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并购带来的启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并购带来的启示范文1
摘要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经过了多次修订,意味着债务重组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对企业经济事项影响很大,能产生一系列的财务效应,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做一下简单分析,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效应中得出一些启示。
关键词企业控制权并购重组财务效应
并购重组是两个以上公司合并、组建新公司或相互参股,同广义的兼并和收购是同一意义,泛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企业并购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具有多方面的效应,有协同效应、扩展效应、社会福利增加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分散企业经营风险,还能通过并购达到一定的规模,增加企业市场占有率。
1.并购重组启动的意义
企业并购重组是搞活企业、盘活企业资产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企业并购融资大多采用现金收购和股权收购支付的方式,但是随着上市公司并购数量急剧增加和并购金额的增大,现有的融资方式已远远不足,上市公司则通过资产置换、兼并、收购等商业行为进行强强联合。企业的并购重组推进了企业内部改革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在我国经济制度里,并购重组成为市场经济的一种体制。据报道,我国九大行业都进行过并购重组,主要包括钢铁、水泥、汽车、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造船、稀土、电解铝和农业等。据统计,这九大行业共涉及900家左右上市公司,占到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一半,总市值超过4万亿元。尽管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因多样化,但初始动机总是与节约财务费用、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联系在一起的,其直接动因就是财务协同效应,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即并购重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产生财务效应。
2.并购重组财务效应的理论分析
洛梅尔特曾经对上市公司提出,通过股权并购重组可以实现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目标和方针。而康愚、徐家祥早在2005年曾经发表对企业并购重组的看法,他们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股权并购重组可以有制衡的股权结构,同时对企业的财务效应将会有利。针对企业并购重组给上市企业所带来的影响,一些学者和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研究和分析的结果可以分为两种观点:
(1)企业并购重组后可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正面的财务效应。例如企业可利用税法中的亏损递延条款实现避税目的,因为亏损企业往往有可观的累积税前未弥补亏损;再有体现在股票市场上,并购往往传递一个信号:被收购公司的股票价值被低估了,无论收购是否成功,目标公司的股价一般会呈现上涨趋势,对于股东来说股票上涨,就意味着财富的增加。另外企业并购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经营风险以及提高市场占有率等。事实上,早在2009年国家发改委就曾经提出了有关行业关于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状况,同时还指出造船等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苗头,随着这几个行业的并购重组,改变了企业生产产能及经营状况,使几个行业的经营业绩有亏损转变盈利。
(2)企业并购重组并没有真正提高企业的营业绩效,产生负面的财务效应。一方面由于新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确认为当前损益,加大了上市公司操控利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企业重组后大量不良资产难以消化,资源不能合理配置,加大财务风险,影响资产报酬率。而且很多企业并购重组都是为了短期获取财务利益,而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来看,重组后的企业如不能充分融合,取长补短,终将会被其所累。
3.启示
(1)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实施,关键是对并购后资产的整合。
整合泛指广义。主要包括:动机和目标、产业化、资源化以及文化。动机和目标主要针对企业为什么要去并购重组以及并购重组后企业所要进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与规划,从而推动整条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真正使被并购企业的产品结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等方面发生实质性改变。整合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因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实力对于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而企业文化都带有本国或本民族文化气息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同样也不可能消除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利用并发挥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国有、民营甚至是外资企业参与并购重组十分重要。如果企业在重组后能够构建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形成新的企业价值观,就能够从形式并购重组走向实质性“融合”,达到并购重组的 “双赢”或“多赢”。
(2)企业应从长远效益出发,避免盲目跟风
在推动企业并购重组的同时应做到:细致调查研究、反复甄别。科学全面规划企业反战战略、确定目标、实施有效控制和评估。 加快并购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淘汰落后产能,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使企业在并购重组后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健康发展。
4.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经济制度下,并购重组不仅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体制,同时也是对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解决企业的债务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效应,从而推动企业以及整个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心福.股权重组财务效应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6).64-65.
[2]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9)--控股权市场与公司治理.上海:上海证券交易中心2010.136-149.
[3]邓磊.国内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研究综述.科教导刊2010(10).108-109.
企业并购带来的启示范文2
[关键词]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理论企业并购
一、引言
当前,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规模经济的重要性逐渐显示出来,追求规模经济的行为日益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去。特别是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实现规模经济更是成为主要研究热点,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多是通过企业并购,通过并购,使企业在优化产业组合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在生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二、规模经济理论综述
规模经济理论最早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大原因,同时认为分工又受制于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量的大小。自亚当?斯密之后,马克思以及斯密理论的继承者阿林杨格也都从分工角度对市场与经济规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之后,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规模经济”概念,他利用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理论来说明规模效应,。认为报酬递增是由于企业扩大其不动产而获得了种种新的大规模生产经济。马歇尔以后,穆勒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从节约生产成本的角度论述大规模生产的好处。还有些经济学家,比如科斯、张五常、黄有光、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等从交易费用的节约和内部化优势方面探讨组织管理的规模经济。巴克莱、卡森和拉格费等则沿用科斯等人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内部化引起企业规模经济的原因。哈伯勒(Haberler)进一步发展了规模经济理论,他创立的机会成本说为企业并购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见,关于规模经济的理论已经日趋成熟,现在重点已经从理论方面转向了应用方面,当前在规模经济理论的应用方面的一个重点就是企业并购,美国的企业并购从19世纪下半叶产生至今已经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规模扩张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并购理论,详细分析了企业规模扩张的一条重要途径——企业并购。并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分析来说明这一点.
