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

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文1

关键词:广播电视台;人事管理;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02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行业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传媒业主要是靠信息提供服务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强化人事管理,充分发挥其效能。对广播电视事业来说,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是设备的更新、规模的扩大,而是由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决定的。广播电视属于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广播电视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确保广播电视台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人才成为广播电视台无可争议的最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广播电视台在频道专业化、电视媒体集团化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不错成效,但总的来说,传媒业特别是广播电视业普遍存在人事管理滞后的问题,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之所以徘徊不前,是因为人事制度改革涉及的是人的利益调整,推行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探讨如何改进广播电视台人事管理,已成为一个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人事管理的出发点是人,目的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人职匹配,最大程度的挖掘人的潜能,这就意味着人事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探讨广播电视台人事管理问题,必会涉及到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使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人事管理中,才能有效解决人事管理面临的问题,从而推动广播电视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从分析广播电视台人事管理的困境入手,探讨改进广播电视台人事管理的对策。

一、广播电视台人事管理的困境

目前,广播电视台正处在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的阶段,这期间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会对广播电视台的运营带来很大困境。为了解决人员需求问题,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广播电视台一般实行社会招聘或校园招聘,阶段性缓解了人才匮乏问题。但招聘制的推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新老人员的身份差别形成不同的等级,这些等级又不能随意变动,这是一种新的身份管理,限制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其实广播电视台进行人事改革,目的是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按需设岗、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充分挖掘员工潜能。但改革没有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缺少科学、客观的聘用、考核机制,不利于人才的良性流动。同时,人事管理中没有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人事管理中,员工在工作中得不到精神层面、心理需求上的满足,势必会影响员工积极性。

(一)员工素质问题

广播电视台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这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人才引进机制及培训问题。首先,过去的广播电视台人员来向主要是毕业分配、部队转业安置等几种方式,一些员工并没有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导致人职不匹配,难以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力,也难以调动其积极性。虽然后来广播电视台进行了全面改革,但由于管理上的不规范,还存在用工形式不规范、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岗前培训等问题,这不利于广播电视台的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广播电视台在人才招聘方面还缺乏完善的计划和相应的配套机制,往往在招聘人才时很认真,一旦录用后就不太重视,导致人才浪费,这是因为引进机制与用人机制出现脱节。再次,广播电视台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广播电视台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对员工能力要求很高,再加上当前传媒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更对员工的知识更新提出了新标准。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不仅应该对新进员工进行入职培训、上岗培训,而且也要对已有的在职员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业务培训。

(二)员工积极性问题

首先,要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就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目前,广播电视台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考核评定的主观性较大。目前的考核项目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广播电视台年终考核涉及到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每一项都包含很多,如“德”包括职业道德、廉洁自律等方面,思想道德还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很难给出具体的考核指标。其次,广播电视台存在薪酬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目前,多表现在薪酬水平差距较大,薪酬管理缺乏透明度等方面。作为传媒机构,薪酬管理公开化、透明化,更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再次,广播电视台晋升通道主要是专业技术职务,但这方面由于受到名额限制等原因会出现晋升通道不畅问题,也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

(三)思想工作问题

对广播电视台来说有时会出现岗位调整问题,这是为了充分发挥员工的个人特点和所长,但有时会出现不配合的情况,一些员工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形成了一套工作模式,不愿意尝试新岗位。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人事管理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能使员工放下心理问题,愉快的接收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与人事管理的目的是一致的,这就必须了解人的经历、知识水平等,只有结合实际针对性的交流,才能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真正理解岗位调整等做法,从而遵守各项纪律规范,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二、改进广播电视台人事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人才引进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这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招聘制度,实行公开招聘,真正引进有能力的优秀人才。这就需要确定统一、明确的识人标准,按照科学的聘用标准,推行全员聘用制,彻底改变人事管理的随意状态。可以说推行全员聘用制是解决论资排辈的最有效途径,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电视台人员队伍中专业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的问题。从大环境来看,要因岗设人,采用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对急需、高学历的优秀人才要放宽条件,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积极引进人才。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否则会挫伤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广播电视台应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激励手段可以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发展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物质奖励,偏重的是物质层面;精神激励偏重的是心理方面;发展激励是指为员工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以人为本进行培训

广播电视台对员工的知识更新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机制,开发人才潜能,把人才培养纳入到整个管理规划中,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使培训活动有序可依、有据可查。广播电视台应设立专用培训基金,加大培训投入,切实发挥培训作用,通过进名校、出国考察等方式,使员工接触最新的信息,引入最新的电视制作理念。广播电视台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针对普遍问题进行集中培训,也可以针对个别问题进行分散培训;可以长期培训,也可以短期培训,使培训工作有计划、有制度的开展。

