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

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钢铁流通 区域一体化 供应链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

一、我国钢铁流通供应链现状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了5.678亿吨,同比增长了13.5%,创下了单个国家粗钢年产量的新纪录,占全球总产量的百分比提高至47%,较2008年扩大了9个百分点(国际钢铁协会)。但是,我国钢材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组织松散、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钢铁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服务质量不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与钢材流通领域相关联的企业超过20万家,行业前5名企业的经营总量仅占全国钢材流通消费总量的4%,前100名企业经营总量也仅占全国总量的15%,产业集中度很低。而在发达国家,如欧洲部分国家排名前五的分销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卢森堡为80%,比利时、法国为70%,荷兰为65%,德国为50%。

2. 钢铁流通产业的增值效益低

我国钢材流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业务模式大部分为简单的商品贸易,随行就市,盈利模式主要依赖钢铁价格波动,不少流通商存在较浓重的投机意识,物流服务能力弱,在产业价值链中缺乏有效、稳定的增值服务能力。

3.行业发展缺乏协调

钢铁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上下游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在交易方式、资源供给、产品销售等方面,缺乏联盟合作。由于钢铁流通属完全竞争行业,国家难以在产业层面给予规划协调,行业管理部门也难以归口管理,钢材流通企业处于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

为了适应越来越严酷的国内外竞争,我国钢铁流通行业也必须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在流通企业内部构建面向区域一体化的钢铁流通供应链,实施科学的供应链管理,以强化流通综合功能,提供灵活、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

二、区域一体化架构下的钢铁流通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区域一体化业务运作模式简介

钢材流通“区域一体化”业务运作模式,即整合区域内从事销售、加工、物流的直属企业和社会钢铁流通企业资源,支持企业间的高效协同和供应链间的资源共享,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具体来说,是要在现有“单一贸易型”钢材流通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对钢铁流通供应链上从事销售、加工、仓储、运输的各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向“流通服务型”企业的战略转型,形成能高效、完整承担钢铁产品出厂后的各个不同流通环节(包括分销、仓储、加工、物流等),最终送达客户手中的“巨无霸”钢铁流通企业。

这个“巨无霸”钢铁流通企业并非完全的实体企业,而是以一个有实力并掌握大量产品资源和销售资源的钢铁贸易商为营销主体,将全国按照地域、文化、产品需求等不同因素划分为几个大区域,在整合每个区域现有企业资源的基础上,设立区域子公司,推行统一的市场开发、资源调配、价格协调、服务模式设计、快速服务响应等运营管理措施,同时吸纳本区域内的相关钢铁流通企业(包括分销、仓储、加工、物流等)为成员单位,实施松散管理,以最低成本创造最高价值。

2.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由于钢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学术界和产业界对钢铁供应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一直十分活跃。

在钢铁流通的经营模式上,很多学者认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发展能够减少物流成本和加工成本,适应了钢材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可以增加客户价值,优化钢铁产业链和钢材供应链,因此近年来加工配送中心一度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

欧美钢铁大国的钢材流通已经由传统贸易为主的模式转向以供应链管理、物流、加工增值等服务为业务重点的模式,普遍实现了经营的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而仅靠“加工配送中心”一种经营模式是无法实现这一转型目标的。因此,在我国,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对如何通过钢铁流通供应链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综合化经营的研究仍然很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

在软件系统方面,虽然不少软件商推出了面向钢铁行业的ERP或SCM解决方案,但主要面向钢铁企业内部以及它与直接上下游单位之间的供应链管理,如计划、生产、库存、质量、成本和销售管理等,并不具备对流通供应链中各加工、仓储、运输企业实现协同管理的功能。国内一些钢铁企业,如武钢、邢钢等根据企业自身的流通业务需要,针对销售管理和物流管理实施了协同商务系统,但主要面向钢铁生产企业自身的“产销一体化”。由于其流通业务模式仍以贸易型为主,业务内容单一,企业间合作多限于较小的固定合作伙伴范围,其协同商务软件缺乏面向更广泛供应链范围的普遍适用性。

