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1

首先,正确把握化学教育的特点:这是达到化学教育目的的前提.遵循化学学科教育的中心任务的要求,依据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原理,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依据“探究型”化学教学新观念来构建化学教学的方法和教学基本模式,同时,要将“探究型”与“训诲———驯化型”、“传授———训练型”化学教学观念的区别与联系分析清楚,这样才能更为清晰地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进行“探究型”的教学模式的自觉建构,使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得到落实.

其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达到化学教育目的的策略.让学生的化学学习在依据化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原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的全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健全自己的人格,使化学教育真正体现科学素养的核心目标,完成化学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中要成为探究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重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完善.其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要通过创设情境,介绍背景、资料等一系列教学前提条件.其二,培养良好的探究态度和习惯.其三,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有了独特的见解,才能展开探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和灭火》一节的课堂教学流程是情景激趣导入新课———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群策群力探寻奥秘———实践应用火场逃生———趣味练习巩固新知———课堂小结认识升华———布置作业课外延伸.其中设计燃烧的探究实验,用蜡烛、火柴、烧杯等实验室较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燃烧”,通过科学探究得出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的定义描述.而在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时,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五氧化二磷,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考虑该实验在班级进行,如何尽量做到实验“绿色化”,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纸上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小组汇报交流,进行论证分析,进行实验,将教材中用红磷、白磷的进行探究实验的加以改进,收效很好.

第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化学课程,这是达到化学教育目的的保障.营造科学探究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育因素,从而推动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灭火的原理探究教学中使用教材,不拘于教材的内容,适时进行拓展,增加了火灾自救和安全防火的一些常识性知识,并及时进行情境再现教学,如在云南省的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发生的火灾,造成了古城335户群众受灾,烧毁了房屋242栋,还造成了古城部分文物、唐卡等文化艺术品被烧毁的后果,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找到解决方案.又如根据我校教学楼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等等.这些化学探究教学中设计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即STS教育理念与科学素养的培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学生能更好的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体会化学学科的实践性,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认同、实施和创造;科学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8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29

科学探究已成为众多国家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此将知识与学生能力发展联系在一起。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目标和重要的学习内容已成国际共识[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其列为课程内容的五个一级主题之首,强调其余四个一级主题的学习都可以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由此可见,科学探究在整个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习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而不是课程的附加内容。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实验发现问题、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和猜想,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应高度重视安全问题、避免污染环境,要求学生遵守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一、提升教师的实验技能和实验素养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激发更多的化学教师关注实验、研究实验、创新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技能和实验教学水平。2014年7月,市教研室和装备室联合组织了首届初中化学教师的实验技能比赛,共56名选手参赛,主要考查教师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改进、创新能力,按照参赛的时间段,实验操作题分别为:“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化学教师的实验素养及提升策略》一文针对此次比赛,从四个角度分析了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技能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亟需提升化学教师的实验素养以促进教师实验教学的技能[3]。2016年3月又举办了第二届,精选23名第一学历至少为本科的年轻教师参赛,考查形式c上届相似,实验操作题为:“制取氢气还原氧化铜”(表1)。

由于我市使用了近10年的鲁教版化学教材(毕华林,卢巍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对这个实验没有涉及。笔者再一次应邀担任评委工作并实施问卷。通过问卷发现:20人未做过该实验,2人在大学期间做过。对教师的实验过程分为仪器选择、实验操作2部分进行了统计(表2、3)。

结合上述统计结果和现场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化学实验操作中仍存在的问题:(1)对实验过程缺乏计划性,对实验装置和操作缺乏整体构思,存在盲目性:不清点实验仪器、药品;急于动手,操作无序,仪器、药品摆放凌乱,甚至找不到废液缸;用药匙装锌粒;排水法收集气体时,没有用毛玻璃片盖住瓶口的一部分,再推动毛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满,留有气泡;只有1人考虑尾气处理,1人清洗试管中的铜,都没有回收锌粒。实验结束,多数选手只整理仪器而未清理实验台。(2)实验操作缺乏规范性:连接仪器时,未用水润湿玻璃管、分液漏斗,1人手被扎伤;分液漏斗不能起到控制液体滴加速率和量的作用,将液体药品一次性放完、塞子塞上时也滴加药品、当反应的速率较慢时,不能及时添加药品;连接好装置后,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对制得的氢气不验纯、验纯不成功后,仍继续进行实验,先加热后通氢气,试管口向上,致使1人装置发生爆炸,9人实验不成功;实验结束后,未等装置冷却即拆卸或未拆卸。笔者认为提升教师的实验技能和实验素养已迫在眉睫。

