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范文1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省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七所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的需要,通过对郑州大学图书馆、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进行图书资料的搜集,详细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逻辑分析法

 

整理分析收集到的资料,针对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创新创业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三、河南七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析

 

河南省七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总课时,必修课比率(%),选修课比率(%)分别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115、612、2727、77.56、22.44,河南大学2052、828、2880、71.25、28.75,河南师范大学1530、638、2168、70.57、29.43,安阳师范学院1630、1044、2674、60.96、39.04,洛阳师范学院2108、558、2666、79.07、20.93,南阳师范学院1941、688、2629、73.83、26.17,商丘师范学院2030、432、2462、82.45、17.55。

 

课程学时比例中,必修课学时百分比最高的为82.45%,最低的为60.96%。选修课学时百分比最高的为39.04%,从总体来看,在河南省七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中,选修课所占的课程比例普遍低于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所规定的比例。

 

四、新常态下的社会与体育人才的需求因素分析

 

(一)创新创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从社会需求方面来看,中小学和社会服务类行业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创新创业的主要领域,体育的社会服务行业有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社会指导、体育用品管理人员等,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还很小。

 

(二)创新创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比较高。第一,学历的需求。第二,对体育教育专业专项技能的要求。当前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需求标准为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五、课程设置与创新创业间的因素分析

 

通过创业需求、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三者的关系分析来看,三者是相互影响的,人才培养的前提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基础。在学校教育下,依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培养的人才创新创业是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课程设置也是依据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反过来,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科学,个性型人才。2.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所占的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小,有待调整。3.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部分学生就业规划不明确,学校就业指导不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建议

 

1.加大对学生在学校、社会、休闲、娱乐、竞技等与体育相关领域的培养,具备各种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2.关于优化课程体系方面,专业结构的调整应在保留传统专业的基础上,以创新为目标,增加交叉学科的设置。3.保证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锻炼,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并认识自身的不足。

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范文2

关键词: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立体化;教材建设

一、立体化建材的概念

关于立体化教材,国内、外有多种说法,有的叫“立体化教材”,有的叫“一体化教材”,有的叫“多元化教材”,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要为学校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满足教育市场需求,形成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改革。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不仅要体现在教材载体形式的立体化,而且要致力于教材使用方式的立体化、教材涵盖教学环节的立体化以及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并且将以上这些观念贯彻于教材建设的实践中,从而使立体化教材的建设能够全方位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建设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立体化教材

(一)立体化教材的内容

立体化建材就内容而言,有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等。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主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它是包括符合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全部知识点的教学信息的载体,应该非常强调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教师参考书与主教材配套,书中应含有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供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和自己的理解选用,体现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习指导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最需要了解的是本门课程的要求是什么?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重点?如何学好这门课程?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学习指导书应该明确地回答这些问题。试题库或习题集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试与评价的。几种内容用不同的编写方式呈现给教师和学生,它们之间既有重复、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有机的整体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二)立体化教材的表现形式

建设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立体化建材,从立体化教材的表现形式上讲应有纸质教科书、音像制品、电子、网络出版物等。纸质教科书和音像制品大家比较熟悉,而电子和网络出版物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教育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而产生出来的以软盘、光盘或网络服务器的硬盘为载体,以网络为传输手段的新型出版务,可以分为电子教案、电子图书、CAI课件、试题库、网络课程和资料库等六类。

电子教案是为教师在多功能教室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复习服务的,将教学内容提纲挈领地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给使用者,通常用PowerPoint_发,用光盘或网络服务器存储。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开放性好,教师在拿到范本后可以随意修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学需要,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电子图书又叫E-Book,它将教材用特殊的数据格式数字化以后存储在网络服务器或存储卡中,用软件或硬件阅读器阅读,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信息的携带和存储问题。目前已经有很多产品问世,正在逐步扩大市场,可能会对传统的出版界带来冲击。

CAI是可以单独运行的教学软件,通常用专用的开发工具开发或者直接用高级语言编程。主要目的是用动画、仿真等技术讲解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如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发动机的启动过程等),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辅助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试题库包括试题管理系统和大量在科学的指标体系控制之下的试题,在成卷策略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完成试卷的抽取工作,为制卷做好准备,或者提供给学生进行在线测试。

