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范文1
一、优质课程资源的重要特质
在搞清楚“如何评判课程资源的品质”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要搞清楚“课程资源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课程资源是什么?在张廷凯、丰力主编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中对这个概念的描述是: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在以上描述中有两个关键词,即“要素”与“条件”。所谓“要素”是指构成课程的重要因素(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等)。所谓“条件”是指支持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时间、场地、媒介、设施等)。如此阐释,似乎依然有些“朦胧”,那么我们可以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图示是最直观的(见图1)。
如图1所示:构成课程资源的要素可分为课程与教学两个维度,其中课程的维度侧重内容规划,主要解决“学什么”和“按照什么进程进行教学”的问题;而教学的维度则侧重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主要解决“如何教”及“如何学”的问题。图中,支持课程实施的条件则主要是指用以支持教学信息传递的硬件(场所、设施、设备)及软件(技术、数据等)。除此之外,图1还为我们揭示了课程要素及课程实施条件之间的关系:它们并非孤立地、割裂地存在着,而是由“教学目标”统合起来,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依据构成课程资源的要素、支持课程实施的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列出评价课程资源品质的九项关键指标(见图2):在课程内容规划方面包括价值性(正心、启智、增识)、匹配性(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关联性(与其他课程是否存在联系);在教学方面包括体验性 (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感受,如发现感、成就感等)、效能性(效率及效果)、价值性(对学生学会学习的促进作用);在课程支持条件方面包括成本性(时间、资金、人力)、效能性(效率及效果)、体验性(使用的便捷性以及愉悦感)。
当某一组课程资源基本具备了高价值性、高匹配性、高关联性、高体验性、高效能性及低成本性等重要特质,我们就可以认定其为优质课程资源。当然在运用以上评价标准时也不可求全责备,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关键教学目标进行取舍,但在任何情况下“高价值性”的原则都是应该坚守的。
二、现有课程资源的三块短板
现有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资源(尤其是线上资源)已经越来越丰富,其中包括来自国家、地方、学校以及社会教育产品机构所开发的资源,已经不存在“量的匮乏”,亟待解决的是“质的提升”问题。品质平庸的同质化课程资源数量激增,不但造成开发成本的浪费,而且还增加了使用者的选择成本。
那么,品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依据上文所列“课程资源评价九项关键指标”来评价,我们认为许多现有课程资源在课程品质上存在三块短板:效能性不高,价值性(主要是教学维度)不足,体验性较差(包括教学及课程支持维度)。而形成这三块短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呈现方式比较传统。现有大多数课程资源仍然是以文字稿、文字为主的PPT、大头人视频、课堂实景录像方式呈现,这对课程资源使用者的体验以及学习效能都有负面影响。
二是精炼程度尚欠火候。由于缺乏对课程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泛泛而谈的较多,深入本质与规律的较少,这无疑降低了课程资源的体验性和效能性。
三是思维含量大多不足。在现有课程资源中,灌输知识(尤其是陈述性知识)的非常多,启发思考的极少,这会使课程资源的价值大打折扣。
四是缺乏学习策略指导。在现有课程资源中,教学的关注点大都在知识上,而对“有效学习策略”的融入比较少,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有效学习,这对课程资源的价值性、效能性、体验性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以上四大原因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交织在一起发生作用,对降低课程资源的品质产生着复杂的影响。但究其根源,现有课程资源的品质短板主要是由“知识灌输型”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造成的,技术的影响还在其次。
三、让思维可视化来补上短板
现有课程资源的品质主要受三块短板(价值性、效能性、体验性)影响,那么如何提升课程资源的价值性、效能性、体验性,补上短板呢?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开发课程资源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具体理由如下。
