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经济范文1
这次以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大批金融机构损失严重甚至出现巨额亏损,一批金融机构破产或即将进入倒闭的边缘,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正在或即将导致全球经济危机。这种强度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世界经济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对经济影响的深度、广度和持续时间通常超乎人们的预料。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金融业直接遭受的损失是有限,但对我国经济的间接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而且这种影响逐步深幅体现。
一是随着我国外向性经济的发展,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我国经济特别是沿海外向型经济靠外需拉动经济发展的发展特征十分明显,在今年以来宏观调控、出口退税比率下调、人民币升值、新的劳动法导致的人力成本上升的多种打击下,原本就勉强维持的外向型企业再一次面对境外需求下降、订单减少、甚至境外经销商破产、倒闭、回款下降、货款难以收回的打击,随着欧美经济的恢复无望甚至危机逐渐显现,我国外向型外部需求减弱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特别是有的南方省份外向依存度已经达到60-70%,这种间接的影响将对这部分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致使的影响。
二是两头在外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将面临大幅度地萎缩。由于欧美经济危机的影响,两头在外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将受市场和资金链的双重压力而导致生产经营萎缩,甚至有的国外总公司或母公司的经营困难影响中国企业的经营,从而加速中国经济的下滑。
三是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将对我国市场投资者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今年以来,欧美、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场均大幅下跌,资产价格缩水带来巨大的“负财富效应”。我国股票上市也大幅下降,从最高的6300多点到最低的1600点左右,下降了近75%,导致大量的社会财富缩水,这种缩水将形成强烈的财富弱化效应,从而减少和弱化未来的投资,而资本市场再融资的困难也导致新的投资难以实现。而大部分企业都将收缩投资链和规模,储粮过冬、现金为王的氛围强烈,严重影响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
四是外资流出可能加大和境外融资难度加大将弱化我国企业的投资能力。随着经济危机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降低和流动性紧缩的延续,国际资本可能会从新兴市场流出,今年1—8月,亚洲股票市场净流出资金规模已达380亿美元。我国也将面临外资流出的考验。同时我国在境外创业投资融资进一步困难,私募投资资金难以筹集,对我国企业投资能力将大大弱化。
同样,金融危机将对世界金融体系、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模式和体制、监管理念及监管体制以及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方向都将形成冲击并产生深远影响。这次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冲击我们—定要充分估计。
而目前还不是我国经济的最困难时期,有些问题和影响才刚刚显现,明年将是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必须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正如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说:“浙江经济正在遭遇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而且眼前还不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今后一个阶段还将面临更大的考验。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忧患意识。”金融的影响要滞后于经济的影响近半年,所以明年将是银行最困难的时期。
二、商业银行应该践行社会责任实现健康发展
对危机的应对能力也是一家银行的发展能力。面对危机,商业银行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确保商业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上海市长韩正指出,应对危机影响“关键要有两个前提,第一个是必须要对形势和情况把握准确,第二个是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对银行而言也是如此。要准确判断影响,积极采取对策。
1、要加强与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在危机应对过程中,我国政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将成为应对危机的主导。江苏省长罗志军认为,凡是结构调整力度比较大,产业结构相对较好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就比较强;凡是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企业,产品竞争力就比较强。同样,监管部门的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也为商业银行的危机应对提出了方向、方式,商业银行在应对危机时必须密切关注和积极落实监管部门的政策措施,才能与政府一起实现最好的危机应对效应。
2、商业银行要提高危机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我国的企业由于大多没有经历过经济金融危机的洗礼,缺乏对危机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在危机到来时我国的企业反映慢,反映滞后,金融海啸来时也反映慢。危机来后应变能力不强,难以有效、及时应对。而作为距离市场更远、比企业更年轻的银行反映就更慢。商业银行要强化危机意识,建立危机快速反应、及时应对的机制,强化危机的快速应反映对能力,敏感地把握危机的影响,形成快速反映、及时了解、认真应对的体系。形成反映快速、决策及时、风险控制有力、管理到位、措施有效、执行坚决的快速、协调的运行和应对机制。
3、要正确区分企业的流动性困难和清偿性风险分类应对。应对危机要有不同于日常应对的措施和方法。应对危机的核心是通过对企业的分类管理,对企业运行状况的充分了解,不能是全面的收缩,也不能一刀切,而是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流动性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正常,原材料供应基本有保障,产品有市场,但出现临时性资金困难或短期应收款增加导致回笼资金少于资金正常需求,对这种情况政府又有扶持意愿的,应该予以维持;清偿性风险是企业已经难以维持生产经营或生产经营停止,受原材料供应价格提高、管理成本增加、产品市场萎缩企业销售断裂,或重大投资失败形成的重大损失难以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或企业已基本没有现金流,造成企业生产难以为继,通过资产处置也难清偿企业的债务。对清偿性风险的企业要坚决作好退出或加固保全资产的工作。