网络课程网络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它是通过网络表现的课程的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中以Web页的形式呈现给使用者。支持学生自主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先进的学习方法。资料库是采用数据库技术在教学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系统,按学科或按课程将教学资料以知识点为单位、以微小课件或不同媒体(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流媒体等)为载体的文件为表现形式,按科学的存储策略组织起来,用光盘或网络的方式提供给使用者。

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立体化教材建设

建设《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立体化教材,可以克服以往教材形式的单一、提高其适用性,满足现代学习者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为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促进优秀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与合理运用。

建设《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立体化教材,就内容而言,应考虑主体知识、案例及案例分析、习题试题库及答案、教案、课件、学习软件、自测(考试)软件及其他内容的提供。

建设《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立体化教材,就外在形式而言,可分为有主教材、辅教材、配套电子资料(电子资料库)、教学网站;或分为纸质教材、音像制品、电子资料、网络出版物等。

建设《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立体化教材,就服务对象而言,应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资料。建设《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立体化教材,还应抓住以下三方面进行:

1.能够反映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突出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性特色,支撑职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育教学、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以满足《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需要。

2.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逐步形成能够方便查找,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学习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立体化教材。体现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利于示范引领启发式教学、参与式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3.对接职业标准和汽车发动机维修岗位要求,及时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更新维修教学新内容。

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范文3

关键词: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98-04

1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演进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体育学院率先试办新专业,武汉体育学院在1985年开设体育管理专业,之后各体育院校相继开办心理学(体育心理方向)、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天津体院早在1993年开办社会体育专业,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 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点1999年有14个,2001年有31个,2003年有68个,2004年有106个。教育部公布的《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中2006年将又增21个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点,至2006年9月,招收社会体育本专科的院校超过200所。招生院校扩展至农、林、工、综合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范围和招生数迅速成为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的第二大专业。

2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现状中的困境

2.1目标定位混乱,大多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雷同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答案是不清楚的,不仅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领导,任课教师讲不清楚,学生更加茫然,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表述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笼统、宽泛。在培养目标本身不明确的情况下,各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各自为政,很多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大同小异,这种做法在体育学院所开办的社会体育专业更为明显。造成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类型雷同,培养方向不明确[1]。社会体育专业无法形成相对统一的培养规格,主干核心课设置不科学、重复性高。

2.2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方向过于细化调查发现各校社会体育专业共有不同专业方向16个,专业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一所院校针对自身优势确立少数几个专业方向是有利于培养有特色应用型人才的,但多达10余个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且各专业或专业方向相互近似会导致人才知识结构的薄弱,综合素质的缺失,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形成社会体育专业核心的培养目标。要找到属于社会体育专业核心的专业方向。

2.3社会体育专业学科建设尚未成熟,学科体系不完备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专业教材和专业参考书非常缺乏,各院校往往通过选择相邻专业或其他专业的相关教材,自编讲义作为替代教材来解决教材短缺问题。在2004年8月已出版了一批社会体育专业的系列教材,该教材的学科性强,但专业性、实用性明显不足,教材的权威性还有待提高。目前课程类型结构和内容结构的不合理性,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

2.4招生的盲目扩大与学生专业思想的不稳定据了解,体育学院的毕业生和西部院校的毕业生最大的就业途径仍是体育教师,从事学校体育教育的人数大于直接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人数,没有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的特征来,其中各院校培养目标的错位,招生对象不适应专业发展,招生人数过大均与就业状况不理想有直接关系(表1)。

2.5各校的实习没有针对性,缺乏实习基地由于目标性不强,实习要求不系统,实习成绩评价不规范,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实习效果不佳。同时,除个别学校外,大多数学校的产业营销实践基地没有建立,主要是靠学生自己依靠家庭关系到企业里去实习,很难有稳固的实习效果,最终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各校可与体育公司俱乐部建立良好关系,让学生参与市场调查,了解体育公司的市场运作,成立实习基地,培养和输送人才,并相应将实习时间延长(如从1个月延长为6个月),让学生实习不走过场。

