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1

关键词:旱作节水;灌溉;综合技术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10

1 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

此项技术是在拖拉机牵引的拖车上安装水箱,在拖车后挂单体播种机,播种机后挂覆土器。从水箱引出放水管在开沟器后部固定,用放水阀控制水流量。单体播种机可同时进行深施肥,将施肥口置于开沟器与水管出口之间。可同时将开沟、浇水、播种、施肥、覆土等几道工序一次性完成,用水量仅6吨/亩,比喷灌每亩节约用水20吨,比漫灌每亩节约用水50吨。在20天内不降雨的情况下,可保出全苗。具有播种质量好、节省种子、增墒抗旱、作业效率高等优点,是吉林省“十年九春旱”抗旱播种一次抓全苗的有效措施。

在春旱时间延后和伏旱提前到来的情况下,可采用行走式苗侧开沟注水灌溉技术。此项技术是用一台四轮拖拉机带拖车、水箱和一台苗侧开沟施水装置,实现苗期开沟、施水、覆土一次完成作业。特点是进度快、节省水、省人工、成本低、效果好。灌水定额只有6吨/亩(相当于每株灌水1.8~2.4公斤),可在无降雨条件下保持活苗20天,有效解决苗期干旱补水问题。

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已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其包括机械化一条龙坐水种技术和苗期侧开沟注水灌技术两个重要环节,可有效解决春播和苗期抗旱问题。

2小白龙交替分根间歇灌溉技术

针对项目区旱情严重,易造成作物全程干旱的实际情况,采用小白龙交替分根间歇灌溉技术。

小白龙交替分根间歇灌水技术是将小白龙输水技术与交替分根间歇灌水技术相结合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用可移动塑料软管进行输水,并在几条垄沟中间隔分根交替灌水。在输水管出水口处用简易的间歇控制阀控制供水和停水。具有适用、灵活、方便、就地就近和节约用水等优点。采用间歇灌水比连续灌水速度提高1.8倍,同时水分渗透深度与作物根系层吻合性好,提高水的利用率,其每亩可以节省灌溉用水16吨。

3滴灌技术

滴水灌溉技术,其是利用低压管道系统,使滴灌水成点滴地、缓慢地、均匀而又定量地浸润作物根系最发达的区域,使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区的土壤始终保持在最优含水状态。滴灌不同于传统的地面灌溉湿润全面积土壤,因此滴灌有节约灌溉用水量、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的作用,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局部灌水技术。

滴灌具有省水节能、省工省地省肥、操作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对土壤地形适应性强、保护和保持生态环境等优点,适合我国的国情,具有很强的推广优势,而且方便实现灌溉的全自动控制,滴灌将成为21世纪发展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重点,是加速我国农业实现节水灌溉、精准农业和设施农业的有效途径,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滴灌技术将成为旱作节水农业的首选。

4抗旱品种和区域优势作物的高效栽培节水技术

节水抗旱作物品种比常规品种具有更强的抗旱能力,当干旱发生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身水分消耗,有效抵御干旱危害,获得比较稳定的产量。例如耐旱玉米品种能够在相同降水条件下,产量提高5%~6%,在获得相同产量的情况下,节省用水6%左右。针对目前种植结构比较单一及气候越来越干旱的实际情况,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压缩虽然高产但效益低、耗水大的玉米播种面积,种植抗旱性强、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杂粮、杂豆和油料作物,例如高粱、谷子、绿豆、芝麻等作物,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5化学抗旱保水、节水技术

选择博亚保水剂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解决底墒不足,影响种子发芽及出现的缺苗和弱苗问题;在作物需水量最多的生育期或干旱季节喷施FA旱地龙,抑制作物过量的无效蒸腾;播种后地面喷施土壤保墒剂或液态地膜,减少地面的无效蒸发;使用矮壮素和BT生根粉等植物调节剂,抑制徒长,控制株型,减少叶面蒸腾。增强根系的吸水能力,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6土壤深松培肥,蓄水纳墒技术

