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系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系实训总结

计算机系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实训;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很多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一种新的称为实训的教学形式。本文在分析了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现状后,指出了实训教学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设面向实训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路。

一、计算机专业概况

我国的计算机专业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和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理论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三个二级学科的专业格局,专业知识内涵十分丰富,与其它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十分活跃,形成了十分庞大的知识体系。计算机知识体系发展快,变化大,计算机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日新月异。应用领域从最初的科学计算逐步转变到工业控制、数据处理、多媒体和网络通信等领域,软件的规模和开发方式发生着显著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计算机专业内容、人才培养层次等都处于快速变化中。

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特点给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很大的挑战。首先,人才培养方案难以制订,由于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培养方案的执行周期很难确定。其次,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之间出现了问题: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第三、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难以兼顾。正因为这样,本科院校近年来积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研究,以期探索创立一套适合计算机专业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

二、实训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

实训是指在学校的控制和组织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过程。通过模拟真实的职业场景,提高受训者的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实训教学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如下作用。(一)实训有助于强化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掌握。通过实训,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二)实训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补充。对需要实践操作、动手练习的内容,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通过实训可以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三)实训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缓解就业压力。实训可以充当连接企业与人才培养之间的桥梁,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实战性和针对性,以用促学,真正培养可以为企业做贡献的人才。

三、建设面向实训的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实训教学的要求反映了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要求,同时实训又可以作为传统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手段,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是否理想等等都可以在实训教学中得到检验。因此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可逐步建设面向实训的人才培养体系。

1.教学团队建设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实训培养模式对教学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学团队应了解企业研发和管理过程,以便在企业需求和理论教学中准确地找到结合点。其次,教学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应合理搭配。实训教学团队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涉及的课程范围广泛,对课程内容要求的掌握层次高,团队应采取以应用为导向的纵向结合方式。最后,教学团队必须具有完善分工与协作机制。通过对教学团队成员的合理分工,并建立有效的从实践到理论的反馈传导机制,不断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

2.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目前计算机专业体系化实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理论成果比较欠缺,因此,应大力推动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为实现实训教学的健康发展和标准化积累经验。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实训教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项目案例,并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理论教学要求,合理设计实训教学内容。其次,应考虑项目的知识覆盖面、难易程度等因素,对项目案例进行必要的分解,设定安排实训课程,编写规范化教程等。最后,应建立有效的评价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使实训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3.加强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保证教学可控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对实训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切实发挥实训教学的优势。与课堂教学相比,实训教学过程控制更为复杂,总体上可在控制点、计划和检查等三方面着手。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难易程度设定不同时段计划;采用工作总结的方式来反映计划的完成情况;采用讨论、答辩等弹性方式进行检查等。

4.实训中的理论教学

实训作为一种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本质上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认识与理解,然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达到实践与理论并举的效果,仍然是一个必须面临的问题。首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放在同等重要位置,避免片面强调实训目标而忽视理论教学。其次,应在教学形式上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训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如在教学安排上可以在每一个实训课程单元前后增加由教师主持的理论指导和理论总结的环节,以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训教学之间的联系。第三、在实训教学的效果评价中,增加对理论教学的要求,达到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统一。

四、结论

实训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由于计算机专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有利于推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逐步提高实训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最终建立以实训为中心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将有助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才,提高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素质。

计算机系实训总结范文2

计算机理论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对于《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学术界有许多改革建议,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本文主要从我校教学实际出发,摸索一条改善本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使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兴趣,掌握本门课的学习技巧,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本门课程的教与学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针对传统模式下本门课程的不足,探索了三种较为有效的培养学生兴趣和增强其动手能力的方法,以就教于各位同行。

一、 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传统教育模式及不足

《计算机系统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在于多做实验。因此《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我校,《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都是专业选修课,且课时十分有限,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存在的不足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 重理论而轻实践

《计算机系统维护》作为专业选修课程,课时比较少,而在这较少的课时中,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却占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二还多,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还不足三分之一。这种严重失调的教学比例,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表现,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二)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对本课程的教学都是从计算机的内部结构讲起,讲授计算机的主要配件的性能和基本原理。然后对计算机主要部件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进而告诉学生如何排除故障。接着讲授操作系统的一些知识。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一方面使用传统教材和知识更新都比较慢。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学习兴趣逐渐削弱,使一门原本非常生动活泼的课程变得枯燥乏味。

(三)忽视了本课程的基础作用对学生学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学校教学计划的指针通常是偏向专业重点课程的教学与实验。对于这类基础的选修课程,往往是任学生自由发展,学校不作硬性要求。事实上,学好了这门课程,对学生毕业就业和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重大影响。故不能忽视本课程的基础作用对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二、《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教学改革的方法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指导思想的重视及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二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的总结,归纳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一) 学校教学指导思想上的重视和对教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要求

对于学校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教学等问题已经有许多教师加以研究过了,在此我们无需赘述[2],只着重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教师的教学能否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学校对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学校首先应当从指导思想上树立起重视专业选修课程的实践课程观点。在教学计划上,当理论课时与实践课的课时相冲突时,应重实践。而且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即:上理论课的教师必须上该门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而且必须要精通,否则难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方法

