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要素;策略
目前高职院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职教育界普遍认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获得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核心竞争力是研究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地位的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是研究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问题的逻辑起点,迄今为止,研究者尚未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核心能力说、要素说、整合能力说。核心竞争力观点是高职院校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要素说观点主要有单一要素说和要素集合说,单一要素说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建设,而要素集合说观点是指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有价值的知识、技能、管理等要素的集合,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整合能力说观点是高职院校通过知识、技能、资源、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积累及创新,所形成的能为其在高职教育领域竞争力带来竞争优势和主动发展的综合实力。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进行剖析,基本上都能部分地揭示内涵的实质。核心竞争力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是各种能力相互作用的合力。虽然,已研究结论能从某个视角揭示内涵的本质,其实离内涵实质还有一定距离,并且不具有高职院校的特色,由此可知内涵研究没有明确针对性和独特性。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研究者一直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很关注,分歧意见也较大。例如,别敦荣等提出的一个系统说,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制度体系、能力体系和文化体系有机组合而成的系统;张卓等的“两个部分”说,即管理外壳和学术核心;罗红的“三个要素”说,即技术是关键,文化是基础,制度是保证;宋东霞的“四个要素”说,即学生素质、师资队伍、科研活动、学科建设等等。由此可知,形成支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不是唯一的,也可以从管理者、教育理念等不同侧面提出构成要素,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育理念、管理能力、职业技能培训等要素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共识。从目前研究来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几乎包含了发展高职院校的全部要素,即构成要素=全部要素,这与核心竞争力本质相背离的。我们选择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以核心竞争力内涵作为依据。另外,构成核心竞争力要素必须处于同一逻辑层次,不能相互交叉,或者总分关系,或者分总关系等。3、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是为了让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竞争中获取和拥有竞争优势。目前很难查找到提升高职院核心竞争力操作性很强的策略,更多是研究者都大声呼吁要培养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但仅限于停留在表明,泛泛而谈。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需要经历挖掘与获取核心竞争力专长和技能的阶段。例如,赖德胜等认为高职院校最关键的是制度创新,即通过建立学校制度,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现代学校管理方式,创建战略联盟,创造一个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制度环境。罗红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竞争教育,建立竞争教育平台。传鸿从加强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以学科建设促进发展,加快学科结构调整、分类指导、分层次建设、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学科建设,着重内涵发展。马士斌从人的因素出发,制订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行动路线,其实质就是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的过程。由此可知,有的研究者将核心竞争力归结为某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提升核心竞争力策略也是以这一要素或多个要素为中心进行设计的。研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更多是提升学校整体实力,而不是针对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就成为纸上谈兵。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主要采用量身定做方式,每个学校根据办学基础和办学实际情况进行实施,才能有效避免提升策略的空洞。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前景
我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目前研究者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要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也较少,理论体系初具规模,初步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相结合,从整体上讲,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研究。1、应加强理论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中,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主要源于其他学科或者其他理论的借鉴和嫁接,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本身也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在学术界还有很大的分歧,甚至混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竞争力,理论研究的滞后已成为制约研究水平的瓶颈。可以结合高职教育基本理论与规律、核心竞争力理论,界定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量化、操作性强的内涵和特征,从而提出评价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指标及其提升策略,即内涵是研究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根基。理论研究的深入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为相关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应加强研究深度目前研究成果数量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是研究深度和研究水平都的确有待于加强,基本上没有突破性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也造成了研究数量上的“富有”和质量上的低水平研究并存的现象。例如,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基本上都是从某个侧面提出的,而非抓住内涵的实质;要素的合理性缺乏深入的剖析;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有待重新进行界定、评价体系的论证及合理权重分配等等;提升策略应依据不同要素现状的原因,对原因的深入剖析是提升解决策略有效性的根基,深入研究提升和运用核心竞争力,使高职院校获得和保持有竞争优势,这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仍然有许多问题要进行深入研究。3、应调整研究方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框架已基本形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有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务必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对重点问题要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探讨,才能寻求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某个“疑问”点进行研究远远比对全部问题的探讨会取得更佳效果。因此,以后的研究更要侧重一个“点”,解决了很多“点”的问题,“面”上的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也有利于该问题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另外,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重点也要转移到操作层面,根据每个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高职院校增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成长春.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研究[J].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08)
[2]简世德.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前瞻[J].理工高教研究,2010(04)
[3]房喻.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内在品质的塑造[J].教育研究,2009(10)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范文2
一、“学校核心竞争力”将学校发展引入误区
“核心竞争力”一词源于企业管理领域,最早是由哈佛大学的C.K.普拉海拉德(Prahalad)和G.海默(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企业作为一种营利性经济组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增强企业“利润创造”的能力,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说,提高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引入“核心竞争力”,将教育作为一种功利化的产业,倡导学校间互相竞争,却是对教育本质的扭曲和异化,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谬误。
