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科技成果转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科技成果转换范文1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对策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资金支持
要想实现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是其中的重要基础,如果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那么技术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农资金较少,不利于科技兴农政策的开展。现如今,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研的经费站农业生产总经费的比重较低。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农业科研的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世界许多国家在1%以上,但是我国却仅仅为0.17%~0.27%。通常情况下,只有当比重达到2%左右时,才可以使一个国家的农业持续稳定增长获得充足的科学技术支撑,但是我国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较低,这就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现象:(1)成果推广难以形成大规模、(2)国家级项目争取不到、(3)品种改良更新不到位等等。
1.2创新人才极度缺乏
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人才是其中的根本,如果缺乏科技人才,那么农业的创新工作也就无法有效开展。从农业方面来看,我国的科研人员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很难满足农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因为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够,相关的配套政策未能实施,使得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不够理想,与其他行业的差距逐渐拉大,这样就会造成人才的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1.3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在我国,科研成果与农业的实际需求相背离,这就使得农民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不足,使得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受到了阻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农业科技创新效益的显现周期较长,而且农民采用科技成果的成本更大,这就挫伤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2)由于农民自身知识的不足,使得他们采纳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有限,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解决对策
2.1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
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政策的支持,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首先,要走多条投资渠道之路。
2.2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农业科技创新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的支持。无论是进行科技创新,还是进行技术成果转化,都需要依靠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才能够得以实现。所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要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并建立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竞争协作机制,以便将人才的潜力进行有效的发挥,使他们最大化的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另外,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激发人才的创新意识,进而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2.3加大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
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还是为农业的发展所服务,所以加大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让广大农民都认识到科技成果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要是农业科技展示其强大的吸引力,这样才能够吸引广大农民的兴趣。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需要相关科研部门不断提供先进的科技成果,并通过提升农民的认知度,来实现对这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换,继而促使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以实现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但是,农业科技成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条件的影响,所以其转化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工程。因此,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对农业科技体制进行适当的改革,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管理力度,要不断完善农业推广体系,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还需要广大农民加强学习,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提高自己采用科学技术的意识,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结束语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国农业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也需要实现科技的创新与突破,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我国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并加大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如此,才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成果转换范文2
随着我国确立建立创新性国家的目标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作用将会更加明显。不过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而且基础薄弱,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用不大,贡献率较发达国家低。
2加快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对策思考
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保持农村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深化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改革的过程中,应该从我国基层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2.1基层政府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推广在“三农”中的作用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总数的70%,而且由于过度开垦开荒,造成农村生态系统脆弱,要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为第二、三产业提供原材料,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提高对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推广在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战略性作用的认识。
2.2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营造良好环境。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基层政府的农业科技主管部门,根据上级政府的农业科技政策,结合基层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推广计划,规划农业科技推广步骤,建立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不再是单一、封闭的,而是多元、开放的,应该制定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明确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法律地位、资金来源、队伍建设等方面,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真正地纳入法制轨道,以保障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健康、稳定、持久发展。
