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范文1
企业并购财务整合存在主要问题
并购企业对财务整合重视不够。在我国,一些企业一味盲目地为了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把资本运营看成是企业发展的唯一有效捷径,对于企业并购本身的目的和下一步的发展目标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与规划,总是想着在企业的并购活动中来获得眼前利益,而根本没有考虑企业并购后该如何发展,对于企业并购后如何进行资源整合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尤其是对并购企业的财务整合根本没有花费精力去研究、去整合,导致许多企业出现并购后资产的大量闲置或流失,使企业并购后的资产不是增值而是出现了贬值。在我国,一些企业在进行企业并购活动中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被购企业的内部组织管理上缺乏有效地调整力度,使被并购的企业在并购后并尚未出现明显的变化,最后使并购企业的资源在并购后被白白地浪费掉。华源集团就是一个在企业并购后对财务整合工作重视不够而失败的例子。
并购企业资本结构不理想。企业并购后在企业财务整合效应较差的企业中,发展能力减弱的企业约占百分之八十,企业发展能力的增减常常用资产报酬率这个财务指标来表示。企业的发展能力不仅与企业营业利润情况有关外,还与企业资产的结构,资产的多少有着密切关系。企业忽视核心能力的培养会造成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企业的资本结构不理想同样也会造成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企业的偿债能力可以用每股净资产这个财务指标来表示,偿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效应。在财务整合效应不太理想的企业中,偿债能力下降的企业约占百分之八十,这个结果表明,企业偿债能力下降,使得投资者的债务成本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整个资本结构不合理。另外,企业为了寻求规模经济、加速扩张、快速并购,但是并购后企业的财务整合工作并没有跟上,使得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整合工作滞后,从而出现了不合理的资本结构,降低了财务整合效应,使企业的财务整合工作以失败而告终,使并购的企业蒙受损失,达不到企业并购的目的。
并购企业忽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企业核心能力就是指企业的一种主要能力,即在竞争中使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其它对手基本上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核心能力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和长期竞争优势,增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并购的根本目的。在财务整合效应不太理想的企业中,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部分出现了下降趋势。而对于并购的企业来说,企业并购的目的是想将原有企业的优势项目整合在一起,在并购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指导下,逐渐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并购后的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并购企业能否取得较好的财务整合效应。我国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市场竞争力能力与世界500强中大部分企业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世界500强中绝大部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表明,企业要想赚取更多的行业利润,就必须不断的提高其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我国一些企业在企业并购中涉足多元化经营,盲目扩大生产、甚至有的企业并购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眼前的经济利益,没有集中利用资源,不但没有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反倒弱化了企业的优势产业,在企业并购后,不重视培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及在此方面的资金投入,忽视了财务整合工作,最后使企业的并购活动以失败而告终。
提高企业并购财务整合效应的对策
重视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大量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表明,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是决定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重视并购管理整合中的财务整合。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并购容易,但是并购后的整合工作很难,并购企业在实现发展战略整合,企业文化整合与人力资本整合的同时,必须及时有效的对并购企业进行财务整合。因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与中枢,它不仅关系到企业并购战略意图能否实现,而且关系到并购方能否对被并购方实施有效控制。我国的一些企业往往因并购而使企业陷入困境,成为“问题企业”。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一些企业一味盲目地为了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把资本运营看成是企业发展的唯一有效捷径,对于企业并购本身的目的和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只考虑如何通过企业的并购来获取短期利益,对并购后的整合工作重视不够,整合战略选择不当,整合成本太高造成的,而财务整合又是整合的核心。并购企业进行财务整合的目的就是想通过企业并购后,运用相应的财务整合理论在并购后的企业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制度体系,对并购企业经营、投资、融资等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管理,并最终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因此,重视并购后企业的财务整合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企业并购后的其他方面的整合都难以实现预期的目的。
提高并购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和长期竞争优势,增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并购的根本目的。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的知识、资源和能力不一定都能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必须是企业所独有的、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没有的一项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必须对用户所看重的价值起重要作用;核心能力不是其他竞争企业通过学习效仿就可以得到的能力;核心能力必须在企业的一系列产品及其服务上体现出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并购活动在获得建立核心竞争力所需的要素后,如何将这些要素有效整合形成并购后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很多企业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在国内外大搞合并,集中资金、人才,扩充实力,但这个过程中一定考虑自己的资源、自己企业的特点,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并购来升华这个空间。