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小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科技小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科技小报

农业科技小报范文1

关键词:农科类高校;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基于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做好创业基础实践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要保证创业基础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予以支持,这也是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统一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农科类高校创业基础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的组织领导予以保障,通过加强统一领导,来强化组织保障也是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农科类高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办学条件与特点,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际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领导机制,包括高校创业就业指导办公室、学生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教学实践管理小组等,负责创业基础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整体规划、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管理监督与进度把控等各方面的工作,同时还要选派有多年创业指导经验的资深教师和相关专家组建评审小组,对基础实践教学的成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从而为基础实践教学的调整和创新提供科学指导,保障创业基础实践教学的高效有序开展。

二、加强基础建设,强化资源保障

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实践性,要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还需要一系列的资源作为基础保障。对于农科类院校而言,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基础设备设施建设是尤为必要的,除要加大投入建设常规的创业实训基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外,还应为农科类专业学生在专业方向的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实验场地、设备、仪器和必要的研发资金等资源,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创业基础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创业基础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还要加强对资金利用的监管,应建立专项资金,以满足创业实践基础建设与设施设备更新完善的经费需求,并要通过严格的监管,保证专款专用,严格杜绝专项资金的随意挪用、占用,为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提供可靠的资金基础。此外,还要加强对其他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包括校园文化资源、人脉资源、专业课教学资源等,为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提供服务与支持,全面保障创业基础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培训,强化师资保障

创业基础实践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一样,都需要有强大的师资队伍予以保障和支持,因此,在农科类高校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的构建中,还需要加强对教师培训的重视,着力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硬的强大师资队伍,为创业基础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一方面,农科类高校应加强对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并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强化教师的理论基础以及对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能力,也要定期组织针对创业教育教师的经验交流与教学讨论,可聘请农科方向创业指导的专家来校做担任专业顾问,增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各专业课任课教师的创业教育知识培训,立足农科类专业的实践性特点,通过各专业课教师将创业教育及实践的相关知识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当中,逐步加深学生对创业基础实践的认识,也为创业基础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保障

完善的制度也是保障农科类高校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农科类高校应在准确把握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创业基础实践教学工作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成果评价机制,教师工作职责,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管理规范等,要充分考虑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方面影响因素,针对“教、学、管”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规范把握,确保创业基础实践教学的开展有科学的指导,保证实践教学的良好顺利开展。此外,还应分别针对学生和教师各类违反管理制度规定的行为制定明确合理的处罚办法,严格公正的落实各类处罚决定,处罚并非根本目的,而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与教师能够更加自觉的遵守相关制度,保障创业基础实践教学的规范开展,保证对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效果。

总结:完善可靠的教学条件保障机制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必备要素,在现阶段农科类高校创业基础实践教学的开展中,高校应注重对实践教学开展的基础条件建设,并结合实际对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条件的保障机制进行完善构建,以此来满足创业基础实践教学开展的各方面需求,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自主创业与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韦春波,张莹,尹国安,张旭.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对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03)

[2] 田春莲,张德显,宏伟,白文林,刘明春.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农业科技小报范文2

关键词 时展;特色农业;浙江绍兴;柯桥区;南部山区乡镇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22-01

绍兴市柯桥区南部山区以平水镇、王坛镇、稽东镇为代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多以农业发展为主。山林众多,风景秀美,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绍兴后花园”之称。近年来平水镇因地制宜,在山区严格保护好风景林、名树古木、围村林等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平原地区大力发展“万亩油菜花”“万亩水稻”种植,集镇范围积极开展“庭院绿化”等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初步形成竹笋生产“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全镇现有竹材、竹笋加工企业10多家;王坛镇地处小舜江水库源头、会稽山纵深腹地,通过培育万亩梅林,打造浙江最美森林,构建多元化农业经营体系,已申报区级规范化农场47家,以花木、干鲜果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面积415.4 hm2;稽东镇着力发展香榧产业,流转林地种植经济作物,2014年已创建香榧和茶叶2个示范区,同时加大投入推进红豆杉、茶叶等特色基地项目建设。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南部山区乡镇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

1 绍兴市柯桥区南部山区乡镇特色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山区乡镇通过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出台有力有效的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和多种原因影响,特色产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尚未带动山区乡镇的经济腾飞。目前,绍兴市柯桥区乡镇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1 劳动力资源不足,成本较高

