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高市场竞争力范文1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品牌象可口可乐一样,长命百岁;让自己的品牌象微软一样强悍无敌?这些并不是问题,问题是你的认识有多高,你将品牌是不是置于市场的角度进行考虑的。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我们应该从最基本的、什么市场这个角度去理解。
什么是市场?好象这个问题并不是个问题,因为我们在学校里面就学到过,记得不太清楚,好象市场就是消费供需的总和。作为一个营销或企业管理的学生对这个概念了解程度至此就够了,因为他们或她们的认识只是在纸上的,而并没有走向掌控市场的岗位,没有一个明确的市场个体对象,他们或她们最紧要的问题是面对如何考试通关。但作为一个市场操盘手(营销总监、企划总监等)甚至企业老总,把自己的认识仍停滞在学生时代就远远不够了。因为面对活生生的、具体的市场,你要了解:什么是需要,目标消费群体需要是什么,目标消费群体需求有什么规律、目标消费群体需求有什么新的发展等等?为了叙述的方面,同时借鉴哈佛商学院的理念,我们还是从具体的案例中来认识。
我在《品牌价值建设与品牌价值管理》一文中提到了微软的品牌价值,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微软是如何赋予其品牌的生命力的。微软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上有最高品牌价值,这就要归就于比尔.盖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向、计算机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人”的需求层次等等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有了深刻地认识和研究: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尚属于凤毛麟角,但社会是在发展进程中的,因此比尔.盖茨坚定的认为计算机技术一定会普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每个人都有希望能够尽快地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心理,但排除计算机价格不菲的因素不说(正是因为当时计算机应用技术不发达,计算机消费市场小,购买力低,计算机生产和硬件新技术研发的企业没有经济来源去实现工业化生产和科研拨款,因此计算机价格不菲),每个国家、每个“人”的文化层次不一样、母语不一样,这些都是消费者当时对计算机需要的心理障碍。因此,微软在研发Windows 98操作系统这一产品上整合了相关厂商的许多产品:Web-Aware 用户界面、高级的因特网浏览功能、个人化的因特网信息、 Sute of Tools for Internet Communication用于因特网通讯的成套工具、升级包括更新管理器、 对虚拟专用网络客户的支持 (VPN)、基于超文本链接的在线帮助、故障检修向导、安装过程增强 Setup Enhancements 、FAT 32和 FAT32 Conversion Utility FAN32转换工具、Support for Intel MMX Processor 对Intel的MMX处理器的支持等多达40多处突出Windows 98操作系统产品亮点,使很多因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母语不同等原因而不敢用计算机的消费者也能方便的使用。微软在提高和普及计算机及技术的过程中凸现出品牌价值,消费者对微软品牌这种不断创新及让用户友善地操作的产品表现出愉悦、舒服等精神及心理上享受,因此对微软品牌的表现出极大忠诚度,使蓝顿、红帽子等品牌的操作系统产品商目前无法与微软抗争,这种表现在消费者心中的忠诚度就是微软品牌的生命值,因为微软品牌生命是根植于亿万消费者心中的,所以强悍无敌!
在本土品牌也有同样的案例:当手机今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沟通工具,伴随着3G浪潮的到来,手机将凭借运营网络的支持,实现从语音到数据业务的延伸,服务内容更将多样化,同时更孕育着巨大的市场商机。
根据麦肯锡的调查资料,中国移动在众多的消费群体中进行窄众化细分,更有效的锁住目标客户,以新的产品和新的文化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以新的业务形式吸引客户:锁定15岁—25岁年龄段的学生、白领的市场,推出中移动“动感地带”, 培育明日高端客户。
中移动在推出“动感地带”这一产品时,对目标消费群体作了细致地心理分析:15岁到25岁的年轻一族追求时尚,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好奇心强、渴望沟通,他们崇尚个性,思维活跃,他们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对品牌的忠诚度较低,是容易互相影响的消费群落;因此,在产品品牌命名上,他们针对目标消费群体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好奇心强的心理,以正、稳,以奇、特彰显,充满现代的冲击感、亲和力的手法,迎合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以目标消费群体崇尚个性,思维活跃、对时尚崇拜的心理特点,赋予了“动感地带”的“时尚、好玩、探索”品牌个性发,和“我的地盘,听我的”,及“用新奇喧泄快乐”、 "动感地带(M-ZONE),年轻人的通讯自治区!”等流行时尚的品牌语言;携手阳光、健康、在年轻一族中极具号召力和影响力、又有点放荡不羁的周杰伦为品牌形象代言人和600万大学生“街舞”互动、结盟麦当劳冠名赞助、“第十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等活动,回应了目标消费群体强烈的品牌意识,容易互相影响群落特性;以中移动运营网络的能力,实现了“动感地带”产品从语音到数据业务的延伸,满足了目标消费群体渴望沟通的需要。中移动 “动感地带” 推出后,用户已远远超出一千万,由于 “动感地带”品牌注入主张、属性、文化、个性的品牌文化,实际上是迎合了消费群体的心理情感,消费群体的好感度,使中移动 “动感地带” 品牌生命值急剧上升,表达在市场上就是联通“CDAM”无法抗争的力量。
无论是微软、中移动 “动感地带”等,“品牌”只不过是个名称而已。也就是说,品牌的生命值不在于品牌的自身,而是存放在消费者的心中;品牌生命值的高低不是虚拟的,品牌生命值在于有多少消费者偏好此品牌,品牌的生命数值高低就是有偏好于此品牌的消费者人数的累加值。表现地市场竞争中,就是竞争对手无法改变在消费者心中对品牌好感度的事实,因为微软、中移动 “动感地带”的品牌已经根植在目标消费群体心中。
提高市场竞争力范文2
继大卫・李嘉图之后,赫克歇尔和俄林从投入生产的各种资源要素的比例出发,拓展和完善了比较优势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源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比例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在生产那些能够比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有比较利益,即比较优势是一国参与对外贸易的基础和前提。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入世前后,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们一致认为: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蔬菜、水果、园艺产品以及绝大部分畜产品和水产品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大都缺乏比较优势,如玉米、大豆、小麦、谷物及其制成品等。
