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科技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科技趋势范文1

一、年轻化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档案载体从传统的纸质形式大规模地转化为电子、光盘等新型档案材料,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能也从传统的档案“物的传递”转变为“知识传递”和“信息传递”,其工作重点也从以往对纸质科技档案材料的收集、加工、整理、提供借阅服务转化为主要是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并随时跟踪农业科研最新研究动态,及时为广大农业科研人员提供最新最前沿的农业科研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在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给档案管理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快速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灵活运用于档案管理工作,为农业科研人员服好务,这是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年轻人在这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大量纸质和电子信息的产生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必将导致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复杂化,任职年轻化是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敏捷地接收新鲜事物和从容面对日新月异的档案管理工作大环境。同时,年轻人创新能力较强,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容易使人不思进取、工作懈怠,不利于在工作上不断推陈出新,容易陷入“你交我才存、你用我才提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被动局面,使农业科技档案资源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甚至出现一些农业科技档案时间久了就无人问津的情况,白白浪费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利于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档案在促进农业科研发展中的巨大潜力。要适应日新月异的档案管理工作未来发展新趋势,就一定要做到档案群体的年轻化,利于整体创造力的稳步上升和知识结构的快速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的年轻化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专业化

由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都是服务、支撑于其他部门,造成其工作的从属性,因此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都不受重视,档案管理部门在各个单位中都处于边缘化部门,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员都是由机构改革优化下来的人员承担,甚至是照顾家属从业,造成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混乱,没有统一标准,形成“谁都能做档案工作的局面”,多数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资历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工作人员存在年龄老化、知识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同时,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内容枯燥、单一、没有突显度,不像科研工作可以通过论文、科研成果等形式来突显工作业绩,另外,档案管理人员待遇低,属于各个单位被边缘化的人群,因此造成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入这一行工作,特别是高学历的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重视程度的加大,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受重视的程度也在逐步加大,档案管理人员的配备上也逐步趋向于高学历、专业化。尽管档案管理工作日益专业化,但是目前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使用人才的标准,随意性较大。虽然有些地区举行了档案管理工作上岗前的培训考试,并发放了上岗证,但是并没有严格的规范与标准,培训时间短且内容表浅,流于形式。而在国外,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已建立了档案职业证书制度,建立了客观、公正、科学的职业资格考试体系,不同规格的档案机构、不同层次的档案岗位需要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考试。2004年,我国上海首先推行了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对档案执业资格制度在全国的推行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可以预见,从业人员持档案执业资格证书上岗将是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复合化

农业科技趋势范文2

关键词: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是连接市场与农户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它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示范与推动作用。

我国农业科技园创建10年来,走出了中国农业的特色之路,并创建了诸多的经营模式,如潍坊模式(企业化模式)、顺义模式(政府+企业模式)、唐河模式(院地联营型运行模式)等等,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它既适宜都市农业的发展,又适宜山区农业的发展。各园的建设模式及特点归纳如下。

1.国内建设模式

1.1企业化模式农业高新技术走廊运行模式(即潍坊模式):该模式有4条高新技术走廊,总长达250km,集中了272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面积达12万hmZ,形成了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等各类项目区和示范区,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2政府+企业模式(顺义模式)该模式是指由政府投资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水、电、路)后,政府逐步退出园区的管理,交给园区管委会代行管理,由园区管委会负责招商引资、物业服务及各方关系的协调,向社会公开招租,引人企业进行功能区建设、项目承包和管理,企业根据其承包责任的大小等内容,一方面向有关部门缴纳一定的园区使用租金;另一方面又与承包范围内的农民扫钩。与农民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通过合同形式组织农民进爷生产。

1.3院地联营型运行模式(唐河模式)该模式是由地方政府充当农业科研单位与农户联系的纽带,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把农业科研单位的高新技术成果引人到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试验、示范,然后再把成熟实用的高新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并使农业科研单位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应用利益机制来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建立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模式。即“政府+科技成果+示范园+农户”模式。

