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计算机专业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计算机专业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好地推进了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加以改进。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目前,在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其专业课程的设置还不合理,专业课程设置不能更好地针对中职院校学生今后所面临的岗位性。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面临的应该是专职性的工作岗位,然而由于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缺乏岗位针对性,学生在毕业后只有很少一部分能真正从事计算机领域的工作。这使得中职院校学生与高等学院毕业生相比并没有更多优势。
(二)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所需并不相符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多侧重于知识点的全面性,而往往忽视了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对于计算机技能的培训也存在很大不足,且在教学中缺乏计算机发展最新技术与知识的融入。从而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教学内容多而杂,并没有更好地针对计算机某一专业技能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软、硬件环境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中职院校中教学硬件设施还存在一定不足,教学中涉及网络课程的相关实训教学不能得到良好的保障,且教学材料内容更新比较慢,不能更好地将更多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及时对学生进行传授。另外,再加上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师,虽然有着比较高的学历,但是并没有很强的专业从业经验,职业实践经验不足。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发展。
二、加强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措施
(一)加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培养学生的方向应该是技术性比较强的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所学的知识要做到学以致用。对于学生的培养是要直接面向社会的。因此,在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更好地结合社会所需,更大限度地贴近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从而使得中职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更快地适应职业生涯。课程设置要专业性强、针对性,以使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在专业性、职业性上更有优势。
(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建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针对目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教材滞后的特点,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将更多这一领域中的新知识、新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对于计算机知识来说,它的更新速度比较快,而且周期比较短,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不能只是一味地依赖已编制好的教学材料。可以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编入到教材之中,从而把计算机知识结构模块化,在教学中遵循“够用、实用、适用”的原则,从而深化教学内容,创建更加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同时,在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改变教学模式,把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之中。
(三)加大设备投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日后面临的工作主要是以技术型为主,这决定了中职生必须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要不断增加计算机专业设备的投入。只有计算机专业设备得以保障,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性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计算机的实践训练。
对计算机专业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现状;改革
计算机专业一直是各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开设专业,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职业学校现有的课程设置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严重滞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该专业的正常发展。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将就计算机专业改革谈一些看法。
一、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很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已经严重萎缩,甚至有些学校已经停止该专业的招生,经过调研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专业开设不合理
部分学校专业设置落后或者盲目开设新专业,教师培训和设备投入不足,教学质量低下。
2、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授课中没有将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引入到专业教学中,学生毕业后不受企业欢迎。
3、学生就业情况不理想
虽然大多学校在招生中都宣传学生的就业率在90%以上,但实际情况是就业质量偏低,工资待遇差,学生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笔者在浙江台州地区调查后发现,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只有15%左右能从事本专业工作。
4、专业助学金偏低
国家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每年都会给在读中职学生补助1500元助学金,各地方政府还会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配套相关经费。以浙江台州市为例,台州地区机械、模具、汽车产业比较发达,为了经济发展,台州市政府对就读机械、模具、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每年再补助700—1500元,而计算机专业学生不在地方补助之列,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报读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减少。
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已经危机重重,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1、开设实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培养具备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能够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技能性人才。为此,学校在开设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前期调研,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一要对地方经济结构调研,二要充分了解国家产业政策,在调研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专业的可持续持续发展。在确定专业后还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大相关专业的设备投入。
