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科技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科技史

农业科技史范文1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为此曾专门立项组织了一批多学科着名专家对有关发展研究进行了评估,研究报告经过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科学院院士组成的评估组进行审议后,于1997年发表了“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Geospati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rop Management” 研究专着,全面分析了美国农业面临的压力、信息技术为改善作物生产管理决策和改善经济效益提供的巨大潜力,阐明了“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其支持技术产业化开发研究的机遇。近两年来,我国科技界在研究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对国外这一技术体系的发展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新闻媒体陆续有了一些报导,有的单位已开展了有关研究和试验示范工程准备工作, 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联系开始活跃,国外有关产业界开始向我国推荐其技术产品,密切关注中国走向21世纪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中这一巨大的潜在技术市场。可以预言:“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试验示范及其相关技术产品的开发研究,将在世纪之交成为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革命为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开拓新的前沿科技应用研究领域中,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起跑线拉近了距离,时间上的差距在缩小。在某些重要领域实现技术发展上的跨越,将是机遇性的挑战。主席1998.9在安徽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基因育种工程、电子信息互联网络、卫星地面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我们必需有紧迫感,尽快迎头赶上”。 “精细农业”技术体系是农学、农业工程、电子与信息科技,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组装集成,其应用研究发展必将带动一批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与工程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推动我国基于知识和信息的传统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战略性意义。 “精细农业”,即国际上已趋于共识的“Precision Agriculture”或“Precision Farming”学术名词的中译。国内科技界及媒体报导中目前尚有各种不同的译法和对其内涵的理解。如译为“精准农业”、“精确农业”、“精细农业”等。

实际上,目前国外关于Precision Agriculture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利用3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DSS)为基础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细农作技术,即基于信息和先进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田“精耕细作”技术。因此,作者认为采用“精细农业”或“精细农作”译名来表达当前实践的这一技术思想的内涵可能更为确切。诚然,当今实践的“精细农作”技术思想,应该扩展到设施园艺、集约养殖、产品加工及农业系统的精细经营管理方面,而形成为完整的“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精细农业”技术是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技术,这一技术体系的早期研究与实践,在发达国家始于八十年代初期从事作物栽培、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管理的农学家在进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与植保专家系统应用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揭示的农田内小区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明显时空差异性,从而提出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变量投入,或称“处方农作”而发展起来的>!<;在农业工程领域,自七十年代中期微电子技术迅速实用化而推动的农业机械装备的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监控技术,农田信息智能化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的发展,加上八十年代各发达国家对农业经营中必需兼顾农业生产力、资源、环境问题的广泛关切和有效利用农业投入、节约成本、提高农业利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减少环境后果的迫切需求,为“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海湾战争后GPS技术的民用化,使得它在许多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也推动了“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广泛实践。使得近20年来,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作物科学、农艺学、土壤学、植保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和智能化农业装备与田间信息采集技术、系统优化决策支持技术等,在GPS、GIS空间信息科技支持下组装集成起来,形成和完善了一个新的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和开展了试验实践。迄今支持“精细农业”示范应用的基本技术手段已逐步研究开发出来,在示范应用中预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近五、六年来,已有数千计的研究成果,实验报告见诸于国际学术会议或学术刊物;每年都举办专题“国际精细农业学术研讨会”和有关装备技术产品展示会;在万维网上设置有多个专题网址,可以及时查询到有关研究发展信息;美、英、澳、加等国一些着名大学设立了“精细农业”研究中心,开设了有关博士、硕士研究方向及培训课程;日、韩等国近年来已加快开展研究工作,并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国际上对这一技术体系的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有了广泛的共识,将成为世纪之交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 “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核心,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作”。

正是信息技术革命为这一技术思想的实践,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千百年来的作物生产,都是以地区或田块为基础,在区域或田块的尺度上,把耕地看作是具有作物均匀生长条件的对象进行管理,如利用统一的耕作、播种、灌溉、施肥、喷药等农艺措施,满足于获得区域、农场或田块的平均产量的认识水平,很少顾及对农田的盲目投入及过量施肥施药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后果。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也是在区域尺度上进行品种选择、土肥监测,通过地区试验积累的适于当地的栽培管理措施向农户推荐使用。实际上,即使在同一农田内,地表上、下影响作物生长条件和产量的明显时空分布差异性,包括农田内作物病、虫、草害总是先以斑块形式在小区发生,再逐步按时空变化蔓延的特性,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几世纪前,农民把土地划分为小田块来耕作经营,正是受到对作物生长环境和产量空间变异的感性知识的影响。我国农民几千年来在小块土地上经过劳动密集的投入和积累的丰富生产管理经验而形成的“传统精耕细作”技术,也可以在小块农田内达到很好的经济产量,只是没有现代科学方

