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研究生推荐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研究生推荐方向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机制
计算机专业相对于其他工程型专业而言,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在生产过程中该专业对设备的依赖性远小于对工作人员的依赖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环节的复杂性。
国内各人才培养单位都在进行有关实习、实训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南大学刘安丰等老师提出了“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实习实训模式,用校内的统一管理和实习环境来规避这种复杂性[1]。西北师范大学陈幼明老师提出用“基于互联网的毕业实习管理平台”对分散式实习采用虚拟统一管理,解决过程控制问题[2]。这些探索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机制”,希望能够从实践的角度推动“实习实训”这一重要环节的建设。
1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必要性分析
按照第三方教育分析机构麦可思公司的分析报告,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在2007、2008、2009连续三年失业率在各专业中排名前十位,2010年该机构的《就业报告》中更是将计算机专业划入“红牌”专业,对计算机专业的招生与教学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实习、实训环节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者们必须面对的课题[3]。下面对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IT行业企业地域集中,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国内的IT企业多数集中于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杭州、苏州等一线沿海城市。这些城市的计算机专业从业人员占全国计算机专业人员的90%以上。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就业出现了向这些城市集中的现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生活成本偏高,于是学生对薪酬期待自然居高不下。
其次,在地域集中的同时,IT行业企业规模偏小。国内IT行业的龙头企业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规模也只有万人,与传统行业动辄十几万人的大企业相比,对实习生的接纳能力有限。规模较小的计算机公司则根本没有接纳实习生的能力。
第三,IT行业人才需求极不稳定。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各IT企业为规避风险,招聘门槛提高、规模缩小、薪酬待遇降低,2010年经济回暖,各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招聘人数放量增长、扎堆招聘、待遇超常规提高。市场的不稳定给学校的各个教育环节都带来了巨大冲击。
第四,非IT行业的IT部门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高。金融、交通、公安等非IT行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虽然保持稳定,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超出IT企业平均水平的要求。例如建设银行数据中心、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省保密局等每年都会招聘,但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独立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单位与学生的相互预期存在巨大差异。各个用人单位一般都希望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就能够迅速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独立负责一方面的业务。而学生普遍希望工作单位能够提供一位“导师”,和一段时间的培训环节,以便熟悉工作、熟悉社会。于是,单位和学生都将目光投向学校,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一个环境对学生在毕业前进行职业训练。但由于场地和教师的限制,学校无法向学生提供全封闭工作环境、应用型工程项目平台等全天候的项目训练空间。
因此,在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实习环节,我们发现统一的实习实训不但在理论上不可行,而且在实践中也没有太大的操作空间,只能采取面向就业的个性化安排。
2面向就业实习实训的分类
2.1按照实习性质的分类
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想,所以必须把准备就业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机制进行进一步细分。
1) 研究型实习。针对非IT行业的技术部门要求,组织有志于到这些单位工作的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分学生管理参照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学院提供机位,相关课题的负责老师和研究生提供指导,学生参与相关技术工作,为学生提供接触项目甲方的机会。如我院有一部分同学参与了公安部门“人脸识别”相关课题的研究,从而顺利在公安部门就业,提前锁定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实现了就业与实习的一体化。另有一部分同学以组队参加全国信息安全大赛、挑战杯比赛等形式在校内进行研究型实习,通过这一环节的锻炼,也迅速找到了和自己兴趣点相关的理想单位。参与研究性实习的毕业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人数的15%左右。
2) 生产型实习。顶尖的IT企业往往希望通过自己的“实习生项目”锁定全国最有前途的计算机精英,他们会以提供来回车票和生活补贴的形式吸引应届毕业生。例如,腾讯公司在网站上“腾讯2010实习生招聘现已正式启动,有700个实习岗位虚席以待。本次招聘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哈尔滨7个城市……”;百度公司实习生计划要求“如果你是2011、2012、2013年的本科、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生;如果你对互联网及搜索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实习时间保证每周至少有三个全天的工作时间,实习时间可持续三个月以上。”通过向这些实习生项目推荐学生,每年我院有二十多位同学在相关公司获得生产型实习岗位,并在实习结束后获得了工作岗位。近年来更是产生了上下级的联动效应,通过在职校友“内推”进入相关企业的同学持续增长。此类实习学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20%。
3) 创业型实习。从全国各专业毕业生的创业率统计来看,计算机始终是毕业生人数创业最多的专业之一。从“知识经济”概念提出以来,计算机专业也是制造富豪最多的专业之一。因此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毕业生当中推出了“创业型实习”的概念,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型企业和自主创业。2010年度有二十同学参与了苏州博视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初创,并在该公司进行创业型实习,最终有六名同学留在该公司成为核心开发团队的成员,另外十二名同学也在实习结束后与中联电子、百度、TCL等知名公司签约。学院另有六名同学发起成立了“易餐网”网络服务公司,正在进行公司注册等前期准备。此类实习学生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20%左右,近年来数量呈上升趋势。
4) 虚拟型实训。参与以上三种毕业实习的同学一般来讲都是动手能力较强,平时表现较为主动地同学。对于另外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差,表现也不够积极的同学。学院通过主动联系校外实习基地,有组织的外出封闭式实训来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2009年度、2010年度,学院分别组织了30名同学赴深圳优迈科技公司和苏州安博教育集团进行了虚拟项目的实训,通过实训,提高了相关同学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熟悉了完整的项目流程,了解了与工作相关的知识。这种虚拟型实训为学生提供了与工作环境完全一致的管理模式,提供一个虚拟项目,配备一名项目经理、制定一种开发工具,通过边讲解、边工作、边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工作角色。此类实习学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30%左右,属于学院重点组织和关注的对象。
2.2按照实习时间的分类
对于同一个学生而言,在毕业前一年的时间当中,他可能参加两种以上性质的实习模式。不同的阶段对于个人而言的意义将会完全不同。因此,按照时间阶段对于毕业实习实训进行分类也非常必要。