深耕深松是最具普遍意义的农业节水措施。通过深耕(翻)深松,可打破犁底层,增厚土壤的活土层,提高保水蓄水能力,减少地面流失与蒸发,同时可以促进作物根系的发育,扩大根系的吸水吸肥范围,增加抗旱、耐肥和抗倒伏的能力。深耕(翻)与秸秆还田,培肥施肥等农业技术结合进行,可以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纳墒能力,从而丰富土壤水库,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

7玉米窄行交替种植技术

实行90厘米宽行、40厘米窄行交替种植,播后实施苗带重镇压,苗期进行深松、追肥,收获时留40厘米高茬,形成隔年深松,苗带轮换,交替休闲的宽窄行耕种法。这一耕法便于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深松蓄水,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有利于保春墒、防春旱、集伏雨、防秋吊。

参考文献

[1]黄明洲.中国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机化,2001,(01).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2

关键词: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05-1

1 宁夏旱作节水农业现状分析

1.1 取得的成效

1.1.1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面积逐年扩大 宁夏政府十分重视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在“十一五”期间,相关部门进行积极组织,对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进行了有效的建设,依托于这一工程,提高旱作农业的建设水平,促使旱作农业取得了新的发展,焕发新的生机。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融入,促使宁夏旱作农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1.2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节水增产效果明显 近年来,宁夏的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突出表现在中南部地区的旱情逐年加重,而在这种情况之下,雨养旱作区因遭受春旱难以进行正常的播种,宁夏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问题,采用了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模式,使得在这一艰难的环境之下,覆膜保雨补灌旱农作呈现出增产增收,发挥了很大作用。据统计与测算数据,通过秋季覆膜、早春覆膜和全膜覆盖等技术进行有效的使用,使得产量在原先的基础之上增加了10~30个百分点,同时,有效节水120~150m3/hm2,成本降低750~1200元/hm2,收入增加2250~4500元/hm2,促进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1.1.3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 宁夏政府具有长远眼光,善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几年前就开展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试点试验,经过几年的发展与推广,目前状况下已经形成了一套针对性较强且具有系统性的以地膜覆盖、有限补灌、压砂补灌、集水补灌、设施节水、特色种植为主体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有效的探索出了旱作节水技术与旱作节水模式,它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创新,使旱作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加有成效的促进旱作区的农业生产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化。

1.1.4 积极构建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 宁夏政府积极组织,并有效的开展了百万亩覆膜集雨补灌旱作农业工程,促使了宁夏中南部的旱作区农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变,主要是从原先的种植传统小麦等夏粮作物向抗旱高秋产粮作物进行种植转变。此外,马铃薯、玉米、西甜瓜、向日葵等特色优势

作物面积逐年扩大。通过对这些特色优势作物进行有效的种植与推广,促使旱作区农业结构发生了积极调整,有效的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宁夏农业产业的全面大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增效。

1.2 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实际问题

宁夏旱作节水工程已经取得了较大程度上的进步并取得积极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仍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①农民投资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就目前来看,旱作区的农民收入仍然较低,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民难以进行有效的生产投入,经常会出现投了地膜就没钱投入化肥的状况,这样一来,覆膜后普遍存在脱肥现象,并没有真正达到有效的增产效果。

②覆膜农业机械缺少,生产效率相对低下,尤其是在覆膜播种方面表现的较为突出。

③伴随着覆膜面积的逐年增大,白色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针对白色污染问题,相关部门已经在几年前推广了生物降解地膜技术、旧地膜回收补助和废旧地膜无害化焚烧技术等,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使得这一工作难以真正贯彻落实,且进展缓慢。