一是聚焦思维,发展思维。现有课程资源的“焦点”大都在知识上,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而思维可视化课程的“焦点”在于知识背后的思维(有效思考及有效学习策略),教学目标不仅是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甚至是慧学(有智慧地学习)。聚焦于知识的课程大多会运用灌输的方式,这不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乐趣,而且会剥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长期如此,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逐渐弱化,越来越无法胜任学习。而聚焦于思维发展的课程,会使学生越学思维能力越强,越学越胜任学习并且能够享受学习。由此可见,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可以通过调整课程开发的焦点(从知识到思维),从而使课程的价值及效能得到保障。
二是图文并茂,思维可视。现有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基本是“文字+声音+大头人视频或课堂视频”的传统方式。在这种呈现方式中,教师及学生的思考过程(思维的路径、结构及方法)是不可见的,可见的大多是结论性的内容,既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也无法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而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开发的课程资源是图文并茂的,是可以让学生看见完整思维过程的。为什么要借助图示的力量呢?因为“一图胜千字”,图所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文字,大脑对图更敏感。思维可视化就是利用大脑对图的偏好,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将师生的思考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化抽象为直观,不但大大提高信息的传递和加工效率,而且使图示语言与大脑思维发生共振:以思绘图、以思忆图、以思用图,同时以图引思、以图明思、以图理思,思维与图示共生并进,如藤展蔓,如竹拔节,妙不可言。这样的课程不但使学习过程生机盎然,如沐春风,而且学习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其体验性、价值性、效能性都很好。
三是提炼概括,精简信息。过度铺陈,信息冗杂的课程不但不容易被理解和识记,而且会让大脑产生厌倦感,导致糟糕的学习体验。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特别强调提炼概括和归纳总结(以关键词和简明的图示来表示),一般可以将纯文字学习内容精简到原来总量的20%~10%,不但减轻了大脑的识记负担,而且还能把学习内容的要点、结构及内在联系都呈现出来,一目了然;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而且能大大提高学习效能。
四、用思维可视化开发课程
如何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开发优质课程资源?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并非仅仅是一种技术或方法,而是一套由道、法、术、器、场五个层面构成的教学系统。对于课程资源开发而言,显性的资源是器与场,隐性的资源则是道、法、术,这五个层面均不可或缺。下面将分别阐释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这五个层面。
一是“道”的层面。所谓“道”是指万物运行之规律。作为地球人,看到太阳每日东升西落,这便是自然之道;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是在讲修身之道;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在讲用兵之道。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中的“道”也是指规律,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一系列规律:教育之规律、教学之规律、学生心智发展之规律、学科知识建构之规律、学科问题解决之规律。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因为道法自然,它不以人之好恶而存废,亦不以人之好恶而改变,所以人只有遵循道的本分,而无违背道的本事。依道而行则顺,背道而驰则废。知识灌输型课程就违背了许多规律:以“直接灌输”代替“独立思考”,以“死记硬背”代替“深度建构”,以“题海战术”代替“策略建模”,结果贪多嚼不烂,欲速而不达。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明确反对直接灌输、揠苗助长、机械重复之做法,遵循各项教育与教学之规律(尤其是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有策略地发展学生的心智,让学生学思考,会思考,享受思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是思维可视化教学的道!