1) 职前实习。对于一个准备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他有接近一年的时间来找工作,在没有确定工作岗位之前可以参加学校和企业组织的任何一种实习实训,直到找到合适的单位和岗位为止。权利义务相对比较模糊,管理困难大。职前实习一般为2~3个月。
2) 入职实习。是指一名学生确定工作单位之后,在从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后,到正式报到上班的这一段时间内在用人单位进行的实习,时间一般从该学生找到工作开始,到毕业为止,岗位、内容相对固定。权利、责任、义务清晰,管理相对容易。入职实习时间为两个月到一年不等。
3面向就业实习实训的效果分析
1) 就业质量提高明显。通过有组织的毕业实习与实训,学院在就业淡季的2009年,就业率逆势上涨两个百分点。此后2010年就业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就业质量提高明显,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达到了5000元,约为全国平均数据2663元的两倍,个别毕业生年薪达到了20万元。尤其是参与了虚拟型实训的同学两年来就业率都达到了100%,让以前的“就业困难户”找到了脱困的手段。在2010年度学院组织的毕业生回访中,各用人单位对于这种实习实训环节中学校与单位对接的模式非常满意,有二十多家企业与学校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十几家单位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置专门奖学金、助学金鼓励学生前往实习。
2) 创业团队增长迅速。通过这种政策的激励,计算机专业的创业团队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实习实训基地之一――武大计算机学院校友创办的天源迪科公司在2010年上市,极大地鼓舞了学院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包括毕业生的两支创业团队在内,目前在校生共有六支创业团队,注册了两家公司。随着创业型实习的滚动式发展,今后的创业团队仍然将会继续增长。
3) 带动低年级业余科研团队建设。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尤其是研究型和创业型实习多数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有些是由原来的一些业余科研立项的研发团队发展而来。四年级学生参与的这些活动和他们获得的成绩都会迅速地通过各种舆论渠道影响到低年级的同学,直接效果就是低年级同学参与业余科研的热情空前高涨。2010年度武大计算机学院2009级学生申报业余科研立项66项,参与人员近三百人,占该年级全体学生的86%,丰富了计算机专业的第二课堂教育。生产型实习的校企对接渠道最为便捷的是各种技术俱乐部的内部推荐和校友的内部推荐,于是,校友、技术俱乐部负责人与普通同学通过这个渠道建立了畅通而广泛的联系。扩大了专业性学生社团的影响,营造了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体现了业余科研团队的组织凝聚功能和社会沟通功能[4]。
4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 学生分散,管理成本巨大。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2010年度的学生毕业实习实训中一百余名学生分散在二十多家单位,九座城市,其中两处集中实习实训地点还派了老师带队。不同的单位对实习生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迥然相异,实习内容千差万别。由此造成学校的管理成本相对学生在校内学的方式而言无疑是巨大的,为我们的管理工作和资料收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虚拟化统一管理应该是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环节管理方式的发展方向。
2) 经费筹集渠道不稳定,投入不足。与示范性软件学院相比较,普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培养经费当中无法拿出大批经费用于解决学生毕业阶段实训问题。学院组织的两次虚拟实训所需要的经费都是利用国家政策通过培训机构向当地政府申请的经费,一旦政府支持政策发生变化,这种模式将无法维持。因此,实习实训环节的经费问题是困扰教育者的一大障碍。
3) 对学生的甄别、组织相对困难。处于毕业环节的大学生,选择面非常宽,可以选择出国、就业、考研、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多种发展方向。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唯学历论”等思想的影响,有很大一批学生在毕业的环节里选择“考研”作为自己的选项。虽然作为教育者明知其中有很多人是以“考研”的名义对实习、实训进行逃避,但无法用行政手段加以甄别、干预。另有一批准备就业的同学利用种种社会关系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对学校统一组织的实习实训不积极参与,也让组织者很为难。
4) 企业、学校、学生个人尚存在一定分歧。一般用人单位希望学生实习最少时间为六个月,并且希望学生能平滑的从职前实习转入入职实习。而学生对于职前实习罕有较高期待,一般希望通过一个单位的职前实习积累经验,进入更高层次的单位进行入职实习,而且对职前实习的容忍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学校从就业率的角度考虑,一般会支持企业的看法,于是三方的观念存在一定差异,由此会导致一定的实习纠纷。也给企业、学校的后续合作工作造成困扰。
5结语
综上,从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来看,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机制能够在复杂的就业环境中用灵活性应对复杂性,以职前实习+入职实习的方式逐步解决面对的困难,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能为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纽带。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经过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相信存在的问题将会在后续工作中继续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安丰,赵辉,赵岩,等. 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构建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10):143.
[2] 陈幼明,王立群. 计算机专业分散式毕业实习过程控制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0(3):145.
[3] 麦可斯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1.
[4] 赵健,甘泉. 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6):3.
Research on Practice and Training Mechanism Facing to Employment of Computer Major
ZHAO Jian, HUANG Zhiguo
(Computer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计算机研究生推荐方向范文2
[关键词]IT企业;计算机专业;校企结合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013-01
独立学院在近些年发展地如火如荼,但因其出现较晚,在制度上和结构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独立学院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人们对就业形势的关注度也不断升温,因而独立学院必须注重发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实用型人才,将学院与企业接轨,使学生学到更多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用到的知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企业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数量,同时也更看重质量,因而培养大量的高素质计算机技术人才是独立学院解决生源问题及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办法。
1、独立学院学生的独特性
由于未能进入二本学校,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心理上会有一定的失落感,对于自己的定位和未来发展前景都不够乐观;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基础上稍差一点,以往的学习方法可能会有些不恰当,加上以往教学上也有着不足之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学习环境较为闭塞,与现实社会脱节,缺乏真正的了解,致使所学知识不能学以致用;最后,学生缺乏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缺少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这些共同构成了独立学院学生的独特性。
