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范文1

一、聚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素养是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素养”一词再次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提高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落实教育供给侧结构变革的重要路径。

1.“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与提升”项目

“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与提升”项目采用全新的跨学科混龄教学方式,借助开放性、活动性的科学教育内容设计,实现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采取课题研究的方式,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立足问题导向及情景化教学模式,通过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测评开发、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设计及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综合探索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立体路径。同时,结合动手探究活动、场景式教学、项目任务制学习、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等干预措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与提升”项目作为“十三五”时期海淀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是全面践行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整体谋划青少年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也是实践购买社会化服务的一次尝试。

2.“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测评与提升”项目

阅读素养作为学生成功适应未来社会工作、生活的一项核心技能,被PISA(2000)作为主要内容重点关注。海淀区“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测评与提升”项目立足中小学生阅读现状与问题,结合语文课标及国家文件要求,通过阅读素养测评开发、阅读指导方法研究、校园阅读活动设计、师生阅读素养提升途径四大主题研究内容,综合探索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有效策略。同时,借助阅读种子教师培养、阅读环境氛围打造、校本阅读书单等干预措施,扩大海淀区阅读指导师资队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项目以行动研究为范式,立足问题导向,以服务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理念培训、科研方法指导、专题示范、项目研讨、专家咨询、下校指导、搭建平台等方式,保障项目实验有序推进,切实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并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当前,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对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高中课程改革也将加强选修课设置、增加选修课比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

学校有义务立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给予学生特别的关注和支持,为学生提供系统、专业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基于此,海淀区启动“学生发展指导项目”,探索在普通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烦恼,体现学校的育人价值。研究把排解学生烦恼、激发学生发展潜能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工作的第一目标,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变化发展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学生发展指导项目”是海淀区探索普通高中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

实践。

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016年教师节前夕,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需要一批好老师”,进一步强调了教师的崇高使命和重要地位。近年来,海淀区在增强教师培训实效性以及促进教师有效学习方面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特别是通过“教育科研种子教师研修”活动,引导更多中小学教师自觉自愿走上专业素养提升之路。2016年,海淀区引入“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项目,并成为该行动计划首批全国试验区之一,开启了综合、立体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的区域探索。

海淀区“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结合区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全面纳入海淀区“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以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引领,通过“从我做起、互通互助、素养提升、记录传承、尊师爱师”五大行动,聚焦教师发展核心素养,开展素养提升专项研究。项目采取多种方式探索建立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全面关注成人学习理论,遵循成人学习规律,着力提升教师综合育人能力,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要。通过“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海淀区将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教师专业发展梯队。

四、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为整体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海淀教育持续高位均衡发展,海淀区启动了“新优质学校”和“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推动海淀教育集群发展,在协同研究中增强解决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的能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1.全面打造“新优质学校”,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与传统意义的优质学校不同,海淀“新优质学校”有着特殊的内涵,在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资源管理和学校变革方式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一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回归教育本源,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发展;二是要多方位培植优势的教育领域,建立优质的特色资源管理与供给模式,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建设丰富的、可选择的课程资源,满足每个学生的教育需求;三是要立足学习生活质量的优化,建立系统变革的保障体系,促进学校的转型。

海淀区“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价值指向优质、均衡、特色,立足于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探索未来教育的新形态。项目按照“诊断―分析―改进”的思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三年为一个建设周期,以未来的人才需求为标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创新性的探索实践,针对学校内涵发展的瓶颈问题,深入开展项目研究和实验,帮助学校制订针对性的改进方案。通过项目研究,促进学校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使学校整体办学质量明显提高,成为百姓满意、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型优质学校。

2.着力建设“新品牌学校”,提升高中教育质量

海淀区在“十三五”时期启动“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对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和学校发展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面向高中学校,通过政策支持、研究引领、持续改进等措施,指导学校进一步明确定位,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建设,切实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着力打造品牌彰显、特色鲜明、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新品牌学校。