(四)建立健全的用人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如何用人。广播电视台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才能留住人才。合理用人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对所有聘用员工,切实做到任人唯贤,按绩效定薪酬,这更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融入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在人事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广播电视台为了提高员工整体质量,加大了招聘力度,但招来之后如何用好成了新问题。近年来辞职人数不断增加,更加说明招来人却留不住人成了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员工需要的不仅是物质需求,还需要精神、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台人事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对员工进行耐心说服,了解员工的心理诉求,尽可能满足其需求,对其存在的疑惑热情解答,提高管理的民主性。在人事管理中避免随意处罚,以思想教育为主,比如有员工犯错或者有思想情绪,应该先调查问题原因,然后再进行公正处理,同时应注意员工心理,这样不仅能使员工改正不良行为,还能纠正其思想偏差,使之得到有效的转变。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广播电视台思想政治工作除了体现人文关怀外,还要做好科学的薪酬管理工作,根据员工贡献决定收入,让员工认识到收入与贡献的关系,从而更加积极的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广播电视台人事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不可分的,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事管理工作应紧密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为员工构建和谐、轻松的工作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广播电视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沙沙,梁静.中国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4).

[2]马楚洪.论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人事管理中的重要性[J].青春岁月,2011(16).

[3]王双伍.关于当前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

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发展现状;战略转型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具有相对性,与其对应的是传统媒体,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新媒体主要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类型主要包括网络电视、电子杂志等平台。在当前信息技术背景下,新媒体发展较快,具有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传播性强等特点,而且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人们在接收信息时更加方便快捷。另外,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用户自身也可以是信息的创造者,因此信息在流动上更加丰富。纵观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从计算机到平板电脑,再到智能手机,新媒体处于持续发展之中,不仅外部环境更加优良,而且获得的收益也不断提高,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具体分析可知,新媒体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时效性。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信息的传递上速度更快,不仅降低了门槛,而且增强了互动性,有利于人们及时获得信息、传递信息、利用信息。第二,包容性。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下,新媒体能够传递出大量的信息,而且受众能够采用不同的形式接收信息。单纯体现在受众人数上,就远多于传统媒体的受众人数,因此凸显出了包容性,也为该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条件。第三,开放性。如上所述,新媒体中的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而且相关调查显示,其受众人群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且表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由于年轻群体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在生活中、工作中,会推动新媒体的发展。考虑到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所以新媒体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特征和优势

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上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是,传统媒体的发展和应用时间长,因此经验丰富是最大的优势。分析认为,传统媒体的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公信力强。广播电视行业在长时间的发展和改进中,已经形成了较强的社会责任,面对政府的监管能够积极主动配合,而且较高的信誉是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相比之下,新媒体由于门槛低、发展时间短,公信力往往不足,网络上时常出现虚假信息、造谣现象。而且,监管不力也成为影响新媒体正规性的重要因素。第二,准确性高。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信息内容的传递上,追求信息的准确性,其根源在于信息的层层把关,而这是新媒体目前无法做到的。以个人用户构建的新媒体为例,为了追求点击量、获得更高的关注度或经济利益,用户往往一些不实信息,或者对信息内容添油加醋、修辞夸张,或者选取夺人眼球的新闻标题,降低了信息的准确度,同时也对受众造成不良影响。

(二)发展的困境

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困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改变了受众的收视习惯。计算机、平板电脑的应用更加普遍,尤其是智能手机几乎每人一部,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收视终端的数量,也改变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前广播电视媒体具有垄断性地位,广播和电视上播什么,人们才能够观看什么,在时间上、空间上受到明显限制。相比之下,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垄断性地位,人们想要看什么,就能够从新媒体中找到什么,几乎不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基于此,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陷入困境。第二,降低了广告市场利益。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广告市场大部分掌握在广播电视媒体手中,广告商看重的是收视率。新媒体出现后,明显分了广告市场的一杯羹,不仅传播范围广,而且成本相对更低。另外,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如果人们不喜欢广告内容,在广播电视媒体中没有抵制措施,在新媒体中则可以选择跳过广告、屏蔽广告等措施,因此更加人性化。广告市场利益的降低,也成为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困境之一。

(三)战略转型的重要性

基于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实现战略转型势在必行,对于传统媒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广播电视媒体的基础上发展新媒体,有利于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也会相应扩大。依托于互动式的信息传播模式,能够实现信息者和受众人群之间的互动,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的基础上发展广播电视媒体,能够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传播。凭借着广播电视媒体较强的公信力以及丰富的发展经验,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多便利,也为新媒体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了社会责任。另外,广播电视行业和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能够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提供多种多样的视听节目,丰富广播和电视内容;甚至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人兴趣或意愿进行定制节目,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优化用户体验。