三、企业并购与规模经济的关系
对于企业并购与规模经济的关系主要有两种理论:
1.规模经济理论
研究证明了企业规模(或产业集中度)与企业的利润率成正相关关系。在资本较为密集的工业里,集中度较高的大企业可以比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其根本原因在于集中度高的产业中,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比中小企业低,企业规模扩大带来了单位成本的下降,超过了集中度提高价格上涨的效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高于平均数。这种成本优势就能增加工业产出的份额和减少单位成本,同时,联合生产经济即范围经济带来的成本减少也是显著的,这方面的成本利益来自于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研究费用、管理费用、营销费用,从而降低了每一单一产品的单位成本,增大单位投入的收益。而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将在并购之前没有运营在规模经济水平上的企业整合,使其获得规模经济,这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效益。
2.经营协同效应理论
经营协同效应的理论基础最早见于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兼并来组织企业会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经营协同效应可以通过横向、纵向或混合并购来获得。对横向并购而言,经营协同效应的来源代表了规模经济的一种形式,通过对同类资源的合并,使并购双方形成了能力上的重要补充,并购后对各方面能力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会带来在短期内通过企业内部投资所难以得到的收益。对纵向并购而言,将同一行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合并在一起,可以获得行业上的规模经济性。企业并购后如果能将并购双方的优势和特长协调与结合起来,并同时消除各自的劣势和不足,这将可以使得企业获得规模经济。
四、企业并购理论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应用
以中国的汽车产业来看,自1953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汽车制造技术和成套装备,建立以年产3万辆卡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厂以来,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汽车工业体系。但是,我国的汽车产业却存在致命的弱点,即企业数目太多,厂家过于分散,生产厂家遍及除和宁夏之外的省区,目前,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厂家数量已超过了日本、美国、欧洲等汽车大国的所有汽车厂家之和,可谓汽车企业数上的“超级大国”,然而我国1998年汽车产量仅为156万辆,只相当于通用汽车公司当年产量的1/6,丰田汽车公司当年产量的1/3.我国1956年至1998年的43年间累计生产汽车1580万辆,而美国1978年一年的汽车产量就是1290辆,日本1981年一年的汽车产量就是1118万辆。目前,国外一般单个汽车企业的最小生产规模是年产40万辆到60万辆,而我国汽车年产量超过10万辆的企业只有一汽、二汽、上海大众和天津夏利四家。与我国125个汽车厂一年生产156万辆汽车相对应,美国3个汽车厂生产987万辆;日本7个汽车厂生产1011万辆,德国3个汽车厂生产427万辆;意大利1个汽车厂生产150万辆。由此可知,中国的汽车产业远远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如果通过资本之间的并购重组,汽车企业可以实现迅速的规模扩张,规模的扩张有利于企业有效降低成本,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赢得宝贵的利润空间,而有了利润保证,才能使资本有效循环周转起来,才能进一步支持在研发、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需要的巨额投资,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85.??
[2]赵全民.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规模经济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147).??
[3]张海如.规模经济:理论辨析和现实思考[J].经济问题,2001,(1).??
[4]王美桃、王海龙、吕瑞亨.规模经济文献综述———以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业为例[J].北方经济,2006,(12).
[5]汤惠.规模经济理论对企业购并活动的启示.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6]徐鑫波,宋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07,(7).
[7]周世中吴国萍.企业并购与并购法[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企业并购带来的启示范文3
[关键词]跨国并购;美国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1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9-0025-06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永恒主题。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中国经济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否成功,实现纵向整合效应和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达到提升效率、增加盈利之目的,将取决于其海外并购实施过程中的谈判能力,特别是并购后的整合能力。笔者从美国跨国并购行为的变迁入手,指出中国跨国并购面临风险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对中国的相关启示。
一、美国跨国公司并购行为的变迁
企业并购行为在当今美国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也是推动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纵向比较可以发现其中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中国企业并购具有指导意义,”。
(一)企业并购动因的变迁
美国企业的并购动因在根本上存在一致性,但客观分析每次并购行为,其差异也是很明显的。较早的企业并购,多因企业自我扩张和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发生。此时,动因主要是:(1)企业对规模经济效应的追求。大规模生产的好处很多,如由分工深化所造成的生产率的提高,管理费用与营销费用的降低等。(2)企业成长的需要。企业长期成长的基本条件是企业所占有市场份额,企业的市场份额越大,企业的长期成长就越可靠。同时,进入一个新经营领域的障碍要大于企业自身所能提供的产量。通过企业兼并或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来控制市场份额借以防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是理想的方法。(3)优势互补,减少风险。导致企业并购行为另一动力来源于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经济愈发展,竞争压力也愈激烈。
近年来,世界竞争已跨越了地区、国家的界限,成为一场全球性竞争,也对企业并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近十年来的企业并购案中,跨国并购的比重日益提高。企业通过并购行为能取得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等方面的竞争优势,甚至包括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并购可以实行经营多样化,可以使企业在某种产品经营上出现亏损,而可以从别的产品的盈利中得到补偿,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口快,也为企业并购提供了良机。
(二)企业并购目标的变迁
一个企业并购另一个企业的基本目的是,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拓展市场,扩大经营规模,获取在研究开发、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控制,巩固其长期获利机会。
20世纪所发生的前几次并购的目标在于争夺国内市场,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并购活动通常都采用残酷的、你死我活的、强行的方式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的目的。进入90年代后,美国再一次掀起的新一轮并购浪潮的目标,就与历次并购浪潮存在着根本差别;许多企业意识到全球激励竞争的压力,利用强强联合,寻求优势互补的效益,谋求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因而占领国际市场,在国际上寻求并购目标,已经成为后两次并购的重要特点。企业并购的目的也从“打败”竞争对手,抢占有效市场逐渐演变为双方走向联合的“双赢”策略。采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法,达到共享市场、共享利益的目的。采用这一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并购成本,减少双方消耗;同时,由于现代企业规模巨大,不管哪一方都不可能轻而易举“吃掉”对方。双方对垒,只能增加双方损失。