海淀区在建设“新品牌学校”的过程中将发挥科研优势,通过塑造学校特色文化、指导学校课程重构、探索教与学方式改革、“互联网+”教育模式、现代学校制度等内容建设,整合区域资源,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实现学校在师资队伍、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项目将通过学校集群发展,提高区域高中教育质量,打造海淀区优势教育品牌,为全区高中学校优质发展提供先进经验,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供给体系。

五、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海淀区与北京师范大学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启动“未来学校实验室”项目研究,组建了20所学校参与的课题研究团队,从构建高效学习空间、营造非正式学习区、培养“互联网+”教师队伍以及提高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探索未来学校建设。此外,海淀区还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互联网+”促进学校品质提升研究。两个项目互生互动,从现代教育技术在未来学校应用的方法、路径、学习空间构成等方面进行纵深式研发,探索“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学习空间、教学环境、课程、教学、学习、评价、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组织等方面的变革。借助项目研究,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线上学习与面授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开发多媒体教育资源,开展基于网络的同伴学习;探索建立STEAM学习空间实验室,探索“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课程整合的主题综合学习方式。通过项目建设,构建适合学校未来发展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探寻学校未来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实施策略,建立促进学校未来发展的管理形态与评估机制;增强学校办学特色,提升试验学校办学品质,迈出海淀现代教育新生态实验研究的新步伐。

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范文2

上午好。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区教育局将XX年教育系统工作汇报如下。

XX教育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我区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始终坚持“均衡、公平、内涵、特色,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的发展理念,适应新常态、新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积极探索义务教育科学化招生,严格控制班额数量,促进全区义务教育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通过扩增平行班、扩建现有校舍、充分利用原有教育设施改建、政府投资新建学校、开发商代建配套学校等方式缓解大班额问题,破解2016年学位不足带来的招生难问题。2016年将新建改扩建学校XX所,其中扩建X所学校现有校舍,共扩建校舍建筑面积XX万平方米,加固装修制锦市街小学置换楼XX平方米,拆除重建原黄航小学闲置校舍,增建建筑面积XX平方米,改造XXXX等X所学校分校区,共新增建筑面积X万平方米。积极协调推进宝华中学等政府新建以及开发商配建学校的建设进程,督促开发商完成官扎营片区配建学校建设并交付使用。

继续加大对共同体学校的支持力度。强化干部选任,提升我区农村学校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抓好教师配备,继续向黄河北农村学校派出支教、交流教师,分配新教师,充实农村一线教师队伍。加大捆绑评价的力度,总校和分校权重7:3的基础上,提高农村学校权重,按照6:4的比例进行评价,激发分校的发展内驱力。引导分校在学校特色发展、学科质量提升、学校管理模式、师资培训方式等方面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出更具操作性的经验。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城乡学校在教育管理、教学研究、学生活动等方面的新途径。

根据《XX区爱生学校评估标准》的要求,本着“科学性、公平性、公开性、激励性”的考核原则,在前期采取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师生座谈等方式的基础上,探索引进教育督导网络测评系统,吸纳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学生家长参与到对XX教育的评价中,初步实现操作模式和实操内容的科学性和开放性,不断细化“过程指标”、“结果指标”和“评估要点”的考核运用,确保评估结果的公平性和激励性,引领学校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育管理,力争让更多的学校成为“爱生学校规范校”、“爱生学校示范校”。同时在评价中让更多的人了解XX教育,扩大XX教育的影响力。

深化“区管校用”管理体制,激活区域教师资源。加大名优教师、各学科教师交流力度,统筹规划协调全区教师队伍师资力量,适量补充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师资力量,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实现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目标。推动“五名一特”工程培养工作,继第二阶段骨干校长培训后,2016年将考核遴选出XX人,参加第三阶段教育家型校长尖端培训,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做好“国培计划”全员培训、“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活动,组建“1+X+N”发展共同体,开展区域内部“互通互助,协同创新”相关活动,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立足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着力推进教学管理、学科建设、有效课堂、中小衔接研究和教师梯队建设。继续开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的研究和实践,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构建1-—9年级学科课程体系,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着力开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的研究和实践。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养,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能力,把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变成常态。深入推进联合国儿基会与陶行知研究会推出的社会情感学习研究项目,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科学规划教育配套设施,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将教育规划前置,科学规划新建、插建小区的教育配套设施。继续探索推进“入学条件量化赋分、就学安排全区统筹”工作机制,提前谋划招生工作,依法进一步规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程序,做好生源摸底预测以及学区动态调整,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完善招生软件,实施阳光招生,使招生工作更加公正、公平、透明,确保更多的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在XX区享受义务教育。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以“零事故”为工作目标,以落实“一岗双责”制度为抓手,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和通