但实际的农产品贸易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下面我们分别看一下各大类农产品的具体情况:
粮食
入世以来,我国粮食一直呈净出口格局。直到2004年上半年,我国才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净进口73.6万吨。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的粮食不具有竞争优势,但事实上我国的粮食出口是在连续4年减产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入世后我国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并未受到预想的大冲击。特别是玉米虽然不具备比较优势,但却一直保持良好的竞争力。
水产品和畜产品
两者均出现进出口双增长态势。水产品入世后,一直处于良好的增长势头,但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并逐渐扩大。畜产品2003年出口额27.2亿美元,进口额33.6亿美元,贸易逆差6.4亿美元。到2004年上半年,贸易逆差6.3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同比上升50.1%。
水果
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顺差,并处在不断上升中。2004年上半年,水果出口量和出口额同比分别增加25.5%和29.7%,进口量和进口额同比分别增加12.2%和21.5%。但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有比较优势的品种并没有出现出口增长。比如,我国的荔枝和龙眼。我国是荔枝和龙眼的原产地,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品种丰富,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很大,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市场体系,储藏保鲜技术不高,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荔枝出口不到20%,龙眼基本没有出口。
蔬菜
入世以来,我国蔬菜保持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平衡农牧渔业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近年来,虽然南北美洲的市场份额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亚洲和欧洲仍是我们的主要进出口市场,2004年上半年,向亚、欧两洲的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2.2%,从两洲的进口额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7.5%。
二、竞争优势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矫正与充实
通过上述对农产品竞争力现状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现阶段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其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并不完全一致: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如玉米虽然无比较优势,但却表现出很好的竞争力;而大部分畜产品、水果和蔬菜虽然有比较优势却由于种种原因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不力。许多农产品潜在的比较优势并未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首先理顺我们的理论分析工具,找到真正制约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发挥的相关因素。
以上现象并不能证明以往的研究失误,也不是比较优势失灵。而是说明以生产成本为基础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竞争优势的全部内容。我们可以用比较优势理论前提条件的变化来解释上述问题:
比较优势理论假设只存在两个国家,在两个国家之间各自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分别提供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
而现在讨论的问题是多个国家的全球化贸易,不同国家提供的同种产品在质量、品质、服务等方面的表现是大不相同的,贸易参加国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有的国家因有较高的技术或较多的资本投入而有较高的质量或知名的品牌,可以占据成本、质量、信誉等多重优势,吸引更多的购买者。
该理论假设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
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只有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及其产品才可能进入国际市场。而现阶段,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资源、劳动可以被资本和技术所替代,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或被新材料所替代;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又可克服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所有这些表明,除了一部分不可替代的资源(如石油)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垄断优势。以资源的相对优势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虽然能获得贸易利益,但如果不能在品质、质量、技术含量、营销服务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下大工夫,比较优势无论如何是不能转化为现实竞争力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代农产品国际贸易和竞争,已经超越了生产、交换、分工和贸易的传统阶段,扩展到资源、技术、生产力、资本、市场、产业链和管理等多领域,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在发达国家的消费示范下,各国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品质、安全性、包装、甚至品牌和营销服务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的品质、质量、营销环节、流通体系、外部政策环境等因素都对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能否把产品成本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在我国,现阶段上述各方面因素表现如何?它们是怎样影响和制约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和竞争优势的发挥?