(三)企业并购主客体的变迁
企业并购的主体当然是企业,它不可能是政府或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但还是存在着较大区别。首先,企业规模发生了较大变化,它正由过去企业并购中的大企业演化为目前的巨型企业。除少数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外,现在积极从事企业并购行为的巨型企业在过去也曾经经历过多次并购行为。其次,并购主体所属行业随时间的变化发生了较大变动。从行业角度看,前几次并购立足于一些传统产业,而最近的并购行为多发生于一些新兴的、发展迅速的行业,并购主体更多地依靠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完成规模日益扩大的并购行为。
在资本积累初期,由于企业自身资本力量有限,其并购对象往往是一些经营状况不佳、债务负担较重但确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企业。而在现阶段,并购则主要选择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甚至具有同等竞争能力的企业。这样,便于有效降低企业竞争压力,实行市场垄断,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做到“强强联合”。
(四)企业并购程序的变迁
早期并购方式落后,其进程比较秘密,并购主体对并购对象的选择、确定等都是不公开进行的,因而对被并购企业的股东及公众来说,都会感到突然。而现代企业并购更多采用协商条件下的善意收购方法,在双方意向达成后就会公示,因此方法更加科学。目前美国公司并购主要是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其并购程序可以分为聘请财务顾问、确定目标公司、事先在股市上收购、确定差价与出价方式、出价时间,发生通告、双方竞争价、谈判、达成协议等步骤。每一件企业并购案,都是由投资银行家、律师、会计师、出价人、股东等共同完成的。
除上市公司的并购外,国际通行的公司并购都遵循规范的法定程序,首先由公司书面向法院提出申请,法院批准后组建债权人委员会,聘请中介机构代表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财务和债务状况进行评估,制订并提交公司并购计划给法院,法院依法对并购计划是否公平、公正和切实可行进行审核,最后批准计划,并购计划经批准后对各方均有法律约束力。
(五)企业并购方式的变迁
公司并购有两大鲜明的特征:一是并购主体为微观企业,二是并购行为由企业自主决定,政府干预只发生在诸如出现垄断行为场合,且干预方式为法律手段。因此,在并购方式的选择上,企业往往考虑选择一些低成本、高效率的并购方式。
在早期的并购行为中,由于企业规模较小,被并购方不想被自己规模相差不大的企业并购,因此往往设法阻止,采取种种反并购措施。因此并购方式大多是一次性兼并或收购。到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有机加入,有一个阶段盛行杠杆收购的方式。到90年代以后,并购双方更多地采用借助证券市场协商定价的方式完成收购,这是一种善意收购。总体而言,其大致经历了从恶意收购到杠杆收购,再到善意收购的变化过程。同时企业对被
并购的态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早期的企业往往不愿被并购,将被并购看作是“经营无能”的结果。到了20世纪末,许多企业主动寻求大企业并购自己。
二、企业并购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并购是实现企业之间资产重组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手段。从社会角度而言,企业间的并购也是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但中国企业间并购的成本与效益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据有关报道,目前中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只有20%~30%,即只有少数企业在实施并购后赢得了财务优势,提升了竞争力,而跨国并购成功率更低。因此,企业要想通过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就必须对并购计划做出正确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企业并购的成本分析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并购成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并购实施前的准备成本、对目标公司的购买成本和并购后的整合成本。准备成本和购买成本都比较好理解,在实际操作中也容易掌握。在实践中,有一种倾向就是绝大部分实施并购的企业都非常关注购买成本的高低,认为购买成本是决定实施并购与否的核心因素。实际上,购买成本只是并购成本的一部分,多数企业并购的准备成本、购买成本看起来很低,但实际上总成本却很高。在失败的诸多案例中,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对并购后的整合成本准备不足。
整合成本也称并购协调成本,指并购企业为使被并购企业按计划启动、发展生产所需的各项投资。当并购完成后,由于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作为两个不同的企业,其在业务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都会存在显著的差异。要成为一家企业,就必须对这些相异点进行整合,实现一体化运作。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还有两种成本需要考虑,一个是退出成本,另一个是机会成本。退出成本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并购实施扩张而出现失败必须退出,或当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现了不利变化,需要部分或全部解除并购所发生的成本。一般来说,并购力度越大,可能发生的退出成本就越高。这项成本是一种或有成本,并不一定发生,但企业应该考虑到这项成本,以便在并购过程中对并购策略做出更合适的安排或调整。并购的机会成本是指企业为完成并购活动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尤其是资本性支出相对于其他投资和收益而言的利益放弃。充分考虑这―项成本,可以对并购战略作出科学的判断。
总之,企业并购的成本是多样的,企业在实施并购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各项成本的性质和大小,避免对通过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战略的过份夸大和盲目自信。
(二)企业并购的收益分析
企业并购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本经营活动,它产生的动机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和减少竞争的压力。横向并购有利于降低竞争成本,形成规模经济;纵向并购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协同效益;而混合并购能有效降低进人新行业的障碍,获得竞争优势。这些正是全球范围内企业并购兴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讲,企业并购的收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获得规模经济的收益。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达到规模经济。企业的规模经济是由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两个层次组成的。生产规模经济是指企业通过并购,对生产资本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在保持整体产业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各分厂实现单一化生产,达到专业化的要求。管理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由于管理费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使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大减少。
2.合理避税的收益。税法中,不同类型的收益所征收的税率是不同的。因此企业可以利用并购来合理避税。企业可以利用税法中亏损递延条款来获得合理避税的收益。如果企业在一年中出现了严重亏损,或者企业连续几年不盈利,企业拥有相当数量的累计亏损时,这家企业往往会被考虑为并购对象,或者该企业考虑并购盈利企业,以充分利用其在纳税方面的优势。
3.寻找机会和分散风险的收益。在跨行业并购中,一些并购公司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追求高收益,而在于通过并购其他行业的公司寻求投资新领域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同时分散经营单一产品的风险。这种跨行业并购一定要以成功的专业化为基础,不可盲目进行多角化经营。
4.获取融资渠道的收益。一些公司之所以并购上市公司或金融企业,主要在于为自己寻求一条比较方便的融资渠道,“买壳上市”就是这种方式。非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收购已挂牌上市的公司,再以反向收购的方法注入自己的有关业务和资产,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优势企业通过“买壳上市”可以利用“壳”企业的配股和增发新股较为便利的募集资金。
