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企业并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近期的企业并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近期的企业并购

近期的企业并购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关注目标金融企业的选择,来深入系统地研究并购中的目标企业选择这个理论和实践中的棘手问题,以使主并金融企业能够有效避免并购陷阱,增加并购的成功率。与此同时,通过对目标金融企业的合理和有效的选择,力求降低并购对金融企业带来的风险,以期对我国金融业并购理论和并购实践提供参考。

根据加入WTO组织的承诺,我国将业并购的经验,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现状,克服我国金融业并购中存在的一些非理性动机和非市场化行为,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金融业并购的顺利开展等,将成为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探索的重大现实问题,这也成为本文的选题意图。

金融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并购行为的作用金融企业发展战略(也即成长战略)是金融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企业整体的战略总纲,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指导和控制金融企业的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目的是解决金融企业如何成长和如何发展的问题。用发展战略指导其它战略,用其它战略落实金融企业的发展战略,这是先进金融企业的成功之道。

对于金融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可以采用两条路径(如表1):一是靠金融企业内部资本积累或积聚,实现渐进式的成长;二是实行并借助于公司制度,通过企业并购,迅速壮大资本规模,实现跳跃式发展。

绝大多数金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刚建立时多采取集中战略,增加其主要金融业务的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培育用户对本企业的感情。这时金融企业活动的战略中心是要取得发展,建立起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优势。在执行集中战略时,企业不断地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种,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要,同时,金融企业还要不断扩大经营的地域范围,从当地市场逐步扩大到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

在金融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并购战略在金融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并购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要,并购战略已经成为金融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因为并购战略是金融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方式。

金融企业的并购动因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实体经济市场向世界范围内扩展,从而也促进了以国际并购为主要形式的国际金融业的整合。在世界经济迅速走向自由化、全球化、各国金融当局日益放松管制的背景下,国内外的金融竞争空前激烈。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都比较小、机构网点少,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竞争力,将会进一步有效利用并购手段。因为通过并购可以降低新市场进入成本。一般来说银行业务和新市场的开拓有两条途径一是新设,二是并购。除了创新业务之外,银行一般都不愿意采用新设的办法。因为一方面市场容量有限,作为后成立者很难获得优势,而通过并购则可以快速进入新市场,取代并提高原有银行的地位,还可以利用Iii标公司原有的经验,以降低经营产品的成本,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开展金融创新,突破金融壁垒,拓展经营边界。一般来讲,当一家银行向另一国家扩张时,会遇到来自东道国的严格限制。如果单靠这家银行的努力,这些障碍至少在短期内难以克服,有的甚至不能克服。而通过并购途径,就相对容易得多,有的矛盾甚至迎刃而解。收购一家现存的银行与注册成立一家新银行并聘用新的人员相比,能大幅减少进入新市场和开展新业务的成本,降低发展的风险成本,同时还可获得目标银行在已有领域的技术、信息、客户群落和管理经验,快捷有效地拓展银行的经营边界,跨入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并迅速获得在新进入领域的竞争优势地位。国际上,很多银行(东京三菱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都是通过并购达到突破壁垒、拓展经营边界的目的。

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是描述企业规模变动与成本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是指由于经济组织的规模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效益提高的情况。一般说来,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包括内在济与外在经济两个方面。所谓内在经济是指单个银行由于业务营运规模的扩张,从内部引起收益的增加。比如某个银行在固定营业成本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其经营规模扩大必然相应降低单位资金运营成本,这种节约所带来的效益提高便是内在经济。而外在经济则是指整个银行产业规模扩大而使单个银行得到了良好的人才、信息、资金融通、联行结算等便利服务而引起的收益递增的现象。

金融企业并购目标的选择通过前面的分析,当我们确认需要通过并购来促进金融企业的发展后,我们要做的除了制定一个并购计划,来选择怎样的一个I!I标金融企业作为并购对象,同时还要进行选择目标金融企业的战略环境分析。 (一)指定并购计划

主并购金融企业在明确了自己的并购发展战略后,下一步就是寻找到且能并购到和自己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目标金融企业,主并金融企业需要进行高超的事先并购策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并购计划,其核心是目标金融企业选择,即选什么、如何选以及如何保证选成功等。这既要考虑金融企业自身的实力,又要考虑目标金融企业被并购的可能性,还要进行并购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估算。

(二)目标金融企业的战略环境分析

战略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战略失误将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失甚至灾难,因此,主并金融企业在并购中必须制定正确的目标企业选择战略。发现机会,寻找市场,已成为企业的主要战略。并购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正确选择目标金融企业,一个成功的并购可以使金融企业产生跳跃式发展,而一个失败的并购可以在弹指问使一个大型金融企业灰飞烟灭。主并金融企业为了并购的成功,应从战略高度进行目标金融企业选择决策并加以执行,才能有效地避免并购失误。而要做到对目标金融企业进行正确选择,需要尽可能地对其进行全面考察,然后主并企业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对目标金融企业的战略选择,首先要分析目标企业的内外环境,这可以按照对宏观和产业环境进行分析以及对目标金融企业自身的分析来进行。

