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法教育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法教育知识点范文1
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它必须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行业的指导,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的必然要求。
2011年6月,为促进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制度化,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要求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提出要依靠行业,充分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明确了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要求在行业指导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调要完善机制,探索和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工作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使之在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实习中发挥更大作用。
2012年12月,为强化行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指导作用,统筹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教育部对原43个行指委进行了重组,同时批准增设安全行指委、能源行指委等10个新的行指委。2013年1月25日,教育部召开行指委大会,53个行指委负责人齐亮相,共谋职业教育发展大业。重组后的行指委职能也相应扩展到高等职业教育,更加体现高职引领、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的理念。
重组后的全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召开
2013年8月21-22日,重组后的全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电力行指委)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于南昌市召开。本次重组,经教育部行文,部分电力企业举办和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中职院校电力类专业有关专家受聘为电力行指委委员。
道法教育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典型示范;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64-02
近几年类似于《感动中国人物》等节目在各电视台热播,先进典型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通过这种正能量的传递典型信息以及起到的示范作用其效果是很明显的。对于大学生来讲,由于所处年龄段正值青春期,很容易受到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影响,并付诸行动努力效仿践行。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典型示范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法,研究典型示范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我们亟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我们以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为主题在辽宁省内的各高校投放调查问卷1 220份,数据有效,本文比照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力图剖析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如何发挥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导作用。
一、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1.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在大学校园里,典型示范的正能量能够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先进典型来源于大学生群体本身,典型示范的培养和树立,能够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逐渐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价值观,使之成为引领大学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从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典型示范的树立和培养更加形象生动地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成效明显。
2.典型示范教育的可接受性
高校大学生中的典型示范人物是生活在学生们身边的人,具有真实可靠性,其生活经历能够被大多数学生所了解熟知,是同学们公认的好榜样。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1 220份问卷中,1 218人在课余生活中主动去关注并了解典型示范的先进人物,1 214人认为在大学校园树立典型示范是有必要的,对于典型示范产生的积极效应和引导作用是认可的,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先进典型人物的认可和通过他们震撼心灵的先进事迹,乐于自觉学习他们优秀品格的决心。典型示范在大学校园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正能量,这些典型示范人物的思想、行为的代表性是很强的,日常示范教育具有时间短、效果好的特点,具有极大的带动力和吸引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可接受性。
3.典型示范教育的可操作性
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坚实后盾,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核心内容,通过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教育模式使学生们学习掌握,典型示范教育即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可操作性的有力证明。典型示范教育一改传统说教形式的反复性、难于理解,换之具体、生动且形象的实例说明,通过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活动,简单轻松的实施过程,受到学生们的喜爱。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表明,共有95%以上的学生表示可以通过学校活动、海报宣传、广播、电视、媒体等多种形式获得对典型示范的认识,足以说明了典型示范教育的可操作性,且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典型示范的积极作用影响着高校学生向模范、先进分子学习,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二、引导作用是典型示范教育成果体现的重要途径
1.鲜明的指导性作用
