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经济的机遇与挑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经济的机遇与挑战范文1
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那么从“增长”到“发展”,一词改变有何深刻的内涵?
刘世锦:增长是量的描述,发展是质的规定,高增长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带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国际上对增长和发展的关系也有不少讨论。增长并不等于发展,有些国家就曾经出现过“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要论断,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记者:当前,为什么要提出这一重大战略呢?
刘世锦: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以上增长率已经近30年了。从工业化历史上看,能够在40年的时间内持续保持平均7%以上增长率的经济体只有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化所经历的时间是不同的。工业化先行国家所经历的时间长一些,但平均增长速度相对要低。二战以后,世界出现了一批增长速度较高、但时间相对缩短的经济体。总的看来,能够在三四十年的时间内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并不多。一些经济体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后,陷入停滞状态,如拉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即便是被视为成功典型的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也遭遇了1997年严重金融危机的冲击。再早一些,老牌工业化国家也都曾因经济危机和战乱,而使其发展进程中断或受到重创。
上面提到的在40年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的3个国家和地区,都是相对较小的经济体,大的经济体尚无先例。在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时间的快速增长,总量规模迅速扩大的时候,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出现一些正面或负面的议论,比如“中国机遇论”、“中国崩溃论”、“中国”等,是有其必然性的。就中国经济本身看,近几年来确实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具有转折含义的重要变化。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已经连续4年达到10%以上。2006年,经济总量超过了21万亿人民币;人均收入在超过了1000美元后不久,又达到了2000美元;财政收入新增部分超过7000亿人民币,接近于10年全部财政收入。但是,必须看到,在总量规模变化的同时,结构性的变化和矛盾也更为显著。
记者:那么这些结构性的变化和矛盾具体有哪些呢?
刘世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这些变化和矛盾:
――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的生产和消耗增长迅速。例如过去曾认为中国的钢产量1亿多吨就够了,而2006年钢材产量则超过4.6亿吨。
――环境压力空前增大。如果说资源可以通过进口和替代有一定调节空间的话,环境容量由于其不可移动性,没有多少调节余地。
――过去构成中国经济增长低成本优势的诸多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升。据东南沿海一些地区调查,普通劳动力工资近年来年均增长15~20%;土地价格涨幅更大,有些地区仅生产性用地涨幅也达一倍以上。
――在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原有的地区发展差距并没有缩小,有些方面还在扩大。在地区发展差距的背后,主要是城乡发展差距。
――社会矛盾在某些方面有所增加,由拆迁、征地、职工下岗、社会保障、干部和腐败等引发的时有出现,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容忽视。
――中国正在以日益增长的规模介入国际经济活动,“中国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近两年的贸易顺差超过千亿美元,国际贸易摩擦增加,贸易不平衡构成很大挑战。
以上列举的当然不是新变化的全部。就这些现象而言,大部分以前也都存在,之所以称其为“新变化”,是因为它们在某种意义上进入了一个“转折点”。需要考虑两个相关的问题:一是我们是否正在或已经进入与以往有较大不同的新的发展阶段,二是如果是进入这样一个新阶段的话,现有的发展方式能否有效应对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使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可以给出的判断是,我们已经或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然,对这一新阶段如何概括,还可以探讨;这一新阶段所出现的矛盾和挑战,在已有的发展方式空间内,是难以包容和应对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势在必行。
二、以自主创新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记者:近年来,我们党非常强调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那么提出这一战略有何重要背景?
刘世锦:近年来,我们党提出加强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当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以后,持续了20多年的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需要培育起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新的竞争优势,实现竞争优势的转换。这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人均收入越过一千美元关口,现在又达到两千美元,当然是好事,同时也是“双刃剑”,因为这既是收入水平提高,也意味着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也相应减弱了我国劳动力的国际比较优势。低成本优势的减弱在各地都逐步表现出来,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最为明显。在这些地区,一些对低成本敏感的企业开始向外转移,留下来的企业则要通过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渠道等环节的努力向产业链中高端升级。当然,低成本优势的减弱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还会有一些地区继续呈现低成本优势,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将保持多种竞争优势并存的格局。但从中长期看,低成本优势削弱后的调整不可避免。通过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是一个关系到我国产业中长期竞争力,因而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记者:如何理解自主创新的含义?
刘世锦:我们把自主创新概括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与过去关起门来搞研究不同,这几种类型的创新都是在日益扩大的开放条件下进行的。如何认识自主创新,近年来也有一些讨论。有的行业围绕“合资企业进行的创新算不算自主创新”展开争论。对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全局和战略的眼光来观察和理解。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资金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纯粹内资的企业将越来越少。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实行多元化的股份制结构,其中包括引入外资。国有经济比重最高的基础行业,如电力、电信、金融等行业中的国有大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在境内外上市。所以,按照企业资本来源来界定,不符合开放经济的实际,也存在很大的技术上的困难。比如,某企业的直接投资者是内资,但再从这个投资者向上追溯,可能会找到外资踪迹。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到中国来,虽然会对内资企业形成竞争,同时也有技术信息扩散、人员培训、促进产业配套条件形成等积极作用,总体上说利大于弊。可借鉴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多年来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内外资企业的角度看,我们所说的自主创新可以有两个要点:一是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是外资企业研发能力向中国的转移。当然,前一个要点是重点,我们讲自主创新,立足点和重心都是内资企业。有一些东西,特别是那些关键性、基础性的技术,仅仅靠开放是拿不到的,必须靠自己来搞,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但是,这与鼓励外资企业研发能力向中国转移不矛盾。这两件事情是互动的,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外资企业是在中国仅仅搞加工制造好呢,还是把研发能力也转移到中国来好呢?还是应该鼓励它们向中国转移。在这个问题上,能不能这样来认识:我们讲自主创新,这个“自主”的主体应该是中国经济的大局,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大局。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合法注册、经营的企业所进行的有利于提高中国经济创新能力的活动,都应该得到鼓励,一定程度上也都可以划入“自主创新”的范围。这是一个宽松的、包容量很大的定义。这样看问题,对提高我国经济总体创新能力有好处,也正是新时期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和水平的政策所要求的。
三、更加关注人均实际收入水平
记者:我国经济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地区发展不平衡,那么,今后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来逐步缓解这种状况?