提高并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应从并购企业最高层面的财务资源整合开始,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合理地优化资源配置,在新的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逐渐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并购后的整合与企业核心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企业获得了被并购企业的独特的资源、技能和知识,也就是说获取了被并购企业的核心能力,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是互补的,通过并购整合形成的新的企业竞争力,使并购后的整合活动获得成功。从并购方企业角度看,如果说一个企业已经培育构筑了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企业的并购活动,可以得到被并购企业的知识和资源,那么企业就能够更好地渗透原来已经构筑的企业核心能力,并且不断地使之扩展和延伸,最终为企业并购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成功的整合提供了根本保障。所以企业并购后,要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纳入并购企业整体的运营轨道。
加快并购后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整合。在企业并购中,并购后企业由于接管了被并购企业的债务,同时为了筹集并购资金往往采用银行贷款或发行证券等负债形式,这样可能会加重并购后企业的债务负担,使并购后企业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资本结构更加不合理。所以,企业并购后有必要对企业的资产和债务进行整合,优化资本结构、改善财务状况、降低资产负债率。
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范文2
中央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全文如下: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资本市场的发育以及产业结构和企业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并购重组数量和交易金额在增加,而我国境内并购重组活动受政府政策导向与管制影响大的特点,使得央企并购重组成为近年并购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理论基础
(一)制度学派与凯恩斯主义
制度学派强调非市场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较大的缺陷,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弊端和缺陷。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研究国家干预或宏观调控等政府主导方案的重要作用和实践意义。认为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因为市场经济的调整过程运转得较缓慢。
制度学派、凯恩斯主义以及其后期的发展理论认为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市场经济无法自发的调整为最优情况,因此不能任其自由发展,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引导市场,发挥国家制度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作用,而其中政府主导作用的重要性为分析企业并购重组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指的是在委托关系中,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而委托人追求自身财富最大化,因此委托人和人的效用函数不同,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当研究我国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理论基础时,委托理论揭示了契约设计过程中人与所有者利益的冲突,为解释央企并购重组过程中的特点及整合所遇到的困难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重组中存在的问题:保卫战与问题
首先,作为两种不同的组织类型,中央重组企业和国家政府存在人冲突问题,可以看作是委托理论中的关系,因为政府注重公益性和国家利益,论文格式属于公共部门,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盈利组织。
其次,人于委托人之间的目标冲突日益成为我国央企重组的阻碍。因为我国具有相对复杂的企业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管理层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任都有可能是国有产权的人,即重组双方都是人.
因此,这就导致重组双方都有可能因为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阻挠重组方案的进行。在我国官本位的文化下,在央企重组过程中由政府主导时就会使得人丧失控制权,从而往往意味着人自身利益受到损失,这就使得人在重组的过程中通过各种理由曲线的组织重组的实施。这种局面是在央企重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目前众多央企重组后业务整合举步维艰的关键因素。
三、针对央企重组并购的结论及建议
第一、进一步发挥国资委的作用。作为出资人,国资委要加强和改进监事会工作:进一步完善出资人财务监督制度体系,全面开展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动企业建立不良资产管理长效机制,防止国有有资本流失;加快建立资产经营公司:积极探索以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推进中央企业的调整重组,发挥资产经营公司在、推进企业改革、促进资本流动和吸引战略投资者方面的重要作用,调整国家产业结构。[ LunWenDataCom]
第二、受前期计划经济制度和公有制产权结构的影响,形成了央企重组过程中人利益冲突导致的抵触心理和行为。按照委托理论的研究结果,可以按照契约来解决相关问题。针对我国央企重组实施过程,把人利益与公司业绩或重组实施的条款相联系。比如完成了重组阶段或者达到了相应的公司业绩目标,则赋予人相应的权利和利益。这样可以实现重组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解决了重组过程中双方不配合,出现打公司保卫战的问题。
第三,避免拉郎配的结果及行政化色彩。在央企重组的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需要考虑地方的经济利益,因此很容易造成拉郎配,这就需要政府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对市场秩序进行规范,监管市场上可能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购限制关键领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保障就业。防止出现违反经济规律的现象,避免部分企业为了自身发展而甩包袱.
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范文3
论文摘要:中国企业并购融资中忽视内部融资、对股权融资相对偏好、对债务融资轻视。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并购融资中介机构作用没有效发挥。可继续定向增发新股和进行信托融资。还需引入资产证券化融资,分期付款下的或有支付卖方融资,设立企业并购基金,以及完善企业并购融资的外部环境。