培养、树立典型人物在当代大学生群体当中发挥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典型示范的作用是明显的,巨大的。在大学校园,青春、阳光永远是主旋律,大学生的青春激扬、朝气蓬勃、永不服输的特点在校园中弥漫,大学生是时代的宠儿,天之骄子,受到高等教育,应该是有理想、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正是打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所以由生动的典型示范引路,能够引领时代前进,对激励和引导广大学生更好地投身到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同学、影响他们,从思想、心理方面潜移默化地学习、模仿,其效果要远远胜于空洞的说教。
2.引导作用应落到实处
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高度敏锐的目光,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典型、培养典型、树立典型。通过典型示范作用,对全校学生进行广泛的引导。既能反映大学生正能量,又能形成一种正确的导向,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学生学习和努力进取的动力。其次,典型示范教育不要一时兴起,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如果典型示范树而不立,育而不效,重立重树,会在同学们中造成“典型非典”的不良影响,不仅不会良性地影响学生向先进典型学习,更会使同学们视典型为无物,不能起到典型示范的引导作用。
3.为学习典型创造良好的氛围
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大环境,通过座谈、报告、演讲等形式,激发学生们学习典型人物的热情,通过班团会形式,开展小规模的交流会,探讨交流心得体会,也是同学们广泛认识、正确理解、积极反馈、表达心声的重要辅助形式,使典型示范引导作用影响更深刻、更具体。同时,在大学校园中要形成一种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学习典型、赶超典型的环境氛围,使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弘扬正气、争当先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对广大同学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用学习典型学生的先进事迹鼓励影响他们。此外,对于先进典型,我们更要适时地鼓励、帮扶,使他们成为被学习对象的同时,更要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于高校来讲,应该制定一定政策,支持鼓励广大学生多学多做,争取做一名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大学生。
三、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的对策
1.发挥自主性,提升参与度 青年是典型示范引导作用的主体,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向先进典型学习前,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缺少什么,选择能够正确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典型,并培养树立,用先进典型传递出的精神力量感染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先进典型往往是他们朝夕相处的同学和玩伴,只有同学们了解那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确定的典型鲜活,才更能促进广大学生向他学习,从而提升参与度。此外,鼓励典型学生经常和学生们交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对于青年典型同学的认同感,进而发挥典型示范的引导作用。
2.培养先进典型构建宣传体系
培养先进典型要充分利用多种传播媒介,构建科学系统的宣传体系。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们日常关注的校园网、qq群、微信、飞信、校园广播站、其他网络媒介等手段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通过积极合理的整合宣传资源,科学设计专门的评选网站和平台。既要方便同学们,更要有意识地将先进典型事例通过宣传渠道展现给广大青年学生,使同学们有兴趣浏览网站,主动参与活动,关注典型事例、典型事迹,提升学习热情,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共铸辉煌的树立典型的初衷。
3.打造青年典型示范引导作用的新平台
先进典型不一定是各方面都极为出色的全面人才,他们可以是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如:不被生活贫困压倒,通过努力励志成才的贫困大学生;文弱朴实学习优秀,主动帮助学习困难共同进步的学习标兵;积极进取培养锻炼自己协助老师工作、帮助同学排忧解难的学生干部等等。只要能够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就值得同学们去学习,励志感人的事迹可以使同学们对照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下定决心,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不畏艰难的意志锻造自己,逐渐成长起来。
4.注重以评选带学习、以推荐促引导的方法
针对当代青年思维方式日趋多元化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使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寻找青年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形成一种典型示范的精神引领。我们可以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开展系统的评选,科学设定评选方式方法,为学生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民主推荐和评选,调动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身边先进典型事迹,学生们自己评选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更接地气,更受同学们的拥戴和敬仰,典型示范的引导作用更能发挥极致。
典型示范是以事迹卓越的典型人物为前提,将抽象、教条的说教用形象、具体的人或事反映出来,引导人们学习和效仿。典型示范教育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的重要手段,发挥着积极作用。我们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多思考、多探究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新途径、新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引导他们逐渐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
道法教育知识点范文3
调查对象为高中政治课教师和高中文科生,涉及省重点、市重点、县重点和一般高中,调研范围遍及贵州、安徽、甘肃、辽宁等许多省份,共回收教师卷114份,学生卷105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高中政治课德育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一)从价值理想上来看,师生对高中政治课的德育价值认可度均很高
