,新疆及哈密市的发展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新区的不断建设和老城区不断的更新改造,使得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城市整体风貌比较混乱,城市建设急需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体系下进行城市设计的引导,以促进城市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

(二)项目的区位及优势

1、项目的区位

规划区东临西河坝(滨河路),南临回城乡,西侧以规划七一路为界,北临兰新铁路,现状总用地面积1461.84公顷,规划与哈密市总规衔接,规范范围适当扩大,规划总用地面积1495.89公顷。

2、项目的优势

项目位于哈密市中心城区,且紧邻高铁站。周边用地组团主要有吐哈石油基地,西北片区,东北片区,广东工业园,西部新城和老城区。周边用地多样丰富,除了自身较好的发展现状,周边用地的辐射与带动将更好的推进片区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周边主要的城市组团是西北片区、西部新城以及老城区。这三大组团基本形成等边三角形,而项目则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中心。西北临火箭农场,东北临高铁站,独特的地理区位凸显了项目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三)八一路片区控制性规划的整体构思

依据分析,八一路片区良好的周边资源优势和自身独特的区位,未来必将集聚和吸纳周边组团优势,以助自身更好发展。这决定了其作为哈密市中心城区的“聚宝盆”地位。 老城区:以更新改造为主,内涵式发展,挖掘城市文化特色,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绿地系统。 西北片区:以现有体育中心为基础,完善文化和商业设施,同时借助高铁站建设的契机,建成城市商务中心。

西部新城:依托新民六路,建设行政文化中心和商业副中心,疏解老城区的居住和服务功能,体现高品质生活的新城区 项目――

1、区别于周边片区组团定位,发挥“聚宝盆”的区位优势;

2、对项目现状元素进行多角度的梳理,发挥正面效应;

3、整合现状,加入新元素,促进片区功能的多元性;

4、利用城市设计手法改变“面貌平平”的现状。

(四)八一路片区的功能定位

1、策动新疆东部对内发展的桥头堡――现代服务集聚区

2、引领哈密市传统与现代交融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区――文化旅游体验区

3、提升哈密市中心城区发展活力的支撑点――乐活宜居示范区

(五)八一路片区的设计策略

1、整体提升策略--多点辐射,轴向推进

2、空间布局策略--有机聚合,组团协同片

3、交通组织策略――打通梳理,高效有序

4、绿化景观策略--廊网交融,城绿共生

5、文化保护策略――保存传统,文脉相传

总之,城市设计注重个性化的城市特色空间和形态营造,对城市的整体形象有一个直观的表达,实现了规划由二维向三维,由平面向立体的转变,注重人的感知和体验、创造具有宜人尺度的优雅场所环境。但同时城市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其尴尬的并非法定的地位和往往过于理想化的成果等问题,也无法替代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很大优势,如法定地位、控制力度、内容的详细程度等恰恰是城市设计的劣势;另一方面,城市设计存在自身一定优势,如清晰直观的图面表达,对城市形体和空间的整体引导等也正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短板。因此,规划应在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两者的各自优势,扬长避短,相得益彰,更好指导城市的建设与开发。

参考文献:

[1]柳健.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6.(5).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6

引言

城市特色是一座城与众不同,吸引人的地方,它一般源于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或是城市发展的新元素。对于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以众多“第一”成为西安最强劲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窗口的高新区来说,它应该如何在大西安的自然、历史格局下,通过城市设计,塑造城市形象、凸显城市特色,是本次城市设计的意义之所在。同时,也有利于新区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1认知思考

1.1项目认知

1.1.1区域环境(1)与水相畔,游山水。随着高新区骨架的拓展,连同昆明池遗址公园、洨河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区域将形成“一山屏卫,两河环抱”的生态格局。(2)与址相依,触人文。五大遗址环绕高新区,为创智新城的建设注入人文内涵。(3)与路相连,促协同。高新区将以高速铁路带动城际互通,以轨道交通促进版块协同,以道路联通提升区域活力。(4)与城相望,聚活力。高新区将依托老城,借力西咸,推进“产城融合”进程。高新区的区域发展条件可概括为:独具特色的山水格局、底蕴丰厚的人文环境、便捷高效的交通条件、充满活力的经济引擎。1.1.2内部条件高新区位于西安主城区西南角,是西安市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面积为141.8km2。规划区内部资源条件具有以下四大优势:①河流纵横延展、田林绿地广布,生态基底良好;②作为以产业立区的高新,产业基础较强;③文物保护单位较多,文脉资源较丰富;④土地资源供给充足,空间开发价值潜力巨大。

1.2重点问题

本次城市设计旨在发挥区域优势、挖掘内部潜力、激发城市活力、塑造城市特色。那么高新区该如何通过城市设计加快融入大西安城市空间格局?如何通过城市设计提炼与强化高新区的城市特色?以及如何保证城市设计的具体管控与实施?以上几个思考将是指引我们展开本次城市设计的重点问题。

