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范文1

[关键词] 诚信 企业文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最基础的、最核心的竞争力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调查发现,“1983年初名列财富杂志‘500强’排行榜的公司,有三分之一已经销声匿迹。也即大型企业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年,约为人类寿命的一半。”一般来说,企业能否持续地发展,取决于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1997年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等所做的《展望2010年》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全球67%的公司是基于核心竞争力来推动竞争优势的,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85%。

那么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特定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及技能的组合。这种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独有的,能给顾客提供附加价值。“核心竞争力强调的是企业具有的‘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面对竞争的能力,它并不一定是目前企业中获利最多的部分,但它是企业中最有发展潜力,最具有未来获利能力的部分。”

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即企业特有的技术诀窍与技能状况,包括技术理解和学习能力。

(2)管理体系,即正式或非正式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包括合理的激励机制、内部培养计划以及管理方式等。

(3)技术体系,即有形的技术系统和无形资产的技术知识系统。

(4)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在这四个方面中企业文化是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2.企业文化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们令人注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它们位列500强而闻名于世的根本原因。IBM公司总裁沃森说过,就企业相关经营业绩来说,企业的经营思想,企业精神和企业目标远比技术资源、企业结构、发明创造及随即决策重要得多。约翰・科特说:“只要你是成功者,你就会有一种企业文化,不管你是否想要。而没有企业文化的,只能是那些长期以来不断失败、且预兆着失败的公司。”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说过:“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

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按照目前理论界的共识,它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以知识能力为基础,以事业理想为共同追求,以职业道德、相关法令、政策制度为导向,这样的一套全体领导者和职工都认同和遵循的理论系统。“全面领悟,切实塑造企业文化,对于今日的工商界已刻不容缓,时不待我。”

企业文化之所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因为:

(1)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不单纯是规模与价格的竞争,根本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看谁能赢得持续的领先优势。企业文化的核心层――企业价值观,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并且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被所有员工所认同,深植在每位员工的心里。正是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和每位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身体力行,凝聚成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竞争优势。

(2)一个强大的企业不一定有很深厚的文化,只有当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内心,形成企业内部的伦理和大多数员工的共同的观念,员工才能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能为了共同的愿望、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理想追求,而减少不必要的摩檫,取消毫无意义的内耗,同心同德,全心全意,共创未来。同时,在这种文化氛围里,员工和领导者都有明确的工作责任、清晰的业绩评估制度,以及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才能。

(3)随着市场的日趋繁荣,社会已开始由经济型社会向文化型社会过渡,社会文化正渗透进生活的各个领域。消费者已不单纯消费产品和服务,而是在消费过程中更多地强调一种文化。产品已由过去那种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物体上升为一个充满人性化的载体。企业的文化力将成为未来企业的第一竞争力。

二、诚信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跨国公司竞争力》课题组在研究世界500强时发现:它们树立的企业核心理念几乎很少与商业利润有关。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沙因说过:“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但是,诚信作为核心价值观是万古长存的,它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1.对企业进行诚信管理,可以为企业赢得忠诚的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凝聚力,这个企业必然处于精神涣散、飘浮不定的状态,这样的企业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前途。因此,培育以诚信为核心价值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进行诚信管理,对企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对顾客进行诚信经营,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

缺乏以诚信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对产品品种、质量等问题未引起充分重视,势必缺乏竞争力。企业通过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外部形象,从而使顾客信任自己,产生品牌忠诚,以至于谈起某个品牌,就自然想到了生产这个品牌的企业,从信任企业到信任企业的品牌和产品,再到忠诚地购买企业产品,这样,有众多这样的忠诚顾客的企业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赢得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赢得利润,更赢得竞争优势。

3.诚信是建立伙伴关系,寻求合作的基础

近年来,出现大量的外部因素促进了企业之间伙伴关系的增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必将日益激烈,市场将进一步细化,协作的重要性必将更趋凸现出来,而且协作的范围也必将日益扩大,协作关系必将更加复杂。“只有建立伙伴关系,企业才能获得竞争优势的新源泉。”而合作关系是发生在具有不同自身利益和目标追求的复杂的个体之间,所以只有以诚信为核心价值的企业才能获得其他企业的青睐,从而建立伙伴关系,才能与伙伴企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才能有效地改善企业自身与伙伴之间的关系,超越传统的商业关系,进而达成更为紧密更为恒久的关系,实现双赢并获得更大发展。

三、加强诚信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企业要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努力塑造诚信形象

每一个试图在市场中长期发展的企业都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理念,提高企业信誉,降低企业与其它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首先,企业主要经营者应率先垂范,确立牢固的诚信观念且身体力行。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一方面,要鼓励员工刻苦学习,精通业务技能,以保证企业以优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取信于民。另一方面,建立诚信经营的奖惩机制,对在经营中以诚信为本取得成绩的员工给予奖励。再次,企业要通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将企业的诚信文化向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传播。将企业的诚信文化展现给社会,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度。

2.努力打造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具有权威性的、规范性的、覆盖所有企业的社会诚信体系

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要加大对企业诚信经营的监管和指导力度;对企业的失信行为要及时查处;要严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使失信行为昭之于众;要加大舆论宣传,弘扬诚信经营精神,鼓励诚信经营行为;加快电子网络的建设,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查询网络系统,将诚信缺失者定期公布,便于企业和个人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

3.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推动企业诚信建设

当前,我国之所以企业诚信缺失现象严重,除了政府和企业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以外,从也有市场调节功能本身的原因,此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三条:政府要强化和完善宏观调控;企业要自觉地讲诚信、重商德,夯实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加强改革力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待市场经济实践,敢于发现新问题,善于解决新问题,完善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