法的定量研究和现代工程手段的支持来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力。本世纪初期,科学家就研究报告过作物产量和田间土壤特性,如N、P、K、pH、SOM含量等在田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929年,Illinois大学C.M. Linsley和F.C.Bauer 发表文章劝告农户应绘制自己田区内的土壤酸度分布图和按小区需求使用石灰的建议。 之后,一直都有关于农田土壤和收获量空间变异性研究的报导。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在农田中实施土壤肥力、植保和作物生产定位管理(Site Specific Crop Management)的技术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着名厂商先后向市场提供了装有空间定位和产量传感器的现代谷物联合收获机,已可以在收获过程中自动采集以12-15m2为单元的小区产量与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数据,并进一步通过模糊聚类分析软件自动生成农田内作物产量分布图。多年的试验实践表明,田区内小区平均产量的最大差异可以超过100%。由于作物生产还受到气候变异的影响,经连续多年对同一田区积累的数据表明,同一小区年际间的产量差异性也可能是十分明显的。田区内产量上述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显示了农田资源利用存在的巨大潜力。现代农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定量获取这些影响作物生长因素及最终收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实施基于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分布式调控,达到田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产量成为可能。图1是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示意图。其实施过程可描述为:带定位系统和产量传感器的联合收获机每秒自动采集田间定位及对应小区平均产量数据 通过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 根据田间地形、地貌、土壤肥力、墒情等参数的空间数据分布图,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投入、产出模拟模型,作物管理专家知识库等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 根据处方图采用不同方法与手段或相应的处方农业机械按小区实施目标投入和精细农作管理。

由图1可以看出,这一技术思想是通过多次循环的实践,来不断改善农田资源环境,积累知识,逐步达到作物生产管理精细化的过程。由于大田作物生产受到众多时空变化因素的影响,利用生产潜力的处方措施,还需要兼顾生产力、经济性、环境后果的优化目标,因此,其技术思想并不是单纯追求技术措施的“准确”。事实上,目前应用于获取小区产量数据的空间尺度为12-15 m2, 获取农田土壤信息的尺度大多还只可能精细到60 m左右。在实际操作上,对获取的空间信息还需要通过模糊聚类处理,生成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处方图来指导处方农作,因而还谈不到“精准”的操作。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农田土壤、作物苗情、病虫草害信息实时快速采集技术的突破,农业处方操作也将愈益精细化。上述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在许多发达国家的试验和应用表明,可以显着提高耕地的生产潜力,节约良种、化肥农药和能源投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受到农户的欢迎。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田信息采集与处方农作的空间定位,需依靠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未来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需要遥感技术(RS) 的支持;作物产量计量与小区产量图的生成需要能按秒记录收获机累计产量和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智能型收获机械,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产量图自动生成软件技术;田区空间变量信息的快速实时采集,需要研究基于新原理的传感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按小区实施自动处方农作、调控目标投入需要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制定科学的农作处方需要农学知识和计算机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能协调运作的智能化系统需要有高效的信息集成以及有关信息传输、标准化技术的研究等等。

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图,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以1米分辩率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地理信息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为认识世界科技进步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观念。“精细农业”的实践将在下一世纪开发“数字地球”的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路程还很遥远。但启动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将有利与推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知识化与信息化进程,改变传统技术思想,追踪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农用先进支持技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践中,也将可开发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产品。

农业科技史范文2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对基层而言,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农业高技术引入、新技术试验、老技术改良、现代化试点、适用高效技术集成、景观示范6大功能。

1.1农业高技术引入功能

主要体现在由生物、物理、信息、化学等新技术引发的革命式、突破性的农业技术手段在烟草上的应用,如核农业、基因技术、3S技术、纳米技术等。目前烟草农业方面引入的技术项目还比较少,基层接触更少。