4、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在应对危机时,企业会有新的需求、新的服务工具和新的产品的要求,也应该是商业银行进行创新的重要时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危机过后,都会涌现出大量的创新,形成一个创新发展的高峰期。商业银行要根据企业的新的需要及时创新新的业务模式、新的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对企业的服务能力,满足客户新的需求,在新的层面拓展客户服务能力。这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措施和积极态度。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创新必须以风险控制为前提。所有的创新包括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都是以风险的有效控制为前提,要充分提示风险,有效地建立经营管理风险政策,慎重地制定业务风险政策,梳理经营经营管理流程,所有的新兴业务和新兴产品都以事前的风险论证为前提,使风险程度始终处于可控的状态。要特别注重资本充足率风险,根据不同银行的风险取向确定不同的资本充足率;要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建立完整、科学的风险测量方法,应用完整科学的风险监控工具,科学制定风险控制参数;要高度重视风险数据的积累和完善,特别是对历史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通过数据积累判断未来风险;要明确风险政策,使之具有可执行性;要严格控制操作性风险,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的体制机制,健全制度,精细管理,内部人员管控、制度执行、授信业务审批流程、激励机制、信息系统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都加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5、坚持存款立行的商业银行根本。存款是商业银行一切业务的基础。过去的“存款大战”是应该反对的,是存款至上把存款推到了极致的重要地位,使用了不规范的手段。但今天,我们要重新认识存款立行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在贷款监控仍然是“以存定贷”的经营模式,实行严格的存贷比控制的情况下,银行放贷的总量是由银行吸纳存款的总量来决定的。各商业银行内部也是严格的存贷比控制。这种“以存定贷”的经营模式、以存款作为放贷标准的方式更有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坚持存款立行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形象,存款规模的大小从一定意义上代表着这家银行的营销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通过建立广泛的客户基础为银行产品提供营销平台和客户基础;存款也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稳定的业务基础,从而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盈利来源;通过存款立行可以有力地推动银行品牌,可以通过存款客户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条件。
6、坚持服务兴行提高服务能力。商业银行作为特殊服务业,其本质是提供服务,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应对危机的重要要素之一。商业银行通过改进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应该现在重提服务兴行这一基本战略,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具有较强的同质性,提供的产品趋同,服务手段趋同,卡功能趋同,服务质量就成为是银行品牌的一个重要内容。服务质量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现在服务质量的内涵上升为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如理财室、理财中心等。商业银行服务成为功能完善、服务效率高、专家式理财、设施齐全、诚信文化、历史责任感的品牌。要细化服务对象,按特点、对象和目标分为生命客户、重点客户、潜在客户、控制客户,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服务手段和服务组合,配合不同的服务战略,使客户服务细化和专业化。细化服务流程,从业务营销向顾客营销转移,从单一业务营销转为根据客户不同业务需求提供不同的组合和产品,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全方位服务对接,实现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的提高。培养服务文化,由被动的管理事、物、向客户提品转为管理人、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服务;从管理人的行为向管理人的思想并逐步形成一种服务观念、理念转变,从外部实施控制转为自主性控制。营造良好的营销文化氛围会带来全员特别是营销人员服务效率的提高以大幅提高整体竞争优势和能力,是培养全员价值认同、归属感的基础。实行细微服务和服务创新,准确地捕捉和满足客户需求,积极主动的参与,加强服务,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商业银行的服务能力是商业银行的危机应对能力的重要基础。
三、积极提供扩大内需服务践行社会责任
面对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务院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要求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人民银行、银监会也相继提出了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的有关工作要求。人民银行也历史上首次提出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周之内,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投资救市方案“国十条”的效应呈几何级数放大。11月12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省份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一系列投资举措。按照以往的经验,中央投资与地方和社会投资约为1比3的比例,未来两年总共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中央财政出资约为1万亿元,其余的为地方政府及社会投资。其中,北京市宣布两年内投资1200亿至1500亿元;山东省抛出一个长长的8000亿元投资名录;江苏省宣布一年内拨出3000亿元作为政府引导资金;广东省则决定今明两年筹措近1000亿元财政资金,5年社会总投资2.374万亿。目前各地出台的扩大内需总投资达到近2万亿元。
面对政策层面的急骤变化,面对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不能游离于这一大的政策环境,更不能无动于衷和束手无措,而要积极支持和参与政府启动内需的努力,支持企业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的措施,这既是商业银行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商业银行必须践行的社会责任。
1、积极支持中央、省市两级政府的重点投资。商业银行要切实研究、分析并抓住中央政策措施出台后各种市场变化带来的机遇。积极进入,大力开发和发展一批新的客户,提高客户服务能力提升全行的发展能力,同时积极促进和推动中央和省市两级政府重点投资目标的实现。
要积极支持和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对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铁路、高速公路、城市电网改造、生态环境建设、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的资金配套需求,要加大对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金融服务。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加大对重点工程、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商业银行要实现与政府意图的对接,密切关注和支持政府意图的实现,对财政支持的重点项目、不承担风险的类项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优质项目,商业银行要大胆介入、积极支持、快速决策、服务到位。要密切跟踪国家、地方政府支持的,财政资金流向的行业、产业,以及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积极寻找我们发展业务的机会。要建立科学的信贷政策评价方法,限制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完善风险提示制度,对可能出现风险、即将出现的风险、已经出现的风险建立快速通报和风险提示制度。要建立流动性应急预案,及时解决出现的局部流动性问题。