针对高中政治课的价值,作为课程学习者的学生和教授者的老师,均更加注重政治课的道德和社会价值,两个选项选择比例不分伯仲,而且加起来占了全部选项的80%的选择比例,另外两项政治和应试价值则只占了约10%,这两方面价值不受普遍承认。在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学生更加重视政治课的社会价值,注重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而教师更加重视政治课的道德价值,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虽然知道道德素质很重要,但是道德的作用相对社会能力而言更为隐性,认可度稍小。对于教师而言,显然是知道道德素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因此首选道德价值。不管如何,学生对道德价值的认可度为34.3%,教师对道德价值的认可度为47.3%,从整体上而言,在价值理想上师生对高中政治课的德育价值的认可度均很高。
表1 对高中政治课的德育价值的认可度
你认为高中政治课的最主要价值 考量方面 学生百分比 教师百分比
A.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完成道德培养目标,塑造健全人格 道德 34.3% 47.3%
B.学习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政治 5.7% 7.9%
C.学习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能力 社会
51.4% 39.5%
D.提高政治考试成绩,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 应试 8.6% 5.3%
合计 100% 100%
(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
在“教师是否经常提示某个知识点是‘考试重点’”一题中,42.1%的教师选择了“经常”,39.5%的教师选择了“有时”。而在学生眼中,77.1%的答案是“经常”,20%的答案是“有时”。本题意在考察教师在新课教授中对应试的重视程度。政治新课教学,本应重视知识点的理解、学生生活体悟、活学活用,并穿插各种有趣的活动和丰富生动的案例;但是,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多的提示“考试重点”,不仅体现教师自己的智育倾向、应试倾向,也会在有意无意中传递给学生应试的重要性,降低了政治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不幸的是,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不仅自己经常在授课中提示某个知识点是“考试重点”,而且在学生眼中此现象更为严重。因此,高中政治课的道德教育价值没有实现。
(三)高中政治新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新授课程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的调查显示,50%的教师选择了“讲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23.7%的教师选择了“以讲授为主”;而同样的问题,37.1%的学生选择了“讲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48.6%的学生选择了“以讲授为主”。可见,在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眼里,政治新授课的教学方式就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并且,学生眼中教师主讲的教学方式比教师自己认为的更为显著,这就是教学理想与教学实际效果的差距。
(四)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的机会一般,师生互动情况较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既是教授者,又是学习者,双方应当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进行良好的互动,方能实现既教又学。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的机会的状况,反映了课堂了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课堂的活跃度,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思维的积极性等情况。而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去质疑问难,能够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学习内容,加深理解,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内在体悟性,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德育目标。
因此,针对“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的机会”情况进行调查。作为学生发言机会的给予者的老师,“比较多”的比例为55.3%;而作为发言机会的实际拥有者的学生,则反映课堂发言机会“很少”,选择比例为42.9%。显然,学生的答案更具真实性。一方面,直观反映出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的机会不好,师生互动情况较差;另一方面,师生的选择倾向的差距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想化倾向和学生对政治课堂不满意的情绪。
(五)课堂讨论机会少、效果差,生生互动情况较差
课堂的教学互动,不仅有师生之间的提问回答活动,也有生生之间的讨论活动。这两个活动共同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也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讨论的主要形式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分组就教师提出的某一问题或某一情境一起讨论交流、共同探讨,大胆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寻求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讨论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不同思维的碰撞,在德育方面有利于从不同的道德选择倾向中选择正确的道德倾向。
“课堂上同学们参与讨论的情况”的调查显示:教师和学生的答案都集中在“经常讨论,效果一般”这一选项,比例分别为42.1%和48.6%。但是,整体的倾向性两者又出现了分歧。教师选择“基本不讨论,习惯听老师讲”的仅为4.4%,而学生则为22.8%;教师选择“经常讨论,效果很好”的为16.7%,而学生则为2.9%。因此,从整体来看,课堂上同学们参与讨论的频率和效果都一般。
(六)教师理想教学模式偏保守,教学观念较落后
调查结果显示,53.5%的教师选择了“多联系社会生活、时政热点,增加教学的生活性”。在前三个选项中,这个“生活性”的选项偏保守,属于对现有教学模式稍微改进后就可以实现的理想教学模式,而且课堂活动不多,教师只需要在自己教授内容上多联系社会现实即可。其次是30.7%的老师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是8.8%的老师选择“多开展情景模拟、辩论等课堂活动,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两项中,尤其是前者的改革理想更为大胆,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性。然而,这两项的选择比例加起来也没有第一项多。因此,总体来看,教师的教学理想仍偏保守,对课堂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
二、老子德育思想的解决路径
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老子德育思想有相应的解决路径,归纳为道德观、教师教育观、学生学习观这三个方面,分别强调了:道德教育在人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教学应当“行不言之教”、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学习应当“静观玄览”、注重道德内化和外化、提高自身素质。