以浙江地区为例,各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结构和国家产业政策陆续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动漫设计”等新专业。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以往的人才培养中,学校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闭门造车,与社会企业脱节。从而造成学生就业难,即使就业也很难受企业欢迎。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学校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去,去企业调研究并与之合作。目前比较成熟的方式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式培养”等方式。
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订单式培养”尝试,根据前期调研,我校与企业合办了“信息管理专业”,主要面向企业一线信息化管理岗位,在正常上课时间学生在学校上课,寒暑假在到企业进行见习,第三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方式企业很欢迎。其他学校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3、优化课程设置
在以往的专业课程开设中往往要开设大量课程,由于现在中职学校普遍采用的是“2+1”制,即2年在学校学习,第3年进行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另外在这2年时间里学生还要参加文化课和职业资格证考试,真正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很少。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要进行调研,针对企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对于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可以按照“专业基础课大平台化,专业技术小模块化”模式进行设置。
我校的计算机专业现有“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专业,这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而后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了相应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计算机操作系统、OFFI cE软件、计算机组成、网页设计,信息管理专业技术课:ACCESS2003、数据库技术、PHOTOSHOP,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课: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布线、局域网搭建、网站建设。通过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对于学校教学资源整合和学生的后续学习均有益处。
4、教学方法改革
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尝试,主要有这样几种教学方法:
(1)小班化教学
在硬件条件比较好的学校,部分学校在试点进行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首先是班型控制在25—30人左右,班级教室每名学生都配备电脑,所有课程教学都在电脑上进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计算机操作水平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很有帮助,但对于学校的设备投入上有很大压力,要普及推广有一定难度。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推广一种教学方法,主张在教学中把实际生产中的一些相应技术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对项目的讲解、分析、制作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内容。项目教学法的思路是先用后懂,边用边学,旨在引导学生先感兴趣后主动学习,先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按照教学大纲,除学习教材之外,还引导和训练学生主动查找和运用其它资料,通过学习一门课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其它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最终教会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注重操作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有很多课程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OFFIcE办公软件”、“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等课程都采用了项目教学,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确定项目的时候,要认真分析、组织。
(3)一体化教学法
对计算机专业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自学能力;预习;检查;讨论;评估;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434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另外,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更新的周期不断地缩短,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在高校中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看法。
1 计算机专业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很多专业课程:如Flas、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图片处理、视频编辑、网页制作、各种计算机语言、编程等。但是大学时光毕竟有限,学生不可能把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吃透,而且除了专业课程之外,他们还要学习很多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所以花在每一门专业课上的时间就少的可怜,要想把每一门都学精学透,谈何容易。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向,把其中几门专业课程学的非常好,而其它课程只要求考试过关就行。
其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更新的速度很快。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时都会发现,很多软件已经不是他们在学校里学习时候的版本了,这就要求他们要很快的掌握新版本的特性和用法,也就是需要他们有很强的自学能力。
再有,现在计算机在各个行业中的不断渗透和扩展,很多单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已超出了学校学习的范围。这些知识单位可以通过简单的培训,让你入门,但想要熟练操作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话,主要还是得靠自己不断的学习才行,故主动的自学就显得更为重要。
2 计算机专业学生自学能力的现状
从学生生源来看,不少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录取分数相对于其他专业略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所以他们相对与其他专业来说,自学能力也是较差的。而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对计算机感兴趣的,他们几乎全都喜欢打游戏。试问对于刚走出应试教育大门,迈向自主学习的大学生涯时,有几人能抵抗得了电脑游戏、网络电影等诱惑的呢?他们自学意识薄弱,自学能力较差,自学方法、技巧欠缺。所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刻不容缓的。
3 如何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自学能力。
3.1 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学习也是如此。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学。从小学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但能做好的学生却很少。这里有学生因素,而教师的因素更大。如果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只是简单地指出预习范围,学生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任务,也就没有责任和压力。预习只是将书本粗略的阅读一遍,不会留下什么印象,也就不会有什么效果。如果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为学生指明方向,有的放矢,情况就会有明显的不同。
如在预习《视频编辑》课程中“视频编辑的基础知识”这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设计预习任务如下:(1)常见的视频格式有哪几种?它们有什么区别?(2)常见视频的解码方式是什么?(3)常见的视频设备有哪些?如何捕获视频?这样让学生在预习时,有了具体的目标,有了针对性的预习,效果自然会好很多。也便于检查。布置任务时,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学生就算只能说出其中大部分,或者每个问题能说个大概即可,这样也能在不同程度上达到预习的目的,而且既不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也可以带动较差的学生主动预习。提高了预习能力,也就提高了自学能力。
3.2 检查效果
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课堂教学时,要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方法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将任务问题合理的融入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将自己通过预习、自学得出结论,口头表达出来,可以个人回答,也可以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补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另外鼓励学生勇敢提出问题,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能激发学习积极性,活跃思维,还有助于拓宽知识面。
比如,在上述课程中,学生会提出“问什么我从网上下载的视频,手机播放不了?”、“怎么样把模糊的视频转化成清晰的视频呢?”等等。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全是老师事先布置的,但是一定要和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有关。这些问题多半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生活中常遇到知识。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适当的修改课程计划,调整重点、难点。比如关于学生会提出“问什么我从网上下载的视频,手机播放不了?”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先回答:“每个手机上播放视频的解码方式不一样,不同的解码软件只能播放相对应的视频。”然后再进一步引申过渡到“常见的视频格式有哪些?”“他们分别需要什么的解码软件”等内容。
3.3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课堂讨论,一般要求:讨论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具体要求,讨论进行时,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发表意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结束时,教师作出总结,也可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课堂讨论,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如在上述课程中,可以在课堂上安排讨论问题:(1)常见的视频格式有哪几种?(2)常见视频的解码方式是什么?(3)视频捕获设备有哪些?可以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们根据书本上看到的和自己现实使用计算机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发表意见,各抒己见。然后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陈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以供老师点评。
3.4 教学评估
评估包括适时评估和课后评估。适时评估是对于预习任务和讨论情况进行及时的点评,包括完成态度和完成情况两方面。对于好的方面,大力表扬;对于不足的地方,则以鼓励为主,绝不要带有讽刺挖苦等语气。课后评估主要是针对课后作业,老师要布置课后作业,并及时批改。批改作业即是对学生的课后评估。教师将评估结果计入总评成绩,并给予表扬和奖励,鼓励全班向先进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更加主动的进行自学。
3.5 课外活动
在学习之余,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自学。如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网页制作比赛”、“电脑动漫展评”、“课件制作比赛”等等。为了完成这些活动,学生会主动地开动脑筋,查阅资料,主动的咨询教师。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了爱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有助于形成好的学风。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只有善于自学的人才能够不断突破自己,在残酷的社会竞争潮流中不被击垮,做一名优秀的时代先锋。
参考文献:
[1]李芒.现代教育技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谭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素质教育论坛,2007,4.
[3]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对计算机专业的看法范文4
下面我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及解决办法做一些简单陈述:
一、中职学校对教学内容的更新不敏感
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内容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节奏,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以至于学生毕业后才发现自己所学在工作中用途不大,或工作所需在学校根本没学到。这主要因为学校对教材的选择过于随便,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实际上,教材的选择要非常慎重,不宜过难或过易,不宜过新或过旧。过难,学生难以掌握;过易,学生不屑于学习;过旧,社会已不需要;过新,软件所要求的硬件条件往往较高,一般的中职学校硬件设备跟不上需求。一般要选择既附和时代需求,又使学生容易上手的科目。软件五花八门,课程不可能设置得面面俱到,要选择同类软件中具有代表性且相对简单的科目。这样,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即使在学校没有学到该单位所需软件,也不会对它感到陌生,因为在校期间已学习了同类软件而且具备了自学的能力。
二、中职学校条件改善困难使理论与实践脱节
一边是计算机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一边是计算机专业教学设施如实验机房、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由于资金不足而不能及时配备,再加上客观条件限制,如机房网络经常瘫痪无法实现系统教学、电脑配置太低、保养不到位等等,使学生上机得不到保障,操作技能得不到强化,无法进行深入的教学工作,造成理论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学校应该在硬件设施方面加以财力、物力的支持,迅速改变目前各校硬件设备水平参差不齐、网络教学落后的被动局面。
三、中职学校教师知识老旧使学校与社会脱节
计算机专业是目前各种专业中,知识变化最多、更新最快的一个专业,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知识体系老化,缺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也未能对其进行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教师本身知识更新较慢,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这是无法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质量的。
所以中职学校应当经常对计算机专业的市场需求做调研并对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出有用的技能型人才。
四、学生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学生进校后对理论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加强学生的自信心、纪律性、组织性和职业生涯中的合作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专门的模块来实现,也可以贯穿于整个专业的教学活动中。既可以通过具体的课程来进行,也可以通过良好的校园氛围来感染。手段上必须抓住学生的特点,以人为本,灵活多样,切实收到教育之实效。
五、教学方法老化,跟不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传统的讲授法,实验法根本不能满足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甚至可以说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只限于校内是不完整的,必须要走出学校。
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计算机专业是非常适合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的。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先创设情境,既而提出任务让学生讨论、分析,并着力去解决。(如:学生喜欢玩手机游戏,那么提出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手机游戏。)
项目教学法:它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除了教授学生课堂上的知识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让他们亲自去了解市场的需求,了解社会上对计算机行业人才的看法和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让他们知道自己和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到底相差多少、自己的学习状况和个人能力能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自己以后该怎么去学习、怎样去增强个人修养。同时让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发展,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六、总结
对计算机专业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机制
计算机专业相对于其他工程型专业而言,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在生产过程中该专业对设备的依赖性远小于对工作人员的依赖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环节的复杂性。
国内各人才培养单位都在进行有关实习、实训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南大学刘安丰等老师提出了“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实习实训模式,用校内的统一管理和实习环境来规避这种复杂性[1]。西北师范大学陈幼明老师提出用“基于互联网的毕业实习管理平台”对分散式实习采用虚拟统一管理,解决过程控制问题[2]。这些探索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机制”,希望能够从实践的角度推动“实习实训”这一重要环节的建设。
1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必要性分析
按照第三方教育分析机构麦可思公司的分析报告,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在2007、2008、2009连续三年失业率在各专业中排名前十位,2010年该机构的《就业报告》中更是将计算机专业划入“红牌”专业,对计算机专业的招生与教学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实习、实训环节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者们必须面对的课题[3]。下面对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IT行业企业地域集中,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国内的IT企业多数集中于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杭州、苏州等一线沿海城市。这些城市的计算机专业从业人员占全国计算机专业人员的90%以上。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就业出现了向这些城市集中的现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生活成本偏高,于是学生对薪酬期待自然居高不下。
其次,在地域集中的同时,IT行业企业规模偏小。国内IT行业的龙头企业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规模也只有万人,与传统行业动辄十几万人的大企业相比,对实习生的接纳能力有限。规模较小的计算机公司则根本没有接纳实习生的能力。
第三,IT行业人才需求极不稳定。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各IT企业为规避风险,招聘门槛提高、规模缩小、薪酬待遇降低,2010年经济回暖,各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招聘人数放量增长、扎堆招聘、待遇超常规提高。市场的不稳定给学校的各个教育环节都带来了巨大冲击。
第四,非IT行业的IT部门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高。金融、交通、公安等非IT行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虽然保持稳定,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超出IT企业平均水平的要求。例如建设银行数据中心、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省保密局等每年都会招聘,但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独立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单位与学生的相互预期存在巨大差异。各个用人单位一般都希望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就能够迅速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独立负责一方面的业务。而学生普遍希望工作单位能够提供一位“导师”,和一段时间的培训环节,以便熟悉工作、熟悉社会。于是,单位和学生都将目光投向学校,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一个环境对学生在毕业前进行职业训练。但由于场地和教师的限制,学校无法向学生提供全封闭工作环境、应用型工程项目平台等全天候的项目训练空间。
因此,在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实习环节,我们发现统一的实习实训不但在理论上不可行,而且在实践中也没有太大的操作空间,只能采取面向就业的个性化安排。
2面向就业实习实训的分类
2.1按照实习性质的分类
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想,所以必须把准备就业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机制进行进一步细分。
1) 研究型实习。针对非IT行业的技术部门要求,组织有志于到这些单位工作的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分学生管理参照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学院提供机位,相关课题的负责老师和研究生提供指导,学生参与相关技术工作,为学生提供接触项目甲方的机会。如我院有一部分同学参与了公安部门“人脸识别”相关课题的研究,从而顺利在公安部门就业,提前锁定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实现了就业与实习的一体化。另有一部分同学以组队参加全国信息安全大赛、挑战杯比赛等形式在校内进行研究型实习,通过这一环节的锻炼,也迅速找到了和自己兴趣点相关的理想单位。参与研究性实习的毕业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人数的15%左右。
2) 生产型实习。顶尖的IT企业往往希望通过自己的“实习生项目”锁定全国最有前途的计算机精英,他们会以提供来回车票和生活补贴的形式吸引应届毕业生。例如,腾讯公司在网站上“腾讯2010实习生招聘现已正式启动,有700个实习岗位虚席以待。本次招聘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哈尔滨7个城市……”;百度公司实习生计划要求“如果你是2011、2012、2013年的本科、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生;如果你对互联网及搜索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实习时间保证每周至少有三个全天的工作时间,实习时间可持续三个月以上。”通过向这些实习生项目推荐学生,每年我院有二十多位同学在相关公司获得生产型实习岗位,并在实习结束后获得了工作岗位。近年来更是产生了上下级的联动效应,通过在职校友“内推”进入相关企业的同学持续增长。此类实习学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20%。
3) 创业型实习。从全国各专业毕业生的创业率统计来看,计算机始终是毕业生人数创业最多的专业之一。从“知识经济”概念提出以来,计算机专业也是制造富豪最多的专业之一。因此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毕业生当中推出了“创业型实习”的概念,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型企业和自主创业。2010年度有二十同学参与了苏州博视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初创,并在该公司进行创业型实习,最终有六名同学留在该公司成为核心开发团队的成员,另外十二名同学也在实习结束后与中联电子、百度、TCL等知名公司签约。学院另有六名同学发起成立了“易餐网”网络服务公司,正在进行公司注册等前期准备。此类实习学生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20%左右,近年来数量呈上升趋势。
4) 虚拟型实训。参与以上三种毕业实习的同学一般来讲都是动手能力较强,平时表现较为主动地同学。对于另外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差,表现也不够积极的同学。学院通过主动联系校外实习基地,有组织的外出封闭式实训来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2009年度、2010年度,学院分别组织了30名同学赴深圳优迈科技公司和苏州安博教育集团进行了虚拟项目的实训,通过实训,提高了相关同学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熟悉了完整的项目流程,了解了与工作相关的知识。这种虚拟型实训为学生提供了与工作环境完全一致的管理模式,提供一个虚拟项目,配备一名项目经理、制定一种开发工具,通过边讲解、边工作、边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工作角色。此类实习学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30%左右,属于学院重点组织和关注的对象。
2.2按照实习时间的分类
对于同一个学生而言,在毕业前一年的时间当中,他可能参加两种以上性质的实习模式。不同的阶段对于个人而言的意义将会完全不同。因此,按照时间阶段对于毕业实习实训进行分类也非常必要。
1) 职前实习。对于一个准备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他有接近一年的时间来找工作,在没有确定工作岗位之前可以参加学校和企业组织的任何一种实习实训,直到找到合适的单位和岗位为止。权利义务相对比较模糊,管理困难大。职前实习一般为2~3个月。
2) 入职实习。是指一名学生确定工作单位之后,在从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后,到正式报到上班的这一段时间内在用人单位进行的实习,时间一般从该学生找到工作开始,到毕业为止,岗位、内容相对固定。权利、责任、义务清晰,管理相对容易。入职实习时间为两个月到一年不等。
3面向就业实习实训的效果分析
1) 就业质量提高明显。通过有组织的毕业实习与实训,学院在就业淡季的2009年,就业率逆势上涨两个百分点。此后2010年就业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就业质量提高明显,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达到了5000元,约为全国平均数据2663元的两倍,个别毕业生年薪达到了20万元。尤其是参与了虚拟型实训的同学两年来就业率都达到了100%,让以前的“就业困难户”找到了脱困的手段。在2010年度学院组织的毕业生回访中,各用人单位对于这种实习实训环节中学校与单位对接的模式非常满意,有二十多家企业与学校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十几家单位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置专门奖学金、助学金鼓励学生前往实习。
2) 创业团队增长迅速。通过这种政策的激励,计算机专业的创业团队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实习实训基地之一――武大计算机学院校友创办的天源迪科公司在2010年上市,极大地鼓舞了学院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包括毕业生的两支创业团队在内,目前在校生共有六支创业团队,注册了两家公司。随着创业型实习的滚动式发展,今后的创业团队仍然将会继续增长。
3) 带动低年级业余科研团队建设。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尤其是研究型和创业型实习多数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有些是由原来的一些业余科研立项的研发团队发展而来。四年级学生参与的这些活动和他们获得的成绩都会迅速地通过各种舆论渠道影响到低年级的同学,直接效果就是低年级同学参与业余科研的热情空前高涨。2010年度武大计算机学院2009级学生申报业余科研立项66项,参与人员近三百人,占该年级全体学生的86%,丰富了计算机专业的第二课堂教育。生产型实习的校企对接渠道最为便捷的是各种技术俱乐部的内部推荐和校友的内部推荐,于是,校友、技术俱乐部负责人与普通同学通过这个渠道建立了畅通而广泛的联系。扩大了专业性学生社团的影响,营造了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体现了业余科研团队的组织凝聚功能和社会沟通功能[4]。
4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 学生分散,管理成本巨大。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2010年度的学生毕业实习实训中一百余名学生分散在二十多家单位,九座城市,其中两处集中实习实训地点还派了老师带队。不同的单位对实习生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迥然相异,实习内容千差万别。由此造成学校的管理成本相对学生在校内学的方式而言无疑是巨大的,为我们的管理工作和资料收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虚拟化统一管理应该是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环节管理方式的发展方向。
2) 经费筹集渠道不稳定,投入不足。与示范性软件学院相比较,普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培养经费当中无法拿出大批经费用于解决学生毕业阶段实训问题。学院组织的两次虚拟实训所需要的经费都是利用国家政策通过培训机构向当地政府申请的经费,一旦政府支持政策发生变化,这种模式将无法维持。因此,实习实训环节的经费问题是困扰教育者的一大障碍。
3) 对学生的甄别、组织相对困难。处于毕业环节的大学生,选择面非常宽,可以选择出国、就业、考研、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多种发展方向。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唯学历论”等思想的影响,有很大一批学生在毕业的环节里选择“考研”作为自己的选项。虽然作为教育者明知其中有很多人是以“考研”的名义对实习、实训进行逃避,但无法用行政手段加以甄别、干预。另有一批准备就业的同学利用种种社会关系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对学校统一组织的实习实训不积极参与,也让组织者很为难。
4) 企业、学校、学生个人尚存在一定分歧。一般用人单位希望学生实习最少时间为六个月,并且希望学生能平滑的从职前实习转入入职实习。而学生对于职前实习罕有较高期待,一般希望通过一个单位的职前实习积累经验,进入更高层次的单位进行入职实习,而且对职前实习的容忍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学校从就业率的角度考虑,一般会支持企业的看法,于是三方的观念存在一定差异,由此会导致一定的实习纠纷。也给企业、学校的后续合作工作造成困扰。
5结语
综上,从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来看,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机制能够在复杂的就业环境中用灵活性应对复杂性,以职前实习+入职实习的方式逐步解决面对的困难,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能为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纽带。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经过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相信存在的问题将会在后续工作中继续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安丰,赵辉,赵岩,等. 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构建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10):143.
[2] 陈幼明,王立群. 计算机专业分散式毕业实习过程控制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0(3):145.
[3] 麦可斯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1.
[4] 赵健,甘泉. 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6):3.
Research on Practice and Training Mechanism Facing to Employment of Computer Major
ZHAO Jian, HUANG Zhiguo
(Computer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对计算机专业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专业定位;师资力度;灵活的教学方方法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中,社会上需求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这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遇。然而,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与其相应的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计算机教育显得相对而言较为落后,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今,计算机教育中的一般应用操作,如办公软件操作、上网搜索资料等,早已经成为一种基本技能,只要是学习过计算机的人都能操作,即使不会的,花不了多少功夫就能学会,但是,一些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是相对缺乏的,如机关、企事业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办公自动化中的设备应用和公文处理等。都缺少不同层次的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虽然学历不如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如大学生,但是他们在经过学习和强化训练后是完全能胜任以上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的。那么,如何让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这些岗位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取得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成为受市场欢迎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人才。现结合本人从教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计算机专业定位
“发展是硬道理”,“适者生存,强者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业建设的优劣决定了该专业的生存和发展。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际操作能力非常强的学科,必须附加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基础才能有出路。基于“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面向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度,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定位在操作的第一线,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不能好高骛远。专业的定位还必须紧密联系市场的需求。专业的准确定位就能决定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考虑适度超前的原则。课程的设置应在计算机专业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做到少而精,要以够用为目标,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但要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需求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要以适用为度。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要指导思想。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需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
二、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由于计算机软件、硬件的不断更新,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淘汰更新,以及各种新的教学手段的产生,对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等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教学专业课程分布广,教学量大,知识面广,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师思想敏锐,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的技术。在学术上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在事业上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注重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学校要注重组织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促使他们很快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应用软件,使其整体素质得到升华,从而更加自如地胜任教学工作。
三、加大专业课开设力度,重视上机操作课
现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提倡“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这一策略。因为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差、学习基础差,学习自觉性差,还不乏存在一些厌学情绪,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对于他们来说较为抽象、难懂。这就要求我们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地进行删减,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和实用的课程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掌握的技术越多越精,对将来越有利,多学一门专业课程,学生就可能多一次就业机会。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大部分是实用的应用软件,它们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上机实训课是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通过上机实践课能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熟练掌握技能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上机实践课的效果决定了教学的成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课与上机实践课的比例最低要达到1:1,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达到2:1或者更高,最好是在多媒体环境下边讲边练,然后再进行综合练习。只有通过不断反反复复的实际操作,学生才能更加熟练的掌握技能,更加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俗话说“熟能生巧”,可见技能是练出来的。
四、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计算机作为一门专业性强,技能性强的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技能和知识的协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现在列出几种我在教学过程中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与大家共享:
1.兴趣驱动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化抽象为形象,化死机为生机,变压力为动力,使兴趣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动力。
2.任务驱动法。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围绕一个目标,几项任务来完成。适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3.项目教学法。即通过实施一个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将需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工作的方式,由自己按照实际工作完成程序,共同制定计划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