3. 实施区域一体化模式所面临的挑战

要实现“区域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钢铁流通供应链亟需完整、有效的协同机制。“区域一体化”运作模式下,区域内的供应商、销售商、加工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客户之间存在大量的业务协同需求,如图1所示。急需一整套有效的协同机制。

(2)供应链企业的信息系统数量庞大、结构各异,供应链协同缺乏全面、统一的信息系统支持。供应链的协同运行是建立在各节点企业信息共享的基础之上,因此基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IT能力是供应链协同的关键。从事销售、加工和物流等业务的钢铁流通供应链企业间虽然有很强烈的业务协同需求,但由于地理分散、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信息系统差异大、信息共享困难等原因导致相互协同的成本高、效率低。

三、区域一体化架构下的钢铁流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现手段

1.区域一体化架构下的钢铁流通供应链管理机制设置

区域一体化架构下的钢铁流通供应链管理模式需要一定的管理机制作为实现的手段,包括实施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

(1)实施原则

实施原则包括: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原则;以产品销售服务为主线原则;以业务运作规范、高效、透明、流程最优化为原则;以资源配置最优化为原则;以采用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来保证效率最大化为原则;以快速反应为原则等。

(2)组织机构设置

组织机构设置包括:企业总部,负责公司的核心管理,如战略、规划、企业文化、体系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投资、资产管理、项目建设、安全、审计、法律事务等;企业总部下设置区域公司,以产品销售服务为主线,梳理营销服务网络,整合产品销售服务业务,负责区域业务整体运营策划、协调、监督和执行,成为区域销售服务业务策划、运作和信息中心;区域公司以销售服务为目标,设立或吸纳相关加工、仓储、流通企业,实施松散管理。

(3)关键业务流程重组

关键业务流程涵盖了区域规划及投资、营销管理(市场分析、价格管理、市场开发、采购管理、合同管理、用户管理、售后服务)、财务管理、日常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资及奖励、干部管理、人员配置及招聘、定岗定编及职位聘用)等。设计科学有效的关键业务流程有助于缩短业务循环时间,减少滞留,为区域一体化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提供环节保障。

2.区域一体化架构下的钢铁流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为支持区域一体化运作模式,需要设计和构建钢铁流通供应链协同管理信息系统。整个系统由区域管理子系统、电子商务子系统、业务协同子系统构成,其总体结构如图3所示。

其中,区域管理子系统面向各区域子公司的管理者,用于对区域子公司的运营状态进行监测与集中管理;电子商务子系统面向钢铁产品的终端客户和生产商,使其通过电子商务平成便捷的服务委托;业务协同子系统面向钢铁流通供应链的各成员单位(包括贸易商、加工企业,仓储服务商和运输服务商等),用于保障供应链成员间的业务协同。

(1)区域管理子系统:区域管理子系统用于对区域子公司的业务合同、行政、财务等进行全面监控,满足对区域运营情况的集中管理要求。

(2)电子商务子系统:电子商务子系统构建统一对外的服务窗口,供应商(生产商)和终端客户可通过该系统完成销售、采购、加工、物流等全方位的自助服务,并以此驱动钢铁流通供应链上商务、物流、结算等多方业务环节的协同运营。

(3)业务协同子系统:业务协同子系统通过基于网络的企业应用集成,整合、联通本区域内原本分散、各自独立经营甚至相互竞争的销售、加工和配送资源,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松散管理、高度协同。

四、结束语

在钢铁流通领域实施“区域一体化”管理,是国内钢铁流通领域的一项实践创新。“区域一体化”管理将打破原有流通企业的界限,按区域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销售、加工、仓储、物流等专业化分工协作,各钢铁流通企业间通过高效的业务协同机制联接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通过“区域一体化”管理的实施,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在实现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和更大利润的同时,也将极大提高钢铁流通企业向客户提供综合增值服务的能力。同时,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为实现区域一体化和钢铁流通供应链协同管理提供了有力而高效的信息化支撑。该模式的实施将带动整个国内钢铁流通领域的管理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有重要的研究、应用价值和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学军:钢铁企业的新型营销模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 (7):38-40.