1.2农业新技术试验功能

主要是国内外农业界产生的新技术、新手段、新产品在烟草上的应用,如大棚设施集约化营养液育苗、生物碳促根技术、化感作用控病虫害、密集化智能烘烤新工艺、除草剂保护膜等。目前均在试验性地引入使用,只有部分试验人员能有限地接触到。

1.3农业老技术改良功能

主要是对已应用的老技术进行改良革新并使之适应新的生产要求,如井窖式移栽、湿润育苗、穴施播种期、高垄深栽、上部叶灌水促成熟、草木灰防蚜虫等技术。这些技术以前在用,但在方式、方法、理论探索等方面还需要提炼升华。

1.4农业现代化试点功能

主要是围绕“一基四化”开展的农业现代化试点,如烟水喷灌-管网浇灌示范片、农业机械化示范片、烘烤工场、育苗工场、分级工场、标准化收购线、物理生物植保示范片等,以此为载体展现农业现代化的工作亮点。

1.5农业适用高效技术集成功能

主要将新旧农业技术的理念、方式、方法、技术要点结合、嫁接、集成并使之能在较短时期内凸显其技术价值的过程,如烟叶精益生产、标准化生产、GAP生产、品种优化配套、循环经济模式等,综合、吸收、集成基础性的技术手段使之快速体现出效益。

1.6农业景观示范功能

主要发挥农业现代化试点在参观、检查、交流、学习中的农业景观示范功能,提现区域烟草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彰显自己的特色、吸纳最新的亮点、示范和辐射区域产业的持续发展。

2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内容、目标及存在问题

2.1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内容与目标

一般来说,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内容与目标是随着时间推移、区域的不同、政策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阶段应该是有不同的定义和内涵的,这也决定了其发展的目标会有阶段性、长期性的水平差异。但结合对一些地方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不难看出其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具有规律性和趋同性。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内容,现阶段基本可以体现在:①田间品种筛选对比平台,包括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肥力梯度对比试验、品种-肥力-烘烤工艺配套试验、特色品种开发试验等。②农场化经营与烘烤试验平台,包括规模化对比调查试验、不同育苗方式试验、壮苗培育试验、不同移栽方式试验、覆盖方式试验、黑白膜定点试验、优化施肥技术研究、采收模式试验研究、不同装烟密度试验、散叶-烟夹-绑秆对比试验、智能烘烤试验、新农标验证试验等。③土壤改良与绿肥试验平台,包括配方穴肥试验、生物碳土壤改良肥料试验、秸秆覆盖试验、绿肥种植试验、土壤改良剂试验、土壤保水剂试验、土壤育肥与农业循环经济试验。植保试验平台,包括新农药验证试验、统防统治试验、烟田有害生物调查、生物物理防治试验、化感作用试验、灾害确认统计方法研究等。⑤烟田营养试验平台,包括烟草肥对比试验、商品有机肥对照试验、烟区有机物资源利用与开发、烟田减量增效施肥研究、微生物肥对比试验、微肥研究、土壤营养与烟株植物生理研究等。⑥现代烟草农业平台,包括标准化示范园区、喷灌示范点建设、全程机械化试点、不同地形条件现代烟草农业探索等。⑦GAP试验示范平台,包括烟区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烟叶生命史全程GAP生产技术、示范区建设、绿色生态防治技术、促成熟绿色烘烤技术、质量追溯技术等。⑧优化结构试验平台,包括打叶数试验、采烤次数试验、打叶时间试验、叶片长度试验、经济成本调查、特殊气候与优化结构研究等。⑨特色开发平台,包括生态气候基础研究、土壤基础研究、烟叶特色定位研究、生态气候-土壤-烟叶特色生理生化耦合研究等。⑩烟叶设施综合利用试验平台,包括育苗大棚有机蔬菜种植、密集烤房食用菌培育、高附加值花卉苗木培育、特色经济昆虫养殖等。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目标主要是:在区域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确立长远规划、年度计划、效果预期,根本落脚在服务大生产、产量质量大提高、发展方式更科学、经济效益更突出。②短期目标是完成试验课题目标任务,实现技术本土化、区域化的吸收融合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的试点、引入、提升与应用。③中期目标是以科技项目、示范园区、专利成果为载体,发挥现代烟草农业科学技术对区域烟草农业产业的稳定、提升、扩大、增效推动的作用其贡献率超过30%~60%;长期目标是在国家或一定地域范围内创建能够代表区域现代烟草农业科学技术最高水平的园区,科技引领、效益示范、经济促进作用对整个产业的贡献率超过60%~80%,形成科技烟草发展模式。