并购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但企业并购并非一并就灵,如美国企业并购成功率不高,难达预期效果。根据凯尼公司的调查,在以往的合并中,约有70%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约有50%合并后利润下降。因此,只有全面正确地对企业并购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并购才能成功,盲目并购只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在国际上强强并购、跨国并购、多元并购的新形势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经验不足,并购的成本效益分析显得更加重要。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约束条件
1.许多并购活动仍然是政府干预的产物,而非“市场驱动”。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对企业购并所采取的大包大揽的购并方式,给购并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大规模开展企业购并活动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但是企业的购并行为毕竟应是基于激烈市场竞争而主动采取的企业发展策略,是一种市场化行为,政府用行政大包大揽的购并方式,不仅背离了市场原则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往往还会给购并的企业带来风险。
2.许多企业的并购动机尚处在较低层次。从企业的并购进程来考察,企业的并购大体由低级到高级经历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和归核化并购四个阶段。所谓归核化并购就是企业围绕其核心竞争力进行相关并购,此谓公司并购活动的最高境界。近年来全球企业的并购中,很多企业正是试图以此来构建新的、更高层次核心竞争力,以期实现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目前,从中国企业成长阶段来看,大多数并购行为尚处于并购的萌芽阶段,其动机受资本市场限制,买壳上市成为部分动机,有的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
3.中国企业监管缺位。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具有先天的不足,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国内时监管上就存在很多不力的地方,到国际市场运作之后如何监管,会不会成本更高?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以中航油事件为例,一定要避免“走出去”成为“流出去”的事件发生。
4.中国经理层在实施并购交易方面缺少经验。并购历史在中国并不长,成熟的并购实践尚待时日,这是中国经理层在实施并购交易以及在管理并购整合缺少经验的主要原因,并购的规模和次数太少,这是直接原因。据研究,74%并购成功的企业缘
由其拥有了在过去5年里操作过3次以上并购实践的经理。因此,加强对企业家阶层的培育,是确保并购成功的关键。
5.并购后管理滞后。企业的并购不管基于何种目的,管理问题最终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公司治理结构不清,致使员工不能投入工作是整合的最大障碍。并购完成后,加强对并购后企业的改造,调整内部治理结构,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转的效率。由于合并前各公司的经营方式的不同,并购后的新公司可能要经历―个艰难的调整过程。(2)是利益调整问题。并购后利益调整在短时间里难以达到协调。因此,整合计划要优先考虑,一是如何留住目标企业中拥有业务技能的任职人员,二是考虑管理层的流失。一项关于管理层留用情况的研究发现,当公司被收购2年后,只有1/10的高层主管仍然留在最高管理岗位上。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收购方在大约1年之内,必须有能力为其所收购的公司配备最高管理人员。如果认为可以“买”管理,这是―个基本的谬误。买家必须为可能失去被收购公司的高层任职人员而做好准备。(3)文化冲突是并购企业整合过程中难以克服的障碍之一。一个看起来高度和谐的组织,或者表面上看能够带来并购协同效应的组织,可能潜在着严重危害双方和睦共处的文化。
6.中国金融市场功能不尽完善。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并购对国内的金融、证券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良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服务,才能降低国内企业的国际并购的交易成本。而国内的金融和证券企业功能不健全,所以只能靠跨国公司的服务,钱给人家赚了,效率还要打个折扣。此外,中国企业国际并购的政务成本同样高昂。就目前来说,一个并购想法产生后,向有关部门报批,获得批准后融资,之后再报审批,政府审批环节冗杂,效率很低。国际化的运作需要成熟的管理制度、良好的金融证券环境,而过多的政府管制以及低效率的金融证券服务使很多有竞争力的企业丧失良机。
四、美国跨国公司并购对中国的启示
1.建立跨国并购扩张战略的梯度优势,形成技术层次互补、技术创新和扩散的良性循环。从世界跨国公司对外扩张战略由“资源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一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趋势以及中国在国际竞争力中的比较优势来看,中国企业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跨国并购起点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应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内形成梯度优势,并逐渐推进其产业高度化。这就需要在跨国并购中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市场,一方面,利用发达国家选择性极强的市场来促进中国企业的新产品的培育和新技术创新,反过来利用这种技术创新推动国内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产品销售和市场的扩张。另一方面,中国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拥有比较雄厚的基础,引进技术可作为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技术来源。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相近或低于中国,在这些国家跨国并购,有利于获取资源和发挥中国大型企业的技术优势,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在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经营活动应该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直接投资重点应以小规模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起点,逐步由纺织、食品加工向机械、电子等劳动、资本和技术相结合的产品过渡。
2.跨国并购是市场行为,应强化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并购动机。在西方国家,公司并购的原始动因主要是缘于竞争压力和追求利润。而中国目前并购行为有时考虑政治因素,追求长期财务利益。中国企业应认识到并购是优化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企业应真正为自身利益考虑,为寻求企业发展从而为股东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出发进行并购活动,体现出获得战略机会、追求协同效应、节约交易费用、分散风险和节约税负等并购的特征。
并购这一市场行为并非完全排除政府的作用,必须要有政府的理解和大力支持,政府应根据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对整个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方面的框架作出整体规划。同时,考虑跨国并购与产业结构改造之间的关系,引导其向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结构的方向发展。政府要为跨国并购的有效性提供具有规范与保障特点的交易条件,注意发挥监管作用,并用立法形式对跨国并购进行控制,做到到位而不越位。
3.大力推行战略性跨国并购,加大同行业强强联合的力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产业整合和发展成为全球并购的主题。通过产业整合产生协同效应,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成为跨国并购的内在动因。在产业集中度上,中国产业分散、企业规模小,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惟一出路就是实行产业整合,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并购所进行的产业整合不但能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而且能有效地削减竞争对手的效能,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使产业组织朝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转变。中国大力推行战略性并购也是适应全球产业竞争的客观需要。