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收益共享契约;供应链;弃风;供暖企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187

近年来由于风电开发速度过快,电网的建设严重滞后于风电的开发速度,加上风电自身存在的不稳定性以及反调峰性,导致风电消纳性能不断下降,弃风问题日益严重[1]。而蓄热锅炉电采暖在技术上可以克服风电反调峰性带来的不足,与燃烧煤炭、秸秆、天然气、木材等采暖方式相比较,在采暖过程中不会产生废水、废物、废气等污染物,能在生活中真正实现低碳甚至于“零”碳排放,有效抑制雾霾的产生,对我国环境的改善和弃风问题的解决起到促进作用。[2]目前,弃风电采暖已经成为消纳弃风、环保供暖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合理地进行利益分配对供应链(弃风发电厂与供暖公司)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供应链的合作有利于创造更多的价值,更容易形成合作企业的双赢或者是多赢的局面。[3]而利益的分配问题,往往是决定企业之间能否进行合作的关键,即只有合理地进行利益分配,满足合作企业各方的利益要求时,这种供应链上的合作关系才能持久稳定地发展。Satyaveer(2004)[4]通过对收益共享契约下的合作企业的关系研究,证明了当契约存在时,整体供应链的收益以及供应链伙伴的收益都有所增加。陈剑、肖勇波(2004)[5]等提出在航空公司与旅行社之间应当设立一种中间价格的调整机制,使得供应链上各成员获得较为满意的收益,有效协调供应链关系,促进双方合作。曹武军、李成刚(2007)[6]等人通过研究VMI模式下的收益共享契约模型,证明了合作各方达成某种契约,有利于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利益。谢俊(2008)[7]提出了对农业上市公司的供应链实施收益共享契约的设想,他认为收益共享契约对于农业上司公司的供应链起到协调作用,能够使供应链中合作各方更加稳定地进行协作。本文将运用利益共享契约模型,对供应链双方在不合作与合作两种情形下的利益进行比较,分析电采暖供应链双方(风力发电厂与供暖公司)合作时的利益分配问题。找出合理的利益分配区间,激励供应链双方合作,提高弃风供暖的市场竞争力。

1收益共享契约理论的原理

收益共享契约理论是改进供应链运作效益的一种方法,对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它通过对供应链成员之间(包括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等)收益的合理分配,激发成员之间合作的积极性,共同分担市场上可能存在的风险。[8]收益共享契约首先应用于Blockbuster影碟租赁公司,并成功证实了收益共享契约的实施能够增加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收益,使供应链协调发展。[8]

在供应商和零售商未进行合作没有制定契约时,双方各自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制定销售价格。设πy为供应商未合作前的最大化利润,πl为零售商未合作前的最大化利润。

而在收益共享契约理论利益分配模式下,供应商可以选择一个低于其商品成本c的批发价格p向零售商提品。[9]零售商为了弥补供应商的损失,将自己销售所获得的利润按照一定比例分给供应商。假设π′l为零售商的销售利润,π′y为供应商的销售利润,π″l为零售商最终获得的利润,π″y为供应商最终获得的利润,在收益共享契约理论下,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分配比例为(0

本文通过构建收益共享契约模型,分析在收益共享契约模型的基础下供应链双方利益的分配问题,使供应链整体效益达到最大化时,双方各自的利益优于合作前的最大化利益,建立供应链双方持久良好的合作关系。