企业融资方式和融资顺序的选择是并购融资必须面临的~项重要决策。从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情况看,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内部融资优先,债务融资次之,股权融资最后”的融资顺序正好相反,中周企业并购融资呈现出明显的反向选择性,表现为忽视内部融资、对股权融资相对偏好和对债务融资的轻视状况。
一、并购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
中国企业目前的并购融资主要的融资渠道集中在内部融资、贷款融资及发行股票融资几个方面。内部融资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减少融资成本及并购风险,但在当前企业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负债率过高的状况下,融资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为并购提供贷款的融资渠道目前仅限于商业银行,但由于受到贷款用途的限制(不能进行股票交易),一般也只限于非上市企业并购中使用。西方企业的并购融资活动,由于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使得混合性融资工具和一些特殊融资方式尤为盛行。除了贷款、股票以外,企业在并购中大量使用认股权证、可转化债券、杠杆收购以及卖方融资等方式,并将多种融资方式加以组合,增加了并购融资的来源。中国目前由于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很多融资:具基本上还没有应用,有待于发展创新。
二、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并购融资中介机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影响中国企业并购融资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对于融资渠道的限制首先来源于证券市场发展状况的制约,除了立法限制以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中国目前股市规模很小,资金供给充裕,使得股价规模过高,因此要想通过直接的二级市场收购往往要付出很高代价,股权交易难以实现。与此同时,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流通股数量少,比例小,仅占总股本的l,3左右,人为增大了并购融资的资金需求量。这种情况下,对于并购企业而言,往往要付出高于非流通股转让方式数倍的并购成本。融资数量的增加,并购成本的提高也对并购企业在二级市场上融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充分发挥现有并购融资方式的优势
1.定向增发新股作为支付手段。定向股(TargetedStock或TrackingStock)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公司重组方式,定向股是对多元经营公司所发行的普通股中的一种,一个公司可以拥有两到三个以上的定向股。采用定向增发方式收购上市公司对于资本市场可谓是益处多多,它不但拓宽了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还可以规范上市公司的重组。但是,和发行新股一样,定向增发新股也会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因此,在企业决定是否使用这种方式时,应该综合考虑下列因素:一是并购企业的股权结构;二是每股收益率的变化;三是每股净资产的变动;四是财务杠杆比率;五是当前股价水平;六是当前的权益报酬率。以尽量避免对原有股东权益造成不利影响。
2.信托融资。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采用信托筹集并购所需资金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由于并购方在获得资金的同时其负债并没有相应的增加,因此用信托融资来解决资金筹集问题能够优化并购方的财务结构;其次,当并购方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而缺少并购所需资金的时候,通过资源配置的结构性重组就可以将不可流动的资产转化成具有高流动性的现金,从而解决了并购所需要的资金问题;其三,利用信托“结构性融资”特点,将信托财产“出售”给信托公司,以信托财产为信用核心进行融资,不失为并购融资的新渠道,从而能够极大地推动并购活动的进行;其四,信托融资为并购方筹集并购所需资金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并购方掌握了融资的主动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托融资完成并购计划。在整个融资过程中,信托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预测和信托财产的价值评估两个关键环节将决定整个信托融资并购过程是否能够顺利完成。
四、开拓新型并购融资渠道
1.分期付款下的或有支付卖方融资。企业并购中一般都是买方融资,但当买方没有条件从贷款机构获得抵押贷款时,或是市场利率太高,买方不愿意按市场利率获得贷款时,而卖方为了出售资产也可能愿意以低于市场利率为买方提供所需资金,买方在完全付清贷款以后才得到该资产的全部产权,如果买方无力支付贷款,则卖方可以收回资产。这种方式在美国被称为“卖方融资”(SellerFinancing)。
比较常见的卖方融资即通过分期付款条件下以或有支付方式购买目标企业。它是指双方企业完成并购交易后,购买方企业并不全额支付并购的价款,而只是支付其中的一部分,在并购后的若干年内,再分期支付余下的款项。但分期支付的款项是根据被收购企业未来若干年的实际经营情况而定,业绩越好,所支付的款项也越高。从融资的角度来看,这一支付方式无异于卖方即被收购企业向购买方企业支付了一笔融资。由于购买方企业在未来期间的实际支付款项须视被收购企业的经营业绩而定,这种支付方式实质上是一种“或有支付”(ContingentPayment)。或有支付进行并购同企业通过其他融资渠道获取资金进行并购最终的效果是相同的。越来越多的换股交易中使用分期付款方式下的或有支付进行卖方融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用这一方式避免股权价值的稀释。
2.引入资产证券化融资。资产证券化就是发起人将其所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分类整理为一批批资产组合出售给特设载体(sPv),再由特设载体把买下的金融资产作为担保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收回购买资金。资产证券化盘活了非流动性资产,提高了资产的运行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宏观经济运行的成本,改革了证券市场的结构,改善了企业融资模式,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国际化经营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36-03
一、导言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在国内外竞争压力与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更多优秀的国内企业开始尝试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大量外国优质资产缩水为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00.7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有共计222亿美元的投资是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实现的,占我国当年对外投资总额的37%。而从海外并购数量上看,2011年我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交易110起,同比增长93%。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主体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也在积极尝试海外投资。特别是以海尔、联想、吉利和华为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在探索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出于开发市场、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目的,进行的一系列跨国并购活动尤其引人关注。