1.4离效农业示范园的运行模式(许昌模式)该模式适宜在农村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区,在高效示范区中创业新机制。方法是实行“公司运行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使农业科技创新始终与市场紧密联系,使农业科技的推广始终与千家万户相联,增加农民收人,使农业科技人员的业绩始终与报酬相连.这种“高效农业园区+机制创新+农户”的运行模式,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村经济和农民收人都获得了较大增长,开创出一条有特色的适应市场经济的搞笑之路。

1.5锦绣大地模式《北京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为农业科技园建设和运行的主体,由企业进行高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引进和开发。北京锦绣大地农业科技园区是由北京锦绣大地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成立建设的。公司的总体目标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通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造传统农业,其发展方向为工厂化农业、分子农业和观光农业,通过市场开拓和营销、种业开发,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开发生产、交易和深加工,建立起延伸的产业链条,拓宽农业领域。现已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观光农业三大支柱产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6公司+农户型模式(温氏模式)这是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农业科技园运行模式。该公司位于距广州市180km的粤西山区新兴县勒竹镇,前身是勒竹镇的一个民办鸡厂。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经过11年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建立畜牧业养殖示范园,引导广大山区农民打破了把养鸡作为家庭副业的传统模式,实行基地化、专业化、商品化规模生产,走现代农业企业化经营之路,实现了从小农经济到商品经济的历史大跨越,为山区农民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

1.7外向型高科技农业园区经营模式(珠海模式)是以提高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含量为主要手段,通过生产优质、特色农产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中,园区的农产品生产主要是围绕出口创汇来进行的。因此提高技术含量,引进作物优良品种,把农产品粗放生产的资源消耗型转变为精致农产品生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外向型高科技农业园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农产品出口具有比其它地区的优势。珠海外向型高科技园在原珠海市农科所的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并通过转制,兼并与引进外资、技术等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外向型农业科研、生产与出U创汇基地。至2000年底,该所(中心)已发展成为拥有近亿元固定资产和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经济实体,成为目前国内最具实力的外向型高科技农业园区之一。

1.8工厂化农业开发区运行模式《孙桥模式)工厂化农业开发区运行模式,是以现代科技武装的工厂化、设施农业为基础,以高科技生物工程与设施农业相关的加工工业为主导,以内外贸为纽带,走产、加、销一体化,农、科、游相结合的农业工业化道路,发挥生态示范、推广辐射、旅游观光、科普教育和出口创汇五大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始建于1994年,到2000年止,在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企业化、科技化、设施化、区域化、规模化和生产、科普观光、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中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1.9持续商效农业示范园区运行模式(张掖模式)该模式是指以实现农业持续高效为核心,以先进实用技术特别是实用农业高新技术应用为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区域特征,建立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运行模式。自1998年以来,张掖市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征,以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全面开展了有关持续高效农业新技术的各项攻关研究和实用技术的组装集成示范及技术培训工作,完成了石岗墩、新墩、上秦、党寨、西洞5个科技示范园小区的建设。并进行多项攻关研究,其中小麦、玉米带田微垄沟灌节水技术,冬前节灌贮水技术,农田水肥管理及预测预报体系,提高苹果、梨坐果率研究,农田土壤风蚀控制,荒漠化防治及宜农荒地开发,氮肥对土壤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良好进展。

2国外农业科技园的主要类型

基本主题都是用先进的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向游人展示新的生产模式。农业科技示范现已成为国外农业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农业科技园的类型有如下几种:

2.1示范农场

是以推广先进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如以色列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科研单位和生产基地的结合,针对干旱和沙漠化的生产条件,建立了多个以沙漠农业和节水农业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农场,并通过创建专门的基金支持试验示范农场的建设与运营。假日农场主要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事活动的展示示范和农业休闲为主要内容,假日农场的种类很多,大致包括:1.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自己摘果、种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

2.2农业公园

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在一体。例如日本的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以及与有关葡萄的品评、绘画、写作、摄影等活动融为一体。农业公园的面积因性质和功能而异,既有迷你型的水稻公园,也有几十公顷的果树公园。

2.3教育农园

教育农园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园,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热带植物、水耕设施、传统农具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和生态农业示范,向游客传授农业知识。具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

2.4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是以林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种景观。在树种结构上针叶树、阔叶树与果树树种相结合;在土地资源利用和空间布局上,林、果、渔、菜、花相结合。以森林风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配套一定的服务设施、必要的景观建筑,在这里,人们可尽情享受自然风光。