报追究制,强化安全教育,推动联动监管,稳步推进安全工作向纵深发展。以爱生学校理念为引领,继续深化传统文化区域特色项目建设,引导更多的学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新的建树。抓好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利用山东大学的优秀师资,开展为期一年80学时的儒家经典、传统文化教育艺术的培训,通过集中授课与自学辅导相结合,通过高位引领和专业指导,着力打造一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熟悉传统文化教材教法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加强与台湾、韩国、日本传统文化教学的沟通交流,使更多的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在课程建设、德育活动、社会实践等层面有新的突破。

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作文一体化;语文实践;阅读尺度;有效教学

《初中作文一体化学习指导》是“十一五”广东省教育科学课题《义务教育阶段七~九年级作文一体化训练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是紧紧围绕现行的初中语文课程,立足单元主题板块的编写体例,结合初中学生写作、阅读、综合性学习的实际,依托快速作文技法,选择、重组、整合、提升而成的,具有鲜明特色。

一、对“初中作文一体化”的认识

1.“初中作文一体化”的界说

“作文一体化”是我们“十一五”广东省教育科学课题《义务教育阶段七~九年级作文一体化训练有效性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指以教材内容为主线、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快速作文为技法、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导的写作教学形式。它是语文教材、学生生活和教师写作教学研究等教学资源的一体化,是写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目标与内容的一体化,是写作过程与发展性评价手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初中”是指义务教育阶段七~九年级学段,是对“作文一体化”的时间限制。这也包含着“作文一体化”可以在“初中”之前或之后开展的意味。因此,“初中作文一体化”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七~九年级学段开展的作文一体化,是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对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是对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

2.“初中作文一体化”的性质

(1)“初中作文一体化”是一种写作教学新模式。“初中作文一体化”的教学环节主要有:活动开启、阅读推荐、主题活动、技法指导、写作实践、成果展示与反思。一个主题学习一般历时四周,课堂教学需用6课时。这些教学环节与时间安排用“一体化教学安排表”清晰呈现,再加上各教学环节有清晰的操作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就特别清晰,便于操作。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发展性评价,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动态过程。

(2)“初中作文一体化”是一种语文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表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作文教学模式,“初中作文一体化”理当是“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积累、感悟、科学训练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语文实践,借用一个说法,就是“培根”,即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到语文之根、人格之根。“初中作文一体化”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其中的“主题活动”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设计有演讲、朗诵、辩论、竞选、摄影、拍卖会、影视欣赏、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形式,是语文实践最有特色和创意的体现。

(3)“初中作文一体化”是写作教学的必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更提出,应注重写作教学与综合性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应多从写作去考察评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就是围绕单元教学主题,把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编在一起,安排在每一个单元后面,与课文阅读教学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主题。这是一种提倡,更是一种有效学习的必然。“初中作文一体化”正是积极响应了这种倡导,用“主题活动”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再与阅读相联系,构成了教学内容的完整统一。学生在写作前,有阅读借鉴、活动体验,有感受交流,有技法指导,遵循了写作的科学过程。这是我们追求写作教学有效的必然选择。

3.“初中作文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及相互关系

通过对教学资源、教学目标与内容、写作过程进行了选择、重组、整合、提升,“初中作文一体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活动、技法、写作四大教学内容。四大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相对密闭的“主题”学习内容;各“主题”学习内容统一起来,就构建成一个完整的、自足的写作教学内容系列。它又把发展性评价这一评价手段“内置”各教学内容,使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具有自我评价发展功能。“初中作文一体化”的阅读、活动、技法和写作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阅读、活动、技法,位于底层,构成写作的根基。它们相互联系,互相促进。阅读明确了活动的主题,积累了写作的技法,活动的开展、技法的学习反过来促进阅读理解,使阅读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活动为技法的运用提供了最真切、具体的材料,技法的运用让活动中零乱的材料变成有序的写作素材。阅读、活动、技法都是为写作服务的,共同为写作准备写作的主题、内容、语言、结构等。