这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所在,具体可归纳为三种方法:

方法之一:加强对硬件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的新标准)的讲授

教师要结合当前计算机市场上最新硬件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对计算机硬件维护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学好、用好计算机,维护好计算机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感受新的计算机硬件的特性,感受新知识带来的好处,而不是局限于实验项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验中眼、手、脑并用,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实验,教师掌控全局,最后由老师集中分析讲解学习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使学生每次实验都能学到新东西,在紧张有序的实验课中完成实验项目所要求的任务,切实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所获,有所得。

求学网为您编辑了“计算机理论探析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理论探析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

文博系统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充分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它可分技术的信息化、数据处理的信息化、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藏品研究和管理的信息化及虚拟博物馆等五个层次。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多项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它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传统的文博系统如何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与整个社会共同成长,如何让科技之光照耀不朽文明,让中华文明重放异彩,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促进文博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在文物调查和数据采集中,指标体系比较复杂,这不仅要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更要注重培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使基层工作人员在培训、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文物系统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对文博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的过程,通过文物系统信息化建设,可为文博系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队伍。

3、促进文博行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文物资料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摸清文物家底,使文博信息数据一目了然,从而为文物的抢救、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使我们文博行业管理机构在资产管理、经费管理、宏观决策工作上更趋科学、合理。同时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使各级文物收藏单位文物保管的科学性大为增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文博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可直接带动保管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对外交流等工作,提高了文物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升了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扩展了博物馆的生存发展空间。 4、促进文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来讲,除部分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利用以外,大部分资源价值未得到利用;作为馆藏文物来讲,除部分通过博物馆展示以外,大部分尘封在库房,文物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价值得不到体现。而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为文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实施,给文博管理、文物宣传和文博资源信息的合理利用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契机。

5、促进先进文化的大众化。通过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借助虚拟展示和交互技术,建立基于祖国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电子游戏、网上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知识库。通过校园、家庭、网上等多种途径,把优秀文化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用健康、益智、有趣的游戏和传统文化知识吸引青少年,使他们在游戏和娱乐中也能得到身心放松、知识积累和情操陶冶。通过数字博物馆建设,扩大、延伸文物展览的空间和时间,改善展示手段,从而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人民群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自主欣赏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文物和文化知识、充分享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感。

方法之二:借鉴项目教学法

受许建豪先生“高职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教学改革探索”[1]一文的启发,试用其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具体的做法是:将该课程分为三大项目板块, 采用项目化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机房计算机系统维护;

(a)利用计算机网络调查当前计算机主要配件的品牌、价格、性能等,每组学生在任务完成时需根据自己的调查,为实验室配置一台满足计算机教学需要、价格在4000元左右的电脑。

(b)独立对计算机整机进行拆装;

(c)利用fdisk与pq进行硬盘分区;

(d)BIOS的设置;

(e)操作系统安装及优化;

(f)装机必备工具软件的使用;

(g)网线制作与网络连接以及局域网设置。

(2)计算机软硬件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a硬盘数据的恢复;

(b)恢复恶意代码对注册表的损坏;注册表备份及还原。

(c)操作系统的备份及还原;

(d)机房大量电脑操作系统的还原;

(e)计算机维护及监测软件使用;

(f)主板故障处理(利用检测卡分析、排除主板故障)。

(3)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及维护。

(a)打印机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b)刻录机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c)扫描仪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d)数码设备(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应用。

方法之三:搭建虚拟计算机实验平台进行计算机软件类实验

虚拟机是一个想象(逻辑)的计算机,是利用软件方法在实体(物理)计算机上模拟出一台或多台与物理计算机功能完全一样的逻辑计算机。由于虚拟机的功能与物理机功能完全一致,在虚拟机上做《计算机系统维护》的软件类实验是完全可行的,并且不会破坏原物理机的系统环境[3]。

学生实验程序

学生做实验时,根据实验项目首先创建相应的操作系统虚拟机,如做硬盘分区、高级格式化实验,首先创建DOS操作系统或者Windows 98操作系统虚拟机后再进行实验。

三、在实践教学中运用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收获

本课题组在运用新教学方法进行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教学过程中,有如下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用虚拟机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软件类实验项目优势明显

首先, 经济实惠,节约教学成本

由于虚拟机实验平台是共享“软件实验室”的硬件资源,这就大大地减少了“维护维修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因为要在“维护维修实验室完成”这些实验,则“维护维修实验室”要配置约30OO一5000元/台的物理计算机2O台及相应的配套设备~HHUB等才能达到实验要求,其经费投入大约在8—12万元人民币之间。而采用虚拟机方式,则节约了这部分经费的开支[4]。

其次,实用性强,易维护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验过程顺利及效率高。由于虚拟机实验平台是建立在高性能物理计算机上,实验过程中极少出现硬件类故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此外,由于物理机的性能佳,使实验进程加快,学生能在一次实验中对相应实验进行多次验证而提高熟练程度。二是减少了硬件的维护维修。由于共享了其他实验室的硬件资源,“维护维修实验室”就仅存在微机组装及硬件维护维修两项实验,这两项实验对硬件要求不高,也不存在过多的维护维修。若出现了故障,上实验课的教师就能带领学生予以排除,而不必设置专职岗位。对于软件实验室,由于虚拟机是软件方式,因此也不会增大该实验室的硬件维修工作量。

