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进入中国的学校中,随着现如今社会各行各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的频率越来越高,为满足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部门及所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不仅应懂得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将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增强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控能力

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极大程度上开阔了小学生的眼界,促进他们领略先进技术的魅力。然而,网络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信息资源优势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制能力普遍较差,他们的三观仍然处在形成过程中。在不良信息的干扰下,难以正确处理不良信息。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制能力和自控能力,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努力为学生创设绿色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减少或消除网络信息环境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另外,信息技术教师还应该阶段性地与班主任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适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为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及信息知识的培养。下面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为例,对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加强学生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部分,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因此,在新课标理念下,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再局限于教师机械地设置任务让学生来完成,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并通过所学知识和教学资源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负责从旁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应该促使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锻炼学生的信息思维能力。同时,还应该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内涵产生一定的认识,将他们的信息思想提升至科学技术的高度,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充分培养。

(二)利用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知识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信息知识,在学生具备一定信息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进而增强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仔细观察信息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

学生信息知识的获取依赖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综合性评价,阶段性地调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开展的宗旨,使学生在特定要求中进行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进而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信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另外,教师还应仔细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并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评和互评,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和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等方面给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根据综合性评价结果发现并改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从而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优化培养。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坚持和努力。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实操能力。基于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质;创新;中小学

一、 信息技术对于素质教育的意义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决策。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教育强调全体性,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强调主体性,即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素质教育是我国迈向21世纪的教育新理念。

教育是振兴中华的根本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在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挑战的时刻,素质教育的创新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热点课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立足学生的素质创新,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架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和目标,形成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二、将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一)信息素养的定义、内涵与外延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1989年美国图书协会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研究的总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这一标准包含了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综合运用以上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们共同创造了包括六大技能的信息问题解决方案,简称“Big6技能”,并设计了专门的技能训练课程,开展了长期的实践研究,该项研究已从大学扩展到美国的中小学,受到普遍欢迎。

(二)信息素养是人的必备素质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和转型的时代,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正在丧失其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正在显现蓬勃生机。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将信息技术的培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力求将对信息技术的培养融入到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人对信息的有效把握,培养人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扩展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三、信息技术对素质教育的创新应用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都必须体现素质创新的教育理念。

(一)课程目标的架构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目标具备同样的课程目标取向,其可以分为面向学科体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个人发展三个方向,我国以前的计算机教育主要侧重于面向社会需求,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兼顾三个面向,重点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核心。根据我对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理解,特提出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架构的设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分领域和分层次的动态的目标体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基本知识(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和信息能力,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和相互制约的,核心是信息能力的培养,但是信息能力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知识与操作、基本的信息能力、发展的信息能力(交流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能力),这个能力在发展层面上是递进的关系,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递进性和层次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设定,除了体现基本的信息素养之外,在高中阶段,应该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升学做试探性准备工作。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忽视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教育不但是课程内容的革新,也是学习方法的革新,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模式不能应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而应该是探索新型的模式,有关学者提出了新型的信息技术学习模式,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统整。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革新必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教育的素质创新。

(三)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评价,比较强调结果评价,不强调或者不能实现过程评价,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学习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成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提交的作业或作品,要注意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注意观察、指导学习结果形成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评价的内容一般说来涉及学习目标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等。学习成果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其意义在于重视学习主体,重视学习者反思,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该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评价中心和主体,以促进学习者学习兴趣为评价目的。

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小学 英语教师 信息素养 现状

引言

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改革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也形成了信息化,成为了教育改革中重要的内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它推动了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的创新,促使我国教育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现代化英语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等方面。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时刻做好准备,提高信息素养。

一、基本内容

1.认知与态度。小学英语老师在对于信息社会和教育信息化方面,其所具备的意识应当强烈,敏感度够好。在处理这些方面的时候,要充分意识到其对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此外,对于科研和教育,获取资源也是相当重要的。这有助于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做到精准和高效,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与安全意识。

2.信息知识与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中,这一点是最核心的内容。当老师了解了信息学、信息工具等之后,能够在处理信息时更加快速、高效。并且,能够很好地管理这些信息。

3.实际运用。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果需要特定的信息,可以按照课堂的需求,搜索或者提取信息,并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为教学与学生服务,使学生的信息素养也能够在学习当中得到一定的培养。