写作,位于顶部,是“初中作文一体化”的目标,由阅读、活动、技法三者自然交融而成,受三者制约。但一个个相对密闭的“主题”学习内容,由于有明确的写作目的,也会制约对阅读、活动、技法的选择。

写作、阅读、活动、技法又通过发展性评价这一内置的评价手段,促进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因此,写作的自由受到三者形成的根基限制:根基越宽广,写作在同一高度水平面的位置越自由;根基越厚实,写作越能自由达到可能的高度。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提高,大多数学生只能在同一水平、甚至是低水平徘徊。

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阅读、活动、技法三者任何一个向广度发展,都会使写作的根基扩大。同时,三者只有协调向上发展,根基才能更深厚。这也就意味着,写作要想取得自由,必须在阅读、活动、技法三者的广度、深度和相互关系上下工夫。

二、基于《初中作文一体化学习指导》的阅读

《初中作文一体化学习指导》是课题的研究成果,以“阅读推荐”“主题活动”“技法指导”“写作实践”的形式,具体呈现了“初中作文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集中体现在:它精选教材课文、课外经典与美文,整合教材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提升教师写作教学研究资源,重组写作过程。

基于《初中作文一体化学习指导》的阅读,实质上是一种阅读教学行为,是课堂的阅读教学和课外的阅读实践的综合。它是以“阅读推荐”为具体教学内容,以“课文链接”“名著推荐”“美文欣赏”和“阅读积累”的形式展现。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这来自于我们对阅读尺度的精准把握:必需、够用、精要。

这里所说的阅读尺度,首先是一种阅读的标准,是要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的;其次是一种阅读的策略,是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实践,是在充分考量“初中作文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及相互关系下作出的明智选择。因此,基于《初中作文一体化学习指导》的阅读,具有如下的特点:

1.主题式

这是对教材单元主题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单一、明确的主题有利于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阅读的四部分内容都紧紧围绕明确的主题展开,使某一段时间的阅读视阈相对固定,便于集中精力,利于丰富对主题的认识,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2.主线型

各主题之间呈线性关系。不是直线,而是螺旋线。如四大板块“关注”“体验”“感受”“感悟”的顺序安排,就由浅入深,从直观体验到感受思考,螺旋线发展,遵循了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利于学生能力的逐层提升。每一板块的三个主题,又力争涵括学生同一认知层面的生活整体。

3.主动性

阅读的关键在学生,教师只是起引导、激发兴趣的作用。因此,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又给予精神引领、思想熏陶。如“名著推荐”中,选择了曹文轩的《细米》、姜戎的《狼图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龙应台的《目送》等,都是学生特别喜欢读的书目。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然很高,读得主动。在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运用,再加上内置的发展性评价方式,让学生能随时调整自己的阅读状态与过程,也会推动学生的阅读向自主、自觉发展。

三、对写作的有效性

基于《初中作文一体化学习指导》的阅读,对写作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哪?判断标准是什么?“有效教学”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提出来后,不少专家、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阐述。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广义地说,凡是能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也有人认为,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论述虽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以学生为教学、学习的主体。

1.判断有效性的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的“写作”有具体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还有实施建议。但综合起来而言,就是要让学生达到写作的自由,即写作选择的自觉、写作过程的自主和写作评价的自由。这也就成为我们判断基于《初中作文一体化学习指导》的阅读,对写作的有效性的标准。

2.对写作的有效性具体表现

(1)促进了学生写作选择的自觉。围绕主题的大量阅读,使学生有了丰富的写作积累,如主题思想、写作素材、写作技法、语言表达等。学生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写作任务时,就会有自觉的选择。如2013年广州市中考作文题目《出错》,就与“关注自我”“关注他人”“体验生活”“体验情感”等主体阅读有直接的关联,学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能够自觉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内容来写,当然也就能写出较高质量的考场作文来。