3专家关干农业科技园的特征和类型的研究概述

3.1.特征的研究许

越先认为有“三个特征点”:一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制高点。二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三是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结合的紧密型结合点。陈阜等认为特征有:(约农业科技园是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一方面体现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作用和效果,为农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2)农业科技园区同时具有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特点,能够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管理经营。(3)引导和带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蒋和平等提出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是:科技、生产、市场于一体,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设施、品种、技术相融合,生物工程、农业工程、农用新材料多学科相结合,高新技术、常规技术、传统技术组装配套,企业化借欲理,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实现周年均衡生产、调剂供应市场,提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和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吴沛良认为农业科技园区至少应当有四个基本特征: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综合经济效益高,经营管理机制新。索玉华认为具有研究功能、孵化培育功能、生态功能、农业信息服务功能。

农业科技趋势范文3

一、我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基本成效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市已拥有市级及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7个,其中国家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为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园区建设加快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出,使农业技术、设施、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集聚、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对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较强的支持。据统计,园区生产的农产品在品种、质量、价格方面都远远超过传统种植农产品,亩产值可达4000—5000元/亩,超过普通农地产出的一倍以上。此外,园区通过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广大农民增加收入,粗略估计全市园区的辐射面积约在20万亩左右。周巷镇建五村村民借鉴园区经验种植大棚蔬菜,亩均收入可达万元左右。长河创汇蔬菜科技园区带动全镇80的公务员无忧版权所有耕地种植创汇蔬菜,成为当地农民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提升了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水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依托自身优势,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在种子种苗工程建设、标准化和无害化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发展、农民教育培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三年来,全市各级园区共引进农业新品种150多个,向产业基地推广20多个,编制农业生产技术标准近20个,建成一流组培实验室5个,园区繁育供应的种子种苗良种率达到100。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对农民培训实现了从课堂教授式向实地操作式的转变,通过农事现场操作示范,减少了培训过程中的技术损耗,既增强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教育培训效率,使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快速全面的推广。近两年来,各级园区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80多期,专家讲座20多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近万人次。

(三)推动了现代农业框架的形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一是调整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在全市基本形成优质蜜梨、创汇蔬菜、水产养殖等区域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一村一品”、“一方一品”的地缘性产业特点逐渐明晰;二是促进了先进适用农业设施和现代机械的推广及应用,如周巷千亩早熟蜜梨示范园区在我市首先引进和实施梨抗风设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得这项技术在梨农间得到广泛推广;三是延展了农业的产业链,园区既涉及产前种子种苗的研发和繁育,又涉及产后的加工和销售,便利于信息、技术、资金在产业内的流动,加快订单农业等新型生产模式的发展。

(四)促进了农业其他功能的开发。随着园区的发展,农业产业内涵得到极大拓展,从单纯的农业生产领域扩大到农业生态、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各个方面。目前,全市有涉及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的园区6个,市级以上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4个,两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接待青少年科普实践近2万人次。

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在各级政0府和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提升园区建设档次、增强科技研发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规划布局不够合理。一方面,市政府对全市范围内的农业园区和产业缺乏空间分布上的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基本上以各镇(街道)和企业的自主开发为主,布局结构不够理想。另一方面,政府在园区总体规划时,对园区的功能定位、运作方式、高新技术项目的选择等方面缺乏深层次的论证,没有通过制订产业目录等方式对园区的发展进行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引导,造成一部分园区建设项目重复,产业结构趋同,缺乏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规模上去了,效益出不来,示范辐射效应不够明显。

农业科技趋势范文4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而现代农业化是一个产业,农业现代化始终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全过程。文章通过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概念、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浅析,提出了关于促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载体,是逐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推广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模式、发展成果的良好平台,也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

1.1现代农业的基本认识

1.1.1农业是指人类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转换贮存能量,并通过人工培育、耕作或饲养从而获得其产品的生产事业和部门。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在这指种植业,是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为人类提供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生产部门。