2、认真研究和探讨、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工具
面对危机和启动内需的形势,经济金融环境的复杂性决策了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服务创新的步伐。日前央行针对存款类金融机构新推出短期招标工具(TAF),为流动性出现暂时困难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对年底前1000亿元中央投资项目提供配套贷款。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扩宽企业融资渠道。都预示着我国商业银行进入了一个加速创新的时代。商业银行要通过服务发展壮大自己,履行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必须研究创新服务产品和手段,完善商业银行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积极、高效、好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
3、商业银行要冷静分析,科学决策,防止盲目
在积极进入扩大内需投资时,不能头脑发热,盲目蛮干。要始终坚持按商业银行规律办事,要充分考虑自身的随能力和条件,不能放松风险管理。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调整双重影响下,积极落实中央政策措施,保持理性、客观,不盲目冲动,强化风险意识,实事求是地推动经营发展,确保资产质量不变坏,实现健康的、高质量的发展,这也是风控保行的要求。同时,作为一家有责任感的商业银行,也不能在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上推波助澜,而是要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推动社会投资的健康发展。
金融经济范文2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 发展 策略
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水平取得了快速发展,这离不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影响。然而我们国家的经济金融在迎来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这就需要在对当前经济金融的发展形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调控措施。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形势,从而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经济金融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状况
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断调整经济金融政策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加之在世界经济的持续影响下,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经济金融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这种经济金融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了比较明显的体现:第一,就国际上的金融环境而言,已经开始朝着好的方向进行转变,这带动了我国出口的增长,并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第二,通过相应政策手段的实施,目前国内需求增长,国内消费增加,这也拉动了我们国家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相比较以往比较低迷的状态,我们国家的济金融发展形势在各方力量的作用下已经走出困境,目前呈现出稳定的发展态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我国的经济金融在迎来良好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机遇和挑战。只有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才能为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开辟出一条更加广阔的光明道路。总的说来,由于我国经济金融的持续发展,其带来的发展机遇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仅是充分考虑国家具体发展状况的一种有效政策,更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使我国的经济金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二,国家通过实施有效的宏观政策,使得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第三,有效宏观政策的实施还使得我们国家的收入和就业状况得到改善,使得国家经济始终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第四,在进一步扩大了我们国家投资领域的基础上,相应的投资环境也不断得到了优化。
(二)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金融既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抓住并致力于解决目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有利于使我们国家的经济金融顺利持续地朝着更好方向发展。通常说来,在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我们国家的经济金融在发展的同时也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是近些年来表现得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国家积极应对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虽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稳定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但是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价格回弹的状况。因此,房地产市场问题将是制约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第二,国家的经济金融状况虽然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通货膨胀问题仍然存在。关于物价方面的问题,国家虽然也一直致力于采取相关政策保证整体水平上的物价平稳,但是就长期呈现出的情况来讲,物价水平还是或多或少受到很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通货膨胀仍然是作为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而存在。
第三,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我国的经济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资源不足的这个严重问题,经济金融的持续发展受到了较大的约束。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资源环境条件极大地影响了经济金融是否能得到持续性发展。
第四,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信贷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这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信贷增长导致贷款变得更加困难,这使得一些中、小型企业容易遭遇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贷款困难问题也是国家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并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的一大障碍[1]。
