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创伤造成的面部运动神经断裂直接造成其所支配肌肉的功能丧失,特别是面神经的损伤不仅扭曲患者的容貌,而且扭曲患者的社会心理,必须尽快修复。针对焦作市人民医院10年间所收治的面神经损伤患者进行临床效果分析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0至2008年共收治面神经损伤患者31例,年龄10~65岁。损伤原因锐器伤18例,交通伤13例。下颌缘支损伤7例,颊支7例,颧支4例,颞支3例,颧颊颞3支损伤3例,颊支及下颌缘支损伤4例,面神经总干损伤3例。男21例、女10例,男女比例为2.1∶1,18~35岁25例占80.6%。外伤Ⅰ期修复者12例,外伤后Ⅱ期修复者19例,其中外伤6个月后修复者3例。
1.2 手术方法
对外伤性面神经损伤Ⅰ期修复的患者采用面神经两断端在手术显微镜下用11-0无损伤缝线行外膜-束膜-外膜缝合。对外伤性面神经损伤Ⅱ期修复患者,先找出面神经两断端,去除断端的瘢痕及神经瘤,松解神经干,使两断端对位无张力,再用11-0无损伤缝线行外膜-束膜-外膜缝合。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术后随访及神经电生理检测
术后随访2年,观察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时间,按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H-B系统进行评价。全部病例损伤时面神经所支配相应表情肌的功能评价为Ⅴ级或Ⅵ级,术后随访观察表情肌功能恢复,以达到Ⅱ级为恢复标准。在术后不同时期检测肌电图,动态观察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情况。同时比较临床效果。
2.2 表情肌功能恢复时间
外伤性Ⅰ期修复面神经损伤患者,表情肌功能恢复时间最快为17周,最慢为32周,平均21.3周;外伤性Ⅱ期修复面神经损伤患者,表情肌功能恢复最快为27周,最慢为38周,平均31.7周。外伤性Ⅰ期修复、Ⅱ期修复其表情肌功能恢复时间见表1。外伤性Ⅰ期修复与Ⅱ期修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肌电图检测神经传导速度
对外伤性Ⅰ期和外伤性Ⅱ期修复面神经损伤的患者,在表情肌功能恢复时进行肌电图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均有相同程度的恢复见表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面神经损伤修复效果一直不十分理想。自20世纪70年代Millesi等提出束膜缝合的方法及应用手术显微镜使神经的修复进入了微观的手术境界,也为寻求治疗面神经损伤的患者提供了途径。国外学者[1]认为对面神经损伤均应及早修复。作者从临床病例的统计中发现,外伤性的面神经损伤患者,伤后立即来诊修复的仅占38.7%,大多数患者未能及时就诊治疗。在外伤性Ⅰ期修复的患者中,面神经功能恢复平均仅为21.3周,而Ⅱ期修复的患者,其神经功能恢复时间长达31.7周,明显迟于前者。Ⅰ、Ⅱ期修复效果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面神经损伤的临床修复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神经修复及再生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最新文献表明,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不仅与神经细胞自身密切相关,而且周围非神经细胞也参与了神经组织的再生。近年来神经移植和神经组织工程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对神经生长及再生的分子及细胞学研究。神经损伤及再生机制包括以下途径:损伤后相应的靶源性信号缺失,局部损伤诱导信号上调;非神经细胞如SC及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这些信号沿轴突逆行性传导引发胞体基因生长程序如转录因子表达、再生促进蛋白和生长锥结构蛋白(肌动蛋白,微管等)的合成;与此同时,损伤信号也可能诱导神经元程序性凋亡反应和抗凋亡基因的表达。而在损伤局部也引起不同细胞及分子信号的整合和协调反应来引导生长锥的生长和定位[4]。
参 考 文 献
[1] Ferreira MC, Besteiro JM, Tuma Junior P. Results of reconstruc-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Microsurgery, 1994, 15(1): 5.