1.1.2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和现代方法经营和管理理论,生产的效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结合中国实际从核心内涵来讲,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科学技术,提高农业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形成一个产业体系,即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功能、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与我们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依托高科技投入,依靠的是市场导向,由单纯依靠资源转变变成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增长方式,同时依靠市场导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向,重点突出“一体化”,将“一体化”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

1.2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要求

1.2.1从国际上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已于上世纪中叶先后步入现代化阶段,澳大利亚着重发展生态农业,农地已占到全世界总生态农地的50%;法国等欧洲国家注重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步提高;美国则借助发达的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1.2.2从国内来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中央提出把“推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着力加快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补齐农业短板,实现“三化”同步推进的重要举措;农业生产现状也要求发展现代农业,破解农业生产难题。

1.2.3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已逐步进入农民老龄化、土地流转加速、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生产成本攀高、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农民缺乏市场主动性、话语权,传统农业已无法满足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任,急需发展现代农业来支撑。

2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2.1现代农业的模式

现代农业的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合作社模式。农业合作社,就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农民集体生产组织。第二种是公司加农户农业开发模式。就是由龙头企业、公司作为开经营主体,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第三种是农业科技园区模式。由政府、民营企业、农户等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据初步统计,2011年首批52个国家现代示范区粮食总产量达到7600万吨,以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13%的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标准农田比重达到9900元,均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2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与科技应用创新密不可分

2.2.1根据抽样调查表明,粮食产量保持在90万吨左右,粮、油、肉基本实现自给,但农业总体上仍是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农田作业机械动力104.9万千瓦,农机化作业率为36.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和从事工业人数、外出就业人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民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传统农牧业。这就需要一种农业科研基地,把科研成果放大,并向周边地区示范传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通过其所有的试验、示范、推广的功能将科技新成果转化成农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起、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从而实现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2.2.2土地资源丰富,户均耕地面积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3%,还有大量的开垦荒地,草场承包主要到村、组,有利于开展规模化经营,但农民组织程度低,农作物种植良种覆盖率和良种统供率水平仍然较低。在创建科技示范园区,合理的引导促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形成适宜地区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示范区建设模式、管理模式和产业化发展模式,围绕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地,发展立体种养业,改善环境,关键是让农民接受并运用新技术、新成果,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其示范作用,让广大农牧民亲眼看到新技术成果的巨大经济效益,从而自觉地接受新技术成果。

2.2.3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基本功能:一是试验功能。通过在园区对农业新技术、农作物新品种进行试验和示范,摸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运行模式,从而总结出适合当地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技术转化的运行机制。二是示范推广功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农牧民亲眼看到好效益,就会竞相采用,从而起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作用。比如,拉萨市净土健康产业,就是以农牧业为基础,联动二、三产业,发展净土健康产业利用农牧业龙头企业和扶持和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牧区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三是增收增效功能。科技示范园区最终目标是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真正给广大农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曲水县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促进农牧业集约化生产,专门成立了土地交易所,农牧民可将自有土地流转出租,收取租金,同时也可到种植基地打工。2013年农民人均增收7000多元,城关区白定村共有2132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1150人,所有净土健康项目投产后,计划转移劳动力972人,约占本地人口的99%;预计年人均收入将达到9394元,为传统农耕方式年人均收入的近两倍。

3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起步晚、技术落后和信息不畅。

3.1由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起步较晚

作为一种创新形式,农牧民文化和科技水平还不高,对农业产业化缺乏产业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3.2缺少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地处雪域高原,生态环境本身较为脆弱,动植物生长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较为苛刻,目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针对青稞、油菜、小麦、奶牛等常规动植物的种养,涉及现代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紧缺。

3.3信息交流相对滞后

影响示范园区新技术示范、推广及园区生产的产品缺乏应有的活力。

4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议

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拓宽思路、引进人才、优化配置这三个方面必不可少。

4.1利用示范园区拓展农牧民思路

通过加大对示范园区的宣传力度或组织农牧民群众到内地参观学习,了解农业新技术、农作物新品种、农业科技新成果,把示范园区打造成实训基地,让农牧民群众在示范区里学理论、学技术、学经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促使其转变观念,消除农牧民对示范园区的疑虑,积极主动服务于示范园区,积极引导农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示范园区建设,争做示范园区的主人,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

