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机构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机构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结构
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我国中小学教学传统的教学结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即由教师、学生、教材和信息技术四要素组成的教学系统中,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进程,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手段;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这样的教学结构忽视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
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就要建立新型的既要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本人认为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应学习并提高信息技术。在新型的教学结构中,广大教师要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服务,要把信息技术真正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和工具。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后,可以将信息技术很好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即教师可通过互联网、自制课件、资源共享等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化,使得课堂更有效、更有意思。
第二、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课堂不应该是老师讲学生听得单一的授课式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活动,双边互动,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课堂。学生可以开展自学讨论、抢答、自我测试、课后调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的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可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的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的自主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与反馈。
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主动的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学科之间的渗透。使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而经过长期的这样训练后,学生不仅会对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养成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以及探究的能力。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科知识,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改善了课堂教学结构。课程的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赵全.2005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综述[J].中小学电教.2006(5).
[2]范文贵,王兄.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04(3).
[3]孙桂英.多媒体电教手段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尝试[J].广西教育.2005(5).
教育机构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高校;和谐校园;师生关系
2007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版《高校师生关系渐行渐远》一文指出,大学师生关系日渐冷漠,“学生没了敬畏感,老师少了神圣感”。高教领域师生关系因为种种因素渐行渐远甚至形成鸿沟,师生之间互不信任、缺乏了解、冷漠疏远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本文基于教师主体对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建立和谐新型师生关系提出了建议。
一、影响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现状分析
1.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冲突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我国目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是建立在传统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是适应传统教育方式建立起来的。而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发生着改革与变化,从而传统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理念必然发生冲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受体,是服从的、被动的。而现代教育理念中,教育应是平等的,提倡学习内容可选式、学习方式自由式、学习成果多样式的“自由学习”方式。
2.师生交流沟通少,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当前,高校师生缺少交流与互动。上课时,讲台犹如一道鸿沟,师生关系越来越趋向单一,变成了纯粹的教学关系。而课后各奔东西,哪怕碰面也是擦肩而过,感情沟通渠道明显变窄。据了解,除了上课外,80%的大学生课后与老师的接触为零。师生之间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心理上都相隔甚远,难得有平等的交流,从而使师生关系日渐淡漠化。
3.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师生关系的影响。高校是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体,教师在高校中的收入及地位都与职称、学历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评定职称往往都以教师发表的论文、科研课题立项等作为首要的参考指标。而教书育人没有真正成为衡量教师教育行为的统一标准。然而部分教师没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忙于申报科研项目、撰写论文、做课题、继续学习失去了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交流的机会,长期下去也就必然造成师生间的疏远,这种不良的师生关系不但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影响了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也影响了和谐校风的建设。
二、构建高校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1.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决定”。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密集、人才云集的地方,是精神文明的辐射源。在培养整个国家的人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基础。
2.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需要。当今的素质教育改革,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抑或是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都要依靠师生互动与交往为达到目的,因此,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对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教学合力的最佳体现,也是师生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从而才能形成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要完成以育人为基础、以创造为核心的这一素质教育目标,就必须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作为师德教育深入的突破口,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诀窍,以此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交往和身心健康,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3.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学时代是学生人格成熟阶段。在此阶段,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良好的教育环境。这种教育环境既包括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影响,也包括人际关系的状况。而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不仅决定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直接决定学生的心理发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形成愉悦的心理状态。同时,这种良好的心理意识会使他们产生种种高尚而美好的情感。如尊重、信任他人,帮助、热爱他人,热爱社会和祖国等。
三、建立高校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由“经师”转为“人师”型。中国古代就有“经师”与“人师”之分。“经师”即是灌输经典,“人师”则是“传道、授业、解惑”全面负责。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丰富知识结构来提高人格魅力,并以此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多采用互动、探讨的现代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了解学生需要什么,从而因材施教;在课后,教师应该主动走近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加以引导,尊重学生人格,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给予及时反馈。
2.大力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纯化师生关系。师德师风好坏,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首先,高校应将人文关怀的观念贯穿于高校管理和教学的全过程,大力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倡教师把“要教学”转变为“想教学”,从而改变教书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发展的事业,发自内心地热爱教书育人。提高所有教职员工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形成全员齐抓共管的育人氛围。其次,应从制度上促进教师重视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3.强化“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做到切实关爱学生。学校应强化“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尊重、关爱、信任学生,应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性。教育是人们在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影响力量,发出精神影响力的一方是教育者,接受精神影响力的一方是受教育者。由此可见,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该是绝对的主被动关系,应是互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精神影响是彼此都具备的,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建筑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殷红,汪庆春,李良.高等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8-140.