[2] 刘世勋,邱蔚六,宋伯铮,等.面神经损伤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价.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88, 23(4): 197.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2
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卫生部全国卫生产业协会副会长周宜强,健康大视野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何勇、执行总编辑刘林,健康报社副社长蔡顺利,中国医药导报副社长张皓臣,中国卫生产业杂志社副社长吕军锋,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管理处副处长荆志伟,总医院博士高进宝,北京天坛医院博士张忠及北京神经组织修复中心神经组织修复疗法课题小组组长冷贵生、副组长杨洁等专家和领导出席了会议。
孙隆椿指出,近年来随着高龄产妇的增多,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新生儿成活率提高等多方面因素,造成脑瘫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专家指出,中国现有500万脑瘫患儿家庭,他们大多数都处于艰难的生活状况中,急需社会救济和关怀。对此,河南、四川等地纷纷举办救助脑瘫患儿的大型公益活动,同时中医学界也积极推广针刀微创治疗技术和方法。
脑瘫患儿往往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生活压力,2008年,一位母亲因无法承受压力,亲手捂死了自己20岁的脑瘫女儿。据调查,很多脑瘫患儿父母都表示,治疗脑瘫的费用就像无底洞,四处寻医问药,不仅花光所有积蓄,而且还背负极大的精神压力。
为救助脑瘫患儿,许多公益机构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由北京神经组织修复中心神经组织修复疗法课题小组作的“神经组织修复疗法”的专题报告,观点明确、实用性强。该技术针对脑瘫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多因素、多环节和临床病情多变化的特征,根据脑瘫患者的发病特征和病情演变规律,结合再生医学生物科技以及神经医学科理论制定了“神经组织修复疗法”。该疗法经过临床实际应用和观察,呈现显著的效果,在临床实际应用与观察中体现较强的创新性和临床实用价值。“神经组织修复疗法”也将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为更多的脑瘫患者送去福音。
据了解,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间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特征,主要表现为智力、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目前我国小儿脑瘫发病率为1.8%~4%,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家庭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因此,小儿脑瘫康复问题越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对脑瘫疾病地研究和治疗也一直是国内乃至医学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生物技术研究成为医学领域的科研热点,被誉为新世纪医学技术领域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的项目。北京神经组织修复中心的专家介绍,“神经组织修复疗法”是一种应用神经因子激活、修复脑细胞技术。通过颈动脉介入、鞘内介入、静脉输送等方式将神经因子输送到患者体内,神经因子到达病灶后能产生大量的神经调节免疫因子、营养因子、生长因子及修复因子等。快速修复衰老、损伤的神经细胞,并且补充新生细胞,使神经组织细胞在短期内恢复正常功能,从而保障大脑供氧和改善脑病血液循环,进而达到治疗脑瘫疾病的目的,使之自理能力或接近正常人水平。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3
【中图分类号】R65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14-02
拇指在手部功能中占50%左右,一旦失去将丧失其对指等重要功能。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断指,由于伤情复杂。拇指的血管、神经、肌腱被长段撕脱。清创后常有很长的组织缺损,修复困难。即使勉强再植,成活率较低,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该类断指已不再被列为再植禁忌症。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手术复杂,国内外均有报告,再植成活率主要决定于损伤程度和血管吻合技术,拇指功能恢复主要是术后神经和肌腱功能恢复。我院于2004年5月至2010年4月,应用指神经血管移位和自体小静脉移植及指动脉直接吻合的方法修复指动脉,采用环指浅屈肌腱和桡侧腕长伸肌腱移位的方法修复拇指屈、伸指肌腱,行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再植16例,成活14例,2例失败,成活的拇指功能较为满意,并且保留了示指固有伸肌腱的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6例16个拇指,男10例,女6例,年龄20~54岁,平均32.4岁,致伤原因及损伤情况:机器绞伤11例,压炸伤5例,离断部位:指间关节离断而皮肤于基底撕脱5例,近节指骨基底7例,掌指关节4例。局部情况:血管神经自近端抽出2~6cm不等,拇长伸、屈肌腱自肌腱和肌腹联合处撕出(图1;3)。
1.2 手术方法:5例采用示指尺侧血管神经束移位,3例采用示指桡侧血管神经束移位,3例采用环指桡侧血管神经束移位,2例采用拇指主要动脉直接吻合,3例采用前臂静脉移植桥接动脉。全部病例均采用环指指浅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缝合,桡侧腕长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缝合恢复拇指的屈、伸功能。
2 结果
本组16例16指,成活14指,坏死2指,成活率87.5%,所有成活病例均获6个月~3年随访,除2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的再植指外形萎小外,再植指外形均佳,指甲生长良好,指端感觉均在S3以上,两点辨别觉4~12mm,拇指对指、对掌及外展功能正常,部分病例能完成捏握精细动作。而邻指血供、感觉及环指屈伸活动功能未受影响,桡侧腕长伸肌腱修复拇长伸肌腱后伸腕功能良好,保留了示指固有伸肌腱示指功能无影响。病人日常生活完全自理,大部分恢复了原有工作(图2;4)。
3 讨论