3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误区

3.1将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目标定位的误区目前,由于没有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社区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者都是业余的。很长时间内,国家都不可能在各社区内设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业余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不可能从工作中获取足够谋生的收益。目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毕业就业工作现状验证了上述观点(表2),事实表明预期中的社会职业需求(社会体育指导员)并没有成为现实的实际情况。

3.2将体育行政事业管理工作作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明显不合适现在的事业单位体育行政工作主要集中在各级体委部门和教委的体卫处,长期以来体委的行政岗位一部分来自于退役的运动员,另外来源于公务员的考试,教委的体育干部主要从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中选拔,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是没有可能直接走上行政岗位的,既使体育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极少有直接走上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岗位。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只能是面向社会,面向方兴未艾的体育产业市场寻找就业工作的突破口。同时,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目标定位细化为某一具体岗位,会使毕业生出现知识面狭窄,能力培养不足,专业素质单一的问题。

3.3将体育新闻,体育旅游作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也不切实际培养目标应符合社会的需求[2]。根据有关资料,全国目前有600多所院校培养新闻专业人才,新闻人才的供应已大大供过于求,新闻专业已成为国家严格控制设置专业。同时,相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条件,对比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较低的入学文化成绩,以体育院校为主的各类院校欲想在新闻职业市场已饱和的情况下,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就业市场分一杯羹是勉为其难的。同理,我们想培养出合格的体育旅游人才在目前的招生政策和办学条件下,也是不太可能达到理想效果的。

3.4将保健康复作为培养目标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冲突教育部批准设置的运动人体科学为正式专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方向都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接近,将之归并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门下更合乎情理。社会体育专业应该明确培养目标,一种培养目标是不能同时包容几种规格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的人才。我们不可能用一种模式高效率地培养出几种不同规格的专门人才,更不可能用几种不同的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培养同一种人才。

4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误区产生原因的反思

4.1对社会体育概念理解的偏窄传统看法将社会体育等同于群众体育,或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认为社会体育是群众体育的组成部分,是群众体育的下位概念[3]。笔者认为,这种理解使社会体育概念的外延狭小,直接会形成社会体育工作就等同于群众体育指导工作的观念。从国民对“社会”一词的理解出发,从广义角度来看,存在于社会时空的一切体育现象均属社会体育的范畴,以这种概念来定义社会体育,社会体育的外延就大大增加。在这种概念下进行专业目标定位时,职业选择范围就很广泛,而根据实际社会的需求,会发现体育产业人才职位的巨大空白。

4.2专业论证中培养目标定位的失误最早的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论证将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培养目标是一大失误,一个专业从诞生起就将培养目标定位搞错,势必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会造成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不能适应职业市场需要。专业论证中将群众性体育的组织管理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是依据如下判断:国家体育总局颁布《2000―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要求10年内,大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体育人口达40%左右,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的每400人配2―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至少需要65万人。这一判断本身不准,事实上,公益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能成为一个有稳定收入的职业,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可能,专业论证中预期中的社会职业需求并没有成为现实情况。

4.3《专业目录》的失位1998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是现有规范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唯一的政策性文件,对各院校确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有直接影响。教育部《专业目录》中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过于笼统、宽泛,各校以此为依据难以确定目标定位,失去了政策性文件应有的指导性作用。从《专业目录》中分析:将“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放在培养目标表述的首位,会给人造成一个明确印象,即“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主要是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咨询指导”主要是从事健身指导工作的认识。各院校基本上按照此理解确定各校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但事实上,把这种认识放到客观现实中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其错误,造成误区。《专业目录》的规定在现今时期,需要根据职业市场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

4.4办学者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的缺憾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既受学校类型和办学定位的影响,又受办学者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了解程度的制约。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方式不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需要有全局的观点,了解全国各地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特征和趋势,才能把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目标。现实中除体育师资和教练员职业之外,大量需要的是体育产业领域中体育市场的营销和开发人员、各类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健身教练。一个只有体育教育背景不走出校门,不走出行政领导岗位,没有经营体验的所谓专家是很难找到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真正之所在。