2.3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必须转换政府职能,改变传统的政府行政命令式推广手段,围绕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开展,着眼于发展新型的农村、农业和农民,不断拓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领域,加强科研单位与推广机构的有机联系,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发展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形成多层次、多格局的社会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和科技在“三农”中的贡献率。
2.4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低学历和非专业技术人员占较大比重,素质低下,知识老化。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对这些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加强科技知识培训,使他们改变观念,更新知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需要既有科技修养高,又了解基层情况的人才,政府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和培育一批科技人才,专门从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深化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加强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安排,创造条件,使农业科技特派员到基层进村驻点,指导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普及科技知识。
2.5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对国家在基层实施的重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不但要继续组织实施,而且要加大支持力度,提高项目的资助强度;实施优惠的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
2.6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信息网络,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信息网络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产物,将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基层,推动基层农业科技工作的开展,实现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利用政府财政资金,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基层生活条件。
3结束语
农业科技成果转换范文3
农业科技企业在农业示范基地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科技企业是农业示范基地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农业示范基地功能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技术集成示范、产业带动等。科技创新主要由科研单位中的科研项目组承担,研发资金来源于各科研项目组承担的项目经费。农业科技企业是科研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都是以产品作为标识进入市场,示范带动,参与交易,从而获得市场利润。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从制作工艺、产品性能到外包装等都包含着多项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在产品上的转化形式不是多项成果简单的堆积,而是根据产品研发的需要,科学配置后以产品为载体得到集成创新。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使多项科技成果在基地得到熟化、集成、创新、示范、推广,拓展了农业示范基地的发展空间,促使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走向市场,为基地的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农业科技企业是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辐射和展示功能的主力军农业科技企业凭借科研单位自身的优势,通过实施“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市场”、“专合组织+农户+市场”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地方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特色产业生产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辐射和展示作用。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动物科学基地为例,江苏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基地以来,根据市场需求,集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现有成果,大力推进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当地、周边及宿迁、扬州、盐城等其他市区的农村农业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辐射与展示作用。目前,公司向市场推出了“方欣”牌系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其中,番茄、辣椒、黄瓜、南瓜等4个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证书,空心菜、土豆、西兰花、青菜、苋菜、萝卜、菠菜、芹菜等8个产品获得有机转换证书。苏钟猪肉、即食玉米、有机蔬菜、山芋等产品受到了广大城市居民的青睐,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该公司设有专门的质检机构,建立了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和追溯体系,辐射和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为满足现代都市人对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作出了贡献。
农业科技企业在农业示范基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业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企业自身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基地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在农业示范基地发展中壮大自己是近年来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新课题,必将面临着来自企业外部和内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在一定时期内阻碍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产权不清,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规范脱胎于农业科研单位的农业科技企业,目前大多数还是事企不分,与其母体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名为企业,实为事业,产权不清,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规范。由此必然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一是企业实质上负盈不负亏,其母体对企业承担无限经济责任,企业一旦亏损或破产,债务全部推给母体。由于有人承担债务,这种企业实难盈利。二是母体对企业干预过多,影响了企业的自主经营,致使企业对原单位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丧失了主人翁意识,降低了经营的积极性,缺乏发展的动力与压力。没有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三是企业员工一部分是事业编制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等同母体其他事业编制的人员一样;一部分是企业编制人员,在人事上属于科研单位的在编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等由企业决定;还有一部分是企业向当地劳动部门招聘的合同制员工或临时工,这种多种成分组成的员工队伍,同工不同酬,相互攀比,导致员工缺乏责任心、积极性,吃“大锅饭”的现象十分突出。农业科技企业成了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的没有多少活力的半经济半事业的组织[4]。基地各部门运行缺乏协调性农业示范基地的三个主要部门(科技研发部门、农业科技企业和基地办公室)各有分工,在基地发展的整体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在部门各自利益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科技研发部门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基地办公室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后勤保障和服务,但并不参与企业的利益分配,这必然影响对企业的支持力度。科技研发部门合作意识淡薄,基地办公室服务不到位,也将引起企业对他们的抱怨,最终导致基地的3个主要部门不能实现有效地合作,影响了整个基地的运行效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结构比例不合理,内部管理不规范农业科技企业来源于农业科研单位,所以在专业人才方面有较大优势,销售人员、研发人员、示范推广人员比例较小,善经营、懂市场的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在市场经济面前,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这些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新产品的开发、产品功能的改进,阻碍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阻碍了企业的业内地位及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农业科技企业规模一般较小,整体盈利能力较差,员工薪金水平相对较低,科研环境和各方面福利又不及科研单位,难以吸引并留住有经验的管理和研发人才[5]。