4.2做好人才引进、技术引进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应根据自身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生态类型,积极引进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引进市场开发潜力大、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是增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业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的关键。只要有可靠的技术依托、人才队伍,就能为示范园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4.3优化配置区内运输网络资源,做好园区品牌的营销

坚持政府支持引导和市场化经营有机结合,加大对铁路、公路、民航三大运输网络资源的整合力度,创新和发挥信息化平台作用,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办成“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龙头产业。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同时,积极与国内、国际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联系,大力开拓销售市场,为农业、农民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推动当地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经营。

参考文献

〔1〕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中国发展观察.2007,2.

农业科技趋势范文5

一、工作计划

2006年,区农业系统抽调农业科技人员210人(含市级抽派到我区的27人及区、乡抽调183人)进住134个村,建立科技示范户1340户,辐射带动2.64万农户;完成新型农民核心农户培训2000户,带动与辐射4万农户;完成农村一池三改、“三位一体”8m3沼气池建设1750口;完成优质水稻样板18500亩,建立水稻科技示范户1000户;水稻主推品种展示1200亩;包谷样板28100亩;同时抓好大面积农业生产各项增产新技术的推广试验、示范。使重点村的主要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0%以上,农业科技示范户粮食单产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二、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领导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是探索和创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机制,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首要问题,是实施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措施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重点,为此,我区把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做为强化科技措施推广,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为此,我区制定下发了《隆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千名科技人员进百村(企)入万户帮扶致富奔小康行动的意见》(隆政发〔2006〕19号)文件,对全区农业科技入户工作进行全面安排,结合农业部门的实际,我局制定和下发了《隆阳区农业局农业科技入户实施》,施为了确保《方案》的落实,我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主管种植业的两位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种植业股。同时,坚持把“千百万”工程、省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水稻)试点行动、国家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示范户的能力建设,强化各项增产新技术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开展工作。组织了由相关单位技术骨干15人组成的专家组,着力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指导广大农科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三、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在省、市专家小组的指导下,结合隆阳区的实际,确立了主导品种。水稻上,热区主推“Ⅱ优2186”、“隆丰优1号”、“502-7”三个品种;坝区主推“滇系4号”、“滇杂31号”、“滇杂32号”三个品种;在搞好示范户推广种植的同时,分别的潞江乡、蒲缥镇、金鸡乡、河图镇举办“Ⅱ优2186”、“隆丰优1号”、“滇系4号”、“滇杂31号”、“滇杂32号”等品种展示各300亩。包谷上,重点推广“保玉7号”、“海禾1号”等品种。甘蔗上,重点推广“新台糖22号、25号”、“粤糖93/159”等品种。确定了主推技术。水稻上,重点推广旱育、稀植、浅插和平衡施肥、病虫害综防技术,包谷上,重点推广规范化种植、平衡施肥、小斑病防治技术。甘蔗上,重点推广规范化种植、平衡施肥技术。蔬菜上,重点抓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蚕桑上,重点抓桑园的规范化种植、管理和小蚕共育、蚕病防治技术。

(二)上半年,已集中培训人员、指导员183人、培训时间3天,主要培训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的政策要求,以及优质水稻、包谷栽培技术等。完成示范户遴选1340户,带动农户2.68万户,完成新型农户核心培训1036户,入户指导均超过了5次,并建立了科技入户示范户档案,完成科技培训(水稻旱育技术、包谷高产栽培技术、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等)11.75万人次,发放《隆阳区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资料》、《隆阳区甘蔗栽培技术手册》、《隆阳区包谷高产栽培技术手册》、《隆阳区的玉米小斑病防治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6.5万余份。

(三)共投入对示范户的物化补助222万元,其中:优质水稻补助123万元、玉米补助99万元、技术资料费12万元、各种培训费用16.5万元。共完成优质水稻高产综合示范2.31万亩,品种展示1200亩。