二是“法”的层面。所谓“法”是指规则。规则是人定的,但并非某个人所定,往往是众人或众人之代表所定,并且要求众人共同遵守。踢足球有踢足球的规则,上场的球员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则,这就是踢足球的“法”,所以负责监督场上球员是否守规则的人才被称为“执法裁判”。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所遵从的“法”主要是指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因为这是基本规则。
三是“术”的层面。这个“术”是指方法与技术。思维可视化的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两类:图示方法(学科思维导图、学科策略模型图、解题鱼骨刺图、逻辑关系框架图、学科概念图等)以及生成图示的软件技术(Mindmanager、XMind、FreeMind、Linux、iMindMap等)。在具体教学应用实践中,每一种图示方法都有与之相适合的知识加工对象:学科思维导图更适合对复杂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使之呈现为层级清晰的结构;解题鱼骨刺图主要用来呈现和梳理复杂问题的思考程序;学科模型图则是用来呈现学科规律的高级图示,它能清晰揭示知识背后的复杂结构及问题解决策略。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的不同,各种图示方法既可随机组合,又可灵活变形。但思维可视化的“术”并不全等于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术”,因为除了以上的方法与技术,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还吸纳、融合、创造了诸多用以提高教学品质的方法与技术,如专注力训练系统、思考力(以逻辑能力与结构化思考能力为主)训练系统、阅读能力训练系统、写作能力训练系统、建模能力训练系统等。在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开发课程资源时,起统领作用的模型是下面这个模型(见图3)。
如图3所示:优质课程资源由心、智、识三条“筋骨”支撑,若少了这三条“筋骨”,课程内容就塌了或者乱了。其中“识”为明线,是指知识建构的过程,由提点、连线、构面、成体四个环节构成,体现学科知识的建构规律。“心”与“智”为暗线,但更为重要。其中“心”为学习体验过程,由好奇、冲突、顿悟、奖赏(指大脑的自奖赏)四个环节构成,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其中的“智”为思维训练过程,由“问本质、理关系、建结构、明策略”四个环节构成,体现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思维发展规律。
四是“器”的层面。所谓“器”是指载体、媒介、工具。这里的“器”是指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主要分为数字化和非数字化两种)。基于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课程资源对“器”的适应性是比较强的,它对“器”的形式、材质没有太多限制,它既可以纸媒形式呈现,也可以编制成课程软件置于PC端或移动智能终端,还可以制作成基于云平台的在线课程。
线上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范文2
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自信快乐有机化学是药剂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学好这门课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增强他们的职业能力。本文就如何提高有机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了解沟通
1.调查了解。学情调查显示,大多数中职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觉得化学难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可是绝大部分学生是想学习知识的,他们往往是看见让人眼花缭乱的有机物分子结构很费力地预习,结果看不懂,会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丧失学好化学的信心。这是中职化学教学必需重视的问题。
2.沟通引导。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通过学前沟通,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做好教学预测,搞好教学设计;通过学前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找准教与学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为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进入有机化学知识的殿堂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沟通得好,引导得当,不仅可以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吸引那些原来厌学的学生重新回到课堂。
二、教学策略
1.上好绪论,打消顾虑,让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有机化学的第一节课就要打消学生的“恐惧”心理。怎样打消顾虑?关键是上好绪论。老师讲完碳原子的成键特征、结构式后,一定要让碳原子的结构这个知识点升华:引导学生总结出碳原子要达到8电子稳定,要形成4个共价键,表现在结构式上就是在碳原子周围要有4根短线,就好像碳原子有4条腿一样,这就是碳原子的4条腿规则。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知识点后,介绍结构简式,结构简式是在结构式的基础上把同一个碳原子上相同的部分合并得到的,教师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会在结构简式中数出碳原子的4条腿。学生在掌握这个知识点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你们已经为学习有机化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你们可以杨帆起航了。”