此外,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管理手段滞后,管理水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部分企业没有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还属于典型的粗放式管理,不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农业科技企业产业化规模小,带动效应不强规模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农业科技企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生产规模小,农户及农产品零星分散,增加了生产和流通成本,卖难、买难现象严重,打击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6];企业生产规模小,制约了机械化生产的普及;企业生产规模小,所拥有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数量就较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较弱。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量大、周期长、风险大,需要企业有雄厚的资金和风险承受能力,企业的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5]。此外,由于经营理念落后,缺乏品牌意识,很多企业都没有形成极具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导致企业发展、壮大的步伐缓慢,后劲不足,因而对农民的带动力不强[7]。
农业科技成果转换范文4
1.能促进娄底农业加速发展,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娄底市,在全省的经济排名中靠后,娄底的农业更是急需转换升级,快速发展。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源的作用要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源质量的改进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源泉。促进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紧缺、最重要的是人才。能否培养一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数量充足、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直接关系到娄底农业的升级、娄底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和娄底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创新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路径是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娄底,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不平衡、不全面,差距主要在农村。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村经济社会的文明和谐与经济的科学、合理发展必须培育数量适当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之肩负起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责任。农民的专业技能水平、科技文化水平、思想道德修养等综合素养如何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非常直接地对农业战线上的科技人员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这就迫切要求因地制宜地培育农业科技人员,改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使农业科技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3.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着力解决农业技术
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发挥农业科技人才在转化适用技术、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方面的优势和作用,能有效促进区域社会的文明进步。以湖南省为例,目前湖南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水平较高,但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应用率较低,湖南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52%,湖南农产品的加工率还不到30%,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率只有0.88:1,低于全国1.2:1和山东等发达省份2:1的水平。湖南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农业科技人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力,是提高全民素质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实践者、接受者、携带者和传播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力,是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的主要载体和贡献主体;数量适当的农业科技人才能为娄底现代农业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为湖南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和湖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当前农业科技人才培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娄底市农业科技人才的数量少,知识结构不合理,且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较严重地制约了娄底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方面出了问题。在人才培育基础教育阶段,人们的教育理念还比较落后,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教师,还是家长和学生,都没有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等相关课程的教育价值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们把升学当作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和出路。综合素质教育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缺少关注,重视不够。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奠基不牢是造成农业科技人才缺失的首要原因。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包括职业准备、在职提高和转换职业所需的教育。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实现其功能的重要形式。职业教育是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担负着娄底市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构主要是2所高等职业院校和4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娄底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财政紧张等条件的影响,不重视职业培训与进修学习,不注重更新知识,其实人力资源在使用中会出现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劳动者自身的衰老就是有形磨损,而知识技能的老化就是无形磨损。广大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掌握适应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与技能,培养创业、创新能力,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培育农业科技人才的策略
1.建立正确的人才评价机制,营造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环境
社会各界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切实认识到培养适应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科技人才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行政部门要着力构建教育系统内部的行政性评价和教育系统外部由家长、毕业生、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等多方参与的社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体系,从基础教育起就要重视科学技术、生产技能、人格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并将相关的课程纳入教学目标管理中进行考核,指导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社会各界切实重视教育的社会效益,正确认识教育的社会价值。
2.完善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就是要根据不同激励方式的特点,结合当时的实际,把不同激励方式进行有机组合,以实现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约束。以娄底市为例,该地区的畜牧业、粮食、油菜、药材等是传统产业,但大部分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结构不优。政府应制定实施相关激励制度引导农民学习实践相关科技知识,相关职能部门要定期给农业科技人才评定技术职称等级并发放技术资格证书。具有技术职称的农业科技人才在立项审批、技术承包、信贷资金、承但省支持的产业化畜牧业发展项目、畜牧科技推广普及项目、扶贫资金等方面,各有关部门要给予优惠和支持。
3.加快实施职业教育改革,使之与培育农业科技人才有效对接