三、目前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农产品经营成本分析
我国农产品参与国内外贸易所付出的主要代价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还有流通环节费用、中国农业特有的成本外支出,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农产品的总经营成本。
1.生产成本。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土地经营规模进一步缩小,土地总量水平不断下降,要保持与过去相同的土地产出水平,就需要投入更多的配套资源。此外,由于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和外国“绿色贸易壁垒”的高筑,使得质量控制成本也在不断攀升。目前,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2003年3月,小麦、玉米、大豆的国内市场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高27.8%、35.6%和37.2%。许多农产品价格竞争优势丧失殆尽。
2.流通成本。长期的家庭小规模经营,造成我国农业严重的“重生产,轻流通”。农产品流通缺乏有效的市场中介组织和运输系统,致使大量超额利润滞留在流通领域。从国际间比较来看,中国玉米从产地吉林运到大连港口的运输成本是300元/吨,而美国玉米从芝加哥玉米区到墨西哥的运输成本合人民币还不到100元。农产品国内流通效率低下、费用高昂是造成农产品总经营成本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
3.成本外支出。根据世界农业投资的一般规律,工业化中期,农业比较投资率应接近或超过1,但我国从1984-2000年,农业比较投资率多数年份在0.2以下,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农业投资极端不足。目前,农产品的成本外支出占总成本的10%以上,成为农业竞争过程中的一个额外负担。
农产品质量水平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现代生产要素(资金、技术)的投入不足及市场导向的失误,我国农业区域性趋同、品种单一、质量低劣。大宗农产品专用性不强,优质和专用品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大规模加工企业和现代化市场需求;水果、蔬菜口味、外观、农药残留等方面问题严重,不仅出口屡屡受限,而且在国内市场开始引起广泛关注;畜产品存在疫病防治、饲养方式、屠宰设备等卫生安全方面问题,成本价格优势迟迟发挥不出来。2003年,我国66%的出口企业,25%的出口产品受到外国“技术壁垒”的限制。
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80%处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初级产品加工率仅在20%左右,其中,二次以上深加工还不到一半,与发达国家80%,甚至90%的加工率相差甚远。我们的许多加工品出口到国外仍然作为生产原料,这大大减少了农产品的增值机会,加大了资源的浪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3:1,而发达国家最高能达到4:1。以肉类为例,中国自1990年起,已成为世界第一产肉大国,但肉制品产量仅占肉类总产量的3.6%,年人均不足3公斤,与国外发达国家肉制品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50%相比,差距很大。
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组织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国际市场所需要的农产品,更没有大型的农业跨国公司,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尚未形成。大部分农户条块分割、经营分散、且往往与市场脱节,至今仍缺少充分适应政府政策、技术变迁、市场风险及国际贸易规则的中介组织。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工作滞后,品牌、信誉和信息资源严重匮乏,许多小企业急功近利,不守企业道德,再加上一些地方或部门对企业进行过渡干预,很多企业不能履约,造成严重的市场诚信危机,农产品品牌和信誉竞争力不足,很难在国内外市场上立足。现阶段,农产品出口流向越来越集中于日本、韩国和欧盟,其中,出口日本的农产品金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上升到36%,不利于规避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剧烈变动。
四、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途径探讨
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不懈的努力: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加强高产、高效种养技术的研究和农畜产品优良品种的引进、繁殖和推广工作,通过一定形式的技术积累,使比较优势内生化,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用来实现成本节约。
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农村公共品供给
利用“绿箱”、“黄箱”政策空间,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农业科学技术、卫生防疫、公共交通等的投资力度;重点建设产地-市场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和销售网络,解决农产品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走以质取胜的道路
大力整顿农业投入品市场,加强质量认证、标准认证、安全认证等基础性工作,仅仅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这个重点,逐步建立市场自检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口。建立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打生态牌,重点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和畜产品深加工,走农业生产企业化道路,把龙头企业发展成为联系农民与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中介和桥梁。
提高市场竞争力范文3
2005年中国报业迎来了市场化改革、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为继续深化报纸出版体制机制改革,壮大报业实力,提高竞争力,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在报业改革进程中的有效指导作用,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即将组织召开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政府部门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平台,研究分析中国报业的发展与改革现状,进一步交流经验,促进报业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竞争实力。
报业竞争力水平是政府评价和研究报业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直接关系到报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提高报业竞争力,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一个重点工作,主要是通过这样一种工作形式,推动和促进中国报业迈上更高的台阶,使其在竞争发展过程中能够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和竞争力监测的标准,检验报业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具备的能力和资格。
