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归就业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海归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海归就业方向

金融海归就业方向范文1

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显示,管理学、经济学、理学和工学的回国就业人数占留学回国就业总人数的80%。海归专业扎堆,遭遇就业寒冬,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与讨论。除了专业上的“撞车”,海归在选择就业地点上的扎堆也加剧了就业的竞争。2013年教育部的《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显示,仅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5省市就吸引了70%的海归。这些地区经济发达,金融、管理、理学、工学等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旺盛,导致了大批海归人员蜂拥而至,而中西部地区却遇到海归人才引入瓶颈。

30万人

日前在京的社会工作蓝皮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1~2012)》显示,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已达30万人,其中通过考试持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已超过8万人。

据悉,目前,全国已有320多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科和本科学历教育,每年可培养1万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共有61所高校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每年可培养100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到2015年,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将增加到5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将达到145万人。

908名

随着美容技术的发展,做美容手术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规范市场,北京市对医疗美容机构和医疗美容医师都设定了门槛,目前北京市获得审批的医疗美容机构共230家,2013年还首次认定了医疗美容主诊医师908名。

2/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经济成为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第一功臣”,我国每年经济的增量部分大多是民营经济创造的。广义的民营经济大概占到我国GDP的2/3,如果除去外资企业,大概占到GDP的60%;民营经济吸纳的就业占城镇就业的8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基本上都是民营经济创造的,与此同时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吸纳就业每年都在下降,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营经济在国家税收中占到2/3,其中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占民营经济的2/3。

金融海归就业方向范文2

2011年12月28日,北京市人保局、市发改委等部门根据首都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首次划定并公布了“重点领域紧缺专门人才目录”,实施分行业人才开发专项计划。到2015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航空航天及高端装备制造等)、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社会领域(教育、卫生等),培养和引进一大批紧缺专门人才。在这份长长的紧缺专业目录中,既有高级国际商务营销人才、首席或高级经济学家、中医领域领军人物等传统高端人才,也包括“处置突发事件谈判人才”、“现代物流高层次专业人才”、“信息通信、网络安全、技术侦察等公安系统专业人才”这样的新型专才。北京市人保局副局长宋丰景表示,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导向型目录”,涉及17个重点领域的280个具体行业,人数上并无缺口总量测算。未来北京市吸引海归、引进外地人才、内部培养人才都将以此目录专业为重要参考。他解释“引进”时说,既包括户籍引进,也包括项目合作这种柔性流动。(北京晨报)

94.3%的高职生最感兴趣技术技能训练课程

2011年12月20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联合大学,《报告》指出,94.3%的高职生对基本技术技能训练课程最感兴趣,其次是专业理论知识课程、通识理论知识课程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高职生对实践性强、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训练的课程最感兴趣;但是并未远远超过对理论课程产生的兴趣,说明高职生对理论知识还有比较高的要求;学生对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认同度不够高。项目组负责人认为,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是近年我国在高职教育领域大力倡导和推广的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虽然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作出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来讲,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改革者还没有领悟到此类课程的精髓,追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课程改革,从而导致课程改革不够扎实。(中国青年报)

四成海归月薪不足5000元

《2011年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日前出炉。调查显示,海归的起薪在3000元左右,月薪在3000元-10000元的占71%,超过四成人的月薪不足5000元,只有15%的海归收入超万元。超过四成海归的月薪不足5000元。有46%的海归就职于民营企业,32%的海归还是就职外资以及合资企业,而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公务员对于海归们也有很大吸引力。1%的海归选择自主创业,七成以上的海归自主创业者集中在高科技领域。调查同时显示,虽有近六成的海归留学时选择的专业是经济、管理类,但是,回国后所从事的行业趋向多元化,主要分布在金融业(21%),文化体育教育娱乐业(18%),商业服务如咨询、法律(15%),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9%),制造业(5%)等。超过86%的海归表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和所学的专业至少有部分相关,只有13.11%的海归认为两者完全不相关。(京华时报)

金融海归就业方向范文3

“海归”回国发展后劲十足

据调查显示,美国公司在中国代表处的工作人员,超过六成是中国留学生。这些人通常具有高学历、专业知识和海外工作经验,并成为美国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最重要人选。

