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出血的康复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脑内出血的康复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脑内出血的康复方法

脑内出血的康复方法范文1

关键词:脑出血;CT;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中西医综合疗法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指在血压急剧增高的情况下发生的脑实质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常见于基底节区,其发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高,现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致死、致残原因主要由血肿的占位效应引起,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但开颅手术创伤大,其病死率与内科治疗区别不大[1]。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是近年来国内应用较广泛的一项新技术,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CT定位下经额入路微创穿刺清除术,及术后配合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9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9例患者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46~82岁,平均51.8岁;高血压病史3.5~18年,平均13.7年。

1.2症状与体征 起病后头痛16例,呕吐17例,肢体活动不利21例,癫痫发作3例,入院时体温>38℃20例,呼吸不规整2例;血压≥30KPa9例,≥25 KPa 29例,≥20 KPa 11例;GCS昏迷评分计分3~5分7例,6~9分23例,10~12分14例,13~15分5例。

1.3出血部位及血肿量 基底节区出血28例,破入脑室12例,皮层下、脑叶内出血9例;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30~80ml41例,>80~100ml8例。

1.4发病至穿刺治疗时间6h以内35例,8~24h9例,24h以后5例。

2 治疗方法

2.1手术方法 根据CT定位所提供的穿刺信息,取额部投影区(额―枕方向)中下交界处为穿刺点,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平行,注意避开重要功能区和主要大血管。按上述定位方法在额部定位点使用颅锥锥颅穿透至硬膜下,再以带芯引流管自骨孔缓慢进针至靶点(血肿腔内),拔出针芯,行头颅CT扫描,观察引流管位置,如位置不佳则需立即调整引流管位置,如引流管位置良好遂接5ml无菌干燥注射器带1ml负压缓慢回抽出血肿腔内不凝血肿,再予3ml生理盐水推注,通过特定的分布射注,使粘稠难以排出的液态血肿不断被冲洗稀释,再予适当负压回抽,并可稍稍改变引流管角度及旋转引流管,再予负压回抽尽可能多排出液态陈旧性出血,至抽出积血约50%~70%时再次行头颅CT扫描,观察引流管位置,如引流管位置良好即留置血肿腔内,后接一次性脑室外引流装置。观察术后每8h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5万U,闭管2h后开放引流;若有血肿破入的脑室,则同时予行侧脑室外引流术。一般持续引流3~5d至积血基本清除时拔除引流管。血肿抽吸液化引流治疗同时要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如保持呼吸道通畅,调整血压,防治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支持治疗,适量应用脱水剂等。

2.2中医治疗 ①急性期1~2w内是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水肿高峰期,辨证属热中脏腑,气血两燔之证,用清热、醒脑、利水、化瘀法。中成药:安宫牛黄丸、麝香注射液、醒脑静。中药组方:至宝丹合犀角地黄汤。药用:犀角、大黄、菖蒲、生地郁金、胆星、天竺黄、冰片、丹参、牛膝等,经口服、鼻饲或静滴。

②稳定康复期:发病1~2w后,此期已脱离脑水肿高峰期,血肿、水肿仍未完全吸收,辨证属血瘀脑络型,治宜活血化瘀。中成药:复方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乌灵胶囊;中药组方: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生黄芪、桂枝、当归、桃仁、红花、川芎、地龙、丹参、牛膝、鸡血藤等,同时配合针灸治疗。

3 结果

头颅CT术后1w复查,血肿清除时间:5~7d 12例,>7d 3例;死亡6例,病死率13%。对侧肢体瘫痪好转情况: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在我国,高血压脑出血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2-4]。在所有的脑血管病类型中,脑出血是一类病死率、致残率最高的脑血管病,约35%~52%的患者在发病后30d内死亡,仅20%的患者在发病后6个月能实现生活自理[5],给国家、社会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6-7]。开颅血肿清除术创伤大,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手术环境和麻醉要求高;年老体弱者和危重患者常不能耐受手术,CT导引下定向定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近年来普遍应用的一项新技术,经近期观察及远期随访,并同传统的开颅方法比较,病残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生存质量显著提高,远期预后良好[8]。本科采用CT定位下经额入路微创穿刺术取得良好效果,考虑其优势在于[9]:①定位准确,方法简单易行:进针平行于矢状面,以血肿靶点投影在颞区的中心点与穿刺点为连线导向,操作精准,实用;方法近似于脑室外引流穿刺术。②避开了重要的血管与功能区,特别是远离了颅外的颞浅动脉及厚实的颞肌,颅内的脑膜中动脉,侧裂密集血管区与颞叶的重要功能区,明显减少了穿刺手术导致的颅内外出血的几率。③穿刺方向顺应了神经束,最大限度减少了神经纤维的损伤,术后脑水肿减轻。④经额穿刺引流管方向与血肿长轴一致,能更彻底抽吸、引流血肿。⑤引流管位于额后部,患者可随意改变,利于翻身拍背、排痰,方便护理,大大减少了肺部感染及长期卧床褥疮的发生几率。⑥原理简单,易操作,学习效果好,费用低,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开展。术后根据脑出血的不同时期进行辩证论治加用中药治疗、尽快地使脑瘀血脉络通畅、推陈致新则出血可止,溢出络外的瘀血逐渐消散乃至最后吸收。实验证实此类药物可增加血流量,改善血循环和微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加快创伤早期愈合,调节代谢等。急性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可促进颅内血肿吸收,降低颅内压合恢复神经功能,尤其中药对加快颅内血肿吸收有独到之处,达到了病情恢复快、后遗症少的治疗目的。

总之,应用CT定位下经额入路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应用,可尽早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缩短病程,为抢救危重患者生命赢得了时间,大大降低致残率,术后配合中医中药,提高了脑出血治疗的整体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宗会,李士月,田增民,等.立体定位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4,10(2):159.

[2]Liu M,Wu B,Wang Wz,et al.Stroke in China:epidemiology,prevention,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J].Lancet Neurol,2007,6:456-464.

[3]王昆,李洁,刘文科,等.四川成都地区脑出血发病的时间流行病学特点[J].中华神经外科

杂志,2011,27:759-763.

[4]陈旭,耿翔.脑出血的研究现状和治疗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11:947-949.