农业产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收获季节时间短。而我国大部分山区乡镇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收获采摘方式,需要大量劳动力。南部山区乡镇特色农业产品如茶叶、竹笋等收获至今仍依赖人工采摘挖掘,而当地的主要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进入城市务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产品收获季节明显劳动力不足。而雇佣外来劳动力成本过高,影响了农户的经济效益,导致特色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1-2]。

1.2 产业化程度较低,技术落后

山区乡镇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规模较小、经营分散,一般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生产链,加上生产和加工技术落后,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得特色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高新技术人员大多进入城市工作,鲜少留在山区乡镇,导致特色农业创新和技术水平不足[3-4]。南部山区乡镇产业基本上为个人性质或者家庭性质,没有成型的企业,大多为小型的企业,且经营比较散漫,时而开工时而停业。特色农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家庭生产单位产能较低,如家庭茶叶制作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抗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能力弱。

1.3 信息化渠道较少,产销滞后

山区乡镇地理位置特殊,一般远离城区,交通不便。特色农业农产品虽然受到市场的欢迎,却苦于没有好的运输和销售渠道。如今信息化发展迅速,南部山区乡镇镇政府虽然在着力培育提升农产品产业,如在农产品产业方面完成了普通商标注册、产业发展调研和电子商务销售培训等工作,但大部分农户尚缺乏好的展销渠道,茶叶等农产品仍然多是通过传统方式宣传出去,而极少采用现代信息化的销售方式。特色农业产品要打响更高的知名度,仍然需要打通互联网线上线下两条道路。

2 山区乡镇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2.1 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优化特色农业产业结构配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形势,因此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山区乡镇应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加快技术创新。同时,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改革传统的生产培育和自然开发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形式向技术密集型、精耕细作、精品优质的方式转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的本地特色农产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改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促进农业产业综合发展。

2.2 注重品牌建设,提升特色农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新时代形势下,区域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山区乡镇要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通过整合资源将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打造成大型的知名品牌,形成规模效益。政府发挥桥梁推动作用,企业发挥自身经营优势,两方联动,双管齐下,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方面,注重品牌管理,抓好重点产品的品牌建设,优化产品质量,强化市场规划和品牌运营,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的宣传推介,适应市场变化。另一方面,山区乡镇应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带动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开发。

2.3 加强信息联动,降低特色农业劳动力和销售成本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最大的特征,信息化社会也给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因此,加快特色农业发展也离不开信息化。山区乡镇应加强信息联动,加强和周边乡镇的协调沟通,有组织地输入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建设互联网信息平台,加快开发新兴的网络销售渠道如淘宝、微商等,通过C2C(个人与个人)、B2C(企业与个人)甚至B2B(企业与企业)等新型电子商务形式打开市场,减少交通等不利因素影响,降低销售成本,从而为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便利。

3 参考文献

[1] 韩萍.山区特色农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68.

[2] 王立华,李春山,梁淑芬.山区特色农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思路[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2):32-36.

[3] 徐秀英,闫伟伟,凌申坤.浙江山区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1):28-34.

农业科技小报范文3

一、主要成效

1、粮食生产持续稳产高产。近几年来,我县粮食生产面积稳定,持续获得稳产高产。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36.8万亩,2005年137.5万亩,2006年141.8万亩;2004年粮食总产58.5万吨,2005年59.9万吨,2006年61.7万吨;2004年粮食单产427.6公斤/亩,2005年428.5公斤/亩,2006年435.1公斤/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逐年增加。目前,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占有量约740公斤,粮食商品量达到27万吨,商品率约44。

2、粮食品种结构不断优化。近几年来,我县积极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粮食生产的优质化程度不断提高。1998年起,我县多次被确定为省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基地县。自2004年以来,全县重点推广了湘晚籼5号、13号、天龙香106、湘早籼31号、中鉴100、金优207等30多个优质高产粮食品种。2006年全县优质稻面积达87.05万亩,比2005年增加20.25万亩,占水稻面积的81,高档优质稻12万亩,比2005年增加6.7万亩,优质稻总产达41.4万吨。为适应我县牲猪生产的发展,2006年我县又在发展杂交玉米上做文章,全县杂交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4.5万亩,品种主要为临奥一号、澄海11号、联合3号、豫玉22号,玉米生产全部实行杂交化、优质化。

