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范文1

摘 要 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具体的发展压力,煤炭企业为适应经济形势新常态,就要通过大力广泛开展形势任务和正面教育,强化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教育引领,积极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等方式方法,有效激发和凝聚推动企业发展正能量,为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思想和工作支撑。

关键词 经济形势 新常态 企业发展

2015年,由于受社会市场大环境持续低迷影响,煤炭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艰巨发展任务。与此同时,在部分职工思想和工作上也难免或多或少出现各种各样的片面认识。因此,要积极适应经济形势新常态,顺利实现全年发展任务,必须有效建设一支心系企业发展、思想稳定、勇于担当、业务素质硬、作风优良、凝聚力战斗力强的员工队伍,有效助力和支撑企业发展。宣传引领作为激发和凝聚员工推动企业发展正能量的重要措施。通过大力广泛开展形势任务和正面教育,强化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教育引领,积极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等方式方法,有效激发和凝聚推动企业发展正能量,为进一步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思想和工作支撑。

一、科学分析员工队伍实际,找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切入点

通过对职工分析排队和企业现状分析,煤炭企业有三大因素影响员工思想状态和队伍稳定。一是由于近年受社会市场大环境持续低迷影响,企业面临着严峻经营和发展形势,员工收入明显不同程度降低,导致个别员工工作中思想不稳定。二是由于员工老龄化,近几年退休员工相对集中,自然减员情况不断加剧,致使个别员工工作上等待观望。三是随着近年来日常业务量明显加大,使得一些员工岗位上存在怕苦怕累思想,产生工作厌战情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常态,针对个别员工心里波动较大,对当前形势和任务偶尔暴露的抵触和悲观情绪,企业要坚持把有效选择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教育工作切入点作为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积极适应经济形势新常态,大力激发和凝聚推动企业发展的正能量,确保当前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一环并围绕破解重点问题开展一系列形势任务教育和企业文化活动。

二、唱响激发和凝聚推动企业发展主旋律,选准教育引领工作的结合点

围绕积极适应经济形势新常态,大力激发和凝聚推动企业发展的正能量,企业重点抓好了三个环节工作。一是深入抓好全年不同阶段员工形势任务教育,进一步凝聚员工发展和任务落实信心。二是积极有效扑捉推动企业发展中的闪光点,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引路。三是积极发挥舆论载体作用,大力激发和弘扬推动企业发展的正能量。通过有效激发和凝聚推动企业发展正能量,为进一步确保物流中心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思想和工作支撑。同时,在坚持开展先进典型引路方面,紧密结合推动全年任务工作,及时扑捉员工队伍中的闪光点,坚持因地因事制宜,着眼不断培育广大员工职业道德情操、助人为乐品质、业务素质提升、激励学习先进等方面良好行为养成,大力激发弘扬企业正能量,汇聚改革发展正能量,有效发挥先进榜样引领作用。

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坚持舆论先行,积极依托网页、公示栏和宣传橱窗等载体阵地,加强正反面典型教育,有效引领广大职工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同时,引导员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三、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活动,汇聚扭亏增盈和转型发展的正能量

要把握不同时期形势任务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宣教活动。宣讲活动重点侧重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宏观解析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煤炭行业经济发展形势;二是客观讲解集团公司和物资公司目前发展现状、主要困难、严峻形势,交实底、摆实情;三是正确研判当前形势,准确定位,挖掘优势,发现逆境中蕴含的机遇与希望,坚定员工走出困境的信心;四是全面分析本公司基本情况,积极应对当前形势所采取的苦练内功、强化管理、调整结构、改革创新、挖掘增效、扭亏增盈等系列措施;五是重点强调下步工作重点、转型方向,对广大员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出希望。通过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对上级公司和本单位应对当前困难形势所采取的扭亏增盈措施的全面理解,收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强信心,攻坚克难的实际效果。

四、紧密围绕助推和加速企业发展,扣准企I文化建设成果转化的落脚点

要坚持把有效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转化,作为不断凝聚员工力量、发扬奉献精神,助推企业发展、节支挖潜、创收增效和文明服务,努力推动经济与社会效益双提升的落脚点,并着力搞好工作结合,有效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影响力。