2.2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调查发现,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①缺少长期规划和目标任务的设定,仅局限于服务项目、服务课题、应对安排、应付检查、被动展示的需要。②缺少立足需求、服务生产的宏观考虑,嫌疑于彰显成绩、博取赞许、挣得面子和服务于领导检查等方面。③缺乏人才队伍与配套资金的支持,在项目确立、技术培训、组织模式、经费使用方面细节研究很不够,科学研究精神不足、数据说股力不强。④缺乏基地建设和持续研究的扶持,很多项目如能在烟草自己的试验站(地)中再多坚持几年定会出有益于生产的成果,却因为项目年限、经费、人员调整等原因中断。⑤缺乏与外脑的有效沟通和技术信息合作,试验的内容和技术的研发档次偏低、水平一般。⑥缺乏先进适用成果的示范转化推广机制,很多好的适用、适用、先进成果形成后持续跟踪、推广应用的速度慢、覆盖面小、综合效益不高。

3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建议

就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有一些建议。

3.1理论层面

①结合需求、立足实际搞好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近期、中远期规划,融入科技引领、科学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理念,规划上须切合实际、适度前瞻、勇于创新、服务生产、注重效益。②规划与建设中设置年度任务、阶段目标,不贪快、求全,但要大胆试验探索有价值的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③要以引入外脑、项目结合、开发核心技术为重点,对技术的规律性和方法的原理性要深究深挖,抓住本质、揭示规律、提炼核心技术,力求理论价值上的突破。④关注技术里“新中旧”与“旧中新”的辩证认识,在新技术中融汇和结合已经熟练掌握的技术,在成熟应用技术中开发和提炼新的技术,在园区中大胆探索理论上、生产中尚待解决的薄弱环节。⑤扩大见闻与对外交流,多了解烟草农业科技和大农业研究的前沿动态,按照外业、基层、实验室和设备人才条件设计和试验研究的突破点,将烟草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场、搞创新的最前线、关键技术的攻关车间。

3.2实践层面

农业科技史范文3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农业推广

在农业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通过对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分析,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研究中发现,在农业技术推广中,需要采用先进的项目实践创新整合机制,营造生态化的农业项目发展机制,并为网络工作的项目革新提供支持。同时,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中,需要建立科学化的农业推广工作,根据农业的发展现状,建立科技化的网络系统建立方式,规范产业化的推广机制,从而形成规范性的网络体系运行机制,为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产品推广提供支持。

1农业科技管理在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推广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

在现阶段农业发展中,由于历史原因的限制,政府对农业化的推广工作并不重视,一些农业推广工作的从业人员主要是乡镇的技术人员,但他们多为编外人员,专业的推广能力较弱。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形成垂直的管理体系,导致行政效率的整合机制偏低。统计中发现,有60%的农业技术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上,30%以上的人员年龄在40~50岁,而且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农业推广工作的创新。

1.2农业科技信息意识相对较弱

通过对农业科技信息整合技术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农业科技推广及工作创新中,需要将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作为核心,但在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薄弱的背景下,农业的地位逐渐降低,而且,农村发展中也没有将农业作为主导,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地区整体的产业推广能力降低。同时,在农业科技意识分析中,相关技术人员对农业生产的新信息技术以及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弱,影响了农业技术信息的推广[1]。

1.3农业科技管理工作不对称

在现阶段的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存在着工作不对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制度设计中,上层制度的设置与下层需求呈现出不对称的问题,导致农业群体出现了特殊性以及复杂性的问题。同时,由于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相对较低,对信息化的技术需求不足,导致专业能力的提升受到影响。第二,组织工作难以构建。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其信息技术的构建以及推广无法满足项目的推广需求,而且组织的观念意识相对较差,导致人才缺少专业性的培训,同时,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缺少针对性的品牌推广意识,从而对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构建造成影响。

