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体育课程;学生;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学界从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积极开展研究。然而,什么是核心素养?课堂表现如何?如何培育?等一系列问题,既是理论上需要积极探讨的问题,也是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溯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在美、英、欧盟等国家的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呈多元融合模式。我们应借鉴这些宝贵经验,有效地将核心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之中,以增强本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培养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M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核心素养更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需要明晰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其对于教材编写、指导教师课程实施和学生能力培育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标准、教学建议、教学资源、学业质量标准等内容。
在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时,需要清楚几个关系: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标准与教学建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教学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教学过程标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学结果标准体现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综上,核心素养即培养和逐步形成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既包含学生的自主发展方面,又包括学生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方面的铸造。
二、核心素养在体育课堂中的表现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表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原有的表现,二是教师培育的表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的培育并非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在一节课上学生有可能是有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某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教师对其教育和引导也不能过分求全,而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进行培育。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对其核心素养的培育,也要重视从核心素养视角准确把握其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以便于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和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然而,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环节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素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组织教学工作?哪些方面被忽略或留有遗憾?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三、体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途经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高低,对学生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学校体育改革在教育学体系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应切实注重体育课程的实效性。首先,整体规划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外活动等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的有效坚持,形成学生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其次,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2-3项运动技能,确保学生“三自主”选课,实现学生乐学目标,配备专项能力突出的教师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再次,结合地域特点,借鉴“一校一品”的经验发展特色体育项目,借鉴他国文明,创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3.师生互动,协同发展。
在教育学领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协同发展。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人格、德能展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而学生的学习态度、氛围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激情,学生的反馈是教师改进教学的有效凭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德、能素养,更要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把“教”和“学”协调统一,以求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创新发展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固有的教学思维模式,构建平等、和谐、民主、充满正能量的师生关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保障,是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核心素养;目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18-02
2017年,对于中国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为标志的第三次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即将全面铺开,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标准理念也已流传于大江南北。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研人员,一方面,对于第三次课程改革充满了期待,因为“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让教育终于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又深感到忧虑。因为从常态的体育教学来看,师资问}是影响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改革大步前进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课改以来,体育课的课时量增加了,但教师的编制没有增加,当前一线教师的平均周课时量在18节以上,即便如此,大量的学校体育教师依旧缺编严重。此外,教师还要承担大量的训练、比赛以及组织学校各种活动的重任。可以说,体育教师是学校里最忙的教师。如此繁重的工作,教师根本就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课改,很难真正将教育教学理念贯穿落实到常态教学中。同时,从这些年的课改我们不难看到,各级课程建设的水平参差不齐,一线教学多年来各自为政,常态教学中的随意性现象较严重,缺乏系统性和深刻反思。而我们做事往往好走极端,习惯性地一提改革创新就要把过去的全盘否定,另起炉灶。可在实际教学中,过去的被否定,新的又没有建起来,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的现象比比皆是。
