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范文1

摘 要 文献研究表明,我国法治教育存在重视不够、内容枯燥、资源散乱等亟待破解的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重申以“公民”培育目标引领法治教育方向,重视法治思维与信仰的形塑,整合法治教育资源,拓展法治教育路径。

关 键 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4

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颁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在义务教育学段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高中段思想政治课要设置专门的课程模块,或加大法治教育选修课时。在此背景下,如何将法治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在文献研究中发现,虽然我国中学生法治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重视不够、内容枯燥、资源散乱[1]、师资匮乏[2]等亟需破解的难题。为此,我们从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的观点进行了梳理,期望能激发老师们更多的思考。

一、重申“公民”培育目标,引领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方向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高中阶段的目标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以及法律常识,强化守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初步具备参与法治实践、正确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可见,《大纲》以培养具有一定法治素养的公民为目标。虽然这一目标由来已久,但实践中往往被忽视,因此,我们认为需要“重申”培育“公民”的法治教育目标。对此,国内有一些共同的声音。

吉林大学法学院姚建宗认为,我国的社会法治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必须确立为“公民”教育,即以符合现代民主、法治和的精神实质与原则诉求的现代人――“公民”为最终的目的追求。我国的社会法治教育,不能将教育目的确立为超出一般公众身份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角色认同水平的“道德完人”或者“圣人”,必须立足于现实的生活真实与公众的人格预期和道德自觉状态,以合格的“公民”及其人格的培育和教养为起码要求而展开。[3]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张晓燕提出,社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的发挥,有待于作为其构成主体的个体公民身份的激活。[4]她倡导法治教育就是要培育与国家治理需求相互匹配的公民身份。

法治教育的目标终归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无论是从人权还是人性(二者存在同一性)来说,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应是社会对人性和人权的尊重。我们反对把法治教育的目标狭隘地定为培养遵纪守法的人。片面强调“顺从”的法治教育,培养不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也不利于国家的法治建设。当然,只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的“唯利”式教育也不是完整的公民教育。我们主张将培养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都“激活”的公民,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开展法治教育的目标。

公民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体,脱离公民的法治教育必然会迷失方向。为法而教,无异于舍本逐末。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绝不能是守住“法”的圣坛,而必须回归育人的本义。

二、重视思维与信仰的形塑,凸显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重点

对于法治教育的内容,目前学术界围绕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义务侧重说。苏百泉认为,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法治的人性基础、法治社会的建设、转型社会的特殊性等方面分析论证看,公民法治教育应该以义务意识的培养为重心。[5]这一观点也是多次普法教育的核心观点,在强调国家意识,重视集体精神的时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在我国社会转型,国家发展需要全面唤醒公民意识的时代背景之下,持这一观点的人越来越少。二是权利侧重说。万志昂认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仅包含法律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还是一个权利意识的熏陶和权利文化的教育和感染过程。[6]权利侧重说的观点对于反对过分强调义务的旧的法治教育观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认识仍是偏激、片面的。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法治教育研究的深入,学界逐渐从学术“偏激”走向理论“和谐”。教育家李镇西提出了权利和义务统一说,他主张中小学法治教育至少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让他们明白“法治”赋予自己的权利。二是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公仆意识和依法行政的观念。[7]他认为这才是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真正含义,这样的教育才是培养公民的教育。刘萍律师也主张,我们不仅应当让孩子们懂得他们应有的权利,国家对他们特殊的保护,还应当让孩子们懂得遵守社会规则及法律,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责任。[8]

如果仅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来探讨法治教育的内容,虽然抓住了法治教育的核心,但视角未免偏小。杨恭田、吴彭有主张,基础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内容应突出三个方面:一是法律规范的认知,二是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三是坚定法治信仰。[9]这一概括比较全面,较之法律制度的“灌输”层次显然有了提升。我们的近邻日本相当重视将青少年法治思维的训练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将其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从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是,从法律常识的旧常态过渡到法治思维的新常态,从满堂灌的旧常态转变到参与式研究型学习的新常态,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变到立体化教育的新常态。[10]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界定为“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制度”,并要求“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统筹安排、层次递进”。对于高中阶段法治教育内容,《大纲》除要求全面拓展法律常识、法律制度外,还要求加大法治原则、法律理念的教学深度,注重增加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参与性和思辨性,结合现实案例、法治实践,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认同法律背后的价值、宗旨,注重法治意识的培养。显然,高中生的法治教育绝不能仅停留在常识性教育层面,而应通过增强法治教育的实践性,实现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的形塑。

