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核心竞争力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核心竞争力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核心竞争力概述

银行核心竞争力概述范文1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供应链金融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结合成都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的实践情况,在对成都市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部门、银行、物流企业等第三方引领培植供应链金融及集群风险控制等成都市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供应链;集群控制;批量营销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创业就业、改善民生和壮大民营经济意义尤为重大。根据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和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截至2014年末,全国中小企业已超过5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创造了全国约60%的经济总量,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纳税占到国家税收总额的将近一半①。2015年一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中小企业84.4万户,同比增长38.4%;新增注册资本4.8万亿元,增长90.6%,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的普遍难题,理论界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探索,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模式受到普遍青睐与推崇。AllenN.Berger(2006)等人最早初步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我国学者则对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持肯定态度,多数学者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进行分析,少数从中小企业角度论证,个别从两者结合的角度阐述。闰俊宏(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有效地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深圳发展银行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共同组成的“供应链金融”课题组(2009)指出,供应链金融借助“团购”式的开发模式和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使得商业银行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收益成本,并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白马鹏(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借助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交易的自偿性以及货物的流通价值,对供应链上单个或上下游多个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以上研究成果论述了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优势,对我们思考我国西部地区发展供应链金融问题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然而,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供应链金融真的适合用于解决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吗?本文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模式概述的基础上,从银行信贷实践的角度出发,以西部地区特大城市成都市为例,总结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的特征,进而分析成都市打造供应链的难点,最后提出西部地区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政策建议。

二、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银行将其金融服务从供应链核心企业拓展到整个供应链,为链上渠道伙伴提供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代付、存货融资、原料和制造融资等服务。供应链金融模式不仅具有理论依据,而且在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探索实践,因而能够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

(一)理论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委托理论都为供应链金融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当今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只能利用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转与忠实合作对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最终产品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因此,核心企业有动力配合银行解决渠道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供应链由不同期望目标的企业和组织构成,具有参与主体多、跨地域、环节多等特点,它们之间存在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通过不完全契约方式实现企业之间的协调(韩东东,2002)。委托理论解决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存在委托关系,着重解决物流企业对质押物的真实性、合法性。还可将物流企业和银行视为共同委托人,更易掌握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还款能力,同时与原材料供应商签订回购协议条款,有效防范供应商与中小企业合谋骗取银行贷款及违约风险。供应商和中小企业也形成了委托关系,主要解决中小企业违约的情况下,供应商面临向银行退款、无法销售产品进行回购的风险。

(二)国内实践进展从供应链金融的实践运作形式看,运作主体多数是商业银行,其次还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综合金融物流提供商。国内商业银行典型探索以深圳发展银行(今更名为平安银行)构建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为代表,该行在探索初期推出了货押授信等,并逐步在实践中总结出了“1+N”理念,后期围绕供应链整合了20多项产品和服务,有力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内其他银行围绕应收、应付、存货三大环节设计供应链金融产品,如中国银行2008年开始推出的“达”系列融资产品等;部分银行针对自身擅长的行业推出供应链金融产品,如光大银行在钢铁等行业推出了“阳光供应链”等;个别银行则专注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金融的运用,如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总体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供应链金融产生的现实需求,高视野解决对策的研究直接为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外对供应链金融融资研究的出发点各不相同,国外侧重于研究大型企业的供应链延伸及发展过程中的融资性问题,国内主要分析通过供应链条的捆绑和链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因此,国内不能照搬国外模式。从实践进展看,供应链金融并不适合所有的领域,做得好的地区主要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主要是对那些行业边界清晰、供应链成员之间长期密切协同而无严重利益冲突的领域,由一个核心企业引领形成。

三、西部地区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中小企业营销与信贷风险的防范、控制有赖于对该地区中小企业特征的准确认识、中小企业信贷规律的总结,有赖于对中小企业行业和鲜明的区域特色的把握。成都市作为西部特大城市,其中小企业具备西部地区的代表性。下面,以成都市为例,结合成都市某商业银行信贷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一)成都市中小企业主要特征1.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结合银行营销和风险控制实践,成都市中小企业可以分为具备核心竞争力且能利用外部资源响应市场需求的核心企业、有意愿被整合进其他企业购销渠道但又不愿意放弃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的中小企业、有意愿被整合进其他企业购销渠道且愿意放弃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的中小企业。按照要素分类,主要包括高新科技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能源矿产等原材料型企业。2.成都市中小企业主要特征。首先,处于全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链的低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从成都市中小企业在东中西部的定位来看,东部地区主要是高科技、资金密集型企业,而西部地区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源矿产企业。从成都市等西部地区的能源矿产企业来看,主要是向东部地区输送原材料,连能源矿产品初级产品都谈不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西部一些城市才提出能源矿产品由量大、价值低向量小、价值高的初级产品转变。西部地区主要向东部地区供应能源矿产品的定位决定了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不在西部地区,所以,成都市的商业银行选择核心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还不现实。我们按国外大型企业供应链延伸的做法,通过银行营销、风险控制实践来证实成都市极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先不分析其整合供应链的意愿。成都某地方商业银行随机抽取了7户中小企业客户,它们2014年末的相关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数据计算得出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知,该7户中小企业活劳动量占产品成本均低于7%,说明活劳动量消耗小;劳动者占固定资产的数额除1户外余者均在30%以上,数据水平比较高,该两项数据均不具备活劳动消耗大、资本有机构成低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特征。而单位劳动力占有的资产量在20万元以上,单位劳动力占有的资本量在7万元以上,占有水平较高,符合资本有机构成高等资金密集型企业特征。成都市的中小企业不像西部其他地区普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原因,主要在于成都市是西部地区的主要中心之一,聚集了大量的资金和中小创业者,属于西部地区的发达城市之一。从成都市某商业银行的实践看,即使是作为西部特大城市的成都市,虽拥有大量资金密集型中小企业,但仍处于全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低端,很难形成供应链,表现在部分企业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出现销售急剧下滑,挪用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市场投机等,还有些企业存在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再难以增长的“成长困惑”,普遍存在着产品雷同、主业不突出、技术含量低、易模仿、产品盈利差等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其次,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非常少。上述企业没有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科研的人员也非常少,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均为零。上述企业也没有加大技术设备升级和企业经营改造,没有在转型升级中找活路,很多资金密集型中小企业依靠自有资金、信贷资金维持高速运转,并频频出现资金投向虚拟经济等高风险领域的问题。代表企业发展方向、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最有可能成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但科技型企业在成都市等西部地区非常少,难以形成供应链。