[2]王淑敏,张江丽.论当代大学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22-23.
教育机构的核心范文3
1.建构主义理论与地理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在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与当前地理新课程要求都是一致的。
与其它学科不同,地理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认识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抽象、分析、描述能力,地理事物之间的对比鉴别和地理成因的推断能力。地理学科这些特殊能力的要求正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符合。在地理学习中,学生经常运用地图并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得出相关结论。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地理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
信息技术介入地理课堂已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它以丰富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改变着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地理课堂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地理教学“三板”艺术内容丰富,但要在黑板上全都展示并做到准确无误并不容易,这样会影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借用信息技术手段,能有效克服其局限性,提高地理教学效益。我国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地理课程是以大量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可以利用地理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地理教学信息资源,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
二、建构主义与信息技术运用的融合
1.融合的可能性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曾一味地将书本所有知识罗列在多媒体课件中,并未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接受能力,简单地将过去的“人灌”变成现代化的“机灌”。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为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领域的广泛使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合作、会话以及认知的多样性,而信息技术具有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能够满足建构主义理论应用的诸多需求。如建构主义强调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在传统地理教学中,仅仅只是运用地图、挂图、板书、板画等工具,并不能达到建构主义所强调的理想情境,信息技术的运用则能很好实现这一要求。
“地球公转”是教学难点之一,由于学生想象力不足,需要加强直观教学,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形象思维,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同时提出观察重点和要求,引导学生逐步观察,并明确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转动(自转),同时还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公转),运动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北极总是指向同一方向;公转周期是一年。
2.整合的必然性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在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最新的教育理论,强调对学习者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的研究,重视学习者个性需求的满足。各种迹象表明,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融合,不但具备可能,而且终将成为必然,将信息技术真正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学中,需结合先进的学习理论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恰好提供了新型教学理念。同时,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成为地理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情境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地球的公转”如果只是展示,学生只能看到公转的“表面”现象,如方向、周期,却不能分析公转与四季变化、影子长短变化等现象到底有什么关系。同时仅仅靠讲授,而没有形象的地球公转运动演示,学生也很难想象地球公转的实质。因此需要教师边展示生动的“地球公转”,边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并建构知识。
3.组合的实用性
建构主义认为,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提供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在内的各种信息化资源。建构主义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将产生强大的教学生命力,甚至可能颠覆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和意义生成的过程。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创设的拟真的学习环境,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地理教学效果。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时,可以边演示地球公转边解释地球公转的特点及其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让学生边观察边总结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然后师生共同画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轨迹”示意图。最后还可以通过改变课件画面(改变地轴倾斜方向),引导学生思考:假如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倾斜的,而是同公转轨道面垂直,太阳只直射赤道,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
三、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信息化地理教学特征
1.地理学习情境化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创设情境作为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而信息技术正是创设情境尤其是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信息化教学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优势,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又有非线性和交互性等特点,给学习带来一种全新的环境和认知方式。信息化地理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真实的情境,用虚拟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出逼真的学习环境,使课堂生动有趣,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经验,去探索新的知识。
“地球的公转”一课导入新课时,可播放不同季节的图片录像,让学生感受四季景观的差异,同时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然后组织讨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顺理成章地进入地球公转问题的学习。也可以追加播放一些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如教学楼的影子,冬季中午时比较长,夏季中午时短等。
2.学习活动互动化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认为学习者与周边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理解学习内容和建构知识起着关键性作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地理教学,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认知手段和学习资源等,并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活动的多样化、协作化。
讲解“地球公转过程”时,可展示动态“地球公转示意图”,指导学生从图中读出二分二至日的大致时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以及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等,并启发学生分析四季变化原因。然后可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重新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让其分别模仿太阳和地球跟随示意图转动,并分别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时说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及昼夜长短状况。其他同学观察、思考并及时纠正演示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积极性高,参与性和体验性强,学习地理印象深刻。