(三)目标金融企业的信息搜集与处理

一旦主并金融企业完成了兼并战略评定,下一步就是要搜集被并购金融企业的信息并进行相应处理。搜集信息是金融企业并购工作的起点,它是为金融企业并购准备原始资料、数据等信息素材。能否搜寻到所需要的目标企业的有关信息,对主并金融企业的并购决策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亲身参与金融实践活动,接收到金融信息的第一手资料,也可以通过报纸一类的新闻媒介书刊、文献和各类统计资料、普通商务网络信息的获取、通用网络数据库信息的检索、行业金融网站、并购目标金融企业及其相关利益者的网站,等等。信息的收集数据主要包括,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被并购金融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纵向信息和横向信息等等。信息收集完毕后要将信息素材加工整理成适合各种需要的信息成品。它包括金融信息的鉴别、筛选、审核、编辑等诸环节,是金融信息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都分。

近期的企业并购范文2

一、新时期建筑工程类企业并购与金融支持的联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工程类企业并购市场也在逐步扩大,其面临的并购环境也日益复杂。有效的金融支持无疑是建筑工程类企业实践并购的“强心针”,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的并购行为产生,对于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筑行业的并购行为日趋频繁,并购行为的实践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通过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近5年(2010年~2015年)的时间段内,我国建筑工程领域发生的并购案例已经超过了一百起,占到国家企业并购的比重也日益增加,涉及到的金额也越来越多。在强大的需求下,并购企业必须要通过金融支持,获取到一定的资金,才能够让并购有效的、持续的进行,最终达成企业并购的目标。

其次,建筑工程企业的并购行为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企业内部公司的结构治理,大多数的建筑企业都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内部控制,因此,也需要一定的金融支持提供资金。并购行为作为一种经营活动,其风险无疑是巨大的。通常情况来讲,实践并购的建筑企业往往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但这并不代表企业本身已经具备足够的资本来实践并购,并且能够保证并购的有效经营。为了进一步的分散风险,企业需要更多的可用资金来进行企业结构治理活动,通过优化内部控制,来降低并购行为产生的内部风险。

最后,建筑工程企业并购的多样化发展,需要更为强大的金融支持。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建筑工程企业并购并不局限于行业内的并购,同时还具备有跨行业、跨地区以及跨国并购的现象发生。这些企业的参与将使得并购行为更趋复杂,从而需要强大的金融支持。

二、完善企业并购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想要进一步强大建筑企业的并购的金融支持,并不单纯是金融机构的任务,而应该是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建筑企业本身的多方努力。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政府对于建筑企业并购金融支持体系的主要作用在于对融资环境的营造。从供需关系上来讲,对于建筑企业并购金融支持仅仅只包含了建筑企业与金融机构两个主体,然而从金融市场运营的实际情况来讲,政府政策在其中扮演者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政策方面来看,国务院了《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推动企业重组,而《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等法规文件则为公司并购行为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条文。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金融支持企业并购有着政策导向日趋明确、对并购行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并购资本市场日趋成熟等方面发展趋势,但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现行的政策体系仍旧对于建筑企业并购金融支持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金融支持的门槛较高,许多企业的资质难以达成。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为建筑企业的并购行为提供更多的机遇。一方面,国家不仅需要从宏观政策上去调控建筑工程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例如并购行为中资本市场政策、银行信贷政策的优化,提升政策实施的实践性和对应性,另一方面,还应该从微观发展来对建筑工程行业内的企业并购进行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政策,例如对于建筑行业内的科学战略发展和传统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区分性的金融支持政策。同时还应该针对并购金融政策而对相应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进行整改来进行多角度的配合,切实提升金融支持政策的可行性。

(二)创新金融市场,壮大金融支持组织

首先,国家要有选择的发展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投资银行投资集团,通过制定发展规划,给予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培育发展这些专业化的企业,提高其整体竞争力,并帮助这些企业走出国门,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利用当前我国并购活动活跃的机会发展壮大自己,从而为并购市场的长期繁荣提供更好的基础。其次,要努力培育一些区域性的投资银行和投资集团,要根据我国市场的特征,培育发展一批区域性的龙头企业,从而为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并购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金融创新和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

金融创新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是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体系的两个主要内容。金融创新需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三板市场发展机遇,帮助具有一定的资质的企业进入到资本市场中,特别是对于建筑行业中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通过培植这一类型的企业上市,促进企业的自由资本价值的充分发挥。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应该多角度的参与到建筑企业的并购行为中来,如鼓励以银团的形式参与并购,帮助企业制定科学可行的并购方案,鼓励国内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参与海外并购等。

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则需要进一步的实现建筑企业并购金融支持渠道的多元化,并且进一步的拓宽风险资本退出渠道,形成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继而分散建筑企业并购的风险,提升并购行为的可行性。