刘世锦:这些年通过实施地区重点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但尚不足以改变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态势。近年来影响地区发展格局的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大的城市带、城市圈的形成,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城市圈,内地沿大的交通通道形成的城市带等。二是产业的区域集中加快,过去一个新产业出来,各地都要搞,遍地开花。一些年来通过市场竞争,产业的区域集中度显著提高,如彩电生产,过去一度20几个省都在生产,现在大部分集中到珠三角地区;汽车生产也正在逐步集中到为数不多的几个区域。城市带的形成与产业区域集中往往是重合的,产业集中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支撑。这些变化总体上说符合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规律,是积极的、可持续的,但必然影响到原有的地区发展格局,不仅表现在大的行政区划之间,也表现在这些行政区划内部。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中,出现了某些有利于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趋向或因素。例如,在重化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背景下,对能源、原材料、装备工业产品等的需求迅速增长,拉动了具有资源优势和重工业基础较好的中西部与东北的部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如,东南沿海地区要素成本上升后,一些企业开始向北部沿海地区和中部部分地区转移,部分国际转移产业也将承接地更多地转向要素成本较低地区。这些趋向或因素的稳定和增长,将会对促进地区平衡发展发挥更多的基础性作用。
记者:评价地区发展平衡一般采用什么指标?
刘世锦:对地区平衡发展有一个正确理解和评价的方法问题。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的快速增长阶段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将率先发展,吸引各种资源向这些地区集中,其中包括人员流动。劳动力由落后地区流动到发展快的地区,找到了工作,增加了收入,也减少了落后地区的人口基数,落后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相应有所提高。反之,发展快的地区人口基数增加,人均收入水平相应有所下降。我们讲地区发展差距,所关心的是这些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所以,“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是一个适宜的比较性指标。这个指标除了关注货币收入外,还考虑到剔除不同地区物价水平差异后的实际购买力水平。在劳动力和其他人口合理流动的情况下,不同地区“人均实际收入水平”将逐步趋于缩小。我们要注意地区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差距、不同地区户籍人口货币收入差距等指标,更需要关注不同地区实际生活和就业人口的“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指标的变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将有助于正确观察和理解地区之间关系发展的动态过程。
记者:地区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那么,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刘世锦: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城乡隔离状态被打破,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和非农产业,不仅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是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条主线。我们的各种政策,不论产生于何种背景,都应当促进而不是延缓这一进程。当然,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早期工业化国家曾经历上百年时间。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接近50%,大体完成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至少还需要30年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非农产业,使之“出得去”、“留得住”,包括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农村人口在城市生存、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转移支付等方式,提高仍然居住在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之与城市人口,包括已转移至城市的原农村人口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至少要让他们“过得去”。近年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只能通过进一步的更好发展来解决
记者:这些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社会问题和矛盾却有所增加,在有些方面甚至激化。您对此怎么看?
刘世锦:这种反差很值得深思。从国际经验看,一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后,也同时进入经济和社会结构、重大利益关系剧烈调整的阶段,社会矛盾的类型和数量增加,有些领域的矛盾趋于尖锐,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危机。当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社会上较大比例成员进入所谓“中产阶级”状态后,社会的稳定程度将会显著提高。现阶段我国总体上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矛盾增加的时期,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例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征用农民土地、城市拆迁、水库移民等所引发的矛盾;国有企业改革中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等引发的问题;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权力腐败、干部等引发的问题等。
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立足国情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应当也只能通过进一步更好的发展来解决。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历史已经证明,吃“大锅饭”既不利于效率,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公平。当然,我们讲进一步的发展,不能是短期化、片面化、高代价的发展,而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同时要比过去更多的精力重视社会发展;要集中力量抓紧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从源头上治理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既要重视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也要重视通过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多年来我们所倡导和实行的发展观的一个拓展和完善,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认识的深化和进步。
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对的矛盾和问题不少,应该和能够有所作为的事情也不少。如何把好事办好,如何在解决一些问题时不致于引出更多的问题,如何在处理一些矛盾时,既要照顾眼前,更要有利于长远,还需要把握好一些原则。
记者:这些原则主要有哪些呢?