3.活动开展个性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们以自己的原有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现实,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多样且有差异,对现实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的,因此强调教与学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从多媒体软件到资源丰富的互联网,以及包含众多地理知识的网络讨论组等,都为实现地理学习个性化提供可能。
教育机构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教学 新型合作式师生关系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定性为“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语文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文化。新课程的实施,深刻地影响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
一、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1.语文教师的角色地位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以前那种教师独演主角、学生作冷漠看客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语文教师的角色地位已经转变为“平等者中的首席”,即语文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具体方法上,构建在人格平等、思想敞亮基础上的文本与师生多边交互对话,已成为教师们共同的追求。同时,语文教师已经不再是课程的附属者和教材、教参的“传声筒”,而是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人文、网络诸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引进者,是课程有效实施的积极主体。
2.语文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偏重于学生单向对知识的接受,价值重心置于客体的学科知识系统上。新课程标准注重的是对语文知识有意义的、积极自主的和发现性的学习,其价值重心落在作为学习主体的“人”之上。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独特兴趣和对生活独特理解的前提下还其选择的权力。这样,教学就应该是一种顺应学生身心和谐成长的促进力量,一种使学生思维开放、视野敞亮的推动力量。
总之,新标准下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合作教学”。它把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师―生”关系扩展为“师―生”、“生―生”、“生―本”多向关系。这种关系中,教师、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语文教学不但要给学生以语文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赋予其持续发展、成人成事的人格构建,使之可能由今日的学习主体而成长为明日的创新主体。
二、如何构建新型合作式的师生关系
在十几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体会到要构建合作式的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1.做到心中有爱
要做到师生合作,首先教师要爱学生,爱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必经之路。“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课堂上,有的学生不爱读写,只喜欢听讲一些与书本相关的名人轶事,结果这些学生的成绩就可想而知了。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们热爱念书,热爱语文。直到有一次在学生的作文上我发现了这样一段话:“老师给我讲故事了,当时她还对我笑了笑,好像我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原来他们更喜欢被关注,而不是被冷落,于是我试着让他们在课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荒谬,也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慢慢地,让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学生竟开始主动从书中向我问问题了,迟到的现象少了,上课不再病恹恹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看到学生的进步,我才发现原来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很重要。
2.给每个学生以尊重
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也不再是没有生命活力的“木头”,而是活生生的人。在生活中,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每周一的最后一节课,我们学校都要进行集体劳动。我利用这个好的机会,和他们聊天,谈生活,谈学习,谈理想。主要是自己要先动手,他们帮忙时要注意及时表现自己的感激之情。几个“谢谢”下来,没想到从那以后,一些平常不爱表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表现越来越出色,语文课堂上明显活跃了,成绩也稳步提高,与我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劳动时我和学生们聊天,了解了许多学生心中的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原来他们已经是这么有思想的小大人了。师生共同劳动的记忆是美好的,我用照相机给他们留下了一幕幕美妙的时光,拉近了师生关系,有什么知心话他们也愿意说给我听。由此看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要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课堂上要让真理作主
教师在课堂上要抛开自己“知识权威”的地位,遇到不懂的地方,或是无意的疏漏,要敢于承认错误,让真理作主。我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堂教学实录:小学四年级某班的语文课上,出现了如下一幕:“老师,应该是‘憧(读“充”,第一声)憬’,不是‘憧(读“宠”,第三声)憬’,您读错了。”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读课文,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喊道。“哦,是吗?”老师愣了一下,然后说:“那同学们打开辞典查一下吧。”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了哗哗声,同学们查辞典好像从来没有如此兴奋过。结果出来了,老师说:“刚才老师的确念错了,希望大家记住它。你们如果能对老师讲的课提出质疑,就说明你们没有机械地读书,而是在思考。”让知识作主,让真理作主,这里也就是让学生作主。这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厌学情绪就会减少,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汲取知识、提高技能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尽量做到这一点,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有较大的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状况也肯定会有较大的改观。
综上所述,合作式师生关系的确立已经迫在眉睫;合作式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地有赖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优化。正如有学者中肯地指出:“许多教师从僵化的教参中挣脱出来,享受到一种解放感。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课堂对话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把学生个体动态生成的无序问题,有序地、随机应变地引向深入,要站到一个鸟瞰人生的思维高度去与学生开展对话,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教育机构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现代信息技术;高校英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MOOC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2012年美国掀起的一场空前的在线教育革命,引领世界各国开始以“云时代”为导向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并积极开拓、探索、实践网络教育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课程的整合优化,可以促进立体化、网络化、个性化高校英语教学体系的建立,推进大学英语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目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迎来了创新性与实践性的新局面,根据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高校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英语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任务型学习模式、情境型学习模式、协作型学习模式,而这些模式的探索和践都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所以,现代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理论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1 建构主义理论