2 推动宁夏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方法与对策

2.1 积极领导,抓住重点

对于宁夏地区来说,旱作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因为它能够对中南部旱作区的生产发展以及群众生活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有效的保证,除了对覆膜保墒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推广,还应当对水源条件进行充分而又有效的利用,水源条件主要包括自然降水、地下水以及扬黄水。通过对目前状况下已经具备的蓄水窖、蓄水池和集雨场等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利用,在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关键时期,采取各种节水高效补灌措施进行补灌,确保作物正常生长,减轻春夏连旱造成的损失,实现抗旱增产。

2.2 整合资金,注重结合

对于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来说,它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作为建设的经济基础,因此,为了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有效的保证,并实现“四个结合”,即与自治区财政支农项目进行有效结合,促进秋覆膜比例、全膜覆盖比例、中部干旱带比例以及补贴资金比例的提高;与扬黄高效补灌工程进行有效结合;与生态移民项目结合,并对移民的收入进行有效的增加;与旱作项目相结合,争取资金投入。

2.3 增大示范规模,提高实践水平

在旱作农业的各个发展环节之中,以农民为主体,各种技术措施的落实也需要依靠农民进行有效的实现,因此,必须发挥好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与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引导,做好示范工作,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组装配套,集成创新旱作农业技术;积极开展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宁夏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策略思考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从取得的效果与仍然存在的问题对宁夏旱作节水农业现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阐述,然后在此基础之上从积极领导,抓住重点;注重结合,整合资金;加强示范,提高水平三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宁夏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方法与对策。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给读者提供参考并带来帮助。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3

    1.1健全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抽调县乡两级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抓示范点建设、技术培训、物资配套和入户指导、跟踪服务等工作,为农民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县上实行了分片联系制度,每一个示范点至少派一名技术干部长期蹲点,从规划、建设、引种、育苗等各个环节开展全程技术指导,解决企业和农户在发展旱作农业,特别是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技术难题。技术人员、驻村干部驻村包点、苦干实干,形成了上下同心、协力共抓旱作高效农业的良好局面。

    1.2规划、引进、示范相结合

    结合县情实际制定了“全县旱作农业十二五规划”和“蔬菜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了今后几年要在山坪区重点发展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高效节水农业,在水资源相对富足的区域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根据全县不同自然区域、种植条件,农业技术部门开展玉米、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各类试验示范98项,共选育出了27个适宜品种并进行大力推广。先后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引进了10多个优质蔬菜品种,及时更新了临洮县蔬菜品种退化等问题。示范推广了有机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沼液综合利用等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10项,有效提高了设施农业生产效益。2009年以来,在适宜区域和群众接受程度高的地方规划建设了一批规模化日光温室示范小区,在洮阳、辛店、峡口、玉井等乡(镇)建立旱作高效农业示范点或片带37个(千亩以上示范点25个),示范面积0.54万hm2,集中示范规范起垄、良种选用、配方施肥、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顶凌覆膜、一膜两用、抗旱播种等配套技术。

    1.3宣传引导

    坚持把宣传引导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效益算账对比、能人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对旱作高效农业推广工作进行了广泛宣讲,并在县电视台开辟了“现代农业建设”宣传专栏。同时,由县上领导带队,组织乡镇及部门领导、技术人员和大户,先后多次赴宁夏、河西、靖远等地进行了专题考察学习。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各乡(镇)把技术指导作为发展旱作高效农业的基础,先后采取参观学习、观摩交流、发放技术“明白卡”等形式,分批、分层次的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培养了一大批乡村技术骨干和土专家。

    1.4资金、农机扶持

    为了有效缓解农户资金困难,从2008年开始,县上共列支557万元扶持发展旱作农业。县直单位积极向联系乡(镇)筹集资金、化肥、地膜、棚膜等开展帮扶,各项目乡(镇)也积极筹资对项目农户实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补贴。采取招商引资、大户投资、政府补助、银行信贷等方式,努力破解设施农业建设资金筹措难题。全县累计共投入旱作农业农机具1914台,根据覆膜面积大小、示范点建设情况将旱作机械分解发放到了乡(镇),委托乡镇政府代管并调配使用。