三、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

(一)整合内部资源

广播电视媒体整合内部资源,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借助于新媒体的优势,例如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对内部资源进行大力整合。切实提高导演、编辑、主持人、记者等各个工种的工作能力,分析当下社会中的热点,基于人们的兴趣爱好,制造出优良的视听节目内容。同时,针对原有的节目,应该加强广告和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节目的影响力和收视率,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

(二)打破区域壁垒

广播电视媒体在发展期间,由于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因此存在明显的区域壁垒现象,不同区域之间难以实现联合。对于这一点,应该结合新媒体信息传播量大的优势,实现信息资源上的共享,从而打破区域壁垒。如此一来,一方面能够增加广播电视的传播途径,节目内容更加多种多样;另一方面,受众在节目的选择上空间更大,有利于获得良好的视听体验。

(三)和新媒体有机结合

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结合并不是盲目的,而是要做到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一方面,新媒体中的商业价值潜力巨大,广播电视行业应该借鉴相关经验,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向新媒体进行过渡和转型。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行业具有资源上的优势,可以采用插播热线、策划终端产品等形式,来适应新的环境;或者向互联网和数字电视靠拢,针对定时播放、单向播放的模式进行转变,实现发展与创新。

(四)培养全媒体记者

为了拓宽信息传播途径、加大传播力度,应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培养出高素质的全媒体记者。通过新旧媒体的协调,促使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平台共同传播信息,从而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实现各类媒体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创新广告盈利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证实移动端广告模式是可行的。新媒体工作人员分析不同人群的需求,继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收获大量的受众群体。由此可见,在创新商业模式的过程中关注受众的需求,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要素。在具体操作上,广播电视媒体的原创性更强,和广告商具有长期合作关系,应该在新媒体平台下,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特点,吸纳更多受众;同时信息内容的播放要具有针对性,实现盈利的多元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具有时效性、包容性、开放性的特点,而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特点在于准确度高、公信力强。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在发展中面临困境,体现在受众的收视习惯改变、广告市场利益降低两个方面,因此实现战略转型具有必要性。在具体操作上,应该整合内部资源,打破区域壁垒,和新媒体有机结合,培养全媒体记者,并创新广告盈利模式,从而使广播电视走出发展困境,实现战略转型。

参考文献:

1.孙亚飞,冀丽.新媒体语境下如何进行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及监管[J].科技风,2014(18).

2.吴春晓.以新媒体语境为基准探讨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J].现代交际,2016(02).

3.董锡波.刍议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J].西部广播电视,2015(22).

4.全媒体领广电战略转型———BIRTV2012展会剪影[J].广播电视信息,2012(09).

5.李文均,刘毅.探讨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6(10).

6.周少四.新媒体语境下省级电视产业的战略转型———以湖南电视产业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5(15).

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文3

关键词: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维护工作;故障

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的窗口,在推动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媒介。然而近年来,由于互联网媒体发展环境巨变,各类自媒体播放形式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如IPTV、OTT,各类盒子等。令传统的广播电视面临生存压力与发展困境。在此种状况下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做好现有网络的维护工作,保障收视质量,留住用户,才能更好地去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谋求新的发展,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因此,对有线电视维护工作要点及常见故障做一些探究至关重要。

一、广播电视技术

广播电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CMMB技术,即中国移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移动终端提供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相对于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固定的特征,该技术摆脱了节目传输固定性特征,用户可以采用PDA、手机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的观看广播电视节目。2.卫星直播技术。是向公众直接转播电视或声音的人造地球卫星,是上百套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和数据经过数字转换和压缩后发送到卫星上,利用工作在专用卫星广播波段的广播卫星,以大功率辐射地面某一区域,将广播电视节目直接送到家庭的一种信息接收方式。如“村村通”,“户户通”。3.NGB技术,即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整体转换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的、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该技术具有较强的交互特性,不仅能够对数字信号进行传输,而且还能对模拟信号进行传输,同时支持各种终端设备。

二、维护工作的重要性

确保节目安全、高质量播出,提高广播电视播放的稳定性,吸引用户,赢得信赖,增加收视率,留住消费者,获取良好口碑。同时良好的日常维护习惯,可以保证用户能够及时,安全,通畅地接收到广播电视节目信息。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良好运转,为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提供条件。让广播电视事业蒸蒸日上,不被竞争对手淘汰。