2弃风电采暖供应链利益协调模型的建立

21问题描述

假设供应链由弃风发电厂和供暖企业两部分组成,且政府对电价的定价不进行干预,由弃风发电厂与供暖企业各自决定自己的销售价格。为了激发供应链合作的积极性,激励供暖企业采用电采暖的模式供暖,弃风发电厂运用收益共享机制来解决利益分配问题,诱导供暖企业从供应链整体收益最大化角度来选择销售价格,改善供应链的整体效益,提高供应链在市场上的竞争力。Q表示用户对供暖的需求量,Pf表示弃风发电的销售电价,Pg表示供暖企业的销售价格,Cf表示弃风发电厂的发电成本,Cg表示供暖企业的销售成本,Gb表示政府对弃风发电厂每单位上网电量的补贴。在对以上变量做出定义后,通过比较企业独自经营与合作销售时供应链成员所得的利润,提出供应链成员进行合作时的利益分配方案,找出合理的利益分配区间,使整体供应链收益最大化且企业合作后的利益优于各自独立时的最优利益。

22供应链成员独立时的利益最优分配

由于弃风发电厂和供暖企业是两个拥有独立决策权的实体,在不考虑彼此合作而独自营的情况下,供暖企业制定的销售价格会影响消费者选择供暖的方式,即选择燃煤供暖或电采暖供暖。因此供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式(24)中的的取值范围就是弃风发电厂和供暖企业的收益共享合作区间。

3算例及结果分析

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英语翻译教学;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140-02

一、引言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指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最终都要从翻译能力上体现出来。但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翻译教学的地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一味的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法,忽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学生也只注重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忽略了翻译理论的学习、翻译技巧和能力的培养。由于独立学院本身的特点和其学生的特殊性使得以上的问题在独立学院的英语翻译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然而,近年来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给英语翻译教学带来了和煦的春风,其中最主要的是“互动式”教学模式。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就是其应用能力的体现。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专业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并提出提高独立学院翻译教学质量的的方法―即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到独立学院英语翻译教学中。

二、独立学院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而言,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良莠不齐的现象更为明显。虽然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开设的翻译课只是一般的基础翻译,但对于相当一部分低水平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完全用英语思维或完全借助英语释义来理解原文,给出正确恰当的翻译答案还是很难做到的。而另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独立学院自身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英语专业多采用大班上课,班级人数可达到四五十人。由于教学班太大,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教师的讲解不能有效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相当多的老师对待翻译教学就是一味的采用“满堂灌”的模式,即课堂上讲解翻译理论和例句,课后给学生留作业,然后对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评分。而学生在课堂上听的头昏脑胀,下课作业只求能应付老师,考试不挂科就万事大吉。而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课堂以教师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大部分独立学院的英语翻译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很难发挥。

(二)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且良莠不齐。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词汇量明显不足,对英语句式,语言表达和语法的掌握不都准确,对中西文化差异了解较少,而且缺乏对英汉翻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三)独立学院学生缺乏对英语翻译学习的自信心。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考分都不太高,他们对自己也缺乏信心,对英语翻译学习更是如此。在课堂上,他们只寄希望于老师讲解,不愿亲下功夫实践。

(四)考试的负作用。英语教学主要针对的还是各种升学、就业考试,而翻译在各种考试中所占比分较低。学生对翻译的得分往往满不在乎,因此根本不看重英语翻译的学习。而在独立学院,这一负作用的影响更大。

因此,怎样改进教学,迅速提高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是独立学院英语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概述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以教育者为主导、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师生双方均以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以调控和反馈来联系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自学,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并实现教与学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通过真诚和谐的交往、沟通,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的教学局面,推动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发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主动地、有个性地充分地发展。“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核心,极为有利于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控制教学过程的教学主导地位的发挥和学生进行意义自主建构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发展,极为有利于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受教育者则被定位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发挥着学习主体的作用”。以教育者为主导,就是要求教育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导”的角色;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就是强调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受教育者是知识的主动获取者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互动式”教学模式下,学习者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不断互动来调整和丰富认知结构,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性地重建知识。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英语翻译课中的实践与应用