5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和再认识

5.1推行通识教育和完全学分制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素质的新型人才,推行通识教育及完全学分制是很有必要的,实现这一目标很重要的一点是将人才的个性化教育落实在培养的每一环节上,而学分制将成为能够把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与教学实施的公共性结合起来的一项制度,通过完全学分制的改革,筑起文理大平合,改变窄口径专业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大一年级进行文理通识教育。现行各校的通识教育受教育部课程设置的限制,公共基础课大同小异,其中以思想政治类课程为主,各校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增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全面,基础更雄厚,并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和外语的教学。

5.2重视社会需要的实践技能和知识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灌输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日后工作的实践能力为准则,现有的课程体系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生毕业时不能掌握立足的生活技能,课程中团队协作精神等人际交往课程比例太少。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认为“中国大批量的毕业生中没有几个能够在服务输出产业中顺利工作,毕业生所受教育无法获得在企业工作所需的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技能。大学所采取的一种理论性的,以书本为主的,以事实为基础和向老师学的教学方法,日趋落伍。改革开放20余年我们没有培养出科学大师,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率也不高,说明我们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大学生没有文理通识知识的熏陶和学术自由氛围的潜移默化,其自由完善人格精神就难以建立。

5.3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培养人才的能力结构相适应社会体育表现为参与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参与动机的多样性,内容形式丰富性,活动范围广阔性等特征。[4]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社会体育人才的能力结构由基础素质(语言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道德修养水平、完善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知识结构(人体科学及人文知识、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锻炼指导知识、外语和计算机知识)、专业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公共关系能力、营销策划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健身技能指导能力)三方面组成。

5.4重新确立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不能从一种固定的职业角度考虑,社会体育专业目标定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是各具特色的。笔者认为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健身技能指导人才是需要量最大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福建师大学者林向阳等(2003年)通过调查也得出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前二位的人才是体育器材公司的营销人员和体育俱乐部的经营开发管理人员[5]。首先,体育产业领域真实的社会需求包括体育用品业、健身娱乐业、新闻传媒业、赛事的经营管理业与体育经纪人等行业[6],这些行业最急需的是懂体育的特点,又懂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专门性人才。其次,从历年的市场岗位需求来看,营销岗位的需求量一直是最大的。第三,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迅速,目前全世界50%的体育用品由中国制造,体育营销人才的需求量是极大的。第四,现实生活中,营业性健身场馆需要大量的健身教练。但合格的健身教练,决不能只会跳操、打网球。在竞争激烈的商界,健身教练也需具备丰富的经营和管理知识,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健身教练从广义角度也属于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的范畴。

5.5开办社会体育专业院校的办学定位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学校类型和目标的简要表达,是高等院校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反映出高等院校适应市场需求的领域和层面,它影响了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模式。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漫长的办学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固定下来的。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包括北京体育大学在内的体育院校被确定为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院校,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院校一个重要特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开办社会体育院校大多数属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院校,结合社会体育人才的知识特征,因此,开办社会体育专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地方性、有特色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各院校办学定位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5.6社会体育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区别为统一认识,改变名称过多而造成培养目标雷同模糊的现象,迫切需要明确社会体育专业核心的培养方向。社会体育专业核心专业方向是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和体育健身技能指导,社会体育专业完全能够培养出合格的体育经营管理和体育健身指导人才,各校在核心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特色专业方向。由于体育传媒人才知识结构与上述人才知识结构差异较大,加之新闻为国家控制专业,应由现有新闻学专业担负起培养体育传媒人才的工作。教育部在2006年新设立的专业――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就解决了社会体育专业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该专业将成为争夺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市场的竞争对手。

6小结与建议

6.1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表现为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雷同,或培养目标过于细化,使得专业的核心培养目标不明确,造成各校培养目标定位极为混乱。同时,师资队伍水平低下和实习效率不高已成为专业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最终导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建议停招社会体育专科学生,适度发展本科专业,在办学方式上充分考虑联合办学。

6.2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产生困境的多重原因造成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产生困境的原因是:对社会体育的概念理解的偏窄;社会体育专业论证中将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培养目标是一大失误;《专业目录》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过于笼统、宽泛,失去了政策性文件应有的指导性作用;办学者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的缺憾,以致不明确真实的社会需求。

6.3不同类型、不同地域高校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要形成特色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水平不一样,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各具特点,各地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种类也不一样,因此,各地区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高校在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完全可形成自己的特色。要充分鼓励各校根据区域特点和自身办学特色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实现课程形式的多样化,课程结构的弹性化,要利用本校有利资源,在专业定位上体现特色。