刘世锦:一是既要治标,更要立足于治本。比如扶贫工作,通过转移支付等办法给贫困人口一些补贴,是必要的,但更重要是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培训,使他们获得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的机会,这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
二是既要有承诺,又不能脱离现阶段国情,作不切实际的过高承诺。比如养老、医疗保障,城乡、地区之间差别很大,是全面保障,还是在农村先做到对困难者救助,即使全面保障,保到什么程度,这些都不能脱离现阶段的实际。承诺过高,兑现不了,老百姓还是不满意,还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欧洲福利国家保得过多,也在寻求改革。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需要研究和汲取。
三是既要有短期措施,更要注重制度建设。对短期内的突出问题,如困难人口救助、调解,需要采取某些短期措施,以稳定局面。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好的制度建设以稳定的可预期的程序处理问题,可以提高效率;不是针对个别事件和少数人,而是对所有人具有普适性;不仅要解决已经出现的矛盾,而且要治理产生矛盾的根源。
五、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记者: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如何深入理解这一论断的深刻涵义?
刘世锦:这一重要论断已为我国近30年来的实践所证明。我国近30年的经济发展,是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为背景的。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活力和制度基础。毫无疑义,没有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是不可能出现的。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改革走出一条独特而富有成效的道路,形成了一些有意义的经验。例如,改革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不是对旧体制的修修补补;在改革国有经济的同时,放开一块,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非国有经济;鼓励不同改革方式的试验和竞争,先试点,取得经验然后推广,所谓“摸着石头过河”;把改革与开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放引入新的体制要素而推动改革;保持党对改革过程的坚强领导,把改革、发展和稳定有机结合起来,为改革和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通过改革和发展进一步促进稳定,等等。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解决新阶段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还是体制上的。体制上的问题,部分属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部分属于体制转轨过程中新出现的,还有的是由于体制建设滞后所引起的。这几种情况往往交织在一起,使问题相当复杂。比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职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企不分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在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一些地方出现了片面追求GDP增长、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指标而忽视社会发展等倾向。如何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一套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指标和行为机制,是体制建设的重要任务。又如,深化收入分配领域改革,要求由传统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转向初次分配按劳动和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再分配更加重视社会公平,但由于多方面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影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突出起来。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将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起来,使收入分配差距保持在合理的、可承受的范围内,并逐步趋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是体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改革开放仍然很重要。我们所面临的诸多深层矛盾的化解,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和谐社会的建设,都不可能离开深化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开放也是改革,讲深化改革也包含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开放)。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要有清醒认识,不能松懈,更不能动摇。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需要警觉和纠正,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推进改革,而不是走回头路。改革是为了发展,最终要由发展的成果来检验。
世界经济的机遇与挑战范文2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济增长 政策调整 国际货币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30.9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018-03
中国绝对不能低估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宏观数据表明,这种影响已经比较显著。经济先行指数都在持续下降。发电量从2008年6月份的同比增长8.3%,降到10月份的负增长。与此同时,煤炭和铁矿石,曾经一度很紧张的这两项重要物资都已经堆满库存。港口吞吐量直线下降。出口订单、工业产值也在明显下降。财政收入,2008年5月还是同比增长42.6%,9月是3.1%,10月又是负增长。这些指标表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波及全球的实体经济,也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2009年中国仍然有把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势头。当然,这个平稳增长并不意味着像2007年那样两位数的增长,这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本身不希望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也不希望如此。如果在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动荡的局势之下中国能够保证8%以上的增长,那已经相当可喜,而这恰恰是中国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中国经济在2009年仍然能够保持比较好的增长势头?理由如下。
第一,实体经济方面,特别是农业,2008年粮食又连续大丰收,而且创历史最高纪录。粮食丰收对于中国抵御世界经济衰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有利的,因为在资金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往往担心的是物价上涨。中国的物价指数中33%左右的权重是由食品粮食所组成。因此,粮食丰收为中国在采取反经济周期政策、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防止物价上涨提供了空间。
第二,尽管最近几个月来中国单月的财政收入增长直线下降,但从2008全年来说,由于上半年增长不错,因此全年可能还能保持接近20%的财政收入增长。与此同时,中国财政资金没有赤字,2007年是稍有盈余。与1998年相比,当时的财政支出规模占GDP的比例是12%左右,现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0%左右。这意味着在反经济周期背景之下,中国政府的财力是雄厚的,中国有能力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没有赤字,意味着如有需要,完全可以适当地通过赤字,来确保经济的增长。如果财政赤字3个点,加上配套资金,大约有3万或4万亿资金可用于内需增长。所以,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之下,中国政府和其他有关国家相比,中国的财力是雄厚的,并不像有些国家已经出现了政府财力的亏空。
第三,中国应该看到希望,因为在金融领域,仍然实行了资本项下有限的管制,资金并不能大进大出,特别在股市。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没有因为全球的金融危机而出现资金大进大出的动荡现象。这种现象在有些东欧国家和其他国家已经明显出现。中国在吸引外资中,直接融资仍然占了很大比例。与此同时,中国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充裕的,贷存比在65%以上。现在不是担心银行的流动性不够,而是担心有些银行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过程中不敢向中小企业贷款。与此同时,在整个国内金融体系和世界相对有所隔绝、国内资金富余的背景之下,中国还有2万亿的外汇储备,这是30多年来改革开放财富的积累。
第四,近期IMF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2.2%,发达国家是零增长或者是负增长,这一切意味着,2009年全球大宗商品的物价仍然处于下行趋势,这为中国在采取力度较大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防止物价上涨,提供了相当的空间。