(二)成都市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难点及特殊性1.成都市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难点。一是成都市产业链上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缺乏形成供应链的引领者。从银行营销和风险控制实践看,成都市所谓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非常少,更谈不上核心企业有外包业务方面的意愿。同时,多数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东部地区核心配套企业关联度也不紧,其外包业务并由此管理外包渠道的动机不强,很难在供应链中起到主导作用。二是成都市供应链链条整合难度较大。国外供应链金融是大企业主动整合,以具备核心竞争力且愿意外包和管理次要业务的大企业为主,在这种条件下,较易寻找到愿意被整合进供应链且愿意为此而放弃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的配套中小企业。而国内尤其是西部地区,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较少,更谈不上核心企业发展战略中愿意外包和管理次要业务;多数是为了供销渠道畅通而有意愿被整合的中小企业,且在供应链形成难度大的情况下不愿意先为此而放弃资金使用权、资金收益等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购销链条每个环节上融资难的中小企业利益一致、精诚团结的几率较小,彼此之间在信息交流、资金结算、供销渠道、成本核算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矛盾,很少完全依赖合作对象。由于结算条件较苛刻,遇到资金困难时不会通过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解决,宁愿通过商业银行融资,所以,依靠中小企业自身形成供应链的概率比较小。因此,成都市中小企业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条件下要想形成和发展供应链,首先需要强势的第三方来培植核心企业,然后强势的第三方有动力去协调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以及上下游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达成利益上的一致。因此,国内的供应链金融不能照搬国外模式,而以有实力的政府部门、银行、物流公司等去配置和整合供应链的成功率较大。2.成都市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特殊性。一是从西部地区城市看,产业链路径非常明显。虽然从随机抽取的成都市某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客户数据未发现以某核心企业形成的产业链,但是不妨碍从城市整体角度寻找产业链,以便将来通过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整合等宏观层面的引领促进微观层面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链或延伸产业链长度、拓宽产业链深度,从而来发展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某商业银行信贷实践发现,从城市整体上来看,成都的物流方向有相反的两股:一是农产品、能源矿产品等沿四川其它市县——成都郊县——成都五城区方向流动;二是产成品、商品沿成都五城区——成都郊县——四川其它市县流动。成都早在几年前就将提供原材料的雅安及提供市场的资阳、简阳、眉山等捆绑发展,从城市的角度看,产业链路径是明显的,成都是产业链的核心城市。二是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难以形成供应链现象以外表现出的微弱聚合效应。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努力摸准地区中小企业信贷规律中,虽未发现供应链现象,但却找到了中小企业表现出的微弱聚合效应。以成都市为例,其中小企业的集群效应比较明显,体现在成都市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营销及信贷风险具有专业市场、市场区域、行业集群、家族关系等总量特征及总体变化趋势,把握住了这些总体特征将能够更准确、客观地把握住中小企业信贷规律。反之,成都市中小企业营销及信贷风险难以基于单个信贷主体的经济特征及其衍生出来的信贷特征进行点对点的孤立管理。这种集群效应是在难以形成供应链时,中小企业所体现出来的微弱凝聚力,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供应链通过企业间长期合同捆绑在一起,集群效应则完全是市场力量在支配。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成都市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现象不明显,但是集群效应比较明显。要想形成供应链,需要在某些中小企业群打造供应链的引导者,并注重供应链内部成员利益冲突的解决、长期合作机制的打造,以提高链条内成员之间的交易等稳定化程度。在目前供应链金融不明显的情况下,我们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政府作为供应链的舆论先导者引导形成供应链金融政府可以在打造供应链金融强势的第三方引导者方面作出努力,比如通过法律、产业金融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宣传,对供应链金融的形成创造政策氛围,鼓励银行、物流企业、具备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在消除供应链金融内部成员利益冲突方面,可以采取市场化的手段进行引导解决,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各方相互协作扫清障碍;另外,为减少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方艰巨复杂的谈判、沟通、协同工作压力,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相应专业中介机构来推动解决,以此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形成、发展。

(二)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的实际主要主导者引领供应链金融的形成和发展银行将其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业务创新,在组织架构上,可集中资源设立供应链金融相关的金融产品、审查审批及风险控制部门,专门负责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可以与第三方中介企业合作发展商品融资;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专门针对供应链金融,再造信贷业务流程,通过打造相应授信模式来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中小企业和银行的连接者来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主要是促使供应链金融各个运作环节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畅通无阻,为银行提供质物仓储、第三方监管和动产拍卖等服务,确保质押物完整有效,还为银行提供中小企业相关信息、监控原材料供应商,也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在供应链金融形成过程中发挥与商业银行、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连接作用。

(四)多方联动合作实施集群化营销针对单个中小企业之间有某种非紧密的联系所体现出来的聚合效应,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工商联、专业市场管理方、市场区域的管理方、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实施集群化营销,通过做一定量的中小企业信贷来覆盖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运用大数法则测算出特定行业的风险概率,甄选金融产品进入的行业,然后迅速找到有效的客户群体进行批量营销,实现金融产品在特定行业、特定市场的受众群体规模化、风险可控的目标。另外,通过批量化的行业和集群研究,从中小企业批量风险判断的角度研究风险信息、业务特点和风险程度,从地区、行业、集群角度探索风险控制的“本土化”、“批量化”和交叉印证模式,以适应成都市中小企业集群化、转型化、家族化特征。

参考文献:

[1]AllenN.BergerandGregoryF.Udell.AmorecompleteconceptualframeworkforSMEfinance[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6(11).

[2]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3]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4]白马鹏.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设计与优化[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韩东东等.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防范[J].工业工程,2002(3).

[6]田海峰,刘泽照.供应链金融与物流企业发展策略[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5(1).