2工作思路

2.1思路一:传递

为解决高新区如何融入大西安城市空间格局的问题,本次城市设计引入了传递的思路,将上位规划确定的各核心管控要素,由上到下依次传递到总体层面、片区层面及重点地段三个层级,同时由下到上反馈修正各级城市设计的核心要素,上下联动,并进行深化落实。

2.2思路二:分类

针对高新区的城市特色问题,本次城市设计在总体层面下又划分了14个片区,并归纳为三大类型,分别为新城塑造类、旧区更新类以及功能复合类。针对各类型、各片区存在的重点问题展开城市设计研究,塑造各类型片区鲜明的城市特色。

2.3思路三:分层

本次城市设计分为总体、片区以及重点地段三个层级。总体层面主要任务是总体框架搭建、宏观引导控制;片区层面主要任务是要素深入量化、片区特色塑造;重点地段主要任务是落实空间形态细化、管控落定空间。通过定性、定量、定形,将各核心管控要素层层落定,并结合“一图一表”,指导城市设计的具体管控与实施。

3规划内容

3.1总体层面

3.1.1总体艺术构架依据总体工作思路,首先承接上位规划《西安总体城市设计》确定的核心要素,分别对轴线、风貌、节点、高度等空间要素进行落定。以构建城市特色为出发点,在承接上位核心要素基础上,对高新区的现状空间、历史空间、现代空间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形成“一池两河,生态入城,两带联动,三核引领,四廊渗透,多片协同”的总体艺术构架,打造“创智高新,未来之城”的现代城市形象。3.1.2空间系统建构在明确城市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的前提下,将总体艺术构架中轴线、界面、节点、空间风貌、高度强度等系统进行空间落定,下面以高度强度体系为例:按照功能分区、道路交通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城市空间形态等因素,确定规划区共分为四个开发强度控制区域,分别为一级控制区(高强度开发区)容积率>3.5;二级控制区(中高强度开发区)容积率2.5~3.5;三级控制区(中低强度开发区)容积率1.5~2.5;四级控制区(低强度开发区)容积率≤1.5。高度控制结合强度分区,综合考虑道路轴线、城市界面、开敞空间、标志性建筑等高度影响因子,确定规划区的高度控制共分为≤24m、24~60m、60~100m、>100m,四个等级。最终,总体城市设计层面向下传递的内容形式就是通过一图一表,并继续向下传递。

3.2片区层面

3.2.1分区原则鉴于本次规划范围较大,在总体层面下,结合高新产业发展板块以及主要道路,划分了14各片区,分别为新城塑造类、旧区更新类以及功能复合类。新城塑造类,强调新区的构建与塑造,打造新的形象与标识;旧区更新类,强调提升与优化,恢复片区城市活力;功能复合类,强调梳理与植入,建立复合型的活力之城。3.2.2片区特色塑造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设计片区,以问题为特色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以南三环片区为例,设计引入“活力塑造,为人营城”的理念,以“生态网络、多元功能、垂直城市”为策略,营造片区现代、时尚、多元、宜人的城市特色。结合针对具体问题的设计策略,融入节点、轴线、界面等城市设计核心要素,构建片区自身城市设计体系,并以“一图一表”落实管控。

3.3重点地段层面

3.3.1总体艺术构架沿用总体管控方法,分别对各核心要素进行整合,构建出本次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框架,“两轴推进、三核带动、多片协同”。3.3.2重点形态细化重点地段在对高度强度、轴线、风貌等空间要素分析基础上,突出以形象塑造为核心目标,重点对视线通廊、景观节点、地标建筑、建筑贴现率进行了详细研究。为加强管控,以完整功能为划分依据,在重点地段形成规划图则,分别对控制性和引导性要素进行管控,保障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其中控制类主要对针对用地性质、地块面积、开发强度、建筑限高以及公共开敞空间等进行管控;引导类中分别对界面、视线通廊、建筑色彩、建筑组群等进行了详细的管控。

4特色提炼

4.1问题导向

着力解决重点问题,凸显城市特色。本次城市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分别对总体以及各分区层面的重点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研究,从而在城市设计核心要素体系研究上有所侧重。

4.2层级传递

为实现编制的详尽、要素的传递、管理的便捷,本次城市设计提出以“传递”为核心的“三层级”工作思路,一级:总体层级承接市级管控要素;二级:片区层级搭建核心要素框架;三级:重点地段形成管控体系。

4.3板块分类

片区分类型研究,强化片区城市设计差异性。在片区层面,针对不同的区位、自然、产业等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将其划分为新城塑造、旧区更新和功能复合三大类,对每一类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以此展开针对性的城市设计工作。

4.4图则管控

三级图则管控,提高可实施性。为有效衔接规划与管理,本次城市设计制定了分区设计导则、单元图则和地块图则三级管控图则体系,层层约束,逐级深入的管理手册,加强控制要素的具体落实,提高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