4.完善现行法律规范,加大失信成本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制经济。诚信文化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律规范的施行,要把诚信变成一种法律约束。国家在完善法律法规时,一方面要突出保护诚信企业的权益,坚持债权人主导的法律原则;二是要加大失信成本,使失信成本远高于失信收益,让失信者得不偿失,不敢冒失信之风险;三是要保证司法的公正性与执行的速度。达到使失信者寸步难行,而守信者畅行天下的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2]李 亚:民营企业发展战略[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192

[3]约翰・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华夏出版社,1997

[4]戴维・兰德斯:国家的穷与富[M].新华出版社,1998

[5]常 征:企业家领导方法[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版

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范文2

【关键词】城市旅游竞争力;熵值法;新疆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2.009

城市旅游是指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方式。城市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主题,其发展处于竞争性的增长阶段[1]。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旅游产业本身素质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持续发展壮大的能力,表层表现为旅游产品竞争力,操作层表现为旅游企业竞争力,内因层表现为旅游生产竞争力[2]。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对于评价城市旅游的现状和潜力,构建某一区域范围内部的旅游地域系统,防止同构的无序竞争,优化资源资金人力配置,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都有重要意义[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提升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强对外开放程度及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未能有效地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事实上各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并不均衡。对新疆各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无论是对各城市自身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对自治区旅游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14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旨在通过对新疆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测评及分析找出形成不同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的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新疆旅游综合竞争力的发展策略。

一、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获得准确客观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结果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即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国外学者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竞争力模型与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相关实证研究也迅速增加[4-6],比如,Larry等构建了韩国和澳大利亚国家旅游竞争力的测度指标体系[7]。国内学者大多从影响竞争力因素构建指标体系进行求值,也有学者从旅游空间场角度分析,比如,黄耀丽和李凡等对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分析[9];刘中艳等设置旅游运营业绩、旅游资源及交通条件、旅游服务人员及设施、旅游环力的空间结构体系进行了探讨[8];周礼和蒋金亮设置城市发展竞争力、旅游资源竞争力和支持竞争力3个指标对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其空间分异进行了境基础4项指标对湖南省14个地级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测度与评价[10]。已有研究成果的指标体系,为了获取丰富的指标,涉猎广泛,但设置繁复,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过大或者指标的鉴别能力不够强。

因此,为了正确认识和评价新疆14个主要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城市发展竞争力的内涵出发,通过三级指标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该体系分为3层,一级指标层(A),即最终评价结果,反映城市旅游竞争力;二级指标层(B),包括城市旅游竞争力细化的5个因素指标;三级指标层(C),即对二级因素指标的进一步细化,是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具体因素指标,包括24个因素指标。

二、新疆14个城市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

(一)研究区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人口约2264.3万人,人均GDP约为37181元,区内拥有种类齐全的旅游资源和多元的文化。截止2015年,新疆拥有1个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5A级景区8个。2013年,全自治区共接待外国旅游人数1479467人,比上年增长8.5%。实现旅游总收入673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63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旅游外汇收入585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3%。由此可见,新疆旅游发展态势十分好。但是,目前新疆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在全国还处于初级水平,主要表现在2013年新疆国内旅游收入仅占全国的2.43%;入境旅游收入占全国的1.13%。并且,新疆与国内一些旅游发达省份在旅游各项经济指标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如表2所示。

因此,如何把新疆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进而全面提升新疆的旅游综合竞争力,是当前新疆旅游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选取新疆的14个主要城市,即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吐鲁番、哈密、阿克苏、喀什、和田、塔城、阿勒泰、昌吉、伊宁、博乐、库尔勒、阿图什,进行旅游竞争力分析。

(二)研究数据与方法

1.数据来源。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新疆统计年鉴》、各城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新疆旅游局最新公布的数据。

2.研究方法。在旅游竞争力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多通过构建模型、结构方程、GRA分析法等进行分析[12-14],国内学者多以定量分析为主,通过专家打分法、熵值法[15]、层次分析法[16]、因子分析法[17]、灰色关联分析法[10]等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熵值法结合评价指标的固有属性判断指标效用价值,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影响程度确定指标权重值,相对变化程度较大的指标赋予较大权重,故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观因素产生的偏差。信息熵值越高,表示系统结构越均衡,差异越小,或者变化越慢;反之,信息熵值越低,系统结构越波动,差异越大,或者变化越快。因此,根据熵值大小,即不同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计算其权重,最后根据确定的权重计算最终评价值。主要步骤如下:

①数据标准化处理;

②计算第i市第j项评价指标值的比重:

③计算第j项评价指标的熵值:

,其中, , ,

④冗余度计算:

⑤指标权重计算:

⑥综合评价得分:

式中: 为新疆第i市第j项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归一化值; 为评价指标初始值,其中m评价单位数,n为指标数,分别为29个地级市和40项指标; 为第i评价单元第j项评价指标值的比重; 为第j项评价指标熵值; 为冗余度; 为各项评价指标权重值; 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得分。

三、研究结果

(一)旅游竞争力排序及其竞争力驱动类型

通过熵值法对表1中给出的指标确定权重值(如表3),然后计算出新疆14个主要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和排序(如表4)。

旅游吸引力的基础就是旅游资源。在以资源为基础的旅游目的地竞争环境下,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大小部分地决定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大小[18]。从表4可以看出,新疆14个主要城市中,伊宁、阿勒泰,拥有一批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竞争力上的得分较高,所以其城市旅游竞争力排名比较靠前;相比而言,其他城市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旅游资源,其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得分较低,因而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排名较后;新疆首府乌鲁木齐虽然旅游资源竞争力分数偏低,但是因其他项指标得分遥遥领先,排名第一。所以新疆目前旅游竞争力驱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非旅游资源驱动型、综合竞争力比较强的城市,仅有乌鲁木齐一座城市,另一类是其他13座城市,均属于旅游资源驱动型。

(二)新疆14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分析

根据新疆14个主要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把新疆14个主要城市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旅游竞争力强势型,即综合得分≥20分;旅游竞争力优势型,即10≤综合得分

