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骨质疏松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骨质疏松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1
世界卫生组织对骨质疏松的定义为:由于骨量减少所导致骨骼微细结构发生破坏所导致的骨强度降低、骨骼脆弱而易发生骨折的骨骼系统疾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则强调,骨质疏松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
人骨骼中的骨量自出生后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约在35周岁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少。当骨量流失严重,骨骼呈现疏松、脆弱且易骨折的状况,也就是患了骨质疏松。除了人体骨骼自身的代谢因素,饮食结构异常,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某些药物的使用等也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女性,尤其是经绝期妇女,较男性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这是因为她们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加速了骨量的流失。
疼痛:最常见的症状
疼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骨质疏松疼痛时无关节红肿、积液,四肢关节活动均正常。骨质疏松骨痛与平时患者的负重活动量及气候、温度变化亦相关。骨质疏松最大的危害在于骨折,当有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时,患者表现为急性疼痛,并且可能有局部肿痛等症状出现,但在此之前有一个很长的临床前期,期间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骨痛,包括腰背及四肢关节酸痛乏力等,患者往往因此来就诊,医生也往往因此诊察出骨质疏松。
因此,若较长时期内出现腰背及四肢关节酸痛乏力,且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患者应想到骨质疏松的可能,并尽快到医院确诊,及时止痛,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西医:用钙剂、降钙素、骨肽等
西医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有许多药物,目前较常用的有激素补充疗法,雌激素加上黄体素,可以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阿伦磷酸盐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作用,同时具有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降钙素借着皮下、肌肉注射或鼻孔吸收,对于停经5年以上的骨质疏松妇女有效,可恢复骨量,有直接的镇痛效果;钙剂和维生素D联合用药有较好疗效;骨肽制剂,是临床新出现的用来治疗风湿类风湿的药品,对骨质疏松亦有效。
但是目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效果不是太好,且起效缓慢;多数药物需长期服用(只要停止药物治疗,骨质流失速度会开始加快),价格昂贵,老年人经济上难以承受;某些药物还可能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骨质疏松的治疗应当在医生的严密指导下进行。
中医:辨证服中药加理疗
中医将骨质疏松归属“骨痿、骨枯、骨痹”范畴,认为其发病机理为肾虚及脾虚,针对病机采用补肾壮骨、益气健脾、活血调肝的治疗法则。常用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补肾益寿胶囊、归脾丸、逍遥丸、龟龄胶囊等中成药,也有一些经久不衰的中药效方,经中医师辨证后患者可在其指导下服用。服用中药比较安全,且有较好疗效。
另外,针灸、推拿、理疗和中药熏洗外敷可有效减轻疼痛,缓解症状。但应到正规医院的针灸推拿科、康复科、理疗科诊治,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采用相适应的针法和手法进行治疗。所采用的治疗方法都以患者感舒适为原则,是一种对缓解疼痛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骨质疏松预防为主
上述方法虽然可以缓解疼痛,阻止骨质疏松继续发展,但它们均无法使疏松的骨骼恢复正常骨量,已被压缩的脊柱椎体亦无法恢复原状。因此,应以预防为主,中年以后,尤其是绝经后妇女,适当补充钙剂,增加户外活动和日照时间,加强体育锻炼,均有助于减少骨量丢失。还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保持正常饮食和作息习惯,避免烟酒过度和熬夜,适当补充饮食中的蛋白质、钙盐及各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D。另外,要重视居家安全,避免摔跤跌倒。
骨质疏松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2
【关键词】 脑卒中瘫痪;骨质疏松症;骨转换生化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5.035
我国每年新增150万脑卒中患者, 不仅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经济负担。研究显示有30%~40%的脑卒中患者因肢体瘫痪或长期卧床逐渐合并骨质疏松甚至骨折, 但由于病情隐匿、诊断滞后尚未引起医护人员与患者自身的高度重视[1]。PINP、β-CTx是重要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是目前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推荐的敏感性最好的标志物, 作者结合相关研究认为对脑卒中瘫痪患者进行动态监测骨代谢标志物PINP、β-CTx, 可对骨密度变化作出早期诊断从而减少脑卒中患者机体废用综合征造成“制动后骨质丢失”的病理特征改变。现选取2015年1月~