专家指出,海外留学生首先在语言上有明显的优势,有着不错的演讲能力,这一点在企业里面尤为重要。另外“海归”们融合中西方文化,能更全面理解事物,具有独立精神,在很多事情的处理方式上有创新性,比起本土员工有不少优势,这也是大多数外企愿意招聘“海归”的原因。

“海归”在国外求学时间长,应该积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了解国内行业新动态以及相关市场变化,这样才可能顺利融入国内工作和社会生活。有的年纪较小的“海归”还应忌自视甚高,或是频繁跳槽,这样会导致职业发展不顺。

职场人士留学“镀金”升温

有一部分职场人士选择在国内工作一段时间后出国去“充电”,攻读硕士以上学位。还有一部分人在国外留学多年,同时具有国外工作经验,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就业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人群,占据了职场金字塔的顶端,不仅是国内急需的人才,也是国内外企业争夺的对象。这部分人或者是公司CEO之类的高管,或者是自己创业的企业主,都属于高薪人群。

据专家透露,今年受理申请赴海外攻读硕士的人数增长明显。以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例,咨询硕士课程的人数增长了20%左右,咨询赴英国读硕的人数增长15%左右。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愿意辞职出国深造?一位来自外企、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林小姐看法比较有代表性。她在一家外企做了两年财务,这次来咨询法国的金融类硕士课程。她表示,在外企的中高层要么是“海归”,要么是总公司空降来的外国人,想做到更高的位置,还是要有海外留学背景。

早规划方能助力未来职业发展

虽然不少人出国留学是为了学成后获得一份更有前途的职业,但是还是有可能会出现留学不成功的情况,如归国后找不到合适的位置,频繁跳槽等。另据调查显示,“海归”回国后获得的薪资待遇参差不齐,与其在出国前是否有明确的留学目的有紧密联系,那些进行了职业规划,目标明确的学生,往往回国后有较好的表现。

在英国攻读教育专业的小孙介绍自己的经验时指出,赴英留学已经一年多,觉得留学经验为自己增加了很多历练,但最大的遗憾还是出国前没有提前准备,没有明确目标。好在她现在已经找到了奋斗方向,并利用空闲时间回国转了一圈,打探国内职场行情,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留学专家指出,“海归”基于对两种文化的了解,以及对国内社会的了解,正逐渐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和沟通的重要桥梁。他们通过海外经历在职场上获得了更好的表现,也由此证明,成功的留学经历确实是提升职场竞争力的捷径。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学校简介

印第安纳大学创建于1820年,是美国阿巴拉挈亚山脉西部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作为一所享有盛誉的明星级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得到了美国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印第安纳大学可以授予373个专业的学±学位和31 2个专业的硕土和博土学位。近两个世纪来,印第安纳大学已经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他们中有诺贝尔奖得主、普利策奖得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福特基金、迈克。阿瑟基金、洛克菲勒基金、福尔布兰特基金获得者。由于其在美国学术界以及美国社会的良好声誉,印第安纳大学每年都从各界获得数量颇丰的科研和教学资助,为学校更好地从事教学与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

专业设置

学校共设近百个学科专业,包括:会计与信息系统、航空学、人类学、应用健康科学、艺术管理、天文学、视听学、生物学、中欧亚研究、古典文学研究、认知科学、传播与文化、比较文学、计算机科学、犯罪司法学、文化研究、解剖学、经济学、咨询与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指导、高等教育与学生管理、人种音乐学、电影研究、艺术史、摄影艺术、民族学、地理学、气候学、地质学、运动机能学、历史、哲学、犹太人研究、新闻学、拉美研究、语言学、神经科学、物理学、政治学、心理学、宗教研究、社会工作、戏剧、西欧研究、概率统计、生物化学、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应用数学数值分析等。还设有Kelly商院、护理学院、公共与环境事务学院、社会工作学院等十多个学院。

金融海归就业方向范文4

本文面向实际,将大学生现阶段的就业状况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新时期的就业特征,积极地提出地建议,辩证地将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就业问题和社会发展状况对比分析,正视危机,转化优势,以提升改善为目标,不断优化教学改革,确保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得到改善。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