二、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缺乏,很多学校和教师没有意识到信息素养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并且目前很多小学中,多媒体设备不够完善,也造成了教师无法解除信息知识,促使教师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知识进行教学。多数学校不重视信息知识的培养,造成教师信息能力差,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制作电子课件,也让小学英语教学局限于如今的课堂。多数教学因为学校设备不完善的原因,造成了教师实践能力差、对信息敏感度较少的现象,这极大的阻碍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非常不利于英语教学的发展。

三、培养策略

1.重视培训。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而这部分教师大多分布在农村小学,或者较为偏远的地区。因此,培训这个环节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但在不少学校中,只有少数具有资历的教师才能够得到培训的机会,而那些年轻教师得到的机会却比较少。相关单位在这个问题方面,可以适当做出一些调整,让所有的英语老师都得到相等的培训机会。

(1)重视信息观念与意识的培养。在信息素养培养中,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要应改变自己的观念,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多种渠道去了解,例如通过手机、书刊、等信息工具去了解信息网络。并在听过了解运用到教学之中,潜移默化的通过这些信息去影响学生,从而提高自身信息素质。学校应该重视培养教师的信息观念,为教师提供培养信息的工具,让教师能够重视信息教育,能灵活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去。

(2)重点培养教师的信息知识和能力。在现今教师的工作素养中,信息是工作素养的基础和核心。首先,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信息讲座,让教师了解基本的信息知识,并让教师掌握一些基础软件的安装和运用,重点培养教师利用电脑处理学生成绩和编写练习题等教学。当英语教师具备了这些基础的信息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英语这门学科在教学中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相结合,也是拥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在英Z教学中涉及到听、说、练等。而多媒体设备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处理,很好的将英语的特点完美的展现出来。

(3)提高课件制作能力。教师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时,课件的准备尤其重要。如果课件设置过于花哨,就会宣兵夺主,如果课件设置过于简单,就会造成学生看不懂。对于课件的制作,教师可以通过电脑查阅资料,通过资料来完善自我的课件漏洞。教师制作课件时,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观察课件是否直观,形象等。

2.注重长期发展,终身学习。要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完美的与教学相结合,并不是只要一两次培训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才能做到。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要不断完善最新的信息知识。同时,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也要精心准备设计好每堂课。并且在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反思,对于信息素养的养成,要终身学习,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够跟上现代化教学的脚步。

3.注重信息素养,支持信息素养。在我国农村小学中,很多农村小学的校领导和政府对于英语教学有着偏见,他们过多的追求教学成果,不看好利用多媒体上课,他们认为多媒体教学好像就在“玩”一样。因此,想要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就得从根源抓起,改变传统的观念,提高领导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总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抛弃传统原有的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将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形成能够适应数字化生存环境的新一代英语教师。

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农村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15-01

当今社会,信息、物质、能量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离开任何一种资源,社会将不会进步,人类就停止发展。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深刻改变着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普通高中新课改提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总体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见提高信息素养在中学生的学习培养中是何等重要的地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又是依托信息技术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去实现的。如果从“素养”的字面来分析,就能看出它的过程化涵义了。“养”就是培养、养成,它主要指学习者在信息活动(包括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等)中通过自身的参与来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就此而言,“养”的内涵即“参与”“实践”。“素”是平日、日常,它强调信息素养的形成重在平日积累、日常研修,因此,“素”的内涵就是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信息素养是学习者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在信息活动过程中的实践,将已知的“技术”,由生疏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老师,怎样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 加大硬件投入,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有力的场所

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在于有足够数量的高性能计算机。比如要有足够的计算机并能运行当前流行的、实用的应用软件,上信息技术课时能保证每人一机,计算机机房最好能接入internet,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学到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培养信息素养。首先,建设以校园网为平台的信息资源库。一方面,这样就相当于为教师和学生提高一个网上交流平台,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及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更有利于教学管理;另一方面,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其次,为了保障师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计算机知识,学校可以将电子阅览室和计算机房实行全天候开放,任何一位教师或学生在开放期间都可以进去使用。

一方面,这样就相当于为教师和学生提高一个网上交流平台,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及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更有利于教学管理;另一方面,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2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造信息素养的环境

由于多年形成的心态及习惯,信息技术教师总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边缘学科,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活动开展不规范,长时间形成了学生不重视,学校不检查,教师只应付的格局,完全忽视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培养学科信息素养的主体,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及时获取新信息,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甚至还会将一些已经过时的观点传授给学生。一个自身都缺乏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学生呢。要想全面推行信息化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就得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基本知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切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产生实际效能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首先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推广与普及,教师也应当断提高自的信息素养,跟进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主动去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养。