应该教什么?怎样教?教的标准是什么?“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引导我们的教育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上,同时,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将学生当“人”看,充分尊重学生的先天差异、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站在课程实施的角度去研究课堂或技术动作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通过“简约、实效”的教学,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如何尽快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常态教学中,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中小学各级课程体系
2001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颁布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但迄今为止,只有几个省市制定了相应的省市级的《课程实施指导方案》,绝大多数的省市缺乏二、三级课程标准。也就意味着全国大多数教师手中只有一本薄薄的《课程标准》,如何具体的规划和实施教学,只能靠自己去想。也就造成了多年来一线教学的不系统性和随意性。因此,在第三次课程改革实施时,各级教研部门应尽快制定二、三级课程标准和常态课的评价标准,让一线的教师有明确的教学依据,更好地实施科学、系统的常态教学。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补齐补足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严重缺乏,一直是制约课程改革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应依据课时量补齐补足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解决一线体育教师超强度工作的根本问题,让其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学,提高常态课堂教学的质量。
2.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
一方面,改革“体育教育”类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强化对运动技能的培养和提升。特别是在招收“体育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新入职教师考录时,应明确规定将“运动技能”的考试前置。以此来保证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另一方面,加强对一线体育教师的技能达标和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提升其综合的教学素养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新课程理念能否真正落地的基本条件。
三、改变教师教学理念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课程改革并不是将旧的全部,重新另起炉灶。对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讲,课改有“两不变”和“两变”。
1.何为“两不变”
一是运动技术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和载体从古至今没有变,这一点根本毋须讨论。
二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全面育人的功能没有变,只不过课改前我们只关注运动技术的掌握,而忽略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价值和功能,才导致多年来教学手段和组织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2.何为“两变”
一是教学目标变了,由过去的只关注“运动技术”的单一目标,变为关注和落实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多维度、多角度的目标。2001年的课程标准[1]提出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五个领域的目标,挖掘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全方位的功能,引导我们由过去的单一目标教学,转为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2011年第二次课程改革[2],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领域的目标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使教学的实施更加清晰、可操作。如今提出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表面看来,只是将2011年课标的四个领域目标所指的内容重新组合,换了一种提法而已,并没有加入新的具体内容。但仔细分析,学科核心素养表述的先进性在于,明确了一个技术动作的学练和掌握运用,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的事情,要有相应的身体素质作基础,同时,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作支持。也就是说,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我们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时,必须同步关注其运动参与度、身体素质发展和体育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发展与提升。否则,单纯提升运动技能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教育真正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上。
二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的目标变了,教学的组织形式相应地也要改变。例如,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要在常态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必须实施“小组合作与探究”教学模式,在技能的学练过程中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跟不同的同伴交流、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才能使其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如果我们依旧坚持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个目标根本无法落实,长此以往,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升反降。
四、落实核心素养的“能力”培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门学科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这门学科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的贡献的大小。
1.要有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1)寻找目标
前面我们分析过,课程改革的一大变化是教学由课改前“运动技术”的单一目标改变为多维度、全方位的目标。教师眼里必须有这些目标,才有了教学实施的方向、推进和落实课程改革的动力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引导教师找到、找全这些目标,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2)确立目标
在找到目标的基础上确立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保证。例如,以前在写运动技能目标时,一般用“初步了解”“基本掌握”等,这都是无法落实和评价的模糊目标,所以体育常态课的教学效果是无法衡量的,导致学生因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因看不到教学的成就而失去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建议用数据化的语言来制定和表述运动技能目标,如排球双手垫球第一节课的技能目标可表述为:通过学练,学生能完成两人一组,间隔5步,用双手垫球的技术动作连续对传5次不失误。
(3)达成目标
有了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如何用简单、实用的方法达成目标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于常态教学中的关键。目标达成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常态课的实效性。因此,在有明确目标作保证的基础上,如何找到和实施简单、实用并且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一线教师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
2.将教技术变为培养和提升技能