再次,是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的体现

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可指导学生,还可以为各类计算机公司提供相关咨询,体现自己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建立若干教学实践的基地,收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二)项目教学法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带着项目问题进行市场调查,使学生能对当今计算机的发展状况有个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更好地做到课堂理论教学与计算机市场实际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教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效果较好。此外,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兼顾和结合训练了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等多种职业能力。

其次,实验室实验项目的科学化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好奇心,而迫不急待地进入实验环节的学习。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有限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得到加强,同时为其掌握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维修技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三)改进《计算机系统维护》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及时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兴趣指导下,主动吸收新知识和新信息,为其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5]。

综上所述,本课题组成员经过近两年认真负责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终于在理论课程《计算机系统维护》的实验教学环节找到了适合本校学生学习和本校教师教学的新方法,那就是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要新颖化,教学理念要具有前瞻性,教学态度要端正,掌握过硬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但最终是要与市场接轨,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市场变化来教育学生[6]。而学生则更多是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力争在短暂的学校课程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维修的实践经验,为自己毕业就业或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2] 李兵.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田[J].宁波大学学报,2003,(3):29-32

[3]胡庆芳,程可拉.美国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概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3(8).

[4]连为民,李寅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5]苏国彬等.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基础培训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计算机系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教学改革 任务驱动教学法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高职类院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能够认识计算机硬件,了解计算机外部设备,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掌握选配、组装计算机系统,对常见软硬件故障进行分析、排除与维修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IT生产和服务的一线岗位,成为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对本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考核形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摩尔定律提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24个月(1975年摩尔将24个月更改为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或者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说明了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之快。同时,这也造成了我们所用的计算机教材普遍存在教材内容过时的问题,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同步,对最新技术成果反映不够。

对此,笔者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对此加以解决:第一,在教材上选择最新版、内容最贴近计算机硬件实际的教材,同时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发展现状,突出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第二,通过上网、查阅最新计算机期刊等方式及时了解最新计算机硬件知识和技术等,补充最新的知识和技术进教材,解决本课程在教材内容上的存在的不足和滞后的问题。

这样就确保了教材内容能够反应最新的技术发展现状,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增强学生学习和实践动手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的改革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操作并重,理论水平决定操作水平、操作水平体现理论水平的课程。根据本课程的这一特点,笔者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载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并结合实物展示式、示范式、多媒体演示式、分组讨论式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

1.以“任务”驱动式构建整个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置的好坏将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本课程中,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将总任务分解成若干个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的若干小任务,在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完成两个大的综合任务,一个是计算机硬件的组装与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安装,另一个是计算机综合性的故障的排查与维护。

在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让学生直接与市场接触,使课程适应新产品的发展,而上课的教学内容就围绕着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如在教学计算机的选购时,按电脑的使用需求分为两档:一档为满足上网和办公自动化需求;一档为满足玩3D游戏要求,要求给出组装机配置清单。

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任务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求知欲更强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优化教学内容,引进新知识点和新的技术,引导学生关注每一个新产品、新技术的特点,并与原有的产品、技术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差异。学生也愿意主动利用周末的时间去了解市场,他们带着收获、疑惑走进新的课堂,使课程内容得以充实。

任务“模块”化,优化实训教学。实训是实践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通过实训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用技术,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在实践教学中,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笔者根据教学实训内容的内在联系对学生和实训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安排:(1)为保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我院建立了专用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在实训时,笔者把学生分为2人小组,把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同学和较差的同学分在一组,形成高低搭配,每组配备一台台式电脑的基本配件,两人共同管理本组财产,完成每个实训。(2)根据实训项目的内存有机联系合理安排实训顺序。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将本课程的实训内容分解成计算机基本配件性能指标的认识与选购、计算机硬件安装与设置、计算机系统安装、常用应用软件安装与使用、系统测试与优化、计算机维护与维修等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再细化具体的实训过程。学生按照实训过程表完成实训后,可以熟练掌握一台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维护。(3)每次实训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必须达到,并要求学生根据实训过程写出实训报告。要求学生对整个实训过程进行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该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所有知识点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从而在整体上有一个把握。并在每份实训报告后有相关的实训题需要完成,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自己排查解决。

2.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载体,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课程操作性强和工程性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实物展示和示范操作教学法

讲授硬件安装及硬件参数设置等内容时,通过实物展示和示范操作,将CPU、内存条、主板、硬盘、光驱等计算机配件和硬件安装过程及各种参数设定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有一个直观的掌握。实物教学法具有课堂内容生动、具体,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好的特点。

(2)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成功的传统教学方法。计算机的故障,同一故障现象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在讲授过程中要进行故障分析和故障排查,并采用启发式提问,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方式。

(3)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也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传统教学方法。适用于学生对于教学中的内容有疑惑或者对理解的深度没有达到教学目的时进行。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利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有的是随机出现的,有的是提前设计好的,提前设计的要先设计好讨论题目,让学生明确讨论目的和相关要求,要求学生根据讨论题目查阅相关资料、提前思考与讨论课题相关的内容。通过讨论,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更深、理解更透彻。