第五,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仍然在过程之中,中西部存在相当的差距,又存在一个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这是西方国家非常羡慕的。对中国来说,存在着稳定的成长空间,只要中国把握好时机、充分调整好政策,就能够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增长。
因此,我的结论是,只要政策调整到位、调整及时,中国经济在2009年仍然存在经济平稳增长的可能财力和需求,确保8%以上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作为投资理财也好、作为股市上的投资者也好,应该理解这些政策效应的发挥有一个时滞,在2008年的第四季度甚至2009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宏观经济指标可能还不是很乐观,但是我相信,从现在开始的这些政策以及2009年初不断实施的各种政策,其效应到2009年下半年会发挥明显。也就是说,2009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各种比较好的指标现象会出现。
从长期看,不管现在遇到多少困难,我认为中国未来仍然充满着复兴的机遇。当前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而言,是机遇大于挑战。尽管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动荡对中国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比较长的时间来看,反而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关键是看中国能不能抓住机遇。我认为存在两大历史性机遇。
第一大历史性机遇是指,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了迈向成熟经济体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中国的经济结构很不平衡,是高储蓄,低消费。而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恰恰给中国制造了改变这种状况的历史性机遇。回顾一下从1978年底改革开放到2008年,整整三十年,当时中国没有从书本出发,没有从教条出发,中国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是从实际出发,要摆脱贫穷,“逼出来”搞改革开放,逼着想各种办法,要富国强民,要致富。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两千多美元,2008年底中国已经有望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三十年积累了大量的经济实力和财富。今天,以美国金融危机为转折,中国经济的负面问题全部出来了,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增长必然下滑。这是坏事,但又是好事,又一次“逼”着中国要采取与过去不同的发展方式,走内需的发展道路,而且这次与1998年走内需发展道路的意义又不同。第一次是逼出来要搞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这一次逼着中国要发展中国的消费市场,我相信在这样一个历史机遇面前,中国会逼出一个新的经济格局,会逼出一个和大国经济体相应的大国消费市场,会逼出一个和大国经济体逐步相近的经济结构特征。当然,这需要时间。估计2009年、2010年这两年世界经济最好的情景是在衰退中复苏,中国经济只要政策调整及时、到位,中国仍然可以保持继续相对比较高速的增长。因此,就像今天中国回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估一样。中国经济在三十年中发展最快的年头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不是脆弱了,反而是更强大了。如果中国再过五年、八年来回顾美国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我相信会说,是给了中国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逼着中国逐步走上内需为主的格局和形成大国消费市场,基本完善了民生制度框架,使得中国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总体实力更加强大,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塑和世界经济稳定的意义是难以估计的。
第二大历史性机遇是指,在中国复兴的重要关键时期,世界给予了中国参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性机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到2009年整整六十年。在第一个三十年中,中国的金融是世界金融格局中一个几乎被人遗弃的孤儿。第二个三十年,1978年到现在,中国金融可以说是世界金融棋盘上的一只棋子,但是被动的,是在不自觉地下棋。下一个三十年中国金融怎么走,中国原来并不清楚,或者说认识是模糊的。可以说,这次以美国金融危机为转折,中国金融下一个三十年的开始正好与世界金融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的六十年周期相重叠。这个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恰恰到现在有六十多年,国际货币体系六十年走过的矛盾和问题已充分暴露,已经让全球更多的人懂得了世界经济波动的制度根源。
刚刚结束的华盛顿世界经济首脑峰会,标志着今后的世界将开始走上重新建立和完善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的历史时期。鉴于中国前三十年财富实力的积累和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地位的变化,现在的世界需要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善。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也必然与原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冲突和矛盾,必然会在冲突和矛盾中要求中国采取与现有世界金融秩序不完全一样的改革策略。因此,中国同样需要有完善国际货币体系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简单说,是世界需要中国参与,同样,中国也需要参与世界。这正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第二个重大历史机遇的开始。中国政治上不当头、不称霸,并不意味经济上就无所作为、鼠目寸光。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历史机遇,恰恰是中国经济今后又一个三十年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然,中国也冷静地看到,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历史重要机遇,但目前还只是刚刚开始。冷静分析金融峰会上的各项提议,还只是改革的浅层次问题。因此,中国要做好长期的准备,我认为,我们要以中国改革的思维来思考世界改革,思考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中国30年的改革有许多经验,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渐进法,不要休克疗法,要先易后难。因此,要把改革的力度和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接受的程度结合起来,以争取长期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外部环境。
而且,我认为这两大历史机遇是相辅相成的。抓住了向成熟经济体结构特征发展的历史机遇,可以增强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话语权。不失时机地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历史机遇,将会大大有利于中国迈向成熟经济体结构转化,减少国际间的摩擦和阻力。
能否抓住这两个历史机遇,中国不仅要做好当前短期经济政策的功课,更需要做好长期战略的功课。要有历史的眼光,多研究这一二百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要有全球的眼光,因为毕竟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位置起了很大的变化。
讲到这里给大家讲个数据,以便了解中国经济在世界的重要性。从世界经济的增长来说,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是美国2007年GDP是14万亿美元,如果增长1%(可能是实现不了的),2008年也就是1400亿美元。中国经济2007年GDP为24.9万亿人民币,如果中国经济增长9.5%,再除以汇率6.8,就是增长3500亿美元。也就是说,在当前世界经济中,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极其重要的一个发动机和引擎。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更需要有全球的眼光来研究中国的政策。在中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下,尽快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我认为,这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严重影响下对中国的最大挑战。确保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8%以上的增长是严峻的挑战,但绝不是中国复兴与崛起的根本性挑战。根本性的、长期的挑战就是要用历史的眼光、全球的眼光,加快改善政府的科学决策机制。
世界经济的机遇与挑战范文3
【关键词】当前 世界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 分析
