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观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观的核心范文1
音乐在艺术之中,具有很大的创造性。而所谓的以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就是从哲学的思想上来对音乐进行定义,并且将创造性的因素融入其中,使音乐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这在音乐的领域来看是一门新的学科,还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其进行研究。古今中外,无数的音乐学家都对音乐的哲学观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例如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社会/功能音乐教育哲学观”等,这些观点对于音乐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观点不再适合现今的音乐特点,所以必须在这些观点中加入创新的意识。
二、音乐创造教育哲学观思想
(一)哲学内涵
对于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创新是其哲学思想的中心内容所在。在我国,明确提出了创新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促进音乐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其动力所在,必须对其进行足够的重视。音乐的魅力,正是因为其不断地创造,将个性化的特点融入到音乐之中表现出来的。在音乐的课堂之上,生动活泼的音乐能够激起学生们的积极性,从而热情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展现自己的才华与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能力。所以,音乐的创造性能够使青少年们的个性得到更好地发展,对音乐有着更深的认识与兴趣,积极地参与到音乐的创作之中,使得音乐有更好的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有着更好的发展空间。
(二)音乐艺术
音乐是人们的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寄托着人们的希望,用有声的音乐来反映真实的世界,以及真实的世界中人们的感受。人们创造性的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音乐之中,使得音乐有着更多的形式,更具有特色及艺术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音乐的风格也有着多种多样的变化,这是音乐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思想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创造的角度不同,产生的音乐的风格也自然不一样。创造一直都是音乐的核心价值所在,正是由于音乐的创造性,音乐的艺术感才更加的强烈,创造性正是音乐教育哲学观的核心所在,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而且能够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
三、音乐创造哲学观评价
(一)具有时代性
好的教育观点,不仅仅能够使得学生学到知识,更应该做到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思维,教育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激发每一个人的想象力,从而使得他们变现出自己的个性。所以在音乐这样一种艺术性的教育中,受教育的人应该被充分地挖掘出潜能,并且对她们的能力进行正确的指引,使得他们能够充分在音乐学习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席曾经指出:音乐教育哲学观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必须加以创新。所以对于音乐的教育关鼐加以创新是必须得到重视的内容,它是具有时代性的特点的。
(二)是一种音乐文化
音乐不仅仅是人们的一种行为,更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的具体体现。传统的音乐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历史遗产,人们应该对其进行足够的尊重,并且借鉴其中优秀的文化内涵,进行新的音乐创作。可是传统的音乐文化毕竟有一些不足之处,不能满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一些需求,所以对于音乐的创造性元素则显得更加的重要。在传承音乐文化的同时,加以创造,才能够使得音乐这种文化更好地发展。
(三)局限性
这种以音乐的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毫无疑问是很合理的,符合音乐发展的特点。可是,它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音乐教育哲学观中,最重要的应该是音乐的特殊性,所以在对音乐的教育的时候最重要的应该是强调音乐的特点,以及音乐的一些规律,不能因为追求创新性的特点而忽视了“音乐“这个最为核心的内容。所以在教育的时候,要首先把握好音乐的教育,再次基础上注重对于创新的要求。
四、结语
教育观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48-02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人在步入社会之前所应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都应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人的素质是一种“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基础教育返朴归真,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
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理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它既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也包括审美素质等在内的多方面的素质。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贯彻、落实而最终实现教育的这一目的和追求,课程规划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创设了相应的课程,诸如: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体育等。制定教育目的及课程设置的初衷和理念无可非议,然而,由于“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的长期影响、社会大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广大学子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孜孜追求;由于升学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及大众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尺度。“考试分数”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的唯一目标,“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学校、学生在升学率、在分数上互相攀比、蔚然成风,愈演愈烈。致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完全沦丧为高考的附庸和工具,在教育目标上完全背离了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考试技巧,教学中普遍采用了题海战术,教师分类归纳,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则根据老师的要求,对号入座,反复练习,进行强化训练,而置教育的目的和终极追求于不顾。以致于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理论水平高,说起来头头是道;动手能力弱,做起来一塌糊涂;教育和社会和生活严重脱节,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就象天外来客,显得和社会、生活格格不入,难以很快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出现这一现象和结果,可以说完全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完全不符合、不能适应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对人的需求。减少、改变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务之急,呼声越来越高。传统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广泛共识。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则是对社会发展的必然的、历史应答。要改变基础教育的现状,既要变革现行的人才选拔机制、关于人才的衡量、评判标准,也有必要重新认识教育的内在追求和终极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同时也要探索和解决实现教育内在追求和终极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课程规划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创设了若干课程,诸如语文、数学、体育等等。我们这些已经受过若干年教育的人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看一看,我们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都学到了什么?我们在课堂上、从书本中学到的这些东西又有多少是在生活中、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东西?语文课是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的一门课程,可以看一下,我们从中都学到了什么:老师在课堂上教我们识字、读书、写文章、讲字法、词法和语法,学生则进行相应的练习,认字、记词义、造句、背诗词、写文章。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直就这样进行着,我们从中学到的只是一些书面的字、词和语言的相关理论,我们对语言的学习与掌握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和理论上。这些书面的语言、语法在我们大众的生活、工作中能真正用得上多少?我们又有多少人依靠书面的语言、语法进行生活和工作?毋庸讳言,了了无几。记过的字、词,读过的书、文章,随着时间的流失,又让我们还给了老师,偶尔需要写字的时候,往往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难怪不少人会产生不上学,要上学、想上学;上了学,学的东西却用不上、没有用的困惑和感叹。应该说,语文是计讲究语言的,而语言是活的、发展着的、有生命力的,是一种实用的、应用性的工具。语言作为一种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时时处处相联系、不可或缺的应用工具,通常情况下,不是靠“想”、不是靠“写”去使用的,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说”来使用、来发挥语言的功能和应用价值的。我们有多少人是通过学习语文,在课堂上、从书本中学习而达到了“真正会说话”的境界。真正会说话是指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所有经历过的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不出现或少出现哪种想说而说不出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窘境,说是说了,自己也认为说的很清楚明白了、说了之后、别人却没听懂或被人误解的现象;真正的会说,还在于不仅能做到在私下场合、在朋友中间、在家人、在熟人面前敢于表达、更要敢于做到在陌生人面前、在公众场所、在大庭广众的注视之下能够轻松自如的表达。试问,我们有几人能够理直气壮的说:“我能”。没几人能做到,那么,我们学了若干年、十几年的语文,学习效果如何、在哪儿呢?