1.旅游竞争力强势型。乌鲁木齐的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远高于自治区内其他城市,属于旅游竞争力的第一层次,旅游竞争力强势型。从表4可以看到,虽然乌鲁木齐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得分仅为1.18376,排名第六,但是作为新疆首府城市,乌鲁木齐的基础设施竞争力、旅游发展竞争力、旅游社会支持力均比其他的城市具有明显的优势。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旅游基础设施属于旅游供给的一部分,如果旅游供给满足不了旅游需求是不能够吸引游客的。乌鲁木齐的基础设施竞争力得分为5.51820,远远高于其他13个城市,这种绝对的优势是乌鲁木齐属于新疆城市旅游竞争力强势型的重要原因。2014年11月16日,兰新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必将会带动乌鲁木齐市以及全新疆旅游的发展。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的首府城市,也是自治区内唯一的大城市,是中国连接中亚地区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枢纽,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所以,可以推断,乌鲁木齐未来在带动新疆旅游业发展中必将发挥重要地位。

图1 新疆14个主要城市旅游竞争力梯度差异特征

2.旅游竞争力优势型。伊宁、阿勒泰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分别为15.17219和11.33692,表现出比较高的竞争力,属于新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第二层次。这2个城市的旅游资源竞争力明显高于旅游竞争力强势型城市乌鲁木齐,说明这2个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其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称之为旅游竞争力优势型。伊宁有1个5A级景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四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勒泰有2个5A级景区、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和1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旅游资源竞争力得分高直接影响到这2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因此不同的旅游资源竞争力是形成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基础设施竞争力方面,这2个城市也有着较强的竞争力,2个城市的旅行社总数、星级宾馆总数占全自治区的比重分别为17.45%、24.46%;在旅游发展竞争力上,这2个城市也具有绝对的优势,2013年伊宁市和阿勒泰市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占全自治区的比重为63.12%、18.55%,因此,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差异是城市旅游竞争力呈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旅游环境支持力方面,这2个城市也表现出了较强的优势,阿勒泰市的旅游环境支持力得分为1.64881,而其余城市均小于1分,阿勒泰的旅游环境支持力为其旅游竞争力得到高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未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这两个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基础设施,以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新疆要想实现把旅游业建成自治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就必须要协调发展旅游竞争力优势型城市。

3.旅游竞争力潜力型。库尔勒、昌吉、阿克苏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分别为8.97174、6.65002、5.77582,这3个城市在各个指标上的得分都略低于前面城市,整体上落后一个层次。表明,这三个城市旅游正在发展中,因此称之为旅游竞争力潜力型。3个城市的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并不亚于旅游竞争力优势型城市伊宁和阿勒泰,但是其基础设施竞争力和旅游发展竞争力没有优势;3个城市的社会支持力呈现出较强的竞争力,2013年库尔勒、昌吉、阿克苏三个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自治区的比重为28.8%、22.76%、22.13%。坚实的经济基础可以促进地区产业规模的扩大,形成集聚效应并最终对旅游业产生积极的影响[19],旅游的发展需要经济实力作支撑,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旅游竞争力成正相关关系,因此,导致新疆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旅游社会支持力存在差异。3个城市的旅游环境支持力均处于中等地位。因此,这3个城市,在未来发展旅游业时候要扬长避短,突出自己的特色。那样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4.旅游竞争力待开发型。喀什、克拉玛依、哈密、吐鲁番等8个城市的综合分数较旅游竞争力潜力型更低,属于新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第四个层次,旅游竞争力待开发型。如表4所示,8个城市的各项指标得分都较低,处于劣势,特别是克拉玛依,完全没有旅游资源竞争优势,主要依靠基础设施竞争力和社会支持力来支撑其得分。而其他几个城市的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又缺乏社会支持力。但总的来看,这8个城市的旅游环境支持力的得分较高,目前,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关注越来越高,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其旅游发展。旅游环境支持力的差异,必然引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差异化。因此,旅游环境支持力的差异是导致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的原因之一。总之,这8个城市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容乐观,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中,8个城市应发挥本城市的优势,突出特色,并合理加大投资,进行适度开发,才能取得适当的发展。

通过研究结果发现,新疆各城市旅游竞争力存在显著差异,并可以将其划分为旅游竞争力强势型、优势型、潜力型和待开发型四类,并从中发现,各个城市在旅游资源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旅游发展竞争力、旅游社会支持力和旅游环境支持力方面的差异,是导致新疆14个主要城市旅游竞争力呈现梯度差异的原因。

四、结论、建议和展望

(一)结论

1. 通过对新疆14个主要城市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熵值法分析,发现新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总体水平偏低,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远远领先自治区内其他城市,综合得分与第二位的伊宁差13.16584,与最后一位的阿图什差26.98415。综合而言,新疆14个主要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呈现显著的梯度差异。

2. 依据新疆14个主要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可以将新疆城市旅游竞争力划分为四个层次,依次为旅游竞争力强势型、旅游竞争力优势型、旅游竞争力潜力型、旅游竞争力待开发型。

3. 新疆14个主要城市旅游竞争力存在显著的差异,虽然旅游资源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旅游发展竞争力、旅游社会支持力和旅游环境支持力五个方面均存在差异,但主要是综合分为两类,一是非旅游资源驱动型,即五个方面都比较强的乌鲁木齐,其旅游综合竞争力强;另一类是旅游资源驱动型。说明除乌鲁木齐外,其他13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有待于在基础设施竞争力、旅游环境支持力和旅游社会支持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二)建议

根据形成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的五个原因,新疆城市应发挥各自独有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对于属于旅游竞争力优势型的伊宁和阿勒泰,应该着重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有品位的旅游资源,制定出因地制宜的战略和规划,努力提高其接待能力、发展竞争力和社会支持力。对于旅游竞争力待开发型,则需要针对当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和地理位置的特征,开发出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同时提高旅游综合形象。同时,应加强新疆各个城市之间的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样,才能使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得到有力的提升,进而提高新疆旅游综合竞争力。

(三)不足和展望

对于新疆旅游竞争力研究,应从区域整体层面和城市个体层面分别分析,在确定研究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既要注重研究区域内部城市之间横向比较,同时又要实现研究区域在不同时段的纵向比较,以此分析旅游业发展潜力和未来趋势。新疆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是城市旅游资源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旅游发展竞争力、旅游社会支持力和旅游环境支持力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而且还要重点考虑这些因素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本文关于新疆旅游竞争力及空间差异特征分析,从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和社会及环境支持等指标出发,没有涉及到旅客自身行为、城市旅游满意度、出行地和目的地等因素,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将会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彭姣飞. 湖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_彭姣飞[J]. 城市问题, 2013, (6): 57-61.