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识主义以后的又一个突破。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以学为中心”地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对意义进行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学习者对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通过意义建构不断进行创造、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教学法,实现了由传统“teacher-centered”的教学模式向“student-centered”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动参与者和实施者,是知识主动吸收者与意义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情境性和学习的社会性三个方面,相对于传统教学法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主动性”“情境”“协作学习”和“学习环境”对意义和建构的影响。
2 建构主义视角下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有效辅助手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前提和可能。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丰富、形象、生动的特点,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它使高校英语教学实现了声画交融的动态教学方法,实现了知识由静态向动态的传播,可以有效、明了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并增强授课的趣味性。因此,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整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以顺利实施的必然前提。
2.1 现代信息技术与任务型学习模式
布鲁纳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他提出了发现学习(通过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自我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发现的理论并不局限于人类尚未涉足的领域,也可以是前人已经研究出来的,自己发现的理论往往比学习别人的要理解深刻也记忆牢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产生动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并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现代信息技术含有的信息处理快捷,人机对话、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等特点,对当下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动机,达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2.2 现代信息技术与情景型学习模式
皮亚杰,认知建构主义学派,强调个体与环境的联系并提出了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同化(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与顺应(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的过程)等概念。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感知的语言才会完整和有意义。在创设的尽可能接近于实际的情境下学习,可以更直观地激发联想,唤醒思想深处相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并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造、加工和重组,建构新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通过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对自身的认识。
现代信息技术在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的集成等情境创设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大量情境素材的有效展示;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消除,让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这都是传统教学法无法达到的。教师可抓住这种先进网络技术,根据教学内容所需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把具体事物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浓烈的兴趣,激发学生用所学语言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激发学习的潜能,使之不再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促进信息理解的有效进行。
2.3 现代信息技术与协作型学习模式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的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交互性的协作活动,这种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可以促进个体智慧与思维的发挥,并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协作学习不仅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学会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完成较高层次的意义建构。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交互教学,可以满足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优化――以朗文交互英语平台为例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当今世界正经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目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全国各高校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大刀阔斧地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旨在建设各种网络课程、平台课程,学生利用网络辅助系统课程和自主学习中心等网络多媒体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已成为一种趋势。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可避免地利用了手机网络通讯等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和学习。
2010年,由北京文华在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进的“朗文交互英语平台(Longman English Interactive)”,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朗文交互英语”基于我国高校英语的课程设置与需求,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它是基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视、听、说立体化教材,能支持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运行,是目前国内英语教学领域中比较理想的互动数字教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截至2016年,全国大部分高校将朗文交互英语平台全面引入高校英语的视、听、说课堂,师生利用此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这种全面的互动体验式学习,最终把教师从传统的枯燥的说教课堂中解放出来。
朗文交互英语平台下的自主学习,在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结合的信息论指导下,遵循自主、互动、创新的原则,让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调整学习进度,自我检查评估。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学习模式”,在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我负责的能力。互动,指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学生与网络学习平台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与网络学习平台之间的沟通,教师安排课程计划,学生参与教学计划并完成学习任务。其实质是“协作型学习模式”,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获取资源和信息,网络学习平台及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计划,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且进行考核。创新,指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生在LEI自主学习中,主动探究、主动建构,以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理解,或进行知识的移植,得出新的成果。
4 结 语
人们一直致力于教师、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融洽互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与传统学习环境的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努力建构课堂教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的课程体系,以进一步打造、实现互联网+学习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使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庞彦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构建主义视角[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孙金莲,董双建.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0).