(2)促进了学生写作过程的自主。基于《初中作文一体化学习指导》的阅读,每一个阅读主题的完成,都会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同时进行写作任务。学生就拥有了写作的自。

(3)促进了学生写作评价的自由。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随机的评价较多,这就需要学生形成自动评价:关注自己的阅读态度、关注自己的阅读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学生写作评价的自动:评价自己写作的态度、写作的发展。在形式上,可以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觉得哪种方式适合自己,自动选择。

总之,只有阅读达到了写作所需要的尺度,学生的写作自由才会真正到来,这也就促进了学生的自由生长。

参考文献:

[1]王希愚.初中作文一体化学习指导[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2]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学生评估项目;上海PISA;基础教育;启示

一、对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基本情况的介绍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1]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第一次PISA评估于2000年首次举办,此后每3年举行一次。评估主要分为3个领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由这3项组成一评估循环核心,在每一个评核周期里,有2/3的时间会对其中一项领域进行深入评估,其他两项则进行综合评测。[2]

PISA试题着重于应用及情境化。受测学生必须灵活运用学科知识与认知技能,针对情境化的问题自行建构答案,因此能深入检视学生的基础素养。经合组织不久前公布了有40多个国家25万名中学生参加的2003年PISA测试。结果显示,芬兰学生在历次测试中名列第一。PISA测试的重点是看学生全面参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的考察并不限于书本知识,还包括成年人生活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测验方式是通过纸笔测验来衡量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评价内容为这个年龄段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未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状况;研究目的是了解即将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国中学生,是否具备了未来生活需要的各种基本素养,是否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PISA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好了学校的常规课程内容,而主要是在于评价学生是否做好了应对未来挑战的准备,为此PISA非常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考察。

2009年4月,根据OECD的技术标准要求,上海152所学校的5115名学生,代表全市各类中学约10万名15岁在校生参加测试,参与率和覆盖率分别达到97.8%和98.6%。测试结果显示,在全球约47万名接受测试的15岁学生中,上海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分为556分,高出第二位的韩国学生17分;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得分为600分和575分,分别高出第二位38分和21分。 上海学生的阅读素养表现良好。精熟度最高的"6级"中,上海占2.4%,仅低于新加坡的2.6%,"5级"占17%,具有明显优势。学生在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反思和评价三个认知方面的表现较好,反映了上海课程内容比较均衡。[3]此外,上海有92%的学生每天进行趣味性阅读,对阅读的喜爱程度指数为0.57,显著高于OECD平均值。

针对以上结果,我们首先试图分析芬兰在几次测试中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探求上海作为中国代表取得优异成绩背后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值得深思的地方。

二、芬兰基础教育成效显著的原因和做法

第一,芬兰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向全国提供平等接收教育的机会。这在测试结果中也能体现出芬兰全国各地城乡学校之间成绩差距很小,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成绩也较为均衡。在这方面,我国基础教育也在倡导公平,然而现实中仍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方面需要向芬兰学习。

第二,芬兰的基础教育目标不在于过多地要求孩子去学知识,而是更为注重对其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长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的社会成员[4]。一直到中学毕业,芬兰的学校不会给孩子们打分,不让他们留级,不给他们排名次,不会硬性规定他们完成功课,而只是分别跟踪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为了解决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还配备有心理学家。这些措施都很人性化的在关注孩子的成长。

第三,芬兰的基础教育学校特别强调把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并设置灵活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使孩子们不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学校也鼓励老师把学生带到社会的大课堂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孩子们经常走出校门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展览会、植物园或工厂,进行郊游和参加夏令营活动。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我国也在大力提倡,只是由于地区的差异,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实现,一些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仍然贫乏,做到教育资源的公平仍任重而道远。

第四,芬兰教师的服务精神以及教师的社会地位较高。[5]老师讲课从不居高临下地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们灌输知识,而是走到孩子们中间启发诱导学生去接受知识。在有些学校,如果学生认为老师讲授的东西不能满足其求知欲,在征得老师同意后,便可以离开教室去图书馆或其他地方寻找辅导材料自学。芬兰学校的一门课可以由几个老师同时讲授,学生试听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后正式上课,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有学历和经验,还要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能做到这些的必须是很优秀的,所以教师在芬兰是很受尊敬的职业。