整体来看,虽然民营企业跨国并购与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从规模和数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但由于民营企业具有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等特点,且受政府干预较少,因而自我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都较强,相对来说海外投资效率要高于国有企业。从目前趋势看,我国民营企业正逐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成为跨国并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分析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动因及存在的问题,对推动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培育我国本土跨国公司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开始成为国际间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趋势,而直到2001年,我国民营企业才开始进行这一尝试,至今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具有如下的特点:
1.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数目逐渐增加,但规模较小。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刚刚起步,真正具有市场内生的国际化需求和能力的企业较少,跨国并购数量也较少。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实力较弱及融资方式单一使得单次并购的交易额相对较小,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并购以及我国国有企业大宗的能源并购案例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李自结等人(2010)通过分析我国2005—2009年的141宗典型跨国并购案,发现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数目已占到我国跨国并购总数的40%以上,但并购金额最高年份也仅占总金额的11%。
2.并购领域多元化,并购动机市场化。与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主要集中于采矿业等资金需求巨大的战略性资源行业不同,民营企业往往资金量较小,较少涉及资源类并购。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国外各行业优质资产的缩水,民营企业的并购方向开始延伸至消费品、工业品等批发零售领域。商务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消费品和工业品领域的海外并购交易量占并购交易总量的35%,同比增长了13个百分点,其中民营企业的表现极为活跃。《浙商》杂志评出了“2011中国民企海外并购十大案例”,其中海航并购西班牙NH酒店、富丽达并购加拿大纽西尔、美的并购开利拉美空调业务位列前三,体现出民营企业并购目标的多元化。并购领域拓展的背后,是企业并购动机的改变。民营企业出于竞争和学习的需要,更倾向于主动收购国外相关品牌、营销渠道以及新技术。一些典型案例有海尔收购日本三洋白电业务、复星国际对希腊时尚品牌Folli Follie进行的战略投资、华为收购赛门铁克49%的股权等。海外并购已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快速实现国际化、学习新技术以及实现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手段。
3.并购对象多为陷入困境的海外企业。随着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不断积聚以及相互间竞争的加剧,大型企业“强强联合”形式的并购成为目前世界市场上的主流并购形式。但与此不同的是,我国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并购处于困境中的海外企业。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吉利收购瑞典汽车品牌沃尔沃。世界经济衰退使得沃尔沃的所有者——美国福特公司不得不对其在欧洲的资产进行重估。而沃尔沃对吉利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其强大的品牌资源,还包括其在瑞典和比利时的生产基地所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上的支持。再如万向集团并购美国舍勒公司、华立集团收购美国PFSY公司、京东方整体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等。出现这一现象,表面上看是一些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长放缓,投资乏力,许多海外优质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价值低估,为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创造了机会。其实质主要在于我国民营企业自身资金和规模有限,跨国并购经验不足,缺乏创新性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使其不具备强强联合的实力。
4.并购发生的区域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民营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多选择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可以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考察,发达国家一直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主要出口市场,在这些国家开展横向并购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拓展企业销售渠道,学习先进的管理和技术,而开展纵向并购则有利于企业加强对整条供应链的把握,形成垄断竞争优势。其次,我国民营企业缺乏跨国并购经验,而发达国家市场发育完善且法律法规健全能够弥补民营企业经验方面的欠缺。再次,这些国家往往具有活跃的金融市场和多样化的融资工具,解决了我国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对资金不足的后顾之忧。
三、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步伐逐渐加快,但现实中仍存在着很多障碍,企业面临着并购失败和并购之后经营不善的双重风险。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数据显示,过去二十年中我国企业并购的失败率为67%,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50%。
研究表明,导致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诸多因素,分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因素会导致以下问题:政府的管制和相关政策会制约跨国并购的开展;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会导致资本市场不发达,外汇市场被管制,致使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会致使跨国并购行为无法可依,出现管理混乱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些问题部分会逐渐得到解决。当前,最主要的外部制约因素在于海外的政治风险。企业的海外经济活动无法脱离政治因素的影响。尽管各国设立法律管制外资并购主要出于反垄断、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考虑,但有些西方国家难以摆脱“中国”的思考方式,尤其是随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日渐活跃,并购领域以及并购规模都持续扩大,使得这些国家常常以保护经济安全为由进行整治干预。如联想收购IBM过程中一度受到美国政府的介入,而中兴对印度子公司的增资以及进入印度电信设备批发市场的计划也被印度政府以安全为由驳回。面对这些制约,很多民营企业的应对策略是降低持股比例,只保持占多数股,不再追求对被并购企业股份的完全持有,或者成立中方占多数股的合资公司,以消除当地社会舆论及政府的敌意。