(4)采用电子课件教学方式

演示文稿:所有教学内容都有演示文稿,方便学生记笔记,掌握学习要点,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系统性。

(5)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合理设置教学实训任务,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主要进行的内容有计算机各部件行情调查,发展趋势调查,价格行情预测,人才需求调查,相关岗位从业知识结构调查等相关内容。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必须有自主学习的意识,知道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如逆水行舟,不“学”则退。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考核方法,考虑到本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考核总分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实践成绩:包括学生进行的平时作业、实训课、社会调查报告和实际操作测试等各个成绩,实践考核作为期评的主要部分,它占考核总分的50%。(2)笔试部分:期末笔试占考核总分的50%。这种考核目的重点是全面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考核了学生会不会做,又考核了学生知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改革考核方法,达到了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动手能力全面考核的目的。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考核方法进行了以上改革,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但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使学生养成了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及发展趋势,主动思考及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为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计算机系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实验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5-3647-04

物联网、云计算目前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主流方向,在这个主流方向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是嵌入式系统。调查数据【1】显示,市场对嵌入式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就高校而言,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是高校的职责,而人才的培养又始终离不开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制定符合行业实际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而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来培养符合行业要求人才,又要依据行业特点和对人才的技术要求来确定,否则就会偏离行业要求,满足不了行业需求。在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里已经规划了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专业代码510121),但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本科专业,近几年高校中的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以及机电与自动化专业、通信专业都相继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大都针对本科高年级学生或者研究生开设了嵌入式系统方向。从国内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开设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来看,各具特色,有些硬件课程开设的多,有些软件课程开设的多。这主要是由于嵌入式系统本身包含软件与硬件两个层次,在设计与应用方面,又具有软硬件协同工作的特点,既要依据硬件设计软件,又要依据软件确定硬件,不能简单的说哪个更重要,只能从应用的角度讲其侧重点不同。因此对于不同专业开设的嵌入式系统课程,不能一概而论。本文主要从嵌入式从业人员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所具备的知识要求和技术要求为依据,确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着重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嵌入式系统的课程体系构建内容及实验平台方案进行探讨和研究。

1嵌入式系统概述

嵌入式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应用为中心、软件硬件可裁剪并且对系统的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从其概念来看,嵌入式系统是专用计算机系统,应该包含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具体地说,一个嵌入式系统硬件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集成存储器和系统专用的输入/输出设备;嵌入式系统软件包括初始化代码及驱动、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等,这些软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系统特定的一体化软件。一个典型的嵌入式系统应包含嵌入式硬件、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应用软件三个部分构成。

由于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与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因此嵌入式系统是应用于特定环境下,针对特定用途来设计的系统,所以不同于通用计算机系统,它的硬件和软件都必须高效率地设计、“量体裁衣”、去除冗余,力争在较少的资源上实现更高的性能。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特点就是“嵌入”、“专用性“和“计算机性”。由于系统的这些特性,导致系统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和面向特定应用的,并且对成本、功耗、可靠性和实时性特别关注,因此在嵌入式微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上都要考虑这些特点。

2嵌入式系统专业人才岗位及核心能力分析

2.1嵌入式系统的技术研发岗位划分与设置

从事嵌入式技术的岗位主要是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部门,当然还有其它辅助部门,在此主要针对研发部门的岗位进行分析。嵌入式系统研发部门岗位的设置,离不开嵌入式系统的结构和开发过程,设置什么样的岗位、需要何种学历的人才都与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紧密相关。就嵌入式系统而言,总体上可划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一般由高性能的微处理器和的接口电路组成,软件一般由硬件抽象层、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应用平台和应用程序等组成,如图1所示。

硬件层是整个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运行的平台,包括输入输出接口/驱动电路、处理器、存储器、定时器、串口、中断控制器、外设器件、图形控制器及相关系统电路等部分。对于硬件层的设计开发要有较深的硬件开发经验,这些岗位一般都需要资深的硬件工程师。中间层包括硬件抽象层(HAL)或板级支持包(BSP),负责对各种硬件功能提供软件接口,包括硬件初始化、时钟管理、定时器管理、中断处理、总线管理、内存地址的映射等。它位于底层硬件和操作系统之间,是二者之间的桥梁。这个层次的设计开发不仅要精通底层硬件结构,还要熟悉上层的操作系统,主要工作是开发设备驱动程序。这部分工作需要有丰富的软硬件件研发经验才可以胜任。软件层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和软件应用平台,操作系统主要是实现资源的访问和管理,完成任务调度,支持应用软件的运行及开发,软件应用平台则是为了提高开发速度与软件质量,一些应用提供商开发了一些可重用的应用平台,封装了一些常用的功能,同时提供API接口,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这些岗位要求具有丰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经验和软件工程能力。功能层主要指的是应用软件层,位于嵌入式系统层次结构的最顶层,直接与最终用户交互。针对各种特定功能来编写应用程序,实现系统的功能应用。主要是进行大量的C、C++或JAVA语言编程,不需要更多涉及底层硬件,大都是基于操作系统之上的编程。这些岗位要求就有丰富的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能力。从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看,还可以对硬件层、中间层、软件层、功能层四个层次的研发工作进一步细化。