金融危机主要原因是由于虚拟经济交易过度发生从而使得经济恶化并逐渐波及实体经济的危机形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2007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的经济造成极大影响,影响风波不仅仅是虚拟经济,同时还包括对实体经济的削弱,全球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特别显著,其中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就是社会就业率锐减。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和教育不断跨越发展,大学生扩招的力度也在不断地增加,高校毕业学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更加剧了高校学生就业的负担。

一、经济危机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出现的新问题

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随着就业形势急剧严峻,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社会化的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潜在危机。面向实际,深究成因,不难得出在金融危机下所面临的就业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金融危机下学生自身面临问题

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剧,学生也认识到就业的压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逐渐转变观念,思想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于边区支教、基层工作和自主创业逐渐接受。但是大学生没有真正接触过这些工作,对实际的工作情况和基层的工作准备不是特别充分,使得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势必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自身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使得学生不愿意待在自己的岗位上,频繁出现离职和跳槽等不稳定现象。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面临的新问题

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大部分企业在生存过程中迫不得已对工作人员进行裁员缩减。逐渐简化自身的结构和发展的模式,已衍生成为企业适者生存的必要手段。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对员工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造成就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同时,由于面临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萎缩,我国的一些精英海归人员也会出现大面积的回流,使得国内的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中国国内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就业上相较于普通大学的学生来讲更具有优势;在同等的条件下企业趋向于寻找条件更好的员工,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尤为严峻。

(三)金融危机下高校面临的难题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高校就业管理工作过程也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高校的发展在近几年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但另一方面毕业生成功就业率却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使得学校背负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出现了个别高校提交给政府的学生毕业就业信息存在一定的失衡情况,政府不能对学生实际的就业情况进行有效的了解,最终结果是让高校毕业生失去较多的政策优势和扶持,对学生就业方面造成的损失是较为严重的。

(四)政府方面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的就业新问题

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政府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中国政府适时地实施了宏观调控。在大学生就业管理方面,一方面,政府根据相关的现实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些现实难题进行妥善的化解和安排,使其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采取政策的有效倾斜来加速问题的解决,国家先后制订了相关的基本规范和措施应对现阶段就业压力过大的情况,例如: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自身的思路,到中小企业中进行实践工作。提升骨干企业对于毕业生的接纳程度,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积极引导和政策上的支持,使得应届毕业生自身的实力加强,同时加强企业和学校的关系,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实践的途径,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提供帮助。通过政策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问题,使得就业形势得到改善。

二、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优势

(一)促进学生择业观的改变

在金融危机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的择业观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不再仅仅寻求国企、外企和事业单位,而是向着自身适合的角色发展,对于就业的意识更加清晰。同时,大学生在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就业压力以后,会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不再浪费在校时间,也能够更加专心于学业,因此对于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积累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能够获得潜在的人才利润

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经济的转型和升级,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获取较好人才资源的优势。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校的毕业生大量涌入人才市场中,企业在招聘优秀员工时不需要专门增加用人费用,甚至出现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低薪工作的情况,对企业的发展来讲是一种较为有潜力的发展方式,对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升级转型是有利的。

(三)促进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

在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时,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进入学校继续深造,希望错开就业的高峰期,同时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获得更好的硬件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在专业知识上使得学生更加具有优势,潜移默化地提升了社会整体素质。这样的情况可以为社会储备较多的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形势紧缺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储备的资源进行使用,防止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同时也为政府的工作获取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政府能够利用这个时间差将相关措施进行试行和完善,从而及时发现并修订这些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实现对整个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后续发展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政策支持。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一)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足

就业过程中,综合素质一般是企业进行人员选拔的首要标准,但学生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接触的知识还是较为单一的,在职场技巧和人际关系处理方面还是缺乏经验,步入社会后,经常会出现面对问题无法解决以及心理脆弱不能正视压力的情况发生,最终导致频繁跳槽,影响就业顺利进行。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较差,频繁短期就业,这样也属于失业的状态。

