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的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建模的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建模的背景

数学建模的背景范文1

关键词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 数模竞赛 创新能力培养 改革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1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Activities 

in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al Background 

WANG Wenfa[1], WU Zhongyuan[2], XU Chun[1] 

([1]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2]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Abstract Under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based on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requirements and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o Yan'an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sub-level, sub-module" model of teaching and organization contest guidanc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in accordance with academic competitions, math majors and computer majors, two contests with a thesis project and Daiso, boutique website and digital-analog Association and second class "four convergence" approach to student innovation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personnel train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m building, professional building. 

Key words mathematical modeling teach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contest;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reform measures 

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能力。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竞赛的广泛开展对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实践中,既能增强大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能提高大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个问题是近年来众多高校关注的问题。延安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在近几年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1 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数学建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如经济、计算机及软件、管理、国防等,虽然数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人们对其认识也不断加深。但是,人们对数学类课程、数学学科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仍认识不够深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措施等诸多方面,仍然沿用传统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完全脱节。正如著名的数学家王梓坤院士所说“今天的数学科学兼有科学和技术两种品质,数学科学是授人以能力的技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技术人才,数学作为一门技术,现已成为一门普遍实施的技术,也是未来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门技术。因此,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数学类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能将其简单地当作工具和方法,而要将其当作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普遍适用的高新技术,在保证打牢基础的同时,力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的。 

2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 分层次、分模块实施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和竞赛指导 

一是在数学建模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教学中按照知识点及教师研究方向,将课程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九个模块。第一层次包括数学软件、初等模型、优化模型、数学规划模型、微分方程模型等五个模块;第二层次包括离散模型、概率模型、统计回归模型、数值计算与算法设计等四个模块。第一层次针对公共选修课教学,第一层次+第二层次针对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教学。具体措施是:由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团队集体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每位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主讲自己所从事的方向模块,在保证课程教学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同时,根据学生知识层次,充分发挥每位教师专业优势,有效地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二是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按知识点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其中,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三是在校内数学建模竞赛中,按照“建模知识+专题讲座+模拟+竞赛”的模式组织校内建模竞赛,主要以数学建模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为内容,使学生对数学建模有更加深入的感知和认识,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四是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按照“集训+软件应用+旧题新做+模拟选拔+强化训练”的模式组织全国建模竞赛,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洞察力、联想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精神为内容,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得到良好培养。 2.2 建立数学建模精品课程网站,为数学建模爱好者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网站将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数模竞赛有机地融合,为学生全方位了解、学习和掌握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相关技能开辟第二条通道。网站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描述、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建设规划】、教学团队【整体情况、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资源【教学安排、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电子教案、课程作业、课程习题、模拟试卷、参考资源】、实验教学【实验任务、实验大纲、实验指导、课程设计、实验作品、实验报告】、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课题、教学论文、学生评教】、教学成果【教学成果奖、获教学奖项、人才培养成果、教材建设】、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自测】、成绩考核【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实验成绩】、下载专区【教学软件、常用工具】、数模协会【协会简介、协会章程、通知公告、新闻动态、竞赛获奖、优秀论文、往届赛题、模拟赛题、校内竞赛、新手入门】等,这些内容几乎囊括了数学建模教育教学活动的所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料学习就可以全面了解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2.3 专业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各自专业优势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四个专业,其中两个为数学类专业、两个为计算机类专业。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两专业的长处和不足,按照专业结队子、学生结队子的模式组织教学和小组讨论,强化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强化数学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培养;在竞赛组队中,每队均配备至少1名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和1名数学类专业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2.4 延伸数学建模竞赛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校内数学建模竞赛试题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的实际问题。因此,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时,从往届赛题或模拟试题中选择一些题目,将其进行适当的延伸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选题。通过这一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3.1 我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得国家一等奖4项、国家二等奖6项、陕西省一等奖33项、二等奖71项,4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1名指导教师获陕西省数学建模竞赛陕西赛区优秀指导教师,600多名学生参与大创项目,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该赛事因此也成为了延安大学学科竞赛品牌和亮点。 

3.2 我校数学建模教育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质量工程项目及教改项目 

教学成果奖:“理工类大学生数学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09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地方性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荣获2003年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计算机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荣获2012年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厚基础、重实践、强化工程素质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11年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数学建模课程改革及数学建模竞赛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07年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质量工程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2010年省级特色专业;“数学建模教学团队”为2011年省级教学团队;“数学建模精品课程”为2012年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数学建模”课程获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4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批为省级专业综合试点项目。 