6.4改革现行的招生办法和术科教学方式从事健身教练工作的人员需要有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而这一水平在进校前就应有一定基础,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的需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亲和力等。一些院校在招生时以体育专业名义招进来,在1~2年级不分专业,在3~4年级根据个人爱好、特长、成绩,结合学校的宣传动员工作,最后由学生与社会体育专业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这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有利于社会体育专业找到更适合自身各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建议社会体育专业的术科重点只开1~2门运动技能,并保证教学学时,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

6.5尽快制订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指导纲要由于社会体育专业相对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时间短,培养目标也不明确,造成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式针对性不强,学生就业无方向,职业无固定选择,各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不尽相同。因此,为确定社会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区别,明确社会体育专业核心的专业方向,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一个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指导纲要,这对学生就业有利,学校制订教学计划也有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善云.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制约因素[D].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4.

[2] 孙思哲,李俊辉.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108-111.

[3] 李建国,等主编.社会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2-3.

[4] 李正荣.武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3):103-105.

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范文4

关键词:休闲体育;训练营;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1(c)-0141-03

从2007年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招收第一批本科层次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开始,目前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已达10余所。各院校结合本地实际和院校特色,围绕专业定位、教学大纲、方向设置、培养目标等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索。在中国知网的收录文章中,以“休闲体育”为题名检索,篇目多达2799篇,且在以每年不低于300篇的速度增长,其中92%为2007年以来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亦是相当广泛,涵盖“休闲体育行为、休闲体育意义、休闲体育与幸福感、区域休闲体育发展”等多个方面。但在学生实际就业过程中,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并未突出新专业的优势,不少还是如同传统体育专业一样,做了初、高中体育教师,有些甚至未能就业。在休闲产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使之真正适应社会需求尤为重要。

1休闲体育专业核心能力的确定

大学生核心能力是指大学生各种能力的核心,是其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形成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竞争力。[1]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联。在论及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国内各校大同小异,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相对比较模糊。以最早开设该专业的武汉体育学院为例,该校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特色在于“既具有较强休闲体育运动技能、能够从事休闲体育运动指导与训练,又系统掌握管理、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从事休闲体育经营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开设文化传播、户外运动、健身指导三个专业模块的艺术类院校河北传媒学院则“旨在培养能够掌握休闲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拥有休闲运动项目专长,具备把握休闲体育活动规律和洞悉休闲体育市场能力,能够从事休闲体育活动管理指导与推广、体育旅游与开发、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与设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传统师范院校淮南师范学院培养“具有休闲体育活动实践指导、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休闲体育活动组织策划和休闲体育教学培训等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重实践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院校的培养方向则更加广泛,常州大学期望“毕业生可在休闲体育相关企业、政府或公益机构、休闲体育事业机构、大型国有企业等单位就业。培养具有集组织管理、实际运作、开拓创新为一体的休闲体育的领军人才。”英美等国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以培养休闲体育、健身健美、娱乐竞技体育等体育休闲娱乐业指导、休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休闲体育场所规划与布局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型的管理人才。[2]我国台湾地区将美国运动与休闲教育模式融入本土,发展相对较早,目前已臻于成熟。在本科层次上偏重于应用教育,以管理方向为培养重点,在研究生培养中,以运动与休闲教育的师资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为主。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例,明确讲“体育、竞技、运科、运休及餐旅专业学科知识能力;体育运动行政实务规划及执行能力;体育运动相关证照考取能力;指导及推广体育运动相关活动能力;体育运动学术研究能力”等五种能力列为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对比国内休闲体育专业的要求,台湾地区的要求更易懂、更清晰,也更具可操作性。结合国内外关于休闲体育专业就业能力的要求,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应该至少具备三个层面的能力:在技术层面掌握熟练的运动技能,可以胜任大众健身、高尔夫等休闲体育运动的指导;在管理层面具备扎实的组织管理能力,可以从事活动的组织管理以及活动场所的运营管理;在理论层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积淀,可以胜任新产品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2休闲体育专业训练营开设的必要性