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在现代高新科技的推动下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世界经济已经从以前的单独发展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是指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以世界市场形成为标志,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加快了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而且大大的的优化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促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然而美联储酝酿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欧洲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没有消除,日本“安倍经济学”负面效应突出等发达国家的的经济政策风险,给世界经济前景带来诸多潜在的风险。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概况
(一)发达国家及组织的经济特点分析
(1)美国的经济特点分析。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经济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形势,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下面就美国经济的当前形势进行分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它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张,使世界金融市场产生了剧烈的动荡。由于美国的金融风波在全球迅速发展,使得英国、德国、日本、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组织纷纷向银行投入大量的资金以挽救本国的金融银行系统,使其受到的损失尽可能的减到最低。为了减少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正在制定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构框架,主要内容有:让金融机构持有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美国国债相关证券自然到期,并脱离其资产负债表;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出售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充分运用其他金融手段,例如允许银行将存款长时间放置美联储;对超额银行准备金支付利息;通过逆回购协议来稳定利率。美国政府希望通过这个政策可以使经济复苏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大众失业率有所降低,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
(2)欧洲的经济特点分析。世界上可以与美国经济体系抗衡的经济体系并不多,欧盟就是其中一个。在欧洲,加入欧元区的国家一共有17个,但是这17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太大,这就使得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2009年爆发的欧元危机影响持续深化。去年,欧元区的低收入国家希腊为了减少和高收入国家的收入差距,不惜向欧盟总部借债,不受约束的大量支出,为本国民众争取较高的收入水平和发展机遇。在这期间,虽然希腊民众的工资上涨速度飞快,但是其消费入不敷出,使得国家经济经常处于赤字状态,从而令全国陷入债务危机,由于无法按时还清向欧盟的贷款,希腊也就无法继续借贷,使得国内银行没有资金可供民众消费,国内一度民怨沸腾。欧元区统一货币的本意是使得各个国家平等发展,逐步减小收入差距,但是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不仅没有减小这种差距,反而使得差距进一步扩大。
(3)日本的经济特点分析。当前,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国内经济也随着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有了缓和的迹象。但尽管在短期内,安倍政府的货币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作用,但从宏观方向看,经济结构、人口老龄化以及高额的公共债务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绊脚石;从微观方向来看,民众消费税上调、企业间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内的经济发展。
安倍政府提出的经济学主要是指预先创造通货膨胀现象,当消费者预期察觉日本物价要上涨时,对于一些本来要买的商品,就会尽快的去购买,因而积极的带动消费及投资,进而扭转日本长年消费与投资极度低迷的状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安倍经济学”正在制造更大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消费税上调将使经济增速减缓、导致国内物价上涨;日元汇率贬值,导致进口成本上升。而且,“安倍经济学”从实施以来,日本国内的国民储蓄率不断下降,企业固定投资增速出现疲软态势,这些现象都可能导致日本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特点
虽然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但是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呈现负增长的同时,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组织的经济增长势头稳定,实现了稳步发展,这些国家和组织就被称为新兴经济体系。世界主要的新兴经济体系包括中国、印度和东盟等。
(1)中国的经济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渐提升,无论是从经济,人口,还是从科技,军事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国外的经济学家们也肯定了中国经济在全球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一直在飞速发展着,从过去的贫穷国家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经济在全球中有着重要的平衡作用。这几年,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继续保持经济的宏观发展。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需求衰退周期逐渐转换为供给调整周期,并正由高速增长逐渐由中高速增长转变。关于增速放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所以,增速放缓是必然的事;成本要素水平明显提高。由于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而且国家对于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大加强,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所以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市场需求不足。国内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现象在某些方面已经凸显出来,消费市场停滞不前,出口需求也有所减少,所以消费市场的萎缩也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之一。
(2)印度的经济特点。虽然印度的经济形势目前呈现一种疲软的态势,但是由于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向世界发出维持巩固宏观经济的决心。并且积极的设立内阁投资委员会、对一些拖延已久的项目进行重新协商、通过网上拍卖应收款项为中小企业提供自由资本和低利率的贷款,这些措施会大大提升印度的投资潜力,继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高回报的金融产品有可能阻止印度储蓄水平下滑,从而尽可能降低这一轮经济危机对印度的影响。
二、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提出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与美国的经济贸易
虽然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美国的强国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中的话语权仍有重要的地位。国际石油、黄金、粮食等交易仍然以美元为单位。这次的金融危机虽然使得美元贬值,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但是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经济对策可以有效的阻止经济增速的负增长。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有能力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到那时候,世界经济就有可能走出低迷的态势。
(二)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交流
当今的世界经济贸易呈现多元一体化的趋势,要想在全球化的经济中稳定发展,就要联合各方力量,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在国际贸易中,除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外, 各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加强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协定,强化南南合作、南北合作间的交流等,对建立全球的经济一体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加强人民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提出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都极大动摇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而唯一可以与之抗衡的就是欧元,但是欧元区也陷入了债务危机而自顾不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系之一,正好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扩大实行人民币互换的范围,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从而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