掌握一定法律常识的“通晓型”公民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转型、法治建设的需要。新型大国建设要求社会成员不但要通晓法律知识,还要将法治作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精神操守,做到知行合一,“形神兼备”。法治教育应摆脱普及性的、低层次的常识教育,迈向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的更高点。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三、整合法治教育资源,拓展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路径

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主体都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法治这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其教育方法也应“独树一帜”。《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学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而要更好地实现上述“三全”,我们可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教材资源,浸润法治教育

赖兆杰认为,“教科书为我们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法制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材。”[11]在《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的加强》一文中,他例举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相关法律知识。周贵才主张,“挖掘法治教育素材,讲授法律知识。”[12]陈爱宏老师也主张,“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法治教育因素。”[13]而赵淑荣老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一文则通过例举加分析的方法,阐述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文本资源,渗透法治教育。

如何变“教材”为“学材”,为法治教育服务,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合理取舍,巧妙切入。如可以围绕不同主题,对教材的法治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二次开发;也可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拓展法治教育目标,一石二鸟,润物无声;还可组织学生利用“法治宣传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改革说到底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开发利用好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的熏陶,是非常经济高效的法治教育浸润路径。

2.引入法治案例,增强情境体验

思想政治课堂效益的提高有赖于其情境的质量,而案例的引入可丰富情境体验,增强价值认同。周贵才老师主张,“分析法律案例,培养学生守法维权能力,”[14]他认为案例教学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而案例的情境化更能使学生融入其中,在情境体验中学习胜过任何形式的“灌输”。赖兆杰老师认为,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知是基础,行是目的。李先军、张晓琪的研究表明,美国教师善于创设案例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15]。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真实的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法治案例的引入,情境化的法治教学,能为学生提供“VR”般的法治场景,增强法治教育的现场感,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将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做到知行统一,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法治案例的引入一定要有针对性和教育性,不能为案例而案例。

3.营造教育环境,强化法治信仰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于法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赖兆杰老师认为,加强法制教育,必须突出“依法治国”的时代主题,这是主张法治教育应关注的时代大环境。[1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事例选择、情境设置上照应法治国家建设的时代步伐,要借用大背景,激活小课堂,小中见大,把学生的生命价值与国家的建设使命进行完美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陈爱宏老师认为,“教师(应)身体力行,做好法治表率”。[17]“师者,人之模范也。”师为表率,才能营造一个真实可信的法治环境,强化学生对法治的信仰。身为人师,不应忽视我们也是法治文化环境的一个元素,是享受者,更是建设者。无声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深刻的,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于增强学生的法治信仰意义重大。

事实上,教师不但要参与法治教育的小环境建设,也要关注时代、社会大环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要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我们认为,法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能是一般性的理论阐释或简单的逻辑推导,必须利用好一切教育资源,而开发资源是利用资源的前提。我们应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完善,不断丰富法治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法治教育实效。

综上所述,我们要突破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瓶颈,不断提高法治教育的层次与水平。面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所提的新要求,我们还有许多创造性的工作要做。相较国民法治教育这一宏大工程,我们或许过于渺小。但“小乃大之端”,我们理应从“小”处着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春芳,汪莉.关于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的调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08):31.

[2]李臣.刍议中小学法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4(35):230.

[3]姚建宗.当代中国的社会法治教育反思[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07):70.

[4]张晓燕.国家治理背景下的公民身份及法治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09):90.

[5]苏百泉.培养义务意识:公民法治教育的重心.[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33-34.

[6]万志昂.当代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权利认同[J].人民论坛,2015(14):110.

[7]李镇西.我看中小学“法治教育”[J].湖南教育A,2015(10):60.

[8]刘萍.让权利与责任同行――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7):15.

[9]杨恭田,吴彭有.基础教育中法治教育的内容和举措[J].江西教育,2015(7):28.

[10]汪蓓.日本青少年法治教育改革经验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10):93.

[11][16]赖兆杰.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的加强[J].教师,2011(25):24.

[12][14]周贵才.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J].文教资料,2014(33):140.

[13]陈爱宏.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5(08):71.