(四)包谷高产栽培技术示范2.81万亩,“双高”甘蔗示范0.3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0.33万亩,桑园高产示范0.08万亩,专用肥样板1.5万亩、包谷大小斑病防治样板0.19万亩;推广旱育秧床0.96万亩,占计划的96%,可移栽大田17.28万亩,比上年增4.93%,推广抛秧320亩,占计划的106.67%;实施水改旱0.85万亩;已推广专用肥61.48万亩(小麦13万亩、水稻16.33万亩、包谷14.2万亩、烤烟7.45万亩、甘蔗10.5万亩),占计划的98.37%。

示范户种植品种良种覆盖率、科技措施到位率分别达到了100%。对全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已完成“三位一体”8m2沼气池建设534口,完成计划的31%。

农业科技趋势范文6

【关键词】毕业生;调查;对策

高校连年扩招导致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难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做好高校的就业工作、发挥好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以及大学生如何摆正自身心态以适应社会,是包括毕业生、家长和高校都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学院应届毕业生对就业的看法和亟待需要学校帮助的问题,我们特别组织本次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分析来进一步了解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就业取向,以及他们对于前途的期望和价值判断,以便今后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推动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

1.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对毕业生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兼顾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学历和专业,充分考虑了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总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有效回收率为95%,范围覆盖学院2010届毕业生,符合调查要求。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云南农业大学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答题方式包括单选和不定项选择题。根据研究内容和需要,对所有数据采用Excel办公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对就业形势的看法

问卷调查显示,面对2010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47.4%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困难;44.7%认为就业前景还好,就业不算难;4.7%认为很好,就业很容易;3.2%表示不太了解。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的看法中,持乐观态度的有27.9%;一般态度的有47.9%;不乐观态度的有17.9%;不清楚的有6.3%。从问卷中可以看出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就业选择趋于务实化,总体上比较理性,但面临的压力比较大,比较缺乏信心,并且毕业生随着应聘找工作的频率增加,就业信心受打击比较大,这会给就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同时也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态。

2.2 就业去向和待遇的选择

就业作为人生的重大选择,与学校的发展、毕业生本人及家庭利益息息相关。对于“毕业生毕业后望自己去什么样的工作”的调查显示有11.6%选择升学(包括读研、读博等);28.4%选择到党政机关;32.1%选择到事业(高等学校、科研设计单位、其他教学单位等);18.9%选择到国有集体企业;8.9%选择到三资企业;12.1%选择到私营或民营企业;2.6%选择到部队;15.8%选择自主创业。从中可以看出毕业生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市场面前,就业选择范围比较大,就业心态比较切合实际,更加务实,选择的行业和岗位体现了一定多样性;报考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比例仍比较高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就业稳定性看好,也间接反映了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大的心态。尤其注意的是今年毕业生选择企业和自主创业首次超过公务员,表明毕业生对稳定性工作期盼值下降,更愿意接收风险挑战。

在薪酬方面,毕业生认为就业的理想报酬:选择800元以下0.5%;800~1000元有1.6%;1000~1200元有2.6%;1000~1500元有10.5%;1500~2000元有40.5%;2000元~3000元有26.4%;3000元以上有17.9%。今年毕业生寻求的待遇较往年偏高,可能与当前物价上涨有关,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生存成本。

2.3 对就业难及解决的途径认知

调查显示毕业生在面对选择就业的主要途径时有6.8%的人选择学院推荐;5.8%的人选择靠父母亲朋找;10.5%的人选择到的人才市场找;10.5%的人选择网上求职信息;21.6%的人选择用的人单位来校招聘;6.3%的人选择同学相互介绍;38.5%的人选择以上任何途径均可以。说明求职途径多样化,同时学院还应继续加大校企合作,加大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就业。

问卷显示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35.8%认为高校扩招;12.6%认为人才市场化;5.8%认为人才高消费;27.4%认为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17.9%认为经济发展不能满足就业需求;36.8%认为毕业生期望过高,且眼高手低,不肯降低期望。

作为毕业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17.9%认为专业及基础知道薄弱;38.4%认为实际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不强;18.9%认为对就业政策、择业技巧掌握不够;8.9%认为团队精神不强、不善于与的人沟通;15.9%认为社会经验不足、社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不强。问卷中毕业生认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中最有用的:有27.9%的人选择专业知识;20.6%的人选择基础知识;14.2%的人选择计算机知识;17.3%的人选择外语;20%的人选择其他。调查表明学生对提高个的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认识越来越高,同时也辅证了学院开设的各类就业、创业讲座和求职礼仪讲座是必要的;同时学院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应适应就业的需求,加大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