抓住运动技术的核心环节,抓准运动技术的核心环节,就是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自然就考虑到了运动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也就是学生学练此项技术可以锻炼和提高终身能用、会用的某种能力。例如,在多年来的投掷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强调脚如何发力、腰如何扭转、如何形成背弓、胳膊如何挥动,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一再强调要注意出手的角度和速度,可很少有教师教给学生如何甩腕、拨指。做不出这两个动作,出手的角度和速度根本就无从谈起。此外,学生对手腕和手指的控制能力的提升,可以提升其在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上的运动能力。
3.站在“实用”的角度教学
体育运动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改变着生活,因此体育与健康学科可以称之为生活课程、生命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这一点,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体育教学相比的,所以我们称为“终身体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切都应站在“实用”的角度。首先,学用结合,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其次,教师M织练习的手段可以更加丰富多样。最后,可以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要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常态教学中,必须在继续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目标清晰、方法高效。让体育与健康学科真正成为影响学生终生的生活课程、生命课程!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核心素养;分层教学法;初中体育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个性化教学在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因环境、兴趣、体能等方面的差异已不再适合不同的学生。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分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为学生制定合适的体育规则,而且在于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享受体育锻炼,提高其心理素质。本文通过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分层教学法应用于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一)全面激活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中考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体育的重要性,会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语数外等主科的学习中,不仅无法挖掘体育的乐趣,更缺乏学习体育的兴趣。但在分层教学方式下,体育教师则会充分凸显学生在运动课程中的主要地位,并在核心素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运动掌握能力、意识掌握状况进行分级,并给学生以个性化的引导,由此改变学生对传统运动课程乏味、沉闷的观念,从而调动了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
(二)增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
大多数学生会误认为体育课的目的在于放松和玩耍,因此,当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学生并不会在意。就算有学生认真听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体能差异,造成部分学生可以快速学会,而部分学生无法学会。此时通过体育分层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告知学生体育核心素质的基本特点和标准,然后再给各个阶段的学生制订学习规划并传授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进而促使初中体育教学水平与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在传统体育课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只会指导学生使用运动设施锻炼身体,这在学生没能了解运动常识的情况下就极易在运动过程中损伤。而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分层体育课程中,由教师先把体育核心素养知识告诉给学生,进而引导各个层级的学生根据核心素养标准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并通过规范有序的知识教育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其学习、成长状态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学习。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适应体育教学内容,并且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升的目标。
(五)保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在当前阶段的教学中,长时间的知识学习会消耗学生大量的精力,同时过大的压力也导致学生得不到放松,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应该是阳光的、积极的,应该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使用体育分层模式制定教学方案,在提升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使学生身体获得充分放松,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二、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体育课程重视度低
大多数初中学校与教师都会受到应试教育对其的思想束缚,认为体育在中考中是可有可无的,因此,主科教师占据体育课程的现象十分普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教师自身的素养尤为重要。然而大部分体育教师由于自身缺乏专业素质,无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指导,也无法更有效地回答学生的问题。
(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践教学中,不同的学生由于个性和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在同样的课程中将会收到不同的学习效果,若因此忽略了学生的社会主体地位将不利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
(四)体育重要性未能获得学生的充分认识
由于学生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的学习重心都放在文化课学习上,在参加体育课时并不积极,很多体育活动都是做做表面工作,并没有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导致其遭遇到多种问题,如学生个人身体素质下降、精神面貌与预期不匹配等等。
(五)体育教学内容无法起到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
在初中教学中,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一定影响,如果学生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使用各种理由以达到逃避体育课的目的,对其体育课程学习质量的提升极为不利。
(六)为体育课程提供的资源条件不充分
对于初中体育课程来说,教学资源的不足会导致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只能通过简单的运动方式用以达到预设的体育教学目标,例如跑步、快走等。此类教学资源严重缺失的情况导致无法进行高质量的教学,使得学生无法在体育课堂中提高身体素质,对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保持极为不利。学生对体育内容的深度理解困难,也无法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
(七)热身不充分
在初中教学中,体育并不是主流学科,一周可能只安排了两节体育课,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减少了热身时间,直接让学生跑步或者做活动。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没有经过充分的热身就进入到剧烈运动中,容易让学生出现肌肉拉伤等现象,这种情况对于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着致命影响。