近期的企业并购范文3

关键词:现金并购 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

一、现金并购的资金来源及筹资方式

现金并购融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现金并购融资按资金的来源不同一般可分为两大类融资方式,即内源融资方式和外源融资方式。内源融资是指从企业内部开辟资金来源,筹措所需资金。但由于并购活动所需的资金数额往往是非常巨大的,而企业内部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利用并购企业的营运资金流进行融资对于并购企业而言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一般不作为企业并购融资的主要方式。

现金并购中应用较多的融资方式是外源融资,指企业从外边有开辟资金来源,向企业以外的经济主体筹措资金。外源融资作为企业筹集资金的一条重要渠道,对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增加资本的收益具有直接作用。

二、不同融资方式的风险分析

1.债务性融资风险。采取债务性融资的企业,可能出现不能按时支付利息、到期不能归还本金的风险。另外负债具有财务杠杆的作用,当投资报酬率高于利率时,就能提高股东的收益。反之,就会降低股东收益,甚至危及股东资本,因此债务性融资还包括使普通股收益变动的风险。债务性融资因必须按时还本付息,刚性很强,筹资风险最大。

2.普通股融资风险。权益性融资不存在还本付息,故无财务风险。但筹资使用不当,会降低普通股收益,因此存在使股东收益变动的风险。如果完全使用股票进行交易,主要会涉及两个因素。首先是由于股权数额的增加,交易期间可能会引起股东每股盈余被稀释。第二个因素是使用股票交易可能使投资者认为是并购企业的股票价格高于其价值的信号。这两种可能就能解释为什么使用股票融资不如使用债务融资的交易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股票价值更为有利。

3.优先股融资风险。优先股股东对公司的资产与盈余拥有优先于普通股股东受偿的权利,并取得固定的股息,具有债券者的特征。在正常经营的环境下,运用优先股筹集长期资金来源不会构成企业的财务风险,而避免财务风险的代价则表现为有限股的股息要在税后利润中支付,从而失去所得税的抵减效应。

三、中国现金并购中融资风险问题的防范措施

1.制定正确的融资决策

要制定正确的融资决策,必须考虑到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和融资后的资本结构的变动,—方面尽量利用债务资本的财务杠杆利益,另—方面又要尽量避免债务资本带来的财务风险。

(1)债务融资方式。采用债务融资方式,很可能导致企业权益负债率过高,使权益资本的风险增大,从而可能会对股票的价格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使得并购企业希望是用债务融资避免股权价值稀释的愿望相违背。因此,在利用债务融资方式时,并购融资企业应当特别重视在杠杆利益发挥与负债比率升高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2)权益融资方式。采用权益性融资方式,由于股权数额的增加,将有可能会导致股权价值被稀释。影响这种情况发生与否的因素主要在于支付给被并购企业股票的数量与这部分股票能为合并后企业增加的盈利的价值比较。另一方面,权益融资中除了要关注EPS与市盈率等指标的影响以外,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企业控制权的分散程度的影响,必须合理设定一个可以放弃的股权数额的限额,以避免控制权又落入他人之手的风险。

2.拓展融资渠道,保证融资结构合理化

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应视野开阔,积极开拓不同的融资渠道,通过将不同的融资渠道相结合,做到内外兼顾,以确保目标企业一经评估确定,即可实施并购行为,顺利推进重组和整合。政府有关部门也要致力于研究如何丰富企业的融资渠道,如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各类投资银行、并购基金等。

(1)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融资结构既包括企业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包括债务资本中的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比例关系等。优化融资结构必须是在融资方式选择的基础上,将融资风险与成本综合考虑。

(2)以优先债务、从属债务和股权部分形成的倒三角图形可以扼要地说明融资的结构安排。在倒三角的并购融资安排中,最上层为优先债务,第二层为从属债务,最后是优先股和普通股。对于企业来说融资成本由上到下越来越高,而风险由下到上越来越大。因此,不同融资方式所占的比重也是由上到下逐渐减少。这样的结构安排,对于整个并购融资项目而言是比较稳健的,使得资金成本尽量减少,融资风险得到合理的控制。合理确定融资结构还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遵循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既要将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筹资成本进行比较,也要对三者分别分析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二是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在这个前提下,再对债务资本组成及其期限结构进行分析,将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入和偿付债务等流出按期限组合匹配,找出企业未来资金的流动性薄弱点,然后对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期限、数额结构进行调整。

3.合理规划并购融资的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一般指企业筹集和使用长期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它包括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两部分。融资决策与资本结构管理是实现并购融资优化的重要一环。因此,在确定完融资类型后,企业应进一步根据金融市场变化趋势,运用金融工程技术,通过融资方案专业设计,不断降低融资成本。

4.借鉴杠杆收购融资

尽管杠杆收购具有高风险性,但伴随而来的也是其具有高收益性。它的强势财务杠杆效应,能带来极高的股权回报率,使之成为一种颇为有效的融资方式。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状况的限制,杠杆收购在我国还不具备条件。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并购融资方式还很有限,债务融资仍是主要的方式之一,许多并购融资活动中债务比例都比较高,因此,借鉴杠杆收购融资的经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辉.股权分置条件下的并购动机与绩效变化之关系.现代财经,2006,(5).