第五,利用各种途径汲取新知识,不断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1)芬兰学生家长通常喜欢给孩子念书、讲童话和带孩子去图书馆;(2)芬兰报纸联合会每年都会举行"读报周"活动,免费为老师和学生发放各类报纸,老师可将其作为课外教材引导学生阅读,获取有益知识,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3)电脑的普及也是学生拓宽知识面的一大途径,但同时对电脑的正确使用,芬兰教育部也很重视,准备采取措施,在学校和图书馆的电脑上安装具有拦截作用的软件,过滤和屏蔽不健康的网站。全国信息安全事务委员会还开设了专门的网站为学生提供有关的咨询服务。

总之,芬兰的成功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长期以来对教育重视的必然结果。其实我国的一些地区所做的与上述提到的一些经验和做法都有相似之处,有些发达地区甚至赶超了芬兰,如上海,首次参加PISA测试就一举夺冠,对此我们应理性冷静的看待。在得知最后成绩后国外媒体和教育界高度重视,甚至有美国记者将此事件的意义和"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相提并论,并认为相对于过分散漫自由、校际差异很大的美国教育,中国学校注重课堂纪律和课程安排、教师责任心,学生在学习上付出更长时间和努力的做法确实有可取之处。[6]但与国外积极评价相反,国内却是质疑声一片,这些质疑主要包括:上海教育不能代表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评价体系是否适合我国教育实际;成绩背后掩盖不了我国教育的落后现状等等。对此我们应客观的看待,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有反思,既有自信也有自省。

三、对我国上海取得优异成绩的正确认识

1、首先,要正确看待我国基础教育质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进入21 世纪后,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截至2009 年底,全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市、区)累计达到2843 个,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7%, 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5%。[7]我们必须看到,这一成就是在一个很薄的基础上取得的。改革开放之前, 尤其是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小学入学率只有20%,初中入学率只有6%。[8]我们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

除了义务教育普及方面取得的成就外,近年来实行的新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许多领域的发展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教育也不例外。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做出了成绩,本次测试结果实际上也是一个证明。

2、其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发现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西方(欧美)敢于一己之短比东方之长,相反,西方并未首先测试他们擅长的领域;在这次测试中,成绩好的都是亚洲国家占多数,我们不可否认,亚洲国家的基础教育确实比西方国家做得好。但高等教育如何呢,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一些国家确实有比我们所长的地方。

(2)在鼓励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方面,特别是在运用"元认知策略"方面不及经合组织国家;"元认知策略"主要表现有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也就是说学生在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时所指定的计划、自我监督调节能力有待改善。

(3)在阅读素养方面,我国学生善于阅读连续性文本,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则较弱。连续性文本指的是可以构成一个完整信息单元的句子、段落,也可以是大的章节结构,如杂志、报纸或小说;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指文件、公文、图表等格式。

(4)在测试中研究本身,我们还不太善于采用大规模、多维度、多层次、多种工具、多种目标的系统实证方法。如学生的素养成绩可以从个人认知水平、学习参与程度、学校办学效能、家庭经济社会地位、政府投入水平等方面维度来比较分析。

四、PISA测试对我们的启示以及未来的展望

1、PISA有一套科学有效的阅卷程序和评价标准,可以对我国考试的命题设置、教育评价新探索起到一定借鉴作用,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评价模式。

2、关注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PISA十分关注学生与学校的背景,更加关注学校和教育政策在提升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从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PISA提供了学生成绩差异的社会经济根源及教育资源投入效益预测等更深层次的分析报告。PISA主张社会各阶层的孩子都应得到良好的发展与成长的教育,这与当前我国倡导的教育均衡、关注教育投资的有效性相一致。

3、教育的水平与资源的投入相关,在分配教育资源时,可以考虑根据各地经济状况的不同,如对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以及同一地区内的不同地方应有不同的投资政策。