2004年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为提升中国报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报业市场竞争力,倡议并成功主办了“首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在业内引起巨大反响。大家认为报刊司作为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为广大报业同仁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共同研究我国报业发展中的问题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义,希望把这个活动继续办下去,并且使会议的主题更切合报业发展的实际和针对当前我国报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即市场主体问题。这次年会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将主题确定为“重塑新型市场主体,培育中国报业竞争力”。会间将围绕“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实现途径”、“以资产为纽带构建新型的报业市场主体”、“创新运营,提升报业市场主体的竞争力”三个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此外,会间还将设立分组讨论的圆桌会议,集中关注“资源整合:报业集团化建设的阶段性演进”、“资源驱动:构建专业行业类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和“转型挑战:区域性城市类报纸的竞争模式创新”三个个性化问题。对报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难点热点问题的深入务实的关注,是本届报业竞争力年会的首要宗旨。
会议期间将“2005国内都市生活类报纸竞争力20强”监测结果,这也是这次报业竞争力年会非常引人关注的一个焦点。首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了对都市报的监测结果,社会反响非常大。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看法,甚至有个别报纸也对这次监测提出一些质疑,讨论把产业或者是企业的一个竞争力指标纳入报业进行监测是不是很合适。我们认为,根据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若干关键性数据,按照从产业研究的层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都市报进行严格的监测,并将其监测数据转化成报业竞争力评价的个性化指标,它并不是评比活动。对都市生活类报纸的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新闻出版总署对报纸年检的数据和总署的出版业年度统计数据以及社会研究机构的一些公开的监测数据。对这些数据综合分析后,套入企业竞争力监测的模型,最后形成对都市生活类报纸竞争力结果。2005年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已经有278家都市生活类报纸进入监测范围,比去年范围扩大了一些。从我国目前的报业布局结构看,全国1900多种报纸中,省以下的报纸约占全国报纸总量的87%以上,区域性比较强。大家十分关心都市生活类报纸竞争力监测的问题。有的媒体将都市生活类报纸竞争力的监测结果誉为媒体活力健康体检。这个比喻非常形象,通过数据监测,了解媒体的生存现状,了解自身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尽快提高竞争能力,是这两次竞争力年会力求达到的一个目的。
本次年会还将发表我国的《报业发展年度报告》,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就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报告。《报告》主要就我国报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态势、发展环境、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5年的主要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分析,分别从报纸出版、发行、广告、印刷、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分项评述。《报告》收集了我国1990年以来报业发展的主要数据,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和分析近15年来我国报业的发展变化,在总结报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未来的走势。《报告》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统计口径,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闻出版行业的统计方法,首次以政府名义公布我国的千人日报拥有量。《报告》还就我国各区域主要省份的报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述和深度分析。
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报纸有党委机关报438种,晚报都市类报纸285种,生活服务类报纸245种,还有其他专业类的报纸约900多种。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报业的繁荣。去年全国发行量超百万的报纸有20多家,有50多家经营额超过亿元,我国报业作为一个产业已经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报业基本形成了以党报为龙头,各门类报纸共同发展的局面。新闻出版总署积极履行政府职能对报业进行宏观调控,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指导。今年以来,报刊司着手进行了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制定国家报业总量结构布局发展规划,并将通过规划控制报业发展的总量,优化报业的结构,使其合理布局,使报业实现科学、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我国目前有39家报业集团,基本都是以党委机关报为龙头,与所属子报子刊和出版社等构成一个多媒体的报业集团。这些集团在全国报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经营效益都是比较好的。但是,这些集团由于受传统报业的体制限制,在组建过程中有的是按照行政区域自然形成,有的是用行政手段整合的,因此在以资产为纽带这样一个运作模式过程当中还有一些先天不足。目前报业集团在发展还面临着如何构建一个党委领导下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和整合内部资源的问题。集团内部资源重复、闲置和浪费的问题仍然是困扰集团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第二届竞争力年会关于报业集团的专题主要是围绕如何促进报业集团化建设和进一步优化资源进行研究和探讨。
行业报是从行业机关报的模式转变过来的,其目前的办报思路和经营运作方式还带有浓厚的机关报色彩。当前行业报改革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利用和挖掘行业的信息资源的问题。行业报需要从出版内容、读者定位到发行渠道方面都要进行深化改革,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真正成为行业专业的一个咨讯媒体。
晚报都市报同样面临着发展和改革的一些问题。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晚报都市类报纸在一些区域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品牌,在市场化进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从提高竞争力的角度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目前还有一些都市类报纸靠降价发行,低价倾销,或者不计成本盲目扩大规模,或者出版内容的同质化等等问题。因此,这次中国竞争力年会分组议题将对都市类报纸如何创新进行交流和研讨。
国际竞争与中国报业