[2]张琰,崔瑛.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规避探析.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5).

[3]黄丽萍.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分析.财会通讯,2006,(5).

近期的企业并购范文4

【关键词】 行为公司金融; 企业并购; 管理层过度自信; 股票市场估值

一、引言

传统公司金融理论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借助的基本观点有:市场是有效的,公司管理者和市场投资者是理性、信息充分、追求效用函数最大化和风险回避的,能获得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并作出无偏估计,实现最优化决策。然而,这些基本假设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满足的。行为金融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因素会对传统公司金融理论的假设造成影响,具体表现在:心理偏差使管理者很难完全理性地作出决策,证券的风险溢价并不完全取决于β系数,并且股票的市场价格通常会偏离它的内在价值。

在公司资本配置的过程中,市场投资者和公司管理者是影响公司决策的两大行为主体,他们的理性与非理性对公司的资本配置有不同影响。行为公司金融理论框架下的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研究主要关注的正是这两种非理性对公司资本配置行为的影响:一是强调投资者非理性,将投资决策看作是公司管理者对于资本市场错误定价的理性反应;二是强调管理者非理性,研究管理决策偏差对公司行为的影响。这样就形成了两条不同的研究主线,从行为公司金融的角度研究公司的并购问题也沿着这两个方向展开。

二、过度自信与公司并购

(一)过度自信的特征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证研究发现,人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往往倾向于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机遇和外部力量的作用。在管理学领域,先前的多项研究证实了管理者过度自信现象的存在,且其过度自信的程度普遍高于一般大众。Cooper等(1988)和Landier等(2009)分别通过对美国企业家和法国企业家进行调查,发现企业家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Gervais et al(2003)认为由于选择性偏差的存在,管理者可能比普通员工更容易过度自信,因为过度自信的员工更可能成为未来的管理者。这些研究发现为本文所要回顾的研究主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理论研究

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是从理论研究开始的,Roll(1986)在他开创性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管理者“自以为是”(Hubris)假说,以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为依据,提出了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兼并报价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过度自信的存在,管理者会过于重视自己的主观判断而轻视已披露信息揭示的客观情况,对凭借个人努力取得成功过度乐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低效率并购与管理层过度自信有关。

Ulrike Malmendier和Geoffrey Tate(2004)认为在公司并购活动中,公司管理者也经常存在过度自信倾向,从而提出了公司高管过度自信推动公司并购的理论模型和检验方法。通过该模型可以推断:一是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有可能实施价值毁损的并购决策;二是当管理者拥有丰富的可动用内部资源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可能实施外部并购行为;三是资本市场对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实施的并购行为会作出消极反应。

Xia等(2006)基于实物期权理论,建立了一个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动态并购模型。通过该模型证明:一是管理者适度自信对并购绩效有正向的影响,过度自信对并购绩效有负向的影响;二是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绩效的影响与并购企业的规模和产品竞争程度有关。

(三)管理层过度自信与公司并购:实证研究

在公司并购决策中,管理层是否存在过度自信的特征,过度自信如何影响并购质量,国外作了大量实证研究。Malmendier and Tate(2005)以管理者股票期权组合的集中程度作为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并购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Roll的观点,同时还发现内部资源丰富的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倾向更为明显。Brown和Sarma(2006)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并购决策的关系,发现管理者越过度自信,越易实施并购行为,特别是多元化的并购决策;同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发起的并购带来的回报要低于非过度自信管理者。Malmendier and Tate(2008)以管理者过分集中自己的经理股票期权投资组合的程度以及主流媒体对他们的评价作为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研究了管理层过度自信和公司并购的关系,结果表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高估他们创造收益的能力,导致对目标公司支付过高的溢价和从事价值毁损的并购;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越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并购的相关性越强;与理性的管理者相比,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发起的并购会引起更强烈的市场负反应。

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研究较少,大部分都是实证检验。郝颖等(2005)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过度自信的表现及其与企业投资决策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四分之一的高级管理人员具有过度自信的行为特征;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安排和治理结构下,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在公司投资决策中更有可能引发配置效率低下的过度投资行为。谢海东(2006)基于过度自信理论,通过建立模型对管理层过度自信如何影响公司并购过程和并购效率进行分析表明,管理层过度自信可部分地解释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事件的频发以及并购效率低下的现象。吴世农等(2007)构建一个数学模型来说明并购公司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行为和学习行为对连续并购绩效变化的影响。