三、有线数字电视维护工作

(一)有线数字电视传输系统的组成有线数字电视是利用高频电缆、光缆等传输介质,并在一定的用户中进行分配和交换声音,图像以及数据信号的电视系统。有清晰度高、音频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频道数量多等特点。并可以预定和提醒收看节目,开展多功能业务。整个系统由前端系统(包括总前端机房和各分前端机房)、干线传输系统和用户分配网络组成。(二)维护要点首先,以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做好相应的安全传输应急预案,定时的对前端机房消防设备,传输设备,供电设备进行检修,维护保养。对传输介质及杆路进行巡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加强对各种设备的检修力度,降低故障几率。特别注意细节,如接头松动,氧化,设备供电电压等。因为这样的小问题往往会对广播电视的播出产生很大的影响。其次,对维护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技能要不断提高。应通过对技术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广播电视事业观,提高职业素养。在实际工作中用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天的工作,做好每一项检查。正所谓“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同时也应通过技术培训,专家讲座、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技术人员的维护与管理能力。

四、常见故障

(一)前端机房故障特点:故障率低,影响范围广。所以有前端机房无小事一说。其主要故障发生在停电,设备损坏上。所以机房应配备相应的发电设备和UPS电源,要定期的对传输设备做必要的检修。(二)光、电缆线路故障特点:修复时间长,修复困难大,影响范围大。导致光、电缆线路出现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外力因素、自然灾害及人为因素。外力因素:包括外力挖掘,车辆挂断等外力原因造成的故障;自然灾害原因造成的线路故障包括火灾、大风、雷电等不可抗拒自然灾害造成的故障;人为因素包括工程施工故障、偷盗、误操作、蓄意破坏等。降低故障方法:加强线路巡检,对施工场所做相应的告知,对高度,防风拉线等设施做必要的处理。(三)传输设备故障特点:故障率高,影响范围小,季节性强。造成设备损坏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损坏、雷击损坏、人为损坏、漏电损坏等。每年的雷雨季节是维护工作最繁忙的时候,雷击会造成大量传输设备损坏。不仅造成经济的损失,也使有线电视用户对收视不满,影响公司的发展。因此,防雷电、减损失,一直是有线电视技术人员工作的重点。现在我们可通过电源避雷器等方法来减小雷电对设备的影响。漏电损坏也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问题。在农村,电线随意的复挂在广播电视线路上,一旦电线发生漏电,起火等事故,将导致一台甚至多台设备损坏,而且给维护人员造成安全威胁。

五、结束语

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文4

【关键词】德国;广播电视;双轨制

中国的传媒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传媒的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这一对矛盾在变革中显得越发突出。如何在意识形态领域、公共和商业领域进行平衡是广电改革的中心问题。一方面,中国的传媒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担任着宣传任务,这是其事业属性的体现;另一方面,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形势要求传媒业做大做强,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不少学者和业界人士将这种情形比喻为“传媒的精神分裂症”。本文试以传媒体制改革中的广播电视体制入手,探寻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可能路径。

一、德国双轨制电视制度概述

根据广播电视与国家的关系,可将其制度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四种:即以市场导向为主的私营商业模式、以公益原则为导向的公共服务广播电视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国营体制模式以及混合型广播电视制度。德国自1984年实行“双轨制”以来,公共电视和商业电视市场份额基本持平且影响力稳固,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1、德国双轨制电视的发展

德国这个人口约8200万的国家,目前拥有公共电视频道22个,能接收到的私营电视频道有50个,是欧洲国家中拥有公共频道最多的。①德国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产生于对希特勒集权主义的拨乱反正。二战后在英美法等国看管下建立起来的德国广播建立在非政府、非商业、非集中化原则的基础之上,按BBC的模式构建起公共法人性质的广播电视制度,并经本造,实行一种与联邦制国家体制一致的、较为分散的联邦地方公营模式。②1954年德国公法广播电视联合会(简称“德广联”)合办了德国电视一台(ARD),1963年德国电视二台(ZDF)出现。德国公共电视秉承独立性和多元化的理念,在内部展开有限的竞争。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广播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政治家的支持以及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思潮的推动,1984年德国开始实施双轨制电视体制。

双轨制作为一种制度保障,在公共服务与自由市场间谋求平衡,两者功能也存在差异:公法电视起“基本供给”的作用,私营电视则起补充供给作用。“基本供给”是公法广播电视的基本功能,即传播规范的内容和让尽量多的人接受和参与,形成公众舆论以维护社会的民主和自由。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双轨制呈现一种激烈竞争和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是公益原则与市场原则博弈后的结果。双轨制系统与媒介的生态环境、政治、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变化始终处于一种互动之中。

2、公法电视和私营电视的制度体系比较

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了双轨制的平衡发展,该体系包括德意志联邦基本法、联邦关于广播电视事业的一系列判决、联邦州层面上的广播电视法规、州际协议和相关立法。④相关法律以保障公法广播电视为前提,从市场准入、节目管理、保护未成年人、广告等方面对私营广播电视进行严格的限制。