2、学生就业前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高,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技术人才进入社会,促使我国的IT行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市场的支柱性产业,占据整个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对于优秀的IT人才,每一家企业都会渴求,但从事IT行业的人因其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能力的不同,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笔者认为以下几类人才应该成为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重点培养的对象:
2.1 复合型人才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计算机应用人才,但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屈指可数,因而这些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的人才就变得更加炙手可热了。而随着电脑软件的升级,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方面的技术人才,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精通于一方面的内容,还应学习与这方面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得设计的产品内容更加丰富。因而,发展复合型人才应成为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重点关注之一。
2.2 实用型
实用型人才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熟练使用所学知识,实用工作中常用软件及其他工具,有较好的个人素养和文化素养,有责任心和社交能力,可以融会贯通地运用个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2.3 网络型人才
网络型人才是指那些能够很好的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工作内容的高科技人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懂得互联网应用的人越来越多,但新的时期对于网络人才的要求变得更高,即不仅能够熟练运用网络,还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4创造性人才
时下人们对于网络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现有网络技术,而是更加倾向于开发更加先进实用的新技术。在IT行业中,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开发型人才愈加抢手。在我国互联网领域,具有创新意识的开发型人才缺口一直很大。所以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顺应时展的潮流,必定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3、教学改革
3.1 教材选择
鉴于我国的独立学院出现较晚,关于教材的选择还未成体系,所以对于其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在教材选择上会有许多不确定性,不过可以尝先使用一些替代教材,像在研究生考试的考纲中推荐和直接指定的,国内正在长期使用的,或是名家翻译的一些国外著作等经典教材都是不错的选择
3.2 教案的制作
对于独立理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加接近于高中生,还没有很好的转变学习的方式方法,自觉性有所欠缺需要在教学中多加督促。所以在准备教案时更应加以注意。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加以调整,及时总结和复习,细化教学内容,多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3.3 课程内容的创新
3.3.1 指导思想
将IT企业嵌入课堂,细化教学内容,分阶段实施,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
3.3.2课程安排及目标
课程安排:
(1)基本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时期,主要注重对学员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与今后职业有关的必要基础知识,以及有可能用到的程序、软件。同时注重对学生道德素养,职业精神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在这一阶段中,可以把项目教学的精神加以推广,使学员有大概了解,但不一定采用项目教学。
(2)职业技能的培养。在这一阶段中,根据学员不同的职业选择因材施教,教授该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在工作中可能会用到的专业技能,并加以实践。在这一阶段应注重和IT企业的结合,了解企业需求和发展水平,真正与企业接轨,把IT企业带进独立学院的课堂,这样才能针对企业真正的需要,教授学生更多实用技能。本阶段的教学可以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注重实践教学。
(3)、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这一阶段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阶段,结合每位学生的就业愿望,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结合其职业能力的学习情况,传授其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此阶段会将不同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细化分类,在根据其个人情况进行不同方面的培养。,
课程目标:这三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将IT企业带进独立学院的教学课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培养他们在工作中可能用到的诸多更加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结语:独立学院作为一个出现时间较短的新生事物,适应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在推动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但其结构体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加以改革创新,为它注入新鲜血液,才能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将IT企业嵌入高校课堂能够是学生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和努力目标,学习到更多专业技能,才能满足今后职业岗位的需要,成为一名创新性计算机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广海,曲英伟. 以嵌入式Linux为核心的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A]. 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2
[2] 王平福,邱占芝. 网络化码头系泊监控系统的设计[A]. 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 2008
计算机研究生推荐方向范文3
关键词:人工智能;研究生教学;教学内容;启发式教学
作者简介:于化龙(198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江苏?镇江?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35301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74-02
人工智能是研究理解和模拟人类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中心任务是通过编程赋予计算机部分的“人类智能”,从而使其可替代人类完成某些烦琐而危险的工作。自1956年人工智能学科诞生以来,其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因而人工智能逐渐发展成了高等院校信息类专业广泛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其具有如下一些特点:涉及知识面广、研究领域广泛、内容抽象、实践性强。[2]
目前,高校“人工智能”课程普遍分本科和研究生两个教学阶段讲授,前者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使其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开发实践,而后者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因而二者的教学与培养目标是不同的。[3]本文针对“人工智能”课程自身特点和研究生培养目标,并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分别从课程内容设定、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人工智能”课程的突出特点是研究领域过于广泛,而学时数却较短(据笔者了解,各高校相关研究生专业开设该课程的时数为32~48学时不等),因而在讲授该课程时,追求授课内容“大而全”是不切实际的,有必要精选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有用的知识。