农业科技成果转换范文5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程度低。由于我省的整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业科技推广中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发展缓慢,基础差,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力度和贡献都较弱。因此在具体农技推广工作中,长期以来只重视农产品产中技术,高新技术以及应用和发展型技术开发重视不够,农业科研活动缺乏面对市场经济适时运行机制。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合理性,生产的可行性以及适应性都较差,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不能形成农产品商品有效供给。
农业技术推广忽视教育特性。我省农业推广长期以来以种植业为主要内容,主要推广的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方式主要以技术指导,成果展示,以点带面的推广新技术。往往只带动了一小片,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引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忽视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教育特性。没有充分发挥农业鼓本人员在推广中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以及素质教育,不利于农民自愿接纳新技术自觉创新。
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广大农村普遍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对现代化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对于没有亲眼看到、亲身体验的科学技术;轻易不会接纳,即使在具体实施新技术过程中,往往不配合新技术具体操作,仍然采用老办法,而使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走了样。农民由于接纳新鲜事物能力弱,往往在农业生产中渴望学到新技术,当新技术送到家门口却望而却步,这种心态制约了新技术在农村迅速推广和普及。
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我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基本依靠财政收入,这种单一的投入渠道使农技推广机构没有承担任何风险的能力,财政投入只能保证人员工资和办公事业经费。而对下乡、开展农技试验;示范、推广没有经费保障,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态,农技人员想搞一些超前的试验,多掌握一些先进技术,因为没有经费支持,只能望洋兴叹,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推广手段落后。长期以来我们的推广形式主要是“权利+科技”这种方式。当’推广工作离开政府权利支持时,工作就无法进行,工作面临萎缩、停滞,大多数乡镇没有简单技术设备和服务设施,工作方式基本停留在“一张嘴、两条腿”的阶段,服务内容十分单一。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差。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差,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质量和转化效率,我省各级农技推广人员学历普遍不高,整体知识水平低,基层推广部门缺乏知识更新和进行深造机会,对现代化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而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掌握多项领域知识的人才。
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几点建议
强化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业信息发展。随着农业不断发展和农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传统的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农技推广必须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经营服务功能,以实现科技信息同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快速对接。而我省部分县(市)农业信息网基本是空白的,而对外界迅速变化发展的经济形势不十分了解,因此造成我们的滞后,对外界高新技术的引进速度缓慢。所以必须花大力气发展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使先进技术能走进来,使我们的农产品走出去。
引进竞争,转换用人机制。深化用人制度改革,通过定职能、定机制、定岗位,并按国家有关政策,建立推广全员聘用制度,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并建立完善岗位管理,考核等工作,达到调动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创新管理机制,实行分配制度改革。通过贯彻按劳分配和按自身要素分配,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成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的分配奖励机制,促进优秀农业技术人员脱颖而出。
为了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性,事业性和创新性,促进推广事业的发展,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做到:(1)技术干部愿干事,转变客观要求多,主观要少,对自己要求少的观念;(2)技术干部会干事,表现在勤于思考,善于钻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3)能干事,表现在事业上有创新,能带动地方优势产业发展。
强化科技示范区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我省的土地资源,农业生产特点,结合自己的技术优势,将设施栽培、名特优品种与繁育、节水灌溉等高效农业为主要内容,建立自己的高效精品园和科技示范基地。同时在广大农民中培植科技示范户。使之逐步成为新技术的聚集地。示范样板和辐源,以启发、引导,示范于群众,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
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要积极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力度。强化农业知识与技术培训,走出去引进来。培养一些具有综合农业技术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农技推广人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农业科技成果转换范文6
1.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
农业的性质决定了它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一方面,农业生产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农产品产出的数量与质量与当地的土壤、气候、水质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也要受市场、管理、体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农业科技推广要面临自然、市场和体制三重困境的考验(图1)。
首先,农业产业是植物、动物产品生产及加工的产业,必然面对自然风险的考验。农业要利用生命有机体生长、繁育的自然规律获得农产品。在这一过程中,生命有机体的生长、繁育能力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受生物客观规律决定,且与外界自然环境条件的好坏有着直接联系。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投入不足,应付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差,使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与工业技术相比,农业科技推广周期长,地域性强、过程管理不易控制和监督,推广效果的影响因素复杂,风险较大。
其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下达指令,农产品统购统销的销售模式己经彻底瓦解,农业科技推广还面临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市场风险。农产品价格在我国价格体系中比价偏低,且波动较大,无法与工业、商业的利润相比。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对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的投入热情,在逐利本能驱使下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流失。1998年,全国农村仅通过财政系统流出的资金就高达851亿元。农业生产中不时出现农产品销售困难和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挫伤了企业和农户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如果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业经营达到与工业和商业相当的投资回报水平,资金投入和参与热情问题将会困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最后,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转型时期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农业科技推广还面临着体制困境。1950-1978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业取得了5100亿元收入,平均每年176亿元。1979-1994年,国家通过剪刀差又从农业提取了15000亿元收入,平均每年937.5亿元,是改革前平均的5.3倍。此外,我国转型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对农技推广体系有很大影响。随着1998年以乡镇撤并为主的乡镇机构改革和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铺开,许多地方政府纷纷把基层乡镇农技推广站的管理权、人事权和财务权实行三权下放”到乡镇政府,乡镇政府无力供养农技推广部门,导致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网破,人散”的局面。吴跃民、刘永昌(2003)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只重视见效快、容易造成声势的项目,忽视以公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农技推广事业,认为农技推广机构是包袱,凡改革整顿必拿农口是问,原本微薄的经费被大量削减或挪作他用。