2农业科技管理在农业推广实践

2.1构建专业化的农业推广实践机制

在现阶段农业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需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构建,全面提升科技项目的推广力度。农业发展中,需要将提升农产品质量作为核心,提高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的过程中,若产品的整体质量相对较低,会使产业在经济发展中逐渐丧失市场份额,导致经济效益的严重损失。因此,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整合中,需要制定专业性的农业自主管理办法,改进种养模式,构建特色化的农业项目发展机制,满足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特色化创新需求,提高农业产品项目推广的实践能力。同时,在专业化农业推广实践中,也需要建立科技的研发及整合机制,保证科研经费的合理开发,实现农业产品项目的自主产权,保证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新科技的稳定开发,从而实现农业产业推广实践工作的稳定创新[2]。

2.2构建可持续化的农业发展机制

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将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作为基础,并在可持续发展农业整合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长足性的农业产业科技管理机制,提高农业产品项目的服务机制,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合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而为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支持;第二,在农业产业结构整合中,需要实现农业与农业非农产品的协调性发展,满足农业产业的经济发展需求;第三,在农业产业建设中,需要构建特色化的产业建设机制,实现农业项目生产的服务化以及节约化的发展目标;第四,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中,需要带动农户发展,以专业户带动专业村,促进农业科技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3构建特色化的品牌服务推广机制

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强化产品的宣传整合机制,构建特色化的项目服务品牌,重视产品品牌以及农业标准化的项目建设,因此,在农业特色化资源转化中,为了提升品牌的优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力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积极推广并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从而实现特色化的农业产品生产机制,在农业产品加工及包装中,需要构建环保标志,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化创新;第二,全面增强品牌的广泛性及文化性特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的集群化、品牌的集体化,并明确地理表示,满足产品品牌形象构建的核心需求;第三,在农产品项目设计中,需要建立可持续性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满足农业产品发展的可持续性需求,避免农产品资源运用的过度消耗,促进农产品的生态化创新,提高产业的经济价值[3]。

3结语

在现阶段农业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将农业产业的科技发展作为核心,通过对农业产业科技化的管理,进行农业产品的项目实践以及品牌推广,构建专业化的农业推广机制、产品项目创新机制以及特色化的品牌服务推广机制,从而为产业的资源优化以及项目发展提供良好依据,实现农业产业的经济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霞,王新迎,亢志华,等.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6):61-64.

[2]汤国辉,刘晓光,董艳,等.协同创新大学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在农业园区创建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为例[J].科技与经济,2012(5):62-66.

农业科技史范文4

关键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

1引言

农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是保障民生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中之重。农业科技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我国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环节,代表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引领和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农业科技人才一般是指接受过高等或专业性农业类相关专业教育或培训,掌握并在实际工作中能熟练应用相关农业理论知识,并专门从事与农业有关的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农业科研管理以及在农业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推广和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

2阜新地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辽宁省正经历着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转型,农业是此次转型的战略布局和方向之一。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有着悠久的种植传统,种植面积大。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阜新市农业发展水平并不高,其中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薄弱是重要原因之一。总体来说,阜新地区农业科研人才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人才总量少,科研任务繁重

我们用两个参数来衡量一个特定地区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水平,即农业科研人员数量与当地人口总数比例以及每位农业科研人员辐射的耕地面积阜新市总人口数远远小于锦州市和朝阳市,但由于其农业科研人口比例达到4.3%,因此还略高于锦州市的2.9%和朝阳市的3.1%,但由于其人口基数小,与其他农业较发达地区的5%比,尚处于匮乏的状态。阜新地区每名农业科研人员辐射耕地面积达到6.34hm2,而锦州和朝阳的该数据分别为3.58hm2和4.26hm2。仅为阜新的56.5%和67.2%,也就是说阜新市每名农业科研人员的研究强度要至少超出了其他两个地区的一倍以上。综合来看,阜新市农业科研人口相对于其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而言处于极度短缺状态。