鉴于大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简单学习过该课程,因此可适当减少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授课时数,如知识表示、知识推理及搜索技术等,这部分知识点只需安排共6~8学时即可。而对于一些相对陈旧的知识,如专家系统(该技术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目前相关研究已很少见),可在对其他知识进行讲授时,做简单介绍,没有必要占用独立的授课时数。课程的重点应放在新兴且实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上,如计算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多Agent系统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上述知识的特点在于内容更新快且抽象,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极有可能成为学生在未来整个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因此有必要在这些知识点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有助于学生了解并掌握学术的主流发展趋势,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当然,授课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也应根据学科的研究进展,学生的基础﹑研究方向与兴趣等特点随时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二、精选“人工智能”课程教材
在教材选择上,笔者分析比较了目前已公开出版的数十本人工智能教材,并结合我校研究生的特点,选定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蔡自兴和徐光祐编著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4版)作为教材,该教材在前一版的基础上做出了较大的改进与扩展,增加了本体论、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强化学习、词法分析以及路径规划等很多新内容,具有知识覆盖面广、讲解深入浅出,实用性、可读性强等诸多优点。同时,该教材也是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辅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网站,是一部经典的人工智能教材。
与此同时,笔者还为学生推荐了多本经典的参考书,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由拉塞尔等编著的《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第3版)、科学出版社由史忠植编著的《高级人工智能》等,并围绕各研究专题精心挑选了数篇经典和最新的文献,力求反映各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以供学生参考。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相比于本科生,研究生通常具有更强的理论基础、接受能力和求知欲,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笔者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探索。
1.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人工智能”课程的突出特点是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与应用性强、内容抽象且学时数短,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为此,笔者精心设计了整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较难的知识点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基于问题归约法的汉诺塔问题求解过程、基于蚁群算法的旅行商问题求解过程等,均可以这种形式呈现。课堂教学中以课件为主,辅以少量的板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信息量大、直观性强的优点,改善了教学效果。除此以外,笔者也搜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如行人检测与计数视频、机器人地震现场搜救视频等,当讲解相关专题时,作为应用实例为学生播放,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的课堂教学
计算机研究生推荐方向范文4
南京大学BBS小百合上出现了一段趣闻: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许晨晔于1996年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奇虎360副总裁为南京大学软件学院硕士。大家笑称,原来360与腾讯之争还是南京大学软件学院与计算机学院之争啊。
在2000年的“网络泡沫”破裂之后,IT行业渐渐恢复了作为一个行业应有的冷静和平和,也逐渐退出了人们关注的视线。而今年一场莫名而来的“3Q大战”似乎又重新将这个行业推到了中国大众的眼前。而这仅仅是一个让更多人去关注这个行业的契机――其实他已经默默地影响着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从小巧可爱的MP3到关系民生的银行系统,再到载人航天的宇宙飞船,到处都有IT行业的身影。
IT行业在大学中的相关专业并不是像想象中的只有计算机科学等少数几个专业,额外的专业还有软件工程、信息工程、信息安全等很多专业,尤以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最具典型性。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在学科的划分上,并不属于同一个科目。软件工程隶属于工科类,而计算机科学更多地属于理科类。他们虽然在大多数人眼中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却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包含着巨大的差异。
优雅学院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他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计算机系统结构、程序系统(即软件)、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本身的性质和问题的学科。其学科的重点并非是软件的构建,而是计算原理本身。而计算机也好,软件本身也好,只是计算的实现。
与其说计算机专业是优雅的学院派,还不如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IT行业中起着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作用。学院派需要的是潜心对计算机专业的研究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启发性。在行业内部,计算机系毕业的学生大多数成为技术高层的架构师。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字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硬件部件设计及调试、计算机基础训练、课程设计、计算机工程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可到信息产业、财政、金融、邮电、交通、国防、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工作。
推荐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
行业实干家: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顾名思义是以工程为主,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其学科在学习构建软件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工程化的方法,希望能够以传统的工程,如建筑工程、化学工程的方式去构建软件产品。其学生在学习基本的语言基础上,还要学量的软件工程的实践方法学,以期在实践中指导他们的工作,在设计实现软件过程中发挥作用。它涉及到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典型的软件比如有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同时,各个行业几乎都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比如工业、农业、银行、航空、政府部门等。这些应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工作更加高效,同时提高了生活质量。