3、粮食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订单化水平显著提高。我县依托县大米厂、米业、市国家粮食储备库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组织龙头企业与粮食生产基地和农户签订合同,其中高档优质稻全部订单化,每年订单收购稻谷数量10万吨以上。二是粮食加工业不断发展。全县现有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的企业2个,有加工能力5000吨左右的中、小型米厂31家。此外,还有小型粮果、饼干、粉丝等食品加工厂400余家,每年需粮食1万多吨。三是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建立。为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2006年,由精制大米厂等稻米加工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了优质稻米协会,并在各乡镇建立分会,现有协会会员2150个。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为抓好粮食生产,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局牵头抓好了对粮食生产的组织领导。一是建立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县委政府把粮食生产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县、乡、村层级签订责任书,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等目标任务的完成。二是制定粮食生产计划。为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指导力度,我局每年都制订粮食生产计划,将粮食生产面积、总产等任务逐级分解下达到各乡镇、村,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及时召开粮食生产工作会议。我局每年要组织各乡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技站长召开两次以上专题会议,对各阶段的粮食生产工作作出及时的安排部署。四是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我局规定每个班子成员联系两个乡镇,负责各项政策的落实,督促农业生产的各项工作开展,同时,每个技术干部联系一个村,搞好农业生产技术指导。

2、加大宣传力度,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一是积极宣传中央1号文件和各项惠农政策。中央1号文件下达后,我局在认识组织学习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干部职工,通过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中央的政策深入人心,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和宣传国家、省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二是切实做好良种补贴工作。从2004年开始,中央对种粮农民实施良种补贴。2004年至2006年我县良种补贴面积309.93万亩,国家下拨我县良种补贴资金2955.57万元,全部及时足额发放到户。通过对政策措施的宣传贯彻落实,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3、强化技术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一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目前,全县建立了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体,县农业科技合作社、优质稻米协会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二是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局每年要开展水稻、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30多个,开展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近年主要推广了旱育抛秧、测土配方施肥、稻草覆盖免耕、天灯地鸭沼气肥生态优质稻开发等新技术,每年推广新技术面积达150万亩次。三是加强技术指导。我局在县电视台开辟了电视专题栏目,每周播放x次,每年制播x期;自行编印了农业》小报,每月1期,年发行量180万份;年举办各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班180期,培训农民2万余人;县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长期驻村蹲点、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指导技术,每年办样板示范点20余个,以点带面,辐射全县;县农技推广中心设立“农技信息咨询服务大厅,各乡镇农技站建立了“农技110”和农业信息网络。农技推广服务职能全市第一,专家服务基地全市第一。四是办好示范基地。主要建立了高档优质稻核心示范基地、玉米高产示范基地、植保“四无”示范基地、测土配方施肥基地、旱作节水农业基地等30多个基地,各基地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

4、加强农资管理,维护农民合法利益。近几年来,我局以农业行政执法大队为主体,以农资管理和打假护农为工作重点,依法办事,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一是加大宣传,营造良好工作氛围。通过印发宣传单、开展电视讲话、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法律法规,使之家喻户晓。二是创新机制,规范农资市场体系。主要建立了农资可追溯制和农资经营诚信体系,特别是在种子经营方面,建立种子经营档案,发放《种子经营信誉卡》。三是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制假贩假。建立农资经营市场准入制,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严格执法,从源头上治理农资坑农害农案件的发生;取缔贩假、售假、无证经营等非法行为,杜绝一切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超级秘书网

农业科技小报范文4

关键词:科学探究 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极大的促进着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变化。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彻底摆脱应试教育束缚的今天,同样教育需要创新。创新教育不再是进行一些技法训练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学生们具备与课堂学习所不同的学习方式,特别的独特的感悟,独特的模式,从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统一。对于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教育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听一听周围同学的意见为科学探究创设一种和谐的环境。