中国报业和自己比,发展速度可以说非常快,与国外相比,中国报业伴随着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但是中国报业又有许多自身特有的一些情况,中国报业的发展一直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报业在深化改革方面步子迈得很大,从过去机关报由国家出钱办报,国家出钱发行,到现在80%的报社已经实现了不依靠国家拨款,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而且这一模式给我国报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西方传媒一般有上百年的历史,其发展也是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给中国报业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我国报业还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当中,虽然报纸总量和西方一些国家相比并不少,但是发行量,出版质量,以及在国际上影响目前还有一些差距,这也是我们不断强调要深化改革,提高竞争力,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更迫切的要求。要迎接这样一个挑战,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为了促进我国对外交流,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都需要提高我国报业的竞争力。只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才能使中国报业有能力,有条件参与国际媒体的竞争。
现代企业与现代媒体
企业的发展和媒体正面宣传报道所创造的一个良好舆论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现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媒体对企业的信任和企业对媒体的信任与互动。在报刊管理过程中发现, 个别媒体对一些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过分炒作,也有个别记者利用新闻报道谋取个人私利,不惜策划企业的新闻或者寻找企业的瑕疵来过分地夸大,也发现有的人打着为公共利益的名义,对一些名牌企业的个别问题随意夸大等问题。作为媒体一方面要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关注涉及公众安全的一些热点问题,维护广大群众的知情权,但是同时在报道这些问题的时候要客观、公正,不能只抓一点不计其余,或者是炒作新闻,扩大自己的发行量。因此,企业和媒体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理解,共同构建在一定法律、道德和秩序的范围内的信任和互动。
媒体的公正性也是报业提高竞争力的一个基础,是重要的一个指标。报社对出版内容负责,记者对自己采访的事实负责,实事求是。有一些反映某些媒体敲诈企业的问题,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在核查过程中,有的企业不敢站出来。如果企业都能够勇敢的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者掌握一定证据以后,向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举报,问题是能够妥善解决的。
加强报业管理
提高市场竞争力范文4
中国对美出口集中在机电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机电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占据中国对美国出口市场的半壁江山。在传统大宗商品中,家具玩具和纺织服装(包括针织和非针织)、光学照相医疗设备、钢铁和木及木制品、木炭为主要出口商品。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塑料橡胶、光学和医疗仪器和金属及制品等,其中,前四大类商品占中国自美进口总额的63.2%。
综观美国商场中的中国商品,可以看出中国商品拓展美国市场的战略主要是要提高中国商品的质量和科技创新。
一、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存在的问题
低层次、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的中国商品是中国对美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在美国大型超市里,中国商品种类多,如玩具、服装、鞋袜、电池、箱包、灯具、被褥、枕头、厨具、家具、运动器材、计算器、照相机、电视机、电脑显示器、电脑键盘等等。在这些商品中,中国产品所占比例一般在30%以上,部分产品如玩具、箱包、鞋袜、计算器等则占到50%以上。在这些大型超市里,中国产品一般是以美国品牌的面目出现,只有在标牌上很不明显的地方标出: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而在一些较低档的专卖店里,充斥着物美价廉的中国货。卖的东西主要是日用杂货、新鲜蔬菜、肉鱼蛋奶等,其中有60%-80%的东西来自中国,有浙江的牙签、福建的香姑、山东的粉丝、海南的鱼干、四川的酸菜、广东的蚝油,云南的“老头乐”等等。这些产品几乎都是低层次、附加值低的中国商品。其缺陷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商品科技含量低,要么是原汁原味土生土长的原始产品,要么是劳动密集型初加工的初级产品;二是档次低、质量差的低价格产品。产品粗加工、花色品种单一、样式陈旧呆板;三是全线出击,无所不包。中国商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品牌鱼龙混杂。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低档次商品生产的世界工厂。
二、提高中国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就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是中国商品处于低层次竞争的主要原因。在美国市场上,中国商品种类多,但大多是低档次、初加工的日用杂货,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如同为泡菜,韩国泡菜和四川泡菜在健康问题的评价差距甚远。韩国泡菜被评为世界级的健康食品。美国市场是韩国泡菜的天下。而四川泡菜,似乎只有美味的名声,与“有益健康”好像并不达界。同为泡菜,差距咋这么大呢?除了四川泡菜的制作方式与韩国泡菜的制作方式不同之外,最主要的是韩国泡菜经得起科学指标的鉴定,证明其对身体有益。而四川泡菜不能解决制作过程中涉及的科技问题。如保鲜剂(苯甲酸钠)的添加、亚硝酸盐等问题。如果我们能通过科技手段解决四川泡菜的难题,完全可以与韩国泡菜的销售平分天下。同样,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也是我国出口美国商品的一个薄弱环节。在美国市场,随处可以见到中国出口的成衣、绢花等日用品和装饰品,但是,当你仔细瞧时,你会发现不仅产品粗糙,而且衣服掉线、掉纽扣,绢花颜色灰暗、缺枝少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产品的粗加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形象,并成为扩大在美国销售,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制约因素。应当看到,深加工、精加工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一块不锈钢薄板,加工成一般金属制品,其增加幅度仅为45%,精加工成高档餐具,其增加幅度可达300%,而应用于计算机制造业,其增值幅度竟达1500%以上。
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就要制定精明的市场策略。
通过创新思维、创建名牌产品,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优秀、驰名的品牌可以为企业带来极高的经济效益。名牌就是企业或产品的牌子长年累月在顾客心目中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并成为影响顾客消费心理的主导因素。在同等质量的条件下,名牌产品的价格要高出一般品牌产品价格的数倍。在美国人,甚至是中国人自己的感觉中,中国商品大多是价格低廉的低档货。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产品品牌繁多,但没有多少品牌能给美国人深刻的印象。如中国是生产衣服和鞋的大国,美国市场中到处都是“价廉物美”的中国生产的鞋和衣服,如运动鞋平均价格在每双20美元左右,鞋子没有牌子,80%以上的鞋子都标明:MADE IN CHINA。真正名牌的衣服和鞋却是外国生产的。中国商品质量差,做工毛躁、薄利多销,一方面耗费了大量有限资源,另一方面带来的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会使本国经济成为一种不断透支的经济。