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经济发展;主要因素;措施

人力资源和企业的经营计划、成本预算、产品研发以及产品销售等都是企业的主要基本职能战略,国家一直强调人力资源是经济建设的第一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始终应该注重的问题,只有重视人力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企业才会在市场经济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人才是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内容,也是竞争的核心力量,人力资源是企业各项资源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宝贵的一项资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性和知识能力,人才的作用是使企业不断取得进步,只有具备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企业在技术方面才会取得创新,企业才会取得更快、更全面的发展。可以说,人力资源是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的作用将更加明显,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而且其能够大大促进企业经济增长的速度,使企业走向更大、更强的发展。因为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优化企业的人力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价值,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明确企业上下人员工作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和责任心,从而使企业取得不断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在实际中,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得到部分企业的重视,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对人才进行聘用以及管理的机制,使得企业吸纳人才的能力不足,人才在企业中不被重视导致人才流失,这种制度上的不完善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有着巨大的影响。

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随着企业发展的壮大,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没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忽视对企业员工的再教育工作,使得企业文化和运行机制发展滞后,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不能紧跟时代步伐,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企业运行的效率低下,严重不适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企业经济出现负增长也是常象。

3.人力资源建设力度不够。由于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上的投入不够,主要表现在:企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眼光,在人才建设上不愿投入资金,不懂得体恤员工,忽视人才的作用,这必然导致企业对人才的吸纳力度有限,经济发展落后。

三、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

1.加强人才的聘用。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应尽量人性化,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使人才对企业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不仅可以使人才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提高其以后工作的积极性;另外,企业在聘用人才时,还应注重市场的大环境,摸清人才的真正需要,积极地采用灵活的策略,扩大人才引入的范围,这样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人才力量,对人才保持较高的吸引力也是企业的一个品牌文化,这对企业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强人才培训体系的建立。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与企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一切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企业应重视对员工进行再教育、再学习的机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企业内部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需求,制定出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设立具体的人才培训课程,人才培训要以个人素质、业务能力和责任感等为基本内容,并结合市场发展随时作出变更,这样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有效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

其次,对员工进行培训,要讲究分层、分别对待,要和员工的职务级别和工作内容紧密相连。对企业高层人员,应注重对其战略眼光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要通过绩效考核与测评对培训效果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及时改变培训策略;对中层和基层人员的培训,应将培训重点放在对其业务能力和责任心进行培养之上,持续不断的提升其业务能力,这样有助于员工充分发挥个人价值,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的文化氛围对员工的日常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现代企业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文化,最大限度地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在管理方面,做到尊重员工、理解员工,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留住人才,而且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制度建立上,企业应注重员工权力与义务的统一,在制定约束员工行为和规定员工义务的同时,也应注重员工劳动报酬和福利的改善,尽量不要制定出一些机械的、非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始终将员工利益放在首位。

四、结束语

总之,以人为本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人力资源是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企业应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手段,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企业的日常运行之中,靠“人”的力量使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始终保持着经济增长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金怀玉;焦立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

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范文3

关键词:海洋产业 大连区域经济 层次分析法

一、引言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大连未来诸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战略之一,确立和实施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进一步分析海洋经济对大连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有必要分析海洋产业对大连总体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大小。

二、海洋产业对大连区域经济贡献度分析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利用AHP法绘出层次结构图如图2-1所示。

(二)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并检验其一致性

判断矩阵是表示本层所有因素针对上一层某一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元素aij用Santy的1-9标度方法给出。

A层次对于O层次的相对权重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其中 W为权向量,W=(0.5,0.5)表明A1和A2两个因素对上层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相同。

以此类推,可以得到四个层次的判断矩阵及其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三)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数据如表2-1和表2-2所示:

表3-1 B-C总排序表(C对B的组合权重)

CI=0.0218,RI=0.74,CR=0.02946

表2-2 C-D总排序表(D对C的组合权重)