4.重视跨国并购后的整合。应对跨国并购后果有所准备,不能简单地一并了之,大企业是创造的,并非买来的。现今许多跨国并购只强调表面的市场规模,而忽视并购企业之间的实际融合,因而企业合并往往会产生令人失望的结果。美国默瑟管理咨询公司的分析表明,每3例并购中就有2例是失败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市场表现不及与其竞争的公司,甚至陷于亏损。
并购双方的整合是并购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是整个并购中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一部分。整合的目的是使并购发挥作用,整合的成功与否,在企业并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企业并购中应注意以几个问题:(1)制定系统的整合规划和有效的整合执行计划;(2)加强并购双方的沟通、交流和协调措施以便使整合过程顺利进行;(3)在整合中紧紧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塑造和提升来进行,注重对如何实现并购双方协同效应的透彻研究。
5.市场中介机构在跨国并购中大有作为。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公司并购是在市场竞争中以等价交换实现产权流动的典型的市场行为。在并购中,市场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寻找和评价目标企业,进行可行性研究,财务安排到价格谈判,达成交易,清算资产以及资产重组等一系列环节,中介机构的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与此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也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如在美国第一次并购风潮中,有1/4并购案由投资银行完成,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的并购案由银行发起。目前,西方国家的企业并购活动主要由投资银行策划完成,并购活跃程度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态度是成正相关的。从当今银行并购过程中巨额投资的角,度考察,跨国并购活动已改变其早期并购风潮中的股市投机短期行为,而致力于更长远的生存与扩张。
6.应重视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与管理。文化整合对于企业成功地并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加强文化整合,才有可能保证并购后企业产生协同效应。
企业文化的融合、重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任何一家企业,在其连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都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背景是由全体员工在自觉和不自觉的条件下形成的,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着。它贯穿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深入到企业员工的精神之中并指导着他们的日常工作。在这种熟悉的文化氛围中,员工多数会感觉到轻松、自在。而企业的并购尤其是跨国并购带来的是思维模式的强烈变革和两种企业文化的巨大撞击。这种企业文化的裂变、再生必然伴随着保守与开放、落后与先进的较量。如果文化整合处理过于草率,缺乏有效的管理沟通,必然造成并购后企业内部更大的摩擦与消耗。
在确定了文化整合模式并建立起新文化后,并购企业应加强与被并购企业员工的沟通与交流。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被并购的企业就是经营失败的企业”的思想,这种思想将阻碍着被并购企业人才的稳定,也难于激励被并购企业共同营造有利于合作的企业文化。因此,加强沟通便成为一种解决员工思想问题、提高士气的重要方式。
企业并购带来的启示范文4
论文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兼并收购的浪潮正以其汹涌的态势席卷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各个角落。企业并购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规避投资风险,化解企业债务,降低劳动力成本,扩张企业规模。但投资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不仅表现在对被收购公司的选择上,而且体现于并购后的企业重组整合过程中。并购的预期效益能否发挥和实现,关键在于企业并购后的整合。
1.引言
2009年以来,在全球跨境并购规模同比下降35%的情况下,我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总额同比增~1J40%,涉及金额达到218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位。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前遥不可及的并购目标突然间变得触手可及,所以自2月份以来,我国企业的大规模海外并购案风起云涌。然而,根据一些机构的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至少有70%是失败的,2008年的海外并购损失高达20004L元。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缺乏并购后的整合能力。上汽集团海外并购“完败双龙”就是一个例证。一场混杂了市场冲突、劳资纠纷、跨国企业文化冲突、技术之争以及中国企业发展道路抉择的大并购,在经历了4年多的“纠缠”之后,造成两败俱伤,带来巨大损失。所以企业跨国并购之后的整合对于企业实现并购战略目标,创造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2.上汽收购双龙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的启示
并购后的整合是指企业并购之后进行的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财务、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等企业要素的整体系统性调整,以最大限度的在并购的基础上实现各种资源的科学合理的配置,谋求公司价值创造和业绩增长。
2.1建立信任是双方进行合作的首要条件
企业在准备并购之初,应该对被并购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调查,了解企业的文化,员工的思想,为未来的整合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上汽并购双龙之后,双龙员工担心上汽实现产业链升级后,便会抛弃双龙,所以一直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致使上汽对双龙的任何裁员计划反应强烈,以至对上汽完全丧失信任感。进而,上汽采取的任何措施都难以得到实行。所以在并购初期,被并购方对并购方的信任是很重要的。通过绩效与薪酬管理,让被并购方的员工感到自身并没有受到负面影响,这是获得信任的正式途径之一。
2.2加强企业并购后的文化整合能力
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念、管理制度、经营方式各不相同,要将他们融合起来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并购企业要研究被并购企业的历史,吸收先进企业文化,协商建立一种新的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共同的企业文化。
上汽在收购后一年就换帅,免去理事长、社长苏镇珀所有职务,由崔馨铎任社长,引起当时双龙工会对人事调整的担忧。在上汽与双龙的商业文化还未能获得有效融合而且没有实际控制被收购企业的管理权的时候,上汽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考虑的,破坏了双方的信任。上汽应该在接近和了解双龙的企业文化,逐步适应之后,调整高管层和组织结构。除此之外,在国内上汽不会面对工会的压力,而在双龙上汽却面临工会方面的强大压力,公司必须在保持各方利益基本平衡的状态下去创造价值,并进一步通过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保持各方利益更好的平衡。尤其,双龙是比上汽国际化和全球化程度都高很多的企业,在并购之后的整合过程中,上汽在公司治理战略和运营战略上都要有长远的考虑,不能过于急躁。
2.3我国企业技术、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
上汽收购双龙之后的整合过程中,不断面临来自工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各方面的压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企业缺乏国际核心竞争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综合评估技术、市场和管理等因素,双龙的国际地位要高于上汽,双龙的员工和管理层很难从心里敬服和认可上汽的管理层,工人及管理层担心,上汽仅仅将其当做实现自身在产业链上升级的一枚棋子,一旦利用完价值便会抛弃。在这种隔阂下,双龙一直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上汽的各种举动,难以真正接受各种整合行为。所以,我国企业要考虑如何借助并购,改造和提升自我,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尽快缩小与对方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加大并购成功的筹码,达到并购的真正目的。