银行核心竞争力概述范文2

关键词:银行 外包 应用服务提供商

一、银行IT外包服务概述

随着我国银行改制的深化和发展,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银行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发展,银行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对这些系统管理也越来越困难。而银行IT外包服务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银行IT外包服务是指银行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服务商来为其提供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服务的一种实践或管理策略,它也引申为雇佣外部组织或个人来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行为,使银行能够以更富有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完成某项信息技术任务。常见的银行IT外包涉及银行通信网络管理、银行信息系统运作和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等。IT外包在构建银行核心竞争力、节约项目成本费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银行IT系统外包服务的特点

银行系统IT外包运行操作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性与复杂性,银行信息技术融合了目前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信息理论和技术,信息设备包含多家厂商的高、中、低端产品,IT系统结构设计、技术运用和生产配置均采用IT技术领域先进模式。

2.影响范围,银行IT外包服务范围涉及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影响多种重要业务与应用系统的生产运行。

3.实时性,银行信息系统所承载的许多银行业务与应用系统直接面对客户,提供实时服务与交易功能,因此必须保证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4.服务不间断性,根据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必须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项目进行实时运行操作服务。

5.流程管理,银行IT外包服务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日常操作手册、日常监控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系统变更流程等工作流程与规范进行。

6.报告机制,在运行操作服务中要有完善的报告机制,对银行IT系统日常运行状况、投诉与响应、故障处理与分析、系统变更与备份、数据分析与统计、综合评价等相关信息与数据均要按照合理的流程与科学的形式进行报告。

7、安全与保密性,银行IT系统支撑了从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到核心的交易系统,这些系统是银行的命脉,对其数据的安全是非常高的。除此外,涉及到这些系统的相关文档、资料都属于非常机密的内容,需要分级使用。

三、银行IT外包服务的成功保障因素

根据IT服务的理论,结合IT服务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为IT外包服务提供保障:

1.从技术上提供保障

在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 有关IT服务的最佳实践理论中,技术是IT 服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就无法进行运行维护的正常开展。技术的支持能力包括对技术本身的支持服务能力和服务的技术能力两个层面。前者是对各种IT技术的掌握程度,后者是能多大程度上把IT服务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符合用户实际情况的最佳运行和维护操作。

2.从管理层次上提供保障

未实施银行IT外包服务之前,系统运行维护的风险主要是技术上的风险,管理上的风险较小。实施IT 服务外包后,由于维护人员不是银行内部职员,从本质上讲是将技术服务的风险直接转化成服务管理上的风险。因此,在IT服务商和客户之间建立有效的管理界面,是IT外包服务之核心所在。

3.从技术过渡上提供保障

成功的银行IT外包服务需要对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对服务管理流程的明确制定。对服务提供商来说,这些要求的实现均需要一定的时间。(1)接手外包服务的过渡磨合期,服务提供商在接手任何一项外包服务前,需要首先深入项目各个环节,详细调研和理解现有项目的服务内涵,包括服务的内容和指标、人员、流程和系统架构,为后期与用户一起制定服务的接收、整合和管理提供基础。(2)循序渐进的管理过渡,围绕保障服务持续性的要求,服务提供商需要对服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建议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整个服务项目的流程、管理、人员等内容。

4.从对外包项目的可控性上提供保障

银行对外包项目的控制力度是通过管理流程来实现的。管理流程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点、工作汇报机制等。服务商必需做到两个方面:服务的透明性和伴随知识(知识库)为用户所有。服务透明是指服务商不能为外包服务项目设置壁垒,银行通过工作汇报、文档记录、服务流程很容易的掌握服务项目。伴随知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知识库。知识库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资源,服务商在服务过程中建立的知识库产权应该归银行而不是服务商。这样将降低银行更换服务商的风险。

银行的IT系统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将某个系统包给服务商,需要特别重视保证银行的数据安全。可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1)通过法律手段签署用户、公司和个人三方保密协议,运用法律手段约束服务商对用户数据进行保密,在保密协议中需要明确规定对于因泄密而造成损失的赔偿方式;(2)通过管理手段:需要通过管理手段实现对用户数据进行保护;(3)通过技术手段:结合业界的先进技术工具,做到对关键配置更改的审计和跟踪。

四、结论

目前,银行IT外包服务的内容和规模越来越大。由于我国IT外包服务发展较晚,银行IT外包市场还未发展成熟,因而银行IT外包服务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何正确全面地考察分析有关的复杂因素,做出正确的IT 外包决策,提高银行IT服务的水平,降低IT运行维护的成本,达到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是需要我国银行界和IT界共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旭: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浅析.WTO经济导刊,2006年10月

[2]瑞琴邱伟华:金融服务外包的利益与风险分析.商业时代,2007年5月

银行核心竞争力概述范文3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全面预算管理

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产物,相对于改革前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但是其全面预算管理水平远落后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及国际先进银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全面预算管理,对其加强业务拓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企业预算管理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与激励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法。对银行来讲,全面预算管理应包括财务预算、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三个方面。其中,财务预算是目前银行业传统意义上的预算管理;经营预算,即经营计划(信贷计划)包括授信审批、规模控制、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各业务环节的合理测算及安排,是银行业预算控制工作的核心;资本预算是指银行根据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对各项风险加权资产的资本占用作出的安排。

二、农村商业银行的特点

(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农村商业银行是由辖内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地方性股份制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一般包括本地较大的国有企业、本地较大的民营企业、当地居民和银行内部员工。除了股东分红,各类股东因投资目的不同,尚未充分意识到其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所负有的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制衡机制尚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发挥有效作用,对经营管理层未形成有效制约,内部人控制问题是农村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短板。

(二)业务品种覆盖范围较窄

从国际先进银行及我国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来看,金融业的真正盈利环节为中间业务,而非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业务品种主要停留在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依靠净息差获取收益,业务品种覆盖范围较窄,虽在改制后加强了产品创新,但仍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且创新思想略显滞后,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业务产品,对其竞争力的提高极为不利。

(三)服务范围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力量,其服务方向带有明显的支农惠农的政策性。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四十六条,农村商业银行要将一定比例的贷款用于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银行监管机构应定期对农村商业银行发放支农贷款情况进行评价,并可将评价结果作为审批农村商业银行网点增设、新业务开办等申请的参考。同时,农村商业银行机构网点设置多为城乡结合部或县域,“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支持中小微企业、便利社区居民”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中小微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与自身现实条件担保能力的矛盾,对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而支农贷款的风险性较大,对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来讲,农村商业银行的政策导向性使其发展之路面临相对尴尬的局面。