语文课的核心价值和追求应该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过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技巧,开设语文课,让学生学习语文是必须的,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字、词、句和语法的理解与掌握上,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书面文章的追求上,而应该通过语文课的教学,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说话”的技巧和能力,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表达、敢于表达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最高追求。我们传统的基础教育在异化为应试教育之后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恰恰脱离和背离了语言自身的内在目标与核心价值。要达到这一目标很简单、也很直接,只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充分的、更多的进行自我表达的机会和情境,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充分的口语上的互动,让学生多说,在各种情境和场合中通过说进行练习和训练,就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的技巧。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师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的机会、没有学生在公开场合面对公众进行表现的情境,也就难怪我们对语言的学习仅仅只是停留在书面上、脑海中而说不出口,不善表达,不敢表达。象语文课一样,其他各门课程均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与核心追求,数学课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而不是掌握解题的坂巧;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而不是仅仅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应是致力于提升和培养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促进受教育者由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目标简单而明确,我们不可人为地把教育目标复杂化,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把握各门课程的自身价值与核心追求,使教育回归到其自身应有的价值上来。不仅仅局限和停留在书面的学习和理论的说教上,让学生切实的行动起来、做起来。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就是做、做就是学。通过做与活动,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思考、掌握生存的技能和本领、学会生活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学会做人,做一个文明的社会人。
教育观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66-02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决定着人的自我认识,也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来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展,一些不良思想观念也伴随而来,比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这些不良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造成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有所偏离。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公民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起着支配作用,居于指导地位。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化的“四有”公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公民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规范着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向,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结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底线,是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与行为的基本准则与舆论评价。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价值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将其培养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组织的“四有”公民。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因
1.有利于爱国主义情怀的熏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论体系指导地位的巩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出现了文化“大融合”的发展趋势。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我国传统的主流文化受到了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思想最活跃的群体,更容易受到这种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偏离,甚至对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景失去信心。因此,只有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坚定信仰,始终不渝地坚持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道路。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带来了空前的影响,导致社会上没有主流的价值观可以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先导和评判标准。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偏离,重索取,轻奉献;缺乏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有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关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的思考
1.坚持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只有坚持才能保证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科学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必须并且只能坚持的一元指导,决不能搞多元下的指导。因此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以及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
2.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教书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培育大学生价值观最普遍的形式和最主要的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起着主体作用。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必须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首先,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以前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机会,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做到让每一名学生的每一方面都得到发展。其次,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宣传,用引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高校教育要做到与时俱进,教育的内容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用最新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然后,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高校教育应当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做到时时有学习,处处有学习。最后,开展实践性教学,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的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和接受。所以,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实践性教学,让大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祖国对大学生所寄予的殷切期望,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而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思想行动的指导,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
四、丰富大学生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的教育作用
1.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爱国情怀。通过组织学生瞻仰各类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中重要战役和战斗纪念设施,参观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坚持用革命先烈以身报国的英雄事迹感染青年,使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了解艰苦的革命历程,接受生动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积极自觉地把这种爱国情怀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2.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造力。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大胆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通过实践去观察、去思考、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真理、提升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境界。比如举办征文比赛、模型制作大赛等等,培养大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习惯,增强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全社会教育合力,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并内化为自觉追求,使他们真正地成人成才,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闫英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J].价值工程,2010,(34).
[2]李春梅,刘会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培育[J].学习月刊,2011,(7).
教育观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高职;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
高职学生是青少年群体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针对新时代下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普及。更新教学模式、加大宣传力度,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道德观念的专业人才。
1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1国家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进行推动和影响,开展思想教育以及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创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同时,高职学生毕业后基本进入生产第一线,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推动国家的发展。
1.2社会发展需要
高职学生是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对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起到关键的作用。在高职教学中开展价值观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热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重点和目的,进而做好职业规划。这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和质量,让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有合理的定位,对我国社会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以及平等待人的态度,有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帮助。
1.3个体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的任务是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才,当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很多人都成为专业领域的精英以及骨干力量。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很大帮助,让学生以正确的理念和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在开展思政教育中,要灌输给学生爱岗敬业、热爱祖国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充分结合,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为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2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常态
2.1贴近生活
在新环境以及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观念,贴近学生的生活。首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一定要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真人真事要比教学案例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同时,引用生活案例开展教学,可以引发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刻的理解。其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最后,思政教学的目的一定要贴近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思政知识的实用性。在生活中用思政知识解决遇见的问题,了解社会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为学生未来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2贴近实际
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学要以提高学生道德标准为目的,要贴近实际进行教学。首先,思政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心理,高职学生是成年人,拥有比较成熟的心理。在教学中,要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思政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其次,思政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学习,高职学生主要学习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思政教育要与职业教育充分结合,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开展思政教育,为学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思想基础。
3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并不重视,认为其可有可无,因此思政教育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院校受到就业的压力,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不断安排学生进行专业性实践活动,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开展教育,思政教学的时间被大量压缩。同时,教师和学生也没有给与思政教学充分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出现抵触心理,导致思政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
4增强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对策
4.1改进教学方式
首先,高职院校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观念和态度,院校领导要给予思政教育高度的重视。只有院校全体领导和教师提高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将教学策略充分落实,进而实现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其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教师要做好教学规划,并且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政教育。再次,思政教学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需求,并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最后,思政教师要实时了解和关注社会的热点以及焦点问题,并且结合这些问题进行思政教育,向学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4.2营造课堂气氛
教师在思政课堂上,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活跃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思政教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还可以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开展教学,定期举办交流会以及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多利用信息技术,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课堂注意力。
4.3加强教学实践
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完成思政教学目标。开展思政教学实践主要包括校外实践以及校内实践这两种形式。其中校外实践主要分为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集体活动主要是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公益机构做义工,观看爱国影片等,个人活动则是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书籍以及收集资料等活动。校内实践主要是教师组织一些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例如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的主题一定要与生活和思政教育相关,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4.4加大宣传力度
开展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几堂课的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大宣传力度,让思政教育融入到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加大思政教育的宣传力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通过校园广播以及板报的传统形式。第二,利用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开展宣传,高职院校要建立思政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时代特征。
5结语
总而言之,开展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社会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和高尚道德的优秀人才。教师要在思政教学中更新观念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石秀葵.试论高职思政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分析[J].才智,2015,(24):148.
[2]李秋香.高职思政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科技资讯,2014,(28):182-182.
[3]赵伟.浅谈高职思政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高教学刊,2016,(2):79-80.
[4]贾宇.高职思政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92-93.
[5]莫春菊.思政课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初探[J].江苏高教,2015,(4):125-127.
[6]周卫娟.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和教学改革[J].科学导报,2015,(3):11-11.
教育观的核心范文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在现有社会的发展背景之下,以限制公众的不良行为,呼吁公众树立良好价值观,以顺应社会的发展及价值取向的进步趋势,使其能够有效涵盖并及时整合社会价值观念的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表明了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及出身,表明了其应运而生的背景,表明其与社会形态的同一性;“核心”说明这种价值观念的社会地位,这种科学的观念占据社会价值中的统治地位,是衡量一切价值观念的最终标准,是必须长期遵守的一种价值准则;“价值观”则说明其属于思想意识、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是与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具备内在联系的观念,是人们需要普遍遵守的社会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意义体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其崭新强大的生命力去改造人们的思想意识,去帮扶各种团体、单位、个人的思想觉悟,这种强有力的智力帮扶在他们中间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价值标准,以此来对社会上的现象或行为做出有效判断,以此来判定这些现象或行为是否符合核心价值观的立场或要求。倘若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现象或行为,社会会给予更为广阔的土壤,使其发扬光大;如果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些现象或行为会被有效遏制、惩处或禁锢。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先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有利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因为这个群体可能是未来的人力资源团队,进而形成强大的智囊团,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否则,大学生空有知识理论的武装,缺少科学社会价值观念的充实,仍然无法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
大学生需要的不单是高校传递给他们的专业知识系统,他们也需要科学价值观念的栽培强化。高校既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发展目标,那么,基于社会发展步伐应运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理所当然的将适应范围拓展至当代大学生。因为,这种建立在社会动态发展基础之上的价值观念能够为大学生带去更多的益处。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即将步入社会,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必须有所提升,才能够与社会现实接轨,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个权威的社会性的科学价值观的出现,并以这种方式来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全局。基于社会发展而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各行业、各群体的实际情况。因此,在社会发展中,它是安全的价值取向,实现了更好的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文明建设赢得了更多的乐观展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连续发力的科学观念,同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促使更多人觉醒,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貌,呈现出更多积极的能量。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引导对象
在某种意义上讲,价值观念需要更好的依托文化,就如我国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儒家文化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化往往是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有形载体,因此,很多时候,思想意识观念要蕴含与文化现象文化氛围之中。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积极向文化靠近,以文化作为强有力的支撑,使自身在文化的支撑下,实现深度广度的拓展。最终,大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透过文化这个载体,去切身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去捕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引导对象。
3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不利因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固然重要。然而,在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教育成效,实效性甚微。我们必须全面深入了解这些不良因素,才能做好妥善应对的措施。
3.1认识程度较为地下,直接导致教育内容较为单薄
目前,很多高校仍然采取固步自封的发展,发展目标较为单一,不愿过多的主义社会形势及业界的动态。因此,许多高校领导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高的高度,不是在校大学生需要了解和接受的事情。学生只需要掌握完整的高等教育专业知识体系,就能应付社会的复杂形势,没有必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过多反应。这样一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然就体现出有限的内容。
3.2思想教育手段单一,口头说教仍然占据主力地位
虽然社会呈现各种新情况,从而构建起崭新的价值观念理论,但是,许多大学校园仍然没有吸纳新的元素。主要表现即课堂说教的教育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育方法模式缺乏创新,势必影响教育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很多大学生态度不端正,不能做到专心致志。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核心价值观念在高校内部的普及效率。
3.3老师素质有待提升,否则会影响教育质量
如今,一些崭新的价值观念已经形成,并且发挥出很好的作用。然而,很多老师仍然“认死理”,固守阵地,不愿融入更多的新事物新观念。因此,学生自己都无法找到准确的入口,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存在和意义。可见,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4学生自身存在诸多不足,未意识到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很多大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距离自己很远,自己的任务就是在高校学得某些专业知识,然后在毕业后,在某个专业领域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已。当然,这种做法没有大错误。但是,工作之后大学生就真正的与社会实现接轨,如果自身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符,恐怕很难在社会上实现稳定的立足。
3.5家长作用未能正常发挥,影响大学生思想觉悟提升
大学生的家长作为大学生最为亲近的人,他们的作用如果不能正常发挥,势必也会影响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很多家长一味强化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一味强调毕业后子女的工作去向,而不愿子女将过多的时间放在他处,他们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太过虚无,根本就不会与生活发生具体关系。
4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确实存在诸多不良因素,但是我们必须加以克服,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思想教育实效性的政策发挥。
4.1打破高校领导教育观念的僵局,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首先,高校领导应当在追求进行目标的同时,对社会发展形势给予及时的关注。否则,自身的行为思想跟不上社会形势,也会影响工作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应当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向老师传达这种科学观念的意义,并敦促老师将这种科学观念在学生中间实现很好的落实。
其次,高校领导要以校园文化作为契机,切实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这样,校园文化将会发挥出更多更大的感染力号召力,使更多学生受益,使他们在较为稳定的文化环境中更好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4.2引入多种教育形式,及时丰富教育手段
高校可以投入一定资金,完善多媒体教室,借助多媒体教室来组织大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让他们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定期发放核心价值观学习手册,聘请党校老师为学生演讲等方式,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良好的宣传是促成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的播种机。
4.3全面更新老师的知识储备,确保思想教育质量
高校老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促进知识的更新换代,并紧跟社会发展形势,以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老师可以利用一段时间自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并通过电视新闻、报纸、党刊等资料加以巩固强化,进而丰富自身的素质水平,将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
4.4改掉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科学认识核心价值观
老师可以借力打力,既然大学生普遍关注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老师可以从就业问题入手,分析教育形势及社会需求,从而将就业问题与思想政治水平联系起来。这样,大学生就会意识到自身思想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形势的差距。从而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意义,并从内心接受这些思想教育,使自己在步入社会后,在工作岗位上,更好的构建职业道德,更好的书写自己的未来。
教育观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师信念;实际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42-03
教育部2004年制定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作为各高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课程要求》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原来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新的课程要求,不但是对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了转变,更加是对教师的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角在对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中的信念变化及对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将极大影响教学效果。
一、教师信念的内涵及本研究的内容
从单意义上讲,教师信念通常指教师的教学信念,即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历程中,教师对教学、学习、学习者、课程、教师自我角色和师生关系等方面所持有的信念,中包含着显性信念和隐形信念,他们都会决定并影响教学行为中的各个环节。Pajare[1]将教师信念定义为涵盖教师的语言观、学习观、语言教学观、课程观和语言发展观等主观或客观的认知体系。在本研究中,针对教师信念的研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工作中的相关因素所持有的观点,包括影响学生学习因素、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评价、对教学材料和课程大纲的评价等三个方面。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国外对教师信念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关系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为初始阶段,80~90年代为研究发展阶段,而90年代以后被称为巩固年代[2]。从90年代开始,教师被广泛认定为教学的决策者。国内近些年的研究主要有:郑新民[3]等经过研究后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的基本特征,阐释了教师信念中潜在的语言观在教师选择教学途径上的影响及其相应的课堂教学的变化;楼荷英[4]等采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发现一部分教学信念与课堂行为相吻合,但也存在着脱节现象;解芳[5]经过研究认定作为核心力量的教师观念主宰着课堂教学行为;夏纪梅[6]在她主持的大学英语教师素质问题研究项目中曾对600多名高校教师进行了有关教学信念的调查。上述大部分的研究只是侧重教师教学信念对课堂教学的决策影响,却很少有研究去对比教师教学信念和学生学习期待之间的关系。学生是课堂的主题,教师信念的顺利实施依赖于学生对其信念的理解。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近8年之后,本研究以教师认知为切入口,研究教师课堂教学信念以及学生对英语课堂学习的期待,进而走进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三、研究方法工具和受试者
本项研究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科研方法,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本研究首先采用问卷法来收集受试者的各项信息,问卷部分问题采用五分法,并设开放性问题予以补充某些选项可能不足以涵盖受试者的观点,同时设有主观问答题,其中包含了外语教育知识与观念、外语教学与研究能力、教师培训深造计划三个部分。我们对受试者中的4位代表性老师进行了访谈和课堂观察,其中2位是在两个学期的学生对老师期末评测中比较受欢迎的老师,而另外2位老师则是在教师测评中得分略低的老师。通过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得到完整而充分的数据。天津医科大学32位老师自愿参加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0份。受试者有着不同的性别、学历、年龄、教龄和职称,总体人员结构合理。33名学生填写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1份。天津医科大学是大学英语改革的首批示范校之一,因此具有良好的区域和学校代表性。问卷采用spss17.0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统计学处理,Alpha系数为0.9006,说明该表内在的一致性很好。
四、教师信念与学生课堂期待的结果分析
1.教师信念和实际学生期待的结果与分析的定量研究。教师问卷结果显示:(1)在处理课文内容上,90%的教师和62.3%的学生希望多引导学生做与课文背景相关的活动,这说明师生都接受任务型教学模式。76.5%的教师喜欢以课文文化背景为主,66%的教师突出课文结构。但是对于只有10%的教师所重视的语法和33.3%的词汇教学,学生却展现了极大的兴趣,高达79.7%的学生期望突出词汇教学。(2)就词汇学习方面,73.3%的教师希望能用英语解释词汇,而学生大多表示听不懂或者跟不上,所以82.3%的学生期待能中英对照讲解,而突出英汉对照法的教师只有13.2%。分别有63.3%的教师和67.3%的学生倾向设计语境引导学生用词造句,说明教师所期待的情境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50%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而只有10.1%的学生表示愿意自己查字典,在访谈中他们表示更愿意看课文的词汇手册。(3)在处理课后练习上,40%的教师选择部分练习题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32.3%的学生表示愿意自己完成课后问题,31.6%的学生喜欢独立完成后集体核对答案。师生都希望由学生完成并不在课堂逐题详解,分别只有10%的教师和6.3%的学生选择在课堂逐题完成。这是因为课后题不难,而且学生手头有大量的教辅用书。(4)在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方面,36.7%的教师选择自己尽力回答,56.7%的学生表示倾向于向老师提问。而30.3%的教师希望让学生与同学们讨论,而只有11.3%的学生愿意同同学讨论,这说明教师所期待的协作学习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用差异度和SPSS的Pearson相关系数把学生对英语教学的期待与老师的教学信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仅为0.049,表明他们差异度较大。
2.教师课堂的教学信念和学生学习期待的定性研究。为了取得更为具体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定性研究。对教师理念的研究主要是:描述自己的教学信念,描述自己的具体课堂行为及其效果。对学生的问题主要是:描述自己的学习期待,描述教师课堂行为中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方面。结果显示:(1)教师的理念和具体课堂教学有脱节之处,其中有教师自己实施能力的原因也有学生接受与否的原因。(2)教师和学生普遍积极认同教改中的教学和学习策略的改革,但是认为实施起来很难,特别是学生认为过四六级压力比较大,而课堂学习似乎不能帮助考试过级。一部分学生表示非常不适应听说教学,因为在先前的英语学习中就没有养成听说的习惯。(3)学生和老师对课堂的期待结果不一致,教师倾向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而学生更希望有助于四六级考试。下面分别摘录一位老师和一位学生的话。教师:“我非常赞同教改精神,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水平层次不齐,当我想展开一堂活动课时,很多学生根本张不开口,他们有的来自边远地区,有的根本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有的干脆认为没有意义而情绪上抵触。”学生:“我来自广西,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英语和说英语的习惯,老师每天上课都是记笔记和考试。在大学英语课堂,每当和同学们做活动时我都很害怕,什么也说不出来,久而久之也就放弃了,如果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我多以不知道来代替。”
五、协调贯彻教师信念的措施
通过本项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师的个人经历、学习经历、语言观、专长发展、元认知过程会影响教师的认知层次和水平。社会对英语教学发展的新要求,教育部的英语教学改革,新教材和新大纲的推广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师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变化,环境因素制约着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反应和适应程度。教师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学术活动,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都极大的影响着教师认知水平的发展。经过八年的自上而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大部分教师已经接受了新教学法、新课程以及新理念的变化,并对此持积极态度。
但是对于学习的主体学生来说,课堂决策不只是教师信念能完全决定的,还包括很多复杂的情况。第一,解决教师信念与课堂实践的矛盾,要继续深化改变教师的语言关和教学观。大部分教师的学习经历都是传统型教师为主题的教学模式,个人既定的教学法和固定的教学习惯会影响到课堂的实际教学。第二,解决教师信念与学生期待的矛盾。英语教改应从基础教育开始,对学生灌输新的学习理念。学生对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接受程度不一,而且中国大学生在多年初高中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他们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接受,进而影响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理念的应用。第三,解决教师信念与社会变化的矛盾。新时代的学生具有越来越高的英语能力和多样的英语学习氛围,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很多教师反应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学术讲座,调查中,大部分教师希望培训时间为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来弥补与时代和知识发展的空缺。
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此项研究尚有不足之处,由于我国区域性经济和教育发展地区性失衡等因素,如果能通过向不同地区的教师发放一定数量的调查问卷,结合使用量化分析方法,这样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更全面、更客观。
参考文献:
[1]Pajares M E.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2,62(3):307-332.
[2]Freeman,D. the hiden side of the work:Teacher knowledge and learning to teach[J].Language Teaching,2002,(35/1).
[3]郑新民,蒋群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信念”问题的研究[J].外语界,2005,(6).
[4]楼荷英,寮菲.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5]解芳,王红艳,马永刚.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5).
[6]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J].外语界,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