3.1 本组病例均采用桡侧腕长伸肌腱修复拇长伸肌腱的方法,对拇指旋转撕脱伤离断进行再植修复拇指伸指功能。拇指旋转性撕脱性离断指的血管、神经及肌腱常有不等程度的损伤、抽出部分难以利用,而清创后又遗有较长距离的缺损,修复较为困难。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示指尺侧血管神经束,替代拇指的血管神经,示指固有伸肌腱移位代拇长伸肌腱,环指指浅屈肌腱代拇长屈肌腱的方法施行再植,获得了成功[1]。但是,示指固有伸肌腱由于它的特定功能和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破坏了该肌腱,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2]。示指固有伸肌腱与指总伸肌腱之深面至示指掌骨小头处与指总伸肌腱合并,止于示指2~3节指骨背面,作用为伸示指。当示指固有伸肌腱移位代拇长伸肌腱,该肌腱缺失后示指的伸指由2~5指指总伸肌腱共同完成,示指就失去了独立的伸指功能。不能与拇指完成各种协调作用和语言功能,因此,应当保留示指固有伸肌腱的完整性。而且拇长伸肌腱从肌腹处抽出,有足够的长度可与桡侧腕长伸肌腱的缝合,为保留示指固有伸肌腱功能,我们采用桡侧腕长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缝合重建伸拇功能。
桡侧腕长伸肌腱与桡侧腕短伸肌共同构成桡侧伸腕作用,而将桡侧腕长伸肌腱移位替代拇长伸肌腱不影响桡侧伸腕功能。同时,由于拇长伸肌腱从肌腹处抽出,其肌腱长度完全可以与桡侧腕长伸肌腱缝合,并在腕部肌腱缝合后可减少肌腱的粘连,有利于再植拇指的伸指功能的恢复。采用环指指浅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缝合修复拇指的屈指功能。
3.2 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血管修复方法选择。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如损伤平面近掌指关节、指体相对完整无组织挫灭均应积极再植,拇指再植成活以后无论外观及功能均优于足趾移植;如坏死亦可行足趾移植。指间关节离断指体由于血管损伤严重,再植成功率低,本组2例失败,后期均行部分指再造术。
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的再植手术较为复杂,需有丰富显微外科经验的医师主刀。由于示指指动脉转位简便,我院多采用示指指动脉血管转位修复拇指尺侧指动脉。如果拇指主要动脉及示指指动脉未损伤,局部无明显淤血,可采用此方法。术前应有完整的手术计划并作转位肌腱和血管检查。对于血管转位供指应作Allen’s试验,判断是否有血管损伤,以防供指坏死。示指桡侧指动脉细小,术前可能已损伤,使用前应考虑,建议考虑采用其他方法。环指桡侧指动脉不易损伤,口径较粗,可转位血管蒂长,可与浅屈肌腱及指神经同时转位,适用与多数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3]。转位时需注意皮下隧道是否宽松、无卡压,转位血管无扭转、折角。本组5例采用示指尺侧血管神经束移位,3例采用示指桡侧血管神经束移位,3例采用环指桡侧血管神经束移位。拇指主要动脉位置深、操作不便,可选用口径相匹配的自体小静脉血管移植修复,我院较少采用血管移植修复拇指指动脉。我们也有3例采用直接吻合拇指指动脉再植拇指旋转离断伤获得成功。拇指指动脉血管损伤较重,血管吻接平面远离离断平面较为安全。如拇指于掌指关节旋转撕脱离断,可在近指间关节处吻合动脉。指背静脉可直接修复或邻近血管转位[4]。作者认为无论采用何种血管处理方法,都不能姑息切除已损伤的手指血管,以防血管内膜损伤造成血栓形成使再植手术失败。
三种血管吻合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应根据血管损伤程度灵活应用。指神经血管移位有切取方便,血管条件好,吻合口少的优点,但是有修复血管缺损长度短且牺牲一条指动脉的缺点。自体小静脉移植适用于血管损伤严重缺损较大的病例,但有吻合口多,动静脉血管吻合口不匹配,易形成血栓的缺点。指动脉直接吻合是最简便的修复的方法,但只能适用于血管损伤小缺损少的病例。
3.3 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指神经修复以环指桡侧指神经转位较佳,可带入指神经背侧支同时修复双侧拇指指神经。示指指神经转位操作简单,本组11例采用此方法修复。也可以采用正中神经残端提升修复拇指尺侧指神经[5]。本组5例病人应用这种方法修复指神经。再植拇指指腹两点辨别觉可恢复至4~6mm。
由于再植拇指的肌腱和神经均采用其他指,故术后早期即应做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再训练。再植后拇指短缩、虎口相对狭窄需带虎口支具以防虎口挛缩。必要时可行虎口加深及开大。因此,再植成活后要耐心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使锻炼持之以恒,以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全荣,施海峰,陆征峰,等. 改良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伤的再 植,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6,29:113
[2] 薛丁山,薛万金. 拇指旋转撕脱性断指得改良再植,中华手外科杂志,2002,18:208
[3] 刘会仁,李瑞国,高顺红,等. 拇指断指再植中指动脉修复得改进,中华手外科杂志,2003,19:105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 游离; 指动脉; 指背神经; 指腹缺损; 环指尺侧; 皮瓣修复
Study of Skin Flap Repair for Pulp Defect at the Free Zone Dorsal Digital Nerves of Ulnar Ring Finger Artery/AI Ming-yang, HUANG Su-hua, ZHOU Jia-feng, 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0):056-059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skin flap repair for pulp defect at the free dorsal nerve ring finger ulnar artery and pedicled skin flap repair.Method:32 patients who came to our hospital for repair of pulp defect from August 2013 to August 2014 were chosen with their approval.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16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the group A were given skin flap repair for pulp defect at the free zone dorsal digital nerves of ulnar ring finger artery while, and those in the group B were repaired by digital artery flap, dorsal fascial flap, pro finger flap and so on.Engraftment rate and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group A was 81.25%, while that of the group B was 68.75%.Conclusion:Skin flap repair for pulp defect at the free zone dorsal digital nerves of ulnar ring finger artery is more suitable for finger pulp tissue defect.