3 充分利用学科特点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即便你有满腹经纶,不会操作也等于零。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任务驱动法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和基于几项任务完成的。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的、相关性、可参考性的问题(或疑问、案例、课题),并将问题重点置于一个大情景中,并引导学生借助于情景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素养。丰富学生的信息知识,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由于受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了解甚少,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在家庭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有必要教学中加强信息知识的传授,不要单纯把信息技术课上成计算机操作课,忽视了理论知识的教授与更新。

目前,中小学正大力普及信息技术课程,但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还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什么是信息素养[EB/OL].中国教育曙光网.

[2]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2002.

[3] 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能力培养途径[J].电化教育研究,2001(10).

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师角色;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07-04

New Positioning of Role of Teachers and Literacy in Proces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Li Jianpeng

Abstract The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quali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s the entry point to explore the new positioning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roles and literacy.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ole of teachers; teachers in literacy

Author’s addres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China 721016

1 引言

人类社会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入21世纪,同时也步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社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基础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范畴,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和素养的挑战,基础教育信息化呼唤中小学教师角色和素养的新定位。

2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一般把信息技术称为是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因此,对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即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系统进行信息化分析,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另一层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前一层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对系统深入的信息化分析,就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1]。 那么,基础教育信息化有什么特点呢?虽然基础教育信息化现在只是初露端倪,但已经可以看到在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与传统的基础教育相比,有其明显特征。

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着信息化基础教育,技术层面的特征可概括为4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数字化使得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信息存储简易、信息传输可靠、信息处理技术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共享,使人们的信息活动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2]。而教育层面的特点可概括为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看做一个追求信息化基础教育的过程。

3 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及角色转

变的措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地运用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促使人们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中小学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3.1 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6

笔者认为,微课程是以小视频为教学载体,但不仅仅为微型教学而服务的微内容,而是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现代化、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微课程的设计需要周密的教学环节,包括微课程的设计、应用、评价分析等环节。利用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预设,设计出5至10分钟之内的教学小视频对所学内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精炼的讲解。

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程使用的重要意义

2.1有助于升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作为现代化新型教学模式,微课程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教学策略,追随现代教育技术、现代媒体技术时代进步的步伐,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以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的形式对信息技术内容进行完善,加入小学生实际需求和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避免之前拘泥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角度分析,增加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技巧性,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新型化。

2.2有助于推动学生共同进步:微课程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和特定性,微课程不仅能够将不同能力水平和不同感知度的学生统一到课程中,而且可以适应各种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建立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正所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统筹兼顾”,从而实现学生共同进步和提高。

2.3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课堂普遍存在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问题,对于信息技术这类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到的知识不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打磨会导致技能最终无法掌握,因而导致学生对本门课程兴趣减少。微课程不仅仅可以供教师课上教学使用,学生课下也可以利用移动学习的方式加以呈现,使学生随时随地找到课堂的感觉,这样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4有助于激发学生钻研精神:与满堂灌式的大课堂教学相比,虽然每节微课程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可以针对特定的具体环节或问题,包括小故事、小情境等,进行细致而具体的讲解,层层递进,深入剖析,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和兴趣,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思考出知识点延伸的部分,从而提升对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程度。

3正确探析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使用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旨在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在现代教育与信息化背景下,逐步形成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整合能力,进而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方式是否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操作的同时,解决一些基础、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对于信息技术基本素养的要求。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微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是大势所趋。微课程归根到底是一种媒介,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手段、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并且必须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唯有二者兼备,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3.1正确擘划微课程与教师的关系:在现有的课堂授课中,微课程代替了教师部分功能,微课程可以通过录制一段小故事、小情境等方式产生聚焦效果,它最大的优势在于针对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精讲,充分抓住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产生想学、爱学的感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于传统的授课最大的不同。

3.2正确擘划微课程与教材的关系:信息技术教材是教学的根基。在选取教学单元的时候,教学内容必须要适合微课程的使用,要尽量体现微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阐述,要结合教材的难度。当然,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如果在实现微课程教学模式时,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实际情况,也不在乎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所有的内容一概而论,一律使用微课程进行教学,不但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会适得其反,影响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效果。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