当前影响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的主要制约因素来自于企业内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跨国并购缺乏全球化战略动机。企业的发展需要清晰的战略和目标,而全球化战略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但很多企业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海外并购并不是所有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中的必然选择,只是海外投资的实现路径之一。麦肯锡的一项针对中国企业的调查显示,只有50%的被调查企业真正树立了成为跨国公司的目标,即很多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缺乏清晰长远的战略支持。而在咨询公司毕马威的一项类似调查中,60%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明晰的投资战略和目标”是一个企业对外投资的最大失误。我国民营企业受发展规模、发展历史等局限,往往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可行的企业战略,更容易陷于盲目并购,导致最终的投资失败。
2.企业缺乏跨国并购经验。企业有了全球化战略动机后,还应作出相应的并购准备。这要求企业全面了解目标国的政治、市场、产业以及法律等相关内容,充分评估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金融、审计等问题,设计合理的投资架构及资源整合方案,预留必要的退出渠道。而现实中,民营企业由于缺乏这些方面的经验,一方面可能由于对国外的外资并购法律不了解而陷入反垄断调查或者劳工保护纠纷,导致并购失败;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对被并购企业的估值出现偏差而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此外,跨国并购中,经验不足还会导致民营企业的谈判力下降,出现过多让步使企业受损,或者相反,由于缺乏灵活的谈判技巧而导致谈判破裂。
3.本土中介机构支持不足。我国国内有能力参与本土企业跨国并购的中介机构极度缺乏,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都是由国外中介机构主导的。这些外资中介机构虽然具有专业化资质及丰富的海外并购经验,但本土化水平不高,无法从中国经济发展角度出发,立足于我国民营企业特点为企业选择合适的并购交易,使得企业跨国并购效果大打折扣。此外,不排除外资中介机构出现道德风险的可能,即出于本国利益等目的,将自身经营存在问题,在金融危机中濒临破产的企业介绍给中国企业,使得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4.并购后的跨国经营存在困难。民营企业即使成功进行并购,在实际经营中仍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企业经营绩效。首先是并购后,由于人员调整或裁减,依然存在触犯被并购企业所在国劳工保护法律法规的风险,或者与当地劳工工会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在之后的经营中,文化差异的整合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同企业文化的差异以及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难免使得民营企业与被并购企业间发生冲突,使得两个企业无法很好融合,影响企业运营。TCL对阿尔卡特的并购中就出现过这样的问题,使得原阿尔卡特员工严重流失,并购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是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民营企业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薄弱,管理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上又存在先天不足,无法给专业管理人才创造发展环境,导致民营企业不仅难以通过内部途径培养人才,也难以从外部途径吸引人才。
四、推进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建议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提供融资便利。在金融体系中,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支持。对提供此类贷款服务的商业银行,提供优惠政策加以鼓励;政策性银行应发挥其政策性作用,为民企的海外并购提供高效金融服务。大力推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鼓励证券公司等经纪类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为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中介服务。此外,应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实现金融产品、融资手段的多样化,为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提供融资便利。
2.增强与当地政府和媒体的沟通。我国民营企业应加强与当地政府和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努力在当地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最大程度消除当地政府及舆论的政治偏见。一旦出现政治化问责的倾向,可以及时进行沟通,将影响降到最低。
3.明确企业战略目标。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前,首先应明确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应选择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企业,如同类企业间的横向并购,或者对上下游关联企业的纵向并购,切忌盲目跟风,为并购而并购。
4.做好充足的并购前准备。熟悉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法律及金融环境,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垄断和外汇管制风险。注重与当地工会的沟通,确保并购后人员的安排符合该国法律规定,避免不必要的劳工冲突。此外,还应充分调查目标企业的相关情况,准确进行资产评估。并对整个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合理估计,控制企业并购的财务成本。
5.注重并购后企业融合,加强跨国人力资源管理。为实现并购的协同效应,应充分评估双方的优劣势,评估两者企业文化上的差距,促进企业融合。尤其注意不应一味改造被并购企业文化,注重不同企业文化的和谐共生,并努力创造适应新企业的文化氛围。此外,加强企业科学管理,借鉴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建设包容性的管理文化,努力留住被并购企业的关键人才,提供其工作所需的企业文化环境、成长空间和机会。对于还未储备这类人才就已经走出去的企业,最便捷的方法是就地取材,采取人员属地化策略,尽可能招募一批精通中外文化的当地人才。
[参考文献]
[1]薛求知.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黎平海,李瑶,闻拓莉.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2).
[3]李自杰,李毅,曹保林.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并购数据库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实证分析[J].探索,2010(4).