训练营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集中开设的短期强化课程。在社会知识快速更新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课程采取训练营模式,如社会上热度不减的减肥训练营、口语训练营等。在休闲体育专业开设系列训练营,是与其专业人才培养样紧密结合的。

2.1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习惯不佳

目前休闲体育专业所招学生均为通过“专业考试+文化统考”进来的学生,他们在高中阶段文化课成绩不佳,学习能力不及文化考生。进入大学时,文化课成绩也只有同等分数线的60%~70%。因此,他们进入大学后,只想学习专业课,对于公共文化课学习普遍吃力,不感兴趣,特别是外语、数学等高中基础课程。他们厌学比例很高,“厌学”与“阶段性厌学”的比例高达76.90%;厌学程度也相当严重,“很重”和“较重”比例高达46.50%。[3]而在体育生的日常考核中,无论是日常专业课程,还是专业技能赛事,专业技能优秀的学生更容易获得认可和发展机会。为此,很多学生认为只要专业优秀,自己就是最优秀的。因此,他们愈加不重视文化课学习,学习能力越来越弱。作为体育学和休闲学交叉学科,社会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健身教练或者社会体育指导员那样简单的要求,而是素质全面的复合型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当前社会需要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不仅要能在休闲体育项目上指导那些需要休闲体育技能的民众,还要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才能和对新兴项目的学习能力。而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更高层次的发展正是取决于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恰恰是他们最为欠缺的。当前流行的时尚运动,多为从国外而来,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外语成绩普遍不好,多怀有怯懦的心态。学习这些运动,要完全依靠别人翻译的文献效果要大打折扣,甚至要错失许多发展机会选择训练营课程,则可以较好的解决问题。集中时间强化训练他们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国学内容等,时间段、内容丰富、又富有变化,比较容易吸引他们的兴趣。

2.2休闲体育项目更新速度快

休闲运动是在社会快速发展中兴起的,也会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进一步丰富。当前不少院校开设的高尔夫、户外旅游、健身健美等都是近年来社会关注度和开展程度比较高的运动项目,一些有条件的院校则已经在开展皮划艇、帆船等水上项目,而这些运动在数年前则不为人看好。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休闲体育项目的基础设施、参与人数、更新发展速度都是空前的,一些新的休闲运动项目也正在兴起。从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老年健身项目一定会成为社会的热门关注,国内还鲜有高校涉及,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休闲运动技能是其就业的根本与保证,也是立足于休闲体育产业市场的关键所在。休闲体育产业市场竞争瞬息万变,扎实娴熟的休闲运动技能是其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多掌握一门项目技能,就多了一项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但无论当前学校开设何种项目,都不可能穷尽社会所需要的休闲运动项目,在现有的教学大纲内也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如此多样化选择。而社会上,休闲运动一般是高薪阶层的活动,社会培训机构动辄上万的培训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此时,通过训令营的模式让学生学会项目的初步入门,让其以后自行摸索进步,成为比较合适的补充选择。一是可以弥补专业教学的不足,让自己掌握更多的休闲项目;二是可以让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休闲产业市场始终保持紧迫感,不致松懈。

2.3休闲运动参与对象的要求

目前参与休闲运动的人多为城市的高薪阶层,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视野开阔,处在时尚运动前沿。他们兴趣广泛,从世界大事到民生问题,无一不是他们谈论的话题。如果要与他们有很好的沟通,必须要与他们的视野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否则就会留下“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印象,错失机会。在现实的发展中,也确实如此。以户外运动为例,目前比较优秀的户外机构创始人或领军人物多为非体育专业出身,如孙斌、曹峻等。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也发现了类似问题,认为应增加通识课程的比例。[4]从当前休闲运动的运作模式来看,基本上也是训练营模式,即在短期内对休闲运动的爱好者进行入门或强化集训,培养其爱好,发掘潜在人群。学生在校期间,采用一定数量的训练营模式对其进行术科技能或综合素质课程的强化培养,可以让其更好地了解训练营的运作模式,在毕业后实现工作的无缝对接,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3“训练营”的设计与实施

如前所述,休闲体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熟练的运动技能、具备扎实的组织管理能力、新产品的研发能力等三项核心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及每一阶段的不同任务,设计了不同类别的训练营。