美国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认可度极深,因为品牌包含了他们对质量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比较准确地表示了自己的消费层次,所以他们较多购买有品牌的产品,也愿意付更多的钱。但是,有品牌的产品并非一定高价,美国产品的品牌往往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一般由品牌就可知道其价位,如MocyS(梅西)属于中档,Wal一Mart(沃尔玛)则是较为便宜与大众化的。因此,中国企业要想在美国市场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就必须制定精明的市场定位策略,树立名牌意识。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根据美国对于中国某种产品属性的重视程度,确定本企业产品的名牌档次,创造产品鲜明的特色、个性和市场形象,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要和偏爱,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就要尊重他国文化。
尊重他国文化,突破文化壁垒,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商品出口市场竞争力非常重要的条件。由于世界各国的历史渊源不同,其文化形成的内涵也有着巨大的差异。不同的地区和种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定位,这就要求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应充分了解、包含和体现美国文化,才会受到美国消费者的欢迎。
美国消费文化很注重保持商品的“自然”(Natural),即喜欢商品质量的本来面目。他们将商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放在第一位,因此突出强调商品的安全标准。如,他们喜欢家具木料的本来颜色而不是花花绿绿的涂料加工,食品加工的自然添加剂而不是口感很好的化学制品,化装品的自然成分,衣服的天然质料等。这与中国消费者对商品的喜好有很大差别。
美国消费者注重产品质量的含意与中国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理解也不同。他们对商品质量的了解已扩展为广义的产品用途、技术指标与规模、包装质量、产品标签、产品使用说明质量,售后服务等。按美国市场的惯例,美国大零售商都接受顾客退货,只要有发票,即使包装已拆开、商品已被使用,也可退换,而且不用做什么说明。因为退货的损失并不是由零售商承担。例如,捷达等汽车公司通过良好的售后服务,通过汽车的维修和零部件销售,获得了高额的利润。
美国消费者注重民间节日文化,如,每年2月14日情人节,情侣们总会不失时机的表述衷肠,玫瑰由平时的二三元一枝涨到了十几元乃至几十元一枝。感恩节(11月底)开始便是美国人冬季节日购物的季节,特别是圣诞节,是美国商品全年全销售旺季,通常要占全年销售额的三分之一。还有如母亲节、独立节等也是商家销售礼品的良机。美国作为移民大国,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也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消费市场。有些产品的附加价值还体现在环境文化上,如星巴克咖啡、上岛咖啡等。
仙鹤在我国是美好与灵性的代吉祥的,在西方就可能是凶的。仙鹤在我国是美好与灵性的代表,但在法国却是蠢汉和的代称。我国文化将骷髅和恐怖、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但在美国蝙蝠却是福气的象征,因此,在采用各种图案来进行包装设计时,一定要弄清商品进口国消费者禁忌,避免产生误会甚至引起纠纷从而影响销售。
总之,美国市场上中国商品之多,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要进一步增强中国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树立中国产品的良好形象,间接提高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必须提高中国商品的质量,在产品的科技含量、市场战略、尊重他国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慕菡.中美贸易中污染产品的动态变迁.商场现代化.2008/12.
[2]赵云.中美贸易顺差相对规模的测量.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3]赵云.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规模研究.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5.
[4]陈媛媛.中美贸易在中国经济战略中的地位作用.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02.
提高市场竞争力范文5
关键字:高职学生;市场营销;竞争力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20-011.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为连锁销售企业的销售管理和大中型企业的中基层销售管理岗位。通过与校企合作企业的沟通,企业对高职层次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通用化向专门化转变的趋势.企业在蓬勃发展、市场不断扩张的进程中,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和管理分散在各地的市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就任于商:贸类企业的市场及营销管理部门的助理、代表、经理等岗位,也:有部分营销精英成长为销售总监等高层职位。基于人才需求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市场专业人才供应需求情况。
2.企业对高职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分析
2.1身体素质要强。销员工作强度大,市场环境竞争非常激烈。在工作中压力比较大,时常自我内心会受到打击,因此需要自身身体素质经受得起。企业对学生身心素质需求,主要有: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能够承受一定的劳动强度,适应经常出差。学生心理素质良好,可以自我控制,能够顺利进行调节。遇见挫败时,能够意志坚定,具有承受挫败能力。营销专业是一门和人打交道的职业,基于不同人群不同喜好进行交流,这对营销人员要求比较高,应该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在人际交往上还应该具备主动服务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2.2具备吃苦耐劳精神。人才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当企业用得上,留得住之人才。市场营销大多都是从基层做起,营销管理人才如果没有一线销售和市场销售经验,很难做好高层销售管理工作。因此,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他们的打拼于市场中,接受市场给予的肯定。这个过程是比较艰辛的,有些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表现得不能吃苦,他们不愿意到基层销售岗位去开展工作。一般,企业在选用人才时,他们一般都会看中学生是否有一颗在一线工作的工作决心,特别看中学生的诚信守纪素质。
2.3具备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企业营销人员他们大多时候都会有自己的销售区域,工作状态一般都是自我管理和约束中进行。而且很多时候都是他们同物、财打交道,这个时候又无旁人监督。营销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我职业道德,赢得更多尊重。
3.提高高职市场营销学生就业竞争力