二、应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策略探究
第一,应对当前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就需要针对房地产市场呈现出的问题进行适当调控。目前国家政府为了稳定房地产的价格,采取了积极政策并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控制,但是总体说来取得的效果并不太理想,距离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应对房地产市场的问题:首先,对当前的经济金融政策进行适时调整和完善,加大对这一领域信贷风险进行管理的力度;其次,注重对市场住房需求进行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将差异化管理落实到对房地产问题的控制上;再者,要依据群众具体的收入水平来构建合理的房地产价格机制。
第二,有效应对当前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还应对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是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保证经济金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稳定增长态势。这就需要在对投资结构进行优化的同时,也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相应的投资项目并加强管理,从而使我们国家建设经济金融的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对公共服务这一领域予以重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在当前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下,加强对通货膨胀问题的管理是重中之重的任务。通货膨胀是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拦路虎,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使我国经济金融得到更好发展。应对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合理控制信贷问题并将存款利息提高,对市场化的改革效果进行强化;另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扶持农业并有效监管农产品市场进而稳定农产品价格,保证群众生活的基本需要。此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落实到具体的法律条例中,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式而言是比较可观的。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经济金融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是将机遇与挑战转化为优势和动力还是成为制约发展的障碍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国家的决策和调控,因此政府部门还需积极应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策略,以便于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
金融经济范文3
这一消息,将大家的视线再次引到碳金融上。碳金融旨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既包括与碳排放权有关的各类权益交易,又包括金融衍生交易、直接投融资活动,以及为减排企业或机构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就目前而言,我国碳市场的碳交易只允许在现货市场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并未纳入交易范畴。
碳金融起源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一直为改变全球气候变暖而积极努力,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则进一步明确了世界经济“低碳转型”的大趋势。碳金融的来源是碳排放权。碳排放权具有需求性、稀缺性及流动性特征,其实质是环境产权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转移。
在大气污染治理紧迫的背景下,历经多轮争议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诞生便显得“恰逢其时”。国家发改委2011年10月29日下发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要求在2013年启动碳交易试点,2015年基本形成碳交易市场雏形。据悉,今明两年国内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或试点市均将陆续上线,这也意味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版图”将日渐清晰。
据了解,这7个试点地区代表着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水平和形态。整体而言,北京、上海、深圳的减排将集中在大型公共建筑,其示范意义在于建筑和城市减排;广东、湖北、重庆和天津的减排集中在高耗能产业,向全国复制推广的借鉴意义更大。
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产品的制造者是政府,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配置关系就构成了一级市场。政府发放配额有无偿和有偿之分,除了免费的配额之外,有偿的部分就会存在价格。政府是卖方,企业是买方,而交易所是让买卖双方能够产生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的场所。
企业买回来的碳排放权配额,有可能在用的过程中产生富余的碳排放权配额。这包括淘汰原来的落后产业、或者是使用新的技术、新的能源使得碳排放降低等原因。这时允许企业出售碳排放权配额,就形成了二级市场。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李正希曾表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都应该成为碳交易所交易的内容。
目前,欧洲、美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日益成熟。以欧盟为例,借助于排放交易体系的实施,欧盟已培育出多层次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并带动了碳金融产业的发展。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甚至私人投资者竞相加入,碳排放管理已成为欧洲金融服务行业中成长最为迅速的业务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碳交易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及条件成熟,中国版碳交易市场也同样需要期货市场的参与,让期货产业介入到碳价格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真正市场化的交易模式。针对碳期货业务,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曾表态称,未来将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加强碳排放权交易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的合作,开发低碳金融产品,以吸引更多机构参与到碳市场中来。
6月18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成为国内首个运行的强制碳市场。据悉,交易所采取的是市场定价的原则,最终价格由市场供给、投资人对市场的预期、能源价格、企业减排成本等因素制约。
据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启动当日交易信息显示,首个交易日已经完成8笔交易,其中3笔来自企业,5笔来自个人,碳交易价格拟定为每吨30元,略高于欧洲碳价。目前欧洲碳排放市场上的碳价约2.6-2.8欧元,美国加州约为10美元,而澳洲价格最高,为20澳元。
发展状况