3.1一年级学生特点、任务及配套训练营

大学一年级,他们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一方面,他们成为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的主体,给校园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另一方面,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老师,离开了父母、亲人独自在学校生活,他们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这包括对环境和学习的不适应。为此,独立能力的培养是他们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大一的学生,思想上处于最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最脆弱的时期。他们对未来目标的确定,绝大部分的学生是比较模糊的,这恰好体现出很强的可塑性。这一阶段训练营的目的在于重点培养其的独立生活能力,逐步剥离家庭依赖感;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专业学习的信心;初步确立结合专业的规划目标,并落地实施。可配套进行的训练营包括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感恩父母的生命教育成长训练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新生学习力训练营,适应大学生活的新生适应训练营,学习与人沟通的人际交往训练营,认识专业的休闲常识训练营。

3.2二年级学生特点、任务及配套训练营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已基本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开始较多地接触专业理论的学习。随着大学生活神秘感的消失,他们较多关注自己的目标,主观性很强,但对于很多问题欠缺缜密的考虑,常表现出一种年轻人常有的冲动及“三分钟热度”,这一点在休闲体育专业学生身上特别明显。随着学习的深入,部分对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感兴趣,但又不知从何下手;部分同学开始觉得专业学习无所谓,自己将来也不从事与此相关的职业,热衷于经商、兼职、谈恋爱等,对学习抓不紧,出现挂科。这一时期的训练营应以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理论为主,结合休闲体育专业的特点,让学生在当前流行的体育项目中找出1~2个感兴趣的项目。同时开展有创意的活动,诱发学生创新意识,让其对专业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可以配套进行的训练营包括旨在让学生学会管理自我时间的时间管理训练营,培养学生基本领导力的领导力训练营,培养学生水上运动兴趣的泛舟训练营等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训练营项目。

3.3三、四年级学生特点、任务及配套训练营

大学三年级是关键的一年,思想日趋稳定,对今后的规划也有了大致的方向。大三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理论基础的状况,确定自己在众多专业技能课程中选择未来发展的“突破口”,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配套训练营:职场训练营、礼仪养成训练营让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管理的情绪管理训练营,增进国学知识的传统文化训练营,了解西方文化常识的西方文化起源训练营、训练初步科研能力的学术训练营等。大四学生行为和四项基本定型,此时的核心任务是就业或深造,因此,重点是岗前培训和创业创新训练,引导学生充分客观认识自己,进入社会之前,把该补的知识补回来。可以配套的夏令营包括职业规划训练营、社会适应训练营、创新能力训练营等。

4目标意义

训练营是短期的、灵活的,可以根据时间和内容做必要调整。采用这一形式,可以将需要掌握但又不能尽数容纳的个性课程、人文通识课程以训练营的形式展现,是一种有益的教学补充和探索。同时,训练营模式将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必然会提高其对自身的关注,进而达到促进核心能力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余斌,李春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M].重庆出版社,2013.

[2]曹士云.中外休闲体育专业现状与特点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62-64.

[3]何录兰,谭朕斌,李儒新.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厌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1402-1403.

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范文5

关键词:高职;体育保健;核心课程;实习技能

一、研究目的

跨入21世纪的休闲体育时代,崇尚健身,广泛参与体育活动,已经成为新世纪、新生活的标志和崭新的社会时尚。专家预测,全民健身服务市场将是我国体育产业最大的市场。主要包括体育健身、健美、休闲和娱乐、体育运动处方指导、营养和养生知识的普及、体育保健咨询以及健康管理的体育干预等方面的体育服务。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目前我国体育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已势不可挡。社会体育市场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必须要从常规体育人才和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向社会化体育专业人才上做出转型。各大专院校在积极适应市场需要的同时,增加应用课程的见习、实习机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逐渐深化、巩固,同时加强和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形成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一体化培养模式。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北京体育职业学院高职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进行调查、研究,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体育保健专业目前实习就业面临的主、客观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课程设置与调整策略,结合体育保健专业自身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符合体育保健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适应就业市场人才规格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高职体育保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访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库以及中国体育信息网、国家体育总局网等网站,查找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为选题和论文报告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专家访谈法