世界经济的机遇与挑战范文4
关键词:经济逆转;对外贸易战略;调整
一、了解世界经济运行的现实意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的态势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相继出现衰退现象。发达国家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经济上的失衡,导致全球经济的波动。而在世界经济中,中国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但在快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逐渐暴露的问题。伴随着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衰退,我国经济也受到波及。在世界经济逆转的条件下,中国的对外出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为了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们必须适时调整对外经济贸易的战略。
二、世界经济形势的分析
目前全球经济失衡日趋恶化并且已经对经济增长和世界金融市场构成严重威胁。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屡创新高。全球流动性过剩严重,上一轮世界经济增长周期是随着“新经济”泡沫破灭而告结束的。“新经济”泡沫破灭给人们带来的是对世界性通货紧缩日益加剧的担忧。为应对通货紧缩,美国、日本实行低利率甚至零利率。而美国又通过贸易逆差,将美元大量输送到世界,造成新兴市场货币供给急速增加,这直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但是也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资产泡沫,集中体现在房地产价格飙升。美国经济衰退的阴影、疲软的美元和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会影响全球经济的软着陆。这种风险会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和资本的流入,同时阻碍他们在海外的投资。但是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年建立起来的货币储备以及其他缓冲器将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冲击。2014年,世界银行最新《全球经济展望》预测全球经济今年走强。预估全球经济今年将增长3.2%,其中发展中国家增长5.3%,发达国家增长2.2%。中国今年的增长率预测值为7.7%。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和美元的贬值将对较为依赖对美出口的中国经济将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对此我们应该首先认识到这种情况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三、我国宏观经济分析
(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中国是亚洲经济增长的大国,尽管近年人民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但对中国快速增长的进出口增长变化没有太多影响。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局面,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也取得了良好进展。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5.83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16万亿美元,201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
(二)经济过热,房价攀升
2014年,整体来说国民经济正朝着预期方向发展,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有所缓解。但是,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信贷增幅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形势严峻,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仍在加剧。房地产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刺激房地产投资不断激增的重要因素是房价的飙升。最新统计数字表明,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01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4%,其中,住宅投资58951亿元,增长19.4%,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8.5%。令人忧虑的是,与房价的节节攀升相对应的并不是热销的局面,房价与商品房空置面积的双高显示出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正在日益积聚。
四、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转变
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形势造成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只是说美国经济自身衰退,这样的话并不可怕,怕的是其“波及效应”,比如说波及到韩国、日本,波及到东南亚国家,波及到欧洲,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比较大了。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美国经济衰退波及范围很广的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是实质性的。例如美国股市大跌,影响全球股市出现普遍性的下跌,中国A股也跌破大关。面对如此形势,作为国民经济支撑的外贸企业,更需要及时掌握世界经济的动向,转变观念以品质与设计赢得利润与竞争力,在应对危机和挑战中不断成长。
(一)转变自身观念、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1.摆脱低价竞争
中国制造能力大规模的提升同时,必然也会带来激烈的行业竞争,甚至超低价搏杀。摆脱低价竞争没有捷径可走,要长期累计企业独特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我们要注重自身品牌的创新和提升,首先就要有产品组合创新策略。所谓产品组合创新策略,就如同日本制造汽车一样,整系列的车型有很多东西可能是相同的,但却各有特点,在新品投入模具设计时会考虑到多种产品组合方案,这样便做到了一模多用,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资源。
2.善用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结合
不断累计传统技术,并仅仅抓住市场出现的最新技术将之整合。面对要求特殊的客户,要求量身定做产品的客户,而这些客户往往都是优质买家,他们往往需要提供有独特卖点的产品给消费市场。
3.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
一个企业必须要有好的业务人员与客户作良好顺畅的沟通,好的工程研发人员及时提供客户所需要的技术方案,好的生管系统确保客户交期,好的品管系统以确保客户的产品品质,而且整个企业的各个系统之间必须要高效运作,如此才能谈得上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4.开展多媒体市场营销计划
认识到这些,我们便不断从各方面加强管理,从培养干部,培养技术人才,建立健全各项有效率的管理机制,丰富宣传手段着手,一步一个脚印,做扎扎实实的工作,全面提升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二)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贸易途径,寻找新的机遇。
1.渠道创新。做法就是尽量避免在人所皆知的通用产品领域与竞争对手相争,尽可能细分市场,发挥本企业激动灵活有效率的作业体制的作用。
2.产品创新。细分市场就一定要充分满足特定市场客人的要求,就要在产品上有独特卖点,不断投入研发,其结果就是与客户的需要对接时越来越灵活,越来越有效率。
3.自主创新。许多通用技术摆在我们面前,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善用。由于市场的急剧变化,消费类电子潮流领导者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如苹果的ipod、SonyPS游戏机、微软的X―BOX360游戏等等,这样就必然产生新旧产品对接巨大的新的市场领域。因此,基本原则就是立足通用技术水平的精湛,紧随数码技术的应用,瞄准市场接合部,走T型自主研发创新之路,在一定时期内推出具有明显差异化的产品。
4.营造创新的环境。如果让创新始终与我们相伴,就需要营造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与众多优质买家保持密切联系,他们就会时时地告诉我们市场需要什么。在国外参展会全面了解下一年的产品发展趋势。这样有了创新环境氛围就有继续向前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我国政府就要积极转变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
美国次贷危机、全球性的经济失衡、世界经济形势逆转、人民币汇率的上涨、劳工成本上涨、企业管理的软成本上涨、同行业价格竞争激烈等等,我们已清楚地认识到这场危机对对外贸易企业的严峻性,因此,我国政府就要积极转变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创建自主品牌和提高产品的核心技术、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苗长青,张满林.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特征及优化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4年02期.