【Key words】 Free zone; Digital artery; Dorsal digital nerves; Pulp defect; Ulnar ring finger; Skin flap repair
First-author’s address:Songgang People’s Hospital of Baoan, Shenzhen 518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0.019
指腹是在外伤中较容易出现缺损伤的部位,本院几乎每天都会收治指腹缺损伤患者。指腹损伤需要进行皮瓣修复,而指部关节密集,指腹部位如果采用临近皮瓣,则发生蒂部跨关节的情况,且因为指背部位的神经与血管并不并行,变异性大,血供不确切,而且切口瘢痕长,带蒂皮瓣蒂部易扭转等情况,所以,采用带蒂皮瓣修复指腹组织缺损,虽可成活,但质量不高,且指腹感觉恢复较差,切口较长,多跨关节,术后功能影响明显。本文研究使用指背游离皮瓣进行手术,其对血管吻合和神经吻合的支持较好,通过调整手术设计和护理方案,可以保证指腹游离皮瓣的成活率得到保障,皮瓣血供有保障,成活质量高,感觉恢复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来本院进行指腹缺损组织修复的患者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17~62岁,平均(32.54±2.83)岁。合并其他部位缺损修复的24例,合并骨折等其他手术的12例。经过患者同意,将以上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16例,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18~62岁,平均(33.24±2.63)岁,合并其他部位缺损修复的12例,合并骨折等其他手术的7例。B组患者16例,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17~61岁,平均(31.83±2.55)岁,合并其他部位缺损修复的12例,合并骨折等其他手术的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A组 (1)患者局部麻醉下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碘伏对缺损部位进行充分消毒,清除污染物,及坏死组织。对出血较严重的创面,可以使用电凝刀进行初步止血。(2)切除因外伤血运无法恢复的组织。(3)沿指背神经和尺侧指动脉设计皮瓣,皮瓣大小四周外扩10%。切取皮瓣时预留好指背神经、指动脉、静脉长度,以备吻合之需。(4)皮瓣在受区调整好位置后先吻合动脉,再根据静脉位置吻合指背或者指腹静脉及神经。(5)术中常规放引流,术后按显微外科术后常规治疗、护理,密切观察血供,及时处理血管危险。
1.2.2 B组 B组手术采用其他皮瓣修复术进行修复(如同指体的指动脉皮瓣、筋膜皮瓣、或者临指皮瓣)修复术进行修复。
1.3 满意度评价方法 患者出院后7 d,医政单位负责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要求患者对移植效果做出纯感性评价,最高分为5分,为完全满意,最低分为0分,为完全不满意。
1.4 观察指标 (1)观察皮瓣成活率。皮瓣成活不能单纯以皮瓣未坏死为标准,而应该充分考察皮瓣成活后的血运状态和感觉恢复状态。(2)观察术后淤血及其他适应证情况。皮瓣部分因为手术创面较小,无法进行埋管引流,但血运较为复杂,所以应该在术后适当放血治疗,防止出现血渍造成移植失败的情况。(3)统计患者对皮瓣移植后的外形及功能满意度。(4)观察患者感觉恢复时间和两点感觉距离恢复情况。
1.5 疗效评价 因为整型医学的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疗效评价中以患者对皮瓣植活后的满意率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不但要求皮瓣的功能达到医学的要求,还要求患者对皮瓣植活后的外形完全满意。当患者对皮瓣外形不满意时,认为无效。总有效率按照显效与有效之和与总例数的比值进行计算。显效:皮瓣成功植活,患者对皮瓣移植后的外形和功能完全满意(>4分)。患者感觉恢复时间小于90 d。患者两点感觉距离小于11 mm。有效:皮瓣成功植活,患者对皮瓣移植后的外形和功能基本满意。患者感觉恢复时间小于120 d。患者两点感觉距离大于11 mm。无效:皮瓣移植失败,或者患者对皮瓣移植后的外形和功能完全不满意(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0.0对本文研究数据进行检验,其中计数资料进行 字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
2 结果