“互动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集合了各种优势的教学模式,它给独立学院英语翻译课堂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英语翻译教学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接纳与创新应用已经成为了当前英语翻译教学的关键课题。而“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英语课中的实践与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革新传统观念,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英语翻译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动者,扮演着知识灌输者的重要角色,教师的教学心理处于主动性过强的状态,这对于形成良好的课堂交流氛围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因此要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引用到独立学院英语翻译教学中,首先要改变教育者的“填鸭式”英语知识灌输型教学意识,使教育者树立全新的“互动式”教学意识,使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和发挥“导”的角色―这就是革新传统观念,调整师生地位的第一步。此外,作为教师还要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使之主动地成为学习主体,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这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第二层含义。事实上,“互动式”教学模式向英语翻译教学课堂的引入,就是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从理念的根本层面改变英语翻译教学的格局,让英语翻译教学接受一种全新的变革。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对英语翻译学习的自信心

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其特殊性,大多怀有一种自卑的心态,在面对翻译这一难度较大的课程时,更是完全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只愿在课堂作聆听者。因而在课堂上,老师需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他们参与课堂,融入课堂活动之中,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互动式”教学模式,学生在翻译课堂上的地位得到改变,成为学习主体。学生的每一次积极主动都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扬,而每一次课堂参与都会让学生增加对下一次课堂表现的自信心,最终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自信的投身到英语翻译的学习中。

(三)讲求教学创新

在独立学院的英语翻译课堂上,教师应讲究创新,优化“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模式除了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外,尤其强调创新教师的主导作用,包含了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环境的创设等内容,而另一方面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课堂活动中来。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发挥教学实施者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考虑学生自主学习作用的发挥,并选择和应用最佳的教学方法,发挥最佳的教学行为尺度。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师必须以创新的姿态迎接“互动式”教学模式。

(四)强调质量意识,保障独立学院英语翻译课的教学质量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检测标准都是以学生考试的成绩作为评判的。为追求通过率,许多教育者放弃了对受教育者语言能力和外语学习能力的培养,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考试训练,而学生迫于文凭、就业的压力,把通过考试作为大学英语的最高学习目标。要想真正革新质量标准,为教学质量的创造和实现提供最大可能,就必须改革独立学院目前的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评估模式。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保障必须从质量意识做起,应该取消一“考”定音的做法,注重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的评估。如果在考核中加强对受教育者学习过程的评估,则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对平时学习的重视程度,有利于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能培养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独立学院的英语翻译课堂上,教学活动应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一个协调统一的系统。教师应是这个系统中教的主体,其主体地位是在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学生应是这个系统中学的主体,是在教师帮助和指导下主动进行知识建构和能动发展的主体。缺少任何一个教学主体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都会中断或达不到良好效果,只有充分重视这两个主体因素,教学过程才是最完美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正好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入独立学院英语翻译教学,能完善独立学院英语翻译教学手段.提高独立学院英语翻译教学质量和效率,在独立学院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李坚.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改革高校英语教学[J].科学时代,2007(6).

[2]彭双喜.论高师英语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3]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320 [文献标识码] B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已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大部分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从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现实要求来看,本科四年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难以达到“高级人才”这一层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既达不到“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又满足不了社会对“实践能力”的需要。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西方教育思想的介入、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等,迫切要求深化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则

(一)突出就业能力培养的导向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并且具备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应用型理财人员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人际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现实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应突出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财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等专业技能,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个性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符合“平等教育”和“个性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将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遵循财务学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意识的创新、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的创新。

(三)强化专业应用性特色

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和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化,要求我们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理财人才。按照“重视基础理论,尊重我国财务与会计改革的现实,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的总体原则,需要动态优化课程体系。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不断微调,课程体系应该不断改革深化,以适应市场环境对教育人才的要求。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两个基本问题。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如何培养”是培养手段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和保障体系等。将就业与人才培养放在一个系统中规划,在教师选聘、课程体系设计、仿真实验环境营造等方面坚持高标准和高质量,努力在社会上产生品牌效应。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就业为导向的“立足地方、突出应用、着眼发展”为人才培养基本原则,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学科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综合素质全面的面向岗位一线的高级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现行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更多地关注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在奠定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活动,建立合理的机制形成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和深度合作。