[2]牟岚.欧盟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及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J].特区经济,2014年01期.
世界经济的机遇与挑战范文5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业;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次金融危机,通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影响,迅速的扩展到全球,并快速升级为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世界面临的最大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和衰退之中。金融危机中,由于全球空前一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全球经济正逐步实现由深度衰退到艰难复苏的转变。但是,全球经济和金融的复苏将是漫长而缓慢的,同时,在这漫长的恢复调整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的恢复过程将充满着变数和不确定性。面对金融危机过去之后的全新的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环境,我国金融业在反思与吸取金融危机带来的经验与启示的同时,也需要正视当前的挑战与机遇,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一、金融危机为我国银行业带来的经验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的金融风暴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打击。与美国相比,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典型特征是垄断程度较高、金融产品较单一、行业内竞争不足。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活动开始出现鲜明的发展方向:其一,经济活动市场化;其二,经济活动国际化及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其三,经济活动信息化。世界经济的这三个发展方向一起构成了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和形成因素,同时也是这次金融危机为世人留下的重要的经验教训。
能否迅速遏制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冲击,并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处理好各种危机后遗症,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最大考验之一。
二、现阶段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行业带来的严重的冲击与危害,但是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部分机遇。我们需要综合分析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而探究金融危机的应对方式与策略。
(一)现阶段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
1.经济周期下降带来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一方面,虽然经济危机过去一段时间,但是经济危机带来的显著影响还在继续,世界经济恢复步伐缓慢,经济的外部需求扩张还需要等待,甚至在短时间内经济快速发展还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使银行资产质量面临考验。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显著问题是我国经济的投资总额不断上升,而相比的经济消费和出口发展却依然处于疲软状态。
2.金融业逐步开放带来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随着国外银行和外来投资这的大量涌入,外资在我国迅速实现了数量的增加及资产规模的扩大,我国国内市场的重要竞争者中,外资银行和外来投资者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角色。
3.利率市场化带来净利差收入的减少。现阶段,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利率以及部分小额存款利率已经放开,在货币市场上,央行票据、国债在整个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回购利率也已实现了开放,同时人民币利率改革发展到“存款利率规定上限,贷款利率规定下限”的阶段。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走势就是银行存贷利差收窄,将带来巨大的利润压力。
4.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巨大的挑战。《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是由我国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其中指出将在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个城市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一举动说明我国人民币正式开始了国际化进程发展道路。
(二)现阶段国金融业面临的机遇
1.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加深和改善。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我国金融市场存在很多断点。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金融市场中的供需不协调表现得更为突出,同时也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的优化与发展。
2.银行面对的市场和客户将进一步扩大和成熟。例如我国企业资本运营问题,我国企业中由于长短期限不匹配、投机股市等现象,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很多知名企业由于运营资本的问题而无法抵抗金融危机而破产。
3.金融监管的体制和机制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这次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金融业以及企业造成了严重后果鲜明的暴露出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和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其弱点。
三、现阶段我国宏观调控应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1.以经济稳健发展为前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现阶段,首先,我国应当积极调整投资结构的构成,通过调整经济结构的构成,优化我国经济结构,从而提升我国经济结构的稳定性,以及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有效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其次,优化我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投资于消费比例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活力与生命力,我国应积极协调投资于消费的比例,从而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者,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和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从而通过保障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经济整体的活力与竞争力。
2.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尤其要改变和摆脱既有思维方式束缚和路径依赖。同时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而求得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不能以扩大社会矛盾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也不能以增加历史欠账为牺牲换取经济发展。
3.将“中国制造”逐渐发展为“中国创造”。通过狠抓品质管理,提升产品整体科技含量,来提升我国的经济竞争力。
4.在调整中持续实施扩大内需策略。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宽广,内需的增长是我国应对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的重要策略。现阶段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要着力保持扩大内需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和持续性,通过内需的提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的生命力,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5.积极拓展国际新兴市场。金融危机启示我国经济发展中应积极拓展全面的国际市场。我国拓展国际市场需要积极推动与相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谈判,通过这些谈判,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元庆.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金融论坛,2006.
[2]詹向阳.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路径选择[N].金融时报,2009-11-02.
[3]郭田勇,陆洋.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3).