[4]孙静静.基于折衷理论视角的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林兵,朱丹丹.我国民营企业跨越海外并购的障碍与策略[J].中国商贸,2009(9).
[6]李玉梅,桑百川.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与控制[J].国际经济合作,2010(12).
[7]张景伟,耿建新.我国海外并购中国企与民企的比较[J].会计之友,2008(4).
[8]黎平海,李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机实证研究[J].经济前沿,2009(10).
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范文5
企业并购动因研究起步早、成果丰、流派多,通过对各主要流派的总结分析,我们认为,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进路具有如下七个方面的特点:
(一)从客观动因论到主观动因论
企业并购的客观动因论认为,驱动企业并购的动因是具有经济与管理上的客观逻辑性的;而主观动因论认为,驱动企业并购的动因完全是并购决策者的主观想象,并无内在的经济逻辑性。如效率理论认为并购可以发挥主并企业和目标企业间的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效率、并购可以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并改进其低效的管理,效率理论对并购驱动因素的解释是有理论根据的,是符合逻辑的;而自大理论(Roll,1986)[1]认为驱动并购的是并购决策者的内在的自大心理,而基于自大心理的并购本身并无理论根据,因而也缺乏逻辑性。并购动因理论的大部分都属于客观动因论,但诸如自大理论、荷尔蒙理论①[2]等属于主观动因论。
(二)从价值创造论到利益分配论
并购的价值创造论者认为,并购可以通过发挥协同效应、节省交易费用、获得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获取资源与提高能力等效应来创造价值,并购的动因就在于通过并购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此相对应的是,并购的利益分配论[3]认为,并购根本不会创造价值,但并购可以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而正是有利的利益重新分配导致了并购。
(三)从追求战术协同到追求战略调整
并购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并购可以通过发挥主并企业与被并企业间的协同作用以达到1+1>2的效应,正是对这种效应的追求驱动了企业并购。协同有生产、管理的协同、财务的协同和债务担保的协同等。与此相反,并购的战略驱动理论[4]认为,并购并不能带来主并企业与被并企业间的协同,企业并购的目的是要进行战略调整或战略布局。
(四)从追求静态价值到追求动态能力
追求静态价值论者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追求因并购带来的静态的价值增加,主要有以下流派:①预期价值差异论[5];②信息理论[6];
③市场时机理论[7];④资本市场错误定价论[5]等。而追求动态能力论者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并不在于利用并购带来的简单的价值加、减机会,而在于追求动态能力的增强。Toxvaerd(2004)[8]认为,由于目标企业拥有稀缺的,对主并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因而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获取稀缺性战略资源,而稀缺性战略资源的获取能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
(五)从企业内动因论到企业外动因论
传统的企业并购动因理论都趋向于从企业内部探究企业并购的动因,如效率理论着眼于通过并购提升企业的效率;理论通过考查企业内部的经理人员的动机来探究企业并购的动因等等。而并购动因的浪潮理论主要从宏观的经济层面来解释企业并购。Lambrecht(2004)[7]认为,在经济繁荣时期,市场交易显著比经济周期的其他时期要旺盛,因而市场需求总量大,进而推动了企业并购。
(六)从单动因论到多动因论
学界大部分研究都是以单一驱动因素的范式来考查企业并购的动因。事实上,企业并购是由复杂的多因素决定的。近20年来,多因素驱动企业并购的事实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如:Narayanan(1993)[9]认为,协同效应驱动并购同时,问题和管理者自大行为也在起作用;Weston(2004) [10]认为,税收只是并购的一个加强因素,而不是主要因素。Berkovitch and Muller and Sirower(2003[11])认为,、自大和控制权市场理论都是并购的驱动因素。
(七)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到各国别的并购动因研究
企业并购的动因大多是基于一般意义上的对企业并购驱动因素的探讨,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具有国别特性的并购动因逐步被挖掘。如基于我国转型经济的特征和发展中的证券市场的特性,我国学者认为[12],我国企业并购具有如下的特殊动因:①并购是为消除目标企业的亏损与代替破产;②并购是为了获取稀缺的“壳”资源;③并购是为了能享受优惠政策;④并购是为符合政府对公司上市设定的条件;⑤并购是为了炒作题材。
二、系统思维视域下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国内外学者对并购动因的研究尽管丰富,但存在如下问题:
(一)企业并购动因“丛林”[13]问题
上述诸多的并购动因确实花色齐全,门派林立,已显并购动因“丛林”之势。如:有的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动因是为获得某种效应、效率或利益;还有的认为是为了获取资源、优势;有的认为是知识与经验的作用;有的认为是自大心理;有的认为是降低风险;还有的甚至认为是人体内的荷尔蒙。并购动因“丛林”现象一方面说明了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百花齐放,同时又说明了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缺乏应有的统一性,这不仅让人无所适从,也会限制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二)对各并购动因间的关系缺乏研究
企业并购动因“丛林”和前文提及的单个企业并购的多动因现象说明,企业并购动因不论是在整体层面上,还是在单个企业层面上都不是单一的。然而,面对企业并购丰富多样的动因,各并购动因间关系却被忽略,各并购动因间关系被忽略的现状说明目前的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缺乏应有的系统性②。
(三)缺乏动因对并购决策形成的作用机制分析
对于动因如何作用于并购决策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并购的成败。然而,这一问题只引起了学界的低度关注,如Wenston(2004)[10]认为,税收只是并购的一个加强因素而不是主要因素,然而主要因素如何与次要因素一起作用于并购决策等却未能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Berkovitch和Narayanan(1993)[14]认为,在协同效应驱动并购的同时,问题和管理者自大也在作用于并购决定,然而上述诸因素如何一起作用于并购决策的问题却并未解决。
(四)缺乏基于动因的并购决策的科学性分析
对于基于动因的并购决策的科学性问题,也只引起了学界的低度关注。如张迹(2002)[15]指出了我国企业并购动因中的路径依赖问题,并认为动因的路径依赖是不科学的,对并购的成功率会有大的影响。还有学者关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务界存在的归核化并购[16]问题,认为归核化并购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肯定了归核化并购;但归核化并购仅从企业能力层面探讨了基于动因的并购决策的科学性问题,而对并购动因与并购决策科学性间的关联缺乏彻底的分析。
(五)对时代特征影响并购动因关注不够