[15]李先军,张晓琪.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历史演进、特点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05):17-19.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中学教育 法治教育 中学生

一、中学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已确立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前途。从相关资料来看,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当前犯罪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一些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与其法治意识薄弱有重要关系。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青少年都要经过中学教育,而这一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此阶段的法治教育对于法治意识的培养具有决定性意义。有关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和团中央于2002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中学阶段的法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由于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校的法治教育仍是目前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基本形式。因而,强化中学的法治教育无论是对建设法治国家还是对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都有极为重要意义。

二、当前中学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治教育内容滞后

我国传统社会强调义务,轻视权利,实践已证明这不利于建设国家与公民的正常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确立人们的权利主体地位,这要求我们从中学阶段开始就要重视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而当前中学生法治教育仍存在较严重的重义务、轻权利倾向,无法培养出具有现代权利意识的公民,这不但不利于学生未来的人身发展,也不利于法治国家的长远建设。同时,在既有的法治教育中重视对具体法律内容的传授,片面强调教育青少年守法和预防犯罪,忽视对学生进行公正、平等、自由、人权等法治理念的培养,使法律课成为死记硬背的学习,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真正的法治意识。

2.法治教育在现有课程设置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现行的教程中,只有初中二年级有一门法律基础课,中学其他阶段的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法律课的设置。虽然我们也强调在其它课程学习融合进行法治教育,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在当前升学压力下,各学校普遍无暇顾及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3.法治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在中学阶段,学生自学能力相对有限。由于升学的压力,法治教育的时间也有限,因而。高素质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绝大多数中学的法治老师都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这些老师一般都缺乏正统系统的法律教育,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主要通过课本自学一些理论知识,缺乏运用能力,对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往往解答不了,教学质量不高。一些学校虽然聘请了兼职法律老师,但因教学时间安排或兼职老师自身原因,往往有名无实。2001年团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曾对全国10个城市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情况进行社会调查,结果显示,370名被调查老师中,仅有4人知道《刑法》中有少年儿童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1%;知道《儿童权利公约》的占0.5%;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只有82.4%。教师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培养具有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和自由精神的现代公民任务的实现。

4.法治教育途径单一

在传统认识上。一谈中学法治教育就想到课堂法治教育,对环境教育重视不足。课堂法治教育是中学法治教育的核心环节,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对法治精神的认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传授,但中学生同时生活在社会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其能否持久秉持课堂上接受的法治意识有重要影响,如果周围环境中发生的事情总是与课堂讲授的相左。就很难指望学生能形成对法治意识的真诚认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们的环境确实难以达到“以环境教育人”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对学生合理解释课堂讲授的内容为何与外面的情况格格不入,他们的个人生活经验就可能消蚀掉课堂教育中辛苦培养了那点法治萌芽。

三、完善中学法治教育的对策

1.以培养法治意识作为中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

以传授知识为载体。以预防犯罪为目标的传统法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工具性,难以使学生产生对法洽产生的真诚认同。“法治的真正实现不在于用法律条文来取代现有的文化传统,而是要把人们对法律、法治的信念融入到人们的血液中去。知法并不必然守法。”因而,中学生法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包括权利义务意识、宪法意识在内的法治意识,而不是在于系统地习得多少法律知识,更不是单纯的预防犯罪。法治意识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每个公民自身文明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这一点美国的经验可以借鉴。“培养美国公民”一直是美国中学生法治教育的宗旨。美国的很多学校都设有公民教育课程,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公民事务,使其能够意识到法律如何影响自己,而自己又可以如何去影响法律,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法治教育的熏陶,理解自己所处的公民社会,成为一个具有法治意识的公民,实现法律社会化的目标。因而,应切实认识到中学法治教育决定着法治建设的未来,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只有如此,才能正确设定中学法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能才界定中学法治教育的地位。

2.整合课程设置,合理编排教材

强化法治教育仅靠其它学科附带性的教育是不够的,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缓慢的过程,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根据青少年年龄特点编写相对系统完备的法律课程教材,使中学生在各年级都有相应的法治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可考虑以法治连环画、动漫视频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主,在内容上应注意案例教学,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法律知识。完成法治意识的培养。