[5]Broderick J,Connolly S,Feldmann E,et a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 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adules[J].Stroke,2007,38:2001-2023.

[6]王伊龙,王拥军,吴敌,等.中国卒中防治研究现状[J].中国卒中杂志,2007:20-37.

[7]王梅,刘克军,王德江,等.中国脑出血疾病的直接费用负担现状及其问题[J].中国卫生经

济,2005,24:43-46.

脑内出血的康复方法范文2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094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384-02

脑性瘫痪(CP)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CP患儿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治疗,当家长意识到运动康复治疗的重要性时,不得不面对长期治疗带来昂贵费用、精力、陪伴等问题,常常会因为无力解决这些问题使治疗停止或推迟,以致患儿得不到及时治疗,由轻症发展到重症,造成终身残疾,甚至出现丢弃CP儿童现象。因此对于脑瘫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其中一部分轻度患儿能够恢复日常活动,使生活自理,达到甚至接近同龄正常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是当务之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

1.病因病机

脑瘫的发病原因一直是众多医学家研究的课题,目前认为主要由以下原因所致。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出生前的高危因素,如母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重度贫血、放射线损伤、一氧化碳中毒、弓形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胎盘异常等;二是分娩时的高危因素,如早产、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病、窒息、颅内出血、脐带绕颈、高胆红素血症等;三是出生后的高危因素,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其中先后以早产、窒息及母亲患病因素最为多见。中医将其归入“痿证”的范畴,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损、脑髓不充及胃气虚弱所致。

2.小儿脑瘫症状早期发现

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大多开始于婴儿期,呈非进行性,但若未能获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将会发生肌腱挛缩,关节畸形,致使症状加重倾向并使异常姿势反射和运动模式固定下来,因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小儿脑瘫主要可通过7种症状早期发现:

2.1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发现有脑瘫的高危因素。如怀孕期感染、风疹、严重妊高症、小儿出生时窒息、早产儿、严重黄疸、小儿出生后颅内出血等。

2.2小儿出生后十分安静、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入睡困难、吃奶无力或呛奶、吞咽困难,体重增长停止。

2.3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到4个月大的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抬头不稳,4个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

2.4经常出现异常的肌张力和异常的姿势,如双手屈指内收、双拳紧握、前臂内旋、头颈后仰等。

2.5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2.6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2.7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

3.脑瘫的治疗

3.1注重小儿脑瘫患儿的心理康复。小儿脑瘫患儿由于肢体运动障碍、社会活动受限等原因常出现情绪及人格特征的变化。因此,对脑瘫患儿进行心理治疗是合理和必要的。首先,通过日常的接触及各种教育训练活动,减少或消除脑瘫儿童的心理障碍,调整与人的关系,恢复和形成学前脑瘫儿童正常的心态和人格。只有互相信任和尊重,患儿才能真实而详细地反映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其次,医师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来看待所面临的问题,通过深入的交谈,真诚的理解可以帮助患者接受患病事实,在此基础上共同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再次,要真诚的对患者进行安慰和鼓励,不要让患者感到虚伪或有被疏远和冷落、凄凉之感,让患者有勇气和疾病作斗争。同时要考虑到患儿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及客观环境,要有可接受性和可行性,并尽量做到具体可行,以平等的态度与患儿父母甚至患儿本人商量哪一种治疗方案更切合实际,总之,对于心理障碍,最主要的康复方法自然应该是心理疗法。

3.2注重小儿推拿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应用。小儿脑瘫手法是根据中医推拿、按摩相结合的方法,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常用的手法有推、运、揉、按、摩、掐、捏等。人体运动是以骨骼为支架、关节为枢纽、肌肉收缩与舒张为动力来实现的。小儿脑瘫的种种症状关键就是运动功能失调而导致的功能障碍和姿势障碍。在治疗中灵活巧妙运用这种手法,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通过按摩,对皮肤、肌肉关节、肌腱、神经、经络腧穴的作用,可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达到“通则不痛”,从而痉挛的肢体逐步松弛、挛缩的肌肉逐渐舒展,使患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加速康复。脑与脏腑及经络相连,它们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素问.痿论篇》指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经多气血主宗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足太阳经,可调理腰肾,肾为先天之本,精血同源,任督两脉起自胞中,为肾气所在,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有调节全身的阴阳经的作用。

脑内出血的康复方法范文3

【关键词】 时间护理;脑出血;神经功能康复

时间护理是护理人员利用机体本身存在的生理节律,对患者心理因素、用药时间、病理生理等方面进行护理的一门新兴学科。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当幕上出血>30 ml,幕下出血>10 ml时多需进行手术治疗以清除血肿。手术虽能降低颅内压,使生存率提高,但却不能改善神经功能障碍。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发作之时,康复护理即应开始[1],因此,运用时间护理学理论指导脑出血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心理护理、临床用药、生活方式、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以探讨时间护理在脑出血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作用。

1 时间护理理论的应用

1.1 最佳心理护理时间 19:00~21:00是心理护理的最佳时间,在此间实施心理护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生物学家研究指出,人体每天09:00~11:00,16:00~17:00,19:00~21:00为精神活性提高的时间区,表现为精神欣快,喜欢与人接近,乐意回答和提出问题。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起病急、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瘫痪患者神志转清后,要耐心地解释、开导和劝慰。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做充分及时的肯定,不断给予鼓励。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他们摆脱心理困惑。为神经功能康复提供良好的平台。

1.2 及时发现脑出血手术后患者的心理问题 一些高血压性脑出血量大的患者会造成肢体瘫痪。这类患者待神志转清,意识到自己瘫痪后,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多表现出强烈的情绪震动。这时护理的关键是要有心理护理的技巧,护士要有耐心,经常用解释、开导、劝慰的语言。在治疗护理中给予鼓励和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对患者每一点进步,护士应给以充分及时的肯定和鼓励。针对不同心理状态、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在医院,19:00~21:00医护操作少,病区环境安静,患者易感寂寞,此时开展心理护理,能使患者较快地进入角色,加之白天护士忙于治疗和护理工作,护患间无足够的时间来交心相谈。所以19:00~21:00是责任护士全面掌握患者心理状态,进行细致、周密的心理护理的最佳时间,提高治疗依从性。