(八)体育器材老化
体育器材老化也是安全问题的一种,如篮球架、单双杠等都是学校固定的体育设备,学生经常会在课余时间使用,这就导致设备容易损坏和老化。如果学校没有及时对器材进行检修,就会增加学生安全隐患,比如,篮球架松动、篮板破碎等常见问题。
(九)学生不易管理
在体育课中,教师无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监督,特别是在做活动时,学生更愿意自己对事物进行探索,从而远离集体,一旦发生事故,教师无法第一时间发现,这对于学生的安全问题有着很大影响。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以分层教学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体能分层,提高认知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分层教学法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时,必须要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了解,通过体育测试获取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基础数据,并根据测试后的分数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例如,可根据身心素质及运动能力的强弱将学生划分。对于身心素质及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要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外,还要安排其进行强度较高的技能练习,以巩固学生的身体素质,并进一步提高运动能力与体育水平;对于一般的学生,在传授基础的体育知识以外,还要传授一些强度中等的技能练习,以增强其身体素质,从而为后期的运动技术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较差的学生,要考虑到其身体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做一些简单的有氧、拉伸运动,以此来提高其体育认知能力。这样的分层方式并不是固定的,还会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与学习水平进行随时调整,有效锻炼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强化其体育认知的水平与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意识。
(二)爱好分层,提高体育技能
在进行体育运动前,体育教师除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水平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本身的爱好兴趣,若强制性地将其安排到不感兴趣的项目上,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在不同的学期开展不同的运动项目竞赛,并且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层之后,体育教师还要对每一层学生的体育技能以及身体素质进行再一次分层,对层次较高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而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而言,要使其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并且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后期更加熟练地掌握体育技能做好铺垫。
(三)理念分层,培养运动能力
为了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并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核心素养课程中,要创新课程形式、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共同进步。
(四)评价分层,激发学习信心
针对各个阶段的初中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以提高分层教育的实效性。对于体育技能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以鼓励、表扬评价为主;对于体育技能基础中等的学生,要以激励评价为主,并为其指导在技术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使学生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对运动技能表现较好的学生要采取竞争评价方式,以贯彻高标准、高要求的评价原则,使其在未来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谦虚、严谨、努力,不断超越现在的自己,激发出学好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信心,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课下任务布置的分层,提高完成度
体育分层教学可以实现有效的课下任务布置,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而言,空闲时间较多,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游戏任务,让学生们在课下依旧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提升自身体魄。比如,篮球、足球运动等就属于运动量大的课下任务,部分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但是可以完成类似于跳皮筋或者丢沙包等小型课下任务,因此,在分层体育教学中对课下任务进行分层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
(六)内容分层,提高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在进行体育课时,很多内容是无法完成的,这就会导致学生核心素养下降,降低了体育教学课堂质量。因此,在体育课堂中,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是必要的,比如,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基础运动让学生达到运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对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而言可以适当加大运动量,对学生身体进行刺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内容。在初中体育课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与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初中体育教师在积极分层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作为体育教师应强化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将体育核心素养融入至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保证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祝力泳.核心素养下初中体育大课间、体育教学与体育中考的融合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7):119-120.
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范文4
1.“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是有价值的课程
学校课程建设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喜欢的课程,进而得到充分、自由、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才是学生需要的课程,是有价值的课程。
2.课程建设可以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求,鼓励普通高中办出自己的特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学校课程的系统化、特色化建设与实施,一方面有助于凝练出学校的特色,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进程。毋庸置疑,学校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课程特色。
3.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支撑力量