由于面临着以上困境,如何克服困难,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开展,并以此推动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这个问题就摆在了人们面前。
2.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及其经济学性质
农业科技推广从本质上讲是农业科技采用行为在社会中的扩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农户等多个参与主体,以及农技推广的供给和需求活动。因此,农技推广一方面要受到由其经济学属性决定的多元供给主体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农户、农产品消费者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影响。
科研活动按科研产品的属性可将其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准公共物品。对于公益性强、非竞争和非排他性的农技推广活动需要政府以公共政策手段推进,而属于私人物品的活动则主要由企业等市场主体完成。扈映(2006)指出,农业技术在多数情况下是具有非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共有资源,具有先使用者先受益的特点;从投入角度看,大部分农技推广项目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性,是多元投入的混合物品,部分农技推广项目是纯粹的私人物品;部分农技推广项目是营利性的,但是依然具有公益性[4]。刘常青,陈晓芳(2006)也认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某些公共物品的供给无法通过市场体系中的供需交易来实现,社会必须求助于政府这种市场之外的力量。
可以看出,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的经济性质决定了它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农业中介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图2)。
3.农业科技推广供给主体分析
政府设立的各级农技推广机构自计划经济时期以来一直都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各地的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根据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而境遇各有不同。山东是我国经济实力和农业基础较好的省份,根据董金和(2005)做的调查,尚有近30%的农技推广站运行经费没有完全保障,在效益较好的农技推广部门也存在人员超编情况严重的问题。济南市县级农技站超编达编制人数的4倍,乡镇级超编52%,上级部门看到你经营状况较好,就会强行安排人员进来,5个人可以做好的工作10个人做。而财政状况欠佳的地方,农技推广机构境遇更差。吴跃民、刘永昌(2003)对辽宁省4个典型县调查表明,农技推广乡站在编人员中非专业人员达23.1%,资产被转让、承包、出租或变卖的现象屡禁不止。因此,虽然拥有较完善的网络体系、丰富的实际推广经验以及在农户中的声望,但单一依靠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模式己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掌握着比较充分的市场信息,拥有比较雄厚的资本、技术、人才优势,有较强的竞争和辐射带动能力。企业在农技推广活动中的参与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和储运分销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同时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科研资金投入等各方面能得到切实保障。但由于企业追求利润的天性,对于公益性强,不易通过专利、商业秘密等形式予以保护或风险较大的科技推广项目则不愿介入。
科研院所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由于科研能力强大、信息便捷、技术实验设备先进,既可以直接将科研的新品种、新工艺和新项目引入农业生产战线,也可以通过专家传授、科技示范园区和为农村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等手段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各地在实践中涌现出一批以科研院所为主进行农技推广的成功案例,依托西北农林大学的陕西杨凌地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科研院所也有其不足,唐建安(2005)指出,科研院所的考核一般以项目承担数量、成果获得多少和论文写作数量等进行衡量,轻经营型人才,在农技推广中多讲雅”力,而很少研究市场的‘拉”力,并且缺乏相应的激励、竞争机制[7],使科研院所的作用受到一定影响。
中介组织起到联结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农户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有利于农技推广组织与广大分散农户的联系,减少双方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中介组织除组织协调外,在一些需要较强专业技能的农业产业中还可通过专业技术协会的形式向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如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家畜养殖、果品、花木栽培等等,这些行业的商品率较高,农户承担的市场风险较大,因而对科技的需求较强。四川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中介组织在农技推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隆昌县的家禽技术协会、彭州市的蔬菜产销协会、仁寿团结的养羊协会、蒲江巨丰的养猪协会等。
4.经济、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层次的提高,人们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己不再满足于数量的增加,而更多地对农产品的品种、口味、营养、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再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用地的侵蚀和挤压,农业用地步步退缩。这种情况下,需要利用科技优化品种,提高单产水平,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农业生产的环境保护也提上议事日程,传统农业生产中农药、添加剂、薄膜等的大量使用,不仅直接造成耕地、水源和大气的污染,而且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恶化,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科技,在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上下功夫,高度重视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
农业科技的主要接受者一农户对农技推广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一方面部分农户由于观念、眼界、知识等原因,不愿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可能存在的风险,对采用农业新技术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部分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成本太高,超过了现有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技术推广过程得不到农户的响应,削弱有效技术需求。针对我国农户的特点,农技推广应当考虑到农户的实际情况,在推广过程中提高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参与程度,增加在供、产、销环节的资金、技术和信息支持力度,减轻农户可能承受的风险;同时,利用科技进行农副产品综合和多层次开发,让农户切实享受到科技进步的利益,带动更多农户采用先进技术。
从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因素看,有限的农业资源和日益增长的人口、环境压力客观上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转换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面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根本改造,是我国农业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
5.新时代背景下的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思路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从计划经济时期过渡到市场经济时期,时代背景己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沿用过去的旧模式己不合时宜。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原有农技推广体系仍有较强依赖性。扈映(2006)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及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使政府对农技推广服务的公共产品立场日益退却,与此相对照的是我国农民对政府传播渠道的依赖依然很强,多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不少农民头脑中仍旧有一种依靠集体致富的传统思想。因此,农技推广新发展模式中仍需要政府机构的参与和支持,同时整合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组织,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对技术、资金和管理等环节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