教改项目:“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为2009年省级重点教改项目;“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与实践”为2013年省级重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为2011年校级重点;“计算机相关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为2013年校级重点。 

3.3 依托数学建模教育平台,推动指导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 

数学建模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数学建模课程是一门面向全校理、工、经、管、教各学科专业大学生开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课程,主要以学生的洞察能力、创新能力、数学语言翻译能力、抽象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辨能力、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数学软件应用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以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数学建模竞赛、第二课堂、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为手段,通过“分层次、分模块、四融合”的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在提高我校学生解决在理、工、经、管、教等学科专业领域遇到的数学建模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为我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2013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BZ37);2014年陕西本科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数学建模”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数学建模的背景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

在新课改的推进实施下,教师应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组织小学生合作学习,在以小组为单位的上课形式下,让小学生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让同组之间相互交流,不同小组之间各抒己见,在交流和讨论之中,学习到更多知识。这种亲身体验交流学到的知识要比传统教学中老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掌握地更加牢靠,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为以后的数学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模式。

一、优化小组合作

在进行小组合作时,由于学生背景、家庭环境、性别、性格的不同,合理地组织小组才能达到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一般一个小组的人员数目以4~6人为佳,人数太多就不能很好的让每个人都参加进去,人数太少则不能深刻地讨论问题,并且成员的组成既要有成绩好的学生,也要包括中等生和学困生,这样才能发挥好学生的作用,并能让中等生更加优秀,让学困生也有很大提高。当然,小组成员也可以为了达到某些教学目标而进行调整。比如,为了创造一个竞争的氛围,可以采取男女生的形式进行分组;再如,为了使合作更加深入,可以按照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到一起,这样他们能更好地进行讨论学习。所以在小组分组时,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分组方式,从而优化小组合作,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明确小组分工

为了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分好小组后,组内成员任务也得有明确的分工。这样才会使每个小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任务完成后可以再交换角色,使得每一个组内成员都能体会到每个角色的不同,从而在不同的位置上都能使自己得到锻炼和提高,也更能增加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依赖,增加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

例如,在“摸球”一课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合理安排活动的角色。小组4~6人,组长的职责是记录小组成员从箱子里摸出的球的颜色,2~3名学生进行摸球,1名学生将组长统计的摸球结果写到黑板上,最后由一名学生进行结果汇报。汇报的时候一方面汇报自己小M得到的结果,另一方面倾听其他小组得到的结果,然后进行交流讨论。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在交流讨论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第一轮小组活动结束后,进行第二轮,小组中的角色也进行互换,使每个参加小组活动的学生都能体会到不同角色的职责和感受,从而能更好地体会到其他同学的感受,增强小组之间的友谊和团队意识。

三、综合评价成绩

传统的教学理念都是重视学生的个人成绩,在最后的成绩评价中,只评价个人的成绩。但是这种机制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弊端,容易导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小组内部优势感太强,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小组内越来越没有存在感,内心不免产生自卑的情绪,从而导致成绩越来越差,结果就是两极分化,也就没有达到小组合作学习来促进每个学生进步的目的,那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提出就是失败的。所以,可以采取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评比的方法。评比的方式是以小组的综合成绩进行评比,而不是仅仅评比学生个人,这样每个小组成员都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将影响小组的整体成绩,每一个学生都会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存在感。而分组时应考虑到各个学生的特点,小组内有成绩好的,也有不好的,这样成绩好的学生为了整个小组的成绩会帮助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而成绩差的学生为了整体也会主动学习。这样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讨论,极大地增加了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分组,并在明晰权责分配上实施彼此协作的学习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本文以优化小组合作、明确小组分工和综合评价成绩的方式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完善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俭.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4).