2.2技术研发岗位从业人员核心能力分析

对于从事嵌入式系统研发的技术人员而言,必须具有与岗位匹配的核心能力才可以胜任工作。文献[3]就嵌入式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不同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描述。由于目前国内就嵌入式人才的评估和认证只有嵌入式工程师认证,因此本文将从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系统架构、软、硬件测试这五类技术研发岗位进行研究,来确定相应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对于每一类岗位,将从岗位工作任务、岗位知识能力、主要技能和核心能力这四个方面就行研究,其中岗位工作任务是指该岗位应完成日常基本工作的事务范围,岗位知识能力是指该岗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要求,主要技能是指该岗位技术能力的要求范围,核心能力是指该岗位工作主要能力要求。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3技术研发岗位知识要求

表1就目前嵌入式技术人员的五种岗位要求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的结果看,对于硬件设计及测试人员而言,应具有的知识点:①熟悉或者掌握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等基本的硬件电子电路设计知识;②熟悉和掌握C语言或者C++语言及接口电路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硬件的设计、嵌入式系统的程序设计③至少熟悉l到2种基本的EDA工具,如MODELSIM、Quartus? lI、Protel等;④熟悉各种常用工具和仪器仪表,熟悉电子元器件性能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人员而言,应具有的知识点:①熟悉Linux,WinCE,Vxworks等操作系统的各种软件开发环境;②熟悉GUI开发过程、熟悉网络编程、多任务编程等;③精通C语言、汇编语言;④熟悉嵌入式系统硬件的设计、嵌入式系统的程序设计。⑤熟悉嵌入式软件开发模式及方法,熟悉白盒测试、黑盒测试和回归测试,熟悉单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过程及测试的误区的分析。系统架构人员应具有的知识点:①熟悉嵌入式软件工程;②熟悉面向对象和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③精通常用软件开发语言;④熟悉软件架构模式和设计模式,熟悉常用软件建模技术。

3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及实践平台的构建及分析

3.1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及实践平台的构建

从嵌入式系统专业人才岗位及核心能力分析来看,对于计算机专业,在构架课程体系时,应该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及嵌入式技术研发岗位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出发,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去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本文将从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个方面阐述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的构建。其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

在图2中,计算机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体系可依据计算机专业相关培养课程体系及目标确定,本文不再赘述。对于嵌入式系统理论课程体系可分别从硬件课程、语言课程、专业课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其中硬件课程可包含有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ARM体系结构与编程、电子线路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技术及应用、FPGA设计基础等课程;语言课程可包含有C语言程序设计、VC++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VB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2EE中间件技术、C语言深入编程、C++/VC++深入编程等课程;专业课程可包含有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设备管理与应用、ARM体系结构与编程、嵌入式系统设计、WinCe系统设计与应用开发、面向操作系统的程序设计、多核程序设计等。对于嵌入式系统实践课程体系可从专业实践与认证培训两个方面进行构建,其中专业实践可从课内实践、课程实训、项目团队、专业竞赛、企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进行构建。在专业实践中,课内实践和课程实训是对嵌入式专门知识的巩固与提高,综合实践是阶段性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项目实训与毕业设计是综合分析设计能力的保障。而对于培训认证,可参与ARM公司全球认证、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认证、中国电子学会认证、信息产业部认证等机构和部门的培训认证活动。

3.2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分析

从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的内容来看,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体系完整,专业特色突出,整个课程体系体现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①编程能力培养,体现在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深入编程、C++/VC++深入编程及面向操作系统的程序设计等课程。②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开发实践、Linux和WinCE操作系统与应用开发实践、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综合实训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方面。③应用能力培养,体现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嵌入式图形界面开发及嵌入式测试技术等方面。④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创新团体、嵌入式竞赛、企业实习及一些嵌入式协会等。其次,整个课程体系具有侧重应用,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特点。从软硬件编程到专业技能培养,再到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是递进式的。软硬件编程是整个能力培养的基础,专业技能是提高,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最后,整个课程体系涵盖了微软、信产部认证课程。微软认证为微软WinCE嵌入式系统工程师认证,其课程主要包括WinCE系统设计与应用和嵌入式系统设计。信产部认证为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认证,其主要课程包括嵌入式系统设计、嵌入式测试技术和ARM体系结构与编程。

4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

根据嵌入式系统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设想,对于教学实践,要根据计算机专业和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技术要求和岗位职责,可进行合理规划。既要让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又要让学生跟得上主流技术潮流。由于嵌入式系统在构成上可由硬件和软件构成,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构建。根据目前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主流技术来看,在硬件选型上要以X86CPU、单片机和ARM处理器为主,在操作系统的选择上要以WinCE、Linux、μC/OS-II和Vxworks等操作系统为主,可从驱动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界面、应用程序等方面进行实验。本文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实验架构,如图3所示。