A组患者成功植活13例,占81.25%,B组患者成功植活11例,占68.75%,A组患者植活率略高于B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4分的分数,B组11例。A组和B组平均分分别为(4.13±0.36)分、(3.46±0.2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3,P
A组3例无效病例中,2例来自患者对植活后外形的不满意,仅1例出现了移植后感觉迟钝现象。B组5例无效病例中,2例来自患者对外形的不满意,2例为患者对整体满意度评价的不满意(
A组虽然成功植活率略高于B组,但本文研究的评价方法中,患者对移植效果的评价决定了治疗有效率的评价。B组患者植活病例中出现了较多的效果不满意的用户,其主要原因在于移植后的肢体感觉问题。所以,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21,P
3 讨论
指腹组织缺损伤是常见外伤,急诊门诊遇到指腹组织缺损伤的概率远大于其他手外伤。而指腹缺损伤面临的问题较为明显,因为末节指腹部分血管较为细小,直径一般在0.5 mm左右,所以,其血管吻合难度大。同时,指腹是人体中感觉最灵敏的位置,正常人的指腹两点感觉距离在3 mm以下,但指腹没有大型神经的直接进入,所以,采用游离皮瓣进行修复时,指腹感觉的恢复是最困难的部分。指腹是人体最敏感的部位之一,但指腹神经分布也较为细小,部分患者指腹部分具有对3~4条小神经提供感觉,而采用其他皮瓣移植,很难找到对应的指腹神经相互对应。特别是指腹神经的敏感度较高,经过皮瓣移植后,患者很难得到与以往相似的感觉。同时,使用带蒂皮瓣移植后,患者可能因为指背血管链易损伤或者解剖差异等因素,常有发生皮瓣坏死的情况。指腹移植需要在兼顾到成活率的同时,兼顾指腹移植后的感觉恢复情况,所以,游离皮瓣比带蒂皮瓣应用更加广泛。有研究不同方法的指腹皮瓣移植术的手术成果,成果显示,不同方法下的指腹皮瓣移植术的成活率相似,植活率成果均在80%以上,指背游离皮瓣的植活率并不是最高的。但是,指背游离皮瓣的植皮方法,其植活后的感觉恢复最好[1-4]。
带蒂皮瓣的移植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1)切取皮瓣时应该注意蒂部要尽可能的多带些周围组织,但也不能太宽,否则旋转时蒂部扭转及压迫,影响血运,而且若是蒂部过于臃肿,会影响手术修复后的外观,容易留下瘢痕。对女性患者来说,有可能要进行第二次的整形修复,所以一般以3~5 cm最为适合。(2)切取皮瓣时要注意将皮瓣与深筋膜进行简单的缝合固定以免皮瓣和深筋膜分离。(3)解剖分离时注意保护指固有神经,在切取指背神经时注意保护指固有神经避免损伤。(4)在手术前要对患者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测血管位置。而指腹部分的带蒂皮瓣一般从第二指节选取(近节或者中节)。第二指节的软组织本身较少,其蒂部需要穿过关节,且关节固定较难,所以造成带蒂皮瓣在指腹组织缺损中的实际功效并不理想。朱克文[5]研究了带蒂皮瓣的实际移植方法,虽然在其手术中带蒂皮瓣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但其实际移植过程较为复杂,手术后的护理难度和康复难度较大。朱金强[6]综述了4种不同的皮瓣移植方法,其中带蒂皮瓣移植术的手术过程最为复杂。但植活率稍高于其他移植方案。周佳鑫[7]综述了2003-2013年的20篇指腹皮瓣修复术的相关文献,发现带蒂皮瓣虽然在身体其他部分的皮瓣移植中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但在指腹部分的移植中,大部分研究更加倾向于游离皮瓣的使用。
本文研究的游离带指背神经环指尺侧指动脉皮瓣修复指腹缺损手术方法,此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通过指背神经支的支持,充分吻合指腹部分的神经网络,最大限度的还原患者敏感的指腹神经功能。虽然此种方式仅能吻合1~2条指腹神经的功能,但其对指腹神经的恢复效果是当前所有可用皮瓣中最好的。其他皮瓣的利用形式仅可以恢复指腹皮瓣的血运,难以恢复指腹的全部功能。江起庭[8]研究了较复杂的皮瓣修复术,其修复术中就使用了游离皮瓣的修复方法,最终结果使1例患者的指腹功能完全恢复,患者对手术结果完全满意。黄一雄[9]使用了手背皮下软组织建立游离皮瓣对指腹的缺损进行了修复,虽然手术方案与本文研究有出入,手术因为麻醉区的不同也略有差异,但其实际手术效果与本文类似。此研究充分证明了游离皮瓣在指腹修复手术中的临床意义。巨积辉[10]研究了带蒂皮瓣的指腹感觉保障方法,虽然其严重中通过与本文不同的评价方法达到了让人满意的总有效率,但其仍然在患者满意度方面没有达到与本文研究媲美的效果。