3.提升法律师资队伍素质

法律师资的培养可采取两种途径:一是招录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充实老师队伍。他们经过较系统的法律训练,能更好地理解、诠释法律。也更有能力将以案说法,有助于改变当前法律教育空洞的局面。二是对现有师资力量进行培养。与其它学科比较,法律更新较快,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定期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可考虑聘请热心公益的退休司法人员作为兼职老师。这些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法治有较深刻的体会,可有效弥补现有老师知识方面的不足。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长效机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12-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内容简明、内涵丰富的“三个倡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国家、社会、公民等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容纳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鲜明时代精神和未来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行动引导力,是凝聚社会共识、规范全民行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

一、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1.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同志于2014年五四青年节出席了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少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只有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才能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对广大青少年寄予的殷切希望,也是青少年学生自身需要确立的成才和发展目标。

2.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是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需要

根据时展变化,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这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以各种载体和有效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到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领域、各环节,落实同志提出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要求,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既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是青少年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3.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同志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因此,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推进广大青少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新时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4.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客观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伟大的“中国梦”,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理想。青少年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建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能够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他们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因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

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和思路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载体和资源,从教育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建立起比较完善、系统的长效机制。

1. 建立立体的教育机制

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机制建设,必须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工作,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校园网络和社会实践等课内课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主要渠道和方式。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战斗力。同时,充分发挥各专业课和各学科的育人作用,引导各学科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要认真做好育人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和渗透到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延伸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渠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载体,对青少年学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各类文化的熏陶引领作用。要积极开展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并有机渗透到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中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净化学生成长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要注意利用重大节庆日和重要仪式,开展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要积极开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文体活动,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着力打造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优秀文化品牌。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校内媒体和校史馆、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强化社会正能量传播,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3)校园网络。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知识,以及进行人际交流、感情沟通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间。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传播的积极作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正如同志所指出的,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引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阵地。为此,我们要创新学生思想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沟通传播的快捷性、多样性和便利性等特征,采用各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广大青少年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加以形象化,提高其生动性、趣味性,在学生可触及的网站、博客、手机微信等网络平台扩大网络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4)社会实践。同志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实践教育。我们要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体验生活,积极参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三下乡”、青年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锤炼思想,锻炼品格,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要把实践环节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要认真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建立一批设施比较完善、富有文化内涵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整合和扩大教育资源,推动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之间的相互协同和有机衔接。

2. 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有机的系统工程,涉及大、中、小学的教育及其评价工作。教育部门要按照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大中小学合理分工、有机衔接的教育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具体细化为青少年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体系,有机融入到大中小学各专业各学科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之中,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教学与评价体系。

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督导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更好地推进工作。我们可以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等各种形式,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给予表彰。通过典型示范、榜样引领来促进广大青少年向各种先进榜样学习,形成人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氛围。

4. 建立可靠的保障机制

建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保障机制,就是要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物质保障等方面入手,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组织保障。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当前形势变化错综复杂,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难度大,影响广,单靠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建立起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协调和沟通,整合有效资源,避免各自为政,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2)制度保障。从根本上说,制度建设更带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要能够持久开展,长效推进,只有依靠完善的制度体系来做保障。为此,我们要建立健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类制度,完善各种运行机制,科学谋划、统筹安排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力量的教育协同作用。

(3)物质保障。要动员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从各方筹集资金,加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经费投入力度,争取建立起专项基金和奖励基金,保证各类教育活动的经费支出和教师参观调研、进修培训的经费,为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可靠的经费来源。此外,还要结合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建立具有人文含量的各类场馆和活动设施,为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提供有效载体和阵地。

三、结束语

总之,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才能动员各方面力量,整合各有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才能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准则,从而不断提高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范文4

高中教学中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是由青少年所具有的特殊社会价值所决定的。诚如同志所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和道德教育,提高青年的整体素质,实在是决定着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大事! 高中生是处在社会门口的一群可塑性极高的社会群体,培养他们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应该是面向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而恒远的需要。坚持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既是政史老师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这个关键的育人舞台的分内之责。

政史老师究竟应该如何贯彻落实对高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利用学科资源优势使学生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进步对国家和个人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才能使其在行动上积极追求道德与法治素质的提高,自觉配合教师道德法治教育工作。道德和法的社会功能与作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紧密相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一定社会的道德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不竭的动力之源。这种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同法律紧密结合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各以其独特的功能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道德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道德是一种精神生产力,它融会在民族精神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许多优秀的传统道德已经被纳入到法律体系之中,成为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范。例如诚实信用等道德规范就分别被民法和行政法所吸收,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正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范文5