图3嵌入式系统课内实验体系

图3从三个层面对实验教学进行了规划,最底层为硬件层,可选择不同的处理器及各种电路及存储设备进行实验,如X86CPU、ARM处理器、单片机、数模转化电路、I/O接口、通用接口、ROM、RAM等。中间为操作系统层,可选择主流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实验,如WinCE、Linux、μC/OS-II、Vxworks等。最上层为应用层,可从嵌入式驱动层序开发、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以及应用程序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实验,其中在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上可重点考虑汇编语言、C/C++语言、JAVA为主要训练语言。

5总结

进几年来,市场对嵌入式人才的需求持续走高,但符合企业要求的合格嵌入式从业人员不多,缺口很大。如何缓解人才供需矛盾,是政府和学者们关心的问题。目前就全国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嵌入式系统还尚未开设本科专业,很多高校只是开设了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而且开设的课程五花八门,很难规范。本文从嵌入式系统构成及特点以及嵌入式系统从业人员的职业岗位出发,探讨了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构建,并针对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提出了一种教学结构。通过本文的探讨试图为解决嵌入式课程规范化做出应有贡献,从而加快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员培养,解决市场人才短板而有所作为。

计算机系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基础 任务驱动式 教学改革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涵义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内容及实施策略

(一)课程定位

要对计算机基础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首先就要对其进行课程定位。为了准确的对课程进行定位,我们首先在社会岗位群中进行了走访和调查,了解和明确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需要,并将其归纳如图1:

在高职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素养。

(二)任务设计

根据调研各职业岗位对计算机应用的需要,我再进行归纳和总结,本课程应当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图表处理能力、数据的分析能力、网络的应用能力、计算机演示能力……

把以上的能力要求和我们选择的教材进行反复的对比和推敲,我们认为任务设计应当从Windows基本应用、Internet的应用、Word、Excel、PowerPoint五个方面入手。

这些任务以Internet的应用为主线,各个任务均与Internet的应用相关联,按教材顺序,按职业岗位需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全部是实战,全部来源于现实,使学生在校即感受到职场的需求。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流程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怎么展开呢?在课堂上,对老师来说,他首先是要布置任务,下发任务书,将学生按好、中、差进行分组,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与辅助,解决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对学生做的任务进行讲评,同学生一起开展拓展训练。对学生来说,当老师布置任务的时候,要先明确任务,寻找解决任务的途径,对任务明确之后,就要尝试完成这个任务,并拟定完成任务的方案。学生将完成任务后的作品交给老师后,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再进行总结讲评。除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之外,有些学生学有余力,还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任务,根据这个任务进行拓展训练。整个过程都是围绕任务展开的,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一)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依托的是配套的教学网站。在课堂上明确了任务以后,就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按照网站上的提示去阅读相关的教材或者观看相关的视频,或者参阅相关学生的作品以及网上提供的同类的作品,还可以观看完成各任务的视频。在这个过程中间,可以跳跃的,就是任何一个步骤,如果感觉到可以做了,学生就可以动手来完成这个任务了。我们选择了一些作品放在网站上,供同学们参考。有了这些做铺垫以后,学生就可以做自己的任务了,如果这中间有些不懂,可以再返回去继续学,不断的交替进行,这个任务就能够顺利的完成,这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学生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实训教学

顶岗实训是学生课外完成任务的延伸和拓展,更多的是让学生感知电脑在办公应用方面的真实工作环境。实训的三种方式:自己开发―在学习、生活、娱乐中;校内自主实训―在校内各部门;校外顶岗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

四、问题与思考

高职院校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改革时,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我们团队的建设,有如下思考:

(一)职业性

高职的职业性也就是岗位工作的实用性。通过调研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了解各职业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要求,我们觉得,应当以职业岗位的应用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开放性

计算机是现代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工具,各职业岗位人对其应用不尽相同,而且计算机知识及其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仅局限于当前是不行的,而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任务设计时我们考虑了任务的可迁移性,甚至部分任务本身就是开放任务,例如,图文混排任务就没有定内容,没有定格式,只有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任务拓展,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务驱动教学任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怎样方便学生学、方便教师教,就采取怎样的方式,并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间特别重视实践操作。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我们注重了任务的可操作性。因为我们的任务都来源于实际工作岗位,并且充分考虑了任务实现的客观条件,因此可操作性较强,便于学生实践。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Ⅱ)[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计算机系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侦查讯问 初讯 仿真 模拟训练 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011-02

1 侦查初讯与仿真训练模式

侦查初讯是指在刑事侦查中的第一次讯问。在侦查实践中,通常是以在侦查机关在立案后或采取强制措施后对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的首次讯问称为第一次讯问。第一次讯问应该是确定了侦查对象是犯罪嫌疑人后的首次讯问,即“侦查初讯”。

仿真训练就是模仿真实的情况对培训对象进行训练的过程,又称模拟实训。由于真实情况的复杂性、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仿真的真正含义是最大限度地模仿过去存在的真实情况。训练的内容也就针对真实情况和法律规定的条件进行真实地再现进行。如《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羁押以后,侦查人员对其进行讯问,应当在看守所内进行。”仿真训练就要在类似真正看守所的条件下进行。