[2]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J]. 旅游学刊, 2003, (3): 39-42.

[3]王淑华. 河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布格局_王淑华[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3):88-92.

[4]张河清,何奕霏,田晓辉. 广东省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 经济地理, 2012, (9): 172-176.

[5]傅云新,胡兵,王烨. 中国31省市旅游竞争力时空演变分析[J]. 经济地理, 2012, (6): 144-149.

[6]曹芳东,黄震方,吴江,等. 城市旅游竞争潜力时空格局演化及其结构合理性评价――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8): 944-950.

[7]Larry. Competitive potential of tourism in destination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30(3): 720-740.

[8]黄耀丽,李凡,郑坚强,等. 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体系初探[J]. 地理研究, 2006, (4): 730-740.

[9]周礼,蒋金亮. 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_周礼[J]. 经济地理, 2015, (1): 173-179.

[10]刘中艳,罗琼. 省域城市旅游竞争力测度与评价_以湖南省为例_刘中艳[J]. 经济地理, 2015, (4): 186-192.

[11]周常春,保继刚. 肇庆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兼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分析框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 78-83.

[12]Philip P.W. Wong. The influence of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on customer based brand equity[J].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Management,2015 , 5(12): 24-32.

[13]Hong Zhang.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by TOPSIS amp information entropy A cas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of China[J] . Tourism Management, 2011,32:443-451.

[14]Elena-Aurelia Botezat. Stimulating the Potential of Loc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Achieve Competitiveness in Romanian Tourism [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2,3:1256-1261. [15] 安传艳. 基于熵权法的河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分析[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1): 102-108.

[16]王丽. 基于AHP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_王丽[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4): 105-108.

[17]李松柏. 环太湖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 经济地理, 2014, (2): 180-186.

[18]马勇,肖智磊.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研究[J]. 旅游科学, 2008, (5): 7-11.

[19]吴冰,马耀峰,高楠. 基于Theil指数的陕西入境旅游经济区域时空差异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7): 186-191.

Evaluation Study of Urban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Evidence from Xinjiang

ZHANG Shufang1; HAN Chunxian2

(1.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2.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127, China)

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范文3

【关键词】城市核心竞争力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一、城市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层次体系建立

1.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混沌的系统,这些系统以其表现方式的不同可概括成两类:硬分力和软分力,其中硬分力=人才力+资本力+科技力+环境力+区位力+设施力+结构力,软分力=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开放力,这样城市竞争力的框架便表示为:城市竞争力=硬分力+软分力。

2.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城市核心竞争力是一座城市所具有的关键性能力,这种能力能使一座城市在某一个行业(或产业)、某一个领域取得领先地位,获得竞争优势。所以,在这些关键性领域的投入与产出比例一般要高于其他领域。

3.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由于城市核心竞争力判别系统是一个多级递阶结构,采用层次分析法较为适宜。

4.建立的指标层次体系

城市核心竞争力包含软实力与硬实力两方面。前者包含有: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开放力。后者包含有:人才力、资本力、科技力、环境力、区位力、设施力、结构力。

(二)层次分析方法的基本过程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这一步中,我们首先要确定目标,随后找出影响目标的几个主因,而然后在每个主因下再找出分别影响这些主因的分因。

2.构造判断矩阵

确定各层次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以相应的分值, 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分值标准如上表:

3.层次单排序

对判断矩阵B, 计算满足BW=λmaxW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式中λmax 为B 的最大特征根,W 为对应于λmax 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的分量Wi 是相应因素单排序的权值。为了检验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CI,定义CI=(λmax- n) /(n- 1)。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可查表确定。

4.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需要从上到下逐层顺序进行, 对于最高层下面的第二层, 其层次单排序即为总排序。随后对这个总的排序矩阵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5.一致性检验

对总排序矩阵的计算结果仍然要进行一致性检验,方法可参考步骤(3)

二、城市核心竞争力层次评价步骤

1.建立城市核心竞争力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以上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模型,即城市核心竞争力包含软实力与硬实力两方面。前者包含有: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开放力。后者包含有:人才力、资本力、科技力、环境力、区位力、设施力、结构力。

2.构造判断矩阵

首先,建立城市核心竞争力层次矩阵,设为A,其表达如下:

其次,细化硬实力矩阵,设为B1,表达如下:

再次,细化软实力矩阵,设为B2,表达如下:

3.层次单排序

对城市核心竞争力层次矩阵A,计算其最大特征值λmax=2,对应的特征向量Wa=(0.6667,0.3333)。经过一致性检验得CI=0,既A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

对硬实力层次矩阵B1,计算其最大特征值λmax=8.1, 对应的特征向量Wb1=(0.288,0.357,0.168,0.085,0.055,0.029,0.019)。经过一致性检验得CI=0.18

对软实力层次矩阵B2 ,计算其最大特征值λmax=3.47,对应的特征向量Wb2=(0.090,0.419,0.400,0.193)。经过一致性检验得CI=-0.177< RI4,既B2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

4.层次总排序

进行总层次排序,其运算矩阵如下:

对总矩阵A ,经计算得CI=0.0016

致性要求,其结果可以接受。

三、分析与评价

通过对计算结果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城市核心竞争力总权重按大小明显地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硬实力中的人才力、资本力、科技力和软实力中的制度力、管理力。这一部分的权重值全部大于0.1,其中最小的科技力也有0.112。而在权重值列中剩下的因素组成了第二部分,其特征是权重值全部远小于0.1,其中最大的环境力也仅有0.057。因此,我们可认为以0.1为分界,在权重值排列中权重值大于0.1的可以被判断为城市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焕臣,许树柏,和金生.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周宏山,吴诣民.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J].经济问题,2003(12):2-4.