三、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相对于改革前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但是其全面预算管理水平远落后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及国际先进银行,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作为商业银行的常规工作内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并未随着银行的发展壮大得到足够充分的认识。一方面,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仅仅为了满足外界对银行管理水平的认可,而未真正将预算管理作为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手段进行有效实施。另一方面,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所进行的预算管理多指财务预算,而在银行业务发展中,经营预算即经营计划的开展,比预算管理概念的引入要早,因此经营预算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预算管理之外,形成了单独的体系。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经营预算与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易出现矛盾,且缺乏有效调和。

(二)预算管理内容编制不健全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预算管理内容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目标多重,缺乏系统平衡。银行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应以提高盈利能力作为主要任务,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但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导向,其经营管理不仅应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同时还应承担一定的支农惠农任务。除了追求企业利润外,农村商业银行还应将支持农村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放弃社会效益。此外,在我国银行业环境下,农村商业银行同其他大中型银行一样,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宏观调控的功能。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制定往往出现多重层次,无法在利润最大化与社会责任、风险把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多重目标的现象,造成预算管理缺少明确的方向,影响其长期发展。

二是侧重短期目标,缺乏长期战略性。目前,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目标的制定多为短期,一般和年度经营计划相联系,缺乏与长期战略规划的有效结合,并且部分银行以短期目标的实现情况作为对管理层的考核评价依据,容易造成管理层过分重视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发展。同时,容易出现跨期数据无法有效衔接、短期目标与长远利益产生冲突等情况。

三是局限于部门内部,缺乏联动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制定仅局限于单个部门内部,仅以局部的利益最大化作为预算目标,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部门间利益冲突,导致损害其中一方利益,无法实现各部门有效联动,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

四是预算指标片面、粗放,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全面预算管理要求覆盖企业业务的各个环节,要求全员参与,全程控制,而农村商业银行预算指标的编制过于笼统,无法细分至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业务环节;部分预算指标的制定偏离了业务实际,形同虚设;预算指标难以进行量化核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标准等。

(三)预算执行不到位,未与考核有效衔接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大多未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多由财务部门牵头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的权威性不足,各部门预算执行力度不够,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协调解决;预算管理执行情况未与考核评价进行有效衔接,执行过程中未进行动态监测并随着实际经营情况及金融形势的变化调整预算,只简单将预算目标完成与否同员工的绩效考核、工资收入挂钩,无法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真正实现预算管理的目标。

四、加强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首先,应在全行内部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明确银行各级员工与领导者的职责、权利及义务,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对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使员工明白全面预算管理关乎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产品、每一个工作环节,只有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才能做到预算管理的“全面”。

其次,应逐步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并确保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独立性及权威性,突破部门间界限,合理协调各部门预算,发挥协同效应,共同实现效益最大化,避免预算管理工作流于形式。预算管理委员会,是董事会按照股东大会决议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对股东会和董事会负责,主要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和控制。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主要负责下达经营目标及执行预算的最终审核。董事会、股东大会和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共同组成预算管理决策机构,对各预算执行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指导、监督。

(二)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提高精细化程度

加强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在编制预算目标的时候,应充分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展与风险的综合平衡;对财务预算、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做出合理安排,将经济资本引入风险管理,通过对经济资本的计量实现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获取收益;应根据银行长远发展战略制定长期目标,然后结合当前情况制定短期目标;根据银行整体情况制定整体目标,再结合各部门、各产品、各环节制定局部目标,层层分解,提高指标精细化程度。

(三)强化预算执行力度,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后,需要做到严格执行才能发挥预算的作用。强化预算执行力度,除了树立预算管理机构的权威性,还应在执行过程中按时进行动态监测,遇到外部因素变化时,应及时向预算管理负责机构进行反映,由其对预算目标进行实时调整,并可根据执行情况找出预算目标制定中的不合理因素,以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强化预算执行力度,还需要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将预算执行的效果与员工绩效考评结合,调动员工积极性,达到预算目标。在进行预算评价和考核时, 必须合理设计考评内容,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特点实行差异化考评机制,将考核结果与预算执行部门及个人的利益密切结合,形成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确保预算执行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银行核心竞争力概述范文4

【关键词】个人客户 关系管理 对策

一、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

(一)客户关系管理概述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后面简称CRM)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兴起并逐渐发展成熟的理论体系。它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明确业务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动员与协调内部资源,科学制定业务流程,依赖IT系统和健全的内部营销组织,细分客户以培育、保持和拓展客户群体,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使企业在经营中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一套管理体系。

(二)商业银行开展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是金融开放、竞争加剧、银行产品和服务多样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共同造就的结果。早在1998年,全球500家大银行排名居前的100家银行就有90家设有CRM部门,CRM的运用对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营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国内商业银行具有很好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1.有利于优化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先进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和战略规划,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保障是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商业银行为发挥该项战略的作用,必须优化组织机构,即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建立适应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的,职能完整、交流通畅、运行高效的组织结构。并优化业务流程,实行业务流程重组,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客户、指挥灵活、运作高效的操作体系,增强服务客户的广度、深度和效率,满足客户需求。

2.有利于构建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是客户信息的管理和运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全面收集客户信息,并有机整合、利用这些信息,形成一个高度统一、高度共享、高度安全的信息系统平台,同时还要发挥银行信息网络的功能,让银行各级机构、各职能部门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客户、辅助决策的需要。

3.有利于提高银行对市场需求的反应灵敏度。建立个人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要了解顾客,时刻关注着顾客需求变化和对产品的满意度,并经询顾客意见,及时反馈客户的需求和意见到银行客户数据库中。银行根据客户的需求信息,开发客户乐于接受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对市场信息反馈越迅速及时,越能有效解决客户的问题及抱怨,更好地服务客户。

4.有利于提升销售业绩及增加利润。银行致力于个人客户关系管理,不仅可以留住老客户,使客户重复惠顾,增加购买次数与购买金额,而且可以产生口碑效应,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惠顾,使企业业绩增长,这意味着从竞争对手获取市场占有率和赚取营业额,提高自身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