    2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临洮县旱作高效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全县水资源和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看,加速农业结构转型,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的任务还非常艰巨而且十分紧迫,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旱作高效农业发展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技术组装配套程度还不够高,农膜、农机具等物资配套还需再加强。二是技术指导不够到位。随着技术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旱作农业、设施农业面积逐年扩大,技术服务和推广任务繁重,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很难对每家每户进行直接跟踪指导,部分农户仍然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三是生态保护工作有待加强。旱作高效农业在产生高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残地膜和棚膜,县内基本没有正规废残膜回收企业来专门的回收,造成农残膜的二次污染。由于秸秆转化利用率不高,仍有大量的作物秸秆不能及时青贮氨化而废弃于田间地埂,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生态环境。四是旱作高效农业适用区域尚需拓宽。

    3几点建议

    3.1进一步加大节水高效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一是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为主推核心技术,组装配套推广高效作物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深松深耕等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使全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保持在2.0万~3.0万hm2,进一步提高旱作农业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通过试验示范,将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技术推广面从玉米、马铃薯进一步扩大到瓜类、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上,实现旱作农业技术的综合利用;要结合全县草食畜扩群工作,积极发展千家万户舍饲养殖,进一步加大玉米秸秆青贮转化利用水平,到“十二五”末,使全县玉米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建设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从根本上杜绝废旧农膜造成的面源污染,实现生态良性发展。三是以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围绕马铃薯、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在水川区主要做好设施农业和各类间、套,带、复的优质高效种植模式,使各类间套复种高效模式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5.3万hm2左右。

    3.2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扬长避短,稳中求进,多渠道增加投入,不断加强和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大力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生产效益,逐步实现设施农业生产种类丰富、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生产技术先进完善、生产过程标准规范和生产产品均衡供应的良好态势。力争每年新发展高效日光温室20.0hm2、塑料大棚66.7hm2,年新建蔬菜专业化生产基地(园区)5个,年发展蔬菜专业村10个。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50km、1.3万hm2无公害蔬菜产业长廊(基地),设施农业生产面积达到0.2万hm2。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4

关键词:机械化;节水;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113-1

四平市地处松辽平原中部,土质肥沃,境内没有大江大河。地下水资源也不丰富,农业生产用水主要靠自然降水进行。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必须改革传统的耕作制度,大力发展机械化旱作节水耕作技术,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通过机械深翻地,建立“土壤水库”,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旱作节水农业是指主要依靠和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是雨养农业和补充灌溉农业的总称。机械化旱作节水耕作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机械工程措施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高效利用灌溉用水的田间耕作技术。

1 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技术模式

在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生产中,各国都非常重视淡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淡水资源已成为不少地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基本上全部采用少耕、免耕、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减少对土地的耕作和,增加蓄水能力。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在40%以上,把农业生产、生态效益、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把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作为一项技术体系的研究,形成了适合当地耕作要求的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即:机械深耕、秸秆还田综合配套技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大面积试验表明,平均增加土壤蓄水20%以上,减少水分蒸发10%,年增加土壤有机质0.03%,平均增产玉米15%,这些技术在抗旱保苗、蓄水、节水上都取得较好效果。

2 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我县的机械化旱作节水耕种技术模式

机械化旱作节水耕作技术,不是单项技术能完成的,是多项技术的整合匹配。具体应根据当地的气候,降水量,土壤特点,种植方式等因素确定。我县属较寒冷的干旱地区,无霜期144天左右,年均降水400—600毫米左右,且多集中在7—9月。春季降水少而且风大,十年九春旱,地下水资源也不丰富。(近两年来,年均降雨不足300毫米)以上状况决定我县农业生产必须确立以利用自然降水为主,补充灌溉为辅的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生产体系。把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作为核心问题来解决。当前,应尽快推广以下两种机械化旱作节水种植模式。