[3]吴建琳,朱宁.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6(5):51-53.

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范文4

Abstract: With increasing enrollments of the universities every year, the employment problem gradually become social hot issue, the university employment management and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will be conducive to enhanc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thus promot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depth interviews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employment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关键词: 知识管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Key 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college students;cor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中图分类号:G4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208-02

0引言

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点,把积累的知识储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大学生就业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将采集到的知识经过编码、处理、应用,转化为个人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以便实现就业。为了了解大学生对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认知程度以及大学生的知识管理现状,本人对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83份。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由学生自己填写,可信度较高。样本的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

1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1.1 在知识的认识态度方面在受调查者中,有90.12%的学生对知识都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同时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价值予以肯定。但是在对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所起重要价值上认识不深,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实用性(见图1)。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自步入大学后,过于急切的渴望获取更多有用知识,而对于知识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知识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第二,由于现行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过多的重视课堂教学,而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和测评不够健全,同时,社会为在校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很难对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所应用,因此,对它们的认识也不够深刻。

1.2 在知识的需求方面“就业知识”和“人际交往知识”成为大学生最迫切需要的知识,它们分别占43.34%和25.16%,图2反应的是大学生对不同知识的需求程度。

1.3 在知识的获取方面有40.56%的受调查学生认为,通过正规的课堂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首要方式。65.32%的学生认为通过社会实践获取的知识最具有价值。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可以直接被大学生利用,而其它理论知识还需通过转化才可被大学生应用于实践,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减少这样了一个转化的过程,因此,它的实用性更高(见图3)。

1.4 在知识的整合方面具有对知识定期整理习惯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45.36%,而没有这种习惯的学生超过了一半,达到55.64%,不仅如此,在定期整理知识的学生中能够经常整理这些资料的学生只有15.24%,一个月整理一次的占40.53%,三个月整理一次的占28.79%,而半年或半年以上整理一次的占15.44%。对已整理的资料有78.63%的学生能够分类保存,但一般都只是简单的分类,占80.42%,而能够做到系统分类的只占19.58%。对已整理资料的熟悉程度,有12.61%的学生是经常浏览非常熟悉,有76.86%的学生只是偶尔看看一般熟悉,有10.53%是自从整理完就没看过。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对知识整理的意识,但这种意识只是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他们只是将知识进行简单的堆积,而不能借助这种管理方式将知识变得更加有效,同时,由于整理资料的周期过长,导致大学生对已整理的知识文本熟悉程度不高。

1.5 在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方面在知识的应用方面,表示能够经常应用自己整理保存的知识的学生仅占30.54%,偶尔使用的占67.32%,几乎不使用的占2.14%。当遇到问题时,表示能够经常与他人交流并寻求解决方法的占32.54%,偶尔咨询的占59.68%,从不讨论的占7.78%。

在知识创新方面,表示在现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喜欢主动创新的占25.64%,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占74.36%。

数据表明,大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应用并不高,导致他们很难意识到现有知识对其自身的价值性,从而缺乏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信心,再加上现有的教育模式和外界环境对其的压力,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进而消极的对待知识,长此以往,这种恶性循环在学生中的更进一步的表现就是对知识的创新望更低,对知识的创新能力不强。

2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1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自我认知在大学生对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评价中,有23.1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很强”,56.24%的学生认为“一般”,20.61%的学生认为“较弱”;有33.56%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和所在学校学生的整体就业核心竞争力“较强”,有48.21%的学生认为“一般”,有18.23%的学生认为“较弱”。

数据表明,学生们对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一般,但对本专业和所在学校学生的整体就业核心竞争力评价较高。

2.2 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评价在对“自己认为最突出的能力”和“自己目前最欠缺的能力”的两项调查中,“思想品质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别占22.26%和44.83%,是学生们选择最多的两种能力,在对“大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一项调查中,学生们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选择的人数最多,数据表明,学生们都能够以正确、客观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了解非常清楚(如图4-6)。

2.3 影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来源于学校,另一方面源于自身。

①在学校方面,有65.24%的学生认为学校“过分注重理论知识,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54.29%的学生认为学校“软硬件设施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要求”,有20.18%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充分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使学校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闲置或浪费”,有16.47%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理念跟不上时展的要求,不注重教育理论的创新”。②在个人方面,有65.82%的学生表示自身“目标不明确”,有57.41%的学生表示自身“主动性不强”,有8.04%的学生选择自身“道德观念淡薄”,有46.21%的学生承认“自学能力不足”,另有1.27%的学生清楚自己“有心理障碍”

调查表明,学生们对影响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具有一定的认知和自我剖析能力,要想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应该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两方面来抓,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们主动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3结论及建议

3.1 构建高校知识管理的新模式①创建良好的知识环境。知识环境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基础,任何有效的知识管理都依赖于一个良好的知识环境。构建良好的知识环境对于高校而言尤为重要,因为良好的知识环境一旦形成后,就可以吸引并留住大量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促进高校内的知识活动和知识网络的形成,为大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知识文化氛围,可以使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和生活态度,促进大学生实现个人规划的目标,从而来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②加速教育教学改革。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完善,竞争程度的不断提高,用工单位对应聘者适应环境、实际操作等基础性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把社会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使大学生能够适应日益严峻的用工需求。③充分发挥大学生职业生涯的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学习掌握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估与环境分析,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不断实践和探索,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知识管理理论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及规划策略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