在2012年9月,湖北与广东分别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后,两省曾有意探索碳排放交易权的省级联动,不过至今尚无实质性的进展。但依照欧盟经验,碳交易体系的搭建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从基础排放数据统计,到技术和规则配套,再到交易管理办法和管理平台设计。相比而言,中国的碳市场建设目前呈现为“倒金字塔”结构,先有国家目标、规划和管理办法,之后研究配套措施,底部还缺乏基础数据作为金字塔塔底的支撑。未来从区域交易平台体系扩展到全国之后,系统性难题或将存在。
目前,企业和投资者的意识均处于培养阶段。据本刊了解,目前只有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一家已经开展碳排放权的现货交易。而其他的多数交易所尚处于准备中,还未正式开放市场上的碳交易。
在华南地区,有两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除了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之外,还有一家是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据本刊了解,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是广州省指定的碳交易平台,主要从事碳排放权配额的现货交易。目前主要是基于自愿减排的企业在进行试点,还没有进入总量控制下的碳排放配额交易阶段。
除了企业之外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也被允许进入“炒碳”行列,这是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一大亮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深圳碳市场的发展。目前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开放的投资者会员分两类:一类为个人投资,需要一次性缴纳会费2000元,每年交年费1000元,也就是说首次投资的门槛为3000元,在排交所开户的个人不限深圳户籍;另一类为机构会员,一次性缴纳会费50000元,年费30000元。
金融经济范文4
1福建省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与突破。1980—2010年,福建省GDP总量逐年上升,经济增长率几乎年年高于全国,年均增速达到了18.7%,高于全国8.73个百分点。多年的快速发展使福建GDP在全国贡献度由改革开放初2%提升至当前4%。1999年,福建GDP增速几乎与全国持平,此后进入稳步增长时代,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2福建省金融发展状况
根据《福建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2010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96.9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38%,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85%。近年来,福建省金融业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积极深化金融改革,金融体系日趋完善。目前,福建省已形成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至2010年末,全省拥有各类银行业机构119家;拥有法人证券公司3家,期货经纪公司4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5家,证券营业部196个,期货营业部63个;拥有44家保险公司主体,保险专业中介主体96个,保险兼业机构4941个。2009年底,福建省实现了基础性金融服务所有乡镇全覆盖,良好的金融体系使得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入驻福建,为海西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金融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重要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规模相对落后。2010年,福建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28637.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3.59%。通过图1(数据来源: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计算而得)可以看出,金融规模持续扩大,1994年后福建省金融相关比率逐年增加,始终呈上升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金融相关比率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7年后,差距逐步拉大,这种差距每年都会保持在0.7个点左右,直到2003年差距拉到最大,随后逐步缩小;2008年金融危机后,差距又逐步拉大。总体来看,福建省金融发展规模与全国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2)直接融资亟需扩大。目前福建省上市公司共80家,数量仅为广东省的1/4,在东部六省中排名第4;其余五省依次排名为山东232家,浙江省226家,江苏214家,安徽77家,江西31家。可以说,福建省上市公司数量偏少,资本市场不够活跃。近年来,企业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融券等方式来进行直接融资,渠道有所拓宽。但由于福建省中小微企业数量占据企业数的半壁江山,加之民间借贷在福建省异常盛行,因此省内企业间接融资比重偏高,直接融资规模相当有限。
福建省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通过以上定性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增长远远领先于全国,但金融规模滞后,融资渠道有限,金融发展还处于低水平,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二者间的关系到底如何?福建省今后的经济增长能否促进金融发展?反过来,金融发展对福建省乃至整个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是否是重要因素?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实证分析,来揭示福建省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基于此,本文采用金融相关度等指标,利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福建省1990—2010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1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处理数据,所有数据均为年度数据,样本区间为1990—2010年,样本容量为22。在福建省经济增长的指标选取上,为更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剔除物价指数的干扰,本文用人均实际GDP①来衡量福建省经济增长情况。此外,为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对人均实际GDP取自然对数(GRE)。对于福建省的金融发展状况,主要通过三个指标来衡量:
(1)金融相关度(FIR)。FIR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未清偿金融资产余额与国民财富之比,亦即与实物资产总额加对外资产之比。自戈德史密斯以来,金融相关率一直作为衡量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前文提到福建省FIR偏低,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将FIR定量为金融资产总额与名义GDP之比。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FIR=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总额/名义GDP。