(一)道德观:重视道德教育、人格提升
理想人格是道德教育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老子则提出了培养“上士”、“上德之人”的目标,让整个社会在圣人的“无为”治理之下,最终回到原初“尊道贵德”的朴素状态。
首先,老子极为推崇“圣人”,在《道德经》中“圣人”被提及高达12次。他将圣人的本性看作人自然本性的典范,是“道”的具体体现和承担结果。他认为“道”应当是人们认识、追求、实现的总目标,德育应当培养认识、追求、体悟道的人。如此,人的本性才是自然无为、贵柔不争、致虚守静的。因此,在现代教育的改革中,我们应回归于人性中最本真的品质,用自然无为的方法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其次,任何德育思想的都应以人为中心,老子追求的是人的个体性存在,倡导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尊重人格独立,反对对人本性的压制。只有人个性纯朴自由,人生和世界才能完满。因此,我们不能将学生固定在书本和教室狭小的空间内,而应该将知识教育与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发展的空间,张扬学生的自由个性。
(二)教师教学观:行不言之教
1.哲学内核:道法自然
老子“行不言之教”的教学观出自《道德经》的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见,“不言”与“无为”呈现对应关系。其中,“无为”的体现便是因循自然,道法自然,也就是遵从最高的“道”。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言”和“无为”,并非不说话、无所作为,而是不以人为的故意强加于他人、他物,任人、物“自化”,也就是由其本性。道的本质属性是自然,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重要观念,强调遵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和规律。老子认为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处事。这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本思想。
2.内涵:因循自然,顺其发展
如何理解“不言之教”?王弼在“行不言之教”旁加注:“智慧自备,为则伪也。”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认为:不言就是不发号施令,不用政令,“言”指政教号令,而“不言之教”引申为非形式条规的督教,而为潜移默化的引导。老子倡导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行教,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人为地确定起点,生长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化育万物却不自居其功,这是老子教育活动的理想境界。
3.德育现状:空洞说教,违反道德生长规律
在当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道德教育的空洞说教的问题。学生基于教材学习“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不知道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更萌生出“做与不做跟我有什么关系”的想法。在授课中,教师将学生视为机械性的学习者、没有自己的思想。因为这种对学生角色的定位,教师采用了纯粹简单说教、甚至灌输的方式授课,忽略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德育的效果是有限的。
用“行不言之教”的道理来解决德育问题,就启示我们道德教育要因循自然、顺其发展,按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来施教。道德在学生体内的生长,需要的是体悟的感受过程。而学生是活跃的、好奇的、没有后果感、又容易受鼓动的身心特点。因循学生和道德这两点规律,便能找到德育的解决思路。
4.德育方法:学生主体,自主探究
首先,树立学生的德育主体观。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顺其本性,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内在的德育需求,使他们能够自由、独立、主动的发展,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社会主体。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确立其主体意识,发挥其内在的固有的潜能,更能实现自我完善。
其次,创建轻松、自然的自主探究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能够发挥自我教育的能动性,有利于道德体悟,实现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三)学生学习观:静观玄览
“行不言之教”是从教师教学观的角度来讲,但是,在老子看来道德的落实最终还是靠学生自我来实现,便提出了“静观玄览”的学生自我教育观。“道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将自化。”道德修养的最后阶段终归是落实到克服自我,战胜自我,自己思想和行为发生改观,才算真正实现自我。道德不是外教的,而是内生的,与其说是施教的结果,不如说是客体自化、自在生成的。
1.玄览:保持纯粹心灵
“玄览”出自《道德经》第十章中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陈鼓应将其解释为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能没有瑕疵吗?他认为“玄览”比喻心灵深处明澈如镜,“玄”形容人心的深邃灵妙。张岱年则认为“老子讲为道,于是创立一种直觉法,而主直冥会宇宙本根,玄览是一种直觉。”(《中国哲学大纲》)冯友兰认为“玄览即览玄,览玄即观道,要观道首先就要洗涤心灵,涤除就是把内心中的一切欲望都去掉,这样才可见道,见道就是对道的体验,对于道的体验就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
2.静观:自在体悟
“静观”来自《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大意为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表面的理解是“静静的观看自己”。陈鼓应认为这是:“形容心境原本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的活动和外界的扰动,而使得心灵闭塞不安,所以必须要时时做到致虚、守静,才能恢复心灵的清明。”范应元认为:“致虚、守静,非谓绝物而离人也。要想获得心灵的德,最根本的需要自己内心深处去体悟、去追求。因此,老子倡导“静观”的自在体悟法,用心去学习。
3.德育现状:应试知识目的,被动聆听学习
一方面,高中政治课的应试目的过重,学生努力学习政治课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忽略了道德品质的提升。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心灵就不纯粹,内心被外在的欲望沾染,失去了自我提升、自在感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政治课堂仍是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学生表达、参与、思考的机会少,处于被动聆听学习状态,没有机会或者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自在感悟。学生只是懂得、会背知识,但当面临复杂选择、充满诱惑的社会时,又无从下手,这便是学生没有实现道德自在体悟的后果。
4.德育方法:守静内省法