1.3 合理安排给药时间 我院常用的脱水治疗药物及方法有:①20%甘露醇:用法成人250 ml/次,静脉注射或快速滴注,并在30 min内注完,一般采用每6~8 h 1次。疗程为3~5 d,较少超过7 d,脑水肿颅高压可持续3周以上,多与速尿交替使用;②甘油果糖:成人一般每次250 ml,每250 ml需静脉滴注1 h,一般与20%甘露醇交替使用;③速尿:20~40 mg,静脉推注,2~3 d;④激素治疗:首选地塞米松,10~20 mg/d,1~2次/d,3~5 d停药;⑤同时用西米替丁或雷尼替丁保护胃黏膜。疗程的确定临床上脱水治疗疗程及时间安排需要个体化。主要应根据颅内高压、脑水肿的控制程度来决定脱水疗程的长短,及时间的间隔,最好进行动态的结构性影象(CT、MRI等)检查来确定则更为合理;必要进行颅内压监测将更加准确。

1.4 合理安排康复时间 康复训练过程艰苦而漫长(一般1~3年,长者终生)需要信心、耐心、恒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如有偏瘫,可采取仰卧位或健侧卧位.但长久保持上述也会发生关节挛缩,故要求定期变换,一般每2 h换一次。保持肢体于最佳功能位置,仰卧时下肢伸直。足底挚砂袋,使踝关节呈90℃,背屈,防止足下垂。大、小腿外侧垫砂袋,防止髋外旋。运用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进行并指导家属给予按摩、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功能锻炼防止废用性的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1]。

1.4.1 最佳康复时间 19:00~21:00是康复的最佳时间,在此间为精神活性提高的时间区,在实施心理护理的同时进行功能神经功能康复锻炼,在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使其身、心都处于积极状态。WTO推荐康复训练的开始时间为生命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以后48 h[2],研究表明卒中后1~3个月内是肢体功能康复最快时间,所以早期康复效果最好,早期的康复护理训练以给予患者被动的抗痉挛治疗为主,采取被动的患肢活动的刺激方法。经过日常的运动训练,促进了随意、协调的、正确的运动模式的建立,为整体的功能康复创造了条件。

1.4.2 康复方法 主要方法包括手法按摩、被动活动及主动活动。①按摩依据按、摩、揉、捏四法,顺序由远心端至近心端,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2次/d,20~30 min/次。②被动运动,包括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2次/d,每次每个动作10次左右。顺序活动由上到下,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牵伸痉挛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组织。③主动运动,当患者神智清楚后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主要的训练方法有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移行等[3],这个过程要循序渐进.训练时间由短到长,注意防止意外的发生。主要包括抗痉挛训练,坐起及坐平衡训练,站起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ADL)训练等。

1.4.3 饮食指导 故只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才需禁食并胃肠减压,只要一般状况允许,即使已有上消化道出血也应早鼻饲,这不仅能提供合理的胃肠营养,建立安全有效的给药通路,更有助于胃肠黏膜保护,避免肠道菌群易位,还有助于早期发现上消化道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急性期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素,高热量饮食。限制钠盐摄人,防止水钠潴留加重脑水肿。昏迷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如肉骨头汤、新鲜果汁、蔬菜汁、米汤,牛奶等,由稀到浓,由少到多逐一添加,使用过程中注意鼻饲管的位置并保持通畅。保持大便通畅,如大便硬结,不宜用力解便,应适当使用缓泻剂,以免引起颅内压增高。

1.5 定时翻身拍背 为患者进行翻身拍背2 h一次。同时应注意向家属宣教正确的翻身方法及拍背技巧。翻身时,双手交叉于腹部,双腿届曲.一手扶肩,一手扶髂棘进行滚动翻身,然后将臀、腿、手置于舒适位置,双腿之间可适当垫以软枕,肢体摆放功能位。拍背时手握空心拳,由下往上进行叩击,由内向外,以振动胸腔为宜,时间应持续1 min以上以达到排痰防止肺部感染目的,冬天注意保暖。注意患者的安全防护,对昏迷、烦躁患者采用床栏,防止坠床。保持床整,皮肤清洁干燥,可促进疾病康复,能有效预防褥疮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1.5 生活护理指导

1.5.1 晨晚间护理 给予患者晨晚间护理,包括洗脸、漱口、擦浴等。脑出血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口腔自洁作用减弱,极易发生口腔溃疡和感染。晨晚间要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溃疡,同时进行会阴冲洗,全身擦浴等生活护理,尽量在患者入睡前完成各种治疗及护理操作,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1.6 指导脑出血手术后患者的健康教育

1.6.1 加强护患沟通 护士不仅是健康的照顾着,同时也是健康的倡导者和教育者[4]。根据患者心理最佳状态时间选择适当的时机,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交流感情的环境,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脑出血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相关知识。通过与患者的交谈,使患者减少了对疾病的恐惧心理,能配合整个康复治疗的疗程。

2 应用时间护理理论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启示

根据机体生物节律性变化规律,所以很多药物治疗在夜间往往仍在进行,应加强夜间护理,夜班护理工作具有时间长,工作量大、任务重、人员少的特点,多数患者病情变化发生在夜间和清晨。因此,夜班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较强的责任心,熟练掌握专科疾病有关知识和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观察和判断病情,提高应急能力[5]。预见性地做好护理防范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避免医患纠纷。

参 考 文 献

[1] 霍焱,张莉琴,张永文.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2003,18(12):12.

[2] WH0 Stroke 1989.Rceommendation Oil strokeprevention,dingrnmis and therapy.Stroke,1989,20(10);1407.

[3] 李月琴.36例脑卒中瘫痪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山西中医,2008,24:61-62.