5.有利于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客户的多少、客户价值的大小,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稳定和高效发展又多、又好的客户,是赢得优质市场的重要手段,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只要保证和不断提升客户的忠诚度、满意度、贡献度,银行核心竞争力就能得到打造和提升。

二、提升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紧紧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强化理念宣传指导

贯彻“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将理念宣传和培育贯穿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各环节。积极推动流程优化,打破以产品为主线的部门壁垒,改变部门间信息割裂的局面;按照“服务客户、提高效率”的原则,理顺个人客户关系管理,不断提高全行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体系,充分调动个人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提升转型效果的重要推动因素

1.注重考核导向的科学性,建立绩效管理体系。考核导向上,要由目前单纯的利益驱动型考核向基于岗位评价、岗位责任目标以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相结合并重的绩效管理体系转变,充分发挥和调动各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

2.注重考核激励的平衡性,有效调动各方营销人员积极性。基层机构网点突出了客户经理对中高端客户的维护和销售能力。但是在一个网点中,对客户的销售会涉及到大堂经理、高柜、低柜的多名人员,在考核中既要考虑到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激发客户经理的工作热情,又要考虑到销售流程各岗位以及高柜人员的支持保障作用,有效发挥激励制度的平衡和导向作用。

3.注重考核指标的全面性,增强营销人员做好客户维护工作的主动性。考核指标应兼顾销售业绩与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要求,将个人客户识别与获取、价值挖掘和关系维护的相关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增设“客户忠诚度”、“精准营销成功率”等相关效果性指标,从而增强个人客户经理维护客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注重考核与培训结合,提升个人业务专业人员的素质。建立员工忠诚度,只有忠诚的员工才能带来忠诚的客户,很难想像一个员工经常跳槽的银行能够培养高度忠诚的客户,客户希望和银行员工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关系,从熟悉的营销人员那儿购买产品,如果和客户联系的银行人员经常变化,客户会有不稳定感和不信任感。因此加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制订个人客户经理关爱成长计划,提高员工满意度,培育高素质的专业客户经理队伍,组建强有力的销售和服务团队,为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积聚专业人才,提升银行为中、高端客户尤其是私人银行客户服务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客户有效识别、挖掘和维护管理机制

1.注重目标客户的有效识别。根据80/20原则,银行80%的收入是由20%的客户创造的,而余下80%的客户只能带来20%的收入,不同的客户对银行的贡献是不一样的,有些客户可以给银行带来长期丰厚的价值,而有些客户只是短期交易关系。因此银行应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有效识别目标客户群体,区别对待不同的客户,对能够和银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高价值客户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对于一般性客户适当减少维护成本。并不断挖掘目标客户的潜力,培养成重点客户。

2.进一步落实VIP客户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客户关系维护。首先要完善个人客户信息,特别是中、高端客户的信息,积累有效客户资源。其次,对个人高端客户进行全面摸底,对符合条件而未办理理财卡的客户,通过电话、面谈等多种形式,尽量为其办理理财卡,使其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以提高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而对不符合条件的理财卡客户,促使客户增加其在银行的金融资产,提高客户贡献度,或采取缴纳账户管理费的方式,减少资源占用,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

3.增强目标客户忠诚度。针对高端客户,提供定制化的销售服务。根据客户不同的情况,如区域不同、经营策略有差别、销售条件不同等,和每个客户一起设计销售方案,可选择和利用银行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或对现有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和创新。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产品和服务不仅更具针对性,还让客户获得尊享感受,有利于与优质老客户建立一种长期的全程式、合作化、互动型的伙伴关系,而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交易关系,使其成为银行产品的拥护者和宣传者,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概念,涉及管理运营机制、制度、流程、系统和服务等诸多方面,受渠道、产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不断改进,协调好不同的机构和职能部门的相互关系,形成合力,银行个人客户关系水平和盈利能力定能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叶开,刘钢,王鸿.客户关系管理之叶问——评估指南.成都时代出版社,2011:1-2.

[2]叶开,王鸿.客户关系管理之叶问——成功路径.成都时代出版社,2011:3-5.

银行核心竞争力概述范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企业价值最大化 核心竞争力 战略管理

2006年10月30日, 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这标志着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为我们打开了开拓会计职业新境界、提升会计工作新水平、创造会计事业新辉煌的希望之门(王军, 2006) 。同样的机遇和挑战, 也将在新会计准则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提供给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者。加之我国金融改革、税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步持续深入,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会因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交互影响而得以放大和复杂化。透视影响并有效应对变化, 将成为企业财务与会计必须成功解读的命题。

一、基本层面的概述: 主流财务理论的框架

借鉴当前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我们认为, 分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应该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 以价值创造和风险管理为两条主线, 按照环境战略组织行为绩效市场的经济与管理思维循环进行。

(一)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强调决策有用性, 财务报告在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当按照法定要求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这将降低投资者、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主体在市场上的信息搜索成本,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资产负债表核心地位的确立, 公允价值的合理应用与多数资产减值准备不可转回等方法, 使得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反映企业价值。这将缩小投资者尤其是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企业价值评估的误差, 使企业经营业绩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直接关系在资本市场上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体现。同时, 由于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 也提高了会计信息国际间的可比性, 更有利于专业机构和人士的估值比较, 拓宽中国企业投资和融资的范围与渠道。

总之,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能够更加真实、透明、完整的反映企业价值。根据有效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理论和博弈论等实证研究结果,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信息披露的充分, 将减少市场主体的信息搜索和监督成本, 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程度, 从而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和财务约束作用的发挥, 大大改善财务管理环境。

(二)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理论上经过了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发展阶段。但就我国目前的企业组织形式主流为非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弱式有效、法治建设处于起步期、商业伦理有所缺失、公司治理结构逐步构建等现实背景下, 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最强的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有用性。

新会计准则中研发费用资本化等规定, 体现了企业科学发展的要求, 服务企业创新和价值持续增长;财务报表列报、中期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等具体准则, 可以使企业充分披露并真实反映企业价值的会计信息; 职工薪酬、股份支付、政府补助等制度, 可以通过会计手段协调企业、政府、投资者、员工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合理进行企业价值分配。以上对我国当前阶段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确立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提供了财务与会计协调一致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三)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治理的影响