采用走访、电话等多种方式对多年从事运动人体科学领域的专家、企业高管等进行访谈,收集专家诸多宝贵意见。

3.调查问卷法

根据研究任务和需要,将针对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关问题制成问卷,向相关院校的专家、老师和学生发放,以获得本课题的第一手资料。

4.实验法

通过教学、实习实训实验对体育保健学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改革的效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束后,通过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5.逻辑分析法

运用对比、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对查阅的文献资料、调研结果、专家访谈意见、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和总结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实习应用适配性的研究结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思路尚需调整

目前全国开设相关专业方向的院校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医学院校的康复治疗专业;第二类是体育及师范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第三类是职业技术学院及民办的专科学院,此外还有相当部分卫校亦设此相关专业。从课程设置看,因培养目标有所不同,课程设置有重叠、交叉之处,但很多院校专业课程开设不够系统,基础理论课程和技能培训课程比例失调,基础课程教学时数所占比例偏高,导致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体育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普通高校培养的则是偏重于理论研究型或应用设计型的人才,突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体育高职院校发展有自己的空间,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满足社会和体育行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范文6

摘 要 为了完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能充分发挥本身的各种功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体育人才提出的要求,在广泛借鉴现有课程评价标准与模式的基础上,文章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评价原则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能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课程 评价原则

一、前言

教育计划中的任何课程都是基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而设置的,那么课程教育的目标是否实现当然需要通过评价才能够得到证实,因此无论教育观念发生怎么的变化,无论实施怎样的课程改革,评价都是必需的。体育课程当然不能例外,体育教育课程评价可以借鉴普通高校课程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对体育课程评价时应注重体育教育的特点。

二、课程评价概述

课程既是教育系统的核心,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评价,即是价值判断,从本质上说,评价是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揭示个人、社会、自然的价值,建构价值世界的认识活动。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部分,主要是对教学内容和范围进行评价,即开设各门课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效益性评价等。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只有系统、科学的课程评价才会使课程设计更规范合理,决策更科学易行,实施更富有成效。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涉及许多方面:包括评价主体的目的、评价的过程与方法,有关课程的未来发展变化的影响等。

三、体育教育课程评价的原则

依据普通高校课程评价的界定,体育教育课程评价则是根据体育教育自身的特点,以某些科学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对体育教育课程的方案、内容、活动及其社会效果等相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实践活动。它包含两个方面,既是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是对体育教育课程本身的评价。体育教育的课程评价不仅是对教与学成果的测定,也是对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各项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性的检查。体育教育课程评价依据体育教育自身特点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事实判断是对事物进行量或质的记述,是对事物的现状、属性与规律的客观描述。它的最基本要求是客观性,即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事实判断是课程评价活动的基础,因此评价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客观公正,符合实际,要协调评价者之间的价值观念,最终形成对成人教育课程客观一致的评价。

(二)重视学习性原则

根据认知心理学,学习的发生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主观图式的过程。因而,在对体育教育课程进行评价时,唯一的出发点是,一切以促进学习者有效的学习为目标。所有的学习活动和资源都要与体育教学密切相关,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合适的教学和学习为前提。

(三)相关性原则

体育教育课程评价的目的应与体育教育课程目标高度一致,对于体育教育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必须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能背离这一目标。体育教育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集合、权集合和测量标准应完整、准确的反映目标,借助于指标体系的指挥导向作用,促进目标的实现”。

(四)多元性原则

传统课程评价主要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体育教育课程评价不仅仅要关注课程内容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多方面的因素。不仅要关注体育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体育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做出评价,而且要注重体育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察,关注体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学生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现和发展体育学生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树立自信。我们既要重视课程实施的结果评价,更要重视课程实施的过程评价,把课程实施评价变为教育、指导、反思和改进的过程。

四、结语

以上仅从四个方面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评价的原则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根据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理念,还应该有其他原则等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实际评价过程中,上述几条原则不是孤立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应该综合运用。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只有认真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使评价工作得到顺利、有效地宣扬,才能使评价功能得到真正的加强,才能使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得到进一步的发扬,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尽快辉煌。

参考文献:

[1] 肖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考核内容与办法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6):808-810.

[2] 林智中.课程评价模式及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7(9).

[3] 肖波.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成绩考核的实践内容[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