老子提出了“致虚守静”的守静内省法,也就是道德主体进行自我思考、自我体验和自我完善。所谓“致虚守静”就是要人们拓展精神空间,净化心灵,去除欲念的烦恼,使心安宁沉静。学生应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遵从内在本性,发挥内在潜能,从而通过内化实现其道德自律。学生只有使身心回复到本性的清静状态,才能不被纷繁复杂的外物所扰乱。老子的守静内省法是对主体生命价值的高度肯定,也显示出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它可以启示受教者从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世俗社会中超脱出来,以平静乐观的心态去把握现实世界,从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研究启示
道法教育知识点范文4
导入开门见山,学生自我整合
通过课前提问的方式来复习旧知,是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师的提问开门见山:“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战以后两极世界的形成,课后要求大家围绕‘冷战为什么会产生、冷战的表现及影响是什么’这一主题绘制思维导图。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展示他的作品。”学生使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思维导图,分析“冷战”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对上节课知识结构的梳理,将头脑中的学习内容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勾勒,进一步巩固旧知,为新知的探索奠定基础。同时,因为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学生对此项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信心,为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环节简洁流畅,搭建主题支架
新课程要求我们限时讲授,怎样在15~20分钟内把教学内容讲清楚,是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而简约历史课堂的构建是对这一课题的最好回答。作为历史学科,不可能要求学生花很多时间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教学展开的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有几个环节,使学生心中有数。
这节课上,教师用多媒体显示思维导图的第一层内容: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即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和中国的振兴。这样就把零散的知识归纳成几个学习环节,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把握,有利于学生迅速地把握本节课的重点。接下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要求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分别寻找原因、表现和影响。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可以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即西欧小组、日本小组、不结盟运动小组和中国小组,分别完成思维导图子主题的构建。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分支,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思考、层层推进,将教学难点分解到若干教学子目中去。针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要采取层层剥笋的方法,将问题的各个方面充分呈现。这课的重点是欧洲的联合和日本经济的崛起,欧洲小组的展示如下。
这种学习方法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落实基本知识点,而且能完善学习环节,弥补知识缺漏,从每个知识点的学习过渡到知识的系统归纳,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打下牢固的基础。
线索清晰明了,建构知识体系
有的历史课给人感觉比较乱,是因为教师对时间和空间没有比较精准的把握,“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让学生的知识始终处于混乱的状态。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系统、完整的知识比分散和零碎的知识更容易记忆和掌握。将历史知识线索化无疑是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实现历史学习简约化的重要途径。借助思维导图工具软件,就能将相互关联的知识甚至是分散在不同章节的内容线索化、系统化。
通过思维导图生成的历史线索把大量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提升了学习效率,让知识的积累与储备成为常态。在丰富的知识、清晰的条理和严谨的思维基础上,学生就能形成对许多问题较为明晰的阐述,而这种阐述能力正是我们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生动手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会让他变革自我的认知方式,充分感受历史的大画卷在自己手中展开的成就感。
训练灵活适切,明确逻辑关系
历史教材的框架式结构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思维导图清晰地呈现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的整合过程,让学生看到概念间的关系、问题要素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有时序关系,也有空间关系,有并列关系,也有递进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视角的解读,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分析能力。
近年来SOLO分类评价题成为各地高考的亮点,要求学生对问题既要有整体的把握,又能具体地分析,从而科学地区分学生的能力,更综合地衡量学生的学科素养。例如,2013年南京学情调研的一题――
根据材料二:1993年年末,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美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以内。)
学生通过勾画如下的思维导图,将复杂的问题可视化,为顺利解决问题提供帮助,达到SOLO分类评价的最高层次。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历史课堂只有追求更高层次的简约求实的境界,才会彻底解放学生,将教师的职业生涯推向最终的成熟。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简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道法教育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 生本教育 英语教学 备课
孔子曰:“循循善诱”,说的是有条理、有次序、有步骤地引导,是教育实现自我深化、自我拓展的不二法门。老子曰:“无为而为”,说的是道法自然,无所不为,有所不为,不争自有成,是管理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唯一途径。儒道两家的精髓,在郭思乐先生的“生本教育”中处处可见。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更是以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基点的教育,前者体现着“循循善诱”,后者透露出“无为而为”的教学理念。
一、英语教学疾呼生本教育