CI=0.049,RI=1.12,CR=0.04375

由结果可见,港口运输业对城市的发展起最主要作用。这是因为:港口运输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较高,是大连港口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结论

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大连海洋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度的最优排序依次为: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渔业、造船业、盐业。重要程度依次为:0.333、0.206、0.330、0.085、0.044。港口运输业凸显出外向型经济在地区经济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棣华,于婷.浅谈大连海洋经济的发展[J].大连干部学刊,2009.(12)

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范文4

妥善处理非均衡发展和均衡发展的关系

非均衡发展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快发展的成功理论和实践,均衡发展是目的,非均衡发展是手段。在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非均衡发展和均衡发展的关系。

一是推进“一圈”和“两翼”协调发展。“一圈”与“两翼”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是目的,“一圈”的“加快”和“率先”发展是重要手段。因此,在“一圈”和“两翼”的用力方面需要妥善把握,既要千方百计促进“一圈”加快发展,又要适度兼顾“两翼”的经济发展;既要避免出现只注重非均衡发展导致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现象,又要避免出现过份注重均衡发展而导致的“均衡慢发展”的现象,以重点突破“一圈”之功,带动“两翼”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全市协调发展之效。

二是增强外延拉动带的综合竞争力。核心是外延的基础,外延是核心的延伸,核心强则动力足,外延强则辐射大。因此,在发展的策略上一方面要增强核心动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外延拉动带的综合竞争力,以更充分发挥“一小时经济圈”的整体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是扶持外延拉动带短板区县加快发展。毋庸讳言,“一圈”之内的23个区县中,有部分外延区县经济总量偏小、实力偏弱,是“一圈”发展的短板。木桶理论的原理告诉我们,要最大限度发挥“一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需要外延拉动短板区县的迅速崛起。因此,在注重推动“一小时经济圈”整体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加大扶持短板区县的力度,在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产业布局及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

妥善处理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的关系

竞争与合作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竞争增强活力,合作使双方或多方共赢。

一是加强“一圈”内各区县的分工协作。建设“一小时经济圈”要注重从整体和全盘考虑“一圈”内各区县的产业发展重点,避免产业趋同导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的现象。要引导各区县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优势互补,通过区域合作来做大规模、壮大产业、形成集群,切实发挥好聚集效应。

二是推动“一圈”与“两翼”区域协作。“一圈”与“两翼”合作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对接、项目的扶持以及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既要统筹“一圈”与“两翼”的整体协作,也要考虑对口帮扶区县产业对接与互补,增强区域协作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推进川渝经济合作。川渝经济共生性强、竞争性大,既需要积极推进川渝合作,共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又需要在重大项目、重点产业以及招商引资等许多方面参与激烈的竞争,增强双方的经济活力。建议在“一圈”的外延区选二至三个区县作为川渝经济合作的示范点,建设川渝经济合作的桥头堡。这样既能增强“一圈”外延区的综合竞争力,又能推进川渝地区更为紧密的合作,促进成渝腹心地带的迅速崛起,增强成渝两个极核辐射带动能力。

妥善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既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举措,也是政府加强对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打造“一小时经济圈”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来推动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有利于“一小时经济圈”发展的基础设施。政府应着力规划和建设一系列与“一小时经济圈”加快、率先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设施、水利设施、能源设施和通讯设施。

二是健全推动“一小时经济圈”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要实现“一小时经济圈”特别是外延拉动带的迅速发展,政府应充分发挥直辖市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大探索创新力度,进一步简政放权和强化政策扶持,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各界投入“一圈”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一圏”集中,推动“一圈”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是优化促进“一小时经济圈发展”的社会环境。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关键在营造一种促进创业、促进创新、促进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为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抓好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真正形成人人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社会氛围。