3.结束语
企业并购带来的启示范文5
[关键词]企业并购;并购风险;收购;并购运作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1-0105-03
1 企业并购风险的定义、目标企业透明化的定义企业并购风险,广义上是指由于企业并购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未来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偏差;狭义上的并购风险,是指企业在实施并购行为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损失可大可小,既可能是企业收益的下降,也可能是企业的负收益,其中最大的亏损是导致企业破产崩溃。界定企业并购的风险目的是为了识别风险,了解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性质,是分析风险形成的机理前提。
目标企业透明化并没有固定的定义,它只是一种要求,我们对它的描述是:知道任何您认为可能引起并购风险的关于目标企业的一切信息。企业信息调查与分析分两步走,首先调查,包括调查企业概况、企业资质资信度、财务情况、经营管理、环卫符合度、法务风险以及下属公司的资料等;其次分析,主要是目标企业财务分析,针对企业赢利能力、不足之处以及财务风险专项分析。
2 企业并购面临的风险
企业并购风险是很复杂的,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标准上加以分类。在并购过程中,按照企业并购阶段先后来分,我们把企业并购风险分为了三个阶段:并购前的准备阶段的计划决策风险、并购过程中实施阶段的交易风险和并购以后整合阶段的整合风险。每个阶段的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出现的风险也不同,下面对不同阶段的具体风险进行分析。
2.1 并购前的准备阶段的计划决策风险
准备阶段是企业并购的第一阶段,也是首要阶段。目标企业的选择和对自身能力的评估是一个非常严谨、科学的分析过程,如果对目标企业能力分析失误,就会给企业带来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我国企业并购的实践中,经常会忽略一些细小的环节而给自己带来困境的情况,从而导致企业产生一定的风险。
(1)从战略布局上,并购的企业对本身能够弥足珍贵
笔者2010年暑期有幸在一家投资公司实习,参与了企业并购活动。所实习的企业是一家以资本投资为主的投资公司,每个股东其资产在亿万元以上,企业从长远的利益考虑,各股东有将产业从沿海往内地转移的战略布局,同时有并购一家消费类品牌的知名企业,通过融资上市的意向,这样既可为企业长远的发展增加后劲,也可为子孙后代长期拥有一个知名品牌打下基础。公司所并购的企业是一家老牌酒类企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内著名品牌,只是因国有相对控股管理不善,引起资不抵债而破产倒闭。这家企业在我国中部人口最大的省份河南,从战略上分析,这样的并购是相得益彰,对企业本身也是弥足珍贵,风险相对较少的。
当然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由于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缺乏,对目标企业的选择不当和战略路线选择不当,从而导致企业并购战略不利于企业并购目标的实现。为此,企业应当做出正确的战略并购路线,从而确保并购的成功。
(2)并购前期的重点是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判断
在企业并购中,能否及时的获取有效、真实的信息,是决定并购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企业并购前,如果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和分析,收集到真实、准确与有效的信息资料,则会大大降低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为此,我们对并购目标企业的经营业务、财务报表、负债状况、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环保政策、企业资信等应当做出有效的信息收集。在对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尽量详细、精确,做出全面调查与审核、分析。要针对目标并购企业制订特定的调查内容,进行全面的审核、分析,并且强制性的要求并购目标企业对其财务报表、负债情况及未决诉讼等方面作出有效的担保。具体实施中,信息要求被收购企业提供,但仍应亲力核实。拒绝提供的,视为没有合作诚意;对于强行收购,信息应当亲力亲为,进行实质调查。
(3)并购中目标企业财务分析
一个企业的价值不在于其有多少资产,而是其有多少产生收益的能力,一个企业的账面能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实绩,也能为将来提供参考,所以企业财务分析是目标企业调查中的重中之重,财务分析能反映企业经营赢利能力,亦能反映企业风险,还能暴露企业的不足之处,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
在并购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不论同行业并购还是跨行业并购或实体经济或资本玩家的并购,都不能忽略企业外部的运作,特别是并购要得到地方政府支持,这是我国市场经济特有的。例如2007年7月,浙江嘉德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忽略外部的运作,在安徽省界首市以7200万元并购安徽沙河王酒厂后因得不到界首市人民政府的支持,形成进退两难的局面。
2.2 并购过程中实施阶段的交易风险
(1)企业并购交易的法律文书
企业并购是一项高技术内涵的经营手段,具有复杂性、系统性,非常有必要聘请有丰富并购经验专项的法律专家起草法律文书,同时自己公司也要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对市场进行专项调研或向相同类企业并购案例的专家寻找提供管理咨询。法律文书应本着公平、公正、合理,不给企业并购后留下隐患的原则。在管理差异方面有以下经验:
①被并购方授权新设公司择期收购被并购方的股份或资产,接受被并购方一切有形和无形资产,使被并购方股东在形式上放弃对兼并方的禁止同业竞争的请求。
②实施并购后,被并购方在一定年限和一定市场范围内不得从事相同品牌、相同产品的生产、销售。
③被并购方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或辞职后一定年限内担任其同业公司的高级职员。
④被并购方原从事技术和市场的人员,通过劳动合同或其他形式明确限定:若离开公司,应在若干年内不得从事相关行业工作及泄露或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原企业的商业秘密。
(2)企业并购交易的时机
企业并购时机与企业所处行业发展阶段有关,根据一个行业成长时期,分为朝阳行业、金牛行业、夕阳行业。朝阳行业积极进入,金牛行业可以进入,夕阳行业最好不要进入,我国电视机生产巨头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面临巨大的行业衰退风险,最终失败,就是很好的教训。
近些年发生的大事件中,最广为人知和最能影响全球经济的莫过于金融危机了。金融危机告一段落了,但是它留下太多引人深思的问题,也带来很多启示。它也是说明企业并购时机选择的重要性的光辉一例。下文将通过一个反面例子来说明企业并购交易时间的重要。
中国平安,我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和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集团公司,成立于1998年。中国平安先后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截至2010年7月8日中国平安总资产高达1.6万亿元。
2007年11月,中国平安入股富通集团(富通集团是欧洲15大金融机构之一,主营业务包括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那时正值金融危机扩大。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短短1年的时间,截至2008年11月,其最初的23874亿元投资额仅剩6亿元左右。虽然今后富通股价可能上升,抵消之前的亏损,但是就当时的交易来讲,平安收购富通的巨亏却是不争的事实。
(3)融资风险
在大型企业并购的过程中需要从外部融资,可能是银行贷款、投资者注资、资本市场股票融资等,在企业注入资金的同时导致自己的财务状况发生变化,此时财务风险控制尤显重要,控制财务杠杆,超过风险承担能力的融资不做。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应当严格分析融资方式是否适合并购,现金支付是否会影响企业自身的经营,现金风险大,可以考虑用股权购买的方式(被收购公司持有收购方股份)分散风险。
在企业跨国并购中还需注意汇率风险。例如,当日本处于大地震的灾难之中时,日本重建需要大量资金,日元的需求量上升,所以日元短期内升值也是一种必然。在具体操作中支付哪种货币不得不考虑。
(4)股权并购对比资产并购
股权收购是指以目标公司股东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为收购标的的收购。股权收购,目标公司的或有负债在收购中难以预料,因此,股权收购存在负债风险。
资产收购是指一家公司以有偿对价取得另外一家公司的全部或者部分资产的民事法律行为。资产收购中一般只要关注资产本身的债权债务,不用担心或有负债的问题。但是资产收购中税费较高,收购成本较高。
(5)反收购风险