吴世农等(2008)设计了一套用于检验管理层过度自信和学习行为对连续并购绩效影响的实证方法,并用我国上市公司连续并购事件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当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具有学习能力时,管理者的过度自信效应和学习效应共同决定连续并购绩效的变化。李善民,陈文婷(2009)从管理者行为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公司治理机制的特征,并考虑我国股权分置改革这一特殊制度影响因素,研究了管理层过度自信对并购决策、并购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司治理水平与公司并购决策存在负相关关系,而管理层过度自信对并购决策有正向的影响,内部资源丰富的企业更倾向于实施并购决策;管理层过度自信与并购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股权分置改革是否实现与并购决策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雷辉,吴婵(2010)研究表明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上市公司并购行为显著正相关,管理层过度自信是导致并购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董事会独立性的增强不能削弱管理层过度自信对并购的影响。史永东,朱广印(2010)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是企业并购决策的重要动因,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实施的并购决策比非过度自信企业高20%左右,内部治理结构和企业的并购行为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唐蓓(2010)的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并购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与管理层过度自信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公司并购决策行为同时受自由现金流量和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双重影响。

三、股票市场估值与公司并购

在资本市场普遍存在投资者的非理时,这种非理性的一致行动有可能导致公司股票价格被高估或低估,股票的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从而影响公司管理层的资本配置行为,在股票价格被高估的条件下,利用被高估了的股票去并购目标公司。

Rhodes-Kropf等(2000)提出了股票市场驱动并购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模型,通过对该模型进行分析指出,当整个股票市场被高估时,收购行为更可能发生;主并方支付溢价越高、协同效应越大时,并购更可能发生。Shleifer和Vishny,R.W.(2001)提出了股票市场误定价驱动并购的理论模型。模型解释了股票价值被高估的公司为何倾向于使用股票作为支付手段收购低估的目标公司及并购浪潮的产生。

根据这一理论,实证表明与股市萧条时相比,股市处于上升期时发生更多的并购活动。Jovanovic和Rousseau(2002)检验了并购活动中目标公司和并购公司的托宾Q值,发现托宾Q值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采用股票作为并购支付方式,实际上这也是股票市场价值驱动并购的另一种解释。James S.Ang和Yingmei Cheng(2003)采用并购前B/p(账面市值比)和V/p(其中V表示通过留存收益计算的公司价值),两个比率指标作为股票市场误定价的衡量指标,对公司并购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股票价值被高估的公司更有可能成为主并方,主动并购公司的股价越被高估越有可能采用股票作为并购支付方式;他们还检验了市场对公司并购的反应,在并购活动导致市场利好得到调整后,对目标公司股东的收益是负的,证明了目标公司股东存在短视行为。Imen Tebourbi(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公司、收购公司以及整个市场的错误定价影响了并购的数量、支付方式及支付的溢价率,与股票市场驱动并购的理论一致。Goel and Thakor (2005)也认为与在熊市进行的并购相比,在牛市的并购产生更小的协同效应,因此,并购的质量更低。Bouwman, Fuller, & Nain(2009)通过实证发现在股市萧条时期发生的并购与股市上升时期发生的并购质量显著不同。

国内的研究主要有佟家栋等(2007)应用剩余收益模型对美国近二十年企业并购活动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国际企业并购活动的时机、并购方式和支付方式,与资本市场上股票定价之间具有高度的依存关系。当股市处于牛市时,上市公司倾向于采用换股的支付方式来收购企业,收购活动的数量和金额会有提高。张戈,王美今(2007)针对我国股票市场特殊的市场环境、制度背景提出可检验假设,验证了股票错误定价对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市场反转时期迎合机制起着主导作用。这与国外研究出发点不同,我国上市公司更多地出于操纵的目的迎合投资者的强烈情绪进行实际投资。毕婧(2008)研究发现公司市场账面价值比对公司并购活动有显著影响,目标公司市场价值偏离其基本价值的程度显著低于并购公司。

四、评价与展望

从上述文献可以发现,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的角度研究公司并购的并购决策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了研究,一是从投资者的非理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产生了影响,从而导致股票价格的误定价,部分公司管理者充分利用公司股票价格对股票价值的偏离,发动了公司并购活动;二是部分公司管理者受自身过度自信心理特质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本公司价值和目标公司价值的估价,以及对公司并购带来的收益作了过高的估计,于是采取了扩张式的并购行动。在早期的研究中检验了管理层过度自信和证券市场股市估值分别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但对他们的交互作用效应却鲜有研究。Baker,Ruback,Wurgler(2007)认为非理性的管理层和非理性的投资者对公司的决策行为可能存在交互影响。Rosen(2006)认为在牛市期间,管理者也许受到证券投资者过度自信的情绪感染而变得过度自信。管理者可能高估并购的潜在协同效应,很可能对并购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当过度自信的并购者在萧条的市场中进行一场收购时,他们不能发现隐藏的问题,从而支付过高的价格。

【参考文献】

[1] Roll, R. (1986). 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 Journal of Business, 59:197-216.

[2] Ulrike,Malmendier. Geoffrey,Tate.Who makes acquisitions?