1.理论层面:教育本质与教育价值的误读
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教育的本质必然涉及人的本质。因此,以关于人的本质和文化作用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传承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1]教育应以人为本,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倡导学校竞争力,使得学校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学校之间成绩的排名比较上。而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这不仅违背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而且也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人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础教育的价值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2]教育是国家意志的反映,是民族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从这一角度来说,基础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与普惠性的事业,不存在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相互竞争。因此,在基础教育领域引入“学校核心竞争力”仅仅将眼光集中在学校,而忽视了教育是一项整体的事业,这无疑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误区。
2.实践层面: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发展机制的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发展机制都是将学校的发展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的,各个学校基本采用封闭式发展,学校间缺乏真诚的交流与合作,即使有相应的沟通交流也多数局限于学校间的参观与听课。另一方面,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现行的教育政策将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地倾向于优质学校,这也就产生了“马太效应”,使好的学校更好,差的学校更差。而整个社会包括政府部门,对学校发展的评价,办学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基本上都是以成绩为主要目标。在这种情形下,提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必然涉及三个问题:首先,和谁竞争?和兄弟学校?兄弟区县?兄弟省市?其次,竞争什么?是分数高低?是硬件豪华?是名次前后?最后,怎么竞争?抢生源甚至买生源?挖名师乃至炮制名师?甚至弄虚作假,以邻为壑?学校的这种狭隘的恶性竞争,不仅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质量,阻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直接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其严重后果是导致教育的异化,学校的变质。可以说“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倡违背了教育的应有之意,也体现了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发展机制的缺失。
3.社会层面:浮躁的社会风气与功利化教育倾向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浮躁的社会风气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弊病。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希望付出极少的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短期功利目标。这种风气也蔓延到教育界,人们全然不顾教育发展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于是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形式塑造出一批速成的名校、名师、名教育家等等,在教育领域也力求投入少见效快。透视浮躁现象的背后是浮浅,理论的浮浅,思想的浮浅,还有人格的浮浅。教育界的浮躁直接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使得人们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学业成绩,重视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就导致对教育本质的扭曲和异化。基于这样的环境,提出要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将学校和企业视为一致,过分强调学校显性成果与分数,而不注重学生的培养过程,这势必会损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致教育的扭曲和异化。
二、“学校核心发展力”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
学校核心发展力体现了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学校教育内涵发展,改变了在学校核心竞争力下学校将“教育退化为教学,把教学退化为传授知识,把传授知识退化为追求考分,以考分高低判断学生的优劣,决定学生的前途命运。把大教育变成了小教育,把全面发展教育变成单一的智育”的狭隘的教育理念,因此,要还原教育本质,做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树立“大教育”观念[3]。
1.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内涵
学校核心发展力是学校办学主体在深刻领悟教育本质和正确判断教育价值的基础上,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对促进学校发展的各种力量进行优化整合所形成的一种旨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实质就是提升学校内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培养一代新人。
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学校管理层面表现为科学的决策力和有效的领导力
学校核心发展力是学校各种力量的整合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在作出决策时,要统筹全局,全面考虑,保证学校发展方向正确。学校管理者是学校发展的领导者。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沟通协调、有效领导整合学校的各种力量,使它们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2)在学校教师层面表现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专业素养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范文3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国内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
(三)国内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新的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四、积极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
五、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企业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终获益,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提高应对能力。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摘要: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维护和提升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重复过程,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优势,就要不断审视自己和竞争对手,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培育、维护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在核心竞争力相关基本理论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入世后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针对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中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产品质量相对较差,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提出通过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培育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Prahlad,C.KandGary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e1990.
[2]王方华,吕魏主编.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N].中国企业报.2002,02.
[4]和炳全.企业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经济问题探索,2001,(3)
[5]马璐,黎志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0,(7).
[6]郑传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2,(9)
[7]张凤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企业研究,2003,(4).
[8]李兴旺.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J].企业经济,2003,(4).
[9]赵顺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6).
[10]蒋文挥.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2,(7).