(二)企业自身用工理念陈旧

大部分的企业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倾向于寻找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工作经验等限制条款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的歧视和不公正,这样使得毕业生就业选择时面临更为严峻的问题。寻找有经验的成熟人才对于企业发展来讲确实重要,但是企业也应从社会责任和长远发展来考虑问题,高校毕业学生也具有各项优势,他们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思维,是企业的一种潜在资源,因此企业在招聘就业方面应转变思想,对高校毕业生给予机会和耐心,给他们合适的职业发展舞台,必然会收获一份精彩的回报。

(三)教育体系发展滞后

面对当今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现阶段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发展滞后问题。大部分高校目前仍采用的是教学和实践分开的教学方式,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存在局限,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待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后很难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造成企业不愿意接纳应届毕业生的现象产生;同时高校对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专业规划中没有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喜好阳春白雪的专业名称,造成专业的设置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所学专业不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对社会资源和学生就业都是巨大浪费;同时高校的不断扩招,同期毕业人数剧增,对就业的规划不到位等等,都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压力。

四、针对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议

(一)学生提升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首先,学生应在大学期间积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将专业知识活学活用,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其次,应培养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对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强化挫折教育;最后,应主动了解就业的信息和就业的动态,对就业的政策进行充分了解,做好就业充分准备。

(二)企业积极进行人才储备

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但也不能忽视人才的重要作用,人才的发展是进行企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因此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抓住人才成本低廉的大好机会,前瞻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接纳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促进企业人员的升级,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后续高速跨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政府需要将政策的引导落到实处

政府在进行政策的推行中,要保证相关政策和方针落实到位,拓宽学生就业面,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进行创业。政府还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坚强后盾,解除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四)高校教育模式应完善

高校改革刻不容缓,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必将成为进行改革的重点。高校招生的过程中应对专业的设置进行分析和调查,在毕业生的教育方面,切实抓好学生的专业实践教育,使学生心理、性格、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得到较大提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就业。

五、结语

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冲击都是较大的,在这样的形势下,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关注学生的教育和就业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措施,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学校的改革、企业的制度改革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融合,全方位、多角度改善就业压力,正视困难,积极求变,切实解决现阶段就业困难趋势,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

[2]谢东宝.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杨晓鹏.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08).

[4]郑淑真.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2).

[5]徐建群.关于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24).

金融海归就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金融投资人才配置;培养;流通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项目编号:JRSHZ-2016-03035)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1日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数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逐步推进三大区域一体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与其他两个区域相比,京津冀在金融投资方面发展较为滞后。金融投资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发展,拥有人才优势才拥有竞争发展优势,因此分析京津冀金融投资人才配置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京津冀金融投资行业分析

2015年5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为三地的定位及经济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三地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同时三地自身金融业的发展也必须在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按照战略部署,北京着力构建开放、包容的金融市场环境;天津以不断增强对金融机构总部的吸引能力,疏解北京地区过剩的金融资源,同时鼓励本地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带动河北地区金融发展为重点;河北省金融业相对落后,需要大力扶持。

北京市已经形成商业银行为主导,证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协同发展的较为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近19.7万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1.5万人,法人机构115个,营业网点4,603个。证券机构资产规模稳步增长,市场活跃度显著提高。辖内法人证券公司18家,较上年减少1家。全年实现净利润326.8亿元,同比增长142.1%。期货公司稳步发展,成交规模大幅增长。北京地区期货公司20家,与上年持平,年末总资产619亿元,同比增长1%。保险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共有保险总公司45家,保险分公司97家,原保险保费收入1,403.9亿元,同比增长16.3%。

天津市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指导,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近4.5万亿元,从业人员达到6.4万人,法人机构39个,营业网点3,039个。证券行业发展迅速,总部设在辖内的证券公司1家,基金公司1家,期货公司6家,为国内股票筹资129.4亿元,债券筹资1,596.7亿元。保险公司总资产1,556.9亿元,同比增长13.6%,保险从业人员6.36万人,同比增长27.9%,服务社会和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河北省金融投资业以总量稳定、结构优化为方针,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信贷结构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近5.9万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7.1万人,增加5,300余人,法人机构240个,营业网点11,446个。证券机构数量增加,经营效益成倍提升。共有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1家,证券分公司17家,证券营业部219家。2015年,投资者账户数量继续增加。证券账户数728.6万户,同比增长48.3%。期货机构经营略有好转,但未来发展依然面临挑战。共有法人期货公司1家,期货营业部36家,交割库33家。期货营业部全年营业收入和手续费收入分别为9,514.5万元和7,934.5万元,七成期货营业部亏损,净亏744.7万元。保险分支机构数量增加,保费收入较快增长。共有法人保险公司1家,省级分公司61家,分支机构4,501家,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63.1亿元,同比增长24.8%。