课程实施的过程不仅是课程文本的传递,更是整个学校办学理念、课程思想、教风学风、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等文化的传递。这一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目标的课程建设思路。一个中心是以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中心。两个重点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三个目标是通过课程建设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遵循“一二三”课程建设思路,学校认真执行国家课程,并重点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
2011年10月我校正式被批准成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开展高色发展试验项目学校。我校的特色试验项目是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体育素养为核心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我们简称为艺体特色。艺体教育的核心元素是“美”,即审美加健美,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心灵、姿态、行为。
我校的特色发展正是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艺术体育教育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以构建和实施艺体特色课程为主渠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艺体素养。
二、构建学校艺体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务本求实,逐步推进
我们的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本着“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思想,建立在落实国家艺体课程计划基础上的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校本艺体课程体系。
我校构建了“三三六”模式的特色课程体系,即面向全体学生、艺体兴趣学生、艺体特长生三个学生群体,构建校本必修、校本选修、校本必选三种形式的校本课程,探索实施青春旋律课程(侧重音乐素养)、青春韵律课程(侧重体育素养)、美术专业课程、传媒专业课程、体育专业课程、兴趣发展课程共六类内容的特色校本课程。
1.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校本必修课程(青春韵律课、青春旋律课)
此类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艺术、体育素养,另一方面,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青春韵律课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课程,青春旋律课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课程。为了更好地落实此类课程,我们给予充分时间保障,利用每天上午35分钟、下午30分钟的活动时间全体学生进行校本必修课程的学习。青春旋律课的内容是班级歌曲合唱、美的赏析。青春韵律课包括变式跑步、动感韵律操、花样体育竞技以及体育规则教育。班级歌曲合唱,我们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评比考核。美的赏析、体育规则教育我们已经形成初步略显稚嫩的校本教材。
2.面向艺体兴趣生开设校本选修课程
兴趣发展类课程包括修养类课程、技能类课程、活动类课程。这类课程更多的与国家艺术、体育选修课程整合,将国家艺术、体育选修课程校本化。
素养类课程包括美学概论、中外美学赏析、西方美术史、人与审美等艺术修养类及体育人文素养类等课程。
技能类课程包括各种艺术、体育方面的技能。根据学生的需求程度,提供此类课程。目前已经开设足球、篮球、橄榄球、器械健身、武术、合唱、象棋等课程。
活动类课程包括社团活动、传统节日(美育节、体育节)、各种比赛、展示活动(卡拉大赛、足球联赛、美术作品创作大赛等等)。
3.面向艺体特长生(美术、传媒、体育专业)开设校本必选课程
为了满足艺术特长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我们设置了校本必选课程,即艺术特长生的专业课程,具体包括美术专业课程和传媒专业课程,美术专业课程包括素描、速写、色彩、设计、动漫。传媒专业课程包括编导、播音主持、音乐、摄影。目前,我们学校高二、高三共7个美术班,文化课和专业课程齐头并进,为他们量身打造个性化教育。
校本必修课程是基础课程,校本选修课程是提高课程,校本必选课程是专业课程,其内容层次是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而且面向全体学生的校本必修课程是我们特色建设的重点。
三、课程实施中的感悟
课程实施需要多种保障机制。
1.建立学习机制
全校领导教师进行相关课程理念的学习,我校定期聘请专家进行讲座,为教师购买相关书籍,举办读书沙龙等活动促进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和课程实施、开发能力的不断提高。
2.建立检查督导机制
尤其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的检查、反馈,直接决定其质量高低。
3.建立资金、硬件保障机制
提供校本课程开课所需的教室、教学用具,有充足资金用于教师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奖励等等。
4.建立激励机制
让每位教师在课程建设中都有成功的机会,为所有教师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对教师任何方面专长突出、成绩卓著给予肯定。
我们认为:
课程建设需要用“心”体味:
――情感、态度、理念。
课程建设需要用“新”开发:
――知识、能力、智慧。
课程建设需要用“辛”付出:
――学习、积累、转化。
课程建设需要用“薪”支持:
――资源、设备、奖励。
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职业素养
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知识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只有大量的储备人才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就给与高职体育教育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观察近些年高职体育毕业生的毕业就业情况,不难发现其境况并不良好。尽管高职体育教育这一事业给与社会培养的人才非常多,但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一直都存在,并且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就大多数的高职体育毕业学生反映,毕业之后想要找一份好的工作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很多时候连工作都难以找到。尽管高职体育毕业生在向社会反映工作难找,但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没有趋向饱和状态,甚至会有企业因为找不到适合的职工而焦急不堪。很明显,高职体育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就存在很大的矛盾,对于找不到工作于招不到人才这两者之间是缺乏必要的沟通与联系,也就是正规一点的---职业素养。针对这一的状况,高职体育教育就要加大力度来培养其学生的职业素养,使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高职体育教学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
高职体育院校现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尽力让学生能够学到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之能够关注较为平凡的工作。但众所周知的是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到,培养该素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高职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教授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穿插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能够以自身向学生示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高职体育教师之间还需要注重团队的合作能力,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一种长期目标,并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但是就现在目前的情况可以发现,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素养培养仍然前路堪忧,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自身缺乏培养认识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教师有直接联系,相比于其他高职课程,其体育教育的职业素养更难以培养。很多高职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旧喜欢加强学生的体育训练与教育,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教师的不重视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方案成为一种形式,并没有实施强有力的管理与指导。