软件工程的毕业生在IT行业中常常扮演着实干家的角色,考验的是将各种想法到实际的转化的能力。比如从美国的IT职业分布中明显可以看出,中下层的工程师都是以软件工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所以想要学习软件工程专业的学子们应该有一个对未来职业前瞻性的定位,这样有利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主要课程:外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高等代数、电子技术基础、离散数学、计算机引论(C语言)、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Delphi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软件需求与项目管理、软件设计实例分析、CMM/ISO9000、Asp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和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工作、动态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与开发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商品贸易等方面的有关工作。
推荐学府: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
时代尖兵:信息工程
专业信息工程专业是建立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研究信息处理理论、技术和工程实现的专门学科。该专业以研究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应用技术为核心,在面向21世纪信息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工程专业对数学、物理、电路理论、信号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并紧跟当今发展最迅速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最新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形成风格独特的课程体系。因此说信息工程是时代的尖兵一点都不过分。
总体来说,计算机专业和软件专业在过去IT行业的发展中已经奠定了自己的基础地位,而信息工程则决定了这个行业是否走在了时代最前端,决定了这一行业能成为先锐科技及先锋科学。
主要课程:电路与系统、信息论、编码理论、微型计算机原理、软件工程基础、现代控制原理、通信系统原理、信息网络基础、数据采集、数字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机上机训练、课程设计、信息系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30周以上。主要专业实验:至少完成本专业方向的一组实验,例如:通信系统原理实验、信息网实验。
计算机研究生推荐方向范文5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企业。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教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最新知识、较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企业和社会,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
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进行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知识创新源。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是相辅相成的,即通过知识创新培养人才,再利用人才进行知识创新。因此,同志把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概括为“主要基地”和“重要摇篮”,指出: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控制等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它包括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科学侧重于研究现象、揭示规律;技术则侧重于研制计算机和研究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与技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高度融合。另一方面,计算机学科也是一门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科,表现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特征。因此,围绕如何培养高素质、计算机学科创新型人才,我们从培养计划的制定、实训基地的构建、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在本科生培养中,我们始终坚持“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在专业办学上强调较强的基础理论教学,注重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创新能力和计算机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利用学院的学科专业领域覆盖面广的特点,加强各学科专业的融合;注重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互相渗透,本科教育与研究生培养互相衔接,形成了厚基础、宽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培养的学生既具备电子信息大类的宽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计算机专业的专门知识和实践技能。
我们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和“操作系统”,校级精品课程“数据结构”和“微机与接口技术”,以及一大批核心专业课程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手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为适应计算机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提高就业竞争力,我们制定了“基础课群”和“专业套餐”相结合的课程框架。在第一、二年的基础课群中,为了使学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的内涵,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加了“专业概论”课程。在第三学年下期,按照“智能信息处理”、“交通信息检测控制”、“图形图像与数字娱乐”三个方向设置了特色专业套餐,作为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配合个性化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突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应用能力,强调软硬件相结合的特色,使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之中。采用模块式实验课程及模块化实验教学内容,配合弹性学制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打破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构建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如单独开设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与接口技术、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等综合性课程实验;增加计算机硬件综合、软件综合、以及专业方向创新设计等课程设计;加强实习、工程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工程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工程实践项目、个性化实验项目、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衔接问题,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优化实验与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系统化、综合化。
2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我们在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建立了计算机系创新实验中心,形成了“嵌入式实验系统”、“游戏与人机交互系统”、“网络综合创新设计实验环境”、“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实验环境”四个实验平台和环境,并在已有的计算机硬件设计制作工程实践中心的基础上,依托四川省网络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举措,建成一个培养学生计算机软硬件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训练基地。
该基地每年接受逾百名本科生的品牌特色专业创新实验、个性化实验、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毕业设计。仅2007年首次开设的品牌特色专业创新实验25个,参加人数达到65人,其成果的突出特点为:
(1) 涉及前沿研究领域的项目较多,研究成果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性。50%以上项目涉及了下一代Internet体系结构研究、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声音与图像处理和新型硬件技术等方面的前沿研究与开发,研究起点较高、难度较大、部分成果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2) 部分实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有更高的要求。如数据挖掘实验要求学生除具有数据库基础外,还必须具备部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模糊逻辑和计算机网络多方面的知识;有关NGI研究除需要广博的计算机网技术基础外,还要求学生敢于挑战Internet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的精神和利用仿真技术去验证研究结果的能力。
(3) 涉及计算机硬件或软、硬结合的研究开发项目数量有所增加。例如部分图像处理的研究与实验工作,除涉及图像的压缩与算法优化技术外,还涉及DSP芯片硬件;特别是与学科竞赛相关的项目,要求学生有更强的硬件开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专业学科竞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激发创新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与应变等创新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名利中树立正确人生观,塑造创新人格。基地以嵌入式系统和机器人设计大赛为契机,积极组织和参加国际国内各种专业学科竞赛。近五年来培养的学生在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多项国家级一、二等奖,2006年暑期获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最高荣誉奖――“英特尔杯”奖。
在满足大众教育的背景下,为适应精英教育的需要和具有个人兴趣爱好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参加品牌特色专业创新实验、个性化实验项目、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以研究型和创新型项目为主体,运用现代化信息平台,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训练基地,已经成为一个发现、选拔和培养特色人才的温床。同学们都取得了不同程度上创新性成果,不仅在各种大赛中获奖,而且约1/3的本科生在不同级别的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学院还出台了鼓励措施保证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促进了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如在推荐免试研究生中将专业学科竞赛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复试中,加大学生创新能力考核的比重。
3培养造就教学创新团队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而一支高素质、新思维、专业化的教学创新团队是培养国家创新体系下杰出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因此,我们注重进行教育理念的改革,探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强化创新型教育的教学团队建设,2008年本计算机学科教学团队被评为西南交通大学校级教学团队。我们的建设体会可归纳为:
(1) 科研与教学相长,成果与人才共进。40多年的专业建设经验表明:凡是科研成果明显的专业往往对相关专业的教学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教学实践与教改活动研究工作提出新的课题,促进科研新思维。事实上,本教学团队的“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网络”及“操作系统”三项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都得益于相关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另一方面,科研队伍的培养也为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本教学团队围绕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各类重大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年轻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前沿技术”课程与讲座,鼓励和吸引青年教师参与前沿科研活动,使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科研与教学上的生力军,在国际国内发表了近百篇论文。
(2) 探索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考评制度。创新人才培养任务的具体承担者是教师,师资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创新意识和素质,教师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兴趣、关注和重视的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际能力。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我院在考核教师队伍采用了聘任合同制,合同中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每年针对合同界定的教师责任(科研、论文、教学、学生指导等)进行考核,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优先聘用、提高待遇和奖励等优惠政策;对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教师则给予缓聘警告、降低其岗位级别等处罚,并督促请其尽快进修、以提高教学水平;对那些讲课效果差、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则一律不予聘用。明确规定教授每年至少为本科生开设一门课程,每学期至少听相关专业教师讲课一次,对学生在各种竞赛中获奖的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和表彰。实践表明:采用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与评估方法,能引导和激励教师更好地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积极承担各项创新设计和竞赛项目的指导工作。
(3) 加强实践锻炼,培养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希望通过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创新学习和研究过程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培训方面,充分发挥知名专家、教授的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进行教学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坚持新教师试讲制度,组织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督导组对教师课件质量和教学效果定期检查,还配备导师对教学骨干进行重点培养等。实践环节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阶段非常重要的环节,配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多承担实验教学任务,指导各类创新实践项目,特别是新任青年教师必须到实验室工作锻炼一年。通过教学内容更新、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考核等环节的训练,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创新体系下,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是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基础厚、业务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材。我们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创新实践环境和高素质教学团队这三大举措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是一种成功的尝试。我们的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业内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我们要继续进行教育理念的改革,深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勇,李志仁. 高等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7-100.