2016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85例脑卒中瘫痪患者, 进行研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85例住院治疗的脑卒中瘫痪患者, 归为研究组, 其中男47例, 女38例;年龄56~81岁, 平均年龄(68.40±4.28)岁;病程3~22个月, 平均病程(5.90±5.55)个月。选取85例同期住院50岁以上、肢体活动正常、未合并影响骨代谢疾病的患者归为对照组, 其中男50例, 女35例;年龄57~79岁, 平均年龄(69.20±4.3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仪行清晨空腹PINP、β-CTx检测, 每次检测两组采血状态均保持相同, 研究组于脑卒中急性期、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以上2项指标, 根据早期骨质疏松诊断结果进行针对性干预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饮食宣教、肢体康复指导与口服药物等[2]。
1. 3 观察指标 ①根据腰椎侧位骨小梁骨密度值进行骨质疏松诊断, 统计两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情况, 比较两组腰椎侧位骨小梁骨密度值、骨质疏松发生率;②将研究组急性期及治疗后PINP、β-CTx水平进行组内以及与对照组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腰椎侧位骨小梁骨密度值及骨质疏松发生情况 研究组腰椎侧位骨小梁骨密度值为(0.37±0.12)g/cm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84±0.16)g/cm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PINP、β-CTx检测结果 研究组急性期PINP、β-CTx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 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与高复发率, 有相当一部分脑卒中患者都会发生肢体瘫痪甚至长期卧床, 进而逐渐合并骨质疏松, 严重时还会发生骨折, 从而延长了康复期限, 这也是造成脑卒中患者残疾、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脑卒中瘫痪后发生骨质疏松比较隐匿且患者众多, 目前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研究骨代谢标志物中PINP、β-CTx均是重要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是目前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推荐的敏感性最好的标志物, 虽然目前国内外均有脑卒中后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和PINP、β-CTx关系的研究, 但对PINP、β-CTx和脑卒中瘫痪患者骨质疏松的研究目前处于空白状态, 研究PINP、β-CTx和脑卒中瘫痪患者骨质疏松的关系可以对此类患者病情进展起到预警作用, 从而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 促进脑卒中瘫痪患者尽快恢复肢体健康, 防止出现并发症, 社会效益比较显著。
PINP是骨形成标志物, β-CTx是骨再吸收标志物, 分别参与成骨作用与骨重建过程[3-6], 相关国际组织均将PINP和β-CTX推荐为敏感性最好的骨转换生化指标。有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PINP、β-CTx变化具有意义[7];有学者探讨了脑卒中后偏瘫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关系[8], 但未将PINP、β-CTx纳入观察研究, 亦未深入探讨动态监测PINP、β-CTx对脑卒中瘫痪患者骨质疏松的实际价值。本次研究选取85例脑卒中瘫痪患者(研究组)与85例同期肢体活动正常、未合并影响骨代谢疾病的住院患者(对照组)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组腰椎侧位骨小梁骨密度值为(0.37±0.12)g/cm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84±0.16)g/cm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韩良, 陈伟, 张明, 等.不同时间负重训练对不同性别偏瘫后继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 36(10):796-798.
[2] 刘晓春, 钱江, 刘贞仔, 等.早期应用PNF技术联合药物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骨质疏松的效果研究.中国当代医药, 2016, 23(8):34-36.
[3] 王福斌, 陈剑明, 陈玮琳, 等.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和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变化.临床检验杂志, 2016, 34(5):371-373.
[4] 唐颂军, 宋力轶, 朱文峰, 等. 骨转换标志物PINP和β-CTX的测定在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价值.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11):7-8.
[5] 邹俊, 袁晨曦, 朱, 等. 血清骨代谢标记物P1NP和β-CrossLaps对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评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7):9-10.
[6] 乔丹, 王智煜, 文孝婷, 等.β-CTX和N-MID对预测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发生骨相关事件和总生存的临床价值.肿瘤, 2015(4):25-26.
[7] 刘息平, 陈勇, 赵艳, 等.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PINP与β-CTx含量变化. 临床检验杂志, 2010, 28(6):432-433.