数学建模的背景范文3

关键词:数学建模定位实施

随着高中新课标对数学建模在高中课程设置中的要求的逐渐加强,如何更好地在高中实施数学建模成为很多一线老师面临的问题,部分老师积极地展开探索,对数学建模的教学原则,教学方式,数学建模活动的方式和模式等进行了探讨,但是大多数一线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的重视不够,认为高中课本中适合与数学建模结合的内容现成的不多,缺少教材,而数学建模的问题常常是未经数学抽象和转化的非数学领域的问题,教师的背景知识储备不足,所以,有部分老师就照搬别人的案例,忽视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学建模的教学效果不佳。尤其是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数学基础一般,怎么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更值得我们探讨。“高中数学建模”绝不是在“数学建模”前面加上“高中”二字,它与高中数学知识、高中生、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准确地给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定位,有利于指导数学教学以及更好地开展高中数学建模话动,而不至于陷入盲目及极端地处理数学应用。

1高中数学建模的特点分析

1.1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高中数学建模好与劣的一个重要标准是问题选取的好与劣,或者说问题的选取是否具有创新之处。比如,问题的选取有较好的生产、生活背景,所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或者具有一定的延拓性等。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与社会的接触面不同,知识水平和对问题的洞察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只要学生特别感兴趣,即使是别人做过的题目,也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别人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做下去。高中数学建模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所涉及的背景应该是学生所了解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问题的选择应该避免涉及学生比较陌生的领域,或者学生平时无法接触的领域。

1.2问题解决用的主要是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

高中数学建模是学生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增强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由于高中阶段所学习的知识的局限性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原因,决定了高中数学建模所涉及的实际背景不能太复杂,所用到的主要是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函数与数列、方程与不等式、线性规划、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线性方程组等比较初等的数学知识。但是,高中数学建模所用到的数学知识也不会呆板地局限在高中阶段。应该注意的是,高中数学建模所涉及的知识必须以高中阶段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为主,不鼓励学生大量学习所谓的高等数学知识。

1.3“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由于高中数学建模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建模重在“建”,强调学生的参与和经历,强调使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数学建模。可以说,如果学生没有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就不能算参加了数学建模活动。

2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三个层次

根据学生数学建模水平的不同,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在不同的阶段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

2.1简单建模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使同学们认识数学建模,会用简单的建模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故其主要内容包括:数学建模的含义;简单的建模法;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们大部分是初次接触数学建模,问题不宜过于隐蔽,也不宜过于繁琐,最好是稍加分析就可以找到问题的数学背景,然后就能解决的问题。此时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直接用数学知识就能解决,例如:函数、数列、线性规划、不等式、统计等内容中就可以根据应用题改编来进行简单建模的教学。

2.2典型案例建模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典型案例的建模方法和完整的建模程序。这时的问题需要比第一阶段更有深度,但是综合性不宜过强。这就是打基础的阶段,只有先把典型案例建模理解并掌握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综合建模。如果现在就用综合性很强的案例,会使学生感觉接受很困难,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下一步综合建模活动的进行。此时的案例可以来源于大学数学建模中的初等模型,或者中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例如:四足动物身长与体重关系模型、建筑物的震动研究模型、新产品销售模型、土地承包问题、均衡价格与市场稳定模型、不允许缺货的存储问题、代表名额分配问题等。

2.3综合建模

数学建模的背景范文4

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是一种模拟,是用数学符号式子、程序和图形等对实际课题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又简洁的刻画,或能解释某些客观现象,或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能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策略或较好策略。但是数学模型一般并非现实问题的直接翻版,其建立常常不仅需要建模者对现实问题深入细微的观察和分析,而又需灵活巧妙地利用各种数学知识。数学建模简而言之就是应用知识从实际课题中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精心选择数学建模教学问题使其具有较强地现实背景,在数学上需有一定深度,要经过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必要的若干修改,确实符合实际情境,建模过程才算完成。那么怎么在数学课堂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

1.结合教材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模型,引入建模思想

各种数学公式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学模型,教师应考虑在各部分知识中可引入哪些模型问题,如在代数教学中可引入各种基本函数的模型。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模型的兴趣,使得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习惯。

2.以身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潜意识

当前许多教师对于数学建模的教学都会感到陌生和不适应,数学应用与建模的能力是一项专门的能力,它与学习、掌握纯数学的能力有密切关系,但并不等价。应用的意识、技巧、方法、能力需要有一个培养、锻炼、提高的过程,建模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不断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学习新知识时要关注其应用背景,备课时要挖掘知识的应用价值,时刻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要多问几个数学上的为什么。

3.给学生提供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感知数学建模的特点

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好”问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提供经验和范式。所谓“好”问题就是接近学生的数学现实,适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求解中不需要补充大量的课外知识,并且有较强的生产、生活或理化等其他学科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求解中可以充分体现数学建模的特点过程。比如说:⑴自己或周围人的生产、生活的实际中;⑵挖掘大学里的成品建模问题将其简化;⑶教师自身多读国内外的相应教材刊物,进行整理编译;⑷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改编创作,比如在数列问题的教学之后,可以创作一些“人口问题”和“利率计算问题”等。