从资金来源来看,公法电视以收视费为主广告为辅,并将广告时间限在周一到周五晚20点之前,且每日不得超过20分钟;私营商业电视的收入以广告为主,可开办付费电视。从组织与监管机构来看,公法电视由电视委员会、电视行政委员会、台长协同监管;私营电视则主要由企业化组织和州传媒管理局监管。从基本原则与传播理念来看,公法电视坚持公共利益,秉承独立、平等、全面多元等原则为大众提供服务;而私营电视更多体现的是商业利益。

3、双轨制面临的挑战

迫于竞争压力,公法电视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大众化”转向,由于受到市场原则的影响,公法电视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提高收视率上。此外,公法电视的收视费不断受到人们质疑,独立原则或多或少受到政党利益的影响,其自身也面临着机构臃肿,节目传播趋于单向化、精英化等问题;同时,私营电视出现了垄断、同质化、节目庸俗化等不良现象。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介对受众的分流,数字化带来的“窄播”,无不对双轨制产生冲击。

二、双轨制对于我国的启示

广播电视双轨制这一制度在西方国家普遍存在,但由于受不同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影响,每个国家对该制度的实践不尽相同。德国的双轨制在发展私营广播电视的同时维护了公法电视的稳定地位,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的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1、走出意识形态迷思——对“双轨制”的再认识

很多人担心由于中国广播电视媒体的双重属性,将其彻底分成国营和私营两类容易导致国家失去对它的控制,从而面临意识形态风险。李良荣提出目前媒体所陷入的困境并非是双重属性的必然结果,而是我们对双重属性的误读所导致。他区分了“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和“”的概念,将新闻媒体分为“”和“非”两大类,并提出“”最主要的功能是宣传党的决议、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法令,应给予政策优惠和政府津贴;“非”的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在承担一定宣传任务的同时实行产业化、企业化运作,自负盈亏、自主独营。⑤该提法在一定程度上为“双轨制”进行了脱敏,有助于中国广播电视改革走出意识形态约束的迷思。

2、“分、转、合、返”——中国广电产业化的构想

中国广电整体经历了1999年至2004年的集团化浪潮后,形成以省级广电集团为龙头的“诸侯广电”局面,未能打破行政壁垒,产业化之路才刚刚起步。为解决这一难题,刘成付从产业性质、结构布局、政府规制和经营体制三个层面上论述了“分、转、合、返”的体制改革构思。具体来说,在产业性质、结构布局层面应做到企事分开、宣传和经营分开,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公司化改造,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整合资源;在政府规制层面应做到管办分开,转变政府职能,从单一的行政手段过渡到综合利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将政府调控与市场调控相结合,同时控制企业反哺;在经营体制层面上实施制播分离、网台分离、编营分离、频道分营,引进企业化管理运作方式,从内部和外部进行资源整合,以股份收益反哺事业部分。⑥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广电体制改革应遵循前者的基本思路、总体框架和实施路径。近些年中央颁布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系列政策同样对广电体制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3、健全的法律体系——双轨制的基本保障

目前,中国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为龙头,以其他广播影视专门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为支撑的广播电视法规体系,但局部仍呈现出零散的应急式立法特征。由于缺少具体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少电视台为提高收视率不断打“球”,直到引起大部分人重视时相关管理部门才采取措施,或叫停节目,或责令整改,造成了中国电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同时,种种“意见”和“通知”较为散乱,灵活性有余而刚性不足。从广电体制改革创新的角度出发,应加快《广播电视法》的出台,明确广播电视事业部分和产业部分的界限,明确广电集团的性质和法律地位,放宽境外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广电领域的限制。⑦针对不同性质的广电媒体,建立起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4、主流媒体服务功能的回归——广电体制改革的应有之义

大力发展广播电视的目的是生产更多的优质节目来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近年来,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电视在生存压力下出现过度市场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唯收视率至上、过度娱乐化、节目同质化、广告泛滥等倾向,丧失了自己的价值与追求。针对现阶段广电媒体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广电总局近年来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如《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电影、电视剧中吸烟镜头的通知》(俗称“控烟令”)、《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俗称“限娱令”)、《〈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俗称“限广令”)。尽管广大网民对这些政策褒贬不一,但在笔者看来,这些政策法规促使主流广电媒体回归其公共服务属性,使其更好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引导社会热点,传播主流价值。

结语

我国广播电视业正在经历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数字化转换等一系列重大转变,需要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突破,而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来在发展广播电视业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对我国的广电行业改革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其中,我们应当看到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是保障广播电视体制顺利运行的基础。当然,在吸收的过程中应当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建立起适合本国文化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广电制度。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曹晚红:《德国电视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27、20、31、42