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 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 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相互制衡, 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主要解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问题(林钟高、王锴、章铁生, 2005) 。

新会计准则构建和实施的决策有用导向, 能够方便机构投资者的发展, 促进财务控制权市场的竞争并进而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改善企业和银行都存在的“预算软约束”现状, 发挥债权人治理机制。尤其是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即将完成, 股票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和主要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的背景下,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外部财务治理的作用会因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放大。

职工薪酬、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等新准则的增加, 有利于企业激励与约束的财务创新、人力资本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以及财务分层治理机制的构建。而这些都是对企业内部财务治理完善的表现。

(四)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战略的影响

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一般框架如下:

从上模型可以看出,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与财务管理职能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全过程, 并集中体现于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决定了企业主要资源配置的方向和方式, 深刻影响着其他子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虽然对战略实施效果具有决定影响的战略评价的体系超越了财务的范畴, 但以企业预算和财务业绩衡量为支撑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对当前中国的企业而言, 更是如此。

如前分析,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既改变了企业外部财务环境, 也对企业内部财务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财务战略受到企业整体战略和其他业务子战略调整的冲击, 必然要进行修正。比如,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企业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与融资的会计制度障碍减少、资本成本降低, 可能转向外向型发展战略。这样一来, 企业财务战略可倾向于采用相对稳健的筹资战略、适度分权的投资战略和低股利分配战略, 注重发挥资本运营的作用等。

(五)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严格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不允许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可转换债券在股价上升情况下的损失确认等, 有利于财务稳健和风险防范。新准则关于允许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衍生工具等1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中应用, 体现了国际趋同, 成为一个亮点。但另一方面, 企业经营管理层可能会出于保护上市公司“壳”资源、获得既定盈利水平等动机, 不正当运用“公允价值”, 操作“数字游戏”, 违背新准则制定的精神和目标。而且, 使用公允价值后, 未实现收益和损失都要加以确认, 增加企业账面利润, 由于此部分损益没有现金流量支撑, 可能导致收益实质上的超分配, 增加财务风险。

此外,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和套期保值等准则, 为企业在金融市场开放、金融工具创新等环境下, 利用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进行财务风险规避提供了制度基础。

(六)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组织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表与列报等多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并新增了多项针对企业最新经济业务事项的准则。这要求财务与会计人员具有敏锐的职业判断力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通过培养学习型团队, 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管理能力, 梳理并改变原有业务流程,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等, 是财务管理组织建设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较长时期内的一项紧急任务。

因此, 可以预见,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财务流程再造将无法避免。新准则体系下的财务流程再造, 一方面体现出财务组织内部分工的细化, 即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管理会计将逐步分立; 另一方面, 以财务信息化和权责分配与流程结合的跨职能协作将更为重要和频繁。新的财务组织将在体现专业化分工的同时, 突出无边界价值创造。

(七)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影响

企业集团下属单位数量多且组织形式不一, 在新会计准则执行的内容和时间上都可能存在差异。这为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统一、合并报表编制、业绩评价模式等提出了新的难题。同时, 分部报告准则的增加和关联方披露的变化, 也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新会计准则实施调整期, 企业集团母公司如何协调、监督下属子公司新会计准则执行时间, 调整财务战略和资源配置, 也是需要认真研究并妥善处理的财务管理问题。

二、具体决策的分析: 一个综述的视角

(一) 新会计准则实施与财务决策观念转变

在企业管理领域, 有一句通俗而又深刻的话语被经常提起: “思路决定出路, 细节决定成败。”按此思想, 我们可以类推为“财务决策理念决定财务决策结果, 财务决策结果决定财务业绩”。新会计准则强调企业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对受托责任履行评价的支持, 突出企业真实价值的透明反映, 重视企业现金流量信息。这将对财务决策理念产生直接影响: 立足企业价值创造和持续成长, 着眼企业资产质量和良好的现金流量。

(二) 新会计准则实施与资本成本降低

前文已经提及, 新会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 获得了iasb、欧盟等组织的认可, 这一方面使得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全世界更大范围内得以接受, 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财务报表编制和会计信息理解与应用的成本。这两个方面的进步或成果, 会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降低国内外投融资成本、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增强跨国经营管理水平。上述这些, 既降低了财务投融资的成本, 又拓宽了企业投融资的渠道和市场。

(三) 新会计准则实施与资本结构改善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和多数国有企业融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是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突出特征。这也是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重要表现。这一问题的产生, 缘起于股票发行制度的不完善、国有法人股的不流通、资本市场效率低、债权人相机治理机制缺失、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委托链条过长、产权改革不到位等多种因素。

新会计准则实施, 长期利好于资本市场发展和投资者、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的评价, 加之资本市场改革、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多个领域改革的同步深入, 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将趋于合理, 与“新优序融资理论”、信号模型、最优资本结构理论等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偏离得以逐步纠正。

(四) 新会计准则实施与财务指标的正确评价

新会计准则在财务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计量属性等重大方面都较原来的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了深刻变革。尤其是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准则的实施, 难以完全避免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进行报表粉饰的可能。比如, 在新旧会计准则转换调整期, 有些企业出于业绩改善、保护上市公司壳资源、吸引战略投资者等目的, 可能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集中转回、非正规债务重组、关联性企业合并等方法, 将“非正常收益”计入企业“正常损益”, 粉饰财务报表。正是基于此, 中国证监会、财政部等部门已经针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专门制定下发了部门规章。

因此, 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 尤其是投资决策时, 要对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指标, 进行深入分析, 特别是通过截面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 掌握财务指标的真实业绩, 合理剔除非正常影响, 保证财务决策的稳健。

(五) 新会计准则与股利分配政策调整

股利分配政策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政策, 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和公司的资本结构。对上市公司而言, 还会对其股票价格产生影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对资产、负债的分类及部分计价方式的改变, 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 导致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当期净利润和可供分配利润的指标等发生变化。

企业的账面利润不仅包括企业自身营运业绩的体现, 还包括公司以外的环境变化对利润的影响, 即因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而确认的未实现的损益。此部分利润的增加与现金流量的净增加脱节, 有可能出现按照公司法进行股利分配的现金窘迫, 对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 企业应考虑股利分配政策的内外部因素, 并进行相应调整。