二、亟需解决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认同障碍

加强对实验教学任务的规定性是推进实验教学的可行途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8个“学生实验活动”,并编入教材。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习科学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探究教学[2]。但教师还存在对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认同障碍,影响了课标的实施。

1. 对实验创新理解的缺失

实验创新即基于创新实验理念、结合实际应用要求,吸纳、融合优秀的设计创新成果,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和代用品,从实验反应条件的优化、实验反应装置、实验方案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改进和设计出一些构造简单、操作方便、现象直观的实验。使实验教学更加科学、简洁和完美。笔者认为:实验仪器的使用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学化学教育面向大众,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它们,还要让学生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生活物品的替换应依据学生的学情,应把实验作为创新活动的载体,使实验目标关注未来发展,实验设计渗透创新思维,实验过程体现探究思想,实验结果收获科研方法,为创新发展而做实验[4]。

参赛作品中有的是用医疗器材、生活用品替代常规实验仪器和药品,却很少关注改进的意义、实验方案(实验原理、实验装置、药品仪器、步骤与现象、实验的结果)等深层次的问题,甚至还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笔者认为:面对“残酷”的中学教学压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良好的实验创新资源无法形成合力,无法为竞争激烈的中学化学教学提供系统的、更为高效的、面向中考和培养学生能力等诸多方面更多、更有效的帮助,也无法体现自身更深层次的潜力。

2. 对科学探究的教育功能理解的缺失

科学探究不单是实验探究,它具有思维活动的认识性特征。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教育功能:动机功能、认识论和方法论功能、德育和美育功能[5]。对学生而言,既意味着学习内容,又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在领悟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6]。实践证明初三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开展化学科学探究学习。通过问卷发现,大部分教师把化学实验仅仅看作是为知识教学服务的工具,认为让学生动手进行科学探究花时费力,这是与新课程理念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性相违背的, 也达不到科学探究的学习目标。笔者认为:教师应整合实验资源,为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铺设台阶,借助实验设置“典型问题”演绎学科思想,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提升思维层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性和学术性。就如何合理地实施学生实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深度思考。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实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作用。

3. 对实验观念理解的缺失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倡导基于观念的教学。郑长龙认为,实验观念包括:以实验为基础、绿色化学思想和实验安全问题等[7]。靳莹认为,以观念为本的实验教学,就是尊重实验、理解实验、善用实验、创新实验,以科学思维为线索,真正实现物我互化的教学境界[8]。基于此,笔者认为:正确的实验观应本着遵循连贯性(coherence/focus/rigor)、少而精(less is more,in-depth)、大观念(big ideas and core concepts)的设计理念,增强学生对实验方案的理解,真正地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紧密结合化学核心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设计,通过设置探究实验系列、现代实验系列、绿色实验系列和与社会化学化背景对应的生活化实验系列,发展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创新能力[9]。

综合以上的分析与反思,笔者认为:由于教师习惯于关注教学微观领域的教和学,置身于课程之外、学科教学之内,对课程改革的要求认识模糊。同时,缺乏厚实的变革性文化土壤的支撑,缺乏对课程价值、课程实施的基本认识,缺乏对实然课程的反映和对应然课程的追索。因此,面对改革要求和现实(应试的压力)的矛盾,对改革结果难以预测和把握,缺少安全感。使教师失去了变革的自觉性需求和对新课程进行批判和审视的自觉性。

三、增强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认同、实施和创造是新课改的应有之义

增强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认同、实施和创造,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树立积极的变革意识和主动行动意愿,强化角色意识、变革意识、课程意识,克服对课程改革的疏离感,积极面对现实的教育环境,辩证看待环境,营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环境和氛围,争取课程改革主导者、组织者的理解、指导和帮助。通过搞活校际间的学科联动,学习、研究和改革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提高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努力解决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激发教学活力,使教师能汲取同伴的独创性见解和经验,增强教师团队的“造血”功能。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同时,引入即时审查机制,加强对化学实验室使用率的考查,从实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效果的实效度,效率的控制度,效益的转化度等给予评估,为确保学生实验的正常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泰戈尔《飞鸟集》的诗词:“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教师应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努力实践“教学即研究、即创造”。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学实际条件,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安排和设计一个学年的科学探究活动内容和频次,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把探究的核心放在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技能上,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认知水平的发展层次和学科能力发展,建立灵活、合理的评价机制[10]。从而,总结提炼教学主张,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修订:依据和视角[J].基础教育课程,2012(2):76-8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胡巢生.化学教师的实验素养及提升策略――以宿迁市初中化学青年教师实验教学技能比赛为例[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5(5):52-53