⑤李良荣,《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J].《现代传播》,2003(4):1-4

⑥⑦刘成付:《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85、67

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文5

随着“三网融合”国家战略的部署实施,以中国电信为首的电信企业已经完成了语音和宽带的垄断,正在部署视频业务的应用,直接抢占视频业务市场,和广电网络展开正面竞争。针对这样的竞争环境,全国的广电网群起直追,采用网络整合、网络升级改造、数字电视整转和建设交互平台等方式做强做大自己,以应对整个“三网融合”的趋势,争取成为“三网融合”建设的主体之一。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广电网络无论从技术上和体制上均与电信企业有相当的差距,如何推进广电网络的“三网融合”将是广大广电人面临的一个课题。

国内很多地方广播电视发展“三网融合”,其监管模式滞后,以致存在行业堡垒,同时广电网络的网络技术落后,不利于“三网融合”的全面铺开,以及市场竞合格局亟待完善,均为“三网融合”客观存在的困境现象。具体表现为:

一、监管模式滞后

工信部与广电总局的监管下,地方广播电视发展“三网融合”模式,但由于前者以宏观的视角选择立足点,因此难免会对差异性极大的地方广播电视失察,再加上电信与广电之间本身的市场定位不同,在建立专网全业务经营模式时,往往出于自身利益的角度划分资源领地,甚至出现互相蚕食对方市场的情况,这种未能达成共识的监管模式,自然不利于“三网融合”模式的全面铺开,并且会形成局部的行业壁垒。

二、技术系统落后

长期以来,广电网承担了过多的公益责任,技术发展缓慢、业务单一,整个平台存在资源不足、技术落后等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数据网技术落后,网络资源匮乏,封闭运营,网络稳定性差,无法满足当今信息网的需求。另外各个地方的数据网络独立成网,没有互联互通,无法利用广电网的用户优势,进行大规模运营,且Internet资源(如IP地址、出口)匮乏,无法实现真正的端到端互联网应用,业务的深入开发受限。

“三网融合”对广电网络的技术平台和业务承载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网的技术水平将决定其业务支撑能力大小。目前各广电网络公司已充分意识到“三网融合”对广电的机会和挑战,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网络的技术改造,为“三网融合”提供技术平台。在网络改造方面,以下几个方面将是建设的重点。

(一)巩固数字电视整转成绩,继续拓展数字电视网业务,挖掘数字电视平台潜能。

(二)加快城域广电网的技术升级,早日实现网络的双向交互。

(三)建设国家级、省级的骨干数据传输平台。

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文6

当前市、县一级区域

广播电视面临的发展困境

撇开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面临的新媒体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说,仅就自身而言,欠发达地区市县一级区域广播电视也面临着从上而下、从外到内的多重压力。这些压力可以概括为四个“不协调”。

中央、省、市、县四级广电发展不协调。四级办广电是历史的产物,发展到今天,我国的广电媒体呈现出金字塔结构。全国2587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中,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大中央媒体高高耸立于塔的顶端,约40多个省级台在塔的中间,其余2000多家市、县级台(局)则在金字塔的底部。2007年全国广电系统总收入中,中央、省、市、县四级分别占17%、44%、24%、15%,③全国所有县级广电总收入低于中央级总收入,市、县两级广电总收入低于省级总收入。吉安市下辖13个县(市、区),经总局批准设有11家县级广播电视台(站),其中两家经济效益最好的广播电视台年广告总收入接近100万元,其余9家广播电视台年广告总收入都在40万元左右。目前这些县级台都有财政拨款保部分人头费,如果依靠自身创收,难以维持。同时,各县级广电局也普遍存在事业经费不足的困扰,干部职工士气不高。

区域间广播电视发展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受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区域间广播电视经济收入极不协调。在2007年全国广电系统总收入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收入分别占48%、20%、15%,④中西部收入之和比不上东部的收入。吉安市的市级广电媒体广告总收入比不上发达地方一个频道(率)的收入。同时,区域经济实力的不同,导致地方政府在对当地广电的扶持上也存在极大差异。尽管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对广电很重视,但是受自身可用财力的制约,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很少能落到实处。自身创收不足加上政府难以在经济上给予有力帮助,使资金成为欠发达地区区域广电发展的瓶颈。二是工作运行和管理绩效的不协调。发达地区广电媒体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理念和发展体系,在资金、人才、节目、管理、绩效上形成了良性循环。而欠发达地区的广电媒体,却始终走不上良性发展轨道。受制于资金的不足、人才的缺乏、设备的紧张,疲于应付,节目难以做精做细,由此造成广电节目采制水平和当地受众不断上升的对本土文化传播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三是体制机制的不协调。新闻宣传、广告创收和事业建设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这使得管理职能与具体业务不分,事业建设与经营创收不分,事业资产与企业资产混淆,严重影响了广电发展。以上三方面的差异,造成当前区域间广电发展差距日益加大。