3.1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定位培养学生的,主要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该过程中就需要有一位营销专业知识理论扎实,又具备营销经验的双师型教团队。可以对原有的教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师理论知识。每年让教师带到企业去实践工作,能够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企业将具有扎实实践能力的人才引入高职院校,兼职教学队伍,并且给予专业技术职称。不断充实教师教学队伍,为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3.2做好指导工作。教师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是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当他们走入社会,站立在第一线工作岗位上,属于社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学校要做好就业引导工作,做好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更好持续发展。学生进入校园第一天起,他们就明确了各自学习目标,在教师进一步引导中,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确定了就业目标之后,明确了今后从事的就业岗位。在大学期间,学生拥有了自我学习方向,便可以避免出现盲目完成大学生涯现象出现。
3.3做好实践教学。为了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应该通过建立起科学教学观念。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定数量的实践课程。基于注重实践教学理念中开展教学。整个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占据了课时百分之60%。确立起学习阶段性教学目标,一年级是岗位认知阶段,二年级是专周实训阶段,三年级是顶岗实习。确定了三段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本专业知识学习,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完成市场营销的基础实践工作。在实践学习中,加强学生时常营销意识,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企业岗位空缺也可以从高职院校中获取相应人才。人才培养应该围绕企业岗位需求开展,企业对人才有哪些需求,高职院校学生当前缺乏怎样的能力,从而开展针对性教学。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以及管理能力。根据企业调研以及座谈结果发现,在进行人才培养中,需要将重点放置在敬业精神以及职业道德上,不断提升学生身心素质。从学生进入学校以来,就让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付出。
3.4校企合作模式。在近些年来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以及后订单培养模式,这三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校自身实际的了解,科学选择教学模式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订单培养模式主要指的是一种由学校为企业招收相关专业学生,由企业为学生提供奖学金,把学生当作订单培养对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三年学习中,教学计划将是学校同企业来共同商定。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指的是一种学生在学校学习到了基本技能之后,又到企业中进行实习的教学模式。后订单模式主要指得是一种学生在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企业有人才需要,学校动员学生报名参加企业工作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已经确定,学生也将会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
结束语
总之,目前高职教育实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模式,较好的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以专业为根本合理运用多形式、多阶段创新教学模式,则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为高职学生就业稳定率的提高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高职教育中应得到更好的应用。参考文献:
[1]余黎明.研发支出和市场营销投入对企业成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调节效应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2]胡朝举.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制依赖及理论模型--基于不同体制条件下的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PKU -2011年9期
[3]李睿.中职学校市场营销类专业增设艺术设计课程的探讨[J]. 《教育导刊(上半月)》 PKU -2013年9期
提高市场竞争力范文6
我国牧区现存的家畜品种及其地域分布,是适应各地草原生态环境,适宜游牧生产,以及与传统的自然经济协调一致的牛、马、骆驼、山羊、绵羊五大类牲畜。在提高家畜饲料转化效率、改良土种家畜时,无论采取土种选育,还是引进良种,以及杂交改良等措施,当然要达到优质、高产、早熟、快速周转的经济目标,也必须实现适应该草原地区自然环境,而且抗逆性强的生态目标。这样才能发挥草原畜牧业顺应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的优势。如果单纯追求高产,不顾条件地盲目引进其他饲料反应的家畜品种,而不适应该草原生态环境,就可能出现减产甚至死亡,难以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
所以,各草原地区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制定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具有特色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畜牧业产业及其相关产业。
二、切实保护、建设、合理利用草原资源,走“生态畜牧业”的道路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草原退化面积已达8667万公顷,每年有133万公顷草原发生退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275%。新疆、青海、、甘肃的草原大约有30%的面积已发生退化,宁夏退化草原面积已占其总面积的97%;内蒙古草原退化面积为2992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4%。据统计,50年代以来,全国天然草地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30%~50%。内蒙古在50年代时,每公顷草地鲜草产量为1912公斤,到80年代降为1050公斤,全区草原牧草产量平均下降40%~60%。在植被数量减少的同时,牧草的质量也普通下降,多年生优良牧草的数量大大减少,劣质杂草及毒害草数量增加。
由于沙化草原位于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上风头,冬春季节,植被稀疏,风起沙扬,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和尘源地。草原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沙尘暴、荒漠化的不断加剧,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构成了严重威胁。
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的高低受气候、草地状况、家畜品种、饲养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草地状况是主要因素,没有优质的草地,就谈不上稳定、优质、高产地发展畜牧业。当前我国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较低,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大约为30%,而世界上农业经济发达的国家一般为50%以上,美国为60%,加拿大为52%,法国为57%,英国为70%,德国为73%,丹麦、新西兰为97%,俄罗斯接近50%。多年来,我国虽然对草地建设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入不敷出的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1949年~1996年国家对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等12个省(区)的草原投资累计46亿多元,平均每年每亩投资仅3~4分钱。