2.把歌声引入课堂,情景交融,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赫伯特·斯宾塞的教育理论提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歌声能让学生快乐,把歌声引入课堂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烷基,烷基是在烷烃的基础上去掉一个氢原子后所剩的原子团。结合知识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扮演氢原子的角色唱了一首歌:“轻轻地我将离开你,请将眼角的泪拭去……”歌曲里的“轻”正好与“氢”谐音,“离开”意境相通,后面要学习的脂肪烃基、芳香烃基、氨基等都可以以此类推进行介绍。这样教学,情景交融,化复杂为简单,学生记得很牢固。边唱歌边学习,寓教于乐,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轻松地解决了难点,开辟了一条全新思维的康庄大道。
3.加强知识点的横向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教材对有机物的命名编排是有层次性的,由浅入深。学生对醇、酚、醚、醛、酮、羧酸、酯的命名难以把握,教师要注意加强知识点联系,找出规律。如脂肪醇、脂肪醛、脂肪酮、脂肪酸的命名与烯烃相似要优先考虑官能团;芳香醇、芳香醛、芳香酮、芳香酸的命名与脂肪族化合物不同,要以侧链作主链把苯环当做取代基;醚和酯的结构特点是碳链被非碳原子氧中断了,醚的命名要从氧原子为起点,看两边的基团,两边都是甲基叫甲醚,两边都是乙基叫乙醚;酯的命名以酯键中参与链组成的氧原子为起点寻找特征:有碳氧双键的一侧的基团是从酸中来,酸是什么酸?另一侧连同氧原子是从醇中来,醇是什么醇?命名为某酸某酯(把醇字改成酯字)。这样,通过知识点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纵向”串联,“横向”联系,建构知识网络,系统化掌握知识。
4.搭建平台,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智能。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精心搭建好知识的台阶,突破教学难点;要培养学生的智能。如对映异构体构型判断(R、S标记法) 这个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展示球棍模型,学生能够判断构型。但是做练习他们就不会了,为什么?因为习题里有机物的费歇尔投影式看起来是平面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把费歇尔投影式立体化?必需制作学具。如何制作学具?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我们发现了利用稿纸做学具的好办法。如乳酸分子。
第一步:取两张稿纸分别折成细长条状,一条代表费歇尔投影式横线上的两个基团,一条代表竖线上的两个基团。把代表横线的纸条横着拿在手上,代表竖线的纸条竖着压在代表横线的纸条上,交叉点代表手性碳原子。
第二步:代表横线的纸条往前折出约100°夹角,代表竖线的纸条往后折出约100°夹角,得出一个四面体分子模型。通过动手做学具,很好地解决了平面分子立体化,变抽象为直观,化深奥为简单。有了这样的学具,学生可以轻松地做出构型判断。探究式教学把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挖掘他们的潜力,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能力,增长了智慧。
5.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可以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严密的思维。因此要严格要求学生细心实验,注意观察,缜密思考。首先,要设计好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如何进行实验?怎么做?为什么?多设计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其次,要讨论好实验报告的样表,提示实验观察点,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再次要对实验的过程进行引导,减少失误。最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提升学生的实验水平。
6.学以致用,让学生走出课堂。有机化学有广泛的用途。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运用化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如学习聚乙烯塑料后,介绍一些有毒塑料,结合生活中人们习惯用塑料袋装高温食物的现象,布置学生开展塑料袋的使用与危害调查主题活动,用化学的观点判断塑料袋在使用中有哪些危害,怎样安全使用,进而纠正不良行为,改掉不良的习惯。这些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与社会交往的能力,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觉得我们需要化学。
三、反馈与调控
1.认真观察收集教学反馈及时调控。实施了以上教学策略之后,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能力得到提高。这时,老师要注意学生的进步,做得好要及时肯定,特别是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的学生,更是要鼓励。做得不够好的及时引导、纠正。
2.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对教学效益的判断,主要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标准。经过学习,学生能运用有机化学思维进行思考,若干年后还能肯定学习有机化学对工作、生活很有帮助。做到这些,说明我们的教学是取得了好的效果。我认为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但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有机化学的思维和能力,让学生快乐而自信。
参考文献:
[1]赫伯特·斯宾塞著.云晓主编译.斯宾塞快乐教育全书[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1.