(2)证券市场发展程度(DSM)。DSM指经济中通过股票、债券、基金等方式取得的融资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关于证券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观点。前文提到福建省证券市场发展程度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考察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方向。考虑到目前有关统计资料中很难找到福建全部证券资产数量的资料,因此我们通过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的融资额来代表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记DSM=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的融资额/GDP。
(3)利率市场化(IRL)。在理论上,金融自由化一直都是衡量经济体效率的重要指标。金融自由化可以产生两方面的潜在利益效应,即表现为使一个经济体拥有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水平的数量方面效应,以及表现为更高资本配置效率的质量方面效应。本文以利率市场化指标来衡量金融自由化,即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其中名义利率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CPIt—CPIt1)/CPIt1。经过整理,得到福建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原始数据(表1)。
2实证检验过程
(1)单位根检验。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要求所用的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否则会产生“伪回归”问题。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几乎所有的时间序列数据往往都是非平稳的,因此在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必须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只有变量满足在t阶平稳即I(t)的条件,才能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所有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最大的滞后阶数为2阶。具体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变量的原始数据在检验中都没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即认为金融发展各指标均是非平稳、具有时间趋势数据。但是,对上述指标的一阶差分数据进行检验后发现,其差分数据均都拒绝了具有单位根的假设,差分数据是平稳的。因此上述4个变量是一阶单整的,即是I(1),可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协整关系主要表示变量之间长期的均衡关系。协整检验的方法有许多,传统的EG协整检验法一般是适用于检验两变量间的协整关系。Johansen和Juselius1990年提出了基于VAR模型的多重协整检验方法,简称JJ检验。此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对系统中独立协整关系做总体分析,因此本文选取JJ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表3可以知道,对于没有协整关系和至多有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大于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拒绝相应的原假设。因此可得出结论:在5%置信水平下,衡量福建省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上述协整检验结果表明4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及因果关系的方向还需进一步检验。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具体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在滞后2阶,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拒绝了FIR不是GRE的Granger原因、GRE不是FIR的Granger原因、GRE不是IRL的Granger原因的假设,说明金融相关度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同时经济增长与实际利率呈单项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是金融自由化的原因,金融自由化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此外,经济增长与证券市场发展程度没有因果关系。
3实证分析结论
本文在对福建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福建省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福建省金融相关度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即经济增长带动金融规模的扩大,同时金融规模扩大对经济增长也带来促进作用。这种相互促进关系与卢泰、卡恩1999年对10个国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活动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的结论相符,也与前文定性分析中福建省金融规模的持续扩大相吻合。
此外,福建省金融发展效率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现象。这种金融抑制现象首先表现为证券市场发展程度与经济增长无正相关性。这是因为当前证券发行制度与完全市场化的注册制仍有很大差距,政府在证券发行中仍具有较大控制权,金融资源的市场配置程度较低;在福建省地下金融盛行、股票市场发展尚不成熟的环境下,部分上市企业发行证券以融资为主要目的,而非用于直接的生产投资,这无疑妨碍了证券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良性互动。其次这种金融抑制表现为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甚微。可以从两点原因解释此现象: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的实际利率并未有一个持续上升并达到一个稳定水平的过程,而是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不断波动,只是名义利率随通货膨胀率相应调整的被动结果,这使得过低的实际利率水平很难促进储蓄的形成,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福建省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但其融资渠道极为有限,对利率的需求弹性相对较高,实际利率的提高带来的储蓄财富无法抵消其为贷款付出的成本,从而使得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甚微。
促进福建省经济、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以上定性和定量分析表明,福建省金融总量仍有待增加,资本市场秩序仍需完善,利率市场化水平有待提高,金融发展尚有较大空间。未来福建省的金融发展,应在促进金融规模继续扩大的基础上,更注重金融配置效率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金融的经济造血功能,实现福建乃至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跨越式发展,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扩展金融资产规模