[3]庞彦杰.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刘h.基于云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0).
[5]盍.“互联网+”环境下大雪英语学习环境构建的实证研究[J].亚太教育,2016(11).
教育机构的核心范文6
当代青年价值观具有自主性与从众性并存、阶段性与稳定性并存、被动性与主动性并存的特征,并向着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评价模糊化、价值目标实用化的方向发展。从人的发展与精神成长规律看,基础型价值观和理想型价值观并存,是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基础型”价值观关注“成人”与“生存”,是青年人在社会立足的基本要求,是个人生存之基础;而“理想型”价值观以“成才”与“创业”为目标,是青年人在社会上寻求发展的更高境界,是追求自我发展的精神驱动,也是引导青年实现自我价值、奉献国家民族的精神之源。为了凝练和实现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需要了解人本存在的二重性。人本的二重性具体表现在:一是人存在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人首现是自然存在物,具有生物性,其次才是社会的存在物,具有社会精神性。前者决定了人的利己本能,后者决定了人的善良和节制;二是人需要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物质利益满足人的基础性生存,精神利益满足人的高尚性需要;三是人追求的现实性与理想性。人是现实的人,因此人的追求大多立足于现实,但人具有“思维着的精神”,因而人的追求具有理想性;四是人自我实现的为我性与为他性。人作为个体的存在物,有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价值目标;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又有维系社会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目标。
作为审计人群体中的青年审计人,大多是审计行业一线从事具体实践的工作人员,处在人生和事业的成长历练阶段。某种程度而言,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审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和未来审计文化和审计事业的兴衰息息相关。当代青年审计人具有审计行业赋予的核心价值观,但外部环境纷繁变幻也常常干扰他们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普遍存在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价值取向的二重性、思想的不成熟等特征可能会导致青年审计人行知分离,并存或使用多种审计价值尺度。也可能造成由“监督者”自身扩散的价值危机和未来审计行业价值失范的风险。构建当代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充分认识和研究青年人的价值观两重性基础上,处理好当代青年审计人的个人利益观与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二、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内涵
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应是既能保障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又能有力促进青年审计人自身的进步和理想价值的实现。同时反映大多数青年审计群体对审计工作的共同追求和向往的目标,并能对审计行业发展发挥一定影响力和稳定性。
一是“忠诚”。从保障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审计是基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审计的生命力在于满足国家、社会和民众等委托人的需要,青年审计人的价值观首先要符合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审计需求,即要对委托人“忠诚”。审计机关在履行审计职责的时候,要不忘国家和社会赋予自身的使命,要明白审计的权威和威慑力来自于权力,以及权利背后所代表的国家和人民。青年审计人要充分而又谨慎的运用人民赋予的法律监督权,全面认真的履行职责,把审计所反映的真实情况反馈给上级国家机关和委托人。在遇到诱惑的情况下,要经得起考验,遵循职业道德,对得起国家和人民的“委托”。刘家义审计长讲的,审计人要做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要把侵害身体的病菌坚决清扫出体内,维护机体的健康。没有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高尚信念,就不具备形成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条件,“免疫系统”的形成无从谈起。
二是“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审计核心价值观要体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审计需求主体的有用性,以发挥审计高效能的系统功能和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从审计效能上看,审计既可以侧重处罚,也可以侧重建议整改,既可以侧重问题曝光,也可以侧重体制机制原因分析。从审计重点看,审计从维护财政支出的安全,向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审计和完善民主法制建设方向发展。审计事业发展和审计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富有创新精神和积极主动性,紧紧围绕审计目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展现审计的生命力。