4、PISA评价的发展趋势仍是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为核心内容,在接下来几年的测试中可以增加信息素养或财经素养的评价;评价方式也可能由计算机测试代替纸笔测试;还可以扩大样本年龄的范围等。

5、建立可用于区域比较的教育评价和监测体系。OECD举办PISA的目的是要监测各国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对各国的教育政策和投资产生影响。[9]我国尽管各地文化差异大,但总不至于大过国家之间的差异。在强调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今天,更有必要建立大范围的区域性教育评价和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OECD(2009)PISA 2009 Assessment Framework:Mathematics.Reading, Science and Problem Solving Knowledge and Skills[R]-Publications 2009

[2]王唏.PISA:阅读素养的界定与测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3,(9).

[3]黄惠娟.PISA:数学素养的界定与测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3,(12).

[4]李忠东.芬兰:最好的教育模式[J].世界教育信息,2008,(2).

[5]吴甜.芬兰基础教育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5,(9).

[6]乐中保.PISA中阅读测试的测评框架与设计思路--兼谈对我国阅读测试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7]赖小琴.PISA评价:为成人生活做准备的素养指示器[J].比较教育研究,2006,(5).

[8]孔凡哲.PISA对我国中小学考试评价与质量监控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5).

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范文5

教育工作如何干?我认为:就是要坚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力度,努力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相协调,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以实际行动推动教育科学发展,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实惠。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就是要抓住“一个核心”,落实“两个根本”,全面推进“八项工程”,努力把教育办得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健康成长包括四层含义:让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具有健全的心理人格,让学生具有强健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市致力于“学生健康成长教育体系”的构建,引领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树立全面的学生健康成长教育观念,建立健全教育教学机制,完善有针对性的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将文化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生命健康教育、道德健康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真正和谐相处、快乐成长,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健康发展。

党的十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将积极引领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全面贯彻“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做到先“立德”,再“树人”,不断探索适合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和途径,真正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有用之才。

“立德”:我们将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德育要从德育课程、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进一步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树人”:我们将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体育锻炼,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进一步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成为有用之才。

一是教学改革创新工程。以更新教学理念为前提,以转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落脚点,以构建“生命课堂”为主抓手,加大教育科研力度,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在全市实现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

二是优质资源扩充工程。对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认可的中小学校采取扩建挖潜、“老校+新校”、“强校+弱校”、联合办学等模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投资7 500万元,对湘江小学、淇滨中学、实验学校等优质中小学校进行扩建增容;投资8 000万元,在新区南部片区新建1所中学、1所小学,进一步提升新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承载能力。加大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城镇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力度,科学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三是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校本级“五级培训”为载体,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组织开展名师、骨干教师、教师继续教育、中小学校长素质提升等近10种专业培训,到2015年,全市每名教师都要接受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和财政拨款,在教育事业费中以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2.5%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并将城乡教育费附加的10%用于教师培训经费,确保教师培训工作健康开展。

四是学前教育提升工程。继续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5所,培训园长、专任教师和保育员3 000名,全市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2%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以上,在全市基本解决“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同时,把发展的思路和举措,转移到推进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上来,通过标准化、示范化幼儿园创建,加大学前教育教科研力度,加强学前教育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推进科学化管理等有效措施,尽快提升全市学前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为全市幼儿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进一步解决好全市幼儿“上好园”的问题。

五是义务教育公平工程。通过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中小学信息化水平、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等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县(区)域内的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大致均衡。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着力构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监护、帮扶体系,努力改善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等,确保全市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依法、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享有公平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机会。

六是普通高中改造工程。以解决普通高中“薄弱学校太弱、优质学校太挤”的问题为抓手,从今年起,在全市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改造工程。改造工程惠及市直及两县三区7所普通高中,计划筹资1.7亿元,改扩建校舍面积107 636平方米,新增仪器设备6 719套。通过改造工程的实施,全市普通高中教学、实验和学生生活设施力争3~5年内基本达到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要求,为在全市普及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提供良好条件。