广电事业和广电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广播电视具有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双重属性,但长期以来在经营性产业发展方面,市、县广电媒体单一依靠广告,经济实力难以做大做强。到2007年末,吉安市广播电视局及所属媒体人员470多人,而财政拨款只有400多万元,加上自身经营收入,人均只有3万多元,根本无力搞事业建设。为了解决创收难题,市级媒体在拓展内容产业创收、多领域经营等方面做过多种尝试,都未能取得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长久以来,广播电视公益性属性观念深入人心,导致很多企业化、市场化行为得不到社会大众包括不少领导层面的理解和认可。二是行业发展法规滞后,基层在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找不到法律依据,不少做法不够“理直气壮”,也容易引起被查处的风险。三是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市县一级广电部门普遍存在人才缺乏问题,过去在人才工作中往往更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而经营管理人才廖若晨星。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造成市县两级媒体收入单一地依靠广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高,发展后劲不足,更成为总局净化声屏荧屏的法律法规令出难禁的最大原因。

广播、电视之间发展的不协调。目前,无论从全国的电台、电视台的数量,开办节目的套数、节目覆盖率,还是从创收能力来讲,广播相比电视都处于劣势地位。近年来部分发达地区城市电台发展迅猛,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地电视台,但并不能逆转全国广播总体劣势的局面。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如吉安市,县级广播基本瘫痪,只有个别县还保存有比较规范的广播自办节目。

加快区域广播电视科学发展的现实途径

必须看到,市、县广电媒体的弱势地位,是相对于中央及省级媒体而言的。对于一个区域市场,广播电视与同城纸质媒体比较,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首先从媒体的品种来看,纸质媒体的品种单一,而广电媒体在声、屏、报、网四大领域均有涉足。其次从区域覆盖面来看,广播电视的混合覆盖率一般都在95%以上,而市级报纸发行量都不大。再次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纸质媒体不一定如一些专家预测的最终会消亡,但其市场份额下滑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广电媒体既可以巩固现有的强势地位,还可以利用传统优势,在新媒体的市场争夺中分得一杯羹。

一、发展的根本――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

新闻宣传是广电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实现党和政府喉舌功能最根本的方面,是参与竞争、打造品牌的重要武器和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创造经济效益的新途径。新闻报道的水平与高度,也决定了新闻媒体的水平与高度。区域现象可能带来区域局限,但换个角度看,区域局限也可以转化为区域优势。以规模和经济实力论,市、县广电媒体无法与中央或省级广电媒体同等竞争,但顺应区域市场的特点,在节目制作和内容选择方面提供更符合当地百姓口味的产品,市、县广电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优势。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市、县广电媒体要扬长避短,利用区域优势,充分挖掘本地的新闻资源,结合本地情况努力制作适合本地受众口味、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闻大餐”。市、县广电媒体要努力增强舆论导向把关和节目创新“两种本领”,强化受众为本、内容为王、双效合一“三种理念”,打好地方牌、亲民牌、策划牌、合作牌、直播牌“五张牌”,实施市场取向、差异化、品牌带动、技术领先、文化优台、人才强台“六大战略”,打造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整体宣传水平。

二、发展的动力――改革现有体制机制,培育队伍。

近几年来,广电部门的改革进入了实质阶段,但改革的难题还是体制问题。广电体制一直处在变化和整合之中,全国、全省至今没有一个既定说法和固定模式。就吉安市而言,县一级广电已经是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已经成为抑制广电发展的瓶颈。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靠计划经济的手段和传统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的,必须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下决心动真格的。

首先要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新的广电管理、运行机制,不是一次性的、单方面的变革与创新。要打破部门界限,对内部机制进行整合,把功能相同的机构合并,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分工体系,增强广电整体实力。管理职能从过去单纯的管理人、财、物转变到管理资源、规范市场和调整经营结构上来,制定出节目(栏目)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和考核计酬方法。改革的重点是实行成本核算、设备有偿使用等。通过成本核算,树立和倡导节目制作的精品意识以及面向市场办广电的意识。其次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用聘任制和末位淘汰制,逐步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广电行业特点的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组织合理调配、配套措施完善的管理体制,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再次要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按岗定酬、按职务定酬、按产质定酬”的分配方法,改变上班与不上班一样、干与不干一样、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坏一样、能干与不能干一样,甚至干事的与捣蛋的一样等不良现象。