修复整型外科中,游离皮瓣并不是首选,因为游离皮瓣的移植过程涉及到了血管吻合过程,而带蒂皮瓣的血管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损伤。但是,特殊部位的修复中,游离皮瓣表现出特殊的适应性。指腹部分关节结构复杂,如果采用临近的带蒂皮瓣,虽然皮瓣的成活率可能有所提高,但感觉的恢复和外形难以保障。且指腹临近皮瓣组织较薄,进行带蒂皮瓣的移植可能会影响到临近组织的恢复,同时皮瓣的厚度也较薄。Alexander[11]研究了指远关节的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其中部分病例包括了指腹的损伤。指腹属于指远端,其移植难度与指远端关节的移植难度相当。卢家灵[12]通过较复杂的3种治疗方法对手指皮肤缺损进行了疗效分析,认为游离皮瓣更加适合手指皮肤的修复。游离皮瓣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3点:(1)待修复组织结构复杂,带蒂皮瓣无法提供足够的神经系统及血运系统支持。(2)临近组织厚度不足,无法为待修复部分提供足量的修补组织。(3)待修复部位关节结构复杂,或者运动自由度较为复杂,带蒂皮瓣固定难。陶匀雅[13]、刘启生[14]、Slime Kate[15]研究了游离皮瓣对不同部位的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对游离皮瓣的其他位置修复作用进行了分析。指腹部分的修复需求完全符合此三点要求,故选择游离皮瓣是指腹修复的最佳选择。而当前医学界对指腹修复的皮瓣位置选择方式不同,本文选择的是游离带指背神经环指尺侧指动脉皮瓣,此皮瓣的主要特点是距离较近,在同一麻醉区,最重要的特点是其神经吻合性较好,可以更好的恢复指腹感觉。
参考文献
[1]张文龙.手部皮支血管链皮瓣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
[2] James single.Anastomosis of nerve repair abdominal defect refers to the vascular ring finger dorsal branch of digital artery flap[J].Journal of Surgery,2010,5(5):13-15.
[3]魏鹏,黄剑,陈宏.带指背神经或(和)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皮肤缺损[J].现代实用医学,2004,10(10):82-83.
[4]袁新文,巨积辉,蒋国栋.微型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2):69-71.
[5]朱克文,陈嵘,黄立明,等.邻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中远节指腹缺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8(8):32-34.
[6]朱金强,沈柏晓,雷云龙,等.不同术式的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J].临床骨科杂志,2009,3(3):72-73.
[7]周佳鑫,沈华军,魏鹏,等.指端缺损修复的治疗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8(15):57-58.
[8]江起庭,冯明生,江志伟,等.同指两叶皮瓣瓦合修复手指远节脱套伤[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7(7):69-70.
[9]黄一雄,张世民.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外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10(10):67-68.
[10]巨积辉,金光哲,魏诚,等.指背神经筋膜蒂逆行皮瓣修复指端部分组织缺损[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8,5(5):28-29.
[11] Alexander Aristotle.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skin flap for the repair of the middle segment of finger refers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bdominal skin defect[J].Journal of Surgery,2012,4(4):56-57.
[12]卢家灵,杨庆达,卢建国,等.3种方法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疗效分析[J].广西医学,2013,11(11):65-66.
[13]陶匀雅,郑纪伟,严国鑫,等.前臂游离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组织缺损的语音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4,11(11):93-94.