2.2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偏低

首先体现在学历的整体水平不高。目前,全日制硕士及以上科研人才占农业科研人才总数的12%,本科生占到27%,大专及以下学历占到43%,占比偏大,导致农业科研深度不够,水平有限。其次体现在一线农业科研人员高级职称比例偏低。据统计,目前阜新市农业科研人员取得高级资称的比例占农业人才总数的19.5%,绝大多数农业科研人员仍为中初级职称。第三,缺少领军人物和优秀科研团队。目前,阜新市农业科研队伍中,尚未组建出一支达到国家级别的科研团队,缺少国家级学科带头人。且研究类人员少,推广类人员多,研究的速度跟不上推广的节奏,造成品种和技术的停滞不前,推广效果也并不理想。此外,阜新市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寥寥无几,农业科研人员缺少合适的科研平台。阜新市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只有不到7家,专业的科研用地不到2万亩,只有1家机构具备高水平科研检测和实验分析的条件。

2.3年龄结构不合理

具统计,阜新地区已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农业科研人员中,50岁以上的达到了78%以上,40~50周岁的占12%,40周岁以下的占10%。年龄偏大,也进一步阻碍了创新型科研事业的发展。

3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3.1农业行业整体收入偏低

农业科研工作条件艰苦,无法与一些光鲜的白领行业相比。且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行业待遇整体偏低。最新数据表明,农林牧渔业在所有行业中收入排名垫底,与待遇最高的金融行业在年收入上差距达到了4—5倍。所以,许多年轻人在择校的时候就不会考虑农业相关专业,毕业后更不会考虑从事农业科学研究。

3.2研究工作缺乏创新性

在研究工作中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日常科研中,青年科技人才多拘泥于传统研究手段,缺乏创新意识,常年以固有的科研思维、手段和试验重复同样的工作,浪费了资源,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比例。科研产出率低。据统计,2010~2016年间阜新市农业类科研成果为28项,其中创新型仅为2项,占比不到1成。因此农业科研过程中,对创新型人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科研整体创新水平也有待提高。

4对策分析

4.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应针对阜新地区农业发展和专业结构特点,引进相关人才。在引进过程中,侧重加大阜新地区优势学科、优势专业相关人才的引进,并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任务繁重、人才供低于求的现状。

4.2培养领军人才

如果一个行业缺乏领军人才,行业的发展就会如同一盘散沙,阜新市的多个学科和队伍建设缺乏知名的领军人才,导致整体研究水平过于偏低。因此应加大领军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国内外中长期培训来加速领军人才理论知识培养,开拓其视野,提高研究层次和高度,从而带动整个学科建设。

4.3调整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学历学位继续教育,提高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优化学历学位结构。加速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聘任周期,带动其农业科研工作积极性。整合现有学科,优化创新型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农业科研队伍。

参考文献

[1]吴林妃,陈丽君,庄俐,等.从激励机制视角探析农业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4):84-88.

[2]孙虎,刘海礁,刘德畅,等.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2):44-46.

农业科技史范文5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国外经验;启示

科技兴农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而落实科技兴农战略的关键在于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农业生产的转化。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关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优秀经验,对今后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 国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相关经验

1.1 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有关的教育引入至法律层面,以教育为基础普及农业 一个国家将农业教育提高到法律的层面上来,是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视,也是其真正意识到农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的表现。1862年的美国,农业教育水平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为了改善当时农业教育低迷的现状,美国国会通过并由时任总统林肯签署的《莫利尔第一法案》正式出台,该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向各州及其他领地和地区增拨公有土地,这些地区的政府必须用这些土地及于此相关的收入建立一所从事农业教育的学校,并强调要为当地农民提供教育。自此之后直至1914年的52年间,美国国会相继通过并出台了《莫利尔第二法案》、《海崎法案》、《史密斯—雷佛法案》,这些法案都旨在保证农业教育为题具有更高的法律保障。

1.2 联合社会组织与私人企业,多元化推广农业科技创成果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社会组织和私人企业相结合,这两个组织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中的作用不容小视。通常情况下,负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社会组织包括农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这些组织大多是公益性的,由政府出资成立,有当地农户组成。英国的英格兰皇家农业协会和全英农户协会都旨在传播农业科技,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负责农业科技推广的社会组织相比,私人企业的一切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行为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印度国内私人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中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通过有偿咨询服务将印度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技术,有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将技术与生产原料提供给农户,收获季节来临时再按合同条款购买农户的农产品,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传递给了当地农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1.3 特色农业引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 在众多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途径中,意大利所采取的运用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方式称得上是比较有特点的。其利用当时欧盟还未大量出现奶水牛的机遇,大力发展奶水牛养殖,用其牛奶制成现在享誉世界的奶酪。除此之外,意大利的红酒更是世界著名。在这种倡导发展特色农业的气氛下,当地的农户和农场主也都积极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方法,都积极地投身到促进发展生产技术的形势中,这在无形中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步伐。