因金融规模的提高对福建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今后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促进金融资产保质保量增加,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经济的能力。金融机构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创新动产、订单、产权、应收账款等抵押方式。可借鉴台湾地区上柜和兴柜模式,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股权柜台交易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渠道,切实帮助其解决融资担保难问题。此外,要大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继续创新低成本、广覆盖、可复制、易推广的支农产品,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多种抵押、质押方式,为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完善的贷款服务,不断丰富福建省农村市场金融产品品种,从而扩大金融资产规模。
2配套金融服务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资本市场要良性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金融服务配套体系。首先,各商业银行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建立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担保机构,为其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缓解其融资担保难问题。其次,2006年发生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闽林事件(即闽林集团总裁卷款数亿资金外逃,致民间借贷十几亿资金蒸发,闽林集团破产)为我们敲响了金融监管不利的警钟,因此监管当局必须健全区域金融监管体制,建立科学的信息决策机制和危机预警机制。再次,非法地下金融在福建省十分盛行,它的存在对常规金融市场发展产生阻碍,直接导致福建省直接融资比重偏低。因此应健全立法机制,加大对非法金融的打击力度,合理转变企业的融资观念,加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对资本市场的利用效率,引导企业将资金合理投用于生产建设,促进福建金融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3提高金融市场开放水平,逐步推进金融深化
金融经济范文5
新时期以来,金融经济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实体经济,这种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为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存,具体分析如下:
1.积极作用
由于金融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在国民经济领域的位置愈加突出,这也是更多的社会资源向金融经济范围倾斜,在整体经济发展中,金融经济的资源配置、资金盘活作用更加明显,对实体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消极作用
如果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失衡严重,就是使金融经济失去约束力,甚至出现金融经济妨害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利局面,同时也会对经济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从本质而言,金融经济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是两者之间关系分离的化,实体经济将会受到严重破坏。因此,两者之间制衡机制的建立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分离进行防范管理。
二、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变化成因分析
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的分离,是由于金融经济的快发膨胀造成的,如果这一趋势不加以遏制,必然会造成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伤害。造成两者之间关系分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金融资产占比扩大
随着金融资产占比的不断增加,其市场风险也在持续扩大。如果实体经济的发展长期滞后于金融经济,则会造成经济环境失衡。无论从国民经济基础法系还是发展历史分析,实体经济都是国家经济的根本支撑,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实体经济后,才能为金融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金融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背景,只有实体经济繁荣,才能带来金融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在国际贸易中,实体经济进行交易必须有外汇支持,而这正是金融经济的影响范围。金融经济能够在国际交易中发挥中介作用。而金融经济的参与和渗透,必然会带来多种金融风险。在这一因素作用下,金融交易的频度和额度也会超越实体经济,从而造成金融资产占比明显提升。这一现象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同时也为经济环境带来了新挑战,由于金融经济高度集中,会造成社会经济的损失。
2.制度以及技术因素的影响
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度和技术因素的影响。从制度层面而言,由于金融经济的膨胀,使金融交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投机主义、非理易、盲目交易等行为,这些问题都是因为金融经济约束力下降造成的,制度的缺失使金融经济的发展缺少必要的制约。从技术层面而言,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金融经济的种类更加丰富,金融交易数量的增加,造成金融资产所占比率不断上升。
3.金融管制缺失造成金融经济自由膨胀加速
金融经济范文6
前言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现象,这也是发生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便有学者开始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对其进行研究,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对两者间分离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帮助直接走出经济阴霾。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特点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金融危机只是两者分离的一个主要表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两者的发展就已经出现了失衡征兆,主要表现在数量关系的不均衡,金融经济部门的数量与实体经济部门相比明显增多,在资产与规模上表现的也非常明显,这些表现意味着两者之间的地位已经发生颠倒,原本应位于主导位置的实体经济正在给金融经济让路,而原本处于辅助地位的金融经济则堂而皇之的坐在主导的位置上,并开始与实体经济相脱离。衡量两者分离的指标主要有金融资产系数、金融资产与金融交易量比率等,这些指标上升的幅度越明显,两者之间的分离也就越显著。
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两者的分离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金融危机便是两者发展失衡的一个明显表现,另外,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特点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兼并行为导致经济体过于集中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很多大型的金融企业中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兼并行为,这就使得全球经济体分布得过于集中,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一方面,经济体过于集中会为金融机构中的高层管理人员追求更高薪资提供平台;另一方面,经济体过于集中也容易造成金融机构出现道德风险,很多金融机构利用规模扩大的优势,对破产风险视而不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破产的可能性[1]。一旦大规模的金融机构破产,政府为了经济的稳定就不得不对其伸出援手,这也进一步消除了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顾虑,甚至做出与自身发展目标相悖的风险经营行为。