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一项长期基础性工作,全面落实我县“七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断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公民日常生活的共识。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做到维护权利与履行义务并重,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二、坚持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带头学法守法用法。要增强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健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坚持把依法办事作为检验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的重要标准。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要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法律带来的公平正义。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切实提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建立行政执法人员、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使行政执法、案件审判、纠纷调解和法律服务的过程成为向群众弘扬法治精神的过程。

三、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创新。积极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理念、方式方法、载体阵地和体制机制创新。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把法律条文变成引导、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则。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针对性普法,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公民日常工作生活。充分运用典型案例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生动直观的法治宣传教育,使宣传教育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精心打造一批融法治元素和文化元素、体现公众需求和本地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遵循现代传播规律,坚持巩固传统媒体,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拓展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大力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范文6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为新学年良好教育教学秩序起好步、开好头。根据教育局工作安排,要求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充分利用开校初的有利时机,上好“安全教育第一课”,认真组织开展了“法治安全宣传教育周”活动,通过这次宣传活动,极大地培养了全校学生的爱国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推进新学期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现将这次活动开展情况总如下:

一、活动目的  

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能力,认真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治、禁毒、反、食品卫生、道路交通、消防、防震减灾、防校园欺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的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标语、家校联系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阵地进行宣传教育,积极营造校园内外关注、参与、支持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二、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学校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的重要意义,为此专门召开办公会议,研讨活动方案,把思想统一到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的高度上来,把法律进校园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同时,成立了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三、利用多种活动载体,开展丰富教育活动 

(一)作好法治安全教育宣传周活动总动员,加强普法守法观。我们利用班会时间对全校学生作了宣传周活动开展的总动员。我校法治教育工作开展顺利,一直坚持法治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使法治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法治教育与品德教育并重,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二)认真开展普法宣传、禁毒、反宣传教育。在开展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过程中,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们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教育法律法规为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学习法律知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教育、青少年预防教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大力开展禁毒、反、扫黑除恶宣传教育系列活动,鼓励师生积极举报扰乱教育教学秩序、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涉黑涉恶线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法治观念,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影响,不参加各种形式的赌博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不看有、恐怖等不健康内容的书刊、录像;不进营业性歌舞厅等学生不宜的娱乐场所;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杜绝各种不良嗜好,珍爱生命,远离。教育学生不管在任何地方都要讲公德、守秩序,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做文明的使者。主动邀请公、检、法、司部门法治副校长到校开展法治安全讲座,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安全防范教育等,让学生全面掌握法律法规和科学、规范、实效、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

(三)立足校园,服务社会。在本次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过程中,我校广大师生迅速行动起来,利用校园多种形式,紧紧围绕落实“七五”普法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校园这个主题做法治教育宣传,营造普法氛围,为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治意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确保法治安全教育宣传周活动取得成效 

(一)在法治安全教育宣传周活动过程中,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做法是围绕“一条主线”,做到“两个结合”。“一条主线”就是围绕“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这条主线。“两个结合”就是把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高中生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和诚信道德意识;把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结合起来,培育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着重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素质,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精神。 

(二)扎实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疏散演练,加强高中学生的法治教育,着力培育法治精神。在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中,高中学生是宣传教育的重点。法律素养是高中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按照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了高中学生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结合县教育局编印的《中小学安全知识教育读本》,立足本校及周边涉生安全事故发生的规律,开展伤害事故防范和安全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校园日常生活与各学科教学安全、课间活动、体育活动、道路交通、防溺水、防火灾及食品卫生、防、防校园欺凌、防网络诈骗、校园贷等安全教育,普及学生欺凌防范知识和反欺凌技能,建立家校互动机制。同时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要求,结合我校建筑布局、住校生与走读生特点、学生人数、楼道走廊疏散能力等情况,制定了演练方案,明确应对火灾、地震、拥挤踩踏及其他突发事件时的处置程序、应急队伍及有效措施,确保每位师生熟悉演练程序和疏散路线,不断提升师生应急反应能力。

(三)立即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去年以来,省内外各类校园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此,我校深刻汲取省内外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教训,按照“全履盖、零容忍”的总体要求,重点对学校校舍、教育教学设施、实验室、食品卫生、交通及接送学生车辆、“三防”建设、寄宿生管理、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周边环境等方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消除潜在的各类安全隐患。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整改长效机制,做到不留空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