2 对完善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启示

2.1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教育载体,并将其上升至法律层面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有90%文盲分布在农村。这严重威胁着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进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直接对口于农村教育、农业教育的平台或机构,通过这个载体一方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直接培训具有一定农业知识的农民,使之既可以在这里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又可以提高其接受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此外还应将此模式提高到法律的层面上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规范此项模式,借助法律的强制力监督和约束此项模式能够切实可行的做到实处。

2.2 将社会组织推广与私人企业推广相结合 通常承担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职责的大多是农协、农业合作社等由政府成立的非营利性的组织,这些社会组织的贡献不可磨灭,但这些组织因其自身的特性使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其时效性就不如通过私人企业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来的快,并且虽然私人企业的行为是以经济利益为先,但是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得以尽快推过使用。因此,应将两者结合起来,既要发挥社会组织的广泛性和无偿性,又要发挥私人企业的时效性。

2.3 发展特色农业,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突破口 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提高特色产业推动当地农业科技的积极性,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动力,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取得成绩,又能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燕华.国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典型做法与经验借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07;

[2] 孙诚.日本重视农业科技普及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5.11;

农业科技史范文6

关键词:农业科技;科技培训;科技服务;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6.028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supporting rol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the paper research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ianji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changed it was overall level in Tianjin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Twelfth"Five-Year-Plan". For example, ris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contribution rate, popularizing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ults significantly.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achieved breakthrough for promoting fas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future in Tianjin, such as innovation abi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service system, talen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目前,中国正处在发展现代化农业、进一步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正经历着一场广泛且深刻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会更加突出。天津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农业科技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站在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下,当前必须抓住重点、找准方向,才能有所突破,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前列,进而有效推动天津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1 农业科技取得的成就

1.1 农业科技贡献率居全国前列

农业科技贡献率在国际上也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指农业技术进步率在农业总产出增长率中占有的份额,它反映了农业科技进步的水平及潜力。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测算非常有助于分析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也有助于研究各个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进而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天津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测算显示,天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009年已达到60.4%(同期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3.5%),提前一年达到并且超过了天津农业和农村“十一五”规划中设定的2010年末60%的目标。借助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从“六五”到“十一五”时期,天津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直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并且平均每年近乎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图1)。尤其是进入“十一五”规划以来,伴随着天津市科教兴农力度的加大,科技进一步推进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有效推动了现代农业的良性发展。

2013年,天津市农业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3%,比2012年提高2个百分点;小麦机播率和机收率均接近100%;玉米耕种机械化率超过90%,机械收割率达到82%,比2012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水稻机插水平达到80.4%,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机收水平达到了86.7%,比2012年提高6个百分点。

1.2 农业科技成果丰硕,推广成效显著

进入“十二五”以来,天津农业科技成果丰硕,尤其在黄瓜、奶牛、生猪育种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在全国领先的科技成果。仅2013年,天津市就实施了168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项目,其中重点推广转化的新品种达30个、新技术30项。有10项科技成果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奖励,20项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如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育成津研、津优系列等42个黄瓜配套品种,其成果转化率达到100%。品种有极强的地域和周期适应性,成为国内黄瓜生产的主栽品种。科润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各类奖项。目前,天津黄瓜种子在全国的占有率已经超过80%,它的“津优”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2002年经科技部推动开展的,目的是根据农民的需求及科技人员的专长,把科技知识和实践技能融合为一体,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广泛普及科技知识,努力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天津市于2004年在蓟县进行试点,截至2014年初,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人数达到1 371名,已经建成2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和3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十二五”末期,在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上将有更多有效的举措。

1.3 农业信息网络较发达

天津农技推广网、津沽农业网、天津农业信息网等专业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已较为完善,为对应区域及群体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网络服务。同时,建成了市-区-乡-村的多级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并借此为广大农民提供了远程教育。另外,农业专家决策系统、市场交易信息系统等提供了较为权威的指导、培训和较为成熟的交易平台。面向所有区县开通的“12316”农业服务热线,目前全部具备电话语音功能。农业110科技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天津农科院创建的短信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衔接问题。