[2]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7年度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新实验成果汇编[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计算机研究生推荐方向范文6
摘 要:针对国内外高校正在实施或仍处于探索阶段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度,结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近7年的探索和实践经验,从实施基本情况、实施效果、经验体会、问题与建议等4个方面出发,全面阐述本科全程导师制的实践效果与问题思考,旨在进一步剖析该项制度的价值意义及下一步的改进方向,以期为其他院校进行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生;全程导师;实践与思考
1 基本情况
本科学生全程导师制是很多国际知名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举措之一,英国牛津大学甚至将该制度奉为人才培养的“秘密武器”[1]。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实施了本科导师制。到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实施本科导师制的高校已超过170所[2]。
2009年秋季学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成立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研究小组,对国内外相关工作进行了系统跟踪研究,形成了多份研究报告,并在学院内进行了多次交流。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学院正式在本科生中实施全程导师制:一至三年级本科生导师由学院统一配备,每6~8位学生安排1名导师,每个年级安排一名导师组秘书;四年级本科生导师由毕业设计导师兼任。全程导师制全面实施以来,学院在每年本科新生入学第一周,召开导师与新生的见面会,专门向新生介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基本情况,会后导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
在全程导师制运行过程中,导师采取面、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帮助指导,主要工作有:及时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帮助他们解除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认清在大学阶段应该达成的目标,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和规划生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提供一些资料或书籍;介绍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及应用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邀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和体会;组织学员开展适当的集体活动,如体育运动、户外活动等;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介绍指导情况,交流经验,讨论问题等。
经统计,每学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次数平均在6~10次,其中当面指导均在4次以上,师生交流已基本自然化和常态化。在全面实施过程中,学院每学期收集指导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意见建议,汇总后通报全院。
2 实施效果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受到了学院广大师生的肯定,从目前收集的反馈看,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思想困惑得以解除,不良情绪基本得以释放。
在指导过程中,导师能够倾听学生的心声,捕捉他们的心理动向,适时给予思想、心理上的指导,传授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学生负面情绪的减少有助于他们逐步树立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指引,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针对新生需要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有的导师邀请了几位四年级的优秀学生介绍学习、生活经验,让新生对未来4年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了解,提前做好准备,在学习、生活方面少走弯路;有的导师鼓励学生加强英语、数理、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找对学习方法,合理利用时间,针对个别学生课程考核不及格情况,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有的导师向学生推荐与专业相关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开展学习;有的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训练项目研究、参加学科竞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师生感情更加深厚。
导师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爬山、郊游等集体活动,放松身心,排解压力,促膝谈心,在近距离接触中进一步增进感情。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导师良好的为人处世态度和方法,集体凝聚力进一步提高。前一段时间,有一位导师生病住院,他的学生经常通过短信和导师交流,还专门为导师制作一本相册,里面记录他们入学后的生活,让人十分感动。
(4)学生成长进步受到更多关注,自我意识更加健康成熟。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教育是通过对人的成长的引导,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全程导师制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指路导航,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在实施全程导师制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的成长得到了更广泛、更细致、更个性化的关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
3 经验体会
3.1 高度重视是导师制实行的重要前提