CEOoverconfidence and the market's reaction. Working Paper 2004:58.

[3] XIA X, PAN H. 2006. The dynamics of corporate takeovers based on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J].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10: 378 - 386.

[4] Brown, Rayna and Neal Sarma , 2006 ,“CEO Overconfidence, CEO Dominance and Corporate Acquisitions”, Working Paper.

[5] Malmendier, U., & Tate, G.(2008).Who makes acquisitions?CEO overconfidence and market's reac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89.

[6] 郝颖,刘星,林朝南.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5).

[7] 谢海东.基于过度自信理论的公司购并行为分析[J].现代财经,2006(10).

[8] 吴世农,吴超鹏,郑方镳.管理者行为与连续并购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7).

[9] 李善民,陈文婷.并购决策中管理者过度自信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C].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288―298.

[10] 雷辉,吴婵.董事会治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决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4).

[11] 史永东,朱广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行为的实证研究[J].金融评论,2010(2).

[12] 唐蓓.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5).

[13] Shleifer, A., & Vishny, R. W. (2001). Stock market driven acquisi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70, 295-311.

[14] Goel, A., and A. V. Thakor. 2005. Envy and Merger Waves. Working Paper, DePaul University and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15] Bouwman, C., Fuller, K., & Nain, A. (2009). Market valuation and acquisition quality:Empirical evidenc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2, 633-679.

近期的企业并购范文5

【关键词】金融危机 跨国并购 机遇

一、引言

2011年,中国企业共完成110起海外并购交易,同比增长93.0%;2012年112起,2013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99起,而金额同比上涨29.1%达到384.95亿美元较2012年的991起增长24.3%,可见海外并购交易规模总体呈现增长趋势。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

第一,进入被并购企业所占市场。“中国制造”以其物美价廉的竞争优势,大量的进入国际市场,而面对汹涌而来的中国商品,外国政府频繁动用多手段限制中国产品进入当地市场,而随着并购浪潮的兴起,选择跨国并购当地企业成为最快捷、最方便取得资源尤其是市场资源的方法。例如烟台万华收购匈牙利博苏化学公司,成功的进入了欧洲市场和拥有了维护现有欧洲客户的前沿平台。

第二,获得先进技术、设备、人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仅仅靠购买先先进技术产品是不够,企业应该要拥有自己的研发创新团队,而通过并购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便捷方式。

第三、获取重要、稀缺能源和资源。能源与资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成国家安全问题,在能源和资源领域的并购对我国这样一个资源消耗大,储量少,资源进口定价权缺乏的国家来说长期以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此次金融危机造成资源、能源产品的需求下降,相关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这为我国企业到国外以较低价格并购一些资源类企业提供难得的机遇。

三、目前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面临的机遇

国内环境。中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了许多的支持和鼓励。主要表现在:一是为企业的海外并购提政策支持,在中国“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中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对外投资政策。如2004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取消了政府境外投资的审批权,取而代之的是核准权,在程序上使得核准过程更为便捷;另外还有国有股份制银行为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了资金和信贷支持。如2008年12月9日,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提供并购贷款业务。

国际环境。金融危机导致一些欧美企业残喘在倒闭边缘,流动性短缺,公司市值和股票价格普遍被低估,为了防止资金链断裂,争取企业的生存,这些企业可能进行过股权转让,此时对这些企业开展海外并购能够节约并购成本;从这些企业所在的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和就业方面的压力让政府对待外来并购更加开放,壁垒较少,这为我国缺乏资源以及缺乏先进技术的企业创造了一个低成本并购的好时机。另一方面,伴随欧美各国企业的破产倒闭,欧美各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方面人才大量失业,这是中国企业吸引大量紧缺人才的绝佳时机。

四、从失败并购案中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发展的建议

2004年10月28日,上汽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此次收购,上汽的本意是借此迅速提升技术,利用双龙的品牌和研发实力。但并购之后主要出现了三个问题:首先,对并购的收益估计过高,双龙汽车虽然拥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在技术和研发上较好,但缺少市场;其次,上汽在收购双龙之前对自身的管理能力认识不足;另外从文化整合角度来看,韩国商业文化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其强大的工会。工会的强大来源于韩国的为民族不惜流血牺牲民族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警惕性。这种背景下,由于上汽没有合理的估计并购后的价值以及在文化整合方面不力,导致收购以失败告终。由此,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注意:

并购前。注意自身检查。合理评估自身实力,不能盲目开展并购;建立清晰的战略,明确并购所需。不要对任何机会都动心,机会随时都有,但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可能成功的;熟悉并购规则,严格缜密调研。对隐性的债务和原企业重大决策等做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找出潜在的隐患,明确划定所并购资产的类型;释放善意。对任何被并购的企业而言,得到并购方善意的承诺无疑是一件建立良好印象并容易接受的事情;设定并购模式。使得各方利益得到兼顾。