七是职业教育创新工程。通过3年的职教攻坚,我市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好成绩,两次被省政府表彰为职教攻坚先进市,全市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职教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交流,抓好项目建设,打造职教品牌,保持好态势,创造好成绩。到2015年,建成覆盖全市职业院校主干专业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建成20个省级、30个市级重点专业点;打造3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约6万名,为农村、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50万人次。

八是高等教育提升工程。我市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层次不高。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推进全市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的提升,在继续推进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和鹤壁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扩大规模、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上,力争再创建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创建或引进一所高等本科院校,努力实现我市“一本三专”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

历史机遇稍纵即逝,事业发展不进则退。我们将把学习贯彻十的精神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和领导工作的本领,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投入到干事创业中去,努力办好让鹤壁人民满意的教育。

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 人格教育 历史教学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重视青少年人格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有知识,有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

1 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古人就曾经说过:人生天地间,为人当自尽人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健康的人格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情和关心他人的善良,持之以恒的韧性,欣赏理解和宽容之心。人格主义哲学认为“人格”是“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人格主义者,但是,在高扬人的主体性这方面,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人格主义者,他在《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一文别强调中学生应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就是教育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现状而提出的,只有培养和造就大批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够经受困难与挫折考验、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未来社会的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重视学生人格建塑,正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重视人格教育,也是青少年健全发展的客观需要。

2 历史教育必须要担起人格教育这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他们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奇好胜好探索,这些特点为他们人格的建塑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身上也存在着情绪易于波动,意志较为脆弱,认知易于“扭曲”,内心常存冲突,思想易于消沉等人格弱点。这些人格弱点已经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本是教育的应有之意,因此可以说,人格的培养是我们历史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重中之重。正如总理说过的那样“我希望留给后人两点精神遗产:第一,当遇到灾难时不要退缩,要勇于面对,并且带领人民去克服,这需要坚定、勇气和信心。第二,一个政府,除了对人民的负责、服务、献身和廉洁以外,不应该有任何特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都要为了人民。”后改革开放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尊重民意的公民社会,而如何将总理的精神运用到我们目前的人格教育中来,值得大家去深思。

3 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它拓展了课程教育目标的内涵,更加注重人的发展过程,更加强调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平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以阅读教学及第一课堂为依托,注重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人格素养,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我。例如:在学习岳飞、文天祥以及史可法等历史人物时,他们虽不是民族英雄,但千百年来从未也不可能稍减其熠熠光辉。事实上,数千年来在中国人民中间已形成了众所认同的优秀道德传统观念,但我觉得,那些为千百年来人民群众推崇的民族英雄等同于中国人民所推崇的大忠大勇大诚大烈的化身。特别自1840年以来,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抗击。在抗击外敌的战场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被载入了史册,并将永远激励后人、启迪后人。他们不仅自身就是爱国主义的典范,而且他们身上无不饱含着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挚爱之情。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无不具有赤心为国为民、敢于反抗强敌、百折难易其志、随时不惜献身的高贵品格和做人准则。任何一个有希望的国家和民族都应该有一批令其子民引为自豪的先贤为楷模,其中那些大智大勇、不畏、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不惜捐躯以伸张正义的英烈人物,无疑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永远不倒的脊梁,是鼓舞子孙万代生生不息,奋发求进振兴国家民族伟业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学习历史,了解祖国辉煌的过去,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了解近代中国的屈辱,树立起奋发图强的责任感。通过对秦桧、慈禧太后、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这一方面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什么叫“名垂青史”和“遗臭万年”。历史联系现实是笔者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树立起改革创新的新目标;我们支援西部大开发,我们团结宝岛台湾,我们热爱祖国每一寸土地。十多年来的历史教育工作经验明确告诉我:只有让爱国主义精神深深融入到学生的意识之中,转换为未来公民的自觉行为,一个国家才会呈现出蓬勃发展、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养成健全的人格”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细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深感我们的学校教育正在实现由“赶超型教育”向“成熟型教育”的转轨, 由“学历教育”向“人格教育”的转轨。根据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我们广大义务教育历史教师所期望的,认真探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从中看到了它始终坚持自觉彰显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1] 韩震,梁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

[2] 李稚勇.社会科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瞿葆奎,钟启泉.教育学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