在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师生创设一种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火花的产生。和谐的环境能使学生的身心彻底放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发现和提出问题。为创设一种和谐环境,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仲裁者,对知识“正确性”具有最高权威,不允许学生提出意见的旧观点。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畅谈自己对班级、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并提出好的建议,让大家畅所欲言,真真正正为同学们创设一种自由的氛围,为科学探究创造一种自由的空间,从而为同学们发展口语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这样以来使教师和学生建立了恰到好处的双边合作,双向交流的关系。为科学探究营造了一种宽松,愉快的氛围。教师放下师长架子,俯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和学生交朋友,做学生的学习伙伴,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处理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宽松的氛围中,真正做到敢想、敢做、才会勇于探究。如《热胀冷缩》一课在得出液体有热胀冷缩后,突然有一个学生说这结论不对;水结成冰时,温度低了,体积却变大了。为什么呢?为什么会违背冷缩的原理?经过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是指在一般条件下而结冰是它的特殊性。

二、利用学生好玩的天性,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儿童天性好玩,也最想有创意的地玩,玩也是孩子们的一种学习方式。科学的玩能使学生长智慧,长才干。他们在玩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让科学探究过程与“玩”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玩中有所思有所得。探究式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等。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究,创新地探究。探究过程是一处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符合认知规律,同时也是一个逐步逼近真理的过程,是翻倒研究的基本过程,针对学生好玩,爱玩特点,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与玩结合中认识自然事物了解规律。有趣的自然现象吸引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同样满满的一杯水,结冰后为什么溢出杯子?低空中的雾在高空中为什么又变成了云?”课堂处处与生活实际有联系,通过科学探究对知识牢固掌握,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认知,从而进行新的探索,上升为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在各种心理特点上的结合是完全一致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就形成了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人们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个性差异主要包括个体在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年龄相同的学生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很聪明,有的则比较迟钝,有的善于记忆、有的善于思考、有的活泼、有的沉静、有的喜欢数学、有的喜欢外语。所有这都是人的心理差别和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跳起来够得着”。也就是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主动性对学习有困难的扶一扶,对基础扎实、能力强的学生激发他们向深层次探究。

四、让学生在活动中争当科技小能手

通过农业生产劳动,激发劳动兴趣,培养学生科技兴农意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进行教育即“实践中的教育”或者进一步就是说体验中的教育。尽管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和书本的方式传授给下一代,但有许多是需要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认识和掌握的,特别是远大理想的孕育,高尚情操的萌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亲身实践是不可缺少的。处于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学生,还有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概念和逻辑推理认识事物,亲身参加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体验,正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为此我们进行了传播科技“手拉手”“信息交流结朋友”活动。各学农小队把日常自办的科技信息小报,自制的科技信息卡片,以及红领巾广播站用的科技广播稿传播给广大农民,交流农业科技信息,传递致富情报,开展“电脑我们的好朋友”、“漫游科学城”“科技咨询台”等主题活动。参观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养殖场饲料场,提高学生们的科学探究学习的兴趣。

五、从身边活动感受科学的成果,培养创新精神

农业科技小报范文5

关键词:草地保护学;课程建设;南方;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186-03

草地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之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草地是生态环境的载体,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拥有天然草原面积3.9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可利用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4.26%,占世界草地的13%。草地是我国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我国为世界第二大草地资源国。此外,我国人工草地栽培面积也在迅速扩大。我国草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说明草业在我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草业在我国是新兴的产业,在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诸如草地病虫害导致的草产品质量总体不高、产量普遍偏低,而目前草地病虫害管理的方法相对单一,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存在环境安全、产品安全等问题。草地保护专业人才的缺乏,影响和限制了我国草产业的快速发展。

《草地保护学》是以保护草地免受病、虫、草、鼠害等危害为目标,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和探索经济有效的治理技术,确保草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未来就业主要面向饲草生产、高尔夫球场及园林绿化等领域,从事这些领域的工作,都需要了解和掌握草地病虫害的相关知识。此外,国家把“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作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而草地保护人才正是草产业、畜产品安全生产的卫士,保证草产品的安全就是保障畜产品的安全。所以,草地保护应着力服务“四大安全”,即草业生产安全、草产品质量安全、草地农业生态安全和草业贸易安全。《草地保护学》课程也应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培养胜任草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人才。

近几年,扬州大学草业科学教研室分别从《草地保护学》的教材选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南方《草地保护学》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与实践,获得了较好成效。