并购后。整合方向。应该在公司的愿景、如何创造价值、组织变革和整合的目的以及实现目标的关键计划等方面,得到全体管理层的认可。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获取价值。确定并获取合适的短期、中期协同效应,为创造利润实现协同。执行管理、平稳过渡。确定平稳实现变革的方法。注重文化整合。著名的“七七定律”就曾指出,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而其中70%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企业应当采用系统的方法来有效地管理跨文化整合的挑战,通过寻找共同点的方式营造富有效率的软环境。

五、总结

跨国并购是一条发展的捷径。1+1>2的梦想,让无数企业前赴后继,尽管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面临着众多来自国内外的跨国并购机遇,成功的跨国并购确实能够为企业打开国外市场,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以加强自身竞争力,但是盲目的从事跨国并购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不容小觑,从近年的清科研究中心的中国企业并购市场报告来看,海外并购虽然案例数目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几乎每笔案例所涉金额都比较大,因此跨国并购不能盲目开展,企业要结合自身的需要,而且要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专业评估之后,再组织专业的并购团队开展并购活动。在并购后期的整合过程也是并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杜啸尘,张艳.金融危机视角下中国金融企业跨国并购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

[2]邓沛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研究[D].河北大学, 2009.

近期的企业并购范文6

中图分类号:F275;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4-0042-05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method of value evalu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complete market, approximate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positive analysis of a strategic M&A case of a photovoltaic enterprise, results find that, firstly, compare to the traditional real options method, this method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assessment. Secondly, it can not be ignored that the impact of earnings volatility of the project assets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 Thirdly, the traditional real options method overestimate value of the target enterprise, and caused the loss of M&A companies.

Key words:strategic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value evaluation; real options; approximate evaluation method

引言

并?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运营方式是企业进行资产增值的常见投资行为。根据动机可将并购分为战略并购和财务并购,其中战略并购是指企业出于自身发展需要而采取的决策行为。企业采取战略并购措施的主要目的包括:提高盈利水平、减少企业面对的不确定性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1]。Mckinsey和Companv指出由于目标企业价值不能被合理评估或并购后对目标企业管理不善而导致企业不能继续增值,实际中的大部分战略并购往往不会成功[2]。因而,合理的评估目标企业价值是并购成功的关键[3]。虽然基于传统实物期权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合理评估战略并购中的目标企业价值。然而,在现实中,关于目标企业的全部信息较难获得,这就为应用传统实物期权方法带来了阻力。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下的战略并购中的目标企业价值近似评估模型,为避免目标企业价值被高估或者低估提供更符合实际的决策参考。另外,本文的关注点在于战略并购,以下简称并购。

国内外对实物期权模型在并购中的价值评估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其方法主要基于传统或者修正后的金融期权模型。Elmar 等人应用博弈论和金融期权分析方法研究了企业并购中的额外对价问题,指出最优价值变化是一个由不确定性决定的动态过程[4]。刘焰和俞力峰等人根据并购的自身特点,调整了B-S-M金融期权模型中的有关变量并将其应用到成长性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案例中[5]。赵敏和唐元虎等人构建了高科技企业并购中的实物期权价值评估模型,指出目标企业价值等于并购中的机会价值和并购前的目标企业的期权价值之和[6]。Sean和Jeff应用增长期权模型研究了高科技企业的并购风险,指出具有高增长期权的企业不会成为被并购的对象[7]。候汉坡和邱菀华给出了并购中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实物期权模型[8]。王竞达和瞿卫菁以我国 2010年和 2011年创业板公司并购价值评估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整体评

估和交易定价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提出应综合运用各种评估方法对不同行业的目标企业进行评估[9]。于研在阐述了国内外跨国并购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和战略决策方法,同时指出可将企业面临的新一轮的投资机会视为一个隐蔽的实物期权[10],进而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指导。综上所述,研究者大都从完全信息下的模型出发,忽略了不完全信息对并购价值评估的影响,且这些评估方法隐含的重要假设(假设信息在理想状态下传递,期权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交易以及市场是完全竞争状态等)在当前公开的市场上几乎无法实现[1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实物期权及其标的资产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而交易场所是否存在决定了信息的传递方式[12]。实物市场的信息对并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并购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消费型决策行为,特别需要信息的支撑[13]。基于以上理由,Neftic应用概率分布将影响资产价值的信息分为“普通信息”和“突发信息”,并指出目标企业价值同时受到这两种概率事件的影响[14]。显然,事件大小及其发生概率等信息的传递过程和假设受到市场完全性约束。因此,直接利用完全市场条件下的实物期权模型不能正确地评估目标企业价值,甚至会造成严重错误,从而影响投资效果,最终会导致并购企业的破产[15]。正如 Klaus和Xinfeng 研究所揭示的,完全市场假设会影响资产价格随机变动过程[16-20],这是评估结果是否切合实际的关键所在。