[2]曾崇理.有机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线上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范文3
一、从课例中受到启发
本文的伊始,笔者先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l节《我们居住的地球》课例谈起。笔者在几年参加教学评比活动,在教学设计中企图把所有的关于地球的知识都告诉学生,安排了各种学生活动,补充了很多拓展资料,结果与一等奖无缘。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历练后,笔者又一次上该课的评比课。这次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置都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学定教,最终该课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也获得了很多奖项。随后自反思了两节课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不是教师一相情愿的搜刮一堆教材来填塞孩子的大脑,须明白“人之生有涯,而知也无涯”,判断学生真正欠缺的事物后再施以相对应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法。因此在随后的教学中笔者更注重学生学情的科学“诊断”,在课堂上和课后采用适合的方法的正确“治疗”。逐步总结出诊断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二、从摸索中总结归纳
笔者查阅了关于“诊断式教学”的理论资料,学习了台湾的邹纪心教授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诊断式教学”是邹教授教学模式中“平衡原则”的具体实践,完全以学生的利益为本,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的方式去挖掘学生实质的需求,再以“后现代思维”挑选古今中外能应对学生需求的适当教材及教法,不拘一格、不落俗套地用在学生身上。在实施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结合邹纪心教授的理论,在摸索中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诊断式教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及时并准确的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缺陷,或想方设法让学生说出学习中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力求做到使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纳总结出三个实践策略:课堂新课教学的详察学情、预防为主策略,习题讲评课的对症下药、综合治疗策略,课后辅导的因人而异、辅助治疗策略。
三、在实践中形成策略
1.详察学情,预防为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如何使一节课成为有效的课,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认知困难和生活经验。然后调整教材内容,设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做到预防在先。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饱满,和教师的互动也很丰富,关键是真正实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步步地自己探索自己应用。一节课下来,学生年历、月历和日历都会看了,这就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如果没有课前对学生学情的了解,那么这节课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问题和问题的困难之处,以及对知识的接受兴趣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相关策略及时的指引,这样能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落下“病根”,从而达到每个学生不带“病”的进步。
2.对症下药,综合治疗。“诊断式的教学”并不是光停留在课堂的40分钟内。由此还需要的是对学生课后作业的跟踪和讲评。作业是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的手段,同时也是跟踪诊断式教学中病情是否复发的有效措施。对作业进行诊断式的批改,第一次批改会诊其“通病”,筹划习题课的教学策略。第二次批改订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订正习惯。最后就是诊断后的错题过关,真正巩固学生的错题,为个别辅导作好铺垫。
3.因人而异,辅助治疗。学习是个人再认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搞好课后的补偿教学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说课堂教学面向“中间”,带动“两头”,则课后的辅导治疗应针对“两头”,促进“中间”。具体策略是:个别辅导,尖子生以书面交流为主,学困生当面辅导。这样激发了好学生的求索欲望,同时也保护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坚定了中等生的学习信心。从而做到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不断前进和进步。
线上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92-02
有效教学是人类的恒古追求,是与教学与生俱来的,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毕生追求,有效教学作为一项专门的教学改革研究,始于现实中的教学问题,因而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与发展的前途,也取决于它在解决现实教学问题上的效力。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运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师生交流,重视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富有特色的有效教学策略显得意义重大。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老师方面
第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有些教师片面地将解题活动理解为一系列的题型与一套套的方法之间的对应活动。通过典型例题分析某类题的结构特征,讲授这类题的解法,然后给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模仿。
第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没有很好地贯彻。教学中有些教师担心自己没有透彻讲授而导致学生学习失败,于是特别侧重讲授,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或生生交流来获取知识。学生的思维常常被教师的模式所困而不能教好地进行发散。
第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关注不够。多数教师注重学生是否学会解题,而对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没有足够的重视。
第四,较少通过挖掘解题策略多样化、挖掘沟通知识纵横联系,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
第五,在复拓广、引申上,没有充分抓住根源借题发挥、培养思维灵活性。
第六,对整体性教学原则把握不够。
(二)学生方面
首先,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较多学生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解题”。
其次,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熟悉题型、学会解题技巧,较少关心是否学会了数学地思考,是否学会了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学习中的困惑:在课堂上能理解题的解决过程,但在自己解决问题时却不会分析,不会思考,望题兴叹。
二、构建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一)适时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机会,进行适时引导,以提高数学课教学的有效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在知识的关键处进行引导。