骨质疏松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 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手术
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人髋部骨折逐年增多,且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骨折类型,加之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以及合并心、脑、肾等多脏器功能减退等有关疾病,大大增加了骨折治疗的复杂性,如何有效治疗骨折、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骨科医生面临的难题。本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手术辅助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老年髋部骨折11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6例,年龄60~91岁,平均74.8岁,80岁以上者31例。股骨颈骨折52例,男23例,女29例,按garden分型:ⅲ型39例,ⅳ型1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4例,男27例,女37例,按evans分型:ⅲ型34例,ⅳ型30例,均为不稳定型骨折。
1.2 并发症
本组88例(76%)存在内科并发症:心血管疾病67例,糖尿病41例,神经系统疾病7例,呼吸系统疾病14例,泌尿系统疾病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7例,低蛋白血症13例,其他疾病4例,其中有两种合并症67例,以糖尿病、高血压为多,3种以上合并症22例。
1.3 骨质疏松
采用美国lunar公司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定仪行健侧股骨近端骨密度测定均有骨质疏松症,见表1。表1 116例患者治疗前股骨近端骨密度平均值
1.4 治疗
1.4.1 治疗内科并发症
患者入院后常规给予参麦、二磷酸果糖等改善心功能;邀请内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共同参与治疗,使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血糖控制在空腹8mmol/l以下。
1.4.2 手术方法选择
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并结合患者的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股骨颈骨折52例,其中空心加压螺钉固定1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4例,全髋置换1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4例,行dhs固定36例,蛇形解剖钢板固定1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9例。
1.4.3 骨质疏松的治疗
处理骨折的同时,鼓励患者健侧肢体活动,肌肉收缩锻炼,给予降钙素以控制骨转换,如密钙息、维生素d和钙剂,如钙尔奇、乐力钙等。
2 结果
本组1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9个月~6年,平均19个月。随访内容包括髋关节功能状况(按harris评分标准)及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组81例(包括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根据标准本组髋关节功能优81.2%,良11.3%,差7.4%,优良率92.5%。关节置换组35例(包括6例内固定后股骨头坏死改行髋关节置换),优69.8%,良22.6%,差6.6%,优良率93.4%。
3 讨论
3.1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群常见的骨折,而老年人体质差,多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导致老年人骨折的最危险因素,骨质疏松是一种低骨量,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高的全身代谢性骨病。由于生理的特点,绝经后妇女使骨质疏松的高发年龄。国外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而临床住院病例中因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比脊柱骨折高,其主要原因是后者往往经保守治疗而免于住院,而前者绝大多数需做特别处理而住院。因此对骨质疏松应给予重视。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单纯手术处理是不够的,骨量减少和骨质量改变是老年髋部骨折的重要原因,骨折后全身或伤肢活动量明显减少,是骨质疏松的发展,关节退变,肌肉萎缩再次加重。早在1998年tosi就指出,不止要修复骨折,也要进行骨质疏松的治疗,因此骨质疏松合并骨折的治疗关键在于打破骨折后骨质疏松不断加剧的恶性循环,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尽快恢复伤肢的活动及负重功能,同时应提早采用有意义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如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给予降钙素制剂等,提高患者的骨质量。
3.2 手术方式的选择
老年髋部骨折,由于愈合差,致残率和病死率高,临床治疗上较为棘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大多都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疾患并发症,这就要求制定的方案既不复杂,又要最大限度地防治和避免发生各种并发症,力求早期离床活动,早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最大可能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老年髋部骨折,究竟采用何种手术方法,笔者认为对65岁以下股骨颈骨折,身体状况好,合并症少,生理代偿能力可,骨质疏松不太严重,关节功能及活动量较高者可行空心加压螺钉固定[1];对65岁以上,伤前活动量少,对生活质量要求较低,合并症多,生理代偿能力差,且骨质疏松明显,可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关节置换,安全可靠,能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人工全髋置换手术时间较长,创伤较大,出血量多,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选择。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由于愈合率较高,愈合时间较短,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多采用dhs、蛇形钢板内固定;对于高龄患者,身体状况差且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因内侧骨折、塌陷,股骨颈失去支架采用dsh或蛇形钢板,以造成肢体短缩,外旋畸形及髋内翻畸形。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可达16%~20%,因此主张选用加长柄人工关节置换。其优点在于缩短了术后康复期,能提供早期的关节活动,解决了内固定不牢的弊端[2]。国外学者报道关节置换治疗粗隆间骨折失败率(4%)比dhs的失败率(20%)明显降低。本组116例,行内固定治疗81例,占69.8%,治愈率91.4%。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2.5%;关节置换35例(包括内固定失败,改行关节置换者6例)占30.2%,关节功能优良率93.4%。
3.3 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处理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就诊时多合并重要脏器病变,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等。本组116例,伴有其他系统并发症者88例,占76%,有两种以上并发症者占65.5%。这些并发症控制不好常常成为手术禁忌证或导致手术恶化,甚至危及生命[3]。术后3天连续复查血常规和血生化,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血浆白蛋白水平。良好控制内科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十分重要,同时骨科手术的预后不仅深受外科技术的影响,且与术前、术后的医疗与康复密切相关。老年人内脏器官生理功能老化导致储备能力低下,合理选择手术及方式,及时处理和有效预防早期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4]。因此,笔者认为仅依靠骨科医生的手术治疗还不行,还应强调内科、麻醉科、康复科和护理人员的密切协作,对患者健康状况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积极治疗并发症,进行周密的术前准备,选择有效的麻醉和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及术后精心护理是围手术期安全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民,陆凯,陈俊波.膨胀自锁式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5):407.