世界经济的机遇与挑战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 企业战略 转换模式 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模式正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
所谓“低碳经济”,其含义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是关于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更是至今为止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重大而根本性地转变。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挑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90%以上是由于人类消费能源的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随着全球人口的剧增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是不争的事实。能源的过度使用不仅带来了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增加,由此还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这一点正不断地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重视,并形成了共识。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趋突出,低碳经济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诸如“低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等新概念的出现。“低碳经济”正逐步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一些学者专家的研究,以及从目前全球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经济”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规则,新标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或将成为未来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生态文明游戏规则,成为第三个规制全球发展的总则,并引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正蕴育着一场全球性经济的大转型。这涉及到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形成了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我国正面临减排压力日趋加重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如何抓住这一契机,直接进入低碳发展模式,成为不容迟疑的重大课题。
二、低碳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展开新的竞争,但是,在这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未在同一起点。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在长期发展中探索、开发和累积了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在此技术方面拥有绝对领先优势,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先于发展中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碳排放量也正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因此,在全球气候谈判的新的世界体系中,将进一步巩固其领导地位。可以预见的是,当发达国家在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不断扩大时,并因此增加了一个主导世界格局的新平台。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从纺织行业到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到新世纪,以汽车、石化、电子为代表的产业集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往往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我国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高碳经济模式,这与低碳经济的要求严重背离。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增长相对联系密切,碳排放强度偏高,能源用量仍将继续增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有上升,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2007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67.2亿吨,比美国高出14%,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24%,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工业化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出现相对脱钩的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增长。它们采用相对清洁的高热值的天然气和石油,而不是高污染,低热值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借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力,加大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的力度,一些发达国家把重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通过产品进口来满足其国内需要,通过这种方式,直接有效地转移了污染。而我国则正处于工业化阶段中期,由于出口产品数额巨大,因此基础建设规模庞大,碳排放量大是难以避免的。
其次,发展“低碳经济”仍受到以下因素的约束和挑战。
1.政府规制转换的挑战
摆在监管层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做到能源需求和低碳经济发展两者的平衡。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政策,必须要创新,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这些将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2.低碳技术开发的挑战
由于我国在节能和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起步晚,创新能力不强,再加上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滞后,产业分散,管理能力薄弱等。未来将会有更多政策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节能环保产业。如何尽快提升低碳技术水平,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并采取有效地技术开发组织措施,如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和环保设施专业化运营等节能环保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鼓励企业对节能环保的重点工程进行服务外包。
3.评价指标体系变化的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碳排放量,或将成为新的评价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低碳产业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使开发和掌握技术的第一个国家将成为新的领导者,甚至是垄断者,其他国家将面临新的技术贸易壁垒。在这一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则将再次因低碳模式而拉大差距。碳排放将成为新的评价体系,国家的实力,甚至是企业的实力都将重新排序。碳排放指标对国家、企业、产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这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企业可能看起来充满活力,但可能是因为过量的碳排放量,明天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有些行业现在看起来非常虚弱,但因为它符合低碳发展的趋势,可能在未来将成为巨大的产业。
4.“碳”关税的挑战,新的国际贸易壁垒
国际贸易壁垒将增加“碳”关税的壁垒。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很大程度上,是低碳产品的竞争。国际碳关税将起到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碳关税,一旦实施,将大大削弱我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优势,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将会下降,就会直接导致的市场份额萎缩。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高碳行业产品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引入碳税可能在某些程度上的形成倒逼机制,迫使我国企业尽快走在节能、低碳、低排放、低污染的道路上,强化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
三、低碳经济理念下的企业战略转型
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面临不同的发展阶段,甚至不同的战略意图,但也难免面临“低碳经济”所带来的机遇:培育新的产业、创造巨大的财富机会、新的转型机遇、新的游戏规则和新的金融市场。作为新的转型契机,低碳经济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的来临,也将引导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企业应着力抓住下述的战略重点:
1.企业战略中应尽早将低碳理念作为其战略制定的核心价值理念
由于低碳经济全面而深刻影响着企业业务运作,因此,企业的产品设计、产品价格、产品市场,甚至于国际贸易政策,这些将越来越多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低碳环保的背景的突变,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基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战略的评价标准也将与以往不同。因此,企业战略的理念必须是低碳理念作为新企业战略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一新的战略理念的引导下,企业战略在企业竞争战略选择、核心能力培育、资源优化配置、战略绩效的评价标准等方面需要有新的思路和决策。企业战略目标也将实现多目标,即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人的和谐发展,而不仅仅是追求单一的经济目标;企业战略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废弃物最终排放量,直至实现“零排放”。
2.用低碳经济的理念把握新的战略投资机会,形成新的创业和就业机会
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十分关键,未来数年清洁能源产业将为各国提供大量机会。低碳经济将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带给企业许多重大投资机会。由于低碳经济影响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方面,企业投资或可涉及的项目也将在多个方面,如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开发和交易、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高能效的工业、建筑、交通,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3.培育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低碳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应成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契机。由于低碳经济涉及多个行业和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企业在这些领域应力争在核心技术上率先突破。
4.选择更有利的技术发展战略,防止落入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的“锁定效应”的陷阱
所谓"锁定效应"就是指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的依赖性。如果我们能直接进入低碳发展模式,及早筹划,选择构建“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不走已经被证明过时的常规之路,跳出对高碳产业和传统的化石能源技术的路径依赖,就能有效地避免高碳产业和高碳消费的锁定,获得高起点的发展机遇。
5.以节能减排及经营活动中“去碳化”作为重点
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发展低碳经济更多地应关注节能减排上,即应在所有的价值增值过程中推进“去碳化”。
6.结合国情提高低碳经济的效率
既要避免简单模仿发达国家依赖于高碳经济的发展的模式,同时又要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低碳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居民的消费能力。如新能源作为低碳经济的代表,其价格往往要高于传统能源,如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高于传统能源汽车;再如光伏发电的成本是传统电厂成本的数倍。因而企业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开发还需要考虑市场的培育和成熟度,那种不顾实际的消费能力的盲目发展则可能欲速则不达,不利于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1999:《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
[2]严勇,祝方译.[英].安德鲁,坎贝尔等编.1999:《核心能力战略-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邱琼译.[美].斯图尔特.克雷纳著.2003:《管理百年》.海口:海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