一、教材使用与建设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所以做好教材的选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选用的教材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性。所选用的教材必须是近几年公开出版的,获的公认的教材。因此,在选用刘长仲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草地保护学》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蓝本的基础上,将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农业植物病理学》(李洪连和徐敬友主编)、《农业昆虫学》(洪晓月和丁锦华主编)以及甘肃农业大学主编的《草原啮齿动物学》作为主要参考书开展教学。刘长仲主编的《草地保护学》资料信息全面、论述经典,且每章后都附有该章内容小结、复习思考题。全书最后还附有所有参考文献,全面地收集了教学内容相关的主要著作和学术论文,以便于学生查阅、学习。另一方面,适量引入《草地保护学》的新科的研成果方面的内容,去除了一些过时或陈旧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课程组还收集了大量授课多媒体材料作为辅助教学材料,如录像光盘“昆虫帝国”(英国广播公司制作)、植物病害诊断方法汇总视频等,备受学生欢迎。

配套使用的实验课教材是由本课程组教师根据南方草地病虫害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验室标本资源等情况自编的,并且每年修订编写一次,始终保持着内容的针对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教学内容必须要适应时代需要,增加教学新内容,以避免与生产实际脱节。以往各农业高校的草业科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大部分为《草原保护学》,其教学内容以天然草地、草原的病、虫、鼠害及其防治为主要内容,适宜于北方高校使用,而南方由于没有草原,且天然草地很少,且多为草山草坡,与北方草原区别甚大,如果仍然开设《草原保护学》显然不符合实际生产情况。此外,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饲草、草坪种植也成为南方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人工栽培饲草、草坪植物的病虫害等内容在南方农业高校《草地保护学》教学的内容中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且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并逐渐形成特色教学内容。

在《草地保护学》教学内容中,除保持病虫害诊断方法等作为重点内容外,还需进一步加强综合防治及各种防治技术方面的教学,尤其是生物防治技术,由于其具有不污染环境、不易产生抗药性、对其他生物安全等特点,在当前食品安全全民关注的时代背景下,正越来越受重视。因此,这部分内容应该在教学内容体系中重点突出,并将目前世界上新的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方法充实到当前教学内容中去。为了做到这点,本课程的授课教师经常查阅参考资料,了解世界最新的植保知识、科研成果,同时和植保系的专家经常沟通、了解。在教学中,对一些典型而难防治的重大病虫害,则采取研究性教学结合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定防治方案后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对该类病虫害的诊断和防治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一)提倡合作式教学

合作式教学是指采用教学团队(分工明确、协调统一)来组织教学,譬如不同种类的病害、昆虫、杂草等可安排不同的老师讲授。一方面教师根据学术专长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利于学生掌握与课程教学各模块相关的最新学科科研进展,使教学知识更全面、更精深;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和不同风格的老师(讲授方法不同、阅历不同、认知程度不同、科研方向不同)交流、沟通、对话,学习到多个老师身上的优点。

(二)尝试参与式教学

大学授课有3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满堂灌式教学,学生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第二种境界是展示型教学,即通过演示、展示等形式来配合讲授。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理解性地学习,但仍没有改变“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局面,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第三种境界是参与式教学,某些时候可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讲课、老师点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学生课下就会查阅相关资料、认真思考、相互讨论,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自学能力逐步提高。课前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专题(譬如生理性病害的诊断、化学防治的利与弊、生物天敌的利用问题等),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每次上课安排1~2位同学做5min左右的专题小报告,老师和学生进行点评、讨论后引出新课内容。通过上台汇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得到锻炼。一些任务可分小组安排,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大学阶段学习知识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加快网络化、多媒体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传统板书教学的拓展和补充。多媒体网络化教学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把单调、呆板的讲解趣味化、灵活化,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减轻教师的负担。