2015年京津冀地区的金融投资行业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分别达到了0.30和0.12,三地金融投资行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这主要是京津冀三地金融投资结构不同所致。京津作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政策支持金融力度较大,金融产品种类丰富,价格优惠,行业发展迅速;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河北省,资金成本相对较高,金融发展相对缓慢。

二、金融人才的经济效率分析

金融人才的经济效率影响着一个地区金融业发展状况。总的来说,京津冀三地金融人才表现为参差不齐,北京占据首都优势,金融人才聚集力强,高层次技能人才、海归人才等资源丰富,天津有待进一步提升,河北较为欠缺。

(一)三地金融投资从业人员规模情况。从表1可以看到,三地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总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近5年北京的就业人员数量年增长率分别为20%、14%、4%、10%,天津年增长率分别为11%、1%、3%、10%,河北为-2%、3%、4%、8%。数据表明,北京金融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北京具有首都优势,作为金融改革的决策中心,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总部,拥有大量高层次金融投资人才。近年来,天津金融从业人员增长速度与北京的差距逐渐缩小,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滨海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体系为金融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使得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数量、层次都得到了提升。河北省金融从业人员数量增长缓慢,甚至在2010年出现了负增长。(表1)

(二)三地金融投资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从表2可以看到,三地的金融从业人员收入情况,北京平均工资是天津的2倍,是河北的3倍。北京较高的工资对金融投资人才形成很大的吸引力,促使河北和天津的金融人才不断流向北京。近年来,天津经济发展良好,滨海新区、自贸区等各种政策对金融投资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加大,促进了河北的金融投资人才流向天津。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省份,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金融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但与北京和天津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表2)

(三)三地金融投资从业人员人均GDP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三地金融业人均GDP情况,进一步对比表1和表2的数据不难发现,北京的从业人员虽然数量较多,但人均GDP较少,也就是说,北京金融业的人员成本较高,但没有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已经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的特点。天津虽然从业人员的数量较少,但人均GDP较高,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特点。河北由于自身的金融业不发达,人均GDP最低,在一体化进程中有待于通过人才流动等机制促进其发展。(表3)

三、金融人才的配置问题分析

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的是疏解北京过剩金融资源、增强天津对金融机构总部的吸引能力、带动河北经济发展,但现实运营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人才结构问题。第一,天津金融专业毕业生数量太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高层次金融人才需求。河北的金融专业毕业生人数虽然不少,但人才流失问题严重。与北京39.14万金融投资从业人员相比,河北和天津的人数差距太大,这也侧面反映了当地金融企业与金融业发展不足问题;第二,河北和天津的金融业高层次人才不足。统计数据表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比例不高,拥有注册会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等从业资格证的金融人才较少,精通国际金融投资业务和法规的人才不足,高层次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不足。

(二)人才流动问题。三地人才流动问题的根本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社会资源的均衡配置问题。各地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人才布局,既有适合基层临柜、销售岗位工作的通识人才,也有高端技能的国际化专业人才。但是,三地现存的金融政策不同,使得北京或天津的金融企业向河北发展中遇到了政策的限制。同时,与金融政策相配套的政策,比如户籍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的人才流动。京津现有户籍制度,促进了高层次人才落户,不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落户,因此表现出高层次人才流向京津,低层次人才流向河北。