3.2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①完善个人知识体系。获取知识的过程实际就是个人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大学生通过学习来掌握显性知识然后再利用这些知识来指导实践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学习方式e-learning的流行,是个人终身学习变为可能。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知识资源需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途径,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建立个人专业的知识体系,然后将获取的知识资源分类纳入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中,以备今后学习和工作中使用。②建立个人知识库。获得所需知识后,应该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组织,建立个人知识库,并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使其便于快速查找和传阅。大学生通过建立个人知识库,可以有效的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使各类知识清晰化、有序化,按需提取,促使大学生更好的发挥其潜能,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从而提高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③提高知识的应用于创新。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产生其价值。不能利用的知识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所在组织都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学习和积累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知识,知识的利用就是知识的实践,知识的实践和学习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都是同样重要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积极走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发展的重要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人的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秀霞,王松,吴晓玲.“8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2009,(10):154-155.

[2]杨乐修.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献资料,2006,(32):28-29.

[3]方舟.论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J].商情,2009,(15):50-51.

[4]曾珠.论大学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J].科学咨询,2008,(11):84-94.

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范文5

关键词:区域营销;区域竞争力;城市营销

一、区域竞争的关键――竞争力的构造

(一)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因而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国民收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概括性指标,决定着每个地区参加劳动地域分工的程度、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效率及其经济结构;固定资产是区域经济结构的主要部分,其决定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程度;价格和费率的地区差别是影响区域经济区位选择和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增长指数、专业化程度、直接费用系数、生产部门职能组合结构等,也是确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生产综合体发展规模及其影响范围的综合指标。区域经济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共同研究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地组织区域经济,有计划地配置生产力,才能够达到经济地利用全国自然资源,合理地利用劳动力资源,确定最佳的生产规模,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率与效益。

(二)区域经济联系与竞争

区域经济联系指的是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经济行为。

现代区域经济联系的一般表现形式是区域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极致表现形式,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它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交织、逐渐融合的重要表现。在世界范围内,需要确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国际规则,逐步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它给世界各国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新了挑战。

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一体化的本质是区域竞争,是以竞争为基础的合作和一体化。国际间的贸易冲突和国内的地方保护都反映了区域间的竞争关系本质。

(三)区域经济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构造视角

区域竞争,是“人类的利益冲突之一”。面对区域发展中的冲突,可以理解,现代经济中的区域经济成长也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区域经济体只有具备强势的竞争力,才能够在区域发展中获得一席之地。

区域竞争核心竞争力构造思路来自西方企业管理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概念由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首先提出。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来,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其次,核心竞争力对创造公司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由此观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的是从根本来认识和培养组织的竞争能力,塑造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延展性的能力。

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区域核心竞争力可以定义为区域在区域竞争中所具有的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延展性的能力。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所特有的,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与其他地区相比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且不易被其他地区所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是区域竞争外显优势的根本。

以核心竞争力构造视角来观察区域竞争,可以为区域竞争提供两种实践思路:

突出均衡发展和全面发展。区域竞争是全面竞争,是根本的竞争,区域整体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单项指标优势不构成持久优势,区域竞争中要关注区域内的均衡发展,即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明的总体发展才构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单项优势的单兵独进不仅不能够充分发挥优势,反而造成资源浪费(李成林,2006)。

特色发展。依据核心竞争力理论,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具有稀缺性、不可模仿性等特征延展性做出特色优势。

区域核心竞争力可以分解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和资源有关,是指本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可以是区位优势如地处交通要道和枢纽,或沿海、沿边;自然资源优势如区内蕴藏的矿藏资源,或水能资源;社会资源优势,主要是指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区内已集聚的智力资源,或成为政治、经济、金融中心;混合型,即以上优势兼有。这些特色和优势或是天然禀赋,其他地区无法学习和转移;或是历史发展的长期积累,其他地区在短期内很难追赶,因此都能带来较大的差别利益。尤其是天然禀赋的比较优势,一直都是区域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区域竞争力构造的理念基础――营销

(一)营销理念的含义

营销理念本身是一种企业经营哲学,包括市场营销理念与社会营销理念。其中市场营销定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本质上是一种以顾客需要为导向的哲学,是消费者论在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的体现,是“买方市场”环境下企业应对剧烈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产物,是企业经营哲学的一种变革。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是对市场营销观念的修改和补充。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出现能源短缺、通货膨胀、失业增加、环境污染严重、消费者保护运动盛行的新环境。市场营销理念隐含着消费者利益和长期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社会营销理念要求要统筹兼顾3方面的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满足和社会长期整体利益。

(二)区域竞争的营销理念

1、区域竞争的营销理念指的是以营销理念为基础来构造区域竞争力,把区域整体作为营销的对象和内容。区域经营者通过创造、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以满足“区域消费者”的需要。区域营销理念下的消费者,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为满足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更包括参与区域活动的投资者、兴业者、旅游者等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区域产品包括区域内各种资源的组合产出,如区域政策产品、区域法治法制产品、区域秩序产品、区域环境产品、区域人力资本产品、区域旅游产品、区域文化产品,还有传统意义上的实体产品。

2、区域营销的价值取向和作用机制。区域营销理念的基本内容是市场营销,即以区域顾客为导向,把区域整体作为营销的对象。区域市场营销理念的意义在于,首先是确立市场对区域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的优势;其次是稀释“地方区域保护主义”壁垒,把区域整体置放在更宽的平台上谋求区域的更高水平的发展从而走出地方保护的低水平发展陷阱。同时,由于区域发展异于企业活动的性质,区域发展在价值取向上,要突出社会营销取向,谋求区域发展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由此要重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宏观调控竞争的作用。