回归到英语教学,我们不难发现,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其使用呈现出“多、广、深、高、好”的发展态势,即便是职业学校也不例外。但与频次多、范围广、内容深、要求高、技能好的期望相比,当前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特别是技能差强人意、参差不齐。学习语言,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前两者是基础,后两者是水平,但我们总面临着基础不牢、水平不高的尴尬局面,其原理,就是打不开耳、张不开嘴、用不上眼、动不了手。于是乎,老师越教越难教,学生越学越厌学,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个时候,“生本教育”应运而生,这是解决英语教育瓶颈的重要手段。
二、生本教育的作用
为何生本教育可以使英语教学夯实基础、提高水平呢?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也就是生本教育的“三观”。
(一)实现从“纤夫”到“牧师”的转变
在教师观上,过去英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自身力量,习惯性地采取外界授予、单一灌输的方式,把学生看做需要拉动和背负的逆水之舟,把自己当成吃苦受累的“纤夫”。其实,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其为自己而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学习的核心部分是自我追求、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一旦老师不是替代者、决定者,而是辅导者、服务者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发挥出来。像“牧师”一样,去引导、教诲,而非强迫、命令学生,这是解决英语教学开放性不足问题的关键。
(二)实现从“宣科”到“导学”的转变
在课程观上,过去英语教师习惯了照本宣科、习惯了一本讲义教数届人、习惯了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学生自然听不进去。生本教育按照体系化的教学思想,特别注重课程整合,使各课程本质化、综合化、活动化。基础知识简明扼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多自学,教师则以引导为主,促使不同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
(三)实现从“唯考”到“重悟”的转变
在评价观上,过去有句老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把应试作为唯一手段和目的,往往陷入考不好就是教不好、教不好自然学不好的恶性循环。而生本教育则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或小组、竞赛或比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习,把感悟作为个体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把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定位成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形成。
三、备课是生本教育的重要抓手
既然生本教育的作用这么大,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生本教学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备好课是其重要的抓手。
(一)体现生本理念
备课时,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学情、学法。教师备课时应该思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操作、合作学习的设计,这不仅对一些需要通过实践生成的知识点来讲是很重要的,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体现预设一体。
在备课时,就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交往的欲望,满足学生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活动生成问题也进行积极而充分的考虑。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内在联系,能够即时捕捉学生中的热点问题,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解读学生,让有教育价值的活动生成、发展、延续,让课堂真正追随学生的发展。
(三)体现情感体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备课“备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激发学生情感。“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一定要在备课时考虑如何用自己的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注意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统一要成为教师备课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要体现生活实践。“生活即教育”。生本教育备课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些具有生命价值的生活资源应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生活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资源,教师要善于去挖掘。备课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此外,用发展的眼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构思,这就是要创造新的生活。
(五)要体现尊重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学的起点、接受新知的快慢,等等。生本教育的备课,应该在充分研究学生、研究学情的情况下,制定符合学生差异的教学方案。只有在备课中正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才能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才能让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让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的备课才能保证教学更有针对性,才能提高课堂实效。
朱熹曾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可见备课的重要。生本教育,英语教学,一息一张,都必须以备课为基础展开。我们教英语,教学生,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是技能培养、文化熏陶,这是一份见心见性的工作,生本即是人本。真正做到生本教育,才可实现教学的最高境界——无为而为。
参考文献:
[1]陈晓燕.以“导学案”践行英语教学的生本教育之路[J].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1(5).
[2]郭思乐.向大自然寻找力量的“天纵之教”[J].人民教育,2010(12).
[3]官赛华.生本教育的探讨与实践[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4]王志坚.生本教育的备课策略[J].教育教学研究,2011(11).
[5]姚丽萍.在英语教学中践行生本教育[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3/4).
[6]袁炳陆.生本教育理念的实践之路[J].湖北教育,2011(5).