2012年滨海新区建成年数字农业信息系统,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森林资源、林业有害生物和野生动物的远程监控管理,成为国内首套数字化农业信息综合系统,对各种农业资源及生产活动的数据和空间实体数据进行管理,实现农业监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

2013年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成效突出,建成国内首家省级农业物联网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4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2012年天津市启动实施了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截至2013年6月底,天津市已建成高效设施农业4万hm2。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在良种培育引进、特色农业开发、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共实施了161个项目,重点推广了航育二号芹菜、津优46号黄瓜等20个新品种。建立了16个集约化育苗示范点,使天津市优质种苗覆盖率达到15%。培育出沙窝萝卜、台头西瓜、翠屏湖樱桃、七里海河蟹、岔房子山药等5个精品农产品。特别是工厂化种植的水培蔬菜技术提供的优质安全的无公害蔬菜,目前已在西青、北辰、武清等区县逐步推广栽种。

2 天津农业科技未来发展战略重点

2.1 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科研前沿的领域还较少,饲料添加剂、绿色农业投入品、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研发略显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开创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着眼于发展趋势,大力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安全、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再有就是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引领作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在当今形势下,只有具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能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在农业发展领域有自,最终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2.2 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科学素质

2013年,天津农村劳动力中,每百个劳动力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为11.5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61.75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9.03人。虽然文化程度同比有所提高,但是伴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及非农产业,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呈现出一种层次性的下降态势。故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当代农民的综合科学素质。大量实践证明,要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必须依赖于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故此,未来天津在这方面必须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的培训深度和广度,努力提高广大农民对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能力。

2.3 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科研工作的平台,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必须予以重视。天津在现有农业科研基地的基础上,需要注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的科研基地建设。尤其在黄瓜育种和种猪繁殖等优势方面增加一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加快资源共享平台、基层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

天津农业科技人才仍然短缺。2013年,天津农业技术人员为3 124人,农村平均一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数仅为2人,这种水平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达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科研人才的数量不足,必将阻碍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而高级农业科技人才的不足将导致尖端农业技术研究难有突破;基层科技人员队伍的薄弱,则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能力有限。因此,必须做好农业领域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的培养,继续深入实施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工程。

2.4 进一步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科研经费占同期农业GDP的平均水平)已达到3.29%,甚至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指标也达到了1.04%,而我国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处于不足1%的水平。2011年天津的整体科研投资强度才达到2.63%,针对农业领域的极有限,因此投入不足问题十分严重,进而严重制约农业科技的有效发展。2006―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到2020年,整个社会的研究开发投入将占到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2.5%以上。天津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需要注意2点:其一,进一步确认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其二,必须坚持农业科技的投入强度一定要高于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强度,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必须要高于天津财政科技投入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2.5 加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天津的具体情况,需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实施星火计划,推进星火产业带和技术密集区发展。第二,进一步大范围推动农业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鼓励并引导科技特派员引领农民创办或协办科技型企业及合作组织。在实施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以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为中心,以农民专业组织为依托,把科技特派员作为桥梁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第三,深入推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农技推广和农业专家大院的现代科技服务模式,从而形成社会化、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2.6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70%左右,表现为科研、教育和推广的良好结合,其经验之一就是运用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形式推行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模式。就天津的情况而言,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不能缺少有力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农技创新、推广和培训等各环节。第一,在国家层面应尽快制定《农业投入法》,依法推行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监管机制;第二,根据《科技进步法》,针对天津具体情况制订与农业科技相关的地方配套法规,通过法规来界定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强化农业科技活动的全程管理;第三,参照《农业技术推广法》来制订天津地方农业技术推广规范,针对当前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法律责任不明和职能定位不清等问题制订相应法规。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13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陈丽娜,孙国兴,刘会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支撑天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2):35-37.

[3] 毛科军,李小刚,官宏义,等.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 提升天津农业信息化水平[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9):1-5.

[4] 陆建中.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重大命题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6):1-6.

[5] 张巧利,杨霞.科技支撑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路径探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1):82-84.

[6] 张云君.让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跟上时代步伐[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6):51-53.

[7] 白和盛,苏建坤,杨建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培育[J].2013,19(9):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