在培养方案制定方面,要求从时间上、空间上、知识体系上、管理手段上、人财物安排上做到“四个协调”:即能力、知识和素质相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协调;分散训练和集中考核相协调;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相协调。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在对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充分调查研究,学习与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采用顶层设计和系统整合的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平台课程体系,以及“初级专业课+中级专业课+高级专业课”的循序渐进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设计重实践的柔性化课程体系

现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不尽合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需要我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重应用”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课程体系的系统改革,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注意学科知识的交叉,拓宽学生的视野,避免完全按照岗位设置课程。同时,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选课的柔韧性、知识与技能更新的弹性以及贯穿全程的实践意识与能力的训练等。通过增加选修课比重,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开辟广阔的知识视野;增加计算机、英语、数学等应用型课程以及实验性课程的数量,以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和处理以及财务分析研究的能力。

(三)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校拥有的资源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注重学生文案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启迪他们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锤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利用网络教育手段,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网络教育平台,形成立体化、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

(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实践,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需要从事现场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其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其实际操作的素质与能力。实践教学是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财务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这种学科特性决定了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以下问题:如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简单、实践教学方法较为落后、缺乏实践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等。

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着力构建、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建成层次清晰、衔接紧密、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建立“基础训练、课程单元训练、课程综合训练、专业综合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等五个训练层次相配套的实验训练课程体系。强化实验训练内涵建设,既有手工实验,又有计算机训练;既有课程专项实验,又有沙盘综合技能实验;既有角色模拟体验,又有岗位真实实践,呈现出多样性的特色。同时加强实践过程的监控,着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监控与考核体系。

(五)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日益呈现复杂多变的格局,用人单位更加注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模拟和仿真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但其只能解决感性认识问题,与具体实际应用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特色,无论从培养与财会岗位“零距离”人才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增强教师实践知识以及案例的取材、制作和更新来看,开展“产学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学校和学院需要更多地加强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搭建良好的信息与工作平台,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多途径提升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一方面通过校内的综合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基本岗位技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深入到现场企事业单位实际从事相关岗位业务的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能力。同时聘请现场理财人员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课程的讲授、创业课程的讲解、实践课程的辅导、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答辩等。

(六)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提高教师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推动教师深入社会、深入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教学内容,增强其企业实践的经验和能力;其次,要引进一批既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双师型”(如讲师+理财规划师或财务分析师或注册资产评估师或注册税务师)人才,改变那种一味追求高学历的片面做法,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要把教育重点转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面授教育”,具备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手段用于课程教学的能力,迅速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适应时展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包括:遵循教育规律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协调发展的培养规格、促进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以及培养制度、教育评价等。需要我们根据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研究“立足地方、择业为主”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卢新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08(3)

[2]宋素娟、王宏.基于“卓越计划”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6)

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范文5

>> 跨国制药企业处方药营销模式研究:以诺和诺德公司SoLoMo 营销模式为例 处方药营销模式优劣明辨 诺和诺德相信数字营销的能量 未来处方药营销:多种模式共存 处方药的细化营销战略 处方药市场增长模式演变 处方药销售的新模式 以SAP为例对ERP中高端市场的营销模式分析 商业模式:以国际制药企业为例 以顾客为中心的烟草公司营销模式探析 新形势下处方药临床营销策略研究 处方药营销五大趋势 做最高境界的处方药营销 处方药,把营销切向纵深 非处方药营销渠道现状以及策略分析 传播2.0下的处方药营销 区域性特色产业传统营销模式的现代化转型――以延边苹果梨为例 信息时代跨国公司营销模式研究 简析以媒介为受众的营销模式 浅议现代企业的营销管理——以X公司为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11]新浪科技.李开复:SoLoMo 将改变零售业. Retrieved May 16, 2014, from http://.cn/i/2011-10-26/01506229261.shtml,2011.

[12]丁香园.2013中国数字医药峰会再回首:“大咖”眼中的中国医药数字营销.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article/56521,2013-07-26.

[13]医师网.王琼..诺和诺德掌中圈地. Retrieved May 29, 2014, from http://.cn/article.asp?id=38457,2011-11-17.