(二)高职体育学生自身缺乏专业技能
现代社会,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非常高,但是由于高职体育毕业生在专业技能上明显不足,直至在找工作时会面临许多压力,从而给与高职教师带来的压力也非常大。为例解决这一状况,许多高职体育教师就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训练,但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就降低了要求。
(三)体育教师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存在误区
高职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单方面认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是学生辅导员或者思政教师的工作,自己并不需要过多的要求。加之高校体育教师平时的工作任务量大,很难顾全学生在职业素养这一方面的要求,因此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工作就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二、高职体育教育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方法
(一)改变高职体育教师的观念
教育改革在一步一步进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慢慢增加,高职院校只有变更自己的教学模式与结构才能进一步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这就对高职体育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一个自身职业素养非常好的高职体育教师才能给与学生制定相对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编排适合体育学生的发展及其认识的体育教学活动。
由于高职体育教师的与其他科目的教师性质不同,有较强的特殊性,大多数时候体育教师都是与学生长时间呆在一起,因此高职体育教师应该利用这一优势,一方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还有能够加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以自身的 实际经验为主,给与学生更多职业素养的培训技能与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职业素养较高的高职体育教师才能在体育精神与职业素养上对学生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这就要求高职体育院校要着手打造一批职业素养非常高的体育教师团队。
(二)教学手法需要灵活
只有灵活的高职体育教学方法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一定要加大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选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手法,增加学生课外实践与锻炼,在体育课堂上向学生教授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同时,还有注意能够联系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对社会需求有一定的了解,在明确了自身不足之处之后能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改善,直到能够适应职场环境。加之高职体育学生自身的性格、学习能力等等存在很大的不同,在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就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职业素养都有提高,从而提高一个整体的职业素养。
(三)提高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
高职体育教师是教授学生职业素养的最佳人选之一,同时也是指引蹙额上进入良心的发展方向的负责人。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高职体育教师要能够摒弃之前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按照教材来,要在对教材进行处理的基础之上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将体育知识与职业素养这方面的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对职业素养加深认识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
三、结语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可以明确知道要想提高高职体育教育中职业素养的培养就要从重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与此同时还要进行教育观念的改革,让学生能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有职业素养的全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吴永福(1983-),男,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本科,助教,体育教学与训练
参考文献:
[1]先世友.体育与德育并重是学校育人的有效途径[J ].教育与职业(中).2007(10).
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范文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亲其师信其道。为师者,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具有一潭水。为了提高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自身素养,提升教育教学品位,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升,科学实效地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研究,经学院研究决定拟组建**市中小学体育学科科研团队。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指导思想:本着以人为本,科学严谨,务实求真的态度,深入体育教学一线,挖掘体育教育教学的大德育功能,做大做强**市的学校体育科研工作,做到科研成果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大力推进我市的学校体育工作,努力开创学校体育新纪元。将**市的科研成果推广到辽宁省,乃至全国。
科研团队目的:通过这个科研平台,召集全市致力于学校体育研究的体育教研员和一线教师,自愿积极主动工作。以研催生体育教育教学新方法,以研开创学校体育新领域,以研凝聚一线体育教师队伍战斗力,以研搭建青年教师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提高我市体育学科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科研团队的遴选方式:以**市教师进修学院体卫艺研训处为核心机构,以**区**体育名师工作室为龙头,全市遴选爱岗敬业,思想进步,任劳任怨,业务过硬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采取自愿申报和科研团队核心成员考核面试的办法,拟定招收10名骨干成员。自愿申报表格见附件。
科研团队的终极研究目标:"十三五"期间**市体育教师素养提升的科学研究以及遏制**市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的对策研究。
五、科研团队的工作内容:结合我市学校体育的具体情况,针对近期(年)学校体育亟待解决的师资水平和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实际问题,科学高效制定本科研团队的研究目标并进行追踪科学研究,为教育行政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培养我市学校体育科研团队精英、培育团队精神;选拔和推荐团队内成员参加更高层次的学校体育科研活动;参与**市教育科研核心团队的活动,接受**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
六、参与科研团队要求:**市学校体育科研团队是以学校体育工作为研究内容,以自愿方式参加的体育教师组成的群体,是以自我管理、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特殊团队;团队成员一律以自愿方式参加,不收取任何会费。
七、其他事宜:参加**市中小学体育学科科研团队的人员,需认真填写**市中小学体育学科科研团队登记表,一式两份,加盖学校公章,上交各县(市)区汇总后报送。
联系人:营口市教师进修学院体卫艺研训处 马怀超
联系电话: Emil:****
附:**市学校体育科研团队登记表
**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市教师进修学院体卫艺研训处
20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