企业并购如果遇到目标企业的抵制,那么目标企业可能会不惜代价来设置障碍来进行反收购。目标企业通过反收购加大了并购难度和风险,打乱企业的并购计划,从而导致并购失败,反并购一般出现在强行收购中,如微软收购雅虎,如果不是绝对强势的公司,不要采取该并购方式,风险极大,即使收购成功也会因留不住人才而损失惨重。
2.3 并购以后整合阶段的整合风险
并购合同签订后,企业才真正进入并购整合阶段。行业、企业所处环境、企业文化都会影响并购后的整合。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一般而论,企业并购整合阶段面临管理风险,经营风险以及企业文化风险。
(1)管理风险
并购之后管理人员、管理队伍能否得到合适配备,能否找到并采用得当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能否一致,管理水平能否因企业发展而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存在不确定性,都会造成管理风险。
2007年11月19日,中糖持有36.11%股权成功入主酒鬼酒,中糖入主酒鬼酒后,派出强大的管理阵容和资源,中糖总经理王新国担任了酒鬼酒董事长,副总经理赵公微担任了执行董事,中黄公司中国部总经理夏心国担任酒鬼酒的总经理。这样的阵容,就意味着所有中糖的资源——包括行业管理资源和信息,包括中糖旗下所有的渠道,包括中糖几十年贸易所积累下来的人脉,现在全部向酒鬼酒开放。一个真正强大的管理团队以及良好的管理系统将一个企业带入良性的增长中,从2007年收购时的1.5元左右到今天的20元左右,增长了13倍。
(2)经营风险
被并购企业如果处于一个良性运作中,那么保有其原有的经营模式比大刀阔斧的去改革要好;如果被并购企业运转困难,那么就需改善经营方式。仍以中糖收购酒鬼酒为例,酒鬼酒曾一度是中国名酒,在中糖入主前20年间,因其国有改制、管理经营、资本运作上存在问题,几度面临被收购的局面,曾被资本玩家刘虹收购,因其高风险运作以及缺乏实体经营经验使酒鬼酒情况更加恶化。中糖收购后,请出白酒界传奇人物吴晓萍对酒鬼酒质量体系进行改革,并成功开发馥郁香型,将酒鬼酒从质量瓦解的边缘拉了回来。酒鬼酒在中糖集团以及吴晓萍的领导下取得经营上的成功,仅2010年第一季度就回款1.4亿元,利润2000万元,而2007年全年销售额才8700万元。
(3)企业文化风险
企业文化理论上来讲是在空间相对独立、时间相对漫长的环境下形成的特定群体一切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通俗的说法是一个公司的行为模式以及行为习惯。并购双方能否达成企业文化的融合,形成共同的经营理念、团队精神、工作作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会带来风险。企业文化能否融合,影响并购成败。企业文化特征差异普遍存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文化不一样。国有企业讲资质,论资排辈,作风官僚;民企相对讲究能力,讲效益,官僚作风可能存在,但不如国企严重。当然,目前国企改革增强市场竞争力,作风有所改善,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多年企业经营实践中出来的,是行为习惯,要改何其难,行业不同企业文化也存在很大差异。年轻人占主流的网络公司文化可能偏轻松、嬉皮,但是制造业则讲究精确,给人的感觉是严谨而稳重。不同地区的文化习惯也不一样,企业文化的建设或者改革不仅应符合公司战略目标,还得符合当地文化,例如湖南人喜欢吃辣,湖南的企业适合风风火火的作风;福建人喜欢泡茶,性闲适,所以比较重视工作之余的休闲。
3 结 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企业并购的兴起,涌现出了一批企业并购著作,对国内企业并购实践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但大部分著作都是以介绍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常识为主,缺乏对企业并购各方面内容的专门化的研究和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企业并购实践不断发展和深化,并购研究深入发展。近年来,学界与业界一些人士开始做中国年度并购报告之类信息汇总性的工作,对于作进一步并购研究的学者来说很有价值,对业界的实践也有指导意义;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流入我国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引进出现了新的形势,外资可以进入的领域在拓宽;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也面临被外资收购以及收购外资的新形势。加入WTO后,企业的视野更加宽广,融资渠道更加丰富,但也面对新的风险。并购研究也会更加深入发展。
本文针对企业并购风险提出了一些看法,期盼能为企业并购产生实际意义,哪怕能触发您的一点思考,该篇文章也不失其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晓莉我国企业并购融资的现状及其改革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9(12)
[2]干春晖并购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叶雨青,惠好企业并购与重组的风险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9(10)
[4]刘文通公司兼并收购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
[5]史建三跨国并购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1)
企业并购带来的启示范文6
一、全球企业并购的新趋势
一般而言,企业并购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独立经济实体资格的行为。但是,这一经济学的解释并未全面反映出企业并购的本质。简单地讲,企业并购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立足于提高经济效率,通过企业变更和终止的方式,实现企业竞争中的优胜劣汰。
企业并购是正常的经济活动,只不过近年来企业并购日益加剧,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企业间之所以会产生并购与被并购现象,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市场。换言之,企业的并购行为原因和目的都在于改变和理顺市场供需关系的秩序,实现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19世纪90年代,欧美大陆突然出现的企业并购热潮使曾让企业家们寝食难安的生产过剩心病一夜之间得以化解。同样的情况又出现在百年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政府、企业和市场应接不暇,信息失灵,直接导致生产过剩。不管是汽车业、石油业乃至银行业,普遍存在着生产或服务能力过剩的严重问题。据估计,全球汽车业过剩的生产能力将达2000万辆。企业要想在世界范围内参与竞争,就必须结盟开辟市场,以重组削减成本,从而提高效率。1998年,英国石油公司和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在合并后节约成本10亿美元,而戴姆勒——奔驰与克菜斯勒跨国“婚姻”的合并,预计几年内将创造利润25亿美元。再者,国际竞争加剧是推动并购浪潮的关键因素。由于因特网正在打破所有商品的传统销售方式,许多老牌公司都担心自己的处境。老板们普遍认为,只有在本行业中排名前3名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而兼并和收购是推动公司成长的最快途径。英美石油公司合并,埃克森与美军公司合并,就在全球石油业领域形成了它们与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的三强鼎立竞争态势。最后,技术进步加快也是企业并购的原因之一。企业要想维持和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必须大量增加研发费用,但产品的寿命却在缩短,为此,企业要想扩大规模,分摊庞大的技术成本,就必须把企业并购视为增强竞争力,扩展自身实力的必然选择。据统计,微软公司为了保持技术优势,1999年成为全球最活跃的企业收购者,至少进行了45项并购交易,交易总额超过130亿美元。英特尔公司位居第二,并购交易35项,交易总额达50亿美元。
9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浪潮愈演愈烈,似成狂潮,一浪高过一浪,且呈现跨国并购的新趋势(跨国并购的产生与跨国公司密不可分,在迄今为止的跨国并购中,90%的交易是由跨国公司进行的)。特别是自1998年后,跨国公司跨国并购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动向。
(一)强强联合迭起,跨国并购的规模巨大,涉及范围广泛。