《草地保护学》课程内容涉及草地植物病害症状、病原物形态等,如果只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必然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课件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将大量高质量的草地植物病害症状、病原物形态特征、草地主要害虫以及草地有害啮齿动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在课件中还会穿插教学短片以及病害发生、侵染过程的FLASH,使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能更生动、直观和形象地表达给学生,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扬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下,本课程组教师将网络课程引入课堂,将《草地保护学》课程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在《草地保护学》课程网络课堂中,主要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资料图库(草地植物病害图库、草地植物昆虫图、草地啮齿动物图库和草地有毒植物图库)、授课录像、电子教案、在线作业、师生交流平台、实验课程、习题题解和参考资料等内容。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的方式自学,学习在线课件、下载授课录像和实验课教学录像、网上做作业、网上提问、网上提交作业等。授课教师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上网更新内容,并在线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四、《草地保护学》实践教学的建设

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之前,扬州大学《草地保护学》实践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非常滞后,实验室数量较少,实验设备不足,标本更新也严重滞后,部分校内实践基地缺乏维护,校外实践基地不稳定等;其次,实践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主要采取“教师讲解―标本展示―学生模仿”的方式,整个实践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简单操作、验证,缺乏参与实践的学习热情;第三,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各个环节没有有机结合,缺乏系统连贯性,大多数教学内容局限于《草地保护学》实验指导书中常见病虫害的辨别,学生缺乏对未知病虫害的诊断能力;其四,实践教学考核不科学:实践教学环节成绩评价没有规范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影响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教学。

(一)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草业科学专业的班级以个人“责任田”为单位,建立起个人校内实践基地。2014年,草业科学系在扬子津校区试验田专门划出10亩试验田作为校内草业科学本科生实践基地,以班级为单位,下设5~6个生产小组,每个生产小组根据专业课程需要,结合兴趣爱好,分别建立饲草生产试验田和草坪实践试验田,自主决定种植品种。从选种、整地、播种、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到最后收割、产量和品质测定,全部由生产小组自主完成。在生产实验中遇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具体阐述的细节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提高了实践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今后在学习和科研中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此外,牧草标本园、牧草(草坪草)种质资源圃等校内实践基地在开放式实践基地构建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在校内还定时借用植保系的“昆虫展览馆”“植物医院”和“病虫标本馆”等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草地保护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此外,联系多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草业科学系根据学校有关要求和实践基地需要,在扬州周边地区的高尔夫球场、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扬州大学后勤集团公司、安徽秋实草业、南通天马马术俱乐部、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并建立双方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签订合作培养计划,为草业科学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条件。

(二)加强构建网上实践教学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实践教学的网上平台,能对实验过程涉及到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流程等有感性认识,实现以学生自主型实验学习目标为重点,构建基于网络条件下的实验教学信息资源库。包括:本课程基本情况和教学模式介绍区;在线病虫害诊断训练;操作流程观摩模拟学习区;草地植物病虫害识别与控制观摩仿真区;师生在线互动区;其四,在线考核区。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实现模拟展示多种化学保护实验情景及化学实验问题解答,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有毒、有害的“实验”,并组织他们对实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严谨性。

(三)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考核方法

传统的实践课程考核多为根据学生递交的书面实践报告、实践总结给出成绩,刻板而陈旧,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抄袭他人的实践报告和总结,且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大同小异,无法拉开成绩差距。因此,构建一套与实验教学环节、课程体系调整相适应的考核方法十分必要。本课程组根据《草地保护学》实践教学的特点建立了相应的考核体系,包括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标本制作、互动式专题讨论、实验报告等,以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以及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如,随机选取鲜活的实物标本,考查学生对生产中重要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能力;每阶段实践结束后,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以多媒体等方式展示实践成果等。在以上过程中,提升学习笔记、实验报告、讨论讲座、实践成果展示等的计分比例,突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五、结语

草地保护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影响和限制了我国草产业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为培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并能胜任草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人才,有必要加强建设《草地保护学》等主干、基础专业课程。除了提高理论教学水平,更应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不仅由于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及思考能力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保障。扬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通过对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更是加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通过不懈努力,《草地保护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教学效果得到督导、学院、学校有关部门以及实习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韩建国.草地学[M].第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8):105.

[2]庞丹波,李生宝,潘占兵.草地害虫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138-144.

[3]刘长仲.草地保护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7):1-3.

[4]祁芳,李岗生,崔美香.植物保护现状及农业高等教育的应对策略[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101-103.

[5]朱丽梅.园艺植物保护教学改革的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2005,21(2):98-100.

[6]王靖,郑喜清,路慧,朱圣杰.植物生产类专业植物保护学教学建设与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9):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