[4] 陈凯.国外中学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特点评析及启示[J].化学教学,2014(5):78-81

[5] 郑长龙主编.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8-15

[6] 郭玉英.探究―建构式教学初探 [J].课程・教材・教法,2004(1):52-55

[7] 郑长龙等.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 靳莹.超越器物层面 思想创新先行――《化学教学》2013年实验类论文综述[J].化学教学,2014(2):7-10

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课后习题;学生实验;探究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化学课程标准与年报对实验要求的探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到要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2020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分析与教学建议中也提到要克服实验教学障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上要求可以说是与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到的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是一致的。

(二)基于目前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由于我校属于一所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实验室的条件不好,部分药品和仪器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导致有些实验的完成率偏低,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也不多,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偏弱,脱离了直观性强的化学实验,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高。2.现阶段仍然存有部分教师实验意识和科学探究意识相对比较薄弱、知识结构老化、采用较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等现象,忽略了对学生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和课后拓展意识的培养,更谈不上培养学生探究方法和探究能力、实验意识和实验探究意识了。3.在现有实验室条件和教师观念意识的影响下,有部分教师会忽略学生实验,觉得做实验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做两道题,所以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是比较少的,实验能力得不到锻炼,更不要说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了。也有个别教师直接用实验视频代替了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育人作用。

(三)基于九年级教材中化学实验素材来源

新课标重视开展以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为上、下两册[1],两册教材中的化学实验以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为主,课外实验为辅。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基本上都能充分利用好这些实验进行授课,但笔者觉得除了教材中原有的实验外,教师应从教材中发掘素材,设计成探究实验,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也能加深他们对该习题的理解。如教材中的一些课后习题(第六单元课题2的课后习题4、第八单元课题2的课后习题7、第八单元课题3的课后习题2、第十一单元课题1的课后习题4等)。

二、“二氧化碳制取的反应原理的探究”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有关气体的制备是历年中考的必考点,考查的内容是气体制取的原理、收集方法、装置的选择与组装、实验条件控制方法等。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在第二单元详细介绍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在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学习是通过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学习。但是在教材中却是直接地给出了一个关于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感觉就像硬塞给了学生一样,导致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制取二氧化碳要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而不能用碳燃烧等反应。在本课题的课后习题中,就有一道习题是关于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的探究,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该习题介绍二氧化碳反应原理的探究,既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又能增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氧化碳制取的反应原理[2-3]。

(二)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八要素和布鲁姆的认知理论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中提道,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理解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和表达与交流等八要素。教育家布鲁姆的认知领域认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层次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对于实验室气体的制备,教材中介绍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学生的认知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三)二氧化碳制取探究的教学设计

环节一:知道、理解。(师生互动)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从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发生装置、收集装置、验满方法和检验方法七个方面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表格。通过实验室氧气的制取你能得出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环节二:运用、分析。(新授课)【学生活动1】列举你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然后与同学讨论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并说明理由。师生共同回忆学过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反应1.碳燃烧:C+O2====点燃CO2。反应2.碳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反应3.蜡烛燃烧:蜡烛+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反应4.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设计意图:通过已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的反应原理时要考虑的因素。【学生活动2】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学生完成三组对比分组实验,记录现象并分析原因和得到的结论。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速率过快,不利于收集二氧化碳。实验2: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速率适中,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3: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物,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综上所述,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大理石与稀盐酸。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对比实验确定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和原理。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反应速度等。【学生活动3】参考氧气的制取思路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从反应原理、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发生装置、收集装置、验满方法和检验方法七个方面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研究思路,确定学习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迁移和学习模版的构建对学生类似知学习的作用。【学生活动4】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完成下面的问题。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取原则:①实验室制取气体确定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②确定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选取的原则,有效突破难点。环节三:综合、评价。(当堂检测)练习:实验室部分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用CaCO3和稀盐酸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能作为发生装置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2)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反应发生装置是______。(3)实验室通过加热亚硝酸钠和氯化铵的混合溶液制取并收集N2时,应选择的反应发生装置是______。