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时,得出方程:“10(x+4)2=10×42+200”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一个什么方程?”,“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回忆并明晰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和一般形式;“你能解这个方程吗?”,通过学生不同方法的解答,完成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教学。
其二,在学生认知的困惑处进行引导。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如图1,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1,2)在经过原点的直线上,过A作直线OA的垂线交x轴于点B。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经过独立探究,得出一系列结论后,师问:“对以上结论哪个需要解释?”,“一位女生打破沉默:我不明白B点坐标为什么是(5,0)?”,“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出解释?”等。
(二)合作交流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等的优势互补,这样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展开合作交流,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促使学生主动地、开放地学习。同时它能充分发扬民主,吸引学生参与,激活思维火花,开启智慧闸门,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另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合作交流被认为是当今世界首选的最佳学习形式。如:“如图1,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1,2)在经过原点的直线上,过A作直线OA的垂线交x轴于点B。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时,采用了合作交流,使全体同学不断完善彼此的认知结构。在例题的教学中,当学生解决了“运动点M时,哪些量也在变?”“针对上例,你能否抓住某两个变量关系提出一个问题,并尝试解决?”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不同的学生提出各类不同层次的问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提出问题:“设MF=a,SMAF=S,求S与a的关系式?师:自己能解决吗?生:可能是又好像不对,没把握!师:请大家一起来解决!”,使学生最终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以不同的方法漂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情境创
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引入,然后数学化。由于是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活中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会到数学的“有用”。
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时,A教师是这样设计的:某同学去购买礼品,选择礼品盒的时候碰到这样的问题:如图,礼品盒高为10cm,底面为正方形,边长为4cm,若保持盒子高度不变,问底边边长应增加多少厘米才能使其体积增加200cm3?解:设底边边长应增加xcm,由题意,可列出方程10(x+4)2=10×42+200。
(四)教师评价
指教师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和幽默性的语言对某一时段表现突出的某位学生及时做出评价。它可以是评价学生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是否善于发现并提出有关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可以是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相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毕竟丰富一些,面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中争论不休、难以定夺的问题,教师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给予解答,并能提出指导性意见,这会使学生受益匪浅,促使学生深刻反思、快速成长。
在教学中,教师就运用多种激励性评价:如当生1得出一系列的结论后,教师指示其他学生:“请给出评价?”,此时生2回答:“这几条都很好,也很对!我还有……”教师总结:“这是开放题,结论应还有很多,同学们可在课后进一步研究!”。再如当生8在说明了结论“AF・GF=GB・AM”成立后,教师的评价:“哇!真棒,M在变,却有不变的式子,在变中找到不变!妙!为之故掌!”。当三位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设MF=a,SMAF=S,求S与a的关系式?”时,教师评价:“太棒了,三位同学采取不同方法,运用不同的数学工具都找到了成功的钥匙!真是殊途同归,特别要感谢生11的问题,没有他的问题,怎能会有这么多的精彩!”等。
三、结论
有效教学是一个时代话题。人们对有效教学认识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的过程。有效教学反映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应该用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看待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策略理论是以效率为核心的理论,策略研究就是寻求最佳方法的探索,这种努力就是一种效率追求。通过本研究,我已逐步树立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探索了初中数学课有效教学的可操作性的策略,并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增强了常态教学的反思,加速了教师自身发展和专业成长,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吴文侃.比较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九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线上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 微课 混合式教学
一、引言
我院电子信息专业自从2004年开办至今,每届至少都是两个教学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不可能照顾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而是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课堂讲授,造成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师生间有效的互动交流缺乏,同时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并不是十分容易理解,需要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重复。加之我校招生规模的增长,新增学科专业多,这些都给我校的教学师资队伍带来了严峻挑战。那么推行混合式教学可充分利用我校已有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平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个性化需求。
二、混合式教学及其优势
1、混合式教学。Internet的普及和E-learning的发展,在教育技术领域出现了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又称混合式学习)的概念,混合式学习最初指的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现在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提升,这种提升会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也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不同的学习技术的综合运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学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师生角色固定的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也不是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线上教学学习模式,而是实现了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