三、发展的新思维――发挥广电整体优势,乘势而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的广电事业在整体优势的发挥上,丧失了两次绝好的时机,一次是广播与电视的分家,一次是无线与有线的分家,结果广电资源被人为分割,系统内耗现象严重,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客观上讲,广电行业是一个系统性很强、业务各环节关联紧密的行业,每个环节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央和省级广电部门是行业的龙头,市、县广电部门是基础。广电系统的整体优势表现在宣传上的系统性,技术上的系统性,管理上的系统性和经营上的系统性。目前,在发挥系统优势上形成更强的竞争力是广电发展的迫切需求。市、县一级广电当前急需的是找准定位,甘当配角,克服“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小码头意识,创造条件“靠大,引大”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近几年来,吉安市广播电视局组织市、县二级媒体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先后与深圳、广州、杭州等广电集团“联姻”,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求发展机遇。

四、发展的支柱――狠抓广告创收,走产业化道路。

长期以来,市、县广电事业的发展一直依靠“两条腿”支撑,一靠广告,二靠收视费。收视费虽然相对稳定,但在网络整合后这块固定收入已经丧失。与中央和省级广电媒体相比,市、县广电媒体的广告收入十分有限,而且结构不合理。因此,对于市、县广电事业来说,积极推进产业化,探索“第三条腿”支撑,对于应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由资源竞争、资本竞争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代表的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新形势下,广电要在强化喉舌功能的同时拓展产业功能,把广电当作大众传媒产业、文化产业来办,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向产业化方向的转化过程中,逐步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化”。一是产业结果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如果只有广告一个主体,既会造成恶性竞争,又会导致一旦市场形势有变就无路可退。凭借广电的行业资源、人才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开创新的产业方向和结构。二是产业经营由只求创收总量的粗放式发展向既求总量又求效益的效能型发展。三是产业运作由不计成本无效扩张型向加强成本核算注重投入产出的精算型转换。

要多渠道探索创收途径,为广电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利用数字化为广电增值业务发展带来的契机,改变传统的赢利模式,拓展广电新的赢利空间。其次利用广电传媒优势,以扩大广告、提供技术服务、创办实体等方式扩大创收。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利用媒体优势跨业经营已在很多地方成为现实。其三在网络被整合后,市、县广电要依托总局确定的开放、融合、合作、共赢的原则,加紧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中寻觅合作良机。目前国家广电总局致力推广的CMMB业务,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建网覆盖和信号开通工作,采取的是中央、省、地市三级发展的方式,由地方广电来推动建网,并预留了频率资源供地方广电运营。市、县广电要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参与,拓展新的赢利空间。

五、发展的保障――运用高新技术,扩大有效覆盖。

随着新技术的突破,新兴广播电视传播方式得到迅速发展。刚刚过去的北京奥运会,就是新兴广播电视传播方式的一场盛会。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直播、直播卫星电视……全新的收看方式使赛场内外的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也更深入每个人的生活。在技术变革的映照之下,新旧媒体的差异日渐彰显。应当看到,市、县广电媒体的技术装备是相当落后的。落后的技术制约着广电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即使再好的节目,如果没有先进的编辑、制作、传输、发射设备和手段,也是枉然。因此必须下大气力,保证技术的投入,更新技术设备。

国家广电总局明确提出:2015年全国实现数字化电视平移的发展目标。因此,加快发展农村广电网络的速度,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各级政府及广电部门任重道远的重要课题。市、县广电要继续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扩大广电人口的有效覆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大力推进广电数字化进程。数字技术的发展是广电诞生以来最大的一次变革,给广电发展将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广电实现数字化以后,传输节目可以从现在的几十套增加到几百套,大大丰富频道(率)资源。同时,电视节目资源不仅可以为电视终端用户服务,还可以为手机用户、计算机用户和其他终端用户服务,这将大大增强广电的竞争力。在扩大有线电视覆盖的同时,市、县广电要利用卫星直播、MMDS ⑤等多种技术手段,大力推进“村村通”工程。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尚未完全摆脱贫困的偏远山区发展村级公共广播系统,在传播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2007年,吉安广电采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用资金投一点、挂点扶贫单位帮一点、乡政府拨一点、村民自愿出一点的方式,分别在旅游文化村――青原区文陂乡陂村和局挂点扶贫村――永新县象形乡塘角村,由局、台、乡、村四方共同规划,建设了两个村级公共广播系统。这两个系统由于建设周期短,运行成本低,运行效果好,为农村“留守家庭”所接受。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行政区域和行业的壁垒必将打破,许多行业将由分割、垄断走向融合,这是大势所趋。当然,新形势下市、县广电发展遇到的难题会更多,挑战会更艰巨,但面临的机遇也会有很多,广电人只有通过不断研究、探索和耕耘,以开放的思维,开拓的眼界,努力创新,才能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突破发展瓶颈,提升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吉安市广播电视局局长)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 释:

①《克罗齐史学名著译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②齐鲁电视台台长闫爱华在《回归区域》一文里提出的观点,《青年记者》,2008(10)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