三、二氧化碳制取反应原理实验的探究设计及效果

(一)二氧化碳制取反应原理实验的探究设计

要制取一种气体,首先要考虑它的反应原理,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先让学生回顾已学的能生成CO2的反应并分组讨论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CO2,从而得出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的反应原理时要考虑的因素;通过三组对比实验(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大理石颗粒与稀盐酸、大理石颗粒与稀硫酸)的演示,引导学生关注其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反应速率等,从而通过实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最适合药品。

(二)教学效果

与教材中直接把反应原理告诉学生相比,以上设计思路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归纳,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知识点形成一条知识链从而应用到其他气体的制取上,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通过讨论、实验对比等探究式学习,充分让学生认识体会过程性的学习,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意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CO2的实验室制取为载体,重点在于探究CO2制取的反应原理,整个过程的设计符合教育家布鲁姆的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知识认知层次。充分利用了课后习题进行实验的渗透,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又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意识得到锻炼[4]。有关该教学设计中的三组对比实验,课后有学生也问道:如果用碳酸钠颗粒或大理石粉末行不行?首先,对同学们的课后反思,教师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至于行与不行,给出了以下回答:①建议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碳酸钠的常见状态。②可以设计一个大理石颗粒和大理石粉末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通过实验事实判断行与不行。学生非常感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讨论、实验等,发现大理石粉末与稀盐酸的反应速度很快,不利于收集气体。学生通过亲身做实验,不仅解决了之前提出的疑惑,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探究意识也再一次得到了锻炼。在后期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能更合理地将实验教学渗透在教材的各种素材中(如课后习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和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王聃.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初探[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4):57.

[3]王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化学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探究活动 问题情景 主体知识

1.引言

科学探究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呢?《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此作了这样的阐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阐述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搭建体验与展示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实践的过程中来,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做科学”的能力。

2.促使化学探究实践活动走向有效

2.1以问题情景来驱动探究活动的开展

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开端,得出结论是探究活动的目标。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必须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展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将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改编为“真实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和自己已经了解或熟悉的事物建立联系,并对这种联系进行认真的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真实的方式来应用、巩固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及意义。

创设一个有一定质量的问题情景就能够驱动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一是依据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即利用不同章节间的学科内容的联系,直接创设问题情景;二是给出与所探究的问题或对象相关联的社会或生活背景,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问题;三是设计出的问题情景能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将某一章节主要内容的学习镶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也就是说在生活或社会的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为解决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活动结束时得出的结论就是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同时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一位教师执教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章第一节中“燃烧的条件”这一教学内容,是这样创设问题情景的:水是能灭火的,人们都说“水火不相容”,但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火炬传递最引人注目的是,澳大利亚海洋生物学家邓肯手持经过化学处理的火炬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底完成了3分钟的水下火炬接力,给观众创造了“水火相容”的难忘一幕。在学生惊讶、疑惑之际,教师相机提出问题:“你见过什么物质能在水里面燃烧的吗?燃烧需要怎样的条件?”接下来,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展了实验探究活动——通过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对照实验,总结出了燃烧的条件,并揭示了“水火相容”的奥秘。上述问题情景的创设,利用学生的认知与外界刺激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2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应以主体知识的获取为核心

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比讲授式教学耗时费力,但运用这种方式学习知识,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应用起来更加灵活而又体现创新意识,收效显著,彰显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如何在规定的化学教学的课时里,增强化学探究活动的效果?笔者认为除了要合理安排探究活动的密度外,更为重要的是设计、实施科学探究活动应瞄准一个核心,即以化学教材中主体知识的获取为核心,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的同时,高效地领会、消化并掌握初中化学教材中的主体知识,构建起较为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何谓“主体知识”呢?笔者认为化学教材中那些在学生学习化学的起始、启蒙阶段,对构建化学学科知识体系起到奠基的内容,对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最有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最为接近的内容就是初中化学教材的主体知识。比如,化学教材中“水的组成的探究”、“氧气性质的探究”、“二氧化碳制取及其性质的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探究”、“燃烧条件的探究”、“铁发生锈蚀主要因素的探究”、“物质的溶解性的探究”、“溶液的pH值与酸碱性强弱关系的探究”,都有助于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同时,构建起化学知识的主体框架。