脑内出血的康复方法范文4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脑性瘫痪(脑瘫)康复模式,于2000年~2002年对脑瘫实施了传统医学康复的临床治疗对照研究。方法:对6个月~7岁的150例脑瘫患儿选用Bobath、上田正法的物理治疗(PT)与作业治疗(OT)、语言治疗(ST),配伍针灸、按摩、水疗、中医辨证施治等传统医学康复措施,以《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和《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按摩VCD》为教材,对患儿家长进行定期培训、指导。结果:传统医学康复组100例近期(3个月)效果显著,大运动发育商(DQ)、精细动作DQ、运动发育指数(MQ)、小儿脑瘫运动量表(GMFM)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远期效果(9个月)稳定,传统医学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医康复训练组,t=6.926,P<0.01。传统医学康复组头颅CT脑萎缩、软化、白质发育不良者,治疗后有25.92 %好转或正常,西医康复训练组有2.56 %好转或正常,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106,P<0.01。结论 : 传统医学康复配合西医康复训练效果显著,既改善了脑病损伤区的神经细胞功能,抑制了异常运动模式与异常姿势反射,又实施了持久的家庭传统医学康复,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与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脑性瘫痪;物理治疗;传统医学;康复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CP)是指脑在发育未成熟前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而引起的非进行性的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及感知觉障碍。随着神经生理学的发展,物理治疗可用更多的干预方法与辅助用具来改善及诱导脑瘫患儿的动作发展,可使婴儿脑瘫各方面的功能趋向正常化。但对幼儿、学龄前脑瘫患儿,单一的训练或针灸、中药、西药等都难以完全康复。为了寻求更佳的康复方法,我们探讨传统医学康复对脑瘫患儿的治疗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会议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1〕将2000年~2002年住院的CP患儿150例,随机分为两组。传统医学康复组(治疗组)100例,其中男78例,女22例;6个月~3岁46例,3~7岁54例;痉挛型66例,手足徐动型13例,肌张力低下型10例,混合型11例;轻度CP 23例,重度CP 77例。西医康复训练组(对照组)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6个月~3岁17例,3~7岁33例;痉挛型30例,手足徐动型9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5例;轻度8例,重度42例。治疗组头颅CT检查有器质性病变者81例,以脑萎缩、局限性脑软化灶、脑白质发育不良等为主要改变;对照组CT有器质性改变者39例。两组病因的产前因素以宫内窘迫、早产、多胎、宫内胎儿发育不良等为主;产时因素以难产、妊高症、产钳或胎吸助产等为主;产后因素则以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期的颅内感染、颅内出血、核黄疸等为主。两组的一般资料经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100例实施传统医学康复治疗配合西医康复训练,对照组50例仅给西医康复训练与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1.2.1 西医康复训练与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脑细胞功能代谢药物治疗:给予含小分子多肽、多种氨基酸的脑多肽4 mL加入10 %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0 d为1个疗程,一般用60 d。疗程之间休息15 d。部分患儿给予改善脑微循环药物:东莨菪碱注射液,按0.03~0.06 mg/(kg・d)加入10 %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据患儿甲襞微循环异常程度适当调整用量,连用20 d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60 d。疗程之间休息15~20 d。

西医康复训练:(1)物理治疗(PT):对每一位脑瘫患儿进行主要障碍分析,制定出近期、远期康复目标。选择性地应用Bobath、NDT的PT方法,制定出个体化康复方案。据患儿的体质、年龄每天训练1~2 h,3个月为1个疗程。(2)作业治疗(OT):如有精细动作障碍的选择OT,并制定出个体化的OT方案。(3)语言治疗(ST):如有语言障碍的患儿进行相应的ST训练,包括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认知训练,每天30 min,3个月为1个疗程。

1.2.2 传统医学康复疗法

针灸疗法: (1)头针疗法:自拟“脑瘫头部九针疗法”,即头部正中线三带针区、双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进针后,快速捻针3次,留针4 h。隔日1次,治疗10次休息15~20 d,30次为1个疗程。(2)体针疗法:如有明显的异常姿势或四肢肌力低下或肌张力增高者,选督脉十三针法、华佗夹脊针法、醒脑开窍针法等,每周2次,治疗10次休息20 d,20次为1个疗程。(3)水针疗法:选用麝香注射液,维生素B1、B12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选穴哑门、肾俞;风池、足三里;大椎、内关。隔日1次,每次选一组穴,三组穴交替应用。每注射治疗10次休息15~20 d,30次为1个疗程。

中医推拿按摩法:对脑瘫实施循经点穴按摩法、足底按摩法、健脾益气按摩法、捏脊疗法、促进肌力恢复按摩法以及关节活动度按摩法等10种手法,每日20~40 min,3个月为1个疗程。

中医辨证施治法:①肝肾阴虚型(相当于痉挛型脑瘫),选六味地黄丸加减。②脾肾两虚型(相当于肌张力低下型),选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③阴虚风动型(相当于手足徐动型)选大定风珠加味。服用15~20 d为1个疗程,休息15 d,根据病情可再用1~2个疗程。改善四肢肌肉及末梢神经的营养代谢: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中草药水煎进行中药浴式水疗,水温34 ℃~37 ℃,每日1次,每次15~20 min,连用3个月。

1.2.3 家庭医学康复

脑瘫患儿经住院治疗3个月后,出院后需进行家庭康复按摩与训练。为家长提供《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和《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按摩VCD》,对患儿家长进行定期培训、定期指导训练,每周1次,连续2~3个月。定期随访,1个月1次,主要随访患儿生活自理能力(ADL)。每3个月进行1次疗效评估。

1.3 疗效评估方法

大运动功能评估(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2〕,该量表共80项评定指标,分5个功能区。Ⅰ:卧位运动及部分原始残存反射、姿势反射的建立。Ⅱ:爬与跪的运动。Ⅲ:坐位运动结合平衡反射的建立。Ⅳ:站立运动。Ⅴ:走、跑、跳及攀登运动。运动发育指数(Motor quotient,MQ),参照中国儿童运动能力发育年龄标准〔3〕,对大运动与精细动作能力进行测试。同时进行盖什尔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的大运动、精细动作测试。头颅CT、脑电图、微循环检查也作为疗效评价的内容。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GMFM、MQ、DQ的评测,该测量全部由专职评估医师进行。CT及脑电图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进行检查〔4〕。

1.4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MQ、DQ较治疗前提高15分,GMFM相应功能区分及实际得分增加两个标准差,伴有异常脑电图的恢复或CT表现为脑萎缩、脑软化灶减轻或转正常。有效:MQ、DQ较治疗前升高10分,GMFM相应功能区分及实际得分增加一个标准差,伴异常脑电图有好转或转正常或头颅CT器质性病变有改善。无效:MQ、DQ提高<10分,GMFM相应功能区分及实际得分无增加,CT及脑电图无改变。

