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

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校企融通;教育共同体;工程教育认证;复杂工程问题;课程体系改革

1 改革背景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工程教育认证[1]的目的是各国不同教育背景下人才接受教育的“实质等效性”,符合国际上通行做法。工程教育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目前,我国基本采用以《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为核心的国际协议体系[2],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证。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对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在内的专业开展了专业建设,旨在顺利通过国际专业认证。

高校日益重视工程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现代工程是跨多学科的综合体,对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法律和文化背景的依赖性强,工程问题越来越复杂。因此,计算机类专业应该培养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技g人才[3-4]。

培养复杂工程问题求解能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协同工作能力。复杂工程问题通常需要由多人一起协同工作,包括同时合作、循环合作两大类,尤其是循环合作,组织和沟通非常重要。

(2)复杂工程项目优化求解能力。复杂工程问题通常可分解成一系列工程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解复杂的工程问题并优化组合是其关键之一[5]。

为达到上述目标,需要构建一个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体系。学生在该体系中首先能够受到专业的计算机工程训练,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在某一应用领域进行软件、硬件和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其次,学生能够掌握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工程化方法、核心技术和平台工具,具备协作和工程化能力。一个软件生命周期大致分为6个阶段:①问题定义和可行性研究;②制订计划;③需求分析;④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⑤程序代码实现;⑥系统测试及运行维护。大型软件开发问题的繁复性表现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学生在各个阶段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如何将这些能力培养拆分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围绕学生能力培养进行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2 改革思路

面向复杂问题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1)课程方向及相关内容的设置。

(2)主要解决课程内容的编排以及评价问题。

我们遵循“文献分析―实践调查―理论假设―现状探讨―理论建构―原理归结”的逻辑顺序,按照以下思路开展研究:

(1)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共性特征,调研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查阅文献,对相关企事业单位调研,提出问题和假设。

(2)对金融、轨道交通、电信等服务行业进行调研,了解这些行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实践依据。

(3)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国内外关于计算机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研究成果、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以及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方案,以获得理论依据。

(4)结合学院基于良性校企合作的工程教育创新和工程人才培育模式的成功经验,针对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立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体系。

(5)对毕业学生进行跟踪回访,了解课程体系的成功与不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3 校企深度融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指标包括3个主要的方面:

(1)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2)课程设置对于满足毕业要求的支持程度。

(3)在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是否有相关企业或者行业组织参加[6]。

应用型本科高校往往根据指标的第二个方面来建立课程体系,制定通识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创新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学时学分,从而达成毕业要求。然而,这样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是否完善?是否能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的合作企业的参与度如何?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企业中复杂的工程问题为案例,构建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体系,必须要与企业进行深度融通。

学院要坚持“政府提供平台、学校针对培养、企业全程协助”的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积极推进计算机类专业的国际化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重基础、重能力、重实践、重效果”的“专业+外语+岗位”柔性培养机制。

3.1 “订单式”培养

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满足企业的需求,为此,学校和企业需要深度融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订立,根据企业对技术的需求组织课程教学,通过强化企业技能与参加企业岗位实训,实现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也为学生了解企业需求、企业选拔人才提供便利,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对接。

校企合作课程在大四集中实施,开设课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商定,且课程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师资也由双方共同配备。企业方主要负责实践环节的教学,学习结束后由校企双方负责学生的就业,合作企业每年都从学员中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充实到自己的技术队伍中。通过这种方式,学校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企业也能挑选到自己所需的人才,双赢的结果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3.2 “课程嵌入式”培养

借鉴国际先进培养模式,构建符合软件开发工作要求的课程体系,采用课程嵌入方式组织教学。常熟理工学院与IT企业共同研制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将企业课程与现行专业课程加以整合,将企业课程分模块嵌入到培养计划中,制定取双方之长的全新方案;企业对学校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的方案和体系进行评估。部分课程聘请企业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工程师进行授课,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学院一方面通过与甲骨文、微软、恩智浦、ARM等国际知名的公司成立合作联盟,在这些联盟公司的建议下设计基础课程和创新课程,并编写有针对性的系列教材;另一方面,以培养复合人才为主旨,采用各种成熟的现实软件开发案例和软件公司订单进行层次式教学,重视学生软件工程思想的形成和软件开发经验的积累,使学生熟悉软件工业标准流程,具备承担国际软件开发业务的能力。

3.3 “校企互动型”培养

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注重“企业主导型”的培养方式,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与百科德条码有限公司、中科龙梦等IT企业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中心,专业教师和学生以成立创新创业团队的形式入驻中心。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些有意向的IT公司加入到团队中,企业将现实的开发项目引入到团队中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以“导师和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软件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同时注重团队中学生工程化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团队作为纽带将学生、教师、企业工程师和行业专家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和学生在实际项目开发中“教”和“学”,真正做到“教、学、做”有机结合。

与合作企业的紧密联系为教师“走出去”创造了条件。与合作企业建立了教师定期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机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上工作和锻炼,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为更好地投入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4 建基于国际服务外包行业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以金融、教育、服装、电信等大型服务行业为背景,与行业内若干企业合作,提炼出各行业的共同特征,构建了“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学校和企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以企业为主导,有目的地设计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如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实习、在毕业设计中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等,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文化,融入到行业中去。

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程参与了国际服务外包行业学院的建设,学生在完成本专业针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体系中的公共课程、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后,加入到国际服务外包行业学院以强化解决某类复杂问题的能力。经过校内具有工程背景的职业训练、项目化的实践教学、团队实战型的综合训练,以及合作企业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培养模式的创新具体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模式创新。

在不具备行业背景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形成“面向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行业、主干企业、政府和高校组成“教育共同体”,突破与单一企业的“项目化”合作形式。

(2)探索合作教育的新机制和体制,使人才培养组织与管理较好地适应业界的“市场化”机制。

(3)业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催生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的全面改革。

(4)使校企合作的“课程模块”、实践环境、师资等成为“自有资源”。

2)理念创新。

学院秉承“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强调与业界的合作教育,同时关注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储备;并将理念贯穿于学校定位、发展战略、培养路径、培养模式等各个环节中。

3)协同发展机制的创新。

国际服务外包行业学院面向长三角地区的信息服务外包优势产业和战略发展需求,有力支撑了行业发展;相应行业的发展又透过国际服务外包行业学院带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和专业发展,同时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

5 面向复杂工程问题,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认证标准要求,在整个培养阶段要保证学生能真正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去,使学生在自主、动手、综合、实验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7]。然而,如何培养学生复杂工程问题的求解能力,需要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在课程体系建立中,我们强调以下3方面的能力培养:

(1)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相匹配的基础知识。如学生需要掌握算法分析与设计、优化组合这类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具备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相匹配的基础。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进一步调研了复杂工程问题的共性特征,合理设计基础理论体系。

(2)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相匹配的综合素质。重点解决协同能力培养,如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和项目开发模式,以项目组形式开展教学等。

(3)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相匹配的专业技能。除了强化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外,还要强调借助新工具、新手段、新平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开设了当前最新的技术创新课程,如大数据处理平台等。

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我们着力构建了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背景,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和适应IT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模式上采用“6-1-1”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及“1-1-1”的实训教学模式。 “6-1-1”模式是指大一、大二和大三的6个学期以理论课程学习为主,而第7学期的课程教学包括选修课程、实践项目、人才定制培养,最后一个学期安排毕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主要由学校负责完成,而企业课程、工程技术课程则主要由企业工程师负责组织教学。实训教学“1-1-1”模式,即大一到大三的每个暑假安排(2周)的实践短学期,采用企业开发项目的方式进行实践操作训练,为此,学院打造了与企业真实环境一致的、服务于教学、满足实训需求的实训平台。实训内容贯穿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实训分概念实训、技能实训、项目实训3个层次,分别在不同学年的实践短学期进行。实训内容从基础实训到综合应用开发实训,从基础的知识点到系统化的整合。

同时,学院积极推进并完善了“实验―实训―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概念实训―技能实训―项目实训”的渐进式实训方案。实现了“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校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加强校内、园区、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实践实习有效机制的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6 结 语

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我们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标准的制定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无缝对接为目标;同时,对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梳理,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实践环节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并对校企深度融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进行了尝试,提出了优化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和具体策略。不可否认,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离顺利通过国际专业认证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对照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 陆勇. 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6): 157-161.

[2] 方峥.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之后[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6): 72-76.

[3] 余寿文. 工程教育评估与认证及其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3): 1-6.

[4] 于蕾, 刘玉萍, 李薇, 等.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J]. 计算机教育, 2016(7): 31-34.

[5] 王孙禺, 赵自强, 雷环.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制度建设十年回望[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5): 23-34.

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2

1.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内容设置

以水产类专业大一阶段开设的两门课程为例,即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程涵盖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windows操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旨在帮助不同的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在内容讲授上以C语言为主要载体,通过教授学生如何使用C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经过近几年的教学过程发现,在我校水产类专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仍存在问题,即内容设置与学生专业结合少。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为研究人员提供便利。但是,由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不同专业针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也必然不同,继而,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就不同。显然,对所有学科专业使用完全相同的授课内容是不科学的。水产类专业有其自身的学科特殊性,针对水产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应该有其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然而,目前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水产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重点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讲授,与学生自身专业的结合很少,这必然导致学生抱怨课程内容抽象,晦涩难懂,与专业和工作没有关联,因此学习积极性降低。

2.水产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我校水产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我国计算机教育目前正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慢慢普及,但是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同步,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计算机教育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新入校的大一新生在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一致性。第二,学生普遍不重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随着计算机教育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的慢慢普及,大学期间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知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已经变得非常简单,甚至是重复内容,导致这部分学生不重视这些课程。另外,也有学生认为计算机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需要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只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基本操作即可。这些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片面的认识使学生认为这些课程非常简单,甚至认为自己通过自学就可以完全掌握计算机操作,根本不需要花费时间上课。第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低。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除了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外,还包括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这部分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抽象难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讲授的内容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而且与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不紧密,学完了不知道怎么用,因此,学习主动性较低。第四,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学生面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态度往往是混及格、混学分,平时不认真听讲,考试时死记硬背,不能积极跟随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锻炼思维能力的教学步骤,因此,尽管考核及格了,也没有真正掌握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在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设置上,大量采用面向水产类专业的案例,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的作用,使他们有意识地将本专业实际问题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解决的形式,并学习使用计算机解决生产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通过结合水产类专业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其专业课程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实现专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效融合。我们应对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师进行明确分工,分别负责收集、积累和不断更新水产类专业在实际生产研究中的典型应用案例,并定期研讨,整理、归纳形成相应的教学素材库,这样有利于各位教师熟悉所负责专业的计算机技能应用需求。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以藻类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为例进行Excel统计工具的讲解,以海水污染沉积环境的生物修复为例进行Word流程图的讲解,以鱼类幼苗自动计数系统为例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基本算法的讲解,教学案例的设置应注重针对性和典型性。以大量结合水产类专业的教学案例和课后习题为载体,通过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有效融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有用性,继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经过对以往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分析,发现统一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针对水产类专业的学科特殊性及该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础训练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文化、计算机理论知识及计算机操作技能,让他们习惯于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学时安排上,注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保持同步,使学生能够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利于加深掌握程度。综合训练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在水产类相关学科领域内进行创新及科研工作。内容设置采用计算机知识与水产类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训练题目。组织协调相关教师与水产类专业教师、工程师进行座谈研讨,深入实验室及生产一线,了解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求,并收集具有教学意义的实际生产案例,继而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教学内容。

三、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及水产类专业学生的现状,进行以下教学方法改革。第一,摒弃传统古板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打造轻松愉快的师生互动教学过程。课堂上,在讲解一个知识点时,教师不再像以往那样,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全权负责,而是结合知识点,给出一个水产类专业实际生产需求的应用背景,然后,把问题交给学生,由学生自由分组进行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必要的时候,请学生走上讲台,由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和分析,教师的职责转变为整体协调,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第二,借鉴微课教学方式,适当采用视频形式的教学素材。微课将信息量最丰富、最直观的视频教学素材与传统的课件和板书授课方式相结合,克服了传统ppt课件容量有限、形式单一的不足。第三,采用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结合制定的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个体差异,在班级内部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教学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按摸底成绩分班给基础差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又可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学到最多的知识。

四、结语

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3

我国的创新创业事业一直以来备受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最近的十几年中,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大力支持和发展,基本形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课程教育为中心,二是以举办各种大赛和活动为中心,三是建设孵化基地为中心。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不断的向前迈进和发展的起步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但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来看,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业培训、创业讲座,参加了国家级和省级的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部分高职院校还建立了大学生孵化基地、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学校组织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大赛,开设了与大赛和创业相关的一系列课程或创业讲座,由团委负责学生自发组建的计算机协会、动漫爱好者协会、创业协会等一系列促进创新创业的活动。虽然以上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态度上还不够坚定,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下,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归纳到正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只是在单独的负责继续教育的部门来完成,对在校的高职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训,开设选修课形式的培训班或讲座,在短期内达到某种效果,没有真正的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培养,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

2.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深度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学生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当做就业和学生未来发展的活动,只在宣传中鼓励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自主创业,没有落实到实处。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基本的心理、创新精神、创业形势等分析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还没有深入。

3.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广度不够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根据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教育部相关部门的要求,虽然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但从开展的情况表明,学生没有达到人人参与,甚至只有少数学生参加了为期10天的创业培训班的课程。而且有的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的教育仅仅是学生组织的一些活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4.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基本都是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要围绕专业进行开展,专业教育是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进行强化,对专业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为到达最好的教学效果而需要共同存在的教育活动。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由负责活动的团组织和学生工作来开展的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即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内涵和体制已经开展,但是成效甚微,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是发展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于高职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培养学生主要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要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业要符合地方经济特色,结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行如下几个途径进行开展。

1.建设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

我国的教育模式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缺少创新教育意识,面对新的知识和经济时代的进步,急需动手操作能力强和创新能力的高职学生,尤其是突飞猛进的计算机行业,技术改革迅猛发展,不断创新。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理念上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势在必行,正确引导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方向,新的教育理念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为社会真正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体现自身的价值。建设计算机类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新的教育体系,是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引导。

2.建设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学校对人才培养设定的标准,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学习和教育活动的依据。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的路线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经济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所以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计算机类专业教育模式结合在一起,将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入到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方案当中,打造一个开放互动、尊重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3.建设新的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相互融合的、多元化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在开设基本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可以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成功人士讲座》等一系列课程,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梦想、创业的基本常识、创新创业心理要素、创业的风险、创业团队和管理以及涉及到自主创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要关注时事,对大学生创业的帮扶政策,借鉴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的案例为自己规划创新创业的道路。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对于这些基础课程可以在第一、二学期与专业课程同步开设,而且课时不宜过多,内容精炼,学生够用为主,达到点燃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具有对专业学习兴趣和未来充满梦想的目的。在开设的专业领域的课程中,计算机类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开设的课程涉及到企业工作岗位标准,具有实践性和岗位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如《网络工程项目与实训》、《商务网站开发与运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综合布线项目管理》等课程,要求学生模拟企业员工实战方式,在这过程中得到锻炼,提升了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多价值的能力。这类课程的开设基本是在专业核心课程后期或同步阶段,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增强就业的竞争力。目前,计算机的专业课程还没有和创新创业教育类的课程紧密结合,需要高职院校出台相关的政策,专业课程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通过学术的交流、互相沟通共同制定和开发相关类的课程,为计算机类专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4.建设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为使学生更好的吸收创新创业知识,将创新创业教学内容能够有效的传输到学生,必将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在课堂上呈现,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思考,对课堂讲授的内容可以产生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对每个计算机的配件从认识到工作原理,最后组装成一整的计算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又为企业减少对员工的培训,为社会培养了具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5.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

随着国家劳动部门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在高校进行创新创业培训逐步增多,进而对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急需。目前,很多学校因为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教师团队,使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全方面开展,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传统的教学当中,为了解决这种状况,高职院校应该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延续的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培养校内对创新创业具有热情的教师,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培训,组织校内教师参加教育部等部门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第二,引进社会上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水平的专家,邀请IT行业的专家来校内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讲座,聘请企业的专业来校兼职,作为校外的教师。第三,校内的教师要分批次到企业去兼职锻炼,学习企业文化,企业的技术,企业的创新,将企业知识融入到传统的教学中,并不断的加以磨练。只有不断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才能对教学的改革、教学的创新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生才能获得收益。

6.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为了给学生提供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大学生孵化基地,我系学生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动漫工作室、大学生淘宝中心和计算机创业服务部,其中计算机创业服务部下设电脑协会和动漫协会,不紧为在校的师生开展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与维护、网站的开发与维护、视频编辑、排版打印、条幅制作等业务,还为社会服务,通过我们高质量、诚信的品牌,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三、结束语

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4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156-01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会计电算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成熟,之后会计信息系统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传统手工会计向计算机会计发展,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财政部曾提出在未来几年内全国要有40%-60%的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这对于一个拥

有几千万企业的大国来说,无疑是任重道远。

1 会计电算化人才的特征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要求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要突出实务性特征,要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能够迅速理解适应和进入计算机会计实务环境,能够熟练从事手工会计操作和运作财务软件,具有从实务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会计电算化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无论其侧重哪一方面,都应该拥有足够的会计和计算机两方面的知识,懂得计算机技术手段,能将会计工作转化为计算机应用;要熟知一些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运作方式和模式。

2 会计专业岗位与人才需求分析

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在企事业单位与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管理活动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区别。相同之处在于会计与其他管理活动都需要有专设的职能部门和人员执行,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直接从事会计岗位的人员需要具备会计知识和能力外,其他各管理岗位,尤其是综合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如总经理,分厂、分公司经费,计划、审计、证券、投资等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也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和能力。因此,会计知识和能力,既是专业技术,又是综合管理能力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即使是大学生人数激增,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今天,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明显的比其他专业的要好,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财经类专业一直处于领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

另外,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十大热门职业中,有六个专业都属于财经类专业。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2006-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最新分析预测结果,2005-2010年,我国每年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人数:

得出在2009年前,我国毕业生需求大于供给,在2009年后将出现供求关系的拐点,虽然目前的会计专业太热,供过于求,但它毕竟是一个层次较高的专业,尤其是当今人才市场上对于高学历、高层次的会计人才求贤若渴,只要会计专业学生能够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前途仍被看好。

和其他专业相比较,会计类专业具有以下两个明显优势:

(1)会计类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还是小型民营公司都不同数量的需要会计类专业毕业生,而且受行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影响也较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类专业的就业途径越来越宽。

(2)市场需求量较大且稳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一直高居不下,在市场的需求上连续位列前三位,另据专家分析,未来财经类行业中有较多热门行业,所以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是较乐观的。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比较好并非绝对好,并不意味着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能在人才市场上无往不利,所向披靡,从目前人才市场上看,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目前的毕业生大多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问题,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少不强等,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合。

(2)毕业生人数众多,由于持续的财经专业热,开设财经类专业的大专院校众多,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直接造成了会计类专业就业压力增大。

(3)会计行业有重经验轻专业现象,由于会计专业在实际操作方面要求较高,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对经验的要求超出了对专业的要求,这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按照企事业单位的类型,会计岗位群的分布构成一般如下:

(1)大中型企业(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

①财务经理或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③出纳及数据录入岗位。

④审计部门主管及审计人员。

⑤证券、投资部门管理人员。

(2)小型企业:

①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3)机关、事业单位:

①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③计划、审计等管理岗位。

(4)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①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③信贷或市场营销部门管理岗位。

④证券投资部门管理岗位。

⑤计划及其它业务管理岗位。

在以上各类企事业及金融机构中,大型企业 事业单位及大型金融机构,要求人才学历层次较高,一般要求是本科以上毕业生,而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乡镇集体企业 经济组织及中小型合资合营企业等)及基层金融机构(如办事处,分理处,营业部,所等),一般对专科毕业生较欢迎,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这部分企业组织数量占到了全国几千万家企业总数的90%以上。市场前景广阔。

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教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572-03

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急需创新创业型人才,并将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创新是促进我们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创新必须靠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来源于教育。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培养出对国家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把握机会,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尤其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在各行各业中均受到重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类专业的部分课程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1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目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概述在很多学者的总结下基本有三种理解:第一种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第二种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认为是创业教育;第三种是将创新与创业两者结合的教育观念。在我国研究创新和创业两者结合的专家和学者还不是很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在《CC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里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观点为:创新与创业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很多人特意的把两者分开,是没有科学性,而且在实践中难以实施,容易造成偏差。[1]高职院校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将出现的创新与创业教育两者结合,统一为一个整体的新的创业教育模式下的新观念、新实践,进一步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高职教育未来的前途和发展方向。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定义,从宏观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教育事业的一项重大改革,关乎教育事业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微观上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对现代化建设中新的工作岗位实践的教育活动,是高职学生结合学习的技能,通过创新和创业意识培训,能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要引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高职教育的先驱,为社会发展而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表现形式。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广大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创业的意识和创新理念,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和了解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同时,与原有的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开发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高职学生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创业等提供一定的帮助。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应为不同的阶段的对象设置不同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对高职学生来说,主要是通过学生本专业的学习,结合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使学生可以达到具有独立思考、适应社会生存能力和未来发展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延伸和深入。[2]

2 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的创新创业事业一直以来备受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最近的十几年中,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大力支持和发展,基本形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课程教育为中心,二是以举办各种大赛和活动为中心,三是建设孵化基地为中心。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不断的向前迈进和发展的起步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但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来看,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业培训、创业讲座,参加了国家级和省级的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部分高职院校还建立了大学生孵化基地、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学校组织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大赛,开设了与大赛和创业相关的一系列课程或创业讲座,由团委负责学生自发组建的计算机协会、动漫爱好者协会、创业协会等一系列促进创新创业的活动。[3]虽然以上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 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态度上还不够坚定,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下,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归纳到正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只是在单独的负责继续教育的部门来完成,对在校的高职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训,开设选修课形式的培训班或讲座,在短期内达到某种效果,没有真正的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培养,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

2.2 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深度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学生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当做就业和学生未来发展的活动,只在宣传中鼓励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自主创业,没有落实到实处。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基本的心理、创新精神、创业形势等分析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还没有深入。

2.3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广度不够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根据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教育部相关部门的要求,虽然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但从开展的情况表明,学生没有达到人人参与,甚至只有少数学生参加了为期10天的创业培训班的课程。而且有的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的教育仅仅是学生组织的一些活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2.4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基本都是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要围绕专业进行开展,专业教育是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进行强化,对专业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为到达最好的教学效果而需要共同存在的教育活动。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由负责活动的团组织和学生工作来开展的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即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内涵和体制已经开展,但是成效甚微,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是发展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于高职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培养学生主要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要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业要符合地方经济特色,结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行如下几个途径进行开展。

3.1 建设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

我国的教育模式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缺少创新教育意识,面对新的知识和经济时代的进步,急需动手操作能力强和创新能力的高职学生,尤其是突飞猛进的计算机行业,技术改革迅猛发展,不断创新。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理念上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势在必行,正确引导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方向,新的教育理念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为社会真正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体现自身的价值。建设计算机类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新的教育体系,是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引导。

3.2建设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学校对人才培养设定的标准,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学习和教育活动的依据。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的路线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经济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所以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计算机类专业教育模式结合在一起,将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入到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方案当中,打造一个开放互动、尊重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3.3 建设新的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相互融合的、多元化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在开设基本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可以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成功人士讲座》等一系列课程,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梦想、创业的基本常识、创新创业心理要素、创业的风险、创业团队和管理以及涉及到自主创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要关注时事,对大学生创业的帮扶政策,借鉴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的案例为自己规划创新创业的道路。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对于这些基础课程可以在第一、二学期与专业课程同步开设,而且课时不宜过多,内容精炼,学生够用为主,达到点燃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具有对专业学习兴趣和未来充满梦想的目的。

在开设的专业领域的课程中,计算机类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开设的课程涉及到企业工作岗位标准,具有实践性和岗位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如《网络工程项目与实训》、《商务网站开发与运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综合布线项目管理》等课程,要求学生模拟企业员工实战方式,在这过程中得到锻炼,提升了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多价值的能力。这类课程的开设基本是在专业核心课程后期或同步阶段,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目前,计算机的专业课程还没有和创新创业教育类的课程紧密结合,需要高职院校出台相关的政策,专业课程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通过学术的交流、互相沟通共同制定和开发相关类的课程,为计算机类专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3.4 建设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为使学生更好的吸收创新创业知识,将创新创业教学内容能够有效的传输到学生,必将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在课堂上呈现,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思考,对课堂讲授的内容可以产生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对每个计算机的配件从认识到工作原理,最后组装成一整的计算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又为企业减少对员工的培训,为社会培养了具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3.5 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

随着国家劳动部门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在高校进行创新创业培训逐步增多,进而对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急需。目前,很多学校因为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教师团队,使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全方面开展,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传统的教学当中,为了解决这种状况,高职院校应该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延续的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培养校内对创新创业具有热情的教师,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培训,组织校内教师参加教育部等部门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第二,引进社会上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水平的专家,邀请IT行业的专家来校内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讲座,聘请企业的专业来校兼职,作为校外的教师。[4]第三,校内的教师要分批次到企业去兼职锻炼,学习企业文化,企业的技术,企业的创新,将企业知识融入到传统的教学中,并不断的加以磨练。只有不断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才能对教学的改革、教学的创新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生才能获得收益。

3.6 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为了给学生提供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大学生孵化基地,我系学生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动漫工作室、大学生淘宝中心和计算机创业服务部,其中计算机创业服务部下设电脑协会和动漫协会,不紧为在校的师生开展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与维护、网站的开发与维护、视频编辑、排版打印、条幅制作等业务,还为社会服务,通过我们高质量、诚信的品牌,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4 结束语

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就业压力严峻的形势下,加大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即为大学生走进社会提升竞争力,又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但同时,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尤其是与专业相结合,建立一个完整的、融合的新的创新创业与专业一体的教育理念,将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胜利,雷家骕.CC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5-6.

[2] 胡哲锋,童卫丰,叶引姣.高师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3,38(1):92-95.

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生源减少

中图分类号:G7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42-02

高职学院从1998年开始陆续成立并招生,因为当时中专学校一般都有计算机专业,所以高职计算机专业设置都比较早。自2000年开始,全国高职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且规模越来越大,招生人数愈来愈多,到2008年达到顶峰。在高职生源逐渐壮大的过程中,计算机类专业并未随这个趋势一直在增,当生源达到顶峰时,计算机类专业招生的数量已开始减少,最近这两年每个学校都萎缩得很严重。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生源减少的原因

1.高中生源减少和本科院校扩招导致高职生源减少。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不断扩招,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背后,其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方面潜伏着危机,生源减少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再加上近几年社会对计算机类专业普遍不看好,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全国计算机类专业生源萎缩,呈逐年下降趋势。

2.计算机专业设置无自己的特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我们对山东省多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占80%,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占70%,软件技术专业的占45%,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占58%,可是这些专业都不具备自己的特色,学习得也非常笼统,杂而不精。以至于学生学完后无特长,无法胜任职业岗位。家长和学生认为学计算机专业学不到技能或学不会技能,对计算机专业价值判断缩水,导致考生和家长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不认可。

3.课程设置不能及时更新,与市场脱节。计算机应用是个飞速发展的专业,应与时代市场前沿相接,更新非常快。可是,现在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非常陈旧,且多是大锅饭,不能深入下去,随着时间推移,学生也渐渐对专业学习失去了兴趣。

4.教师缺乏实战经验,不能胜任教学。现在很多院校招聘教师大多招聘应届大学生或研究生,可是这些教师,是刚从校门出来的,脱离应用背景和技术前沿。本应在学校通过老师传授的实用技术因为教师没有实际项目研究和开发经验而学不到,不得不在参加工作后逐渐学习,学生学不到“工作中最有用的技能或知识”,对学校的认可程度就降低了。针对以上出现的一些弊端,应寻求怎样的解决方法?

二、解决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生源减少的对策

1.首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从现今职业岗位来看,计算机类专业属于工具性专业,并且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应用,专业设置时不应将计算机类专业过度细分,所以学校应培养跨专业的计算机边缘人才,应与学校的优势专业、重点专业、地方支柱产业相结合,开设具有计算机技能与行业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计算机教育,这样在培养人才时就有针对性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把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学生一块儿培养,开发课程时可采用“基本素质,多个模块”的方式。“基本素质”开设必需的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职业素质、专业基础课程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职业通用技能”。“多个模块”即按照岗位设置专业方向,围绕“职业特定技能”培养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专业方向可设置为:程序设计(.net方向、C++方向、JAVA方向等)、网络技术、网站建设、电子商务、通信、数字多媒体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主攻方向,也可以兼顾其他方向,课程体系设计做到“多方向、组合式”,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

2.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1)将实际项目引入教学中。在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不仅可使专业教师了解企业技术需求,而且可使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更为重要是可使企业真正地参与到专业教学中,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可以使企业物色到自己所需的人才。(2)工学结合,在重点建设校内教学基地的同时,在校外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和教师接触社会,了解技术发展、就业形式和掌握人才需求信息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导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按照生产要求和不同岗位,分别受到横向拓宽(接触新的领域与环境)或纵向延伸(专业深度)的培训,真正达到专业培养要求。(3)成立计算机技术服务中心。利用计算机专业学生自身的资源优势成立计算机技术服务中心,开展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网络的维修及各方面的咨询服务工作,只要学校有需要维护的计算机或网络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维修,既锻炼了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声誉和本专业的知名度。

3.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1)利用假期让教师参加企业的培训,让教师学到最新的、最前沿的专业技术知识,为培训学生打下基础。学校通过与专业有关的企业联系并得到他们的支持,积极选送教师到对口单位上岗锻炼,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使教师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进而提高教学水平。(2)鼓励教师自主实践,进行项目开发。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老师由于课时太多没时间做项目,有的学校不注重科研,不考核教师的科研工作量,导致教师不能积极主动做项目。另外,社会对高职院校缺少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高职院校难以在社会上找到相关项目。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再这样下去是绝对不行的,必须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设计一些有关的小项目。(3)加强对外交流与学习,包括向其他兄弟学校学习、到企业学习。

4.招生工作。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及专业现状,近几年的招生任务是增强生源数。具体招生措施:(1)做好专业优势及特色的总结与宣传工作。制作主题鲜明、有特色的宣传海报、招生简章和影视动画,抓住机会在各种场合展览,并进行名片散发,开展招生咨询,采用多种形式积极进行宣传。我们每年招生前在学院网站上制作宣传材料,介绍专业特色、教学特色和已就业学生的工作和收入情况。(2)全员参与招生。学生是学校的生命,自从去年招生跌落到近几年的低谷后,学院就组成了一支由专业教师、机关人员和辅导员组成的招生宣传队伍。全院教职员工利用节假日到中学开展细致的宣传工作,向广大考生家长介绍学院的发展史和新面貌。同时发动本系学生回自己的母校进行宣传,群策群力,进行招生。

5.做好学生就业工作。(1)将就业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指导应建立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基础上,除了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外,还应邀请企业人力资源开设讲座,引导学生以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2)引导毕业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岗位。向学生讲解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克服的方法和建议,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角色转换,在岗位上快乐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3)多联系专业对口的岗位。多数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的,在他们学完三年后,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有的学生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可能会成为他一辈子的奋斗目标,所以作为学校来讲,应多联系专业对口的岗位,让学生多些选择。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要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实训环境、师资队伍、招生、就业等方面完成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综合提高教育质量,才能满足社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彭辉,刘善梅,翟瑞芳.以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08).

[2]方锦明.高校专业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