道法教育知识点范文6
一、始终树立一种意识――课标意识
教师在备复习课时,心中始终要树立一种意识,那就是课标意识。课标是旗帜、是方向,有了正确的方向,在复习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要讲,哪些不用讲。树立课标意识,要求教师根据课标,紧扣教材内容,在设计复习内容时,适当、适度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和补充,做好“瘦身”和“穿衣戴帽”工程。如:复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时,课标的要求是知道法律能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这样,复习时,第一节的内容“我们身边的经济生活”就可以不用讲了。
二、把握好一个原则――系统原则
复习课不是重复以往的知识,而是将过去所学的知识加以再现、巩固、提高,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全面地加以归纳和重组,理清知识的脉络,把握好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出知识网络或体系,这样做既方便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复习出效果。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把一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重组画出知识结构图,用图解的方式呈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图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效。如,在复习湘教版九年级第三单元《发展科技,振兴教育》时,引导学生画出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发展科技振兴教育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发展的足迹与魅力直面成就与差距?摇教育振兴民族教育是一种力量我国教育的现状?摇科教兴国的重托培养创新精神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摇
2.引导学生把相类似的知识放在一起,组成知识结构图或专题,方便复习或记忆,使复习变得轻松、有效。如,复习法律部分中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把七、八、九三个年级所学的权利和义务:主要权利:(1)生命健康权――最根本的人身权利,(2)人格尊严权,(3)隐私权,(4)财产所有权,(5)财产继承权,(6)智力成果权,(7)消费者权利,(8)监督权,(9)受教育权;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保守国家秘密,(3)受教育,(4)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5)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6)依法纳税等内容放在一起,组成一个专题,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3.引导学生学会巧用关键字归类的复习方法,即对表述相近或相类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组成专题,方便学生消化、吸收和记忆。如,在复习九年级的内容时,以“战略”为关键词,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组成一个知识专题,方便学生复习。
三、坚持一个观点――发展的观点
学生在考试中要想考出好成绩,掌握基础知识是基础,提高能力是关键。因此,教师上复习课时首先要求学生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其次要提高审题和答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审题和答题的能力,要做好下面两方面的工作:
1.要求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这是提高答题能力的关键,因为解决每个问题都需要运用基础知识来回答。只有基础知识掌握了,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2.传授给学生审题、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1)仔细阅读材料,提取关键词和有效信息,找准答题角度,把握解题思路,对于同一材料、同一知识点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如:我国1978年以来,家庭承包责任制带来了农业的发展,国企改革取得了根本性进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不断完善,人民当家做利逐步得到实现;文化事业在改革中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人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逐步扩大对外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请问:从我国1978年以来的变化发展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一题目,审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变化发展”,然后带上关键词去看材料,发现这里的变化发展是指取得的巨大成就,联系1978年我国的一件大事――召开,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再联系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很容易得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一重要结论。
(2)审题时,要求学生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如:近日,国家发改委经查实,家乐福在一些城市的部分超市确实存在多种价格欺诈行为。目前,国家发改委已责成相关地方价格主管部门依法予以严肃处理,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或无法计算违法所得的,最高处以50万元的罚款。请问:我国依法严惩相关的违法行为说明了什么?在审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是什么”的逻辑思维方式去思考,即我国这种做法是什么?最后,就容易得出答案:我国的经济生活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四、注重一种教法――讲练结合
讲练结合是通过教师的讲、学生的练来共同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的讲包括讲解基础知识和讲评试题,练是学生为了巩固基础知识而有针对性地训练。其中“讲”是“练”的前提和基础,“练”是“讲”的强化和延伸。这种教法的第一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回忆和讲解基础知识。在讲解基础知识时,教师要根据课标对所讲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增减,并且要讲懂、讲透;不能讲太久,大概用20―25分钟就可以了,否则会效率较低。第二步,教师要根据课标和基础知识编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试题,在学生复习后,给学生做,目的是通过做练习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哪方面还存在不足,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第三步,教师讲评学生做过的试题。教师讲评试题时要有针对性,不必题题精讲,而是挑选答错率比较高的问题进行讲评,讲评试题的目的是通过讲评帮助学生总结出审题的要领、答题的方法技巧和规律,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克服“只讲不练”、“重讲轻练”,又要克服“题海战术”,把“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讲要讲得清楚,练要练得适时、适度、灵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有所知,使学生有所得。
五、强调一个要求――书写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