2、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借助微课学习视频,能较好地避免传统课堂“一刀切”的情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自己定制开展个性化学习,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混合式教学可以提供多种学习内容,使不同的学习内容形成互补。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授和线上教学平台上学习知识体系,又能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接触大量辅助学习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如果学习者上课没听懂的,在课后还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教学视频来重复学习;在课前观看微课视频预习后带着问题去听自己的任课老师课堂讲授,或者带着问题在课后去回放微课视频,使学生更有效率和有针对性的学习。混合式教学结合了传统技术和新技术,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包含不同技术手段的学习方案和教学环境。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基于网络环境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这为学生操作计算机学习、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中,教师不仅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而且要更科学地利用好信息技术,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三、混合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1、线上微课设计。1设计并制作微课、PPT等教学材料,明确相关任务和知识点。在微课中设计练习和思考环节,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提供线上微课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线上微课的学习和问题反馈,以便教师合理安排线下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2、线下理实一体教学。1根据学生在线上学习中反馈的问题以及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解答,引导学生去掌握理解。2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相关的工作任务,通过学生分组来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课程所学的知识。
3、教学评价。1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考核,评价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的效果。2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和看法。3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得出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在后续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进一步提升后续教学的效果。
线上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范文6
一、情感激发,提升高中生课堂参与度
良好学习情感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思想保证”。高中生课堂参与度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于内在积极情感未能得到有效激发。同时,高中生在积极学习情感的驱使和促动下,能够保持主动、能动的参与情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丰富、多样的情感激发资源,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教材中生动真实的教学案例,教学中所运用的先进教学器材等,都是培养和激发高中生课堂参与情感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能“俯视”学生,训斥学生,与学生保持紧张关系。其次,要善于营造生动浓烈的教学氛围,利用数学学科生活性、趣味性、应用性、历史性等丰富教学资源,营造引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氛围,促发学生主动参与情感。如在新知导入教学中,教师为做好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情感“铺垫”,经常利用该节课教学内容生活性特点,设置现实案例进行呈现,让学生认识学习掌握数学知识重要性,从而产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情感。
二、引导探究,提升高中生课堂参与度
正确高效的数学学习技能,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又一重要保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中生由于未能掌握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法策略,而对问题案例经常“无从下手”“手足无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活动,亲身实践,掌握“第一手”学习资料,才能更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因此,教者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动手探析,提供给学生探究、分析的时机,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过程的指导,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形成良好学习技能,从而在数学技能保证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问题:在平面坐标系xOy中,若曲线y=ax2+b/x(a、b为常数)过点P(2,-5),且该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与直线7x+2y+3=0平行,试求出a+b的值。
学生探析问题条件,教师指导补充,学生得出解题思路:“要利用导数研究曲线上某点切线方程知识点,由曲线y=ax2+b/x(a、b为常数)过点P(2,-5),且该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与直线7x+2y+3=0平行,进而得出a+b的值为-3”。
学生解答问题,过程略。
师生共同归纳、概括解题策略:利用导数研究曲线上某点切线方程试题,解答的关键是根据已知得到规律,再按照规律进行计算。
三、合作学习,提升高中生课堂参与度
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其过程是个体独立活动和集体互助活动的综合体。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下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合作学习能够对学生个体学习过程“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形成更为良好的学习技能和方法。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为了“追求”有限教学时间效率“最大化”,忽视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应在教学关键点、认知疑惑处或解题卡壳处,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共同讨论。借鉴参考,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推进活动进程。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进程中,不能“甩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该“实时点拨”“科学指点”,使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按照既定方向前进发展。
四、积极评价,提升高中生课堂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