企业并购是一种经济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根据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的观点,当前世界已进入到后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时代,“现代风险”使人类开始了一场“从短缺社会的财富分配逻辑向晚期现代性的风险分配逻辑的转换”[17]。“风险社会”的时代背景无疑会影响到并购,而已有的并购动因研究显然没有关注这一时代背景对并购的影响与作用。
三、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该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经验归纳”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
(一)“经验归纳”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的关系及其缺陷
“范式”一词最早由美国哲学家库恩于1959年在《必要的张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之后“范式”概念逐步演变,其含义从前库恩时期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共同的东西”发展到后库恩时期的“理论和方法的可通约性”[18]。根据“范式”的内涵,笔者认为,“经验归纳”研究范式是指研究以经验观察为基础,以归纳逻辑的运用为主的方法论范式。在“经验归纳”研究范式中主要应用的是“片段思维”范式。所谓的“片段思维”范式是指在对思维对象进行研究中,仅就思维对象的局部进行研究思考的思维范式。系统学教授苗东升认为,研究人员大都工作于某个局部,总有自己直观经验不到的整体,如不自觉,都有可能搞片段思维[19]。因此,经验归纳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
归纳逻辑和片段思维具有缺陷。早在古希腊,斯多亚学派就认为,归纳不能为我们提供关于事物的知识,而皮浪主义者认为,通过归纳获得的知识不是理性知识;中世纪,邓・司各脱对归纳能否为我们带来确定性知识提出质疑;培根认为,归纳逻辑是“孩子气的”,归纳只能导致猜测,通过归纳并不能获得确定的知识;莱布尼茨认为,归纳绝不能为我们带来任何完全普遍的知识与必然性知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归纳逻辑是概率确证理论,归纳只能带来一定概率下的确定性知识[20]。就片段思维范式而言,其缺陷主要表现在该思维范式只着眼局部,而忽视对整体结构、整体中要素的相互作用与整体功能的考查。归纳逻辑的缺陷主要源于支配该逻辑的片段思维的缺陷。
归纳逻辑和片段思维的缺陷性导致基本只运用归纳逻辑对经验进行片段式归纳的“经验归纳”研究范式不可避免地存在如下缺陷:经验归纳研究范式不能带来统一性的、系统性的确定性知识。
(二)“经验归纳”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后果
1.“经验归纳”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中的应用
一百年来,全球共发生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学界对企业并购动因的探讨也呈浪潮式的发展,对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也明显带有与各次并购浪潮特点相对应式的特点(见表1)。此外,笔者分别以“企业并购动因”和“motivation of M&A”为关键词分别在CNKI数据库和“http://scholar.省略”进行模糊搜索,获得相应的中、英文文献,并随机抽取中、英文文献各50篇,以检验相关文献的研究范式。笔者发现,所有被抽取的文献均遵循“从并购实践到并购特点再到并购动因”的研究逻辑。因此,笔者认为,经验归纳的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在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在方法论上占据着支配性地位。
2.“经验归纳”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中应用的后果
由于“经验规范”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的缺陷,其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中应用的直接后果便是导致对企业并购动因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认识。由于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考查各具体动因间的关系也不具有现实性;对影响并购决策的动因的理解也具有片面性,基于并购动因的并购决策的科学性难以保证;动因主观世界和并购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相互建构关系也被忽略。因此,企业并购动因被认为是单一的,尽管该领域研究的新近发展表明,多动因的现象已得到重视,但多动因间的动态关系依然处于被忽略的状况。
四、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范式转换
根据库恩的科学发展过程理论,范式的转换是一个革命性的过程,在学科发展出现巨大的危机时,范式转换具有必要性。前文论及的企业并购动因研究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表明,该研究领域出现了较大的危机,具有转换研究范式的必要。笔者认为,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应由“经验归纳”到“系统演绎”范式转换,相应地其思维范式也应由片段思维转换到系统思维。
(一)“系统演绎”研究范式与系统思维范式
演绎是用一般原理证明个别性论断的一种方法,即利用已知的一组事实或理论假设为前提,以逻辑推理为基础,推断出真知性的结论。“系统演绎”研究范式是指在研究中运用系统思维的整体主义整体思维方式和本质主义分析思维方式进行演绎推理的逻辑范式。苗东升教授认为,系统思维范式是把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结合起来,做到在整体观照下分析,在整体观照下综合,在分析与综合的矛盾运动中实现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式[21]。
(二)“系统演绎”研究范式和系统思维范式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中的应用
1.本质主义分析思维下的系统演绎逻辑的
运用
从哲学视角看,企业并购行为是并购决策者的意向性行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无非是探讨企业并购这一意向性行动背面的意向性原因。根据塞尔的行为哲学的因果关系理论,意向引起行动,行动满足意向,意向产生的原因在于意向被行动满足后能给施动者带来好处;行动与意向间的关系是心理因果关系;心理因果关系与典型的因果关系不同,对于后者,原因是结果的充分条件,而前者不是;意向引起行动的关键在于非休谟式“自我”,休谟认为,“自我”无非是肉体和经验的结合;而塞尔认为,作为施动者的“自我”,其行动除了受肉体和经验影响外,还受意识场的作用[22]。
根据上文分析,作为意向性行动的企业并购行为,不同的并购决策者及其各自的意向就是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在“系统演绎”研究范式下的演绎前提,意向的本质是意向被行动满足后能带给施动者效用的特性。因此,根据本质主义思维的分析演绎逻辑,无论企业并购形式如何,也无论并购在何时发生,并购的最根本动因都源于并购决策者对并购能为自己带来特定效用的期待。并购决策者不同,并购意向实现带来的效用也不同,相应地并购动因也会不同如表1所示。
2. 整体主义整体思维下的系统演绎逻辑的运用
由于不同的企业并购有不同类别的决策者或实质性的决定者,而决策者是有着特殊肉体和经验的并受并购行动时的情境意识场作用的。因此,根据整体主义的系统演绎逻辑,企业并购的动因同时具有三个维度:决策者的肉体、决策者的经验、决策时的意识场。其在并购中各自的表现形式和相应的并购动因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笔者从整体主义视角对企业并购动因的整理。
五、基于“系统演绎”研究范式和系统思维范式的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展望
恩格斯认为,“不同的理论思维形式会导致非常不同的内容”[23]。基于研究的逻辑范式和思维范式的转换,笔者对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做如下展望:
(一)并购动因的本质将得到拓展