(三)人才职业技能和素养的提升问题。京津冀三地缺少系统化的金融投资人才职业技能和素养交流平台。随着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的发展方向的出现,金融投资行业内为数不少的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知识更新能力,其专业素养、工作方法可能无法适应当前金融业的瞬息万变,可能会面临结构性失业或高能低就的就业矛盾。通过人才职业技能和素养的交流,可以获取最新的职业技能信息,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三地人才交流的规模、数量和影响力存在着严重不足,迫切需要搭建更多金融投资人才交流平台。

四、金融人才培养及流动建议

在京津冀金融投资行业迅速发展和人才供给不断变动的背景下,三地需要在人才结构调整、培养和流动等方面做出战略调整。

(一)调整区域间人才结构。为了保证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合理流动,河北应提高自身的人才吸引力,通过配套政策的辅助,引导高层次人才流入。第一,政府可以借鉴北上广深的具体做法,出台人才战略。完善户籍、住房、医疗制度,为金融人才就业和落户提供便利化服务,降低高层次人才流失的风险;第二,完善人才市场的信息机制,政府通过制定金融投资行业引进人才的专项计划,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引进低端技能型、高端复合型等不同层次金融人才。

(二)促进金融投资人才协同培养。京津冀金融投资人才配置的关键是供给与需求相匹配问题。三地可以通过高等院校、金融企业和监管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的合作,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三地高等院校间通过交流合作促进金融类专业建设。可以通过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论坛、研讨会、科研立项等形式加强交流,提升河北教育资源,为京津冀充足的金融人才供给提供保障。三地金融企业和金融监管机构的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本地轮岗、异地挂职、横向交流等形式促进员工知识不断更新。社会培训机构也发挥着很大作用,鼓励其跨区域经营,为京津冀金融发展提供所需的各层次专业化人才。

(三)促进有序的人才流动。要解决人才流动问题,必须解决政策壁垒问题。第一,建立专门的京津冀金融协同监管机构,在机构、人员、职能等方面行使协同监管职能;第二,建立专门的京津冀金融协同服务机构,解决三地人才流通相关的就业、医疗、户籍、住房等问题;第三,从国家层面给予政策支持。

总之,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应该摒弃过去的粗放的发展范式。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不是把已经淘汰的、落后的东西搬到河北和天津,而是通过合理规划落实人才配置问题,真正做到三地金融业协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任亮.京津冀一体化下金融合作初探[D].兰州大学,2015.

金融海归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 江苏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

农民工与农村、农业有着天然联系,也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通过相关部门积极正确地引导,他们必将成为新农村创业的强大的新兴力量。笔者认为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和城乡一起化进程均走在全国前列,但全省各地方发展并不平衡,农民工的流动方向(从苏北流向苏南)有其鲜明的特点,所以对江苏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全国推广价值,应从战略高度和政策导向对待江苏省农民工的返乡创业问题。

一、江苏省农民工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1.农民工自身素质状况分析。首先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调查,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70%,文化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会低下。其次农民工创业认识不足,信息闭塞,创业带有较强的自发性与盲目性。调查资料显示,仅有20%的返乡创业者对创业做过系统的分析与认识;55%的创业者对创业有过一定的认识,但是都不够深入和系统,主要表现在只分析市场行情,或者单纯依赖政府;余下的25%创业者基本上属于盲目跟风,大多以破产而告终。

2.农民单向型流动仍占主导地位。江苏省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苏、锡、常、上海等地,这些农民工男性占据6成以上,9成以上的农民工年龄在18~49岁,6成以上是初中及以下文化,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大量农民工从农村涌向城市,为我国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单向流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在日益凸显:(1)造成我国城乡、区域间差距日益拉大;(2)给“三农”问题雪上加霜;(3)带来了“留守儿童”等社会新问题。对那些已经在城市中开阔了视野、积累了资金、掌握了生产技术的农民工进行合理引导,鼓励其返乡创业就成了解决以上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一剂良方。

3.近两年农民工集中返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产品积压滞销,大量资金难以盘活,很多企业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由于生产经营状况所迫,有的企业只得进行批量裁员,以降低管理成本,缩小生产规模等手段维持现状。大多数农民工所从事的岗位是计件工资,因产量的限制,企业主将农民工的工资一降再降,这也是农民工集中返乡的局面。