2.1 机械深松、根茬粉碎还田、精量播种配套技术

根据我县春风大,易失墒的特点,整地必须在秋季进行。用组合式旋耕多用机,灭茬深松同时进行。也可用深松机、灭茬机两次作业,起垄后镇压。深松深度35厘米左右,间隔距离60—65厘米。第二年用精量播种机播种,播后及时重镇压。这项综合技术,在整地中可打破犁底层,形成上部土壤细碎,下部土壤疏松的状况,充分吸纳自然降水。据有关部门测定,耕层每加深10厘米,可多蓄水20立方米/亩。照此计算,在现有耕层基础上深松15厘米,可多蓄水450立方米/公顷。相当于两次中度降水,起到了土壤水库作用。同时,减少了下雨集中时因径流造成的水土流失。精量播种后重镇压,可减少水分蒸发,保证出苗率。如果遇到特别干旱的年份,可用机械坐水种或移动式喷灌补水解决。以上技术,适合我县大部分地区的土壤条件。近两年来,梨树县四棵树乡进行了小面积试验,效果较好。据梨树农机推广站2011年测定,土壤含水率提高1.92%,出苗率提高19%。

2.2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此项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全部实行。它是以作物秸秆残渣覆盖地面,少翻耕或不翻耕土壤,最大限度吸纳降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风蚀为特点的旱作农业耕作方式。这种技术在寒冷地区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降低低温,推迟播种期。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近几年在我国西北、华北旱区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特别是河北、天津等环绕首都地区,已把此项技术作为解决首都沙尘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该项技术可在我县西北部乡镇等沙壤土、年均降雨不足300毫米的地区试验、示范。在种植作物品种上,可选择生育期短的玉米或小杂粮。通过区域试验,总结经验,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领导、搞好示范、加快机械化旱作技术的推广普及

从近几年我县降雨情况和气象部门预测,到2015年前基本上呈干旱少雨发展趋势,阶段性降雨不均的强反差现象将是今后主要天气状况。所以,抓好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的应用是当务之急。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耕作技术,是以机械为载体实现的

机械化旱作需要多种机械的组合匹配,我国目前土地经营规模较小,农村经济水平一家一户没有能力购买多种机具。需要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根据配套机具的覆盖能力,适当增加经营规模,发挥机具最大效率,使机械所有者在经济上有收益。据调查,机械化旱作节水耕作技术和常规技术相比,虽然在整地成本上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节约了种子,提高了出苗率,增加了产量,经济收入上略高。同时,根据入世后的新形势,国家也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给予支持。采取农户自筹、银行贷款、财政补贴等联合方式,成立农业机械化合作社等方式,解决农民机械化难题。

3.2 抓好新机具的选型试验

先进机具是实施该技术的前提条件,根据我市目前农机具使用情况,需要对以下几方面机具进一步引进试验、选型。(1)组合式灭茬深松联合机械。(2)全方位深松机。(3)隔行深松机(中小马力拖拉机配套)。(4)秸秆粉碎还田机。(5)玉米免耕精播机械。通过试验确定适合要求的机具。

3.3 搞好多点示范,为推广普及起到宣传引导作用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5

关键词:节水农业水资源管理

1、节水农业的发展紧迫性

我国水资源整体上短缺。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88万亿立方米,年水资源总量约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5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亩均算只有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国已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镇缺水200亿立方米以上,而农业用水每年亏缺300亿立方米,农村有2000万人口饮水困难。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水资源“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据预测,在2030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吨才能满足需求,按照现有水平预测,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状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水农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的耕地灌溉率已经高达40%,农田灌溉用水总量3600~38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5%。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条件下,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m3。如果我们把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45提高到发达国家的0.7,则仅节水灌溉一项即可节水900~950亿m3!不仅可以解决7亿吨左右食物生产的用水,还可以富裕出400~500亿m3的水用于国民经济的其它重要领域。,因此,农业节水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紧迫性。