如何确定主体知识,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一要看知识本身所蕴含的价值,二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譬如,执教沪教版《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课本第26页“观察与思考”一栏提供的“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的实验就是一个探究的核心,是学生要掌握的主体知识,这是因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与学生的生活最为接近,又是建立混合物、纯净物等概念的基础,还为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做好铺垫;同时,要求学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也是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择探究内容,开展探究活动。探究活动可按照“模仿性探究有指导的探究独立的探究”这一顺序展开,体现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中,教师可多开展“片断”式探究,即根据具体探究活动的特点,在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订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等关键要素中选取其中的一两个,组织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其他要素可由教师间接或直接接给出。这样,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与“片断”式的探究活动相结合,既能实现学生经常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又能确保教学任务如期完成。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化学教学 寓教于乐 兴趣 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72-01

从传统意义和课本内容来看,化学这门学科给学生留下的都是较为抽象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掌握方法和加以重视,很容易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因为这是学生接触这门学科的开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何开好学生学习的这个头是很重要的。结合多年的化学教学研究和经验,可以发现,只要有合理的规划和恰当的方法,是很容易将学生引入化学这门“奇妙”的学科的。其中主要的方法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很容易就把学生带入欢快的学习环境之中,做到“寓教于乐”。

通过以上提到的几点不难看出,做好初中化学教学,首先是要科学做好教学规划;其次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次是要将教学联系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以下我们将从这三方面仔细分析关于初中化学教学的方法。

一、科学的教学规划

初中化学教学和其它学科的教学都有一个相同点,它们都是系统的教学课程。因此,如果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不能急于求成,“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组织应注重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使之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按照从感知到理解、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等认识规律, 注重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1]此外,这个教学规划还必须是全面的。

首先,科学的规划建立于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深入的认识。深入的认识又建立在具有扎实的基础,了解化学课文的基本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等不同类型,能够对课文进行清晰的梳理,并能够掌握每一章节的核心概念和主次重点。在这个扎实的基础上,了解各章节之间的知识联系,才能够算是对课本有深入的认识。只有了解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脉络,才能够真正的做好教学设计的规划。

其次,要科学的规划教学方法。化学教学对教师来讲是一门机动性十分强的学科,因为化学知识可以是十分宏观的概念,也可以是极为微观的细小事物。同时,化学的教学方式也因人而异,好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起学生的热情,有的教学方式却很容易让学生乏味。

最后,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前面谈到,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规划方面,必须要尊重循序渐进的思路。这建立于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并要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最后还需要教师注重结合课堂内外教学,不但让学生在课堂上认识理论、动手实验,更多的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辅导练习,将教学深入生活之中,才能够将教学真正的由浅至深。

二、激发学生兴趣,“寓教于乐”

学科教学能够最大化的激发学生兴趣,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思维,打破“一言堂”的教学传统。在这方面,化学教学一直被认为是比较能够实现改变的。下面将介绍几种方法:

首先是注重课堂的导入。课堂的开始是关乎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尤其是如何导入课堂,决定了教师的讲课方式。“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我们要以初中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为中心,以设计出最佳导入。”[2]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化学小故事将学生引入课堂,例如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故事“说有一老太太去镶了一颗铜牙,结果从此天天头晕。一检查才发现她还有一颗用铝补的蛀牙,俩金属放一块儿成一原电池,整天满嘴电流就头晕了”这种故事,能烘托课堂气氛,又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此外,常用的导入法还有悬念导入、实验导入等。

再则是要充分利用实验这个平台,激发学生兴趣。化学实验的这个环节,是化学课有别于其它中学学科的一点,是最能够调动学生兴趣,是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化学的奇幻魅力的,因此,化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实验这个平台。很多教师无法将实验的效果发挥到最好,多数是因为他们将化学实验环节局限于实验室,并局限于课本规定的“活动与探究”部分。实际上,“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3],让实验走进普通课堂,并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准备道具,动手做一些例如氧气的燃烧之类的简单实验。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

三、将化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要突出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使学生从化学角度逐渐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 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将教学与生活相连有两点重要的意义,一是能够提高学生对教学的重视和兴趣,另一个是学以致用,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教学与生活相连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联系所在。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我们的身边处处有创设化学问题的素材”[3]例如可以从与生活最相连的衣、食、住、行向学生提问,学生衣服的材料、食品的制作、建筑的材料、交通工具的材料等都是与化学紧密相连的,这类问题可以让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化学与我们这么紧密。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鉴别衣服材料的真伪、区分纯净水和矿泉水的不同,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贴切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