本科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础中心工作。计算机学院本科全程导师制从前期准备、小范围试行到全面实施,一直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院领导率领研究小组起草修订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组织召开各层面的讨论会议,单独与试点导师交流心得,着力研究全面实施阶段工作方法。导师制全面实施后,学院领导每年都前往学员队参加导师与新生见面会,与学员队干部交流,参加班务会,及时了解导师制实行的情况。各级领导和机关的关注与投入,确保了本科学员全程导师制的持续有效开展。
3.2 明确职责是导师制实行的坚实基础
在全程导师制研究和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导师的工作内容过多、过泛,责任过于重大是导师制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定位好导师的工作内容,明确导师的职责。学院专门编制了《计算机学院本科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同时学院还编制了《导师工作内容简介、注意事项和建议》《本科全程导师制师生第一次见面主要议题》等材料,动态细化导师的工作要求,作为《实施办法》的补充。本科生全程导师是学生成长进步的良师益友,要熟悉本科学员的特点,解答学生成长进步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而知识传授、学业指导、科研攻关仅仅是本科学生导师的从属性任务,要防止把本科生当成研究生一样指导,或直接放到自己的课题组。
3.3 合理的实施计划是导师制实行的关键环节
要做好导师的选拔推荐工作。学院采取导师个人申请、单位推荐、学院选拔的程序,每年从承担全部本科教学工作和大部分研究生教学工作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络工程系,以及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工作的并行与分布处理重点实验室选拔本科学员导师。导师都属于副高职称以上教员,主要完成课程教学和基础研究工作,不参与重大科研攻关任务,能够保证指导精力的投入。工作安排采取集体见面指导和导师自主安排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学员入学第一天导师就配备到位并组织见面,在军政基础集中训练、新训结束转入学习阶段、部队认识实习等教学训练关键环节前后,安排集体指导,平时由导师自主安排指导(但新学期开学后、学期结束放假前是指导工作的重要时间节点),每学期要求一定的指导次数。抓好督促落实,每个年级安排一名年轻博士担任导师组秘书,每学期收集两次导师指导情况,并进行汇总;学院每学期对本科学员全程导师工作进行总结。
3.4 完善的机制保障是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得以持续的坚实后盾
要使全程导师制持续运行,机制设计尤为重要。学院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加强了各级领导和行政机构对全程导师工作的关注度。各级领导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谈到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看法,体现关注,使导师工作得到认可和鞭策。二是不断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营造氛围,使广大教师明白,关注本科生成长进步是大学教师“天经地义的事”,营造良好氛围。三是给予津贴发放,每学期为全程导师计算一定的工作量,发放数百元的补贴,虽然额度不大,但清楚地提醒了导师。四是不断深厚的师生感情和来自学生的认同感进一步激发了导师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
4 问题与思考
4.1 指导形式
鉴于该院的本科生与老师在学校的不同园区工作和学习,师生见面存在较多不便,有的学生不了解导师的情况,有问题不懂得与导师如何交流。事实上,社交网络在师生沟通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导师的指导又重在内容,因此,指导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除必要的见面指导外,电话、短信、微信、QQ等日常化的指导形式值得推广。学生的集体活动可以邀请导师参加;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需求,可联系导师组进行专项讲座,例如为一年级讲授大学学习方法,为二年级讲授如何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为三年级讲授如何进行创新研究,为四年级讲授如何阅读文献综述和撰写论文等。
4.2 指导内容
导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排解困惑、指路导航,需要学会与学生交流沟通,熟悉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因此学院层面也应采取措施,加强导师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导师与管理学生的干部之间的沟通。建议学校每年组织1~2次交流活动,邀请有经验的导师介绍经验,组织导师、学生、学生管理干部座谈交流,组织专题文集等,提高导师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4.3 政策方面
在推进导师制的过程中,建议加强对导师的引导教育,以强化导师的责任心为主开展工作,适当把握工作尺度,不贪大,不贪多,不摊派任务,不强行推进,有督促落实,有津贴鼓励。定期收集学生对导师的反馈意见,整理后适度公开。既不对未履行职责的导师进行惩处,也不过分依靠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来驱动导师制运转。
4.4 其他方面
导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要加强引导,不要陷入唯成绩论的负担中,要充分鼓励和保护学员的兴趣;应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将要或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框架,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自信心和自主性;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本科及未来学习生活没有规划,建议导师多指导学生做好自我规划,但不应通过全程导师制为课题组拉人。
5 结 语
本科全程导师制是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措施,实施以来,学生普遍得到了较好的指导,各方面均有所提高;导师们了解和掌握了一些以前不曾意识到的情况和问题,深感本科导师制是对学校现行教育体制的重要补充。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推进本科全程导师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度,不断总结经验,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赵亮,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管理, ;
谭春娇(通信作者),女,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W管理,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