对于并购动因的本质,学界研究得较多的是股东、管理者、政府因并购意向被满足而获得的效用,而根据“系统演绎”逻辑和系统思维范式,不仅股东、管理者、政府,还有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效用以及各主体利益的相互作用都会作用于并购决策,并成为实质性的并购动因。
(二)并购动因的系统性将得到加强
并购动因的系统性有两个层次:一是企业并购动因整体层面的系统性;二是单个企业并购的多动因层面的系统性。如在决策者心理状态方面,学界只关注自大动因现象,而根据整体主义的系统演绎逻辑,也会有因自卑导致的企业并购。因此可以预见,企业并购动因的全面性、层次性、各动因间的关联、各动因间的主次转化及其如何一起作用于并购决策等方面将得到拓展。
(三)并购动因与并购成功的关联
并购失败率高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并购成功率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前文的“系统演绎”研究范式应用表明,基于提高企业绩效的、不介入决策者个人因素的、心理正常状态下的、符合经济规律和企业能力的系统性动因下的并购的成功概率将更高。但这样的结论显然很粗糙,并购动因与并购成功间的关联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企业并购 财务融合 财务整合
引言
在企业的并购活动中,影响其并购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企业并购之后财务融合过程的实施。企业在完成并购活动之后只有及时的采取对应的整合手段、提出有效的整合策略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企业并购之后的 优势。而企业并购之后财务融合效应的出现是影响企业并购活动更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分析当前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并购后财务融合效应的实现途径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当前企业并购财务融合效应实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并购之后的财务整合与业务整合不协调
在企业并购之后 ,若只关注财务整合的过程,而忽略了企业业务整合的必要性与协调性,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财务融合效应的实现,并阻碍企业合并最终目的――协同效应与规模经济的实现。同时,若在合并之后,将精力致力于企业业务模块的整合,而不能对财务整合予以适当的关注,则也不够合适。企业在合并之后可能由于财务上的失误或者是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而导致企业业务整合的正常运行受阻,从而使得企业最终出现资产负债、债务混乱等问题。甚至有可能造成员工工作积极性低下,企业股东成员对企业长远发展失去信心等。长时间的不协调将导致企业业务发展受阻、经营效率低下、企业缺乏长远发展前景。
(二) 财务整合的方式和途径亟待丰富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合并财务整合的过程中存在着整合手段单一、整合方式的丰富性不足等问题,不能应付财务整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与问题。通常,企业在实施并购之前,都会做好对应的调查工作,以对双方企业的文化和发展情况等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对双方的差异性以及互补性等有一个长足的认识,然后在安排不同的财务专业队伍进行分工整合工作。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个缺陷就是分工过程中可能出现一方的失误同时也给另一方的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决定了整个财务整合工作的成败。
(三) 对并购工作中财务整合存在的问题处理不当
财务整合过程中主要的两个问题是产权关系问题以及财务决策问题。对于产权关系问题,由于各个不同类型企业具有多种持股方式,诸如垂直持股、混合持股等,多种持股方式导致并购企业的双方在并购过程中存在着产权关系复杂的问题。而单一的财务整合方式可能对企业并购后的财务融合效应的实现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对于后期的财务决策问题,尤其是在对各个子公司的财务决策统一方面的问题,如果在整合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财务策略对各个子公司不同管理层次方面的问题,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企业内部财务之间的矛盾,使得财务整合效应的最终实现难度增加。
二、企业并购财务融合效应实现的几个主要途径
(一)关注业务指标体系的异常变化
通过检测业务指标体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实现财务整合与业务整合实现稳妥配套。收购行动的管理层应该对反映企业财务绩效以及各种经济指标的财务数据十分熟悉,同时还应该尽量缩短对这些财务数据、指标的评价周期,以便及时的掌握企业财务目标的最终实现情况。这样,当企业的并购行动 出现受阻时,这些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就能够随着合并行动的受阻情况而发生相对应的异常变动。这样,企业就可以根据这些异常的变化而决定企业财务整合过程中哪些因素是不适合当前企业的发展的,然后根据这些指标的变化分析出问题的具体所在,并针对性的采取对应的应对策略。最大程度的处理对企业绩效构成威胁的因素,同时利用这种方法确保财务融合效应的实现。
(二) 通过企业文化战略整合实现财务融合效应
从实际的企业合并运行项目来看,并购交易完成之后进行对应的文化展览整合不但可以对财务整合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能够对并购之后的业务整合有积极的影响。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在完成初步的整合工作之后,还应该注重企业文化整合的实施。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成立对应的文化评估小组,选择那些具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以及影响力的评估组员,这些组员可以是来自双方企业的优秀员工。组建起来的评估小组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合并之后完成对收购双方企业员工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矛盾的发现,诸如价值观的差异、企业发展愿景的差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差异以及管理方式的差异等。将这些问题加以探讨、分析,找出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较佳的解决方案。为合并之后财务融合效应的实现打下基础。
(三) 理性、智慧地处理合并中财务融合的难题
绝大部分企业在合并之后都出现了问题,于是开始对企业的投资主体、竞争基础等进行检查,查看其是否存在差错,并根据这些异常现象以及分析结果来判断哪些环节需要做出适宜的转变,以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需求。一般而言,当企业出现并购问题时,管理者可以选择放弃或者是进行改变的方式持续进行合并。放弃合并通常是在扭转亏损存在巨大困难时才做出的选择,一般会从下面这样几个方面进行战略改革:其一,利用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将工作重点放在品牌之上,压缩整体运营成本,对企业的营销及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其二,对企业的职工薪酬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其三,提出一个全面的财务整合战略,协助企业走出由于战略失误而带来的亏损局面。
三、结语
如上文所述,当前企业在财务融合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在合并之后进行财务融合的过程中要从指标体系、企业文化战略整合以及理性财务处理三个方面来实现企业合并之后的财务融合效应,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