三、区域营销的核心――城市营销

(一)城市的功能

有关城市的起源,学术界关于城市的起源有3种说法:一是防御说,即建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二是集市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进行交换的地方逐渐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后来就建起了城;三是社会分工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一个民族内部出现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一部分专门从事农业。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需要有个地方集中起来,进行生产、交换。所以,才有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综合城市起源的“集市说”与“社会分工说”,可以确认,“城市”概念本身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和功能:“城”为地域概念,指的是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从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最早的“城市”即发端于因商品交换而导致的人群集聚,同时,城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渊源。最初的城市中的工业集聚,是为了使商品交换变得更为容易(可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销售相对于将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来交换而言,则正是一种随着工业城市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商业变革。

(二)城市在区域的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

在发生学意义上,城市存在于农业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伴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开始传播。其实农耕时代,城市就出现,其作用是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这是城市起源“防御说”的观点。那时城市的规模很小,城市是一个消费中心,不具有生产功能,每个城市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学者们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由于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美国、德国与法国等西方国家,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里。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以及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逻辑的扩展。聚群是人类的本能的需要;基于恐惧的需要的聚群,构成了城市的最基本的功能――防御。随着聚群的延伸,交易成为城市的一个内容并导致人群的分化。这种分化导致城市功能的突出,在城市与其所在的区域的关系中,城市成为区域生产力的中心和区域发展的龙头,在区域发展中,城市获得了主导的地位。城市在最初的意义上基于区域的状况而发展,随后城市的性质和水平又决定了区域的发展路径和水平。

在此,引入“市域”(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概念。市域指的是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是现代意义上的基于区域行政管理发展出来的描述城市与其所在的区域基于行政管理的一种关系。在“市域”概念下,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同时城市与辖区内的地域构成紧密的关系。在现实的管理体制下,城市与区域内的关系通过城镇体系来构建。即在“市域”范围内,以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显然,“市域”概念体现了生产力结构与行政管理体制两个维度的内涵。

(三)城市营销是区域营销的核心

由于城市是区域的中心(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社会的等),主导着区域发展的性质和水平,那么,区域竞争力一定意义上就决定于城市竞争力,那么对区域竞争力构造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对城市竞争力构造的研究。

四、结论

借鉴哈默尔与普拉哈拉德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区域竞争可以理解为区域竞争力构造的活动,具有独特的、不可模仿的、有价值的资源所凝练而成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区域在发展中的竞争优势。又由于城市在区域中的主导地位的性质,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造可以抽象为城市竞争力的构造。而核心竞争力构造的理念基础则是营销,是以对城市客户包括居民、游客、投资者的满足为导向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2.

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范文6

[关键词]城市营销;城市品牌;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9)08-0044-03

高效地进行城市营销,使城市成为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网络上的节点,已经成为城市经营者面临的紧迫问题。在城市营销中实施品牌文化策略,不仅能使城市产品实现质的飞跃,还能使城市形象更加清晰和引人注目,城市品牌更具韵味,从而不断提高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不断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一、城市品牌的含义和特征

(一)城市营销和城市品牌的含义

1.城市营销。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城市营销是城市居民、企业和城市政府把城市特有的吸引力、城市形象、城市的公共设施等城市的“区位产品”或城市服务,提供给城市的顾客群体如投资者、旅游者等,从而满足城市需要和城市顾客的需要的过程。

2.城市品牌。它不仅仅是一个独特的标识、形象和图案,而且像产品品牌一样,是一个包含城市自身因素、消费者要素与竞争城市品牌要素三个方面的系统,消费者对城市的感知也是一个全方位的心理评价和综合印象。城市品牌是城市消费者对城市独特个性的一种综合印象和心理感知,由城市名称、标识、符号或图案等要素或要素组合来体现,以便于消费者与其他城市相区别(张燚,2006)。

(二)城市品牌的特征

城市品牌就是人们对城市整体的一种感知,是对城市的一种识别,是城市特有优势的体现。具有知名品牌效应的城市,能够吸引城市的利益相关者在选择城市投资、旅游、居住、工作或学习时,对其更偏爱、更感兴趣,从而带动愈来愈多的名人、名企进驻具有良好城市品牌的城市,人们在这个城市停留的愉悦感、信赖感、可靠感和安全感使得城市地位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从而保持长久的相对稳定性。城市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的提升过程,实际上就是一座城市全面发展的过程,反过来,城市品牌度的提高又会促进和带动城市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二者相辅相成。

二、城市营销实施城市品牌策略的重要性

城市营销的品牌策略,就是对城市品牌的有关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策划,并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传播,塑造出具有特色的优良品牌,从而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一)可以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具有强势品牌的商品比同类的商品的价格更高,消费者愿意为品牌付出额外的代价。其原因在于品牌给消费者带来了额外的利益。同样,城市品牌的“名牌效应”实质就是使城市的利益相关者在选择城市投资、旅游、居住、工作或学习时,对著名城市更偏爱、更感兴趣,著名城市也更能吸引愈来愈多的名人前来定居,使人们产生愉悦感、信赖感、可靠感和安全感,其地位一旦在人们心目中确立,就能够保持长久的相对稳定性(张燚,2006)。实施品牌策略能够鼓舞城市的居民,使他们感到作为本市市民是光荣的、值得自豪的,从而能够激发市民热爱城市、建设城市的热情,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二)经济形势的要求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竞争的格局同时又是“文化力”的较量,一个城市的品牌,其文化附加值越高,市场潜力就越大,辐射力就越强,就越具有竞争力。品牌是城市特征的外化,同时,消费城市品牌的人也是生活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这就使得品牌带有较为显著的文化烙印。没有文化的城市品牌是不存在的,脱离文化来剖析城市品牌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施品牌文化战略,把对城市品牌的认识深入到文化层面,强化城市品牌文化的影响力是城市获取竞争优势,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钟庆华,2007)。