2 尹东,郑秋坚,刘斌,等.dhs、pfn与fhr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比较.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4):300.
骨质疏松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针灸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4-063-0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Ⅰ型,是指妇女绝经后因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不足而引起的以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强度减低等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性激素、补钙、活性维生素D等,但长期应用激素会带来严重的副反应,钙和维生素的补充,在剂量上又难以控制。近几年来运用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上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近几年来针灸治疗本病的有关研究情报综述如下: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机理研究
(1)现代医学认为PMOP是妇女更年期后内分泌系统退变,性激素水平下降致骨偶联失衡而骨细微结构发生改变的一种老年性疾病。雌激素水平的降低是PMOP发病的首要因素,雌激素既可影响骨吸收,又可影响骨形成。研究发现,雌激素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的受体,提高骨细胞的功能,使骨量增加;雌激素直接抑制破骨细胞前体增殖的细胞因子,或直接抑制破骨细胞极化,促进破骨细胞凋亡,从而抑制骨吸收。雌激素及其他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一同与骨细胞、细胞因子组成一个复杂的互相影响的网络。当雌激素缺乏时,成骨细胞功能衰退,骨形成减弱;而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也大大降低,使得骨吸收反跳性地增强;在复杂的调节网络中,又有可能由于对成骨细胞的抑制解除,使得骨形成也进一步增强,但仍远远低于骨吸收,导致骨量减少,这可能是PMOP呈现高转换型的原因[1]。
(2)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肾主骨”,“肾主身之骨髓”,“肾藏精主骨生髓,其充在骨”等描述,把肾、骨、髓联系在一起,认为肾所藏之精可以化生骨髓,髓藏于骨腔之内,滋养骨骼。所以,骨的生长、发育均依赖于肾脏精气的滋养与推动。若肾精不足,则髓无以得生,髓在骨内,髓不足则骨无所养而致骨质脆弱无力。
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自然衰老密切相关。《 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描述道“ 女子二七”、“ 天癸至,故能有子”,此为骨骼生长发育的活跃阶段;女子“ 七七,天癸竭……故形坏而无子也”,表明了肾精虚衰的严重程度;“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身体重,行步不正”。绝经是天癸衰竭的表现,亦是肾精衰少的征象。骨的发育、生长、荣枯与肾之精气盛衰密切相关。妇女绝经期肾气开始衰弱,肾精虚少,则骨髓的生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髓,就会出现骨髓空虚,骨骼脆弱无力而发生骨质疏松症[2]。
综上所述:肾气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已,肾气的盛衰也决定着骨的强健与衰弱,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因为雌激素缺乏所致的认识是一致的。现代医学通过骨矿含量[3-5]等多个指标的测定证实了祖国医学关于肾藏精、主骨及人体生长壮老及与肾有关的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肾虚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减退,导致骨吸收增加,致使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而产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全身性疾病,而非单纯的骨代谢疾病。
2 临床研究
吴氏[6]等针灸大杼、大椎、命门、悬钟、膈俞、足三里,治疗40例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操作方法:针刺组以毫针进行针刺,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隔10min捻针1次。艾灸组在距皮肤1cm处行温和灸,每次灸15min。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腰椎L1-L4骨密度平均值有所提高,针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提高1.28%,艾灸组提高1.32%;骨Neck骨密度针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提高0.43%,艾灸组提高 0.97%。
陈氏[7]等用温针灸大椎、足三里、肾俞、关元俞,治疗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操作方法:毫针直刺3cm,在行针得气基础上运针以紧按慢提,小角度捻转后留针;继在针柄上套置一长约1.5~2cm的艾条,从下端点燃进行温灸,待艾条完全燃尽即出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林氏[8]等在肾俞穴埋线,治疗44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取第2腰椎棘突下双侧各旁开1.5寸(同身寸)为肾俞穴,常规消毒后,采用自制埋线针,将1/0号羊肠5mm注入腧穴内(约0.8~1.2寸)出针,出针后按压片刻以防出血。结果:埋线组、埋线加乐力组的疼痛评分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这说明肾俞穴位埋线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疼痛有明显的疗效。
潘氏[9]用针刺加火针,通过辨证肾阴虚型取大椎、关元俞、肾俞、太溪、三阴交、太白;肾阳虚型取大椎、关元俞、命门、腰阳关、百会、足三里、脾俞,治疗96例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病人。操作方法:选用1.5寸毫针针刺,在行针得气基础上运针以紧按慢提、小角度捻转后留针,留针期间每10分钟重复上述手法一次,留针30分钟后出针;每次针刺出针后,以火针点刺背部俞穴。结果:治疗组56例中,显效21例,有效2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9.29%。
熊氏[10]用耳针在耳穴的子宫、肾、内分泌、卵巢、脾埋针,治疗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患者。操作方法:每次埋针上述5穴,每日自行按压5~6次,每次10分钟左右,留针2天,两耳交替埋针治疗。结果:60例病例中,治愈21例,显效28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
贾氏[11]用穴位注射治疗5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以肾俞、关元、太溪为主穴,足三里、三阴交、睥俞为配穴。操作方法:处方:VitB12011mg+VitB1100mg+当归注射液4ml,每次6个穴位均匀注射,每穴约1.5ml注射液。令患者呼气时用5号注射器针头缓慢刺入,得气后注入药物。出针时令患者吸气,将针疾速提至皮下,出针后揉按针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腰椎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
韩氏[12]用针灸与中药相结合,治疗9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病人。操作方法:取脾俞、肝俞、肾俞、三焦俞、华佗夹脊穴(背部第5至第5腰椎,各棘突下旁开0.5寸,共40穴,分两组(隔1椎取1穴),两组交替)。背俞穴平刺,夹脊穴针刺,以45度或75度角向脊中线刺入0.5~1寸。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留针(电针)20min。加用口服珍牡肾骨胶囊0.5g/次,每日3次口服,疗程3个月(90天)。结果:针药结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综合疗效以及血钙、磷、碱性磷酸酶、雌二醇、孕酮检测结果的恢复明显优于针刺组或药物组的治疗。
上述临床研究提示――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针灸不但能缓解疼痛症状,还能调控机体内分泌激素水平,提高骨密度,改善异常骨代谢,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
3 实验研究
赵氏[13]等通过取命门、脾俞(双)、足三里(双)和大椎等穴位,运用针刺、艾灸的方法,观察卵巢切除后大鼠骨代谢的影响,结果:针刺和艾灸通过维持卵巢切除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从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改善骨代谢负平衡状态,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王氏[14]等通过取足少阴肾经涌泉穴、足太阳膀胱经昆仑穴及非经非穴,运用电针刺激的方法,观察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的影响,结果:电针足少阴肾经涌泉穴、足太阳膀胱经昆仑穴能够抑制早期过度增强的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并通过调整骨代谢的平衡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而非经非穴疗效不明显,从而说明不同穴位在防治实验性骨质疏松存在一定的差异。罗氏[15]等取两耳穴“脾”、“肾”,运用耳针的方法,观察耳针对去势雌鼠骨质疏松的影响,结果:耳针能提高去势雌鼠的骨矿含量和骨密度,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刘氏[16]等通过以大杼、大椎为主穴,以悬钟、膈俞、足三里为配穴,运用补肾微烟药条在穴位处行温和灸的方法,观察补肾微烟药条对去势大鼠的骨代谢生化指标、性激素水平、骨小梁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补肾微烟药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骨的过度吸收,使骨丢失减少,提高大鼠成骨细胞活性,使骨生成加快,从而可防治骨质疏松。李氏[17]等取肾俞穴,运用天灸法,观察不同时期施用天灸对去卵巢大鼠的骨量、骨钙素及力学参数的变化产生的影响,结果:摘卵巢后大鼠马上天灸可有效地减少骨量丢失,对抗骨密度的下降,骨干增加、承载外力作用也有一定的提高。
上述实验研究,提示――针灸能调控实验动物的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善骨代谢和骨量,为针灸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机理研究的实验结果。
4 小结与展望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痿”、“骨痹”范畴,中医学认为: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妇女绝经意味着步入老年,除肾气、肾精不足外,出现了五脏六腑精气的逐渐衰退。肾精的来源:一是先天禀赋,二是靠后天气血津液来补养。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日久而致四肢百骸失养,发为骨痿。故《素问・痿论》有:“脾主身之肌肉”。《素问・五脏生成篇》有:“多食甘,则骨痛发落”。又有“精血同源”之说,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肝血有赖于肾精的滋养,肾精也不断得到肝血所化之精的填充,精血相互滋生,而妇女绝经后肾虚,久则肾衰精亏,精不生髓,骨失充养,筋失濡润。骨质疏松的发生尽管与多脏器虚损有关,但主要与肾虚关系密切,其病机为肾气日衰,冲任亏损,天癸渐绝,气血日趋不足,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其温养等阴阳失调的现象,从而影响脏腑的功能,致骨失所养。
中医肾的功能涉及到神经、内分泌、免疫、生殖等多个系统的功能。现代医学表明,中医肾虚实质为下丘脑―垂体―性腺(或肾上腺)轴功能低下[18]。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方面达到内源性激素水平,且针灸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即可达到与肌注雌激素相同效果,又可避免外源性雌激素过量所出现的副作用。但针灸对本病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存在多方面的不足:(1)针灸选穴多变,组方未确定;(2)证型未统一;(3)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未统一;(4)检测仪器多样化;(5)针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机制研究尚少见;建议在建立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之后,针对选穴及治疗机制做更深入的研究。相信传统针灸治疗方法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将有重大的突破及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马文松,刘磊,朱小弟,等.骨质疏松血清IL―6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J].中国骨质疏松,2002,8(4):327-328.
[2] 刘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探讨[J].中国药业,2002,11(6):67.
[3] 邓伟民,杨勤华,沈有高,等.补肾壮骨冲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5年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1):2964-2965.
[4] 杨林,姚新苗,黄竞,等.益骨汤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骨钙素及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J].辽宁中医,2006,33(10):1356-1358.
[5] 王冬梅,董亚琳,潘龙,等.补肾壮骨颗粒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大鼠生化指标和骨密度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6):23-25.
[6] 吴明霞,吴炳煌,钱松涛,等.针灸对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作用的临床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0,10(4):33-34.
[7] 陈丽仪,郭元琦,凌楠.温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及疗效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11):744-746.
[8] 林志苇,黎健,高丽萍,等.肾俞埋线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疼痛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2004,20(12):7-8.
[9] 潘文宇,李艳慧.针刺加火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56例[J].中医药学刊,2003,21(5):811-812.
[10] 熊芳丽,肖亚平.耳针治疗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60例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0,22(2):33-34.
[11] 贾育松.穴位注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初探[J].中国骨质疏松,2003,9(2):171.
[12] 韩晶,唐强,朱文曾.针药结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5,33(1):52-54.
[13] 赵英侠,严振国,余安胜,等.针灸对卵巢切除大鼠骨代谢的影响[J].上海针灸,1999,18(5):40-41.
[14] 王艳君,胡朝阳,李爱英,等.电针不同穴位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3):3542-3543.
[15] 罗小光,林雪梅,吕明庄,等.耳针与补肾食疗对去势后骨质疏松症雌鼠骨密度和甲状腺功能变化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2001,16(6):350-352.
[16] 刘献祥,吴明霞,吴炳煌,等.补肾微烟药条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5):699-700.
骨质疏松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2例,男55例,女37例;年龄25~83岁,中位年龄58.4岁;合并高血压14例、糖尿病8例、心房纤颤5例、帕金森病(中度)2例,贫血17例,同时合并两种以上疾病9例。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10例,Ⅱ型24例,Ⅲ型27例,Ⅳ型22例,Ⅴ型9例。
1.2 治疗方法 病人硬-腰联合麻醉成功后。术前均用长度为10cm克氏针放在健侧大腿上面拍摄X线片以计算放大率及术中使用套筒加压螺钉的长度。患侧臀部垫高5~8cm向健侧倾斜,使患者内旋尽量将大粗隆突出。行标准Wason-jones切口,显露骨折,转子前部,股骨颈基底,整复骨折,插入导针,植入加压螺钉。安装套筒钢板,固定,关闭切口,放置引流。
2 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2年。共13例出现并发症,失败类型分别为:加压钉穿出股骨头1例,加压钉切割股骨颈2例,髋内翻3例,加压钉位置不良5例,螺钉松动退出2例。失败类型及在Evans分型中例数见表1。失败类型及相关原因见表2。
表 1 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类型及Evans分类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髋部常见损伤之一,以往采用长期卧床牵引治疗效果差、并发症多且死亡率高,已被公认为是消极的治疗方法[1]。根据目前观点只要能耐受手术,为避免长期卧床,骨折复位内固定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2]。DHS 原来是根据我们人生理特点设计,靠点状钢板固定于外侧骨皮质,主要分担张应力传导。动力髋螺钉通过Ward氏三角内以减少对分隔线的破坏,承担部分压应力的负荷,以防止髋内翻的发生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可动力加压,坚强有效的固定为患者功能康复创造条件,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David [3] 认为DHS内固定有以下优点:(1)符合股骨上端生物力学应力分布,固定后骨折稳定性好,使骨折早期愈合。(2)DHS固定可靠,可使患者早期下床,减少长期卧床所致的各种并发症。(3)手术操作简单、准确、用时少、安全性高,不失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一种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术式。但由于患者骨折类型、骨的质量、手术技术、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及术后功能练习等原因,仍有一些并发症值得我们注意。
3.1 加压钉穿出股骨头 本组1例钉穿出股骨头,进入髋关节,EvansⅣ型,65岁,术后复查钉尖距股骨头软骨0.8cm,术后半年复查钉头穿出。Jacobs通过生物力学研究,证实DHS具有动力加压和静力加压作用。术中要选择正确的长度的螺钉,不能仅仅根据正位X线上股骨头软骨与钉头之间距离来判断长短,还应根据侧位片X线上报骨头软骨与钉头之间距离来判断长短。选择DHS螺钉理想长度应达关节面下10mm,骨折不稳定,钉头过长、骨质疏松、加压过度技术后过早负重均是在床头钉穿出的原因。
3.2 加压钉切割股骨头及髋内翻
本组共2例,年龄均60岁以上,主要见于老年及不稳定的骨折,手术中往往骨折解剖复位困难。内固定后内侧骨皮质对位不良,未能重建股骨后内侧皮质支撑作用。国内徐莘香等[4]认为骨折内固定一定要固定压力侧碎骨块,否则易导致髋内翻或髋内翻伴有钉头切割股骨颈。因此术中必须最大程度考虑恢复股骨后内侧皮质的稳定性,必要时取髂骨植骨,对不稳定骨折还应延长负重时间。沈延东[5]等对高龄伴骨质疏松的不稳定性骨折,可选用人工假体置换而放弃DHS。
3.3 螺钉松动 本组有2例,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术前有一定的骨质疏松,又均在术后过早活动。高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往往呈粉碎性骨折。骨质疏松后,体积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皮质内孔隙增加,从而导致骨的力学性能下降。DHS内固定后松质骨和螺钉界面的剪切应力则明显降低,螺钉稳定性下降,术后出现髋内翻、螺钉穿出及松动的概率就高;同时,伤后由于卧床,将加剧骨质丢失。术前的骨质疏松及术后继发的骨质疏松都会影响内固定牢固性,不当活动使骨折处压力过大,影响骨折与DHS的稳定性,进而使骨折移位,DHS松动。如遇骨质疏松者,攻丝时应在末端保留1-2cm,且螺钉应多拧入5mm。对于不稳定性骨折,应绝对卧床8周,进行床上功能练习,根据复查X-ray的情况决定下地行走时间及功能练习程度。
3.4 加压钉位置不良影响 主要是颈干角及前倾角不良,本组5例。虽未造成不良影响。但在股骨头颈内把持力度不够,内固定的稳定性降低,影响了术后髋关节开始练习的时间。原因主要是术中手术技术不当所致,术中打入导针时潜行暴露股骨颈,以使确定前倾角,把握进针方向。进针点位于小粗隆尖平面的股骨干外侧,对准体表定位于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的中点,在X线片上正位于股骨颈中心偏下(股骨矩区域),侧位上位于股骨颈中心位置,拧入髋螺钉才能够有足够的把持力。加之国人的股骨颈干角较欧美人小,约127°,因此应尽量选用135°以内型号的DHS。
总之,运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隆间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有一定的并发症,分析本组病例失败原因我们认为:a)术前忽视患者对骨骼质量的估计,因为老年患者常伴骨质疏松,骨骼质量差,内固定后内固定物易松动,不能达到牢固固定的目的而致内固定物自股骨头颈内退出;b)由于进钉偏高或颈干角大于150°,内固定物容易切出股骨头;c)内固定物股骨远端应力折断和股骨上段折断等。手术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熟练手术技巧,严格规范手术操作,重视康复训练,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万鹏,刘沂.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及功能评定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71-75.
2 Habernek H, Wallner T, Aschauer E, et al. Comparison of ender nails, dynamic hip screws, and Gamma nails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 [J]. Orthopedics, 2004;23(2):146-147.
3 David H,Patel AD,Bircher M,et al.Fixation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the Femur.A randomised propective comparison of the Gamma nail and the DHS[J].J Bone Joint Surg(Br),2005,13(2):233~234.
骨质疏松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6
【关键词】 神经性瘫 骨质疏松 挛缩 异位骨化 生物力学疗法 超重力场
Study of anti-osteoporosis and anti-contracture in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paralysis Zhang Daxin ﹡ , MaHaibo , Duan Yunbo . * 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 Beijing 100029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methods and theory of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and to search the new effective approach of anti-osteoporosis, anti-contracture and clinicophysical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paralysis. Method Sixty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paralysis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 30 in each ) , their kinetic function was evalusated, bone mineral density ( BMD ) , serum levels of calcium and phosphorus were determined. abilities of anti-contracture and anti-osteoporotic fracture were evaluated with the parameters of joint moving range and muscular strength. Results BMD in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paralysis in both group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ormal control. The abilities of anti-contracture and anti-osteoporotic fracture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BMD, Serum levels of calcium and phosphorus. Conclusion Osteoporosis and contracture in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paralysis may be induced by stress and calcium loss. A theory of higravity was proposed. Earlier treatment with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can prevent these pathogenetic processes effectively. Biomechanical method and related theory of higravity might be useful in directing this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other new approaches.
【 Key words 】 Neurogenic paralysis Osteoporosis Contracture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Biomechanical Higravity
由周围神经、脊髓和脑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神经性瘫痪患者常出现骨质疏松症和关节挛缩 [1] 。为探索瘫痪康复理论和方法,我们先后系统地测定了两组各 30 例神经性瘫痪患者的骨密度( BMD )和血钙磷相关生化指标,如碱性磷酸酶( AKP ) ,25 羟维生素 D ( 25 羟 VD )和骨钙素( BGP ),与其相应的运动功能评价指标进行比较。
资料和方法
1. 对 30 例中枢神经性下肢瘫痪半年以上的第一组住院病人(年龄 16 ~ 73 岁,平均 36 岁,男性 26 例,女 4 例)进行骨矿盐单光子 X 线测定和患者血钙、磷、 AKP 和 25 羟 VD 测定,并参照各项临床通用正常值 [2] 进行比较。第二组是 30 例病程在半年之内的神经性偏瘫患者(男性 14 例,女 16 例)。分别测定患者的腰骶和股骨近端股骨粗隆、维氏( ward )三角经过 3 个月运动康复疗法的双光子 BMD 值,因当无统一认可的正常值而设对照组(男 65 名,女 114 名,平均年龄 30 岁),同机同期进行对照组和患者组的 BMD 值检测。
2. 两组神经性瘫痪挛缩康复前后综合运动功能康复评价,包括:①患侧下肢徒手肌力Brunnstrom法评价;②患侧肢体关节活动度(ROM评定):膝关节ROM屈伸< 180°,伸屈< 60°表明有挛缩存在;③四肢大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肌腱、韧带硬度、张力和弹性徒手检查等综合运动功能评价。
3. 采用抗骨质疏松抗挛缩物理康复。重点方法分别是能有效增加骨压电位的直立运动法和能轴向拉伸肌肉韧带的ROM牵引法。采用以主、被动ROM和基本运动(翻身、坐平衡、爬行、直立平衡)训练的物理医学治疗方法,统称生物力学疗法。采用电场、磁场和力场疗法抗挛缩。
各组指标用 ± s 表示结果行 t 检验。
结 果
1.第一组30例中枢性下肢功能障碍半年以上患者单光子BMD按年龄段与正常值相比,30~39岁年龄段患者BMD低于正常值,其他成年段患者总体低于总体正常值,偶有患者高于正常平均值。第二组30例偏瘫患者腰椎和股骨近端双光子BMD低于正常值者分别占73.8%和78.6%。
2. 第一组(男19例)所测 血磷血钙值分别为 29 ± 6 mg/L和87±12 mg/L,与正常值(钙 80 ~ 110 mg/L)比,虽偏低,但差异无显著意义。钙磷浓度乘积 [Ca]×[P] = 25.2±6.4。我们出骨质疏松抗关节挛缩,超重力生物力场钙平衡物理化学效应理论,可用方程式f(n ·α ) = k · n · c os α 表示,其中 k是参数,主要为[Ca]与[P]乘积的等变量,g为重力加速度, α 是膝关节 长骨间夹角, n为超重力作用力的倍数。
3. 两组各30 例神经性瘫痪患者血生化测定结果:第一组24例中枢神经谈话患者(男20例,女4例)血清25 羟 VD 平均值 8 ± 4 μ g / L , 小于正常值 13 ± 5 μ g / L 。 提示 25 羟 VD 低,不利于正钙平衡。
20 例(男 17 例,女 3 例)的 AKP 平均值为 240 ± 85U / L , 高于正常值,提示中枢神经性瘫痪患者 AKP 活跃,成骨细胞受抑制,骨量减少, 骨质疏松化活跃;与钙从骨内向骨外转移、肌肉韧带的挛缩、异位骨化和关节骨质增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