[14]刘启生,马玉杰,刘承国,等.腕部浅静脉游离皮瓣修复掌指关节背侧皮肤缺损[J].中国实用医药,2014,7(28):103-104.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5
作者:李彦闯 董杰 陆阳 丁振平 付强 王强 刘学辉
【摘要】 目的 探讨腕部掌侧切割伤修复中一期行腕管切开减少组织粘连的方法。
方法 对35例腕部掌侧切割伤中的屈肌腱154条、伸肌腱21条、动脉31条、神经36条,均早期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并一期行腕管切开。结果 本组35例随访,手指屈曲功能优良率达到81.5%,神经恢复正常,手指血运良好。结论在对腕掌侧损伤的所有组织进行修复中采用一期腕管切开,能有效减少组织粘连的发生。
【关键词】一期腕管切开腕掌侧切割伤
我院自2004年1月~2010年6月对35例腕部掌侧切割伤患者修复中一期行腕管切开减压,有效的减少了组织粘连的发生,临床治疗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4~52岁。刀切割伤23例,玻璃切割伤12例,6例合并腕骨骨折。最小伤口4cm,最长13cm。损伤肌腱者最少3条,最多者17条。正中神经损伤14例,尺神经损伤5例,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损伤8例。桡动脉损伤14例,尺动脉损伤11例,尺桡动脉同时损伤6例。本组35例有6例合并失血性休克。就诊时间分别在伤后0.5~12小时。
手术方法:腕部肌腱损伤均争取一期缝合,采用Bunnell缝合法,Kessler缝合法,津缝合法端-端缝合肌腱,同时行腕管切开减压,即向肌腱断端两侧分别切开1.0cm腕管, 并不完全破坏腕管的连续性,同时可以保证肌腱断端吻合区所受腕管压力较小。在合并神经损伤时在显微镜下对正中神经采用外膜缝合法,对尺神经常常用束束缝合方法,并同时吻合损伤的动脉。术后肌腱损伤需固定4周,4周后功能锻炼,防止肌腱粘连。神经损伤需营养神经,感觉恢复训练,血管损伤需抗凝对症治疗。
结果:本组35例随访,最长达6年,最短4个月。按王澍寰[1]指出的Eatan法(TAM)等评定,本组154条屈肌腱中优107条,占69.5%;良24条,占15.6%;可23条,占15%;优良率为81.5%。神经评定采用韦加宁[2]评定标准,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恢复良好,二点辨别试验在12mm以内。血管修复以后均血运通畅,手指血运良好。手外形及功能良好。
2讨论
在腕部掌侧切割伤修复中,因此处肌腱集中,正中神经与肌腱并行于腕管内,肌腱及神经缝接后,局部肿胀,狭窄的腕管内容易发生组织粘连,以往多采用只修复指深屈肌腱及屈拇长肌腱,切除一段指浅屈肌腱的修复方案,以减少腕管内容积,减少粘连发生。但只修复指深屈肌腱者术后随访均发现有掌指关节微屈及近指间关节过伸畸形,握持力有不同程度减弱症状。
我们采用指深屈肌腱与指深屈肌腱吻合,指浅屈肌腱与指浅屈肌腱吻合,一期行部分腕管切开减压,恢复腕部组织的解剖连续性,同时减轻了腕管内的压力,以利于正中神经的功能恢复。本组35例术后均用石膏外固定4周,去除外固定后早期开展功能锻炼,经随访发现改组患者仅表现掌指关节微屈,无近指间关节过伸畸形,握持力接近正常,手内在肌饱满,较健侧手对比无明显差异,手对掌功能均得到较好恢复。
因此,我们主张在腕部掌侧切割伤修复中同时行腕管切开减压,可以有效减少术后组织
粘连的发生,有利于腕部掌侧切割伤的恢复。
参考文献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腓肠神经;皮瓣;修复外科手术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025
小腿及踝关节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临床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 , 因该区域往往伴有肌腱及骨质的外露 , 往往无法植皮修复 , 且以往各种皮瓣修复效果并不理想。患者较为痛苦 , 且易加重经济负担。本院 2005年 1月 ~2013年 9月采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踝关节软组织缺损 40例, 临床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
1. 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40例, 其中男30例, 女10例, 年龄 22~57岁 , 平均年龄 35岁。软组织缺损部位 :小腿下段18例 , 踝部 22例。均采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皮瓣最大面积为15 cm×11 cm。 1. 2手术方法受区创面首先常规清创处理 , 皮瓣的旋转点位于外踝上方 6~7 cm处, 同时量出此旋转点至受区创面远端的距离 , 作为皮瓣血管蒂的长度 , 并适当延长 2.0 cm左右。避免血管蒂不够长 , 影响皮瓣旋转修复创面 , 然后根据受区的创面大小设计皮瓣。皮瓣的中轴线设计为以外踝与跟腱中点至N窝中点间连线 , 皮瓣面积需要较受区放大 10%左右。需要考虑术后皮瓣肿胀 , 影响静脉回流 , 进而发生皮瓣血循环危象 , 甚至发生皮瓣部分坏死。一般采取逆行分离法 , 这样可以根据术中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具体走行切取皮瓣 , 保证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完全包含于皮瓣 , 确保皮瓣成活。首先切开皮瓣近端 , 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 在深筋膜下仔细分离 , 同时将皮肤与皮下组织、深筋膜间断缝合固定 , 防止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影响皮瓣血供[1, 2]。仔细游离解剖出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 ,确保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完全包含于皮瓣之中 ,然后依次切开皮瓣两侧缘皮肤及皮下组织。边切开边游离皮瓣 ,于皮瓣蒂部切开时 ,确保蒂部留有约