2、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农业用水几乎零增长的条件下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骄人业绩。根据水利统计公报,2004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252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达到5800处,有效灌溉面积25506千公顷;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280处,有效灌溉面积13771千公顷。2004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干支渠骨干渠道衬砌防渗1300公里,改造、加固、配套建筑物7800余座,新增年节水能力11亿立方米。我国节水技术大纲已经,其中农业节水技术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农业用水量零增长成为重要的目标。

3、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3.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1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单位净耗水2-3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大约有4/5的面积是大水漫灌,节水灌溉面积仅227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0%。我国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其中西北干旱少雨,西南土层瘠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3.2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识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3.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显示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我国农业节水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3.4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

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很多。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的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这样,对于衡量节水农业是导致众说纷纭。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3.5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3.6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节水农业资金不足,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九五”期间在全国建设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全国在此方面已投入节水灌溉资金250亿元。在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方面,目前国家每年为此投入的资金,大约为2000万元左右。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资金约580亿元,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开展了150个节水示范项目、50个牧区节水灌溉试点和99个山区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建设。但这些资金同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资不足,依然制约节水农业的发展。4、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几点方向

4.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我国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

从粮食产量而言,灌区的产量高于旱区,从水资源利用量而言,灌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很大,他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对地下水和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注重灌区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旱区节水。从总体而言,旱区生活比较贫困,其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但旱区的粮食潜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潜力,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区节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是十分有意义的。

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4.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

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许多灌区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产生计量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在灌区建设过程中我国的投资配套政策决定的。在灌区建设时,我国基本上采取了国家头骨干工程,地方建配套工程的配套政策,导致国家投资到位,地方配套工程没有落实的“半拉子”工程,工程无法实现其设计效益。因此,将灌区计量设施体系进行完善,是目前的重要性工作,必须进行完善,才能为水资源计量收费奠定基础。国家对“配套的”投资政策进行反思和评估,科学地评定起合理性,促进国家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

4.3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

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节水农业靠政府推动,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一些节水工程成了“参观工程”,成了摆设,国家政府推广的时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废弃了,即浪费了资金,也在农民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应该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其在节水农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变成自觉的行动。为此,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制,让百姓在充分享受WTO规则的“绿箱政策”的同时,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指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其次,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第三,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其行为;第四,通过建立农业水权体系,维护农民的利益,并且在农业水权转移过程中得到好处。

4.4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起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4.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我国的农业基本国情是地块零碎的一家一户土地承包制、农业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域广阔、农民的掌握科技的整体素质不高等,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这个基本的国情之上,只有适合我国农业基本国情,农业节水技术才能得以普遍推广,才能产生明显的效益。

目前,适合我国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尚为建立起来,曾经“一刀切”式的喷滴灌技术推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而未成功。因此,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需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建立“傻瓜式”的节水农业技术,傻瓜式的节水技术能够加快节水技术的推广,并不是降低节水结束的科技含量,而是增加了起含量,“傻瓜相机”在民众得意推广就是同一道理;

第二,实施“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节水技术推广战略,对于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可以以现代节水技术为目标推广高新技术,对于欠发达地区,以投资小,见效大的传统的节水技术为主体推广节水技术;

第三,将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传统的节水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技术;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6

关键词:旱作农业;浅山;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01-1

旱作节水农业是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措施,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合理安排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应用节水保墒技术,采取防旱抗旱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海晏县是以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为主的县份,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海拔2980-3020m,年降水量278-403mm,年蒸发量1580-1700mm,年日照时数2750-2580h,无霜期40d,平均气温-1.9-0.2℃。干旱、霜冻、大风、沙尘、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县内耕地面积6.99万亩(包括农牧交错复垦地3.1万亩),其中,水浇地1.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4.3%,山旱地5.2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5.7%。由于本县大部分耕地处在高寒干旱区,耕作靠天吃饭,现有灌溉田由于灌溉水利系数低,有效水量严重不足,使许多水浇地变为旱地或撂荒地,严重导致了农作物的产量低而不稳,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栽培和节水灌溉技术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推动全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粮食自给水平,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可推行的具体措施如下:

1 以有机促无机,促进肥料建设

肥料建设与培肥土壤相结合,把有机肥建设作为发展浅山旱作农业的基础措施。把肥料建设作为发展山区旱作农业的重要措施,认真贯彻有机肥与无机肥料建设相结合,用家畜粪便、麻渣、过磷酸钙等堆制的“几合一”肥料得到广泛应用,全县是以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为主的县份,平均每年可堆制6-9万立方米,其中仅浅山耕地精肥上山面积可达到3万亩左右。与此同时,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使用率,推广专用肥,可有力提高本地区粮油生产的可持续增长。

2 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我县海峰、黄峰两村内有两座小型水库,土壤肥力为中上等水平,PH值为8-8.5,物理性状好,适于耕作,宜于改良培肥,加之土、光、热资源组合比较协调,土地生产潜力较高,适宜抗旱性较强的北青3号和柴青1号青稞品种、白菜型油菜浩油11号。

3 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旱措施

把推广抗旱增产措施作为浅山旱作农业的重要环节。当前,在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引导农民围绕市场调整种植结构,稳粮扩经,优化基础,鼓励农民成立种植业合作社,实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形式的专业化、特色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立示范推广抗旱品种田。改良、引进、繁殖适应当地生长的抗旱良种,通过土地平整、填补,逐步达到标准化农田,不仅要推广旱作栽培,更需要推广施用一定的农艺节水措施。与此同时,积极推广适用旱作农业技术增产措施。

4 合理轮作倒茬,是投资少见效快的增产措施

各类作物对土壤养分尤其是微量元素的需求量是不同的,若同一作物年年连作,则土壤养分失去平衡,作物病虫害严重,可造成减产,所以在种植过程中,要进行各类作物之间的轮茬,保证有较高的产量。

5 引导农民采用科技新成果,保证抗旱增产

如推行的分层施肥、旱地沟播和扩大使用生根粉、腐殖酸等促使作物生长发育的抗旱剂,促使根系发育,减轻叶面蒸腾,增强作物抗旱能力,使用增产菌等一批抗旱增产技术。大力推广机械播种,特别是分层施肥条播和旱地沟播机械。

6 秋季深翻灭茬、施肥保水

千方百计的蓄住天上水做到秋雨春用,提倡和推广早翻茬、翻热茬,深翻茬同时把有机肥施到地里,使有机肥在土壤腐熟,而后进行耱边镇压的耕作方法,强化蓄水效果。

7 加强植保服务,消灭病虫草害

采取人工除草和化学药剂灭草灭病虫相结合,加强田间管理,控制草荒和病虫害的危害。大力开发无公害植保技术。在无公害植保技术开发上,一方面要淘汰对环境不友善、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不利的防治技术和农药,另一方面要不断开发对环境影响小、无残留的植保新技术、新农药,以满足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8 强化水利工程建设措施,努力改善水浇地基础条件

要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必须坚持不懈地实行农业综合开发。目前,在巩固提高现有两座小水库效益的同时,积极争取资金对金滩乡金滩渠的老化失修工程进行治理维修。通过开发和改造,促使现有的水利设施发挥最大效益。

9 保护环境,改善种植条件

政府高度重视,集中精力,采取有效措施,改水,大力种草种树,绿化荒山,涵养水源,林草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开展小流域治理,恢复浅山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功能增强。促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增强。

农业是百业的根本,保证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是为其他各业的发展打好基础,也可实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周应华,谢建民.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设想和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9,20(3).

[2] 北方旱作农业节水灌溉体系研究.中国农机化,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