(六) 新会计准则实施与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改进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内外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企业需要重新考虑预算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对企业经营指导的有效性和激励作用, 需要更加关注对现金流、资产质量、经营风险的管理, 修订业绩评价指标, 使企业由关注利润表转变为更加关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企业以利润表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控制体系需要改进。

传统的以财务业绩评价为主导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存在着与企业战略脱节、过程与结果分离、短期业绩不能反映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等严重弊端。这些弊端与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战略目标产生了冲突。因此,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企业业绩评价模式和方法也必将创新。业绩考核尤其是对国有企业考核, 除了要发挥其“保值增值”等导向作用外, 还要发挥其以下“四个导向”作用: 一是要把企业引导到加强战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上来; 二是要把企业引导到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上来; 三是要把企业引导到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来; 四是要把企业引导到节约能源资源和提高增长质量上来(黄淑和, 2006) 。

上述作用的发挥有赖于经济增加值管理体系( eva) 、平衡积分卡方法和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型企业业绩评价模式和方法的建立与改进。

三、财务管理的变革: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考察

(一) 企业战略—核心竞争力—财务管理

哈默与普拉哈拉德1990年于《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 标志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一个新纪元———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论点在于企业成功的根基在于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 而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界定、培育及维护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中心内容。

通过战略管理这一纽带, 财务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紧密相连: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离不开财务管理的支撑; 而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以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为导向, 服务企业战略管理, 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

1. 实施财务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资源, 是其他企业不可模仿、不可复制且能增加企业价值的核心能力。财务战略定位的准确与否、运用的好坏, 直接决定着整体资源配置的有序性、运转的高效性和企业经营的效益性(张云亭, 2003) 。因此, 没有财务战略管理的支撑,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将无法进行, 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出现财务危机, 并退出市场。

2. 支持企业创新。在财务资源配置上,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新会计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等规定, 减小了企业创新投入对利润的压力, 鼓励企业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投资; 股份支付、企业年金、职工薪酬等新准则的制定, 大大方便了企业对人才的引进和激励, 减少了“人本战略”实施的财务障碍。这都是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企业财务系统要主动参与创新文化的建设, 并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 重新审视财务管理的职能, 创新财务管理工作。

3. 打造学习型财务团队, 提高协作管理和无边界价值创造能力。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对财务人员和组织的一次重大考验。它不仅要求财务人员要学好、用好新会计准则, 而且要向利益相关方积极传送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影响的信息; 提高沟通能力, 与其他部门无障碍协作, 实施新准则下的管理变革, 破除传统的囿于本职本岗的工作思维, 跨部门进行无边界价值创造。

另外, 企业在实施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变革时, 要注意财务能力对战略的动态性和适应性: 既要关注现实的财务能力, 更要关注与企业战略保持协调的财务能力的培育、形成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王军. 2006.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新会计准则, 全面提升会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效能. 会计研究, 8: 1 - 9

林钟高, 王楷, 张铁生. 2005. 财务治理: 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张云亭. 2003. 顶级财务总监: 财务治理、价值管理和战略控制. 北京: 中信出版社

李心合. 2006. 财务管理学的问题与出路. 会计研究, 7: 45 - 51

吴珊. 2006. 新会计准则与财务决策论坛综述. 会计研究, 9: 89 – 92

[英] 西韦尔著, 姜法奎等译. 2003. 核心竞争力. 北京: 华夏出版社

[美] 弗雷德·r. 大卫著, 李东红等译. 2003. 战略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银行核心竞争力概述范文6

【关键词】招商银行 微信银行 五力模型

一、引言

微信银行也称微信支行,它与手机银行客户端的后台相似,是一种以手机微信功能为入口,转至手机银行进行相关银行业务办理的电子银行服务。2013年上半年,招商银行银行首次推出了信用卡微信客服业务,通过“账单”、“信用额度”、“积分”等关键词进行提问,相关账户信息及业务的内容即刻回复到微信中。2013年7月2日,招商银行宣布升级了微信平台,推出了全新概念的首家“微信银行”,引起业界同行关注,微信银行的推出,再次说明了互联网对传统金融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最初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到现在微信银行,招商银行紧跟潮流,在实体银行、网络银行之外,越来越多的银行将目光投向掌上金融服务,并将之培育成利润新增长点,银行的“微”时代悄然来临。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到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将会达到7.21亿,全面超越PC网民。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借助手机这一平台扩张其“粉丝”用户。微信银行实质是将招商银行手机银行客户端移植到微信上,借助微信4亿用户群,将招商银行的服务理念最大化。

由于微信银行的刚刚推出,前人该领域中对微信银行的研究分析极少。在快速发展的掌上银行中,招商银行微信银行面临着哪些竞争呢?又该如何保持领先者的地位呢?本文将基于“五力模型”的竞争分析方法,对目前招行微信银行进行竞争分析。

二、招商银行微信银行实现功能概述

“微信银行将成为未来市民理财的新选择。”招上银行首家“微信银行”的推出,是对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颠覆,为金融服务开辟了全新的渠道。首先,微信银行以移动网络为媒介,为微信客户提供了3A服务(任何时间Anywhere、任何地点Anytime,以任何方式Anyhow)。其次,微信银行客户结构与招行年轻持卡人结构相吻合,是比较方便实用的一个渠道,也是创新性很强的一个差异化服务的体现。

图1 招商银行微信银行功能页面

添加招商银行微信cmbchina-95555关注后,会看到其账号下提供三个菜单:一卡通、信用卡和特色服务(如图1)。点开每个菜单则会有不同应用。

“微信银行”覆盖了更广阔的服务范围,不仅可以实现借记卡账户查询、转账汇款、信用卡账单查询、信用卡还款、积分查询等卡类业务,更可以实现招行网点查询,贷款申请、办卡申请、手机充值、生活缴费、预约办理专业版和跨行资金归集等多种便捷服务,并新增了网点查询及服务预约功能。此外,微信银行的在线智能客服更可实现在线实时解答客户咨询,为客户提供了非常方便的咨询通道。