作者:赵玲(ZHAO LING)

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范文6

Abstract: Using the approach of project quota in the process of raw data collecting, the data distribution can be shifty and erratic,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mathematical theory, more methods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the data from project quota, adopting new quota with the data processed by this model, the consumption become mo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关键词: 工程定额;原始数据;差异性处理

Key words: project quota;raw data;difference processing

中图分类号:TU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088—02

0 引言

伴随着各类数学理论及数据处理方法的发展,工程定额原始数据的处理有了新的方法。许多定额编制人员也就在此领域展开了相关研究并得到不少有意义的结论。本文则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是针对“工程定额原始数据差异性处理”这一难题展开相关研究。

1 “差异性”及产生原因

在本文中“原始数据差异性”的含义指的是定额编制过程中所测定的各类原始数据在数值上存在差别。当数据差异在一定范围内的我们称之为合理数据并予以采用,反之则为“异常数据”,有关异常数据的划分方法基本都是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来剔除异常数据。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合理范围内的数据经过差异性处理后再汇总处理并形成消耗量。

1.1 数据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原始数据差异产生的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为观测者因素引起、观察对象因素引起及现场环境条件所引进的差异这三大方面。

观测者因素不是定额数据差异产生的重点,非观测者因素也就是观测对象和测定条件所引起的数据差异才是原始数据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讲,主要的现场环境条件及观测对象因素引起数据差异的情况有:某工序紧后工序时间节点硬性要求、工序紧前工序的影响、设备的额定生产能力、施工设备的配置、机械操作人员驾驶汽车的年数、现场机械使用情况、机械操作人员的自身状况、本工序自身人机并动的影响、操作人员技能熟练程度、前后工作关联密切程度、工作面分布情况、是否经常中断、地区的环境状况、当地的地质土质特征、当地水文特点、工作所针对的地形特征和地质状况、变换设计产生的作用、设计质量的好坏、机械的使用过程中损耗程度、机械的租赁及租金结算方式、现场人员配备布置是否合理有效。

1.2 正常施工条件拟定 正常施工条件的拟定一般包括:工程机械化程度、操作人员的技术等级是否与从事工作等级符合、工具与设备的种类和质量、劳动的组织形式、材料实际需要量、工作地点组织及准备工作是否到位、气候条件、工资报酬形式、劳动竞赛开展情况、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等。上述所有条件,都有可能影响到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工时消耗。所以正确选择施工的正常条件的意义十分重大。若全面考虑所有要素对于各种不同工序而言会有大量的工作,所以本文认为应该重点考虑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来拟定正常施工条件。

2 原始数据差异处理模型的构建

2.1 模型构建原理 通过本文构建模型为某工序的定额原始数据差异处理结果,其计算使用必须以针对各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结论为前提,本模型所得结果综合了此工序处于一般情况的测试条件的拟定条件和能够采取建立差异性处理模型来处理该工序的定额测时调整系数I的问题。

确定调整系数的先决要求就是要确保充分的比照正常测时条件。然而确定调整维度应该以主成分分析过程计算所得的主成分的数目为依据准,也就是说有主成分因素和综合调整系数Ii数目是相同的,不能一个多一个少。各个主成分,即定额测定的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应遵循“取重舍轻”的要领。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一开始就要把分析的侧重点放在重要因素上,次要因素次之。如此一来是使得建模过程中能花力量较小而收到的效果甚大。抓重点抓关键才能解决问题的主要方面并能减少计算过程、提高数据处理效率。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对于各影响因素的正副取值的“测时偏差度”要紧密的结合该指标的变化对于测时结果的影响变化规律,不应该简单的按照数值大小来确定其正负。

2.2 差异性处理模型 测时偏差度的确定:

C■=±■×100%

式中:x■——某影响因素的规定正常测时条件;x′■——某影响因素的现场测试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该模型的正负取值以现场工序测定因素对测时结果造成影响变化规律为准。

单一因素调整系数的确定:

I■=k■(■C■)

式中:k■——主成分i的影响权重;C■——主成分i包含的的第j个主要因素的测时偏差度;

消耗量调整系数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