针对非完全市场条件下的资产定价理论,国内外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价值评估模型,大致可分为:修正后的传统期权模型、ε-套利评估模型、区间评估模型和不可交易资产价值评估模型[21]。其中修正后的传统期权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市场信息和投资者的理性程度放宽传统期权模型的参数假设[22-24];ε-套利评估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对于任意期权,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能构造一个资产组合满足资产组合的价值与期权价值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ε,那么该资产组合就是一个ε-不完全复制策略且该复制策略与标的资产初期的价格向量的内积就是期权的价格;区间评估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无套利定价原理基础上,且认为由于完全复制策略不存在于非完全市场内,期权价格应该在某个区间内,该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分别为买方和卖方的无套利定价的期权价值;不可交易资产价值评估模型的基本思想是由于不可交易资产不能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因此传统的期权定价模型的风险中性假设条件不符合实际情况。期权价格由资产的未来收益的现金流的现值决定且将投资人对标的资产的期望收益引入传统期权模型有助于合理定价。分析以上模型后发现存在两方面缺陷:①没有明确给出非完全市场下的信息传递方式。信息的传递方式是否合理决定着资产价值评估的准确性[25]。②将投资者的期望收益纳入资产价值衡量中具有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虽然将投资者主观认识纳入到价值评估中更能贴近实际,但在公开市场上的投资者期望差异较大且具有相互影响的效应(如羊群效应)[26]。另外,将整个市场上的投资者的期望收益进行分类和量化更是非常困难。

分析以上文献后发现,当前研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① 非完全市场上的不可交易资产的价格信息按照怎样的方式进行传递;②战略并购中的目标企业价值应该怎样衡量。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战略并购中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近似评估法。首先,针对非完全市场条件下的并购中的目标企业价值信息变化特征,应用实物期权近似评估法构建了非完全市场条件下的评估模型;其次,将待定价的标的资产与某种相关商品的价格联系起来,并将其作为指定标的资产的“孪生资产”(这里的“孪生资产”是指市场中与该实物期权标的资产最为相关的可交易资产),进而解决了传统评估方法遇到的以上两个问题,使评估结果更切合实际。

1 近似评估模型的建立

非完全市场下的企业并购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常见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政府,特别是各级政府对企业并购的介入。各级地方政府凭借对当地企业具有经营、人事管理和税收等方面的责任,并用其政治资源、信用担保、获取信息量和信息质量的优势对并购企业进行行政协调[27]。从而导致了非完全市场下的企业并购有别于金融市场的价值评估,该差异主要表现在目标企业属于成长型企业(否则将会倒闭,没有被政府担保和并购的价值)、并购双方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对称、并购后的收益难以确定、并购企业并没有完全丧失自主权以及信息不是按照平滑方式到来等。

1.1 模型的基本假设

为了使评估结果更贴近实际,根据并购特征现做如下假设:

①目标企业属于成长型企业,资产价格St为一个在滤波Ft下适应的右连续下鞅,这里Ft表示企业能连续获得的一簇信息集合。

②?m然并购后的收益不确定,但资产价格不会无限增长,即对任何0≤t≤T(这里T表示投资有效期),资产价格的期望满足E(St)

③企业难以获得目标企业未来发展的全部准确信息且并购双方拥有的信息质量和准确程度不同,因而市场存在套利机会。

④虽然市场为非完全的,但企业可通过付出成本、学习、咨询等途径进一步搜集信息,进而新的市场信息不断被并购双方所掌握。因而,根据多布分解定理[28],可将St分解为下列形式:

2 实证研究

2012年欧美国家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使得我国光伏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对此我国政府宣布将开始大举整合中国太阳能产业,大力鼓励中国大型光伏板制造商进行并购并大量减少提供给这些企业的补贴。下面以我国某光伏企业并购案例展开并购中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实证研究。

某光伏企业为了进入某一领域,对拥有某一专利权的目标企业进行战略并购。通过对目标企业的调查发现:该投资的投资有效期为T=6(年),无风险利率r=8%,公开市场上的“孪生资产”单价为1320元,资产收益波动率σ为30%,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20%。预计6年后残值为1819万元。分析后认为若并购成功,该光伏企业拥有在三年期内灵活投资的权利并使企业价值增加。最终认为,该并购成功后不再对目标企业进行再投资或在第三年末投资1000万元行使专利权。在这两种情形下的预计现金流量如表1所示。

由近似评估方法和传统实物期权法的比较可见,除项目资产收益波动率以外的其他参数都较容易确定。另外,由于项目资产收益波动率的存在,项目机会价值的存在才有意义,即对项目的机会价值评估才成为可实现的目标。因此,有必要比较不同波动率下的两种评估方法(传统评估法和近似定价法)的差异,该趋势见图1。

图1表明,当项目资产收益波动率增大时,这两种方法下的项目机会价值都增大;传统实物期权法对项目机会的评估值始终大于近似定价法的评估值;存在鞅测度时的项目机会评估价值大于不存在鞅测度时的项目机会评估值。该结论说明项目资产收益波动率对项目机会价值的评估结果产生的影响不能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