目前,我国设立了农业发展基金、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农业机械化发展基金、水利专项建设基金、林业基金、育林基金,但却没有设立草业发展基金。草原管理机构薄弱,全国平均每200万亩草原仅有一名管理人员。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受益的是全社会国家和社会各界一定要加强对草原投资的力度,保护草原、建设草原,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使我们的生活水准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树立品牌意识,突出草原绿色产品的特色,争创名牌产品
“草原”特色品牌,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象征。保持和发挥这个特色,可以创造大量的“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等名牌产品,提高草原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草原”是各类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牧区畜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离不开对草原的保护建设和科学利用。草原是生产有机食品的基础条件,为了适应现代人类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的要求,发达国家正在努力把那种消耗化肥、农药、能源多的“石化农业”转变为种养结合、有机物循环、无公害、少污染的“有机生态农业”。我国广大草原畜牧业生产地区,大多处于偏远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纯净的水、空气和土壤,是绿色净土,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是无污染、安全的绝色产品或有机产品。在国内享有盛誉的伊利、蒙牛、兴发等,都是靠“大草原”这一绿色、特色品牌打响的。
打好草原品牌的基础,是保护好、建设好草原生态,维持草原的良性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影响草原品牌的最大问题是草原生态恶化。这也是目前草原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解决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的矛盾,必须找准路子,切实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发展集约型、生态型畜牧业。实行舍饲、半舍饲和划区轮牧,走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的生态畜牧业的路子。
目前我国不少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企业的商标意识十分淡薄,在商标问题上还存在着一系列盲点和误区。①产品没有商标;②商标设计具有随意性;③商标不注册;④商标注册范围过于狭窄;⑤不注重国际注册;⑥商标不宣传。如中国羊绒企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虽然出口量不少,但多为他人作嫁衣。据市场调研,2000年中国出口羊绒衫达900万件,通过自有品牌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不足10%,90%的产品是通过中间商换上自己的商标销出去的。
另外,还要注重草原绿色产品的促销宣传。“再好的酒也怕巷子深”。广告宣传能激发消费者对本企业及其产品的兴趣,加深其印象,提高企业知名度。优良的产品质量配合以周密规划和全方位的广告宣传,能够促进产品的名牌化进程。
四、实行产业化经营,提高畜牧业的生产、经营组织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牧区搞产业化,应当坚持以下原则:第一,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缘、人文的资源优势,选择对当地经济影响大、产业关联强、总体经济效益好的主导产业进行扶持。第二,综合开发,市场导向。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确定产业方向,以求产品质量和品牌上取得突破。综合开发力求由粗加工向精细加工、系列加工、特色加工方向发展,实现梯次增值。第三,异地办厂,区域布局。牧区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一定每个乡(苏木)、每个旗(县)都有条件办“龙头”企业。要打破各政区划界线,合理布局,到基础设施条件较为优越的城镇联合办厂,经济区域内部各单位利益均等、风险共担。第四,招商起步,滚动发展。我国草原牧区大多地处中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形势下,草原牧区面对机遇,敢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东部沿海地区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外商到牧区联合办厂,建设原料基地。有的还可以借助名牌企业的销售渠道,搭“船”出海。根据草原牧区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可以发展绿色食品类、野生药品类、皮革制品类、绒毛服装类产品,逐步形成规模,带动相关产业,滚动发展。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一般具有较为完善的四大服务体系:一是领导体系。县(旗)、乡(苏木)、村(嘎查)层层建立专门班子,明确责任,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解决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上加以引导,主要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二是信息服务体系。利用各种渠道,及时、准确、广泛地收集、分析、预测国内外市场信息,通过新闻媒介、信息组织等途径,为产业化提供信息服务。三是科技服务体系。以县(旗)乡(苏木)畜牧兽医站为依托,搞好畜禽良种的引进、繁殖和推广,强化疫病防治工作,提高养殖效益。四是销售服务体系。围绕养殖基地,尽快建立一批畜产品专业市场,形成规模、打出名牌、提高知名度。多形式、多渠道搞好畜产品流通。形成一种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建立动物卫生标准体系,加强产品质量认证,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动物卫生标准方面差距很大,不仅水平低而且数量太少,由此我们也吃了不少亏。我国已是WTO成员,如果动物卫生的标准化工作上不去,今后会吃更大的亏,失去更多的应得利益,甚至陷于被动。因此,加快建立健全动物卫生标准体系,包括必要的技术规范是当务之急。
疫病对畜牧业威胁极大,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有300多种,其中人畜共患的有100多种,有些疫病对畜牧业来说是毁灭性的,有些疫病极难净化,很多疫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如“疯牛病”(BSE)、乙型脑炎、炭疽等等。另外,农(兽)药和毒物残留也危害人类和牲畜的健康。制定相应的标准和必要的技术规范是保证畜牧业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完善而合理的动物卫生标准体系,就是一堵无形的墙,可以限制以至阻止国外牲畜及畜产品对我国的冲击,当然更能防御外来疫病的传入。为达此目的,一方面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各种标准在全国范围实施,形成合法的保护屏障,另一方面也要制定一批高于国际的标准或技术规范,在国内部分高端企业或地区实施,或“准备”实施,主要作为应对国际贸易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