2.4 对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调查显示择业过程中对毕业生的决策影响最大的是:36.8%的人认为是父母;9.5%的人认为是老师;21.1%的人认为是朋友;32.6%的人认为不受他的人影响。说明父母在毕业生就业的选择方向上目前起的作用仍然很大,学院也根据调查结果于今年针对性开展了致毕业生父母的一封信,为的就是更好的动员学生家长加入到毕业生就业工作来,协助学院做好毕业生的思想工作,一起构建“学院、 毕业生、 家长”三位一体的促就业工作机制,服务就业工作。

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该给予同学最重要的帮助体现在:40.5%的人选择收集和职业需求信息;32.1%的人选择组织校内招聘会和其他招聘活动;23.5%的人选择开展就业政策、制度、法规咨询;18.4%的人选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24.7%的人选择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技能;7.4%的人选择就业协议书签署指导;22.6%的人选择帮助解决求职、就业中的其他困难;16.8%的人选择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该结果说明,高校应该充分发展和利用网站、邮箱、QQ等信息平台来促进就业信息的传播和宣传;同时就业指导工作应继续完善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功能,从学生的生涯发展出发,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认识到职业生涯发展的任务,在探究自身特质和兴趣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自身的职业发展道路;同时内容上应开展提高综合素质、就业形势教育、就业心理、 创业和求职技巧等教育活动来促进毕业生应对就业的竞争能力。

3.对策及思路

调查显示,毕业生在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多数毕业生在寻找岗位时就业期望值偏高,存在“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择业标准趋向功利化、就业准备不足、工作经验和自身能力欠缺等问题,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加强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3.1 加大就业和创业政策宣讲,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要求毕业生要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在众多的就业岗位中谋得一职。特别是在经济恢复之初,高校首先应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这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及时根据社会的需要,引导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淡化“乡土观念”和“铁饭碗”意识,具有多元就业意识,使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同时做好宣传普及“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的观念,充分利用各类创业讲座、就业讲座等对毕业生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宣讲各类国家政策,鼓励学生主动深入基层、深入西部、去第三产业创业、去中小企业就业、去社区就业和创业等。

3.2 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就业工作

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毕业生和家长对教育投资的期望,也关系到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认可程度,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以及服务社会功能能力的客观反映。因此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切实推进面向社会服务的学科专业结构、招生规模和学位设置等方面同就业状况紧密挂钩,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应及时调整、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竞争力,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毕业生在毕业前就能具备更好的竞争能力以迎接社会挑战。

3.3 提高指导质量,强化服务职能,保障就业工作

结合高校就业工作特点,积极探索就业指导新途径,使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化,以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为主要抓手,低年级主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高年级进行择业观、就业心理、创业等教育,毕业班着重进行求职技巧,就业政策等教育。就业指导要重视就业指导课教师的选配、培训;以实践教学、就业讲座、邀请企业家座谈、模拟招聘等多种形式进行,让毕业生了解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同时掌握如何获取、辨别和筛选就业信息的方法。

3.4 实施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

高校应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3号)中关于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文件精神,结合国家、省和学校出台的一系列积极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开展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探索出有效、持久地新工作思路,为就业工作地开展增添了活力。 努力使毕业生不仅是现有岗位的占有者,而且争取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同时也能提高创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充分结合毕业论文课题的设计和学校开展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实施,广泛的动员毕业生参加。创造性的使“挑战杯”等科技竞赛融入日常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活动既培养了毕业生的事业心、进取心,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使自主创业成为学院今后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是高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实现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高校的就业工作今后需要从一般性的管理、指导工作等方面进行有效转变,通过创新就业工作新思路,探讨就业工作新方法,来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张晓满,汪贤裕.大学生就业行为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0(5):53-55.

[2]郝志功,盖世洲,高磊.经济回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策略分析[J].2010(17):72-74.

[3]翟悸灵.知识经济背景下如何力促大学生就业[J].经济导刊,2010(5):34-35.

作者简介: