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

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范文1

现将财政部(92)财预字第100号文《关于事业行政单位住房资金会计核算问题具体规定的通知》转发给你们。结合本市实际,补充规定如下,请一并按照执行。

一、实行借贷记帐法进行会计核算的事业单位,比照本通知中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帐务处理。

二、单位按上一年度预算外收入的2%、5%比例提取划转的资金在资金来源类“住房基金收入”的二级科目“其他收入”科目核算。

三、单位按规定资助职工参加住宅合作社、危旧房改造和康居工程的支出,在资金运用类“住房基金支出”的二级科目“其他支出”科目核算。

附件:财政部关于事业行政单位住房资金会计核算问题具体规定的通知  (92)财预字第10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自199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的事业行政单位陆续参加了住房制度的改革,并相应建立了住房基金。为了加强事业行政单位的住房资金的核算与管理,保证和促进住房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财政部、建设部(92)财综字第31号印发的“关于住房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暂行规定”和财政部(92)财综字第114号印发的“关于住房资金的财务管理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我部1988年制定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做如下补充规定:

一、会计科目

    (一)在资金来源类增设“住房基金收入”总帐科目,科目编号1151(2151、3151)。本科目用于核算单位的各项住房基金收入。总帐科目下设“上级单位(财政)拨款”、“租金收入”、“转入维修、管理费”、“转入房租补贴”、“住房折旧费”、“住房修理费”、“售房收入”、“利息收入”、“其他收入”等九个二级科目。

(二)在资金运用类增设“住房基金支出”总帐科目,科目编号1251(2251、3251)。本科目用于核算单位的各项住房基金支出。总帐科目下设置“购房支出”、“建房支出”、“公积金支出”、“维修管理支出”、“补助支出”和“其他支出”等二级科目。

(三)在资金来源类增设“住房基金结余”总帐科目,科目编号1152(2152、3152)。本科目用于反映单位住房基金的收支结果。年终,单位当年“住房基金收入”与“住房基金支出”的收、付方余额全部转入“住房基金结余”科目。本科目年终为收方余额时,归入资金来源类;出现付方余额时,归入资金运用类。

(四)在资金来源类增设“个人住房资金”总帐科目,科目编号“1153(2153、3153)”。下设“租赁保证金”和“住房公积金”两个二级科目。“租赁保证金”用于核算事业行政单位职工个人租用单位公房预付保证金的缴退情况。“住房公积金”用于核算单位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的缴纳、使用、余存情况。

本科目应按人设明细户。并定期与开户银行对帐。

(五)在资金结存类增设“缴存公积金”总帐科目。科目编号1353(2353、3353)。本科目用于核算单位公积金的缴存情况。

二、会计帐务处理

    (一)住房基金收入的会计核算

    1.收到上级单位(财政机关)拨补的提租补贴及其他住房资金,或收到城市住房基金中拨入的资金时,收记:住房基金收入上级单位(财政)拨款;收记:银行存款(全额单位通过经费存款核算,下同)。

2.单位原来用于自管住房维修管理的资金转入住房基金时,收记:住房基金收入转入维修、管理费;付记:预算外支出(业务支出、事业支出)。

3.单位收到出售住房收入时,收记:住房基金收入售房收入;收记:银行存款。

按标准价、成本价及各种优惠价格出售住房的,单位固定资产帐暂不作调整。待国家正式规定下发后,另行处理。

4.单位收到其他各项住房资金收入时,收记:住房基金收入(按住房基金收入的具体项目填列二级明细科目,下同);收记:银行存款(或付:预算外支出、结余、收益等)。

5.收到由城市住房资金中借入或其他渠道借入的住房资金时,收记:借入款;收记:银行存款,还款时,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二)住房基金支出的会计核算

    1.单位用住房基金购入职工住房时,付记:住房基金支出购房支出;付记:银行存款。

同时收记:固定资产基金;收记:固定资产。

2.单位用住房基金自建住房:

(1)预付工程款时,付记:暂付款预付基建工程款;付记:银行存款。

(2)工程竣工验收结算时,收记:暂付款预付基建工程款;付记:住房基金支出建房支出。

同时收记:固定资产基金;收记:固定资产。

3.单位用借入资金购建职工住房,其支出资金通过住房基金支出核算。发生支出时,付记:住房基金支出支出;付记:银行存款。

增加单位固定资产的,还应登记固定资产帐。

4.办理公积金支出。

(1)按规定标准计算单位应交住房公积金时,收记:个人住房资金住房公积金;付记:住房基金支出公积金支出。

(2)交纳公积金时:收记:缴存公积金;付记:银行存款。

5.发放提租补贴、支出自管住房维修、管理费及办理其他各项支出时,付记:住房基金支出(按支出具体内容列明细科目);付记:银行存款(或库存材料)。

(三)年终结转当年住房基金收支的核算结转住房基金收入时,收记:住房基金结余;付记:住房基金收入。

结转住房基金支出时,收记:住房基金支出;付记:住房基金结余。

(四)职工个人缴纳住房资金的核算

   1.单位在工资中代扣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

全额预算单位:付记:经费支出工资;付记:经费存款(或经费限额);收记:个人住房资金住房公积金;收记:其他存款。

差额预算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收记:个人住房资金住房公积金;付记:业务支出(事业支出)工资。

2.收到职工交来的保证金时,收记:个人住房资金租赁保证金;收记:库存现金。

3.单位缴存个人公积金时:收记:缴存公积金;付记:银行存款。返还缴存资金时,付记:缴存公积金;收记:银行存款。

4.结算公积金利息时,收记“个人住房资金住房公积金”;收记:缴存公积金。

5.职工使用住房资金或返还个人住房资金时,付记:个人住房资金(住房公积金、租赁保证金);付记:库存现金。

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范文2

未来世界的20个主导行业中,计算机技术、信息与网络技术分别排名第8位和第12位。中国社会未来10年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和急需人才主要分布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领域。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当前及未来主导的职业中,包含了计算机、软件开发等16个行业。

通过对较广泛的IT企、事业单位的和社会调查,根据国家关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职业分类标准,以及对现实情况的归纳和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IT企、事业单位或信息化部门有关计算机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和分类。这里所说的IT企、事业单位是专指生产、制造信息(软件或数据)产品,规划、建设和运维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及数据的专业部门或单位,而不包括涉及大量的、各行各业众多其他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岗位和职业。

IT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岗位分类及职业主要可分为:

(1) 计算机技术类。这类职业或岗位,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开发、应用和维护而成为社会各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配置部分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工作。因此,在各行业(企业、银行、医疗、政府、学校等)对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这些行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包括计算机硬件工程师、软件程序员、网络系统管理员、应用系统维护专家、数据库管理员,等。这些专业人员一般需要获得计算机、信息技术或相关专业的知识和娴熟技能。

(2) 软件开发类。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促进了软件业的飞速发展,软件开发成为计算机行业的重要领域,软件架构师、设计专家成为软件行业的热门人才。软件开发与技术专家主要从事操作系统、开发工具、应用软件等软件的开发工作,要求具有计算机软件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这项职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一个高技术和高待遇的“双高”职业。

软件是一个包括各类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平台、开发平台、测试平台、各类工具软件等)、应用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具体的应用系统)、以及更为具体的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数据库软件、企业管理软件、教育软件、游戏软件、语音应用软件等等种类繁多、应用广阔、专业化程度高等特征的复杂集合体。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依赖于软件人才的培养与合理的人才结构。广东软件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软件产品化和外包业务、嵌入式软件、动漫游戏软件正成为发展的主线。软件的产品化程度使软件职业和岗位的规范和要求程度日益增高,软件产品开发的各个职位,从架构、编程到测试对人才的需求都很旺盛。仅从2007年的招聘表象来看,软件架构师、软件设计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网络系统工程师、信息咨询工程师(包含软件产品售前和售后工程师)等都有较多的职位,尤其是软件测试工程师,继2006年的短缺之后,2007年仍有很大缺口,仅1、2月份,广州和深圳两地网上招聘的人数就达到了800多人,软件测试工程师很多都享受着地位和薪水的双高待遇,特别是有经验的应聘人群。

(3) 信息服务类。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网络信息咨询与服务业已成为一个重要行业。该行业包含网上购物、商业信息服务、广告媒体服务、技术信息咨询与服务等业务。

(4) 信息主管与信息工程监理。信息部门主管和信息工程监理岗位与职业是近年来新设置的岗位,其中信息技术总监被列入2007年十大令人兴奋的岗位中的第五位。信息技术总监的职责不仅包括对机构或组织的IT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同时也有对机构与组织的IT产品进行开发和规划的任务。因此,该岗位要求任职者拥有对行业发展方向的预测能力,丰富的计算机专业、信息技术知识和工作经验,同时应具有较高的组织、策划和沟通能力,这些对于信息技术总监的任职十分重要,该岗位要求较强的综合与创新能力,因为信息技术正处于一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工程监理的岗位主要为信息监理工程师职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信息工程监理成为十分抢眼的岗位和职业,这与国家信息化迅速发展相适应,大量的信息化工程需要专业的监理人才进行IT项目的建设与管理。

(5) 网络系统集成与运行类。IT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职位中,专门从事网络技术类工作的人员比重明显,约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5-30%。针对网络系统集成与运行类的岗位有:系统架构与集成、网络管理与运行维护、智能楼宇与综合布线、网络软件开发等。该领域职业包括了:网络工程师、系统工程师、软件工程师、销售工程师、项目管理人员等。下面是一个IT企业对网络技术专业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和要求(这里作了归纳)。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领域和工作范畴,可分类为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运行管理与系统维护、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工作任务,其所面临的工作基本上涵盖在“建网、管网和用网(应用及开发)”三个领域内。

2IT企、事业单位对信息技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用人要求和标准

2.1 对专业化程度的要求

随着IT技术在制造业、通信领域、金融商业、教育文化、医疗医保、文化娱乐、动漫游戏等各行各业的应用,近几年IT企、事业单位对软、硬技术及网络技术人才需求持续上升,尤其是IT企业内部分工的逐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在用人方面越来越显示出专业化的趋势,高、中、低端的人才需要合理搭配,比例协调。过去的那种所谓 “通才”,实际上已很难满足企业需要,而具有某项专长、实用型的高技能型人才企业或部门是最欢迎的。

IT企业的观点是,不怕招不到专门化人才,以前人才缺乏时,企业愿意花费人力、物力去培养员工,为已所用,但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更希望招聘到专项人才,一进入企业即能上岗,或稍加企业文化培训(非专项业技术学习和训练),就能为企业带来效益。这种要求对刚刚走向就业的专业学生,多数无法达到要求,这就是在众多大学生高呼“就业难”的同时,企业高薪聘请也难得合适的人才而发生的“两难”局面。

2.2对知识结构的要求

专业人才需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某些专业人才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专业人员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择业和自身可持续发展中的长期作用,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生命期。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组合方式。现代IT企业认为,对专业人员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应具备以下几点:

(1)“宝塔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模式强调基础理论的宽厚扎实和专业知识的精深,比较容易把所具备的所有知识集中于“宝塔”顶部的专业领域上,并且同择业或职业目标联系起来。

(2) 网络型知识结构。这种结构使专业知识处于一个“网络中心”,并重视与专业相关联的系统知识的辅助作用。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人员,能增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在职场中往往会受到青睐,很受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3) 帷幕型知识结构。这种结构的具体涵义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体要求,而作为该组织的个体成员由于所处的层次不同,在知识结构上会存在着差异。了解所选职业或岗位在企业中的位置及层次,以此来调整知识结构,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4) 知识结构应该是动态的。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为动态和可变,能够根据企业或社会的变化需要而进行定向调整,以保持知识结构的弹性。现代IT企业要求专业人才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懂得较多的知识,胜任多方面的工作,但这是对高级人才的要求。对刚进入工作岗位的IT专业人员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表面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博”而不专,每一项能力都不可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企业对中、低端人才的“宽而广”与“专与深”之间,更欢迎后者。

(5) 对专项知识与技术的要求

对专业基础理论的认识和掌握一定要扎实,这里以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应熟悉数据通信基础(IP寻址、交换、路由、OSI、TCP/IP、SNMP,等);

应熟悉主要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和系统运行的机制:如交换机、路由器、DHCP、DNS、IIS。

应对标准的准确理解:如:IEEE802.x标准、IEEE802.11 无线网络;

应熟悉对相关技术、工作流程的规范,如及管理规程;对系统运行故障的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如判断网络安全级别、对攻击的防御、熟练运用各种检测命令,ping、netstat、nslookup,等;

应对网络进行规划与设计的能力,如拓扑结构、流量分析、规则指定,等;

应对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的新知识、新技术发展的敏锐触觉和关注:如: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EOC(Ethernet over Coax)、MOCA (Multimedia over Coax Alliance),等;

具有专业相关职业认证,但不是Paper。能力和证书匹配,才有价值。

2.3对职业态度的要求

在IT行业和领域就业是对勇敢者的挑战,职业风险和压力时刻存在,如何化解和克服是必须面对和要解决的问题,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职业态度。

对技术的严谨度认识。作为一个IT专业人员,缺乏对技术、工作的严谨,不论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IT人员的工作时间普遍偏长,每周工作时间平均达到46小时,加班或下班后处理突发事件经常发生,每天工作时间远超过8小时。如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则根本无法适应当前的工作压力。压力不仅仅来自于超长的工作时间,专业技术发展一日千里,要求从业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知识,保持在技术方面的专长,追求更快的工作节奏和学习耐力。

3IT企业对高校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予以要求和期望

3.1对于高校,“客户”的需求多元化

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明确,IT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所面临工作岗位和所需的知识技能是什么。业界认为,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会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更多的非研究型大学起码要有高级职校的功能,这些大学生到一个新公司是要做专业、做技术、做市场、做服务,重要的是如何工作和有实际经验。因此,对大部分学校,教师要充分理解自己的学生毕业后有多少种工作选择,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知识有哪些,能力是什么,需要有多深,然后因材施教,提供各种实践机会,专注于培养人才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帮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让学生毕业时面临市场问题少一些。

办校、企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设备作用,对学校来说,能更多地应对学生未来就业与工作有实质性的帮助。一些企业为了达到商业目的,推广新技术平台,希望更多的在校学生就能熟悉和使用,将学校教育与商业目的相结合,企业会有更加实质的投入。学校应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3.2我们需要能“做事情”的人才,而不仅仅具备“说事情”的能力

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IT专门化人才缺口很大。现在企业招聘越来越现实,不论拿什么样的文凭,出示什么样的学历,出一道实际工作中的考题,你能马上决定是留下,还是淘汰出局,毕业生“技能与经验”缺失,不能满足“上岗即工作”的基本要求。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专长等方面。

根据多位IT企业HR经理的调查结果,在企业招聘人才的关键标准当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项目经验,达到42%;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对技术技能的要求,比重为24%;其次是理论知识18%,职业规划9%,面试素质7%。业界人士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劳动能力与需求不匹配,大学教育相对滞后的专业设置及授课内容,大学IT专业教育重理论,轻技能,重课堂,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必须改变,强化专业实践、积累经验,培养技能型人才。IT职业培训机构的出现,弥补了当前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环节的不足,大学教育和IT职业培训都好比是“一本书”,不同的是,大学教育只学习了这本书前面的几页,而IT职业培训是将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学习和实践了,高校IT专业教育应当学习职业培训的机制和做法,通过学校,“一步”完成两个过程。让学生学会做事情的能力,而不是说事情的能力。学生们在校学习,接收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再夯实,还要在“理论”之上,认真去学习“技能”,去积累“经验”,通过技能训练和经验积累,注重适应性的培养,挖掘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增强实践能力,避免眼高手低,把“准人才”变为“现实人才”。

3.3我们需要职业化、专门化的人才

高校应对非研究性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人才要求其专业定位准确、职业内涵丰富。专业定位明确。从职业教育角度出发,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是“技术性专业”或“职业性专业”。专业定位离不开特定的职业范畴和技术领域,特别是计算机类的工科性专业,应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较之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以及相关技术有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和“专业”的交叉复合来把握专业定位。这里所说的技术含量,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专业设置根据技术领域而确定;其二,即使是针对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也应考虑其应具有较高技术含量。

专业知识构成不要求学科知识的完整、系统和逻辑,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和与职业范畴相关联的两大类知识所构成,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职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的需要而设置。这样的专业特点应为:

(1) 具有前瞻性。具有前瞻特征的特色优势专业,应该是有生命力和前景广阔的专业,并是能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并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2) 体现高技术。在技术应用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方面明显具有优势,高技能型人才以掌握技术理论为主,以具备娴熟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度,能运用智力和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近期目标。

(3) 特色较鲜明。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准确,人才培养途径,方法新颖。体现实践性、主体性、开放性及“教学做”三合一的教育理念;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设计、实践教学措施等专业教育的关键要素,以及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4) 交叉复合性。专业设置还应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特点,通过学科交叉与复合来完成。一线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必须有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完成,因此,专业设置应根据生产一线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将工作的外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相结合,设置具有一定复合度的专业。事实上,随着现代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综合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技术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持续和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应成为高校专业教育发展的思路。

3.4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学会就业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一些IT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捞进篮子都是菜”的状况。一些学校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在这样的理念影响下,大多数学生着眼于当下的就业,而非持久的事业与生存发展设计和选择。企业调查,具有职业规划的专业人才(多指刚毕业的大学生)只占37.7%,约60%以上的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与发展表示茫然,谈不上职业生涯规划,这对社会发展(产业发展)和个人都是一个不小的缺失。从社会资源配置与合理利用的角度来审视,这样的结果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就业力及人生规划到目前为止,在高校仍处于启蒙阶段,高校的专业教育应开设职业设计及能力提升的课程,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职前教育和生涯管理培训是一个持续的未来,应由学校起步,进而学校、社会共同完成。

在校就使学生学会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习热情和培养兴趣,稳定学习积极性和增强动力,这对IT专业学生更显重要。应引起教育和培养IT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的重视和采取应对措施。

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范文3

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由三种能力与技能构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所任教中职的计算机课程包括有:计算机基础、办公技能、phostoshop、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所谓技能,指的是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近乎自动化的活动方式。综合实践能力或综合技能是指完成第一职业岗位直接需要的能力,通常是指学生从事岗位工作直接需要的能力,如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网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能力、网络信息系统的策划、网络工程管理与检测维护能力等,应该是一名合格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理应具备的能力。面向应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设计出一套针对性、应用性较强的实践教学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下图是“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2.面向应用的实践教学开发与实践

2.1 实验

实验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最初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完成教学计划,实践活动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综合实践实现其自身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的进行实践性学习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沟通合作能力,还对学生了解岗位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如Photoshop这门课的实践性强,需要通过反复的上机练习,才能掌握相应的技能。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需要制定出合理的上机实操课时数和基于职业标准面向应用的项目任务。我认为基本实操课时占到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二比较合适,面向应用的综合型项目占三分之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教学双边活动运用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Photoshop只是为了完成图形设计效果所使用的工具,如果只是照着人家的样例完成任务,那么这样的培养将无创新可言。所以,在掌握好Photoshop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开设美术基础课,具备美术基础知识,为设计创作打下基础,这是很有必要的。有了美术的基础知识,学生对构图、色彩、明暗有了充分的认知,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

2.2 实训

实训指的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面向应用的职业技能显然不仅仅是单纯的操作技能或专业技能,它涵盖了胜任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任务所必需的一切技能,是一种综合技能。对学生从事实际岗位工作直接需要的综合技能的培训,是中职教学的当然任务;而在中职校园环境中,让学生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基地中接受相当时间的实训,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当然前提。实训项目的选择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又要有一定的典型性。以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训为例,实训项目包括以太网工程实施、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设置、异种网络系统互联等,通过实训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企事业单位常用的几类网络操作系统,如WindowsNT、Windows2000、Linux、Netware等。在实训项目设计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并要求规范操作。

2.3 实习

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计算机专业的实习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低年级,通过到计算机企业现场参观、参与计算机市场调查等活动进行,使学生对未来职业环境和学习内容有所了解,以获得感性认识。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全面检查的综合实际锻炼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应用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以便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毕业实习应以学生的第一职业为主,采用产学结合的方式,面向社会,到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直接参与和专业有关的各种操作、应用、管理及技术活动,为走上岗位作准备。同时,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毕业实践大纲,明确目标,确定选题,并组织考核,以杜绝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3.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

实训、实习教学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包括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由于企业是以生产和经济效益为前提,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进行技术训练,所以,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或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等途径完成,实训生通过使用企事业单位更先进和更丰裕的设备、资源和环境,在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和校内指导教师的协同努力下完成实训、??习任务。当然,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符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更应该是学生完成实训、实习任务的基本保障。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本着实践性强、开放性好,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注重多功能性,满足教学、科研、培训的多方面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计算机专业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应包括三个方面实验(实训)室:硬件基础方面,包括电子电路实验室、电子电路实训室、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用于实施电子电路、微机原理、微机接口等课程实验及电子电路实训;网络与微机组装方面,向学生提供局域网组网技术训练、微机组装与维护训练、网络系统集成与维护训练等;计算机软件方面,向学生提供信息处理能力训练、程序设计技能、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训练、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实训、实习内容。教师要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集中注意,认识事物,在与自然材料和计算机软件反复接触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一些小型的简易的操作、演示,对某些简单的科学理论的验证,使学生们获得直接经验,培养他们动手做科学实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一些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学会探索科学的方法。例如,小实验“计算机故障检测”的游戏,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想想、尝试做做是什么问题造成计算机故障,怎样能让计算机动起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了解到服务操作规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范文4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遍运用,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而且对应用实践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践经验和岗位适应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具体体现在:

1.学校的人才培养状况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脱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学结合来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实践能力强、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计算机专业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和社会服务。但大部分学校没有进行充分的教学改革,还是按照老的人才培养方案,尽管教师努力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学生难免会缺乏实践经验和岗位适应性,导致人才培养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脱轨。

2.市场上对计算机技能人才的需求与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存在矛盾

市场上对计算机技能人才有很大需求,而目前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做到专而精,缺乏发展方向和实践技能,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尽管这几年我院计算机专业重视实践教学,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但由于没有搭建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平台,建立学生实习、就业的长效互动机制,使得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还是无法适应各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不能一出去就能就业。

3.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毕业生适应期过长成为困扰企业单位的一大问题。企业需要通过提前培养人才以缩短适应期,减少成本,在这个过程中找寻真正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上述三个方面决定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得到改变,而在我院开展“双导师制”培养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计算机专业“双导师制”的内涵

计算机专业“双导师制”是指学校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由校内导师负责课堂教学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指导,还从企事业单位、校企合作等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在一线工作的业务骨干作为企业导师,由企业导师以项目团队的形式带队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项目的综合研发和管理能力,以及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协调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得到迅速提高。

三、计算机专业“双导师制”的具体研究内容

1.专业建设

校企导师共同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了解专业培养内容和评价标准。校企导师共同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科研题目,毕业设计等,指导学生实践方面的学习。校企导师共同编写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业界,贴近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2.“双导师制”的管理

“双导师制”导师队伍的构建方案。“双导师制”导师的职责。“双导师制”的考核机制。

四、计算机专业“双导师制”的特色与创新

1.特色

通过实施“双导师制”,体现了“注重实践,亲近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育人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拉进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促使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

2.创新点

通过实施“双导师制”,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导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能力、特长、性格、气质等不同来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在计算机专业实施“双导师制”的意义

1.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建立“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形成”三位一体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通过实施“双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

4.通过实施“双导师制”,有利于企业节约员工培训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5.通过实施“双导师制”,有利于学院培养造就一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六、计算机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技能型人才强调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强调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双导师制”正好可实现两者之间的双向互补,使课堂教学的专业技能知识在实习、实践中得到升华。

1.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选聘

校内导师要求从学校专任教师中选拔,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标准,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娴熟,具有下企业一线锻炼的经验。目前,学院计算机系建立了导师队伍8人,职称结构合理,各位导师专业特长突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6人“,双师型”素质导师8人。企业导师必须在专业技术、项目开发管理上具有很强的经验,能与行业同步,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我院已和江西凯天动漫公司、上海中锐教育集团、安博(昆山)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上海睿亚训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广州超赢信息科技公司等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并从中聘请企业导师12名。

2.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职能

校内导师的职能主要是负责课堂教学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指导,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等。企业导师的职能主要是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的综合管理能力,以及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协调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3“.双导师制”的实施

学院根据学生专业发展方向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主要是负责课堂教学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指导,企业导师根据专业方向进行集中指导,或在企业进行1年的集中培训,由企业导师以项目团队的形式带队训练,时间与方式由校企合作协议约定。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我院计算机系成立了移动互联网开发室、室内设计工作室、软件开发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基地等,丰富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大学生创业基地得到校内导师对校实训项目等指导,营造学生在校创业的环境和氛围,企业导师可带领学生实现商业项目的孵化,优秀学生可提早实现自主创业。在此基础上,校企导师还一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更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共同编写教材。三年来,我院计算机专业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校企合作共开发项目十多项,导师团队共编写教材九部,开发了两个省级精品课程,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省、市级各类竞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在参与企业网站开发和企业网站建设时,学生都表现出了良好的技能素养。

七、关于计算机专业“双导师制”的一些思考

学院计算机专业“双导师制”的实施有着良好的保障机制,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在今后不断完善:

1.校企合作的长期性、企业导师的稳定性不够好

目前,校企合作的良性机制没有完全建立,校企合作不能够长期合作,合作深度不够,有些只能进行一两年,从而导致企业导师不够稳定,对学生的指导不连续。

2.还需加强激励机制

学院目前虽然对导师的工作量有一定的课时补贴,但缺乏激励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双导师制”师生绩效评定内容和评定方式,从而提高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3.加强“双导师”培训力度

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精英教育;独立学院;软件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1-0137-03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Teaching Mode for Independent Software institute

ZHANG Yi, HAN Di

(Software Dept., Guangzhou University,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990,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of the employment problem fac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but the institutions of software personnel requirements is Strictly. how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oftware profession employment and became independent of cs an important subject. i was in college for many years of software professionals to develop a model of work for the setting up independent software professionals are starting to produce results.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author's some comments on: how to train students to make them join enterprises and social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elite education; independent software institute; software major

独立学院靠什么生存?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沉淀?还是学生的质量?

作为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独立学院建校时间不长,又不能照搬照抄母体学校的教材和教学文件,学生与一类二类的院校又有差距。而且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必然面对高职高专学校和IT职业培养机构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和研究教学型的二本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竞争。综上所述,在制定独立院校特别作为一个热门的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需要从实情出发,制定适合独立院校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

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是由于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很多院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比其他工科类课程的区别并不大,目前,部分计算机专业必修课中含有大学物理、大学语文、机械制图等课程。当然这些课程并不是不重要,但是面对着数十万的求职的学生无处栖身,作为一个教育者是否应该将人才培养定位在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呢?虽然这有点类似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但是总比无医可诊要好。

因此,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期望找到满意的工作,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实践和创新等能力外,还必须熟练掌握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职业技能。所以独立学院应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区域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任务。

1 社会对计算机需求的矛盾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目前市场来看,“智联招聘”以2010年来看,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要,3月份21211个,4月份22118个,5月份25300个,6月份29800个。如图1所示。

从2010年上半的企业招聘来看: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移动嵌入式工程师需求非常大。根据调查2011年企事业单位至少需要25万软件人才的缺口。既然需求怎么大,为什么每年任然有数十万的学生难以找到工作、考研队伍庞大、四千多人报考同一个公务员职位?

关键矛盾在于:一、企业需要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即刻能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和对于新信息化技术企业无需培训,能马上上岗。二、刚刚毕业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不能带来工作经验也没有学过最新的技术。

从这种矛盾可以看出:软件人才短缺其实是一种相对短缺,实际上是企事业单位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缺乏一种清晰的定位。

2 我院软件专业课程体系

独立学院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尽管不能照搬公办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做法。独立院校作为本科层次的院校,要在学科基础知识的培养上借鉴公办本科院校的经验;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学校,独立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应借鉴高职高专的做法。根据这一思想,我们提出软件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主要指导思想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识教育为基础,实践能力为本位,知识应用为重点,本着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身心健康的专门性高级应用人才的原则,完善本科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针对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其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结合软件工程教学特点,为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将课程体系划分为4个模块:

1) 通识模块

一个高等院校虽然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但是绝对不能和社会上的职业培训划等号。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并且不一定是每一个软件专业的学生今后毕业一定是从事软件方面的的工作。所以在第一学年由学校统一设置的公共基础和通识教育选修课构成。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体育,外语,计算机及心理课程。

2) 软件专业基础模块

我们学院也承接过很多大型的招聘会,一些大型的企业,例如IBM、微软、国内的腾讯在面试学生的时候,很注意考察学生的软件基层水平。考试设计内容涉及:数据结构、数据库、网络基层、c++等,而非现在主流一些技术。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在第二学年设置软件共同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组成,使学生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科的最新动向。

这部分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可参考公办本科院校,但教学组织、学时、上课模式等方面要根据独立院校的特点进行创新。本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基础理论,并达到本科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程序设计技能。

3) 专业模块

由专业理论课和大量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方向设置如图2所示。

4) 实践模块

针对专业理论和专业选修课的学习而设计的实践环节,在大四最后一学年配备专门的、富有经验毕业实训的指导老师,与当前最新的技术和大企业的需求接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毕业后尽快满足社会需要。绝对不能把毕业实习、毕业实训流于形式。

校内实训的方式进行专业理论和项目开发技能的培训,如组织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完成2~3个接近行业实际的项目;第7学期最后几周和寒假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

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在校外实习,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除此之外,应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并选择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从第6~7学期开始参与教师承担的实际科研项目。

上述模式的创新之处是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融入大的实训项目中。这种大的实训历时不是几周,而是整个学期,而本模式将实训作为知识获取的过程,专业实训融合了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程。在本模式中,学生做项目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各有分工,互相协作。老师按照项目推进的时间顺序适时开展理论教学并给予实践指导,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随着项目的开展学生逐步领会相关知识。

例如,在项目开始阶段,主要介绍项目前期准备项目范围识别、项目风险识别和管理、需求识别、需求管理、业务分析、业务建模等;在早期阶段,主要介绍架构攸关因素的识别、技术方案选型、项目计划可行性分析、概要设计等;在中期阶段,主要介绍分析与设计、模式、体系结构、代码编写规范、单元测试、需求变更、版本控制、测试案例、测试驱动的开发、应用开发平台等;在后期阶段,主要介绍代码重构、测试管理、文档生成等;在收尾阶段,主要介绍软件部署、集成测试、验收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压力测试、用户培训、用户手册、项目开发总结等。这样的实训教学组织,实际上将过去分散在很多门课程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融合起来。学生完成实训项目的过程,十分接近在就业岗位工作和学习的过程。

3 注重精英

我们不能否认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区别的,就像不能否认一场考试不可能全部是一百分一样。会有一部分学生是有编程的天赋的、对计算机有很高的热忱。对待这样一批学生,我们建设java精英班和.net试点班。在学生进入到大二学年的学习过程进行选拔考试。考试的内容包含英语、数据库、数据结构、c++、java和.net。参加考试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筛选,最后精英班的总人数人数大概占到该年级学生总人数的10%左右。

精英班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和普通的教学班是不同的,有另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因为他们学习时间是从大二进入精英班开始一直到毕业结束,而不是培训几个星期或者一个暑假。所以包含的内容更多,要求更高。培养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在精英班时间的学习,能够胜任经验丰富的程序员工作。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中级职业技能。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定位是至少具备初级软件职业技能,除能够胜任程序员的工作外,还应该侧重培养学生具备软件技术职业发展的必备素质,在具备几年的软件职业从业经验或者经历几个大型项目后,能够胜任软件技术骨干或者管理岗位。高级职业技能则需个体在具备中级技能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职业生涯的锤炼逐渐形成。这是重点本科学校的计算机学院或者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2009年我校学生获得微软之星大赛三等奖,今年2010年又获得微软之星一等奖,还有获得其他全国的软件大赛的奖。获奖的同学大部分都来自精英班,所以精英班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4 教学实践

人才培养光有计划还不行,还需要将计划实践。就像教学不光只有学生,还需要教师、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培养测试专业的人才我们购买了百万的测试软件和设置专门的测试实验室;设置移动互联网专业,我们购买了android和window mobile2套嵌入式移动开发箱,建设专门的3G实验室。

独立学院成立没有多久,大部分任课老师都是年轻教师,甚至有些直接从学校毕业就参加工作,缺少实际工作经历,教学经验不足。引入怎样的人才才能够适应计算机专业教学也是一个问题。我校采用“三三制”的原则,一部分老师来自于海外留学人才,将先进的理念传授回国,一部分老师来自于企业,最好有多年的一线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经验,一部分老师来自国内高校,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带给学生。

同样,我系还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寒暑假,我系都组织教师到企业、培训机构及兄弟院校调研和学习。平时也强调教师自身学习,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新技术,开展案例教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战水平。

并且融“专业兴趣”于校园文化建设: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探讨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如利用课余时间举办专业讲座和专题报告、演讲和辩论比赛、专业职业技能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等。结合指导老师的科学研究方向,建立兴趣小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成立嵌入式软件调试、软件测试和Oracle数据库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均有指定的专业实验室,配备两名以上专业指导教师,围绕专业教师的研究兴趣开展创新型学习。

5结束语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与教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一本、二本院校的办学模式。我们必须结合当前软件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制定本院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独立学院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设、人才引入、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工程实践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结合方面入手,一切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史志才,韩彦铎,葛斌,等.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大连大学学报,2005(6):27.

[2] 张贤坤.一般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06(12):162.

[3] 胡大威.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设想[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64.

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就业;规划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况分析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社会背景

目前,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步伐的加快,使得社会需要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也可以说,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所以,无论是从大的方向讲,还是从小的方面讲,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IT人才都显得非常重要。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院校状况

1、我国该类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的工具性,仅仅给学生教授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传统管理手段,计算机化即告完成;另一种则过分夸大计算机的重要性,恨不得将所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都传给学生,将信息管理系办成准计算机系。

2、大部分教师在从事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学时,往往就事论事,没能把计算机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专业培养过程中会学到企业管理、会计学的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机方面知识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在大学中学习都是不完整的,况且即便是学习了这些内容也大多因为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和ERP系统进行系统的学习,导致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自身的工作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观点

1、学院课程科目繁杂。信管专业所设课程达到几十门,涉及经济、管理、计算机及网络,属三个不同的社会的领域。学习的知识面看起来很广,但学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所学的计算机相关语言种类太多,涉及c语言,c++,vb,java等,学生不能精通每一门,掌握的均是潜在知识。

2、专业实践性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活动比较少,大多数科目的考试类型为笔试,学生基本只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经验较少。在面临就业时,比较迷茫,没有掌握很多技术。

3、就业导向不明确。学生普遍反映不清楚未来就业趋势。信管专业是管理与计算机的结合,比起计算机专业在管理工程方面占据一些优势,可相对于用人单位却并不清楚信管专业的优势。而且一般企业不可能招聘应届毕业生作为管理级人员,就业岗位不容乐观。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划建议

(一)对院校专业的建议

1、院校负责人应弄清专业知识结构中各领域的地位和作用。适宜的安排要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信管"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领域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不是计算机算法理论或硬件理论,也不是计算机自身资源的管理,只是将其作为工具和手段,因而对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学习应该侧重应用。

2、院校教师应进行系统教育的模式,课程中不仅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更要运用一些例子,将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融洽的运用其中,体现出各学科的紧密联系。

(二)对信管专业学生的建议

1、信管专业学生首先应有正确的态度。

(1)不能因为自己不属于计算机专业的就认为一些计算机相关的技术课程不重要,忽略学习的侧重点。学生自己应该有探究精神,多思考,多钻研。

(2)在面对就业时,要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不要眼高手低,面对就业形势要积极调整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主动搜集就业信息和推销自己,到中小城市、到企业、到基层、到急需信息化人才的地方和单位去。

2、学生应该多多充实自己。21世纪是信息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应用广泛,网络经济的发展对电子商务、金融工程等人才的需求势必增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人才将受到人才市场的青睐。只有自己有能力了,才不会被埋没。

3、就业方向。这是一个适应面相当广的专业。就业机会很多。

(1)因为掌握了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能从事中小学IT课程的教师和高校的专业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

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偏软件方向时,毕业可从事软件开发、网络应用系统维护员、程序设计员、电子商务的技术员和网站管理员等等。

(2)由于信管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毕业生也可以从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分析员、信息系统设计员、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员(DBA)、IT项目开发组管理员、信息系统管理员、信息部门主管或信息产业或其它企事业、农村乡镇村的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等等。

三、结束语

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正是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我们在学习时要与计算机结合,使计算机作为工具,将信息管理的更加有效和实用。作为还在学校学习的我们要努力把自己充实成一个综合复合型人才,在就业时才有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卢冰源.黄传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面向就业需求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 2010

[2]雷秀娟.李永明.吴振强 计算机教育[J].2010.11.

[3]康振华.刘希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培养模式探究[J].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