1997年全球宣布的企业并购交易总额达1.5万亿美元,1998年达到2.5万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3.4万亿美元。跨国公司强强并购几乎涉及所有重要行业,并购数额也不断创下最新记录。例如,1998年5月7日,德国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购买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价值约为393亿美元的股票,收购这家公司,组成“戴姆勒一克莱斯勒”股份公司,奔驰和克莱斯勒将分别持有其中57%、43%的股份。这一并购行为涉及的市场交易金额高达920亿美元。合并后的新公司成为拥有全球雇员42万,年销售额达1330亿美元的汽车帝国,占据世界汽车工业第三把交椅。《南德意志报》评论说,这次合并是经济全球化的一股“射流”,它说明谁要成为世界经济中的大角色,谁就再也不能依赖出口,必须走强强联合之路,才能抵御世界市场的风险。1999年,先后出现了美国福特收购瑞士沃尔沃,法国雷诺汽车收购日本日产汽车等巨型并购案。新千年伊始,全球又出现好几宗巨型并购交易实。l月11日,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使网络与传统媒体两种大众传播方式走到一起,这种结合是新技术融合的结果,即多媒体技术把网络、印刷、电视、广播和娱乐结合起来。2月初,伦敦又传来消息。刚刚与美国在线完成合并的华纳公司将和英国老牌公司百代(EMI)合并,价值200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音像公司。l月21日,世界知名企业美国宝洁公司与两大药业巨头美国家庭产品和华钠兰伯特进行谈判,协商三家公司的合并大业。如果三家合并成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公司和最大的药品公司之一。汽车业并购交易也接连而出,3月27日,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以21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日本三菱汽车公司34%的股权,德国大众以32亿德国马克收购了瑞典著名载重汽车“斯堪尼亚”18.7%的股票,获得34%的股权。专家估计在未来10年里,世界汽车市场将是5家至6家汽车巨头的寡头垄断局面。另外,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涉及到几乎所有的重要行业,包括钢铁、能源、航空、银行、保险、超市、电信、医药甚至大众传媒。
(二)出现了全球性跨国公司并购浪潮。
著名国际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保罗·克鲁格曼认为,1998年以前的企业并购浪潮,严格地说只能称为美国企业的并购浪潮,因为在此之前,欧洲和亚洲等地区基本上都未卷入。自1998年之后,企业跨国共购浪潮几乎席卷了欧亚拉美各洲。据1998年7月份《亚洲兼并和收购杂志》统计,1998年上半年,欧美企业收购亚洲企业案件急剧增加,交易额比1997年同期增加5倍以上,仅收购日本和韩国的企业、银行的金额就达74亿美元,1999年10月,中国香港李嘉诚的和记黄埔集团出售英国电讯Orange44.l%的股权,此举不仅使和记黄埔获得1130亿港元的巨额收益,而且成为市值7000亿港元的德国最大移动电话公司受内斯曼的单一股东,取得了德国和意大利的电讯市场。此交易成为全球有史以来的第22大合并收购,是香港公司前所未有的国际并购交易。在2000年2月7日,沃达丰收购曼内斯曼时,和记黄埔又赚了一大笔。
(三)同行业横向并购多,跨行业并购少,恶意并购将呈上升趋势。
目前跨国公司跨国并购的动机是寻求战略性资产,强强之间的横向并购明显具有从对方获得某些自身不具备的优势以削减成本、创新技术、保持现有市场份额、进入新市场、构筑跨国公司自身的全球一体化经营网络的战略动机。近年来全球贸易壁垒迅速下降,西方国家亦顺应潮流,逐步放松了对企业并购的限制。如美联储放松了对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限制,日本的金融大改革放宽了居民到海外投资的限制,欧洲各国也将放松对股票回购的限制。宽松的政策增加了赢利的可能性,公司纷纷以并购活动扩大投资和开拓市场,但同时随着金融全球化制度保障的建立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放松管制的浪潮,跨国恶意并购也将逐渐增加。例如,1999年10月25日,美国政府宣布取消1933年颁布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就是为适应目前的并购需要。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宣布取消实行了大半个世纪的限制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跨界经营的法律——(1933年银行法),这有利于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和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从而也为恶意并购提供了方便。目前跨国公司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国际资本市场上资本经营能力的竞争。伴随直接融资的扩大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跨国公司多半是上市公司,因而就有了价格的表现形式,使跨国公司作为交易标的物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企业作为交易对象成为可能。通过直接融资或并购其他企业后进行资产重组和资产优化,形成优质资产,这是资本实力竞争阶段跨国公司发展的最优化战略选择。例如,1996年7月8日,欧洲空中客车飞机公司欲将封闭的四国联营改制为开放的股份有限公司。这样做有利于筹资和并购其他企业,便于对外合作,一旦空中客车公司上市,新波音公司(1996年美国波音与麦道合并形成)将可能对空中客车下属子公司进行恶意收购。波音公司的目标就是在未来5年一8年内独霸世界航空市场。再则,2000年2月7日英国沃达丰电信公司耗资约1900亿美元对德国曼内斯曼电信公司的恶意收购震惊世界。
(四)发展中国家在这场跨国并购中将被跨国公司化。
由于跨国公司并购活动伴随着外国直接投资资金的流动,世界各国普遍关注跨国并购对国际投资方向的影响。由于各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外资政策在迅速趋同,以“政策竞争”作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手段的效力逐渐弱化。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转而改革产权制度,以便促进跨国公司在本国市场进行并购活动,跨国公司试图在发展中国家通过并购东道国企业实现跨国公司化。亚洲金融危机后,西方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东南亚和拉美国家,以比危机前低60%-80%的价格大批收购企业。
中国加入WTO后资本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跨国公司将改变以往非控股全资,非资产合资和许可生产方式进入的方式,大规模采取协议并购和合资企业内通过股权转让或增资扩股稀释中方股权的方式并购进入中国市场。如1997年福特汽车公司通过购买江铃的B股进入中国市场整车制造行业。法国标致1998年退出后,日本本田取而代之。通用公司打败福特公司,竞标上与上海通用汽车合资项目之后,其美国总部就针对中国市场制定了野心勃勃的计划,允许其子公司上海通用在中国市场以每年1.5亿元人民币的经营亏损额度进行资本扩张,在未来15年内,在中国逐步开放的资本市场和企业产权市场上,将中国的汽车产业收购整合完毕。
(五)高新技术领域的跨国并购引人注目。
1998年以来,高新技术领域的跨国并购出现了明显的产业融合现象。1999年1月23日,最早开发蜂窝式手机和全球移动通讯卫星定位系统(GSM)的朗讯与开发超薄型笔记本电脑的恒升公司合并,微软、英特尔公司的1999年的疯狂并购行为,新千年新发生的美国在线(AOL)与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等,这些高新技术领域的并购活动必将对世界产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
二、全球企业并购的启示
首先,市场中介机构参与并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企业并购是在市场竞争中以等价交换实现产权流动的典型的市场行为。在并购中,市场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寻找和评价目标企业,进行可行性研究,财务安排到价格谈判,达成交易,清算资产以及资产重组等一系列环节,中介机构的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国外统计显示,仅1999年上半年,美林公司共承揽100件并购案。并购交易总额达3147亿美元,在所有同期并购交易额中占39%。排第二位的是戈德曼·萨克斯公司,共承揽92件并购案,并购交易金额达2888亿美元。排名第三的是雷曼兄弟公司,承揽48件并购案,交易额为2096亿美元。摩根·斯坦利公司名列第四,受托并购案共93件,交易金额为1856亿美元。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排第五,受托并购案交易额为1668亿美元,共79件。得益于全球企业并购市场的火爆,这些公司也因此大发其财。
其次,市场经济首先是消费者经济,企业并购对消费者来说,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消息。好事是消费者有可能享受更多更好的服务,坏消息是这些超级企业将可能造成垄断,使消费者失去选择的自由。美国在线出巨资收购华纳公司后,反应最强烈的是消费者组织。华盛顿消费者科技协会宣称,美国政府不应批准这桩并购案,因为这可能导致微软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分别采取类似的并购行为,从而进一步缩小消费者对上网和内容服务的选择。另外,也要考虑投资者的利益,由于一些并购案金额庞大,公司股东担心合并之后,对其销售和盈余的增长有不利的影响,毕竟被兼并的企业多半是属于长期负债的公司。如宝洁公司传出合并消息后,当日华尔街的股票下跌9%,这说明交易者还是心存疑虑的。
第三,应对企业并购后果有所准备,不能简单地一并了之,大企业是创造的,并非买来的。现今许多企业并购只强调表面的市场规模,而不是并购企业之间的实际融合,因而企业合并往往会产生令人失望的结果。美国默瑟管理咨询公司的分析表明,每三例会并中就有两例是失败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市场表现不及与其竞争的公司,甚至陷于亏损。如被宝马公司并购了6年之久的英国“陆虎”汽车公司仍陷于困境,原因是原先英国生产成本低的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不得已,宝马公司一年前作出裁员数千人决定。然而,情况并因此好转,“陆虎”生产的汽车由于价格偏高,仍然缺乏竞争力。因此,宝马打算将其一卖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