妥善处理自我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一是要使“一小时经济圈”的规划、战略始终与全国、全球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使之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过程中,要适时准确分析把握发展现状,研究全国、全球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二是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既要市内统筹,也需要在全国范围来谋划。在产业布局方面,要注重打造优势产业和填补西部地区产业空白,注重与周边地区产业的错位发展和配套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注重加强与全国其他省市特别是周边省市的合作与衔接,做好交通网络的连接,打造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积极引进周边地区能源和资源,弥补我市水、电、气、煤等资源的不足。

三是既要注重发挥“一小时经济圈”对“两翼”的带动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对周边省市的辐射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调节,形成一小时物流中心,努力引导“一小时经济圈”外居民和人才往圈内集中,促进市外周边地区产业与一小时经济圈配套。

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范文5

关键词:新常态;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1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一种自然过程,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是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到新增长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都将出现新增长点,并叠加起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随着我国要素成本的优势逐渐弱化,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过度依赖要素驱动了,而应该更多地依赖科技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3)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转向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不管是农业还是制造业甚至服务业,都应该把发展重点从产业的中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这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4)经济发展目标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放弃不惜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而要做到以人为本,重点解决教育、养老、就业等老百姓最关系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5)经济管理从刺激增长转向科学调控.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如果仍然还是一味地刺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忽视科学的宏观调控,那系统性风险迟早会爆发,所以应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科学、精准、有效的宏观调控上.

2低碳经济是新常态下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1低碳经济的涵义

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气候异常的事件不断增多,并开始威胁人类的正常生活,近年来中国多地长时间遭遇雾霾天气,环境污染现象极其严重.气候专家认为这种气候变暖的现象是温室效应引发的,而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碳浓度上升.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减少碳排放,降低大气中的碳浓度,进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英国2003年率先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低碳经济概念”.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减排和发展的迫切需求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政府十工作报告中更是从战略高度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2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

2.2.1全国和区域环境从国家层面讲,我国在过去30多年里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投资、能源消耗,在产业结构上更多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其效果显著,但也面临严重的问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低、枯竭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同时,我国还面临环境的压力、人口红利的消失、低端产业的疯长和限制、企业缺乏创新力和长期研发能力等诸多不利因素,迫切需要完成在经济方式从规模数量到质量效率的转变,转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甚至农业发展的重点都将从产业中低端环节向研发营销等产业高端环节转变,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跨越.诸多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实现,决定了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经济新形态.为此,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从区域经济来看,河北地处京津冀经济带.在2015年国家提出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其中河北省定位于“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实现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发展,重点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这对河北省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探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2.2省内经济发展状况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万亿元增加到3万亿元,年均增长8.5%,在全国31省排名第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39.4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4388.0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11978.7亿元,增长11.2%.目前全省的产业结构仍以钢铁冶炼、水泥化工、制药等六高耗能行业为主,基本上保持着“二、三、一”的结构,第二产业的优势明显.但这种依赖资源、高能耗的增长方式存在着发展后劲不足、竞争力低的弱点.省内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劳动效率低、生产效益不高,发展比较落后,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方面力不从心,影响了其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近几年省内产业结构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升级,但河北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又在不断出现.一是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新旧动能转换不快,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加剧,部分市县地方债务存在风险,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转型升级尤为迫切.二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大气、水污染问题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还需付出极大努力.三是改革开放相对滞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不高,城市经济、沿海经济、县域经济仍是明显短板,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因此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下,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提升,特别是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3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加快形成引低碳经济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已得到国际共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将是河北省经济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具体发展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借东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抓住用好京津冀一体化的机遇,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切实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真正使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方面,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另一方面,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按照区域发展主体功能区定位,打造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冀西北生态涵养区等特色功能节点区域城市.

3.2低碳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实现河北省重新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推动高碳低碳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推动钢铁产业高端化、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化工产业精细化、建材产业绿色化.最终实现第二产业低碳化.其次,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安全农业.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实现到第一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形态.

3.3创新性,提高经济增长动力

创新是低碳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才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还需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政府需要为创新企业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持,包括政策激励、金融支持和人才保障等.另外还需要有编制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以保证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孙凤芹,苑建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

[2]于刃刚.低碳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03).

[3]李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5,(21).