总之,教育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利用什么样的手段让学生更专心、更用心学习显得十分重要。而循序渐进、寓教于乐,既能让学生感觉到乐趣,又能够逐步向学生渗透知识。我们需要掌握好这种技巧。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方扬平.当代教育科学.2007 年第 15 期

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初中化学;专题复习;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7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经过第一轮章节复习之后,初三化学教学进入综合性的专题复习阶段。在以往的复习过程中存在一些教师简单罗列知识点、用习题练习代替知识点等教学方式,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点、不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效率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锻炼,更谈不上提升科学素养。教师在进行专题复习时,要与新授课一样有明确的教学设计,确保复习课效率。下面以笔者在江苏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中开设的观摩课“我们周围的空气”为例,探讨专题复习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领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合理整合知识点

“我们周围的空气”有以下五点要求: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3.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4.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5.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针对我校具体学情,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将知识点重新整合为:空气的成分及重要作用碳、氧循环氧气的体积分数测定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来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简化模块,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呈现出来,突显知识框架。

重新整合后的设计有助于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来看待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这些内容为载体,理解、掌握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与最基础的化学原理知识,了解学习化学的最基本方法。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形成化学学科观念

教师在专题复习课中往往会设计一些纯知识性问题,如氧气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原理是什么?这些问题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割裂开来,学生不能感受到学以致用的需求。实际上化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创设情景,设计问题。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应用化学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中通过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引入课题,笔者向学生呈现我市二月份空气质量日报,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污染物的成分和来源。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如多使用公共交通、建设绿色淮安等建议。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教师适时倡议学生改变生活方式,进行“低碳”生活,为世界增添绿色。这些环节设计成为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教师将碳氧循环、空气中的污染物及防治方法、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机的融合在情景中。在碳、氧循环教学中,学生学习用元素的观点看物质及其变化,用转化的观点看氧气和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在归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后,通过“为什么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差异较大”“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存在什么关系”等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感悟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内容中,通过具体的化学知识和概念的学习,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思想和基本观念的形成。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别新增了对化学实验的阐述,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了突出化学实验对于转变学生化学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功能,各地中考化学试卷将化学实验作为一项重点考查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加强实验内容与功能的联系。明确教材实验所涉及的核心知识是什么,该实验对于核心知识的学习具有怎样的功能。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专题中,新课标中涉及的实验要求有: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等实验。其中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实验是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必做的八个基础实验中的两个。这几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具备的实验技能有: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等。

笔者在透彻分析教材实验所研究的知识类型,针对实验内容的特点和教学实际选择了如下复习形式:对于技能性的实验要求,采用回顾实验操作要点、这样操作的原因等分析,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对于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要求,综合设计问题,特别对于实验原理重点复习和变式训练。例如在复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笔者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实验室要制取一瓶干燥、纯净的氧气,需要哪些药品和仪器?2.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并完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没有观察到火四射现象,原因有哪些?3.兴趣小组的同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选择了不同的发生装置,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具体思路。再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是各地中考考察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不足,导致失分严重。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设置的问题由易到难,梯度明显,关注不同水平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1.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描述,实验误差的分析。2.除了红磷外,能否用C、S、Fe等其他物质代替?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你还能设计出其他的装置和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你的实验原理是什么?这样处理后既较好地复习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又对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的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通过加强实验原理的教学有效的落实核心知识和化学实验方法的学习,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组织方式多样,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对于往常一些如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等教学方式早已厌烦,课堂学习效率低,主动思考在课堂中较少发生。同样如单纯从中考考点的角度进行知识点和习题的复习,学生会觉得是炒夹生饭。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注重知识的有效呈现方式,采用课前任务单驱动学习,课堂上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和学生竞赛等多样化的复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本节课笔者采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科价值和学科思想的设计,知识成为学习的载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在解决生活生产中问题得以体现,设计的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较高,主动思考占课堂问题的70%,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和树立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归纳总结知识的同时,构建知识网络,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知识网络的构建是在复习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显得水到渠成。

本节课受到了评课专家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这样设计较好地体现了复习课的教学功能。笔者认为在如何处理练习问题上还可以进一步的设计和构思,将中考考点与公开课进一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