(二)经济活动在金融经济中出现过多
因为金融经济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资金上,与实体经济相比都有着很大优势,这也就导致很多经济活动都趋向于在金融经济领域进行,进而使实体经济所遭到的挤压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这也使金融经济领域的交易出现越来越多的纯粹投机行为,促进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离。
(三)两者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不均衡使得前者中大量存在的投机因素对经济指标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很大一部分的价格指数都因此很难得到真实的反应,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无法完全显示出来,这也就使得价格指数丧失了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反映作用[2]。其原因在于,实体经济受到的损害相对严重,大量的社会资本从实体经济领域中流失,随之流入金融经济领域中,而金融领域中因投机行为的频繁而出现虚假繁荣现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实体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对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利弊分析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实体经济,这也使得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世界经济的结构也发生了演变。这种现象有利也有弊。其有利方面在于金融经济的地位提升使得社会资源大量流入金融经济领域,在整体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对资金的流动与配置起到不可或缺的中介与配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3]。其缺陷方面在于两者之间的失衡使得金融经济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甚至限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消极影响。
金融经济的主要职能便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一旦两者分离,无论对金融经济来说,还是对实体经济来说,其破坏性都是空前的。所以,合理把握两者之间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两者分离的原因是解决当前困境必须要走的路。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主要原因是前者在规模、数量、地位等方面大大超越了后者,随着这种现象的深入,两者的分离也一定会对社会的整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4]。因此,对两者分离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大体上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金融资产增多使风险增大
在讨论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从时间顺序与现实贡献的角度看,实体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经济相比更具备根本性,从发展层面看,在实体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以后,金融经济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另外,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期,金融经济想要进一步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作为依托。所以,金融经济想要发展就必须以实体经济作为基础。但是,实体经济在世界性的交易过程中需要外汇,而外汇又要依托于金融经济,在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然而,风险又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在金融经济中[5]。所以,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会慢于金融交易的增长速度,金融资产的比率也因此增加,这对经济发展来说,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导致
从技术角度看,技术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创新,而经济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创新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国际化特点,金融经济的类型也以此为基础越来越多,从而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提升金融资产的比率。从制度角度看,由于金融经济大于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很多非理性行为都与两者的分离有很大关系,这些行为因为制度因素而产生的。
(三)金融管制的自由化与弱化
金融管制的自由化与弱化膨胀是影响两者分离的直接因素之一,弱化主要表现在国际之间解除了金融管制,导致国际之间的资本流动越来越多,除此之外,国家内部也会对金融管制进行弱化甚至解除,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交易的数量也随之增加[6]。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有很多,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当前局面的产生,而上述的三个方面起主要作用,想要阻止两者的分离,也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将两者之间的比重与相互关系协调好,从而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四、金融经济应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任何层面上的经济发展都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密不可分,从根本上讲,金融经济来源于实体经济,金融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实体经济为依托,所以,金融经济需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而完成发展,这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
从表面上看,金融危机存在于金融经济领域,但究其根本仍在于实体经济,而金融经济的过快发展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金融经济的发展在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持下,就会形成金融危机[7]。金融危机的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自我服务,满足以及强化的倾向加强,使得金融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相脱离,甚至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干扰。由此可见,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金融机构与企业需要必要的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