三、“微信银行”五力模型分析

该模型设计五种竞争力因素,分别是行业内现有竞争者能力、潜在竞争者能力、替代品威胁、供应商议价能力、购买者议价能力,见图2。通过这五种竞争力的状态和相互之间的作用进行分析,有利于企业认清所处的竞争环境,发展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未来发展确定正确方向和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提高竞争力。

图2 微信银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一)行业内部竞争分析

招商银行微信银行的行业内部竞争者的竞争力目前很小,却不容忽视。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已陆续推出了具备查询和信息推送功能的公众微信账户,但目前只停留在微信服务阶段。例如,交通银行的逐步开始的微信服务:每天都会发送各种各样的促销信息:星期五打折、星级酒店优惠、积分买车险等,信息非常实用,这让很多习惯用微信的市民享受到了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但是微信,作为当前炙手可热的互联网产品,其注册用户数快速突破4亿,每月活跃用户数超过1.9亿。可以说,微信已经成为人与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新沟通方式。面对如此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银行在逐渐完善“微服务”,增加新功能。其他银行对微信银行市场的细分、与忠实客户建立的信赖关系以及注重银行信誉的营造等会对招行现有的微信银行功能产生威胁。

(二)潜在进入者竞争分析

随着国内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兴起,外资银行也将看好中国电子银行市场,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也推出“手机银行”等业务,参与客户争夺的激战。由此可见,随着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发展,微信银行的出现,又将成为一个新的竞争点。面对我国目前的微信银行尚未发展成熟的阶段,外资银行是最大的潜在进入威胁者。然而招商银行与腾讯合作,目前模式尚未达到成熟,仍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与此同时,外资银行与其他即时聊天平台或社区合作,将对“微信银行”产生很大冲击。

此外,类似“卡小二”信用卡还款软件、缴费软件的出现,具有的功能与微信银行有交叉之处,可实现手机信用卡的还款,对账单查询或缴费等功能,也将成为微信银行的一大潜在的竞争威胁。卡小二具有的特色功能有手机信用卡还款、查看信用卡账单、随时查看打折的机会、提供各家银行的信用卡最新消息、罚息计算器。这些第三方软件的功能单一,不全面,其安全性并未得到权威认证,涉及资金的业务仍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面对还款软件、缴费软件的出现,招商银行应更加丰富强大的功能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同时提高交易安全性更是用户最关注的问题。

(三)替代品竞争分析

代替品竞争是微信银行目前面临的最大的竞争因素。微信银行成为零售金融继柜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客户端外的第四个平台,逐步在前者的基础上改进并创新。但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客户端这三者仍是微信银行的替代品威胁者。最大的威胁则是手机银行。2000年3月,招行率先在国内推出“手机银行”业务。目前,微信银行暂不能实现外汇、投资管理,直付通协议管理,购买彩票和电影票,商旅预订等功能,手机银行至今发展的几年中,功能及安全性都在不断完善和提高。手机银行版本很多,网页版、WAP版、手机客户端有iPhone版、Android版、JAVA版适合各种只能非智能手机。此外,招行提出手机银行转账汇款三年免费,即2015年底之前,完全免费。在这些功能刺激下,各家银行手机银行用户开始增长,成为微信银行的强劲替代品竞争者。

另外,电话银行是利用电话自助语音和人工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账户信息查询、转账汇款、缴费支付、投资理财、业务咨询等金融服务的电子银行业务。但使用电话银行的客户也纷纷转向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以其安全性,使用户活跃度不断提升。但也存在缺陷,例如金融产品匮乏。中国网上银行的业务匮乏,因此,微信银行可进行差异化服务,充分发挥对银行业务的重组和再造功能。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在我国手机银行产业中处于供应商地位的是各家商业银行、网络运营商、第三方运营商。供应方主要以控制收费比率和提高投入要素价格来影响手机银行业务的盈利能力以及产品竞争力。然而,微信银行与之不同是的,微信银行是由招商银行与腾讯合作,招行利用微信为平台,实现零售金融功能。招行每年发送上亿条的短信给客户,因此每年都向运营商支付余额的短信费用,如今,通过微信代替短信,将为招行节省不小的开支。微信银行产生的手机上网流量费用由微信运营商收取,但腾讯与招商银行之间的费用结算尚未知晓。招商银行作为微信银行的主导权一方,因此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

(五)消费方议价能力分析

招商银行微信银行考虑年轻客户群的使用手机软件特点,并以其办理快捷、功能多样化、即需即用等特点为客户所看好,而且客户的所花费的成本很低,几乎是在原有的微信平台中多关注一个公共主页,资费方面目前也只收取产生流量的资费,招行微信银行提出,在2015年底前,转账汇款每天在20万元额度之内的,均免收手续费。

资费虽低,但其安全问题依然是现有客户及潜在客户考虑的主要问题,不同客户在业务办理的选择空间上都受到相应影响。根据五力模型理论,消费方所处的谈判地位取决于其拥有的信息量(如产品、价格、服务等),上述两个问题就成了消费者尤其是收入稳定、服务质量要求较高的优质客户对银行谈判的筹码。此外,客户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作为微信银行的客户也就具有了一定的议价能力。

“微信银行”采用“手机银行”的安全保障机制。微信银行采用的后台与手机银行一致,而手机银行截至目前未发生一例风险事故。客户通过微信提示,以微信为接入口,进入手机银行页面进行业务交易。在微信银行中,凡涉及客户私密信息的功能,均将在招行手机银行后台进行办理,招行手机银行采用SSL安全协议进行高强度的数据加密传输,即使网络传输的数据被截获,也无法解密和还原。同时,招商银行采用双重密码、图形验证码等全方位安全措施,确保客户资金与信息的安全。

四、结论

本文通过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了招行微信银行的内部之间、潜在进入者、可替代产品、客户、供应方的竞争,对微信银行目前所处的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微信银行的首次推出面临着各方的因素,需要保持警惕,保持差异化服务的特点,以客户需求为指导不断完善。招商银行微信银行的建设体现出了招行“因您而变”的服务理念。微信银行的发展,不仅仅是将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已有功能平移到微信银行中,而应充分利用微信特点以及其在移动互联等方面的优势来创新,提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在同行领域中占有领先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