(三)市场环境变化的要求

如今的市场对城市的经营和营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的建设、城市经营者提供的服务等要有特色,品牌穿透力要强,只有这样才能持久地吸引利益相关者,获得其广泛认同,这就是推动城市实施品牌战略的外部动力。随着城市间竞争的加剧,城市间为了争夺投资者,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展开了激烈的商战,最终将以城市品牌竞争来一决高低。随着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品牌策略必将成为城市营销和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我国城市营销实施城市品牌策略应采取的措施

目前,我国城市品牌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把城市视觉形象当品牌来运作;城市品牌文化定位的缺失;城市品牌概念被虚拟化、空壳化;城市品牌系统化、表现化不力;城市品牌的理念和操作方式不明确等。另外,还将宣传城市等同于建立城市品牌;城市形象工程就是建设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塑造只是宣传部门的事情等等。针对我国城市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八点建议。

(一)以企业品牌塑造城市品牌

企业品牌模式是指利用城市企业及产品品牌优势,实施“名牌战略”,扩张名牌企业,吸引外来投资,形成以名牌企业为支柱的产业群,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带动城市发展的一种品牌塑造模式。利用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多的“城市现象”,通过向外部市场宣传城市,带动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为进一步开拓外部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二)以产业集群开发城市品牌

对于一些接近发达城市的中小城市,可以凭借靠近发达中心城市的地缘优势,依靠大城市提业匹配和联接,抓住发达城市产业转移的机遇,获取发达城市的资金、技术支持,变城市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利用后发优势,有选择地吸收发达中心城市转移过来的产业部门,形成以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与大城市实现互动,促进城市品牌资产的开发、传播与维护,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以高新科技打造城市品牌

对于一些缺乏文化底蕴和企业集群的新兴城市,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特色,以产学研相结合来促进产品和服务增值,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高级产业特色,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知识经济社会,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对信息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便捷的信息高速传输网络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城市可以依托丰富的信息网络资源,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群,企业群的密集分布为非正式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从而激发新的创意和思路,有利于企业创新。

(四)以环境优化提升城市品牌

城市环境与城市品牌好比绿叶与红花,没有前者的装饰和衬托,就难有后者的美丽与鲜艳。因此,打造城市品牌必须把环境建设纳入总体规划之中。城市是有价值的,环境建设要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治理城市环境,把整体化城市环境当作国有资产来经营。通过植树种草、路桥治理、精品建设等方式使得城市环境不断升值,从而以优美的环境吸引各地的新技术和优秀人才,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就业,提升城市整体价值,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城市整体价值的提升塑造了新的城市品牌形象,城市整体形象宣传是实施城市营销策略、集聚资金和人才、拓展城市旅游市场的重要手段(吉福林,2004)。

(五)以文化积淀提炼城市品牌

城市的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文化上。城市文化是城市品牌的核心,城市文化是内在的、含蓄的,用城市文化构建城市品牌,就要提炼城市文化的精髓,并将之升华到城市理念,以此理念为指导,通过城市文化的各种表现要素和营销手段来构建城市品牌。城市文化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文化产品、精神风貌,还有市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准则、消费心理、饮食习惯等等。城市品牌的特色可以通过独特的文化产品体现出来,这就需要有差异化的文化产品。历史文化浓厚的城市应多提供历史文化产品,自然景色迷人的城市应着重开发具有观赏价值的旅游产品,时尚文化鲜明的城市需要有引领文化潮流的文化产品。西安作为历代古都,其历史文化是最突出的,因此,西安致力于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兵马俑、皇帝陵等都体现出历史文化的内涵(白长虹,2008)。

(六)建立调动城市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的有效机制

城市的所有市民都凝结和传播着城市的品牌信息。城市品牌塑造过程需要城市的整体努力,没有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城市品牌的塑造目标将难以实现。政府在城市品牌营销活动中要高度重视广大市民的参与作用,通过一系列成熟的参与机制,调动利益相关者全过程参与城市品牌建设。常见的方式有:走访市民、公共舆论、听证会、市长接待日、市民道德风范奖、见义勇为奖等。

(七)成立城市品牌管理委员会,整合城市各级部门工作

政府各职能部门是城市品牌建设的最终贯彻实施者,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支持与配合是城市品牌必要的组织保证。建议成立城市品牌管理机构来对城市品牌建设进行规划、实施、管理和推进。必须在政府内部实施“全员公关”,促使公务员转变观念,重视自身形象建设,树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以保证城市品牌建设和品牌管理的进行,并完善相应的运行机制、传播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等(张燚,2006)。

(八)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城市品牌推广

城市品牌形象最直接表现为城市外部的知名度和口碑。城市品牌树立起来后,要立即进行宣传推广,确保城市品牌深入人心,为后续的城市推广和营销服务。城市品牌的宣传渠道要明确,宣传的受众不仅是社会公众、市民,还应包括相关企业、社团,需要充分发挥对城市品牌构成影响的所有要素的作用。具体操作上,要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整合传播;利用所有现代营销手段把城市品牌向外推广,促进品牌偏好,并进行累积、强化,形成品牌张力,进而达到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城市营销的目标。

四、结束语

城市品牌作为现代市场营销和品牌管理理论的一种应用,已经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入挖掘城市品牌的内涵,塑造出一流的城市品牌,从而提高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在城市营销活动中实施品牌策略,就是要充分地挖掘城市蕴含的潜力与能量,把城市最核心的价值以品牌的形式显现给公众。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品牌作为走向世界舞台的通行证,被城市政府视为城市营销与竞争的“利器”。塑造品牌文化,建立强势品牌,挖掘和创造城市产品的文化力,充分利用品牌的深厚底蕴来影响城市营销的利益相关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白长虹等.从城市营销到城市文化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08,(2):32-34.

[2]吉福林.论打造城市品牌[J].商业研究,2004,(2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