[11]徐希燕.企业竞争力的新诊释[J].经济管理,2003,(5).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范文4
1 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基本理论解析
1.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1.2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1.3 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3.1 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1.3.2 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1.3.3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1.3.4 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1.3.5 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当前背景下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2.1 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自我国加入wro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2.2 国内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自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
2.3 国内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2008年度企业世界500强中,虽然我国占了34家。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3,1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3.2 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3.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3.4 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3.5 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3.6 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4 积极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4.1 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4.2 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4.3 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4,4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4.5 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范文5
一、学会科学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详细介绍并分析了许多国内外经典的管理案例,一再强调管理致力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其核心是激励、约束机制。学生们从中深刻领会到,高效科学的管理过程无疑是企业赢得效益的催化剂,同时也促进着社会的进步。
学生在创业初期,尽管不能立刻拥有自己的企业,仍然要严格要求自己,将科学管理理论运用到自身发展历程中,要留心观察自己所在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从中发现优点和不足,并学会换位思考:假如自己处于管理者的位置,会怎样解决此类问题?同时,应该多关心经济形势,时常从不同的案例中总结教训,并与自己政治课中所学的内容相结合,为自己将来的进一步创业规划好发展的蓝图,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
二、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许多正面和反面例子表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形成自己的管理流程和企业文化根基并保持充足的现金流,还要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承担市场风险,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存活。要保持核心竞争力并屹立于不败之地,在技术方面,企业应戒骄戒躁,永不满足,努力开发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和能力;在管理方面,企业应掌握能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自身组织能力,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与企业发展一样,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高职学生来说,同样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高职生应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多给自己发展的信心和机会,多向那些优秀的企业人士学习,在高职生活中不断强化与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将来的创业创造良好的开端。
三、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整合、科学配置资源,确保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是中国现代企业实现基业常青的关键所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各种资源的流入大于流出。企业只有通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和现金流入。企业资源配置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管理过程。这就要求企业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科学设计和管控,保证资源使用的统一协调、运转高效;必须逐步改进,大胆创新,逐步建立起有效的资源配置长效机制,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必须做好预算。企业应开展全面预算执行分析,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充分收集财务、业务、市场、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有关信息资料,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比例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平衡分析等方法,从定量与定性两个层面充分反映预算执行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潜力。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范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以人为本 核心竞争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时代,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各大企业提升经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最根本的资源和核心的竞争要素,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是企业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顺应企业发展的步伐,制定多层次的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及时地为企业各部门输送专业的创新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开辟更宽更广的道路。
一、基本理论的概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又称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可以说就是为组织将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做出预测和计划、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有效地选择人员和组织、实施绩效考核,并用支付报酬的方式到达激励员工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让个人积极参与到组织中来,加以开发,不断优化组织的工程。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生物性、时限性、再生性、磨损性、社会性、能动性、两重性、增值性等特点。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持久性、不易模仿或替代性、整体性、价值延展性等特点。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加强管理,能促进生产有序进行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三大资源之一,并且人力资源起到了承接联系的核心作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合理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劳动力,使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形成了最优化配置,从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有序地进行。
(二)优化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企业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在注重劳动者专业化的同时为其营造舒适的劳动环境,从而劳动者能始终用最饱满的状态参与到工作中去,并在新的环境下不断努力学习,提升自我价值,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为企业创造出更有多的生产经营成果,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三)重视管理,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现代化、科学化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特征,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否拥有最强人才资源,也可以此来判断该企业的生产水平及其产品的优良程度。由此看来,一个企业只有充分重视与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才能在新的时挥更多的可能性,才能与时代共同前进。
(四)完善管理,利于企业文化建设
时代在进步,企业的竞争已不再单一,而是逐步综合化。作为企业软实力的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不能忽视的,企业文化在展现企业独特魅力的同时还具有凝聚力和激励作用,正因如此,企业要把注重文化建设与人员管理相融合,用企业的优秀文化感染大家、激励大家,在员工之间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的氛围。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强调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理念
要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管理核心,最优化的人力资源策略是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为前提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所具有的特点来建立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模式,即以决策者、企业经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主的管理模式,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制定与实施。
(二)转变用人观念
现在是一个人才强国的时代,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企业也是同样的道理,企业要靠运用人才来强大自身,那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注重以人为本,注重选拔全面型人才,根据具体岗位设立具体评判标准,做到用材有道。并且在现有人才不能满足需求时,要懂得培养所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真正充实,才能为企业各部门有效协调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不同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有不同的要求,企业要明确自身需求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本身资源进行优化,为其配备高科技装备系统以达到先进水平和满足人才选拔的工作需求,以此来保证人力选拔工作的有序进行,确保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化、科学化。
(四)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历来企业多是家族试管理经营模式,而随着时代进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要求我们要彻底打破传统管理观念,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再局限为一个整体。那么要实现这一转变,企业必须规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制度,明确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管理工程中的核心地位,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企业将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做出预测和计划,使得企业能与时展同步。
三、结论
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人性化是一个企业现实可持续发展动力。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科学合理地优化企业人员配置,企业才能得到长久持续的发展。所以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根本。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要注重合理地运用人力资源,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姜国祥 《核心竞争力》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03
[2]白硕 《人力资源管理》内蒙古出版社,2009.09
[3]黄锡伟 《打造核心竞争力》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0
[4]杨锡怀、冷克平、王江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