4.政府政策支持为农民工创业提供了保障。江苏省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江苏省坚持就地转移、异地输出、自主创业并举,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鼓励农村企业就地安置农民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的培训,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个新生事物,江苏省各级政府也在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的返乡创业。

5.返乡创业的主要投资方向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返乡民工创业项目大多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或者处于单一的某一环节,往往与自己务工时从事的行业一致。经营形式主要是以个体和私营为主,企业初次投资规模大多在五万元以下,所以企业规模较小,规模效益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加上其部管理的不完善,其结果往往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利润也自然会大打折扣,投资效益大大降低。

二、江苏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困难因素分析

1.创业初期融资困难。部分农民工返乡时虽然积累了一定资金,但对于创办企业所需的资金来说,这点积累无异于杯水车薪,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收入仅够维持生计,根本无钱创业。当前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困难问题,很多人资金困难也不愿意去贷款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手续麻烦;二是要去求人办事;三是利息过重。如果政府和金融部门不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农民工的创业热情将会越来越小。

2.基本素质较差又缺少务实的培训。返乡创业者往往受教育程度较低,冒险投资,盲目创业,管理经验缺乏,短期行为较重,创业时小打小闹,高成本,低效益,甚至造成环境污染。这些都是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和家庭式管理模式所带来的结果。

3.城镇创业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明显。通常劳动力成本是在城镇创业的重要优势之一,近年来城镇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优势不再明显。由于城镇生活条件差,当地许多年轻的劳动力,即使是同样的工资,也更愿意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而不愿意回乡就业。如果以高薪引进高技术管理人才和较高工资招收普通员工,又会导致回乡创业的成本优势尽失,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使本来就小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导致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甚至趋于破产。

三、江苏省返乡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构建

1.以返乡农民工为引领创建产业梯度转移企业。从江苏经济整体上来看,其内部各区域之间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差距,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从南到北依次递减。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主要分布于苏北,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分布于苏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分布于苏南,三地行业发展梯度明显。因此,根据三区域的产业梯度进行合理、适时的产业转移,有利于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农民工在苏南城市打工多年,对其所从事的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资金,他们回乡创业,复制原务工企业,把苏南不适合发展或不具有明显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或建材行业,按梯度顺序分阶段转移到苏中或苏北,不但能推动了苏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也有助于苏中与苏北产业水平的提高。

2.以政府为主导创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当地政府可结合地方特色规划创业园区,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创业场地,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予优惠政策和创业奖励。值得指出的是,创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当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需要系统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江苏省返乡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策略研究

1.积极创建有利于农民创业的政策体系。各级政府宜尽快出台关于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实施意见,主要建议措施包括:安排农民工回乡创业专项扶持资金,推行农民工回乡创业贷款贴息制度,把农民工回乡创业纳入招商引资范围,享受外地客商同样优惠政策,做好回乡创业生产经营用地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对回乡创业农民工免费开展创业培训,成立回乡创业农民工指导(服务)中心等。

2.完善城镇金融服务体系。当前,农村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组织,近八成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企业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不仅贷款渠道单一,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而且贷款的利息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的返乡创业。建议:(1)相关部门出台适合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的优惠政策;(2)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主力军作用,同时加强其他银行对创业者的支持力度;(3)地方政府可通过信贷担保,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的信贷融资问题。

3.构建完善的培训系统。返乡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低和信息渠道闭塞常常是影响其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为其构建完善的培训系统是显得至关重要了。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对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给予补贴;(2)整合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创业培训。大力开展SYB创业培训,建立培训专项资金,广泛开展提高农民创业能力的专项培训等;(3)应积极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创业服务;(4)树立创业先进典型。有意识地树立农民工的先进典型,可扩大创业示范的辐射效应。

4.抓好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使之承载创业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可积极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条街”等基地,降低入驻门槛,要在各种制度上凸显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与信息导向性和提高创业成功率。如果各级政府能像扶持“海归”创业那样积极扶持农民工创业,相信农民工创业之路会越走越宽。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只有几亿农民的生活有了保障,才算是真正解决了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1]龚黎莹,胡锻.农民工创业问题的研究.湖南农业科学.2007(6)

[2]李含琳.对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经济学思考.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