3.0 cm皮下组织及深筋膜 , 并包含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 , 可根据具体情况保留蒂部皮条宽约 1.0 cm, 以利于减张 , 保证皮瓣血供。皮瓣切取后完全游离并掀起 , 注意观察皮瓣血运情况 , 确认皮瓣毛细血管返流良好 , 皮缘渗血活跃。皮瓣创面确切止血 , 旋转皮瓣覆盖修复创面。防止皮瓣蒂部受压及牵拉影响血运 , 一般采用开放性隧道较为安全 , 供区创面需取中厚皮片植皮修复[3]。
2结果
本组皮瓣 40例中 37例完全成活 , 仅 3例远端部分表皮坏死 , 术后经创面换药后完全自行愈合 , 皮瓣成活良好。经随访观察 3~22个月 , 皮瓣外观、质地良好 , 无明显臃肿 , 弹性较好 , 经伤肢功能练习后小腿及踝关节运动功能较好 , 临床效果较满意。 3讨论
经过临床解剖学反复研究发现腓肠神经有其伴行的动、静脉系统 , 且其大量的皮下交通网广泛营养周围皮肤和皮下组织 , 且在外踝上 5~7 cm处与腓动脉形成广泛而稳定的交通支。除此之外 , 腓动脉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交通支及腓动脉交通支之间亦广泛的连接汇合 , 这一解剖学特点保证了小隐静脉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的血供 , 为该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和依据[4, 5]。术中外踝上方 5~7 cm处为该皮瓣的旋转点 , 应避免损伤该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与腓动脉形成的交通支 , 从而保证该皮瓣的血供。术中皮瓣游离时需确保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完全包含于皮瓣中 , 同时保证蒂部宽约 3.0 cm皮下组织及深筋膜 , 并包含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在内 , 并根据具体情况可保留宽约 1.0 cm皮条尤为重要。
手术及术后注意事项:①受区创面清创后 , 需量出此旋转点至受区创面远端的距离 , 作为皮瓣血管蒂的长度 , 并适当延长 2.0 cm左右 , 避免血管蒂不够长 , 影响皮瓣旋转修复创面。皮瓣的中轴线设计为以外踝与跟腱中点至N窝中点间连线 , 旋转点位于外踝上方 6~7 cm处且皮瓣面积需要放大约10%。需要考虑术后皮瓣肿胀 , 影响静脉回流 , 进而发生皮瓣部分坏死发生。一般采取逆行分离法 , 这样可以根据术中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具体走行切取皮瓣 , 保证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完全包含于皮瓣 , 确保皮瓣成活。②皮瓣蒂部切开
时, 确保蒂部留有宽约 3.0 cm皮下组织及深筋膜 ,并包含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在内 ,可根据具体情况可保留蒂部表面宽约 1.0 cm皮条 , 以利于蒂部缝合时减张 , 这样可以通过开
放隧道安全修复创面 , 保证皮瓣蒂部不受压。该皮瓣修复小腿及踝关节软组织缺损一般采用开放性隧道较为安全。因为这样既可以减轻皮瓣蒂部受压 , 防止术后出现静脉静脉回流
障碍又利于皮瓣血运。③术后皮瓣需要密切观察血运情况 , 患肢需卧床 , 抬高患肢 , 术后可出现部分皮瓣肿胀 , 颜色略青紫 , 毛细血管返流略快等现象 , 可以通过抬高患肢 , 向心性按摩皮瓣可以逐步改善 , 必要时拆除部分缝合线减张 , 并不影响皮瓣成活。患肢需要制动 , 避免主、被动吸烟 , 常规三抗治疗。
综上所述 , 小隐静脉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 , 血供可靠 , 临床手术操作简便、实用 , 不影响小腿主要血供 , 保证小腿及足、踝血运 , 且皮瓣成活率高 , 明显减轻术后护理工作量 , 减少了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 故小隐静脉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小腿下段及踝关节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 林松庆 , 张发惠 , 张晓春 . 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移植修复足底软组织皮肤缺损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2005, 28(2):122-124.
[2] 张发惠 , 谢其扬 , 郑和平 , 等 .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应用解剖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 2005, 19(7):501-504.
[3] 战杰 , 姚阳 , 石强 .低旋转点超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 2007, 21(4):35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