三是“以人为本”。从青年审计人事业理想和个人价值追求角度看,审计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不仅体现出对被审计主体的“人本”思想和客观真实的审计,也要体现出对青年审计人的尊重。对被审计主体的“人本”思想,就是审计不仅仅停留在事后审计上,以惩罚作为主要手段,而应向事前和事中审计延伸,实施跟踪审计,从而达到预防性的职能。既要对被审计单位和个人严肃指出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帮助整改,也要以负责的态度帮助其分析问题,纠正偏差,积极建议,协助其完善经济运行秩序。要建立和健全被审计单位权利侵害的救济机制,实现全面意义上的、客观的“以人为本”。对审计主体的“人本”思想就是要关心爱护青年审计人,帮助他们积极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尊重青年审计人的理想追求,为青年实现审计事业的理想创造必要的条件。
四是“依法、客观、准确”。要时刻保持客观公正,遵从公开、透明和清正廉洁的审计价值观,“依法审计”、“秉公审计”、“依程序审计”。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依法行政。青年审计人要以法律法规为中心,明确审计中“可为”,“不可为”的清晰界限,冷静的分辨罪与非罪的区别。审计中要杜绝“以权压人”、“有罪推定”的做法和思维模式,提倡文明审计,实事求是审计,力求审计的结论和依据客观和准确。要不断完善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考核体系,严禁审计过程中出现的漠视被审计对象法律权利,或利用审计监督权进行“权钱交换”、打击报复的行为。
三、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构建
一要挖掘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任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吸收世界文明的共同成果。面对传统价值观的失范和多元价值观的泛滥,当代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要扎根于新形势下的审计实践和民族文化发展。同时积极吸取西方审计思想中的精华,丰富完善我国当代审计价值观和审计文化,不断塑造我国青年审计人的时代包容性、思想开放性、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性。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青年,倡导爱国主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审计文化建设,尊重青年人差异,包容多样个性,最大限度地形成审计行业价值共识。要发扬理论中的“人本”思想,实现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满足当代审计核心价值观的理想诉求;尊重中国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学习其所内蕴的“仁”、“礼”“民本”、“和合”等哲学思想,强调遵纪守法、勤俭节约、诚实正直等社会美德,抵制以牺牲国家和他人利益来满足自我利益的个人享乐主义,不断完善当下中国价值谱系的民族根基。尊重我国古代审计的传承思想,将审计与官员考核、行政监察紧密相连。
二是善于发现和引导,并在价值冲突中完善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核心价值观需要抵达青年灵魂深处,才到使青年人生来就有的模糊的或隐性的价值意识得以彰显。在价值观教育中,要善于发现那些已朦胧地存在于青年审计人情感中的、尽快需要表达的正价值,解读他们心中崭新价值,收集它们,不停地给他们的“价值探照灯充电”,使他们有更高的理性能力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同时要在审计实践中和价值冲突的环境中开展价值引导工作,使青年审计人在体验审计冲突的过程中增加对当代审计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冲突来洗涤思想,实现自我完善。
三是找准核心价值观和利益观之间矛盾统一的教育切入点。要善于寻求利益切入点,运用利益调节法进行价值观教育。一个人如果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人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因此,青年审计人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在合理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把人生的精神、理想、事业、文化的追求和国家民族发展相统一,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此外,还要运用利益调节法,增强现实吸引力;让绩效考评成为决定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主要依据。要根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激发审计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的手段除了物质激励外,还要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不断调整审计行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加大对审计人员承担滥用审计监督权的物质和精神损失,把审计的利益观融入到核心价值观之中,形成青年审计人共有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