仿真训练模式是在总结真实情况的基础上,逐渐摸索、总结现实侦查初讯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通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仿真训练的核心知识体系。解决对仿真训练的理论和指导内容,制定出仿真训练的科学设计方案,就能使仿真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侦查初讯仿真训练模式是针对侦查人员在侦查活动中讯问犯罪嫌疑人的业务所展开的,通过收集研究侦查讯问中初讯的专门业务活动资料和情况,经过专业化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建立起的科学模式,对侦查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具有现实意义。第一,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全面地模仿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复杂情况和人物及心理状况,避免传统的由人模拟而出现的心理和实际的差距;第二,实现计算机技术和公安业务培训的研究和探讨;第三,完善公安业务培训和改革传统的侦查讯问教学的体系和教学方法。

2 计算机技术在侦查初讯仿真训练中应用的探讨

2.1 侦查讯问传统模拟训练的问题分析

侦查讯问课程是公安专业课程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固然有许多便利之处,但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模拟训练模式逐渐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案情和材料极难准备充分、全面;模拟人员情感、心理不真实,场景布置、变换难度极大等问题,如规定在看守所内进行,实际的讯问活动可能在之前(抓捕过程、押送过程中)已经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在单位时间内训练到的知识和得到资料总是有限的,课程的安排也是相对固定的,不能同时兼顾进度快和进度慢的学生,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较小。借助互联网的模拟训练系统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2 计算机技术在侦查初讯仿真训练中应用优势分析

学生通过接入互联网访问远程模拟训练系统,对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在获取训练相关信息方面,不用按真人训练时的学习进度和时间要求进行,通过模拟训练系统即可实现。同时,先进的互动效果也为教师答疑解惑提供了方便。案情和材料可以储备充分,想到即得到;模拟设计可以达到客观再现,消除主观干扰;可以使用模拟技术解决场景变换的问题,在教室、宿舍等接入了互联网的环境中都可以自行选择学习时间和进度。系统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并加以检验。网络环境突出了训练任务和资源在模拟训练系统中的优势地位,能高效辅助学生的自学不受限制。学生也不再是单一的学习者,而是学习资源的主人公。学生通过参与模拟训练系统,所阐述的个人观点和学习心得也丰富了教学系统的资源库,体现出灵活性和多元性,为改善教学资源提供了借鉴。

2.3 计算机模拟辅助侦查讯问训练条件分析

(1)模拟训练系统负荷能力分析。

由于采用计算机操作,模拟系统关系到各种教学资源及模拟任务的顺利播放和无障碍互动,要考虑到系统的负荷能力。可参照训练学员规模,按照实际情况配备足够的带宽和服务器处理能力。

(2)模拟系统对安全性的要求。

在模拟系统中,要实施用户权限的层级式安全管理和权限控制,防止非权限用户登录系统。系统按照用户所具有的功能进行匹配权限,在业务逻辑层,要避免远程用户的误操作,防止非法调取逻辑功能。系统要保证教学课件及资源的安全,防止资源的流失和泄密。

(3)模拟系统要稳定可靠。

第一,要确保前台展现内容的可靠性,如果在服务器端的数据库对接中出现了故障,要在前台页面做出响应和解释,并尽快恢复正常的数据库。第二,要保证中间层的可靠性,确保每周24×7小时的平稳运行。系统出现错误后,要有自动恢复机制,要防范由于应用系统的错误而导致后台数据紊乱的情况发生。要发挥出优势教学系统的可靠性来。

3 计算机模拟训练系统架构设计

针对侦查讯问的模拟训练教学背景,经过整体分析,系统的开发指导思路为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立足模拟训练的实际,建设侦查讯问远程模拟系统。目的是提高模拟训练的仿真性,对过程设计突出发展性和整体性,分模块分批次统筹规划逐一建设。

计算机业务系统的常见架构有服务器/客户机架构、文件服务架构和服务器/浏览器架构。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是在二层客户端/服务器架构上发展起来的。借助应用普遍的网页浏览器来替代客户端,同时把集成在客户端/服务器架构中的逻辑处理工作放置在服务器端进行,这样就减少了繁杂的客户端的编程开发,并且不需要根据服务器端的更新而更新客户端。

侦查讯问模拟训练系统采取优势明显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所展现的界面统一,系统的开放性强。在网络服务器中放置的侦查讯问模拟训练系统,借助网络编程语言与数据库服务器相连,学生用户通过互联网浏览器来登录。系统在逻辑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模拟实训用户接口部分、模拟实训应用管理部分和子系统数据库部分,如图1所示。

模拟实训应用管理部分是系统的核心组件,应用管理部分中角色管理和任务管理借助用户接口部分与功能模块来实现对数据表中记录的增加和查询。应用管理部分中任务设计部分支持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是系统的顶层设计部分。模拟训练数据库部分处在数据库服务器中,主要存储任务资源数据、辅助答疑问题库等。

4 计算机模拟训练系统各模块功能

模拟训练系统中有不同的功能模块,他们的操作及功能各不相同,现在针对各模块来讲解相关功能。其中涉及到的教师的身份也可以是实训管理人员,学生的身份也可以是受训人员,这里用教师和学生统一代称了。