2.2 治疗结果

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显效38例(占38 %),有效40例(占40 %),总有效率达78 %。对照组显效6例(占12 %),有效15例(占30 %),总有效42 %。两组比较t=5.302,P<0.01。出院后进行9~12个月随访,治疗组显效42例(占42 %),有效38例(占38 %),总有效率80 %。对照组显效5例(占10 %),有效11例(占22 %),总有效率32 %,t=6.926,P<0.01。其头颅CT片复查(治疗6个月),脑萎缩、局限性脑软化灶好转或恢复者,治疗组21例,占25.93 %(21/81);对照组1例,占2.56 %(1/39),t=4.106,P<0.001。

影响疗效的因素有年龄、病情、脑瘫类型等。1~3岁组有效率较3~7岁组高,t=2.757,P<0.01。轻度CP疗效优于重度,痉挛型CP疗效优于手足徐动型 、混合型。其两组治疗前后MQ、GMFM评定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MQ、GMFM量表评价(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不良反应观察结果,针灸治疗后有3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手足徐动症状加重,停止针灸后2周均恢复。静脉点滴东莨菪碱后,绝大部分患儿可以耐受,仅有个别患儿有短暂的面红、烦躁、口干、食欲差,停药后自然恢复,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瘫是继小儿麻痹之后,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较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据报道我国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8 ‰~6.0 ‰〔3〕。脑瘫康复的特点是见效慢、疗程长、花费高。据我国国情我们选择了医院?家庭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法,实施了医院内的全面评估与诊断,找准患儿的主要障碍,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目标,短期住院,全面康复治疗。然后转为门诊康复,对脑瘫患儿家长进行康复训练、按摩手法的定期指导、定期培训。家长积极配合参与,坚持长期的家庭康复训练,以保证临床效果的巩固。最终达到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医学康复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优于单纯现代医学康复。治疗组随访9~12个月时达生活自理及全面康复者占42 %,而对照组仅有10 %。令人乐观的是脑瘫患儿脑萎缩、局限性脑软化灶在康复治疗6个月就有25.92 %恢复或好转,而对照组仅2.56 %,充分显示了传统医学康复在脑瘫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配合家庭康复按摩训练能明显巩固康复效果,中西医结合发挥了优势互补的功效。

据报道痉挛型脑瘫患儿四肢因长期痉挛而发生肌肉的供血供氧障碍,营养代谢障碍,肌细胞的变性,四肢运动、感觉神经脱髓鞘变性〔5〕。这些障碍是影响脑瘫患儿肌力恢复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在正规的水疗中加用了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中草药,以加强对四肢肌肉、神经的营养改善,起到了良好的肌力恢复作用。康复训练也是脑瘫患儿康复的必要手段,以达到抑制异常姿势与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功能的恢复。

传统医学康复补现代康复之不足,通过针灸刺激神经系统,经大量、多次信息刺激传递促通了神经传导通路,既加速了脑细胞的修复、发育,又抑制了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运动的发育。中医的辨证施治,滋补肝阴以柔经通络、补肾健脾以强筋壮骨助肌力恢复,通过调整人体气血功能,达到阴阳平衡。中医的推拿按摩手法与康复训练不同,补充了训练的不足,起到了很好的协同作用,在运动平衡功能恢复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家庭康复是疗效巩固的基本保证。患儿经住院治疗3个月后,脑神经、肌肉营养代谢已得到显著改善,运动功能明显恢复。6岁以前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脑瘫患儿在家庭这个环境中进行康复训练会感到安全、温暖,有利于运动功能得到最大恢复。我国绝大多数脑瘫患儿生活在农村,能进入医院进行康复的患儿微乎其微,受到交通、医疗费用等客观条件限制。因此家庭康复既保证了康复治疗的长期性、广泛性、实用性,又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了此项康复的重要性。治疗组远期效果稳定,总有效率80 %;对照组远期效果不稳定,有效率由近期的42 %降低至32 %。

本研究结果还提示,脑瘫康复要做到三早,则效果会更好。年龄越小效果越佳,病情越轻、并发证越少效果越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若得不到及时、正规的康复治疗,其肌腱挛缩、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等并发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恢复的机会就越小。所以脑瘫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国外报道若在6个月前被诊断并给予干预治疗,96 %可达正常化〔6〕。

参考文献:

〔1〕林庆.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纪要[J]. 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2〕Russell BJ,Rosenbaum PC,Cadman DT,et al.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a Means to Evaluate Effect of Physical Therapy[J].Der Med Child Neurol,1989,31:341.

〔3〕吴同申,孟茜,周玉江.脑性瘫痪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1996,11(2):82.

〔4〕刘振寰,宋智华,杜乃强.后天性小儿智力低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2):730-732.

脑内出血的康复方法范文5

[关键词] 脑出血;预后;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1(a)-0032-03

脑出血发病急骤,发病后病情常较重,病死率高。据统计,脑出血每个月病死率约40%,每年病死率约55%,近半数患者遗留严重的功能残疾[1]。在中国,脑出血约占脑卒中的1/3,其患病人数为西方国家的3倍[2]。因此,评估其预后相关因素对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及优化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脑出血患者临床表现

1.1 意识状态

发病后意识障碍严重程度及恶化速度直接影响预后。据统计,早期存在意识障碍者90%预后不良,发病3 h内昏迷者100%预后不良,昏睡者病死率约为36.7%[3]。近年来较多使用脑外伤昏迷(GCS)评分来反映意识水平。许多报道均认为GCS评分 9分与90 d有良好的独立相关。因此,意识状态可以作为判断脑出血预后的关键甚至唯一因素,对入院时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予以积极抢救。

1.2 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也是近期死亡和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6 h内和出血量较大的患者,血压升高尤为明显,高血压易导致血肿扩大、脑水肿、再出血等,目前研究认为收缩压升高与不良预后有关。Chiquete 等[6]对幕上性脑出血患者研究发现,入院时收缩压(SBP)>190 mm Hg(1 mm Hg=0.133 kPa)与出血破入脑室以及高的病死率有关。INTERACT研究表明收缩压降至140 mm Hg以下可减少血肿增加的发生[7]。最近公布的INTERACT 2研究也证明在脑出血发生后的6 h内进行快速降压,患者临床结局有明显的改善[8]。进行积极降压治疗可以减少致残的风险,并提高20%的康复率。ATACH研究结果证实伴高血压的颅内出血患者,强化降压(SBP下降≥60 mm Hg)相比标准降压(SBP下降< 60 mm Hg)其血肿增大、再出血风险及致死致残率等均降低,即使在发病后3 h内行降压治疗,结果也一致,这说明发病后强化降压是安全的[9]。降压治疗常作为急性期处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早期未进行积极的降压是导致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

1.3 颅内压及灌注压

在脑出血中常伴有颅内压升高,较高的颅内压会导致局部缺血、灌注压降低而出现继发性脑损伤,导致脑疝或死亡。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脑出血患者GCS评分小于8分、有脑疝征象、脑室出血、脑积水患者应将颅内压控制在小于20 mm Hg,脑灌注压在50~70 mm Hg之间[10]。Nikaina等[11]发现脑灌注压大于75.46 mm Hg预后较好。另外,颅内压变化的幅度也与预后有关,研究发现颅内压变化幅度较大患者其30 d预后较差,提示颅内压变化与短期神经预后相关,在早期控制颅内压可以改善预后[12]。

2 血肿体积

血肿体积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出血量与预后直接相关。幕上出血>60 mL、幕下出血>10 mL、血肿破入脑室伴脑室扩张、中线结构移位>1.2 cm者预后极差[3]。通过CT随访发现,血肿扩大主要发生在发病后的6 h内,是早期功能恶化、死亡及残疾的独立预测因素。Rodriguez等[13]对133例幕上性脑出血患者在发病24 h内行CT扫描获得初始出血量发现,1 h内血肿扩大>10.2 mL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3个月死亡以及长期不良预后的预测因素。Delcourt等[14]认为24 h血肿增加10.7 mL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血肿每增加1 mL,病死率增加5%。早期降压可以减少2~4 mL血肿量,可以使良好预后率增加20%~40%。

3 出血部位

不同部位出血发生率不同,由于各部位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差异,不同的出血部位对脑损伤的程度也不同。文献报道出血部位是90 d功能恢复的独立预测因素[5]。一般认为,内囊、脑叶皮质下出血病死率较低,预后较好,而脑室出血、出血靠近中线则病死率高,预后差[15]。

4 出血是否破入脑室

脑出血极易破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国内报道的病死率多在50%~70%。积血易阻塞脑室系统引发颅内压升高,血液本身及其分解产物可引发高热、呼吸衰竭、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血性脑脊液在蛛网膜下腔长时间留置引发脑血管痉挛等继发性损害会导致不良预后。研究发现出血向脑室扩展是90 d功能恢复的独立预测因素[5]。Maas等[16]认为脑出血向蛛网膜下腔扩展是14 d死亡和28 d较高的改良Rankin评分的预测因素。血液作为促炎物质存在于脑实质中,而其向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扩展意味着这种有害的炎性反应影响更多的组织,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5 实验室检查

5.1 白细胞

脑出血急性期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白细胞反应性增高, 在发病48 h内尤为明显。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白细胞计数是近期预后差的独立预测因素,其计数每增加1.9×109/L,近期预后差的危险性增加44.5%。急性期白细胞计数≥10.0×109/L者近期预后较差[17]。由于白细胞本身的聚集、变形能力的下降导致局部微循环阻塞, 影响侧支循环建立,活化白细胞还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直接损害脑血管和脑实质,均提示为不良预后的指标。

5.2 C反应蛋白

炎症机制参与脑出血后相关性脑损伤的过程,C反应蛋白(CRP)的动态变化与出血量、神经损伤严重性等有关。血浆CRP通常在入院后48 h内持续上升,并与血肿大小显著相关。通过对比刚入院与发病后48 h及72 h的CRP水平发现,其对致死率或致残率的预测效果比其他危险因素要高[18]。并且还有研究还认为CRP的促炎反应造成的神经元毒性作用与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19]。

5.3 血红蛋白

对ICU脑出血患者的研究发现,较高的贫血发生率[血红蛋白(Hb)

6 影像学表现

6.1 CTA斑点征

一个重要的识别继续出血的现象是CTA对比剂的外渗,即斑点征。在发病3 h内行CTA的患者中约占1/3,对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很高。Demchuk等[23]发现,这类患者中平均出血量为19.9 mL,而阴性患者平均出血量为10.0 mL,平均出血的增加量在阳性及阴性患者中分别为8.6 mL和0.4 mL,3个月mRS评分分别为5分和3分,3个月病死率分别为43.4%和19.6%。Li等[24]认为CTA斑点征与血肿增加、住院期间病死率、延长的住院时间、出院时的不良预后、3个月病死率、不良临床结局有关。多变量分析中,CTA斑点征是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6.2 脑萎缩

脑萎缩能够增加对出血后占位效应的空间缓冲能力,一般认为出现脑疝的风险小于年轻人。在一些研究中被认为是大面积幕上性缺血性卒中的保护性因子。Herweh等[25]研究发现脑容量丢失量会显著降低90 d后良好预后的机会,是脑出血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可能是由于脑萎缩患者功能恢复潜能降低所致。

6.3 脑白质疏松

脑白质疏松是由缺血损伤和脱髓鞘造成的白质改变,常见于老年人,与缺血性卒中、脑出血、整体功能下降、痴呆相关。脑白质疏松(LA)与脑出血有共同的危险因素,而且可能存在包括微血管病变在内的共同的病理机制。脑微出血与严重的LA相关。而且LA又是华法林相关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溶栓后自发性脑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文献报道LA的严重性是自发性脑出血功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表明阻止LA形成或者延缓其进程可以改善脑出血的预后。高血压和年龄是LA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所以治疗高血压可能是降低LA严重性的方法[26]。

7 脑出血并发症

7.1 发热

发热的持续时间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体温≥ 37.5℃时即提示预后差[27]。吴邵英等[28]发现低体温组(T37℃)下降最慢,提示预后不良。通常对发热患者进行头颅局部降温,但体温一般不宜低于34℃,长时间低体温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

7.2 感染

肺部感染在脑出血患者中常见,可能与长期吸烟、发病后持续意识障碍、存在慢性肺部疾病、护理不当、长期卧床、存在延髓麻痹等有关[29]。并且在有糖尿病、脑室出血、贫血患者中肺部感染概率更高。通常早期和病情较轻时不主张使用抗生素,必要时根据痰细菌学检查选择适宜的抗生素治疗[30]。

7.3 高血糖

脑出血常伴血糖升高,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发病前已有未被察觉的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发病后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性和敏感性下降、应激反应。过高的血糖加重脑水肿、造成颅内压增高、脑细胞损害等[31]。前瞻性研究显示,入院时血糖增高与早期病死率增高相关,非糖尿病患者入院时血糖增高还与长期病死率增高相关[32]。Béjot等[33]对416例入院时测得血糖的患者分析发现,血糖大于8.6 mmol/L是残疾和1个月病死率的预测因素。入院时高血糖与出院时不良预后和1个月死亡有关。

7.4 电解质紊乱

由于脑出血患者常伴进食障碍、发热、使用脱水剂、下丘脑损害等,极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临床中较常见低钠、低钾、高钠、高氯血症等,并且研究发现在脂代谢异常者中更易出现[31]。因此在临床中应及时监测,对症处理。

7.5 消化道出血

由于脑出血累及下丘脑自主神经中枢,易继发胃黏膜血管痉挛,造成应激性溃疡。约25%的脑出血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死率高达80%,病情越重,发生率越高。应及时给与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止血等,保守治疗无效时行手术治疗[30]。

其他常见并发症还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继发感染、癫痫、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等,对并发症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对改善预后同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由于脑出血高的发生率、致残率、致死率,对发病前后各个因素对于预后的影响研究尤为重要。影响脑出血预后的因素较多,在临床中应综合分析,早期积极对可干预的因素进行管理,对患者预后进行较准确的评价,有利于针对性地制订治疗方案,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Van AJ,Luitse MJ,Rinkel GJ,et al. Incidence,case fatality,and functional outcome of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over time,according to age,sex,and ethniorigi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The Lancet Neurology,2010,9(2):167-176.

[2] Wei JW,Huang Y,Wang JG,et al. Current management of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in China:a national,multi-centre,hospital register study [J]. BMC Neurol,2011,11(16):1-8.

[3] 孙桂军.影响脑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 11(5):70-71.

[4] Sarnvivad P,Chumnanvej S. Outcome predictor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anagement:ten-year neurosurgical experience at Ramathibodi Hospital [J]. Journal of the Medical Association of Thailand = Chotmaihet thangphaet,2011,94(12):1471-1475.

[5] Kim KH. Predictors of 30-day mortality and 90-day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ospital based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585 patients [J]. Journal of Korean medical science,2009, 45(6):341-349.

[6] Chiquete E,Ochoa-Guzmán A, Vargas SA,et al. Blood pressure at hospital admission outcome after 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Archives of Medical Science,2013,9(1):34-39.

[7] Anderson CS,Huang Y,Wang JG,et al.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in acute cerebral haemorrhage trial(INTERACT):a randomised pilot trial [J]. Lancet Neurology,2008,7(5):391-399.

[8] Anderson C,Heeley E,Heritier S,et al. Statistical analysis plan for the second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in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trial (INTERACT2):a large-scale investigation to solve longstanding controversy over the most appropriate management of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in the hyperacute phase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2013,8(5):327-328.

[9] Qureshi A,Palesch Y. ATACH Ⅱ Investigators.Expansion of recruitment time window in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ATACH)Ⅱ trial [J].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2012,5(supp):6-9.

[10] Morgenstern LB,Hemphill JC,Anderson C,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guideline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J]. Stroke,2010,41(9): 2108-2129.

[11] Nikaina I,Paterakis K,Paraforos G,et al.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microdialysis biochemistry,and 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intracerebral hematomas [J].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2,27(1):83-88.

[12] Tian Y,Wang Z,Jia Y,et al. Subarachnoid extension of 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s[J].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2013,330(1-2):38-44.

[13] Rodriguez LD,Rubiera M,Ribo M,et al. Ultraearly hematoma growth predicts poor outcome after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 Neurology,2011,77(17):1599-1604.

[14] Delcourt C,Huang Y,Arima H,et al. Hematoma growth and outcomes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the INTERACT1 study[J]. Neurology,2012,79(4):314-319.

[15] 刘珂石,徐海龙.脑出血CT表现与预后关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1(5):101-102.

[16] Maas MB,Nemeth AJ,Rosenberg NF,et al. Subarachnoid extension of 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s[J]. Stroke,2013,44(3):653-657.

[17] 李艳成,黄流清,彭华,等.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计数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2):243-245.

[18] Di Napoli M,Godoy DA,Campi V,et al. C-reactive protein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time course,tissue localization,and prognosis [J]. Neurology,2012,79(7):690-699.

[19] 蒋健,伍苏方,杨平生,等.脑出血患者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9):2072-2074.

[20] Corwin HL,Gettinger A, Pearl RG, et al. The CRIT Study: Anemia and blood transfusion in the critically ill-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J].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4,32(1):39-52.

[21] Vincent JL,Baron JF,Reinhart K, et al. Anemia and blood transfus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J]. Jama,2002,288(12):1499-1507.

[22] Diedler J,Sykora M,Hahn P,et al. Research Low hemoglobin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non-traumatic,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Critical Care,2010,14(2):1-8.

[23] Demchuk AM, Dowlatshahi D, Rodriguez-Luna D,et al. Prediction of haematoma growth and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using the CT-angiography spot sign (PREDICT):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J]. Lancet Neurol,2012,11(4):307-314.

[24] Li N,Wang Y,Wang W,et al. Contrast extravasation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predicts clinical outcome in 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139 cases[J]. Stroke,2011,42(12):3441-3446.

[25] Herweh C,Prager E,Sykora M. Cerebral Atrophy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unfavorable outcome after spontaneous 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troke [J]. Stroke,2013,44(4):968-971.

[26] Caprio FZ,Maas MB,Rosenberg NF,et al. Leukoaraiosis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rrelates with worse outcomes afte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hemorrhage [J]. Stroke,2013,44(4):642-626.

[27] 徐慧,王.脑出血预后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3):74-75.

[28] 吴昭英,孔庆霞,褚旭,等.脑出血患者体温变化与预后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32-34.

[29] 夏明武,群森,洪玉娥.自发性脑出血并发症及预后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9,30(2):165-167.

[30] 罗丹,李芳芳,王啸,等.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4):1438-1441.

[31] 周宏智,严晓铭,陈鑫,等.入院时血糖水平对脑出血后血肿增大的影响[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4):250-252.

[32] Lee SH,Kim BJ,Bae HJ,et al. Effects of glucose level on early and long-term mortality after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the acute btain bleeding analysis study [J]. Diabetologia,2010,53(3):429-434.

脑内出血的康复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纳洛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6.061

Effect by ganglioside and naloxone in combined treatment of 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and their influence on NBNA score MENG Na-na, LAN Hai-yan. Zhaoqing Medical College, Zhaoqing 52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urative effect by monosialoteterahexosyl ganglioside sodium injection (ganglioside for short) and naloxone in combined treatment of 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and their influence on 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NBNA) score. Methods A total of 88 children patients with 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4 cases in each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symptomatic and supportive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aloxone for treatment,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naloxone combined with ganglioside for treatment. 1 treatment course lasted for 10 d, and both groups received 3 treatment courses. Evaluation was made on curative effects in the two groups, and NBNA scores after each treatment course were recorded. Results After 3 treatment course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clinical treatment as 88.64% than 70.45%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treatment course, the research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NBNA scores as (34.44±2.36) and (37.42±2.39) points than (33.21±2.78) and (35.01±2.46)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Monosialoteterahexosyl ganglioside sodium injection; Naloxone; 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指的是围生期发生缺氧或者脑组织血流量的下降, 胎儿或新生儿发生脑损伤, 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慢性损伤以及永久的神经功能损伤, 病情严重患儿甚至会危及生命[1]。目前该病的死亡率较高, 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显著缓解病情, 减少对患儿神经功能造成的损害, 临床治疗方面主要以促进患儿神经功能恢复为主, 研究显示, 使用单一药物并没有较为理想的效果, 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联合用药进行治疗[2]。本研究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纳洛酮的治疗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88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44例。所有患儿均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关于该病的诊断标准[3]。对照组男20例, 女24例, 胎龄37~42周, 平均胎龄(38.91±1.60)周, 平均出生体质量(3.58±0.84)kg, 平均Apgar评分(2.88±0.34)分;研究组男21例, 女23例, 胎龄37~42周, 平均胎龄(39.12±1.58)周, 平均出生体质量(3.54±0.76)kg, 平均Apgar评分(2.84±0.29)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基础治疗 所有患儿采用苯巴比妥进行止惊, 甘露醇降颅压, 药物解除脑干症状, 采用机械通气或者给氧维持患儿的通气换气状态, 采用多巴胺等维持全身的血液循环, 血糖水平维持在正常高值水平, 限制液体摄入量,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 2. 2 对照组 在基础治疗的同时, 给予纳洛酮(重庆莱美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4149)加入20~4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0.1 mg/(kg・d), 静脉滴注速度为6~8滴/min, 治疗7 d后, 休息3 d, 10 d为1个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

1. 2. 3 研究组 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6782), 加入30~5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1.5~3.0 mg(kg・d), 同样10 d为1个疗程, 共治3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 每个疗程治疗结束, 评价两组患儿的NBNA评分, 由儿科医师与康复医师进行联合评估, 3个疗程全部结束之后, 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

1. 4 疗效判定标准[4] 根据NBNA评分, 与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联合进行疗效评价, 显效:1个疗程结束, NBNA≥35分, 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有效:3个疗程结束, NBNA≥35分, 神经系统的症状基本消失;无效:3个疗程结束, NBNA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8.6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4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儿NBNA评分比较 治疗1个疗程结束, 两组NB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第2个疗程结束及第3个疗程结束时, 研究组NBNA评分分别为(34.44±2.36)分、(37.42±2.39)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21± 2.78)分、(35.01±2.46)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在产科新生儿中较为常见, 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其中主要的病因是围生期患儿发生缺氧缺血, 造成脑组织发生病变, 其中中重度患儿及时存活下来, 多数会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存在。病理生理方面, 脑组织发生改变最早, 脑细胞代谢衰竭,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颅内出血、脑梗死以及脑水肿, 随着病情的发展, 氧自由基的生成量会逐渐增多, 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和细胞内钙超载等会导致已经收到损伤的神经细胞发生死亡[5]。神经节苷脂是一种神经递质受体, 其作用和类神经生长因子极其相似, 在神经组织的再生以及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也参与细胞膜的组成, 其通过嵌入脑细胞膜而保护脑细胞避免发生坏死以及凋亡[6]。此外还能显著改善细胞膜上酶的生物活性, 对减轻脑水肿程度, 增加供血具有显著的效果, 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疗效以及预后改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7]。该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多, 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本研究主要分析该药物联合纳洛酮的治疗效果, 纳洛酮具有稳定脑细胞功能与结构的作用, 同时能够保护和修复神经功能, 也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中[8], 本研究将二者联合使用,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8.6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4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在第2个疗程结束及第3个疗程结束时, 研究组NBNA评分分别为(34.44±2.36)分、(37.42±2.39)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21±2.78)分、(35.01±2.46)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神经节苷脂和纳洛酮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症状及体征, 提高治疗疗效, 在改善NBNA评分方面效果明显, 适合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雄峰, 汪建民, 陈乔, 等. 复方丹参注射液佐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的Meta分析.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1):141-148.

[2] 张怡, 蒋迎佳.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30):5297-5300.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8):584.

[4] 崔一帆, 肖绪武.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产前相关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 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23):4085-4088.

[5] 柳忠燕, 邓冰, 贾秀英, 等.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回顾性研究. 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23):3986-3990.

[6] 蒙丹华, 韦秋芬, 李燕, 等. 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脑功能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17):2768-2770.

[7] 陈爽花, 戴玉璇. 神经节苷脂联合丹参注射液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2):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