数学建模所要解决的问题,大部分是生活当中的例子,从构造数学模型、设计求解模型的方法到回顾等整个过程由学生去发现,去设计、创新和完成,而教师的作用是只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甚至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培养更多的是成功的问题的解决者,而不应该鼓励学生解决模仿性的问题。只要学生习惯这种近似机械的操作后,其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就会大大降低。所以要大力倡导主动的精神,好的想法、数学的机智及细致的作风。

数学建模的背景范文5

(一)传统数学教学的局限性。数学建模与传统数学课程中的应用题在形式上比较接近,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有明显的优势,传统的数学应用题在形式上清楚明确,没有多余条件,且结论唯一,这就使数学化的过程被简单概括,导致学生很少思考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修改已有的模型,从而忽视了数学建模的重点和难点。传统应用题多比较简单,不能完全体现数学建模的典型过程,所以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二)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用。建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其过程可以分为表述、求解、解释、验证等。首先,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能使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其次,数学建模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和工具,对部分现实世界的信息(现象、数据等)进行简化、抽象、翻译、归纳,将数量关系用数学公式、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就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数学建模来解答了问题后,还需要用现实对象的信息进行检验,以确认结果的正确性。

二、小学数学建模常见步骤

(一)生活情境。要建模首先必须对生活原形有充分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或情景展示等手段,向学生提供现实问题情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亲自经历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主动获取相关的信息和数学材料。在提供问题的背景时,首先考虑这些背景材料学生是否熟悉,学生是否对这些背景材料感兴趣。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目前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所熟悉的或了解的一些生活实例作为教学的问题背景,使学生对问题背景有一个详实的了解,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简化,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二)引出问题。教师引领学生解读、分析生活情景,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来感受、发现、提出其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机地进行引导,在引导时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针对情景“以问引问”,使情景和数学问题有机的整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二是呈现多个情景有序地推进数学问题的深入。(三)提出假设。根据情境核问题的特征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对数学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比较精确地数学语言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四)构建模型。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概括整理,从中寻找其普通的规律,并能抽象出数学模型,如: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公式、性质、法则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到一个较理性思考问题阶段。在组织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时,有时让学生独立探索,有时让学生协作学习,有时是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相结合,要根据数学问题的难易程度,灵活选择探索方法,达到数学建模的目的。

三、数学建模教学与思维的创新

数学建模教学应把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落实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即以教材为载体,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通过数学内容的科学加工、处理和再创造,使学生达到在教学中做数学,在做数学中用数学的目的,从而习得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建模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实际数学问题或现实情境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进而作出必要的、合理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提出合理问题,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也可以说是建模关键的一步。有时问题过于详细,试图把复杂的实际现象的各个因素都考虑进去,可能很难继续下一步的工作,所以要善于辨别问题的主要和次要方面,舍弃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抓住问题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为模型的建构提供方向。例如:例如限速80km/h,许老师3小时行了240千米,超速了吗?学生有的说没有,有的说有。师让学生讨论,这时学生有的就说了有时比80高,有时比80低,充分理解240÷3=80(千米/小时)求的是平均速度。

数学建模的背景范文6

中职数学教学要侧重应用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融入建模思想,用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就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

二、中职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应用分析

为进一步渗透中职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应用,在了解中职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中职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应用(如图1所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联系生活实际,深化建模思想

联系生活实际,深化建模思想是中职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应用的关键.由于中职的教学情况复杂多样,中职学生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要想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深化建模思想,必须从中职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入手,用生活化的教学奖建模思想渗透在数学课程中.如在面对纯数学问题时,已知a,b,m∈R+,a<b,求证:a+mb+mab.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增加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提出假设来证明不等式.可以将a克的白糖加水配成b克的糖水溶液(b>a>0),其浓度为ab,然后在糖水中加入m克的白糖,(m>0),待全部溶解后其浓度为a+mb+m,显然,加糖后溶液浓度增大,即原不等式成立.

2.结合专业课程,介绍建模方法

结合专业课程,介绍建模方法是中职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应用的重要举措.对中职数学教学而言,寓建模思想于数学课程教学中,应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在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介绍建模方法,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深入理解精神,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3.积极开展实践,培养建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