4.1 任务管理及设计模块功能

教师登录任务管理模块后,可以看到相关功能模块的按键,有任务流程管理、问题及答案互动、审批任务、开启系统、系统公告管理等。

(1)任务流程管理,包含丰富的侦查讯问任务资源,有侦查讯问虚拟现场等模拟场景,向学生提供模拟场景储备库。

(2)审批任务系统,学生上传任务结论后,教师对内容进行批复,指导学生修正错误、完成任务。

(3)任务的设计,任务设计功能可以创建相关任务,依照模板编制任务流程,依照训练任务难度设计训练任务,设计任务剧情流程等,都由系统按一定的计算机算法智能处理。

(4)系统公告板负责对模拟系统开启时间、重要事项进行公告,每次教师登录系统,都会在第一时间接受到公告板的信息,以便安排训练系统中任务。

(5)在这两个模块中,除了满足上述的所有功能,另外在具体实现的时候也可以加入一些互动的功能,如教师和学生分别使用不同的任务角色,互助完成任务或者进行对抗性训练任务等。

4.2 交流与指导管理模块功能

系统中,学生可以远程在线模拟训练、向教师提出疑问,提交任务结论,网上浏览任务流程、远程登入、查看任务考核等。

(1)在指导功能中,学生可就有疑问的任务向教师提问,具有答疑权限的教师会在看到提问后,给出答疑结果。

(2)问题互动答疑功能,可以在线由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学习心得互动交流。教师会尽快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浏览时可以看到问题是否得到回答。

(3)任务结论提交是学生的必要操作。学生完成训练后,在线提交结论至系统中,教师在批阅作业功能中查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

(4)在线练习可以在学生完成任务后立即给出正确结果,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点。

(5)模拟训练完成后,学生可以查阅训练结论的审批,以便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和任务的重难点。

4.3 角色管理模块

(1)系统使用人员角色管理。

管理员具有最高权限,可以增加、删除、修改所有用户的基本信息,包括任务库管理人员、训练人员和教师,可以设置班级信息,可以安排教务等工作。

(2)实训中涉及对象角色管理。

在模拟实训任务中涉及到各种不同角色,可以定义各种角色的人物属性,如自然属性,任务中所起作用,是否为重点人物等。

4.4 计算机系统中实现初讯仿真场景的实现示范

初讯仿真场景在计算机终端系统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要用到计算机信息处理的VRML技术。VRML要与PHP交互来实现在线或离线的交互功能。

(1)VRML与PHP的交互。

在训练对象生成及场景动态更新过程中,要使VRML得到PHP的支持,需首先在PHP文件中加入如下代码,同时,还需加入数据库的支持语句。同时为了加快场景运转速度,要进行一些优化设置。如,为了实现PHP与VRML的交互,要进行相关配置:

header("Content-type: application/x-vrml");

include_once('./common.php');

include_once(S_ROOT.'./data/data_chengxu.php');

$temp =$_SGLOBAL['supe_username'];

$txt="#VRML V2.0 utf8

DEF myName MetadataString {??? value[\"".$temp."\" ]}";

echo $txt;?>

(2)训练对象的生成场景并编辑。

系统凸显在不修改源文件的情况下动态生成场景,并进一步编辑对象。为此,可以结合PHP与数据库来实现编辑对象。

创建xuni数据表,从数据库中调取对象的构造代码生成单个对象,可以不考虑三个方向上的增量,如果循环生成多个对象,则要考虑对象的增量。

循环程序生成对象的代码为:

$xuni _ sql=mysql_query(" select * f rom xuni where mingcheng=‘教室’”);//连接数据库

$ xuni _num=mysql_af fected_rows();

if($xuni_num>0){for($i=0;$i

$ xuni_ row=mysql_fetch_array($xuni_sql) ;

if($xuni_r ow[objnum]

for($ j=0;$j

{,( ……)}}

系统对教学场景设置完成后,可以进一步核准是否,什么时候修改,以及动态实现场景的切换和更新。

5 结语

侦查初讯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探讨,构建了初讯问仿真训练模式的计算机系统,只是侦查初讯仿真训练模式建立的第一步,本文在理论的探讨的基础上,针对模拟场景进行了计算机语言实现,能够初步实现相关实训功能,体现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初讯仿真训练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进一步将探讨侦查初讯仿真训练模式的建立途径和结合点,改变传统的公安业务训练方法,使之更加全面、系统和完善。将公安教学改革靠近科学化、现代化。这样的演变将使初讯的实战训练由理论阐述发展到案例式解析,再到真人模拟操作,最后是科学化、现代化的教学练战一体化过程得以实现。将来还可以扩展到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来实现侦查讯问其它内容的训练;通过不断地开发设计的系统各部分,使计算机模拟实训功能完备、运行流畅、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必将对提高侦查讯问仿真训练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晓岚,陈志云.Moodle系统中的教学评价[J].计算机教育,2007,5(4).

[2] 邱波.SOA在校际虚拟实验系统共享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29).

[3] 钟世芬,柳荣其,贾年.基于B/S模式的评标专家库系统平台建设规划[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2.

[4] 谢兵.基于.NET框架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应用与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图书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