[4]胥丽娜.新常态下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6,(03).

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交易;碳市场

[中图分类号]F205;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8-0074-02

全球变暖的气候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经济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必经之路,也是全球经济下一轮新的增长点。低碳经济被视为人类历史上“第四次工业革命”。《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碳交易。碳交易机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但却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丧失碳交易的定价权。我国必须积极构建全国和全球碳市场,以获得碳交易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一、发展碳交易要注意的问题

1 碳金融是一种新兴金融,是解决金融危机下全球金融体系重构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领经济主要是由金融资本实现的。全世界碳交易市场正在构建之中,我们积极丰动,才有可能掌握话语权。

2 碳交易是连接实体经济和金融资本的桥梁。建立碳交易必须基于对实体经济的准确把握上,不能本末倒置,同时还必须认清现代金融体系的弊端。如果单纯发展碳交易,实体经济和金融资本不能有效连接,不仅不能够刺激和引领实体经济的发展,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我国设计碳交易机制面临的难题

当前摆在我国面前的最棘手的问题在于:不管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如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二氧化碳第一大排放国;地方政府和大多数中小企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高额利润的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这是设计我国的碳交易机制时应当着重考虑解决的问题。

三、发展我国碳交易的技术路线

通过积极构建区域性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使我国未来的碳市场具有区域碳市场形态,并将其链接起来,进而构成统一的国内碳市场,再积极参与到全球性碳市场的构建上。具体如下:

(1)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战略性高度,利用财政政策(如财政补贴、征收碳税等)宏观调控手段激励、引导微观组织向低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大资本与技术的投入。

(2)企业要行动起来,首先搞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生产方式。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必须以“低碳”为先导进行技术创新,否则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中将会失去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后京都时代,拥有绿色技术尤其是自主创新的绿色技术是企业拥有话语权和定价权的关键所在。

(3)普通公众要转向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只有微观经济组织(企业、家庭、个人)转变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然后才有可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样的基础上,碳交易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4)积极参与构建全球碳交易市场具有扭转我国所处产业链底端地位,获得话语权和决定权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处于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没有话语和定价权。只有积极参与构建全球碳市场,发展低碳技术,才有可能获得话语权。

(5)选择发展低碳经济的正确战略。美国力主发展新能源,欧盟推广清洁煤技术,日本主导降低能耗。我国该如何选择?能耗问题,涉及到现有生产资料的改变,资金以及技术改造等一系列问题;污染问题,涉及到目前的能源结构;可再生新能源问题,涉及到将来资金的投入、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注意到我国一次性能源煤炭占70%左右的能源结构短期内是改变不了的,降低能耗是我国短期内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开发新能源作为发展趋势,是我国的中长期战略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下,我们应该走这样的节能减排道路:用市场的方式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通过企业的“优胜劣汰”改变能源结构和生产资料,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

(6)改革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体系。不再单纯以GDP衡量,把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纳入到指标体系来。如引入绿色GDP衡量指标。

(7)提高政府、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和企业对碳交易的认知能力和对碳资产的管理能力。

(8)尽快构建一整套与发展全国统一碳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9)积极构建区域交易市场。不仅要发挥现有的排放权交易所、CDM服务中心等机构在构建区域性的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中的作用,而且要鼓励全国各个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极构建碳交易区域市场。

(10)重视构建碳交易信息平台基础性工作,重视培养相关知识体系及相关人才。碳交易市场既是与低碳经济实体经济相关的市场,又是与虚拟资本、金融创新、低碳信息咨询、新经济所需人力资源等相关的信息经济市场。我国目前构建碳交易体系最稀缺的资源是与其相关的知识体系和人力资源。有关部门应“从上到下”重视培养与碳交易体系相关的人才。

(11)积极构建作为碳市场雏形的碳交易试验平台。即一方面在目前排污权交易不断完善和推进的基础上,逐步推进节能量等其他创新产品的交易,从而为进一步进行碳交易做好前期准备;另一方面在这种交易平台的技术基础上,加快与国外先进交易体系的合作。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